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生活经典:酒经

中华生活经典:酒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朱肱,高建新 著
图书标签:
  • 酒文化
  • 饮酒文化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生活方式
  • 酒经
  • 品酒
  • 养生
  • 历史
  • 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06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089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生活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7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代制曲、酿酒工艺发达,有关著作众多,《酒经》被公认为是宋代酒文献的经典之作,书中既有对中国酒文化的高度概括和论述,同时又提供了具体的制曲、酿酒方法以及如何榨酒、收酒、贮存酒,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制曲酿酒工艺的专门著作。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总论,论酒的发展历史;中卷论制曲,收录了十三种酒曲的配方及制法;下卷着重论述酿酒的工艺过程及各种酒的酿造技术。

《中华生活经典:酒经》注释力求详尽、准确,译文流畅,点评独到,并配以精美插图,美文美图相得益彰。

目录

卷上
卷中
总论
顿递祠祭曲
香泉曲
香桂曲
杏仁曲
已上罨曲
瑶泉曲
金波曲
滑台曲
豆花曲
已上风曲
玉友曲
白醪曲
小酒曲
真一曲
莲子曲
已上□曲
卷下
卧浆
淘米
煎浆
汤米
蒸醋糜
用曲
合酵
酴米
蒸甜糜
投□
酒器
上槽
收酒
煮酒
火迫酒
曝酒法
白羊酒
地黄酒
菊花酒
酴醵酒
葡萄酒法
猥酒
神仙酒法
武陵桃源酒法
真人变髭发方
妙理曲法
时中曲法
冷泉酒法
附录
读朱翼中《北山酒经》并序
《北山酒经》跋
《北山酒经》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山酒经

精彩书摘

  《中华生活经典:酒经》:
  酒之作尚矣①。仪狄作酒醪②,杜康秫酒③,岂以善酿得名,盖抑始于此耶④?
  

  【注释】
  ①尚:久远。
  ②仪狄:传说大禹时代人。酒醪:汁滓混合的酒,也就是带糟的酒,后泛指酒。
  ③杜康:传说历史上第一个酿酒的人,后来成为酒的代称。秫酒:用黏高粱酿的酒。秫,黏高梁。《说文解字`巾部`帚》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葬长垣。”又,《酉部`酒》:“杜康作秫酒。”
  ④始于此耶:从《四库》本。《知不足斋》本、《说郛》本皆作“始终如此”。
  

  【译文】
  酒的发明很久远了。仪狄酿造酒醪,杜康始作秫酒,他们都因为善酿酒而闻名于世,酒的酿造大概就开始于这个时期。
  

  【点评】
  关于酒的发明,历来有多种说法。北宋窦苹《酒谱`酒之源》说:“世言酒之所自者,其说有三。其一曰:仪狄始作酒,与禹同时。又曰:尧酒干钟,则酒始作于尧,非禹之世也。其二曰:《神农本草》著酒之性味,《黄帝内经》亦言酒之致病,则非始于仪狄也。其三曰: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于天地并矣。”无论是神农、黄帝,还是尧时、禹时,酒发明的历史都非常悠久。第三种说法更认为,既然天上垂挂着酒星,则酒与天地并生,是造化的杰作。
  酒星,也称酒旗星,古星名。孔融《难曹公表制酒禁书》说:“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天上酒星光芒闪耀,地上布列有酒泉郡(今甘肃酒泉),人间显露着美酒之德。在这三种说法中,仪狄造酒说似乎影响更大。《战国策`魏策二》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王粲《酒赋》说:“帝女仪狄,旨酒是献。芯芬享祀,人神式宴。”不管是帝女令仪狄造酒,还是帝女仪狄造酒,总之是仪狄造酒。酒的甘美芬芳,人神共乐。曹植《酒赋》也认为是仪狄造酒:“嘉仪氏之造思,亮兹美之独珍。”仪狄发明酒是独创智慧的体现,受到了人们特别的珍爱。《艺文类聚》卷七十二引《古史考》:“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醴酪,即酒浆。西晋江统《酒诰》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全晋文》卷一百六)认为酒的发明始于太古的皇帝如伏羲等,或为仪狄、杜康;陶渊明《止酒》诗题下注:“仪狄造,杜康润色之。”认为酒由仪狄所造,但经过杜康加工后更加完美。杜康造酒说出现较晚,第一次出现在东汉中期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文解字》始作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至安帝建光元年(121)许慎病,使子许冲表上。唐孔颖达疏《尚书`酒诰》“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引东汉应劭(?-204)《世本》“杜康造酒”,此说因为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诗句的巨大影响而风行天下。王绩《祭杜康新庙文》说:“智哉先生,爰作甘醴。”认为造酒的杜康才智超人。李瀚《蒙求》诗说:“杜康造酒,仓颉制字。”更将杜康与仓颉并列,认为杜康是对中华文化作出巨大贡献者之一。
  实际上,酒的诞生顺天应人,经历了一个从天然酒逐渐过渡到人工酿酒的漫长过程,非—人所能完成。在自然界,浆果表面都有酵母菌繁殖,这些浆果落在不漏水的地方,经过酵母菌的分解作用就会生成酒精,这就是天然的果酒;人们饮用的家畜乳汁,会先由乳酸茵发酵成酸奶,再由酵母菌发酵成奶酒(参见傅金泉《中国酿酒微生物研究与应用》,第1页);人们储存粮食因设备简陋受潮而发酵,或是吃剩的食物因搁置久了而发酵,淀粉受微生物的作用发酵引起糖化作用,也会产生酒精。天然的酒,无论是果酒、奶酒还是粮食酒,都会散发出一种扑鼻的浓郁香气,为人们所喜爱;饮酒后的那种飘飘欲仙的奇妙感觉,也为人们所乐于体验。所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好酒者众多,酿酒的历史都很悠久。中国用谷物酿酒,一般认为可能始于距今有五千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并非—人发明。到了商、周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逐渐发达,谷物酿酒也就更为普遍。甲骨文中已经有了三种酒的名称:一种叫“酒”,即旨酒;一种叫“醴”,甜味较淡的酒;一种叫“鬯”,是用郁金香草加黑黍酿成的。殷商时代饮酒之风很盛,有尊、□、卣、爵、觚、觯、角等备种制作精良的陶质、铜质的贮酒器和饮酒器。《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纣王生活荒淫腐化、极尽奢靡:“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说明当时已有条件大规模地酿酒,供最高统治者无度消耗。《诗经。豳风`七月》记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先民们八月里扑枣,十月里收获稻谷,以枣和稻子为原料酿造春酒,因为春酒有益于人的健康长寿。这段记载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用稻谷酿酒的技术,并了解米酒所具有的滋养作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在祭祀、会盟、庆贺胜利等各种场合中,酒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东西。《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萧国被楚军围困,灭亡在即,萧国大夫还无社向楚国大夫申叔展求救。“叔展曰:‘有麦曲乎?’曰:‘无。’‘有山鞠穷乎?’曰:‘无。’‘河鱼腹疾奈何?’曰:‘目于眢(yuan)井而拯之。”’申叔展假作关切地询问还无社:“家里是杏有麦曲、山鞠穷?”还无社都说没有,申叔展就说:“那你得了风湿病怎么办呢?”还无社说:“你注意看枯井就可以拯救我了。”山鞠穷,即芎劳,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天开白花,有香气,茎可入药;产自四川者,称川芎。麦曲、山鞠穷均可用来防潮,申叔展是想让还无社从泥水中逃走,但还无社没有听懂申叔展的意思,都回答“无”。申叔展以麦曲隐喻,启发还无社,这说明无论是疗疾还是酿酒,麦曲的使用在当时已经非常普遍了。
  ……

前言/序言

  宋代制曲、酿酒工艺发达,有关著作众多,如苏轼的《东坡酒经》、朱肱的(《酒经》、李保的《续<北山酒经)》、何剡的《酒尔雅》、窦苹的《酒谱》、范成大的《桂海酒志》、林洪的《新丰酒经》等。这其中,朱肱的《酒经》是代表,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奉为经典,影响广泛。
  朱肱,字翼中(一作亦中),生卒年不详,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北宋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元祜三年(1088)进士,历任雄州(今属河北)防御推官、知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录事、奉议郎直秘阁,故后人亦称朱奉议。
  朱肱生长在一个有家学渊源的家庭。其祖父朱承逸,字文倦,为人慷慨,乐善好施。曾代人偿债,避免了负债人全家落难。仁宗庆历年间发生饥馑,他用八百斛米熬粥,赈济贫民万余人。其父朱临,字正夫,曾任大理寺丞,尝从学于宋初学者、教育家胡瑷(世称“安定先生”)。后胡瑗殁,朱临以其学为乡邦学者推重。略晚于朱肱的北宋学者方勺(1066一?),后寓居乌程的泊宅村,有著作《泊宅编》,卷下记述了朱临的事迹:“朱正夫临,年未四十以官大理寺丞致仕,居吴兴城西,取(《训词》中‘仰而高风’之语,作‘仰高亭于城上,长杜门谢客。—可见其性格品行。其兄朱服(1048一?),字行中,《宋史》(卷三四七)有传。熙宁六年(1073)进士,授淮南节度推官。元丰三年(1080),擢监察御史里行,后为国子司业、出知润州(今江苏镇江)。绍圣元年(1094),召为中书舍入,出使辽,拜礼部侍郎。后出知庐州,因与苏轼游,贬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团练副使,蕲州(今湖北蕲春)安置,改兴国军,卒。朱服善诗文,《全宋诗》(卷一。四三)收其诗十三首,《全宋词》收词一首《渔家傲》:“小雨廉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西流水。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委婉感伤,极见情致。
  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朱肱自幼便受到来自祖父、父兄的影响,一生看重操守,仗义执言。崇宁元年(1102)日蚀,上疏讲灾异,指摘执政者章悖的过失,忤旨罢官,侨居杭州大隐坊,酿酒著书,自号大隐翁。政和四年(1114),值朝廷重视医学,遍求精于医术之人,朱肱遂被征为医学博士。与其兄一样,朱肱也由衷喜欢崇敬苏轼,政和五年(1115),因同情元祜党人、书苏轼诗触犯党禁,被贬达州。同贬者陈弁、余应求、李升、韩均,时称“五君子”。次年,朱肱以朝奉郎提点洞霄官,召还京师。
  关于朱肱的生平:限于材料,我们知道的并不多。《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二《经籍考》四十九在著录《南阳活人书》时,有朱肱的简略介绍:“肱,吴兴人,秘丞临之子,中书舍人服之弟,登第,仕至朝奉郎直秘阁。”根据与朱肱同时代且“为同僚”的李保《读朱翼中<北山酒经>并序》记载:“大隐先生朱翼中,壮年勇退,著书酿酒,侨居西湖上而老焉。”朱肱正值壮年,就已“侨居西湖上”并于此终老。“勇退”,即急流勇退,旧时比喻在仕途得意顺利时毅然退出官场,毫无留恋。何况,朱肱的仕途并不得意顺利,对官场毫无留恋。朱肱尝自言“忧患余生,栖迟末路;爰脱身于簪绂,遂晦迹于渔樵”,“晓猿夜鹤,春韭秋菘;绝交几近于矫情,苦誓未忘于匿怨”(《活人书-谢表》),可见他的一生主要是在著书、酿酒、欣赏自然美景中度过的。结合其名号“无求”、“大隐”及《酒经》卷上对酒性、酒功的论述、对酒典的谙熟及对历史上饮者的叹赏,可知朱肱是一个学识渊博、个性鲜明、特立独行、闲放自适之人。
  朱肱擅长医学,尤精于伤寒。侨居杭州期间,深入研究《伤寒论》,目的是希望“天下之大,人无夭伐,老不哭幼”(朱肱《活人书`序》),人人都能尊生长寿,尽其天年。从元祜四年(1089)始,朱肱“焦心皓首,绝笔青编”(朱肱《青词》),历时二十年,于大观二年(1108)著成《伤寒百问》一书。与朱肱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张蒇认为,此书“非居幽而志广、形愁而思远者,不能作也”(张蒇《活人书`序》)。此书署名无求子,经坊间刊刻后,广为流传,惠播四方,但在流传中已渐有残缺。大观五年(1111),对朱肱深怀敬佩的张蒇经过多方寻求,终于与朱肱相逢:“今秋游武林(杭州别称,以武林山得名),邂逅致政朱奉议,泛家入境,相遇于西湖之丛林,因论方士。”(张蒇《活人书`序》)二人相谈甚欢,朱肱亲授《伤寒百问》缮本给张蒇,张蒇据此加以补订,将全书增为二十卷,分为七册,计有九万一千余字。因为张仲景为南阳人,华佗称《伤寒论》为“活人”之书,依据《伤寒百问》诊治则又可以救活无数患者,张蒇遂将书名改为《南阳活人书》。《南阳活人书》亦称《活人书》、《类证活人书》。政和元年(1111)的正月,朱肱将《南阳活人书》一函八册呈献给朝廷,希望国子监印造颁行,“以福群生”(朱肱《进表》)。后来此书在京师、成都、湖南、福建、两浙凡五处印行,影响广泛。在颁行流传过程中,朱肱发现此书“不曾校勘,错误颇多”,于是在政和八年(1118),“取善本,重为参详,改一百余处,命工于杭州大隐坊镂板,作中字印行”(朱肱《活人书-重校正序》)。朱肱研究伤寒最重经络,认为“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活人书》卷一)。《南阳活人书》从经络病因传变加以分析,提出“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强调脉证合参以辨病性,并付以诸方法治,对张仲景医学思想颇多发挥,是分类论述《伤寒论》的重要著作,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直到乾隆五十年(1785),《南阳活人书》“江南版本不废”(鲍廷博《(北山酒经>跋》)。清代名医徐大椿(字灵胎)称赞说:“宋入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活人书>论》)清人陆心源辑撰的《宋史翼》卷三十八中有《朱肱传》,搜集了有关朱肱撰写《南阳活人书》及行医开方等相关故事。朱肱家居二十年,先后编撰了《伤寒百问》、《南阳活人书》、《酒经》、《内外二景图》、《大隐居士诗话》等著作,除《南阳活人书》及《酒经》存世外,其余各书均已散佚。
  《酒经》又称《北山酒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制曲酿酒工艺的专门著作,成书年代没有确切记载。在朱肱《酒经》之后,李保有《读朱翼中(北山酒经>并一个基本比例,更具有操作性。总之,与《齐民要术》有关制曲、酿酒部分的内容相比.《酒经》显然更进了一步,不仅叙述详细,搜集了各种酒曲及酒的制作方法,还对其中的原理进行了分析,既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又具有实践性。作为中国科技史上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酒经》系统地总结了南北朝以来的制曲酿酒经验,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中国的酿造技术在北宋就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书中所记酒曲的制作方法及酿造经验,至今仍在江南米酒生产地区广泛流行。古有“越酒行天下”之说,这其中也有朱肱及其《酒经》的功劳。
  本书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校以明人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及《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所收《酒经》。《知不足斋丛书》是清乾嘉间江南大藏书家鲍廷博(1728—1814)、鲍士恭父子刊刻的著名丛书。全书三十集,其中前二十七集由鲍廷博所刻,后三集由其子鲍士恭续刻,共收书208种(含附录12种)。该丛书所收者多为珍稀古籍,多善本,校雠精良,为人凭信。《酒经》收在《知不足斋丛书》的第十二集,著录称“《酒经》三卷,宋朱肱撰,吴枚庵钞足本”,卷上正文首页有“枚庵漫士古欢堂秘册”、“大隐翁馔”字样。《说郛三种》所收《酒经》,只有卷上,卷中和卷下有目无文。《四库全书》所收《酒经》三卷,看似足本,但卷中“玉友曲”、卷下“蒸甜糜”、“酴米”等条,文字多有脱误,上下文不能接续。本书一般不出校记,遇到特殊情况所出的校记均放在了注释中。《知不足斋丛书》本,简称“《知不足斋》本”;《说郛三种》本,简称“(《说郛》本”;《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本书后附有北宋李保《读朱翼中<北山酒经>并序》,清入吴枚庵、鲍廷博《(北山酒经)跋》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山酒经》,前三种材料同见于《知不足斋丛书》所收《酒经》中,以便于读者进一步了解研究此书。《酒经》国内有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的标点本,收入老根编著的“中华传世奇书”中,书前仅有一个简短的导读,并未说明整理此书所依据的版本,也无校勘记。
  本书在整理过程中,得到了中华书局张彩梅女士、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张慧芳编辑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朱敏老师提供了资料方便。我的研究生崔筠、杨旭珍、魏娜、赵娜等同学,核对了全书的所有引文。本书参考吸收了有关专家关于米酒酿造技术研究的成果,其中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洪光住的(《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两部著作,材料丰富,学力深厚,使笔者获益良多。限于篇幅和体例,不能一一注出,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时间紧迫,《酒经》又涉及了许多制曲及酿酒工艺方面的专门知识,非笔者所能通晓,故在注释、译文、点评中难免存在错讹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中华生活经典:酒经 引言 《中华生活经典:酒经》并非一本单纯的酒类图鉴,更非关于杯中之物的浮夸赞歌。它是一部穿越时空的文化沉淀,一本关于中国人饮酒习俗、酒品鉴赏、酿造技艺、以及酒与人生、酒与社会、酒与艺术之间千丝万缕联系的百科全书。这本书以“经”为名,寄寓了其在中华文明体系中承载的深厚智慧与悠久传承。它不是教你如何酩酊大醉,而是引你深入理解“饮”的文化内涵,品味“酒”的艺术价值,感受“经”的哲学意蕴。 第一章:溯源——酒的文明之旅 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回遥远的古代,追溯中国酒的起源。从新石器时代的发酵痕迹,到传说中的仪狄造酒,再到夏商周时期酒的礼仪化与贵族化,《酒经》将梳理出酒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我们将探寻古代文献中关于酒的零星记载,通过考古发现的酒器,去还原那些失落的酿酒场景和饮酒风俗。本章将重点探讨酒在古代祭祀、宴饮、军事、政治等社会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逐渐渗透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我们会提及不同时期代表性的酒品,例如清酒、黄酒,并介绍其简单的酿造原理和特点。同时,也会触及古代关于饮酒的道德规范和禁忌,勾勒出酒在中国文明早期精神世界中的烙印。 第二章:品鉴——酒的色、香、味、形 “饮”之艺术,在于“品”。本章将是《酒经》的重头戏之一,它将以极其细致入微的视角,引导读者掌握科学的品鉴方法。从酒的“色”,我们会学习如何通过观察酒的色泽、透明度、挂杯等细节,判断酒的年份、酿造原料以及可能的品质问题。从“香”,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辨别酒体的香气,从初级的谷物香、果香,到更复杂的陈酿香、花香、药香,甚至辛辣香。我们将介绍专业的品鉴术语,帮助读者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从“味”,则涉及甜、酸、苦、辣、涩等基础味觉,以及酒体在口腔中留下的回甘、余味。我们会探讨不同酒品在口感上的差异,例如醇厚、清爽、柔和、浓烈。最后,“形”则包括酒的质感、醇度,以及饮酒时的形态,如晃杯、品啜的优雅姿态。本章将通过大量的实例,结合图文并茂的讲解,让读者从“看”到“闻”,从“尝”到“感受”,全方位地掌握品鉴一门艺术的方法,从而提升饮酒的乐趣和境界。 第三章:技艺——酿造的智慧与传承 酒的诞生,离不开精湛的酿造技艺。《酒经》将深入探索中国传统的酿酒工艺。本章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酒的酿造过程,包括谷物酒(如白酒、黄酒)、果酒、甚至更具地方特色的酒品。我们将分解每个关键环节:选料(如高粱、大米、小麦、糯米、葡萄、梅子等)、制曲(发酵的关键,不同曲种的差异)、发酵(不同的发酵方式,如固态发酵、液态发酵),以及蒸馏(针对白酒)、陈酿(酒的老熟过程)、勾兑(酒的调配艺术)。本书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酿造方法,如“清蒸二次淋料”、“人工落水”、“续糟发酵”等。同时,也会探讨现代酿酒技术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的发展与革新。本书将以严谨的态度,呈现酿造过程中的科学原理,让读者理解每一滴酒背后所付出的汗水与心血,感受匠人精神的传承。 第四章:品类——南北风情与地域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风土人情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酒品。《酒经》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穿越中国的品酒之旅。我们将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介绍各具特色的地方名酒。北方地区的浓烈与醇厚,如茅台、五粮液、洋河等,我们会探讨其独特的酿造原料和工艺,以及它们如何在北方寒冷的环境中形成独特的风味。南方地区的温润与清雅,如绍兴黄酒、苏州米酒、福建老酒等,我们会解析它们为何能如此甘甜柔和,以及它们与南方婉约文化的契合。沿海地区的特色,如以海鲜为灵感的黄酒,内陆地区的特色,如以高粱为主的白酒,或是以水果为原料的果酒。本章还将介绍一些具有历史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酒品,挖掘它们背后的地方故事和传说,让读者在品味酒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各地独特的文化魅力。 第五章:文化——酒与生活、情感、社交 酒,早已超越了饮品的范畴,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酒经》将深入剖析酒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层面,我们会探讨酒在家庭聚会、节日庆典、日常饮食中的角色,它是亲情、友情、爱情的催化剂,是团圆、欢庆、感恩的载体。在情感层面,酒承载着喜怒哀乐,它是“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失意,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本章将引用大量的诗词歌赋、文学作品,展现酒在文人心中的意境。在社交层面,酒是沟通的桥梁,是宴请的润滑剂,是商务洽谈的纽带。我们将探讨不同场合的饮酒礼仪,如何得体地敬酒、回敬,以及酒桌上的潜规则和智慧。本书还会涉及酒与宗教、哲学、养生等领域的关联,展现酒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的多元价值。 第六章:艺术——酒与诗、画、乐、书 酒与艺术,自古以来便形影不离。《酒经》将探寻酒在中华艺术中的踪迹。在诗歌中,无数诗人借酒抒情,从李白的“将进酒,杯莫停”,到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酒是他们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他们情感的宣泄出口。本书将精选经典酒诗,并进行赏析。在绘画中,酒席、饮酒场景常常出现在古代卷轴之中,如《韩熙载夜宴图》,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记录历史的珍贵图像。我们会分析这些画作中酒器、饮酒姿态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在音乐中,与酒相关的乐曲,如《酒令》等,它们以旋律捕捉酒的热烈或婉约,以节奏展现饮酒的氛围。在书法中,酒也常常成为文人雅士的创作题材,从酒令的挥毫泼墨,到与酒相关的诗文创作。本章将通过这些艺术形式,立体地呈现酒在中国审美情趣中的独特地位,让读者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酒”的魅力。 第七章:现代——酒的未来与传承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酒的文化与消费方式也在不断演变。《酒经》将对当下中国酒业的现状进行梳理,包括市场趋势、消费群体变化、新兴酒品类(如精酿啤酒、葡萄酒的兴起)等。本书将关注传统酒业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寻求突破,例如技术革新、品牌重塑、国际化发展等。同时,我们也会探讨现代社会中人们饮酒观念的变化,例如健康饮酒、理性饮酒的倡导。本章还将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酒文化,让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赋予“酒经”新的生命力。它将关注年轻人对传统酒品的接受度,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中华酒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使其在未来依然闪耀。 结语 《中华生活经典:酒经》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生活、热爱文化、追求品味的人们的读物。它不仅仅是关于酒的知识,更是关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哲学思考和文化传承。阅读本书,你将不仅能品鉴出酒的醇厚,更能品味出中华文明的深邃与隽永。它是一场味蕾的旅行,一次心灵的洗礼,一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对“酒”更深刻的理解,并将其所蕴含的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酿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华生活经典:酒经》简直是一部穿越时空的时光机,让我得以窥见古人对酒的深邃理解和生活智慧。书中不仅仅是关于酿酒的技术,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的百科全书。我特别着迷于其中对酒与礼仪的描绘,从祭祀时的庄重,到宴请宾客的欢腾,酒总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仅是饮品,更是情感的载体,是沟通的桥梁。读到关于“饮酒三巡,知交半生”的章节,我仿佛能看到古人在酒桌上促膝长谈,一杯杯酒下肚,涤荡了世俗的烦恼,也加深了彼此的情谊。书中对酒的种类、品质、年份的细致辨析,更是让人惊叹古人的严谨和专业,他们对每一滴酒都充满了敬畏和热爱。我一直觉得,酒文化是中华文明中一道独特而迷人的风景线,《酒经》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用他温润的声音,向我娓娓道来这古老的故事,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饮酒”这件寻常事,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生态度,这种体验是如此的真实而动人。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中华生活经典:酒经》这本书,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充斥着各种古老的酿酒配方和复杂的工艺流程。但翻开之后,我才意识到,我的想法有多么的狭隘。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它将酒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巧妙地联系了起来。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居然有关于酒与养生的篇章,详细阐述了不同酒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饮酒来调养身体,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这让我对“酒”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不再仅仅是消遣,更是一种健康的追求。书中的文字典雅而不失生动,那些描述酒香四溢、酒色晶莹的段落,简直能勾起我味蕾的无限想象。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文人墨客饮酒作诗的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古人饮酒时的那种超然物外、挥洒自如的意境。这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关于酒的书,不如说是一部关于生活的哲学书,它教会我如何品味生活,如何在饮酒中寻找乐趣和智慧。

评分

《中华生活经典:酒经》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宁静。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轰炸,心灵变得越来越浮躁。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泉,洗涤了我内心的尘埃。我被书中对“品酒”的细致描写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喝”,而是包含着对酒的观察、嗅闻、品尝,以及对酒背后故事的理解。书中鼓励我们要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一杯酒带来的美好,去体会其中的醇厚、甘甜、回味。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放慢节奏,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而且,书中还提到了“酒过三巡,话到心底”的境界,让我明白了酒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它能够化解尴尬,拉近距离,让真诚的情感得以流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酒,更是关于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生活相处,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中华生活经典:酒经》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心灵的涤荡。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酒德”的论述,它深刻地阐释了君子饮酒应有的品格和风范。书中反复强调,饮酒贵在适度,要以“不乱性,不伤身,不失礼”为准则。这对于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沉溺于酒精,甚至酗酒的现象,无疑是一种振聋发聩的警示。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成为一个有“酒德”的人,如何在享受美酒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情操。此外,书中对酒与诗词、酒与书画、酒与音乐的结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展现了酒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我仿佛看到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迈,也感受到了苏轼月下独酌的寂寥。这些故事让我意识到,酒并非只是简单的饮品,它更是激发灵感、升华艺术的催化剂。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古老而智慧的语言,引导我探索酒的深层含义,让我重新认识“饮酒”这件事,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不得不说,《中华生活经典:酒经》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有匠心。它没有采取传统的章节划分,而是将内容巧妙地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场景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酒与民俗”的描述,它细致地描绘了不同地区、不同节日中与酒相关的习俗,比如春节的祭祀饮酒,端午的雄黄酒,以及婚礼上的合卺酒等等。这些习俗让我看到了酒在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富贵人家的专属,更是融入了寻常百姓家,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和典故,这些内容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丰富的知识。而且,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每一幅都栩栩如生,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古韵的时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走了一趟中华酒文化的时空之旅,既增长了见识,又陶冶了情操,收获满满。

评分

好书,非常不错!以后会经常光顾!

评分

很好的一套书,下次继续收

评分

京东活动将购物车存放已久感兴趣的书籍下单

评分

喜欢这套书,京东服务质量好。

评分

中华文学精典,博大精深。值得收藏价。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喜欢这套书,京东服务质量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这套书很不错,很多经典,尤其是文物收藏方面,很多知识!要收集齐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