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译自作者亲自审订的版本,翻译家郭建中经典译本,译注详尽。附译者序言、修订版译序。郭建中,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教授。曾执教浙江大学。曾任中国翻译协会理事,浙江省翻译协会会长。曾获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代表译作《鲁滨逊飘流记》《摩尔?弗兰德斯》等,翻译并主编“外国科幻小说译丛”“科幻之路”等丛书,获世界科幻小说协会颁发的“恰佩克翻译奖”、北京国际科幻大会科幻小说翻译奖“金桥奖”。出版笛福评传《郭建中讲笛福》《翻译:理论、实践与教学——郭建中翻译研究论文选》《当代美国翻译理论》等专著。
内容简介
在一次惊心动魄的海上航行中,鲁滨孙乘坐的大船意外沉没。他与狂风巨浪搏斗,最后来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为了生存,他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种种困难,独自一人建造住所和船只,打猎、捕鱼,圈养动物,救出被人追赶的俘虏……最后终于获救,告别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荒岛,随船返回了英国。《鲁滨孙飘流记》是“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作者简介
丹尼尔·笛福,英国著名小说家,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家庭。一生的主要活动是经商,同时还从事政治活动。59岁开始写小说,《鲁滨孙飘流流记》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出版后在整个欧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除《鲁滨孙飘流记》以外,笛福的主要作品还有小说《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以及若干传记和游记。
前言/序言
译序
关于笛福的生平及其《鲁滨孙飘流记》一书的成就,已有许多前人名家评说,我就不想多费笔墨了。一句话,笛福一生(一六六〇—一七三一),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期,《鲁滨孙飘流记》则形象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处在上升时期的精神面貌,塑造了那个时期资产阶级的一个典型人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鲁滨孙)一方面是封建社会诸形态下的产物;另一方面他又是十六世纪以来新发展的生产力的产物。”
不同时代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宗教人士、文学史家和文艺评论家,可以从各个角度解读《鲁滨孙飘流记》,但一般读者,不论是青少年或中老年,都只把其作为一部冒险小说来阅读消遣而已。这部小说之所以风靡当时而又历久不衰,并不是因为历代评论家的种种褒扬,而是因为在世界各地拥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小说从初版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各种文字。据说,除了《圣经》之外,《鲁滨孙飘流记》是再版最多的一本书。今天,该书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的名著。
但在当时,它只是一部畅销的通俗小说,连粗通文化的厨娘也人手一册。究其原因,我想不外乎两点:一是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二是叙事语言通俗易懂。因此,作为一个译者,翻译《鲁滨孙飘流记》既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部文学名著,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一个冒险故事。这两点是我重译《鲁滨孙飘流记》的出发点。
重译文学名著,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有前人的译本可参照,不论在理解和表达上均可有所借鉴;不利的是前人恰到好处的译文难以改进。若为显示与前人不同而硬作新译,则反而会弄巧成拙;若沿用前人译文,又有抄袭之嫌。重译者就处于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地。就这一点而言,不利甚于有利。以《鲁滨孙飘流记》为例,至少有三种较好的译本:(1)林纾译本(与曾宗巩合译),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年出版;(2)徐霞村译本,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七年出版;(3)方原译本,一九七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原标题为:《鲁滨孙?克罗索:约克郡水手鲁滨孙?克罗索的一生及其离奇冒险》。可是,自从林纾恰如其分地定名为《鲁滨孙飘流记》之后,有谁能想出比“飘流记”这个词更贴切的译名呢?因此,在这方面,我的原则是宁负抄袭之嫌,也不弄巧成拙。尤其是这部小说以叙事为主,讲述动作行为过程,句法变化不大,译文也势难多变。
我在重译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使语言更现代化,更通俗易懂。个别地方略作引伸,以前后映衬。例如小说一开始介绍“克罗索”这一姓氏的来历。鲁滨孙的父亲是德国人,姓Kreutznaer,“but by the usual corruption of words in England,we are called...Crusoe,...”其中corruption一词,在前译本中都简单地译为“变化”或“转讹”,结果译文成为“由于英国语音的变化”或“由于英国语言的转讹的关系”,意思含糊而有歧义。其实,corruption在这里是指英国人读这个德国姓名发生了语音上的变化,故不厌其烦地译为:“由于英国人读‘克罗伊茨内’这个德国姓,发音就走了样,结果大家就叫我们‘克罗索’......”。
2)地名、人名及其他专有名词,一律从现在的统一译名,唯主人公“鲁滨孙”因沿用已久而未改。按新华通讯社译名资料组编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第二次修订本),应为“鲁滨逊”。尽管这一译名也有人用,但我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发现,大家习用的还是“鲁滨孙”的译名。这可能是因为自林纾译为“鲁滨孙”之后,徐霞村和方原的两种译本也都沿用了这一译名之故。
3)对小说中引述《圣经》的地方,加了注释。这方面得益于原版本的注释。
4)对某些地名、历史事件作了考证,详加注释,并纠正了前译中的一些不确切之处。例如,鲁滨孙第一次航海遇难,船只曾停泊在雅茅斯港外的锚地。该港口有一条河流入海湾。原文只用了“River”一词。查该河应为“耶尔河”,但前译本均称“泰晤士河”,而泰晤士河是从伦敦入海的。
5)纠正了前译本中的一些误译,补充了个别漏译之处。以“编者序”为例,序言第一句就说,这是一个private Man的历险记。private一词在前译本中均译为“私人的”冒险经历。其实,在此意为plain,即是一个“普通人”的冒险经历。这一点,笛福同时代的不少评论家就指出,小说之所以深受大众欢迎,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笛福写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离奇遭遇。有些评论家就用了plain一词,亦可作为佐证。再如,序中最后有这么一句话:“And however thinks,because all such things are dispatch�竏,that the improvement of it,as well as to the Diversion,as to the Instruction of the Reader,will be the same;......”前译本均译为“他更认为读者从它里面无论就消遣来说、就教训来说都可以同样地得到益处,因为在这些方面的内容它都具备;……”在这里,译文与原文的意思相去甚远。其实,序是笛福冒充编者的名义写的。此句前半句是说,书中所记述的一切都是事实,没有任何虚构的痕迹。接着笛福再次强调这一点,编者也未对原作的文字作任何加工修饰。作为编者,“(He)thinks...that the improvement of it...will be the same as well to the Diversion as to the Instruction of the Reader,because all such things are dispatch�竏.”因此,此句的正确理解应是:“读者阅读这类故事,一般也只是浏览而已,因而编者认为无需对原作加以润色,因为这样做对读者在教育和消遣方面都毫无二致。”另外,前译本中有些误译是由于不了解词义的历史演变引起的。如小说中多处用到admiration一词。此词今义为“钦佩、羡慕”之意,但在十八世纪的笛福时代,则为“惊讶、震惊”之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作为重译者,纠正前译本中的一些误译,并不一定说明重译者比前译者高明多少。因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论对英语语言本身,还是对有关作者和作品的研究,都进一步深入了。在这方面,重译者处于比前辈更有利的地位。他有更多、更完善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可供查阅。因此,重译者的任务除了使语言现代化之外,就是要利用前辈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改善前译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文学名著在不同时代均要不断重译,才能日趋完美。
最后,想对重译所依据的版本略作交待。
重译所依据的原作,是“诺顿异文校勘版”。这是迈克尔?希纳格尔以一七一九年四月威廉?泰勒出的《鲁滨孙飘流记》第一版为基础,参照泰勒当年出的其他五版而编辑、校勘的权威文本。这六个版本均经笛福亲自审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曾参照过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唐纳德?克劳利的校勘本。这两个版本除在个别标点上略有差异外,文字上均无不同。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得益于上述两个译本的注释,以及诺顿版附录中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家的评论。
我要感谢译林出版社的章祖德先生。承蒙他厚爱,托以重译《鲁滨孙飘流记》的重任。但由于杂事缠身,加之中间赴美搞研究近一年,交稿日期一拖再拖,自己也深感不安和歉意。但章祖德先生耐心等待,才使我断断续续完成译稿。
我也要感谢我的夫人陆平女士。她不仅为我誊抄了前半部分的译稿,并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没有她的耐心、支持和帮助,我也是很难完成这部译稿的。
郭建中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于美国芝加哥
鲁滨孙飘流记(新版名家导读.全译插图本)/译林名著精选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