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专家任溶溶、梅子涵、彭懿等联袂推荐
2、本书插画出自两位插画师之手:其中之一是安东尼?布朗(Anthony Browne 1946- ),2000年国际安徒生大奖得主,被英国《卫报》誉为“天才”的超现实画家;另一位是旅美中国自由插画师嘉树,曾荣获2014年度AOI世界插画新星奖,作品多次入选插画设计年鉴Society of Illustrators、American Illustration等。两位插画师对彼得的七个“白日梦”的诠释,相信会带给小读者和大读者全然不同的奇妙感受。
《梦想家彼得》是麦克尤恩写给孩子的一本书,讲的是一个十岁男孩彼得所做的白日梦。在英美两国,《梦想家彼得》都是以带插图的童书形式出版,而在许多别的国家,是以较为严肃的供成年人阅读的形式出版。正如作者本人在序言中所说,我们之所以喜欢儿童书,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读这些书时的快乐,这跟文学关系少一点,而跟爱关系多一点。麦克尤恩在写作及为他的孩子大声朗读《梦想家彼得》时,他开始觉得忘了伟大的儿童文学传统,为成年人写本关于儿童的书,用的是儿童也能理解的语言,这样也许更好。他希望它的主题——想象力本身——对那些拿起一本书的人来说,都有所参与。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 1948-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1976年以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成名,并获当年毛姆奖。此后佳作不断,迄今已出版十几部既畅销又获好评的小说,其中《阿姆斯特丹》获布克奖,《时间中的孩子》获惠特布莱德奖,《赎罪》获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近年来,随着麦克尤恩在主流文学圈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在图书市场上创造越来越可观的销售记录,他已经被公认为英国的“国民作家”,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文坛“奇迹”的同义词。
序..................................001
彼得其人............................003
第一章 玩具娃娃.....................019
第二章 猫...........................043
第三章 消失膏.......................071
第四章 霸王 ........................089
第五章 窃贼.........................111
第六章 宝宝 ........................136
第七章 成年人 ......................161
彼得其人
彼得?福琼十岁时,大人们有时候会跟他说,他是个“麻烦的”孩子,彼得一直不明白他们是什么意思,他根本没觉得有什么麻烦。他又没有把牛奶瓶往院墙上摔,或者把番茄酱往头上抹装作流血,或者用剑砍奶奶的脚踝,尽管有时候他想过做这些事。除了所有蔬菜(不包括土豆)、鱼、鸡蛋和干酪,没有什么他不吃的。和他认识的不管是谁比起来,他并没有更爱吵闹、更脏或者更笨。他的名字好读好拼,他脸色苍白,长雀斑,很容易记住他那张脸。他跟所有别的孩子一样,天天去上学,也从来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他只是对妹妹很差劲,妹妹对他也是彼此彼此。警察从来没敲过他家的门,想把他抓走。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从来没有提出要把他带走关进疯人院。就彼得来说,他真的挺省事。他有什么难搞的呢?
直到彼得自己长大成人后好多年,才终于明白过来。他们觉得他难搞,因为他很是寡言少语,那样子好像让别人不放心。还有个问题,是他喜欢一个人待着,当然不是一直这样,甚至也不是每天,可是多数时候,他喜欢去睡房或者公园里待一个小时。他喜欢自个儿待着,想事情。
对了,大人们爱觉得他们知道一个十岁孩子的脑袋里在想什么,其实如果不告诉别人,就不可能知道谁在想什么。夏天时的下午,人们会看到彼得仰面躺着,嘴里嚼着一根草,盯着天空看。“彼得,彼得!你在想什么?”他们喊他,彼得会一惊之下坐起来。“哦,没什么,什么也没有。”大人们知道他那颗脑袋里在想东西,可是他们听不到,看不到,也感觉不到。他们没法让彼得停下来,因为他们不知道他脑袋里在琢磨什么。他有可能在放火烧学校,或者把妹妹喂给鳄鱼吃,然后乘热气球逃跑,可是他们看到的,只是个一眼不眨盯着天空看的男孩,一个你喊他名字,他也听不到的男孩。
至于让他一个人待着,大人们也不是很喜欢那样,他们甚至不喜欢让别的大人一个人待着。你加入他们的话,他们就能看出你在干吗,他们干吗,你也干吗。你不加入不行,否则会让大家都扫兴。彼得不这么看。加入这件事本身挺好的,没问题,可是已经是加入得太厉害了。他认为事实上,如果人们在加入和让别人加入这种事情上少花点时间,每天一个人待着花一点点时间想想自己是谁,或者他们有可能是什么人,世界将会是个更快乐的地方,也许永远不会再有战争。
序
《梦想家彼得》的每一章写完后,我都会大声读给我的孩子们听,这样做说起来很简单:他们听到了我们所称的“彼得故事”的最新一段,我则得到一些编辑方面的有用评论。反过来,这种愉快的、几乎是仪式般的交流也影响了写作本身,也就是我变得比通常更注意大人讲述每个句子的声音,这个大人并不是或者并不简单地说就是我。我独自在书房里,代表这个想象出来的大人向一个想象出来的孩子(不一定就是我的,或者说,不仅仅是我的哪个孩子)大声朗读。听和讲,我在这两方面都想取悦他们。
我以前觉得我本能地了解儿童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得有个好故事,一个能让人产生共鸣的主人公,有坏蛋可以,但并非始终都有,因为写坏蛋太简单化了;开头明晰,中间有曲折,结尾叫人满意,但并不是每次都皆大欢喜。我们都喜欢睡前故事这一概念——嘴里刚刚带上薄荷味的气息,充满信任的大眼睛,给干净被褥加温的热水瓶,静静的彩虹——谁不愿意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这样一幕?但是成年人真的喜欢儿童文学吗?我一直认为这种热情有点过于渲染了,甚至是太急切了。“《燕子和鹦鹉》?比阿特丽克斯?波特?这些书棒极了!”我们真的这样想吗?真的仍然喜欢读,还是我们在为失去的、几乎忘掉了的自己说话,并为了那个自己而留着这些话?上一次你独自缩着身子拿了本《瑞士家庭罗宾逊》看,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我们之所以喜欢童书,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读这些书时的快乐,这跟文学关系少一点,而跟爱关系多一点。在写作和大声朗读《梦想家彼得》的初期,我开始觉得这样做也许更好:忘了我们伟大的儿童文学传统,为成年人写本关于儿童的书,用的是儿童也能理解的语言。在有了海明威和卡尔维诺的世纪,简单的文字未必会让深层次的读者望而却步。我希望它的主题——想象力本身——对那些拿起一本书的人来说,都有所参与。与此类似,在所有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变形这个主题,几乎成了种执迷。在英美两国,《梦想家彼得》是以带插图的童书形式出版,而在许多别的国家,是以较为严肃的供成年人阅读的书本形式出版。以前有过一种传统,作者把自己的书献给命运,很像父母送一个孩子踏入世界:“去吧,小书……”到头来,这一本很可能会寄身于儿童藏书处的一个角落安静度日,要么湮没无闻,但是就目前来说,我仍然希望它也许能给每个地方的人都带来愉悦。
伊恩?麦克尤恩
1995
这本书简直像一阵清新的风,吹进了我阅读的枯燥世界里。我一直渴望那种能让人沉浸其中,完全忘记时间流逝的奇妙体验,而这本书做到了。它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惊心动魄场面的作品,但它的魅力恰恰在于那种细水长流的温柔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作者的笔触如同最细腻的丝绸,轻轻拂过读者的心弦,让人在不经意间,对日常琐事产生了全新的、充满诗意的理解。我特别欣赏那些环境描写的段落,它们仿佛拥有魔力,能将我瞬间带入那个特定的场景,无论是阳光穿过窗棂洒下的光斑,还是老式挂钟走动的声音,都显得那么真实可感。这种沉浸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合上书本后,那种淡淡的余韵还能在脑海中盘旋很久。它教会了我,真正的“史诗”不一定需要宏大的背景,它可以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那些看似平凡的一天之中。对于那些寻找内心宁静和对生活重新发现热情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的前几页时,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晦涩或者沉闷。毕竟,如今的市场充斥着太多追求速度和轰动效应的作品,很少有作者愿意慢下来,去雕琢文字本身的美感。然而,这本书却像一位耐心的工匠,精心打磨着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意象。它的语言有一种古典的韵律感,但又不失现代的灵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从不急于给出答案或强行煽情,而是通过细微的动作和不经意的对话,让人物的复杂性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读到某些段落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用词,思考它们背后蕴含的多层含义。这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险,而非单纯的故事消费。对于那些对文学性有较高要求,追求文字韵味和思想深度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场盛宴。它需要你的专注和耐心,但回报是丰厚的——你会发现,你的词汇库和对叙事艺术的理解,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评分我是一个偏爱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读者,所以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对我来说,算是一个小小的挑战,但最终证明,这是一次值得的挑战。它的时间线并不总是线性的,叙事经常在不同的时间点和记忆的碎片之间跳跃,这需要读者主动地去拼凑和重建故事的脉络。起初,我需要更集中精力去跟上这种流动的叙事,但一旦我适应了作者的节奏,我立刻领悟到这种处理方式的绝妙之处——它完美地模拟了人类记忆和思维的运作方式。生活中的许多重要时刻,其实都是这样被碎片化的情感和感官体验所铭记的。作者成功地将这种主观的、内在的经验,转化为一种可以被他人理解和感受的文学形式。这种技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迫使读者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成为故事意义的共同构建者。这种互动的阅读体验,是快餐式文学无法给予的深度联结。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次阅读体验,那一定是“共鸣”。这本书里的人物,他们所经历的那些细微的困惑、不被理解的渴望、以及对“成为自己”的艰难探索,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我认识一些人,他们的生活似乎总是在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中度过,他们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却难以在现实中找到合适的出口。这本书仿佛就是为这些人量身定做的心灵慰藉。作者没有采用说教的方式去评判角色的选择,而是以一种近乎同理心的视角,展示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坚持。读到某些关于“选择与放弃”的段落时,我甚至感到一阵心酸,那不是因为情节有多么悲惨,而是因为那种感觉太熟悉了,如同作者偷窥到了我最隐秘的心思。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确认感:原来,我并非孤单一人,在追寻内心真实自我的道路上,有这样一位温柔的伙伴,陪我一起前行。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缺失”和“留白”的艺术把握。作者似乎深谙一个道理:有时候,不说出来的比说出来的更有力量。故事中存在着大量的未解之谜,角色的动机也往往是含糊不清的,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我喜欢这种“开放式结局”带来的回味无穷的感觉,它迫使我在合上书后,仍然忍不住在脑海中为人物的未来续写可能性。这不像某些作品,将所有线索都系得死死的,读完之后,故事仿佛戛然而止,没有一丝回旋余地。这本书则像一幅未完成的水墨画,留有大片的空白,等待读者用自己的情感去填补那份空灵。这种对模糊和不完美的接纳,在我看来,是对现实生活最真诚的致敬。它提醒我们,人生的许多重要课题,本来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评分套装买起了,不过就是还没时间看。有机会就先收好了,囤起来。这个系列书不错,就是定价太高。
评分夏洛书屋系列都值得收藏,故事经典,翻译流畅,很受小朋友欢迎
评分发货迅速,第一次在京东买书。书还没看,内容无法评价。看过后,再追评!
评分很喜欢夏洛书屋这套书,收集很多本了。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书。服务特别好,物流也快速基本第二天就到货。电话客服解决的又快又让人满意。。很赞。现在买东西都在京东买了
评分孩子喜欢这套书
评分物流很快,相信京东的产品。图书不错!
评分夏洛书屋的书都挺不错
评分包子曰: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