国学经典典藏版:东京梦华录(全本布面精装)

国学经典典藏版:东京梦华录(全本布面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孟元老 著,王永宽 编,[宋] 孟元老,撰,王永宽,注 译,王永宽 注
图书标签:
  • 国学
  • 东京梦华录
  • 宋代文献
  • 都城记
  • 文化史
  • 历史
  • 布面精装
  • 典藏版
  • 全本
  • 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667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628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5
字数:1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北宋的首都东京开封,是当时世界上人口 多、经济发达、繁荣的城市之一。这在宋代的史书志乘及众多的文人笔记、著述中,都有大量生动的记载。然而,完整、全面地反映北宋京城社会生活的,当首推《东京梦华录》。

  《国学经典:东京梦华录》所记述的,从都城的范围到皇宫建筑,从官署的处所到城内的街坊,从饮食起居到岁时节令,从歌舞曲艺到婚丧习俗,几乎无所不包,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民风时尚,同时也能感受到宋代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城市生活。


作者简介

王永宽,男,1946年生,河南正阳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硕士。长期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工作,曾任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独著和主编著作已出版19种,主要有《中国戏曲通鉴》、《河南文学史》(古代卷)、《河图洛书探秘》、《扭曲的人性——中国古代代酷刑》、《春华秋实集》等。发表专业研究论文和各类文章100余篇。


目录

前言

梦华录序

卷第一

东都外城

附录

静嘉堂文库影印元刊本幽兰居士《东京梦华录》跋文

一、赵师侠跋

二、黄丕烈跋(二篇)

三、影印元刊本《东京梦华录》解题(从日文译)

赵希弁《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附志”中《梦华录》题记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东京梦华录》提要

《秘册汇函》本《东京梦华录》跋文

一、沈士龙跋

二、胡震亨跋

《津逮秘书》本《东京梦华录》跋文

《四库全书》所收《东京梦华录》卷前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类三”中《东京梦华录》提要

李濂《跋后》

钱曾《读书敏求记》中《梦华录》题记

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中《东京梦华录》题记

张元济《涵芬楼烬余书录》中《东京梦华录》题记

《丛书集成初编》所收《东京梦华录》题记

后记


精彩书摘

  潘楼东街巷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以东街北赵十万宅,街南中山正店、东榆林巷、西榆林巷,北郑皇后宅。东曲首向北墙畔单将军庙,乃单雄信墓①也,上有枣树,世传乃枣槊②发芽生长成树,又谓之枣冢子巷。又投东则旧曹门,街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又李生菜小儿药铺、仇防御药铺。出旧曹门,朱家桥瓦子。下桥南斜街、北斜街,内有泰山庙,两街有妓馆。桥头人烟市井,不下州南。以东牛行街、下马刘家药铺、看牛楼酒店,亦有妓馆,一直抵新城。自土市子南去,铁屑楼酒店、皇建院街。得胜桥郑家油饼店,动二十馀炉。直南抵太庙街、高阳正店,夜市尤盛。土市北去乃马行街也,人烟浩闹。先至十字街,曰鹩儿市③,向东曰东鸡儿巷,西向曰西鸡儿巷,皆妓馆所居。近北街曰杨楼街,东曰庄楼,今改作和乐楼,楼下乃卖马市也。近北曰任店,今改作欣乐楼,对门马铛家羹店。

  [注释]

  ①单雄信:隋末济阴人,曾为李密部将,后降于王世充,唐平定东都,将他擒获,斩于洛阳。其墓在汴京城中。②枣槊:即单雄信使用的兵器长槊,枣木柄,称为枣槊。单雄信勇武过人,能在马上使槊,军中号称“飞将”。③鹩儿市:即鹌儿市。《说郛》本的《东京梦华录》“鹩”字作“鹌”为是。

  [译文]

  从潘楼街往东去的那条十字街,叫做土市子,又叫做竹竿市。再往东的那条十字大街,叫做从行裹角,这里的茶坊每天早上五更时就点亮了灯,开始做生意,如买卖服装、图画、花环、领抹之类,到天亮就散场了,因此称之为“鬼市子”。往东的街北是赵十万宅,街南是中山正店、东榆林巷、西榆林巷,北边是郑皇后宅。东边拐弯往北的围墙旁边有单将军庙,就是单雄信的墓地,墓上有枣树,世人传说这是单雄信使用的枣木槊发芽生长而成的树,所以这里又叫做枣冢子巷。再往东,就是旧曹门,街北是山子茶坊,里面有仙洞、仙桥,城里的仕女往往在夜间到此游玩,在他们这里吃茶。又有李生菜小儿药铺、仇防御药铺。出了旧曹门往东,是朱家桥瓦子。下桥后就到了南斜街、北斜街,里面有泰山庙,这两条街上都有妓院。桥头人烟稠密,市井繁华,不次于城南。往东是牛行街、下马刘家药铺、看牛楼酒店,这里也有妓院,一直通到新曹门城墙边。从土市子往南去,是铁屑楼酒店、皇建院街。得胜桥的郑家油饼店,通常是二十多座烤炉。一直往南抵达太庙街、高阳正店,这里的夜市特别兴盛。从土市子往北去,就是马行街,这里人烟密集,更为喧闹。先经过的十字街,叫鹌儿市,往东叫东鸡儿巷,往西叫西鸡儿巷,都是妓院集中区。附近的北街叫杨楼街,往东叫庄楼,如今改称为和乐楼,楼下就是卖马市。附近往北叫任店,如今改称为欣乐楼,对门是马铛家羹店。

  ……

  梦华录序

  仆从先人①宦游南北,崇宁癸未②到京师,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③,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衢,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街,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瞻天表则元夕教池,拜郊孟享。频观公主下降,皇子纳妃。修造则创建明堂④,冶铸则立成鼎鼐⑤。观妓籍则府曹衙罢,内省宴回;看变化则举子唱名,武人换授。仆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一旦兵火,靖康丙午⑥之明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⑧,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录》。然以京师之浩穰,及有未尝经从处,得之于人,不无遗阙。倘遇乡党宿德,补缀周备,不胜幸甚。此录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观者幸详焉。绍兴丁卯⑨岁除日,幽兰居士东京孟元老序。

  [注释]

  ①先人:作者称呼自己的已经去世的父亲。

  ②崇宁癸未:即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

  ③教池游苑:“池”指汴京城金明池,“苑”指上林苑。“教池”指在金明池进行的禁军操练,“游苑”指皇帝到琼林苑游幸。这些活动,见书中卷七“三月一日开金明池池琼林苑”至“池苑内纵人关扑游戏”各节。

  ④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任命等重大朝政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明堂的产生由来已久,相传黄帝时就已以建造明堂。郑樵《通志》卷四十二“明堂”一节记云:“黄帝祀上帝于明堂,或谓之合宫。……夏后氏曰世室,商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其制度详于《礼经》。”汉至六朝历代都曾建造明堂,规制各有不同。《木兰诗》云“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反映出北朝时有明堂。唐代武则天时曾在东都洛阳建造明堂,唐玄宗李隆基予以拆毁,后来未再建明堂。北宋时宫殿规制逐渐完备,古代明堂已被宫中的正殿代替。本卷“大内”一节云“左掖门里乃明堂”,但这个明堂仅为象征形式的虚设,实际上朝会等活动都在在大庆殿进行。这里所说的“明堂”当是指汴京皇城中的大庆殿。参见本卷“大内”一节和卷十“驾宿大庆殿”一节。

  ⑤鼎鼐:鼎在古代最初是烹饪之器。相传夏禹收九州之金铸成九鼎,后来九鼎成为传国的重器。鼐是大鼎。这里所谓鼎鼐指宋徽宗时铸造成的九鼎。见卷二“朱雀门外街巷”一节注③。

  ⑥靖康丙午: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

  ⑦江左: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即今江苏省一带。古代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

  ⑧华胥之国:古代寓言中的理想国。《列子·黄帝》篇中记云:“(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伤;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后世就把梦入华胥之国作为一个典故,称曰“华胥之梦”。

  ⑨绍兴丁卯:即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夏历除夕日为十二月二十九日,即1148年1月22日。

  [译文]

  我小时候跟着在外地做官的父亲周游于南北各地,于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到了京都,住在汴京旧城城西金梁桥西边夹道的南侧。我逐渐长大成人,正赶上生活在天子脚下。太平盛世很长时间了,京城里人口密集,物业繁华。垂着童发的小孩儿,只知道玩耍;两鬓花白的老头子,没有经历过战争。随着岁月的年节一次次地经过,我得以观赏到各种好景。华灯齐放的良宵,月光皎洁的夜晚,瑞雪飘飞之际,百花盛开之时,或者是七夕的乞巧,或者是重九的登高,或者是金明池的禁军操练,或者是琼林苑的皇上游幸,放眼所见到处是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饰华丽的轿车争相停靠在大街旁,名贵矫健的宝马纵情奔驰在御路上,镶金叠翠耀人眼目,罗袖绮裳飘送芳香。新歌的旋律与美人的笑语,回荡在柳荫道上与花街巷口;箫管之音与琴弦之调,弹奏于茶坊雅聚与酒楼盛宴。全国各州郡之人都往京都汇集,世界各国的使者都和宋朝往来。调集了四海的珍品奇货,都到京城的集市上进行贸易;荟萃齐九州的佳肴美餐,都在京城的宴席上供人享受。花光铺满道路,不阻止任何百姓乘兴春游;音乐震荡长空,又见有几家豪门正开夜宴。奇技巧术的表演使人耳目一新,奢侈享受的生活使人心情放荡。能够观瞻到皇上天颜的机会,是在元宵节观灯、金明池观射、郊坛祭天的时候。而且还能够多次看到公主出嫁、皇子纳妃的盛大典礼。皇宫的重要建筑成就是创建了大庆殿,重要的冶铸伟绩是制成了九鼎。看京城里的名妓并了解她们的出身,是在开封府放衙之后、内侍省宴罢之时;看朝廷上的新贵并知道他们的官职,是在科举殿试放榜之后、武将被授予新衔之时。我在几十年当中沈沉醉于观赏盛典,迷恋于游玩胜地,从来没有感到厌倦和满足。不料忽然间战火燃起,宋钦宗靖康元年的第二年,我离开汴京来到了南方,因躲避战乱而住在江左,情绪郁闷而低落,年岁又逐渐进入老年晚景。暗想当年在汴京城里的生活,每逢佳节时的人物风流倜傥,人情和顺畅美,都已化为惆怅和隐恨。最近同亲戚会面的时候,谈到往昔汴京城里的繁华景象,年轻后生们总是妄加非议。我担心时间长久之后,再谈起那时的风俗与景观,更会失去历史的真实,那就太可惜了。因此,我非常慎重地把我的记忆写下来,编成一集,这可能会使今后的人们打开此书就能够想见当年的盛况。古代传说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的典故,我如今追思往事,回忆起来怅然伤怀,这难道不是和华胥之梦刚刚醒来的情形一样吗?因此我把我所撰作的这本书命名为《梦华录》。但是,汴京城毕竟太大太繁华了,对于那些我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件或者没有亲自去过的地方,靠听别人讲述来记录,这就难免有遗漏或欠缺。如果遇着故乡的朋友或德高望重的前辈,对此书予以补充使它更加完备,那真是不胜欣慰。这本《梦华录》语言通俗浅显,不刻意进行雕琢与修饰,这只是想使文人学士和普通百姓都能看懂而已,请读者理解这一点。

  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岁在丁卯,大年除夕之日,幽兰居士东京孟元老序。

  ……



汴梁烟华,梦回千年:一场穿越时空的市井盛宴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宝库中,有一部以其精妙笔触、生动描绘而独树一帜的奇书,它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一部风俗录,更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繁华生活的恢弘画卷。这部作品,便是享誉千古的《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的作者,乃是北宋末年的名士孟元老。这位生活在那个风云变幻、繁华至极时代的文人,以其细腻的观察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将他记忆中那个辉煌灿烂的都城,以一种近乎写实的态度,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他亲历过繁华,也见证了王朝的兴衰,当北宋王朝在金兵铁骑的践踏下轰然倒塌,汴梁城沦为焦土,昔日的繁华化为泡影时,孟元老心中所怀的,不仅是亡国之痛,更是对那段逝去时光的无限眷恋与深切追忆。《东京梦华录》的问世,便是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中,成为他寄托哀思、重现故都的一部绝世之作。 这部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在于它记录了一个遥远的王朝的首都。它所描绘的,是一个鲜活、立体、充满生命力的城市。汴梁,这座在当时世界上堪称最为宏伟壮丽的都市,拥有着令后人惊叹的城市规划、建筑奇观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东京梦华录》便以最为质朴却又最为动人的语言,将这些画面一一呈现。 城市肌理,繁华尽显 首先,《东京梦华录》为我们勾勒出了汴梁这座巨城的宏伟轮廓。作者详细记载了开封城的城门、城墙、街道、坊市的分布,以及皇城、宫殿、寺庙、园林等重要建筑群的形制。读者可以跟随孟元老的笔触,仿佛置身于那熙熙攘攘的街头巷尾,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他描绘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皇城气派,“朱雀街”的宽阔雄伟,“东西两市”的热闹非凡,以及“瓦子”的遍布,这些都足以让人想象出当年汴梁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繁荣景象。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对城市细节的描绘可谓入木三分。他不仅记录了城市的建筑风貌,更深入到城市的日常运作之中。例如,他对夜市的描写,便是《东京梦华录》中的一大亮点。在那个时代,夜市的兴盛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活跃度和市民生活丰富度的重要标志。孟元老笔下的汴梁夜市,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商贩云集,各种货物琳琅满目,小吃摊贩更是络绎不绝,其热闹程度丝毫不亚于现代的繁华都市。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为我们揭示了北宋市井生活的真实图景,也让我们窥见了那个时代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风俗人情,活色生香 除了宏观的城市景观,《东京梦华录》更为我们呈现了北宋时期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作者以近乎散文的笔触,记录了当时社会的衣食住行、节庆习俗、娱乐活动、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 在饮食方面,《东京梦华录》堪称一部“古代美食地图”。作者详细列举了汴梁城内各种闻名遐迩的食品、点心、饮品,以及各种店铺的特色。无论是达官贵人的精致宴席,还是寻常百姓的街头小吃,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如“蜜水、糖茶、冷淘、生熟、羊舌、猪胰、膎臑、煎肝、炒肺”,这些令人垂涎欲滴的名称,至今仍能勾起人们对那个时代美食的无限遐想。作者还特别记录了当时人们在不同节日品尝的不同特色食品,如“春日饧(xíng)”、“寒食蜜鬼”等,充分展现了节令美食与民俗文化的紧密结合。 在节庆习俗方面,作者更是花费了大量笔墨。他详细描绘了元宵节的盛况,花灯如昼,歌舞升平,盛况空前;清明节的踏青游赏,荡秋千,蹴鞠;重阳节的登高望远,饮菊花酒。这些节庆活动的描写,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北宋时期人们的娱乐方式,更让我们体会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对元宵节的描写,更是将汴梁城的节日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那些形态各异、光彩夺目的花灯,那些穿梭于街市的艺人,那些欢声笑语的人群,共同构成了一幅流光溢彩的节日画卷。 社会百态,时代缩影 《东京梦华录》并非仅仅是风花雪月、市井琐事的简单堆砌,它更是一面折射北宋社会百态的镜子。通过作者的记述,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阶层的分化,看到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达官贵人的奢华生活,文人雅士的清谈游乐,商贾市民的勤劳经营,以及市井小民的嬉笑怒骂,都在书中留下了痕迹。 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也颇为敏锐。他记录了官场的腐败,也记录了民间疾苦;他描绘了城市的繁华,也隐约透露出潜藏的危机。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记述,却构成了北宋社会真实而复杂的侧面。例如,他对“瓦子”的描写,便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瓦子”是北宋时期城市中重要的娱乐场所,里面聚集了各种曲艺、杂耍、说唱等表演。通过对“瓦子”的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生活,也可以看到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文学价值,千古流传 《东京梦华录》的文学价值同样不容忽视。孟元老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绘,将读者带入那个遥远的时代。他的叙述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雅趣。他善于运用细节,通过对事物的细致刻画,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和时代的氛围。例如,他对“看灯”场景的描写,便是通过对花灯形状、颜色、灯光效果以及观灯人群的神态、言语的描绘,将元宵节的盛况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东京梦华录》作为一部笔记体小说的代表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开创了以记实手法描绘都市生活的先河,为后来的文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许多描写都市繁华、市井百态的作品,都能在《东京梦华录》中找到其思想和艺术的渊源。 穿越时空的邀请 如今,当我们翻开《东京梦华录》,便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千年之前汴梁城的时空之门。那里的车水马龙,那里的烟火气息,那里的欢声笑语,都仿佛穿越时空而来,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得以窥见一个王朝的兴盛与辉煌,得以了解一个时代的风貌与文化,更得以品味一种古老而深沉的东方韵味。 《东京梦华录》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让我们在追忆逝去的时光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体味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它是一场永不落幕的市井盛宴,是一曲穿越时空的歌谣,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反复回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宋代的生活美学情有独钟。宋代,在我心中,是一个充满诗意与精致的时代,而《东京梦华录》恰恰是窥探那个时代生活细节的绝佳窗口。拿到这本《国学经典典藏版》后,我首先翻阅的便是它对于汴京城风俗的描写。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城市介绍,它更像是一幅流动的画卷,将当时的街头巷尾、市井百态、节日庆典,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从夜市的喧嚣,到文人雅士的聚会,再到达官贵人的生活,书中都有细致的笔墨。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于食物的描写,那些琳琅满目的小吃,那些精致的点心,仿佛都能透过文字感受到它们诱人的香气和独特的口感。还有那些充满仪式感的节庆活动,元宵节的花灯,端午节的龙舟,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百姓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这本典藏版在这些细节的呈现上,我觉得做得非常到位,它让你不仅仅是在“读”文字,更是在“看”画面,在“听”声音,在“闻”气味,这是一种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将一个早已消失的繁华都市,鲜活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让人不禁感慨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

评分

终于入手了这本《国学经典典藏版:东京梦华录》,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是触感和视觉上的享受就足以让人心生欢喜。书的封面是那种沉稳大气的布面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厚重感,仿佛承载了千年的文化底蕴。打开书页,油墨的香气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淡淡的草木清香扑鼻而来,这绝对是阅读体验的第一道关卡,而它,毫无疑问地通过了。书页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光滑得有点“滑腻”的现代纸张,而是带有一点细微的纹理,摸上去温润而舒适,即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刺眼或疲惫。装帧方面,我尤其喜欢它的锁线胶装,每一页都翻得很平整,不会出现“硬邦邦”或者“合不拢”的情况,这一点对于古籍的阅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包装也很到位,收到的时候没有任何磕碰或者褶皱,可见店家在细节上的用心。我非常期待接下来能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感受那份属于宋朝的繁华与雅韵,这本书的外在,无疑已经为这份期待增添了许多信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散发着古典的韵味,让我迫不及待想要开启这段穿越时空的阅读之旅。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东京梦华录》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历史故事的片段,知道它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的繁盛景象,但具体有多么细致入微,我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次选择这本“典藏版”,也是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我个人对古籍的排版和注释有着比较高的要求,毕竟很多时候,一个不恰当的标点或者一句含糊不清的解释,都会阻碍阅读的流畅性,甚至影响对原文的理解。这本《国学经典典藏版》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字体大小适中,疏密得当,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注释,不是那种简单地罗列几个同义词,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许多当时的习俗、官制、器物,甚至是一些现在已经消失的词语的含义。这些注释就像一位博学的老者,在旁边娓娓道来,不仅解开了我的疑惑,还让我对宋朝的生活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这种高质量的注释,对于初次接触这类古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它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文字,变得平易近人,也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一种“被引导”的乐趣,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的理解都是一次小小的收获。

评分

我是一个对宋代历史尤其感兴趣的人,尤其是宋朝的城市生活和市井文化。当我看到这本《国学经典典藏版:东京梦华录》的时候,简直是眼前一亮。首先,它的装帧就足够吸引我,那种沉甸甸的布面精装,充满了古典韵味,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拿到手里,能感受到它的分量,这不像那些轻飘飘的现代图书,它传递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选用了一种带有细微纹理的纸张,读起来手感温润,而且灯光下也不会有太强的反光,非常适合长时间的阅读。打开书,里面的排版设计也相当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安排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拥挤。而且,我注意到它还附带了一些插图,虽然我还没细看,但从预览来看,这些插图应该是精心挑选过的,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对于我这样热爱宋代文化的读者来说,这本《东京梦华录》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那个繁华时代的窗户,而这本精美的典藏版,更是为这扇窗户镀上了一层闪耀的光芒,让我在翻阅每一页时,都能感受到一种精致与庄重,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汴京。

评分

这次购入的《国学经典典藏版:东京梦华录》可以说是一次非常令人满意的“收藏级”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经典的意义在于其永恒的价值,而一本好的典藏版,则应该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其原有的韵味,同时又兼顾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本《东京梦华录》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的布面精装设计,让我感受到一种仪式感,每次拿起它,都像是在面对一件珍贵的文物。书页的质地非常棒,厚实且有韧性,即使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会损坏。纸张的颜色是那种柔和的米白色,非常护眼,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赞赏的是,这本书在保留了原书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精细的校订和注释,使得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很多历史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会存在一些讹误,《东京梦华录》作为一部重要的史料,其准确性至关重要。这本典藏版在这方面的努力,足以让我放心大胆地去深入研读,而无需担心被错误的文本所误导。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美观、实用、珍藏价值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它不仅满足了我对阅读的需求,更满足了我对文化珍藏的渴望,是一次无悔的购书经历。

评分

和另一版对比了一下。好评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先收藏,慢慢看

评分

还可以吧,包装很好看

评分

非常好,快递速度也很快,点个赞。

评分

东西还不错,是正品,送货快。

评分

部分地方有褶皱,但其他部分都挺好,物流也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