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校勘(套装上下册)

大智度论校勘(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印度] 龙树菩萨,鸠摩罗什,弘学 著,[晋] 鸠摩罗什 译
图书标签:
  • 佛教
  • 大智度论
  • 校勘
  • 注疏
  • 汉传佛教
  • 印度佛教
  • 哲学
  • 思想
  • 佛教哲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83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046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96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论是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论著。“大智度”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意译。相传本论的原文有十万颂,据推测,今本百卷是鸠摩罗什缩译而成者。罗什译本中,最初的三十四卷为全译本,是《大品般若》初品的注释,其后各卷所译,则经罗什加以节略,取其足以开释文意的部分而已。本论若全部译出,或将十倍于此。全书所援引经典、论书极多,包含原始佛教圣典、部派佛教诸论书,以及初期大乘诸经典。

作者简介

弘学,本名李英武,佛教居士。1938年出生,1957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藏语文专业,受业于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吴泽霖教授和夫人马时芳先生;先后问学于梁在农(智慧法师)教授、阿旺洛追扎巴、密悟格西。1956年三次谒见贡嘎活佛,蒙授金刚三昧耶戒,又蒙授童七灌顶、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和名词灌顶,赐藏名索朗泽仁。1972年皈依正果和尚,赐名弘学,并得法尊法师之教诲。奉正果法师临终遗命,1988年依止宽霖大和尚,受瑜伽菩萨戒,专事佛学研究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起,精习儒学和佛学,对儒学和汉藏佛学都有很深的造诣,著作甚丰,公开出版的有《佛学概论》《藏传佛教》《佛教文学》《中国佛教简史》《净土探微》《禅门风姿》《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观学概论》《唯识学概论》《佛教图像说》等70多部著作,达2000多万字。

目录

上 册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常安释僧叡述/1

大智度论卷第一/1
  缘起论/1
  释初品中如是我闻一时/10
大智度论卷第二/15
  释初品中总说如是我闻/15
  释初品中婆伽婆/22
大智度论卷第三/31
  释初品中住王舍城/31
  释初品中共摩诃比丘僧/37
  别释初品中三众义/45
大智度论卷第四/46
  释初品中菩萨/46
  大智度论卷第五/61
  释初品中摩诃萨埵/61
  释初品中菩萨功德/64
大智度论卷第六/74
  释初品中十喻/74
大智度论卷第七/86
  释初品中佛世界愿/86
  释初品中三昧/92
  释初品中放光/96
大智度论卷第八/99
  释初品中放光之余/99
大智度论卷第九/111
  释初品中现普身/111
  释初品中十方诸菩萨来/116
大智度论卷第十/122
  释初品中十方诸菩萨来之余/122
大智度论卷第十一/137
  释初品中舍利弗因缘/137
  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143
  释初品中赞檀波罗蜜/145
  释初品中檀相义/147
  释初品中檀波罗蜜法施/153
大智度论卷第十二/156
  释初品中檀波罗蜜法施之余/156
大智度论卷第十三/170
  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上/170
  释初品中戒相义/173
大智度论卷第十四/185
  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下/185
  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190
大智度论卷第十五/197
  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下/197
  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上/204
大智度论卷第十六/208
  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下/208
大智度论卷第十七/219
  释初品中禅波罗蜜/219
大智度论卷第十八/235
  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235
  释初品中般若相义/237
大智度论卷第十九/248
  释初品中三十七品/248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263
  释初品中三三昧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263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一/276
  释初品中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276
  释初品中九想义/280
  释初品中八念/284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二/289
  释初品中八念下/289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三/302
  释初品中十想/302
  释初品中十一智/309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四/314
  释初品中十力/314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五/325
  释初品中四无畏/325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六/335
  释初品中十八不共法/335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七/351
  释初品中大慈大悲/351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八/364
  释初品中六神通等/364
  释初品中布施随喜心过上/374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九/377
  释初品中布施随喜心过上之余/377
  释初品中回向/379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389
  释初品中善根供养/389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一/404
  释初品中十八空/404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二/423
  释初品中四缘义/423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三/434
  释初品中到彼岸等/434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四/444
  释初品中信持/444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五/455
  释奉钵品第二/455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一/464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六/470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二/470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七/483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三/483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八/495
  释往生品第四之一/495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九/507
  释往生品第四之二/507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518
  释往生品第四之三/518
  释叹度品第五/528
  释舌相品第六/531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一/533
  释三假品第七/533
  释劝学品第八/541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二/547
  释集散品第九/547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三/557
  释集散品第九之余/557
  释行相品第十/561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四/569
  释幻学品第十一/569
  释句义品第十二/576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五/582
  释摩诃萨品第十三/582
  释断见品第十四/586
  释富楼那品第十五/589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六/596
  释乘乘品第十六/596
  释庄严品第十七/598
  释摩诃衍品第十八/604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七/610
  释摩诃衍品第十八之余/610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八/621
  释四念处品第十九/621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九/634
  释发趣品第二十/634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646
  释发趣品第二十之余/646
  释出到品第二十一/652

下 册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一/657
  释胜出品第二十二/657
  释含受品第二十三/662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二/671
  释会宗品第二十四/671
  释十无品第二十五/673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三/683
  释无生三观品第二十六/683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四/695
  释天王品第二十七/695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五/706
  释如幻品第二十八/706
  释散华品第二十九/711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六/721
  释三叹品第三十/721
  释灭诤品第三十一/727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七/733
  释大明品第三十二/733
  释述诚品第三十三/741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八/743
  释劝持品第三十四/743
  释梵志品第三十五/747
  释尊导品第三十六/750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九/757
  释舍利品第三十七/757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768
  释十善品第三十八/768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一/777
  释随喜品第三十九/777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二/793
  释照明品第四十/793
  释信毁品第四十一之上/801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三/806
  释信谤品第四十一之下/806
  释叹净品第四十二之上/812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四/817
  释叹净品第四十二之下/817
  释无作品第四十三之上/820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五/828
  释无作品第四十三之下/828
  释诸波罗蜜品第四十四/834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六/841
  释闻持品第四十五之上/841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七/850
  释闻持品第四十五之下/850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八/860
  释魔事品第四十六/860
  释两不和合品第四十七之上/867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九/870
  释两不和合品第四十七之下/870
  释佛母品第四十八之上/877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882
  释佛母品第四十八之下/882
  释问相品第四十九/887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一/896
  释成办品第五十/896
  释譬喻品第五十一/901
  释知识品第五十二/905
  释趣智品第五十三/912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二/915
  释大如品第五十四/915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三/929
  释阿毗跋致品第五十五/929
  释转不退轮品第五十六之上/937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四/942
  释转不退轮品第五十六之下/942
  释深奥品第五十七之上/948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五/956
  释深奥品第五十七之下/956
  释梦行品第五十八/961
  释河天品第五十九/968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六/970
  释学空不证品第六十/970
  释梦誓品第六十一之上/975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七/982
  释梦誓品第六十一之下/982
  释魔愁品第六十二/989
  释等学品第六十三/993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八/999
  释净愿品第六十四/999
  释称扬品第六十五之上/1007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九/1010
  释度空品第六十五之下/1010
  释嘱累品第六十六/1015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1023
  释无尽品第六十七/1023
  释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之上/1028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一/1032
  释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之下/1032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二/1043
  释方便品第六十九之上/1043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三/1056
  释方便品第六十九之下/1056
  释三慧品第七十之上/1060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四/1067
  释三慧品第七十之下/1067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五/1078
  释道树品第七十一/1078
  释菩萨行品第七十二/1084
  释种善根品第七十三/1089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六/1091
  释遍学品第七十四/1091
  释三次第学品第七十五之上/1102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七/1105
  释三次第学品第七十五之下/1105
  释一念具万行品第七十六/1113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八/1121
  释六喻品第七十七/1121
  释四摄品第七十八之上/1127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九/1138
  释四摄品第七十八之下/1138
  释善达品第七十九/1145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1154
  释实际品第八十/1154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一/1166
  释具足品第八十一/1166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二/1176
  释净佛国土品第八十二之上/1176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三/1183
  释净佛国土品第八十二之下/1183
  释毕定品第八十三之上/1189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四/1193
  释毕定品第八十三之下/1193
  释四谛品第八十四/1199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五/1205
  释七比品第八十五/1205
  释平等品第八十六/1210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六/1218
  释如化品第八十七/1218
  释萨陀波仑品第八十八之上/1223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七/1228
  释萨陀波仑品第八十八之中/1228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八/1235
  释萨陀波仑品第八十八之下/1235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九/1247
  释昙无竭品第八十九之上/1247
大智度论卷第一百/1257
  释昙无竭品第八十九之下/1257
  释嘱累品第九十/1263

前言/序言

前  言

《大智度论》凡一百卷,为印度龙树菩萨著,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大智度经论》《摩诃般若释论》《大智释论》《释论》《智度论》《智论》《大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系诠释《大品般若经》之论著。
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尊龙树菩萨(150~250)为创始人,奉《般若经》为主要经典,以龙树菩萨所著之《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及其弟子提婆所著之《百论》为基本理论著作。而《大智度论》一书,不仅为中观学派所重视,亦为佛教各宗派所尊崇,对整个佛教之哲学理论、思想学说、用例、传说、历史、地理、实践规范、僧伽制度等解说甚为详细;所引用之经典,包含了原始佛教圣典、部派佛教诸论书,以及初期大乘佛教之《法华》《华严》等经典;并言及胜论派及其他印度学派之一般思想,可谓佛教理论之百科全书。《大智度论》乃龙树菩萨晚年所著,在般若思想之弘扬上,与早期著作已有所不同。他的另一部大作《中论》系站在“般若皆空”之否定立场而言,《大智度论》则立足于“诸法实相”之积极肯定立场,并极力阐明大乘菩萨思想及六波罗蜜等宗教实践。故由《大智度论》即可了解龙树菩萨之前佛教学说之大要。同时,龙树以后大乘佛教诸说,皆以《大智度论》为中心而展开。此即龙树菩萨所以被誉为“八宗祖师”之理由。故《大智度论》不仅为印度中观、唯识思想形成之重要典籍,也是《大乘起信论》之真如思想、空与中道思想之相即,二者均受《大智度论》之影响。再者,《大智度论》中佛身观与法身观,是佛教密教思想之先驱,且为真言陀罗尼之根源。
《大智度论》译于姚秦弘始四年至七年(402~405),鸠摩罗什集500人于译场译出。相传原文有十万颂之多,据推测今本百卷,系鸠摩罗什缩译而成。罗什译本中,最初之三十四卷,为全译本,系《大品般若初品》之注释。其后各卷所译,则经罗什加以节略。若全部译出,或有千余卷之数。卷首之《序》为僧叡所著,他是东晋名僧,时称“九辙法师”,为“关中四圣”之一。《大智度论》释《大品般若初品》部分,尽为解释如“三十七道品”“十想”“十力”“十八空”等佛教名相事数,全译为三十四卷;释《二品》以下,为摩诃衍论,略取其类,节译作六十六卷,总一百卷。所译之范围,相当于般若类经典中的节本《大品般若经》三十卷,即当时流行的《光赞》《放光》等般若经典和罗什稍后重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以及唐代玄奘大师所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第二会,正应当时学僧之急需。故自《大智度论》译出以来,研究风气甚盛,与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学派相合,则成为“四论”学派,为历来各宗所用援引之重要论典,如天台宗之《四教义》卷十二,即尊之为“大乘通论”。故《大智度论》被学术界和佛教界共誉为“论中之王”,是一部颇具权威的佛学论典。
近年来,研究和读诵《大智度论》之风气亦很浓厚,除各级佛学院校及研究机构外,随着许多大专院校宗教学及宗教所的建立,《大智度论》受到特别重视。然而,书市上除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据《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影印的《大智度论》外,大陆未见校勘整理过的简体版《大智度论》出版的消息。台湾民间流传有数种坊本,且用新式分段排版。敦煌及新疆等地所发掘之手写本,题名《摩诃般若波罗蜜优婆提舍》。用现行本与古写本互相校合,则知现行本中有不少脱误之处。故本次整理出版之《大智度论》,以宋版《碛砂藏》中的《大智度论》为主,参阅台湾友人简丰文先生所赠之佛陀教育基金会印刷之明版《大智度论》及《高丽藏》《大正藏》所收之《大智度论》作校勘。为了供读者和研究者方便检索,《〈大智度论〉校勘》在每卷卷首增加了“内容提示”。全书邀请成都国学研究会专家团成员、前巴蜀书社社长、四川语言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宗义编审作了校审,以此奉献给读者。

弘 学
2013年12月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
常安释僧叡 述

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动于性,而万有陈于外;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正觉有以见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为之照。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绝思境。以言求之,则乖其深;以智测之,则失其旨!二乘所以颠沛于三藏;杂学所以曝鳞于龙门者,不其然乎?是以马鸣起于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正余易弘,故直振其遗风,莹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迹凡夫,示悟物以渐。又假照龙宫,以朗搜玄之慧;托闻幽秘,以穷微言之妙。尔乃宪章智典,作兹释论。其开夷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而直入;其辩实相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远而自复。其为论也,初辞拟之,必标众异以尽美;卒成之终,则举无执以尽善。释所不尽,则立论以明之;论其未辩,则寄折中以定之。使灵篇无难喻之章,千载悟作者之旨,信若人之功矣!有鸠摩罗耆婆法师者,少播聪慧之闻,长集奇拔之誉;才举则亢标万里,言发则英辩荣枯;常杖兹论焉“焉”字,疑是“为”字之讹渊镜,凭高致以明宗。以秦弘始三年,岁次星纪,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至长安。秦王虚襟,既已蕴在昔见之心,岂徒则悦而已!晤言相对,则淹留终日;研微造尽,则穷年忘倦。又以晤言之功虽深,而恨独得之心不旷;造尽之要虽玄,而惜津梁之势未普。遂以莫逆之怀,相与弘兼忘之慧。乃集京师义业沙门,命公卿赏契之士,五百余人,集于渭滨逍遥园堂。銮舆伫驾于洪涘,禁御息警于林间。躬览玄章,考正名于梵本;咨通津要,坦夷路于来践。经本既定,乃出此释论。论之略本,有十万偈,偈有三十二字,并三百二十万言。梵夏既乖,又有烦简之异;三分除二,得此百卷;于大智三十万言,玄章婉旨,朗然可见。归途直达,无复惑趣之疑,以文求之,无间然矣。故天竺传云:像正之末,微马鸣、龙树,道学之门,其沦胥溺丧矣!其故何耶?实由二末契微,邪法用盛;虚言与实教并兴,崄径与夷路争辙。始进者化之而流离,向道者惑之而播越,非二匠其孰与正之!是以天竺诸国,为之立庙,宗之若佛。又称而咏之曰:“智慧日已颓,斯人令再曜;世昏寝已久,斯人悟令觉!”若然者,真可谓功格十地,道侔补处者矣。传而称之,不亦宜乎?幸哉!此中鄙之外,忽得全有此论;梵文委曲,皆如初品。法师以秦人好简,故裁而略之;若备译其文,将近千有余卷。法师于秦语大格,唯译一往;方言殊好,犹隔而未通。苟言不相喻,则情无由比;不比之情,则不可以托悟怀于文表;不喻之言,亦何得委殊途于一致?理固然矣!进欲停笔争是,则交竞终日,卒无所成;退欲简而便之,则负伤于穿凿之讥。以二三唯案译而书,都不备饰;幸冀明悟之贤,略其文而挹其玄也。
浩瀚经藏中的智慧火种:探寻《大智度论》的精髓与传译 洞悉佛法根本,明辨般若要义,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 《大智度论》,这部被誉为“佛经中的百科全书”,由古印度大乘佛教高僧龙树菩萨所著,后由后秦鸠摩罗什大师译介至中国。它不仅是般若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更是理解佛教整体思想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石。然而,浩瀚的佛经海洋,杂芜的宗派纷争,如何在纷繁的表象中触及其根本,如何在古老的文本中寻觅历久弥新的智慧?《大智度论》正是那束指引方向的智慧火种,它以其无与伦比的深度和广度,为我们揭示了佛陀教法的核心——般若智慧的究竟义理。 一、 龙树菩萨的智慧结晶:《大智度论》的缘起与价值 龙树菩萨(Nāgārjuna),被尊为“中国大乘八宗共祖”,他以其深邃的辩才和精辟的论证,构建了中观学派的宏伟大厦。《大智度论》便是其思想体系的巅峰之作,它以《大般若经》为依据,逐条疏释其义,从而阐发了般若智慧的广博精深。 《大智度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佛法根本教义的系统性阐释。它不仅仅是对《大般若经》的字面解释,更是对其背后深刻的哲学思想进行层层剖析。书中,龙树菩萨以如实观照的智慧,揭示了“诸法空相”的真谛,破除了众生执着于实有的种种妄见。这种对“空”的深入阐发,并非虚无主义的否定,而是为了引导众生认识到诸法无我的本质,从而从苦海中解脱。 其次,《大智度论》的广博性堪称一绝。它涵盖了佛教的方方面面,从佛陀的生平事迹、教化因缘,到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修行次第,再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构成众生身心的基本要素,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万行的实践方法。甚至对当时的印度社会、哲学、宗教等方面也有广泛的涉及,堪称一部佛教的百科全书。通过阅读《大智度论》,学习者可以构建起一个完整而清晰的佛教知识体系,对佛法获得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再者,《大智度论》的论证方式严谨而精妙。龙树菩萨善于运用辩证法,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将深奥的佛法义理掰开揉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他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更详尽阐述了“如何做”,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修行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二、 鸠摩罗什大师的译传:跨越文化的长河 《大智度论》能够在中国流传,离不开后秦鸠摩罗什大师的卓越贡献。这位来自西域的佛学奇才,以其高超的梵汉翻译技艺,将龙树菩萨的智慧之光成功地播撒到东方。《大智度论》的译传,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想的交融与文化的传承。 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大智度论》,文字流畅,义理清晰,被公认为译文的典范。他的翻译,既保留了原典的精髓,又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得《大智度论》能够被广泛接受和理解。可以说,没有鸠摩罗什大师,这部伟大的佛学巨著便难以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三、 般若智慧的核心:如何理解“空”与“中道” 《大智度论》最核心的论点,无疑是对“空”的阐释。然而,这里的“空”并非虚无,而是指诸法没有自性,依因缘而生,依因缘而灭。龙树菩萨通过无量的论证,揭示了“无自性”的真相,从而破除了众生对于“实有”的执着。 书中反复强调,“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并非简单地将颜色与空等同,而是指出,我们所感知的物质世界(色),其本质上是空的,因为它没有独立的、恒常的自性。而“空”也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实体,它是对一切有形有相之物无自性的描述。这种辩证的理解,是进入般若智慧的关键。 《大智度论》所倡导的“中道”,便是要超越“有”与“无”的二元对立。众生往往容易落入“万物皆有”或“万物皆无”的极端。《大智度论》则指出,诸法既非实有,也非断灭,而是依缘而起、缘尽而灭的生灭相。这种不偏不倚、不执不著的智慧,便是中道实相。 四、 破除二障,证悟实相:般若的实践之路 《大智度论》不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实践的指南。它指出,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受诸苦恼,根源在于无明所起的“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 烦恼障,即贪、嗔、痴、慢、疑等烦恼,它们迷惑心智,驱使我们造作恶业,招致苦果。所知障,即对事物的虚妄认知,将无常当作常,将无我当作我,从而产生种种执着和分别。 《大智度论》强调,般若智慧正是破除二障的利剑。通过对诸法实相的如实观照,我们能够逐渐断除烦恼,息灭妄想。而六波罗蜜的实践,则是将般若智慧融入生活,将其转化为行动。布施能够破除悭贪,持戒能够约束身心,忍辱能够化解嗔恨,精进能够克服懈怠,禅定能够调伏散乱,智慧则能够照破愚痴。 五、 穿越时空的智慧回响:启迪今人,照亮未来 尽管《大智度论》诞生于遥远的古代,但其所蕴含的智慧,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当今社会,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在纷扰的世界中,人们常常感到迷茫和焦虑。对于人生的意义,对于社会的价值,对于自我的认知,都充满了困惑。《大智度论》所揭示的“空性”和“无我”,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许多烦恼的根源在于对“我”和“物”的执着。当我们能够放下这种执着,便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大智度论》关于“缘起”的论述,也为我们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理解因果联系,认识到自身的行为对他人和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学习《大智度论》,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与心灵净化的过程。它引导我们超越表象,直达事物的本质;它教导我们以智慧观照,以慈悲待人;它指引我们走向解脱,获得真正的快乐。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智慧宝典,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内心的黑暗,引领我们走向光明。 无论你是对佛法有深厚兴趣的修行者,还是对人生哲理有所探索的求道者,《大智度论》都将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启迪与力量。它将帮助你洞悉生命的真相,破除烦恼的枷锁,最终证悟无上的般若智慧,抵达心灵的彼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大智度论校勘(套装上下册)》的价值,远不止于一份简单的校订。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大智度论》文本演变的“侦探小说”,充满了抽丝剥茧的乐趣。编者们如同考古学家一般,发掘、比对、重构,将散落在不同版本中的线索一一串联起来,最终呈现出一个更加清晰、可靠的《大智度论》面貌。我最看重的是其严谨的学理支撑,每一条校勘都并非随意的臆测,而是建立在对大量古籍、版本学知识以及佛教史的深刻理解之上。阅读这套书,不仅是在阅读《大智度论》本身,更是在学习一种严谨的治学方法。它教会我如何去审视文本,如何去辨析真伪,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找到那条通往真理的道路。对于任何一个对佛教经典文本研究抱有认真态度的读者来说,这套书都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它弥合了文献学上的鸿沟,让我们能够更自信地徜徉在般若思想的海洋之中。

评分

坦白说,第一次拿到这套《大智度论校勘(套装上下册)》时,我心里还抱有一丝怀疑,毕竟“校勘”二字,往往意味着晦涩和枯燥。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之后,我彻底打消了顾虑,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震撼。编者们的才华和毅力在这套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们就像一丝不苟的工匠,将原本可能存在诸多瑕疵的文本,打磨得光洁如玉。我特别惊叹于他们对原文细微之处的敏感度,以及对不同版本之间差异的敏锐洞察力。每一次校勘的背后,都凝聚着他们大量的研究和思考。这套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可靠的《大智度论》文本,更让我领略到了佛学研究的严谨与魅力。它让我明白,真正理解一部经典,离不开对文本的精深把握。这套书是通往《大智度论》内在智慧的一条更清晰、更坚实的道路,让我对其有了更深的亲近感和信心。

评分

读完这套《大智度论校勘(套装上下册)》,我的感受可以用“豁然开朗”来形容。过去研读《大智度论》,我常常会因为文本的歧异而感到迷茫,甚至会因为误读而走了弯路。这套校勘本的出现,如同黑暗中的明灯,为我指明了方向。它以极其审慎的态度,将历代《大智度论》的传抄、流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一一呈现,并且给出了扎实的校勘依据。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以文本为中心”的治学精神,不带预设的立场,只是诚恳地对待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力求恢复其本来的面貌。上下两册的装帧也十分精美,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属上乘,阅读体验极佳。虽然我已经有其他版本的《大智度论》,但这套校勘本无疑将成为我案头的必备参考书。它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大智度论》原意的学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感受到文本背后那深邃的智慧。

评分

这套《大智度论校勘(套装上下册)》真是让我惊喜连连!作为一名钻研佛学多年的老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细致梳理《大智度论》文本、纠正历代传抄错误的权威版本。市面上的《大智度论》虽然不少,但往往在版本源流、校勘精细度上略显不足,让我时常感到一丝遗憾。这次入手这套《校勘本》,我简直是如获至宝。从第一眼翻开,我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致入微的校勘工作所折服。编者们付出了多少心血,才能如此系统地比对不同版本的异同,精准地考证出原意的面貌,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于每一处校勘都附有详尽的说明,解释了为何此处需要校勘,依据的是哪些版本,以及最终确定的理由。这种透明的、可追溯的学术方法,极大地增强了我阅读的信心。我尤其关注那些曾经困扰我的疑难文本,在这套书里得到了清晰的阐释。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次对《大智度论》文本历史的深度探索,让我对这部巨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让我安心阅读的《大智度论》。市面上虽然不乏各种版本,但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够严谨,或者因为传抄的错误而影响了对原意的理解。当这套《大智度论校勘(套装上下册)》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感到一股久违的踏实感。它的校勘工作做得非常到位,从大局到细节,都体现了编者们精益求精的精神。我尤其欣赏它在附录中提供的详细文献考证,这让我能够清晰地了解不同版本的渊源和流传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校勘的必要性和可靠性。这套书不仅仅是满足了我对文本准确性的需求,更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大智度论》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传播和接受的。作为一名普通读者,能够获得这样一份精心打磨的学术成果,真是莫大的幸事。它让我在阅读《大智度论》时,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可以更专注于理解其博大精深的智慧。

评分

好用好用好用好用好用好用好用

评分

看起来不错哦,先看看再说。

评分

佛法无边,还是要看的,多研究,多悟。

评分

关注很久了,活动期间优惠力度大,果断下单,送货速度保持一贯的神速,包装也很细心,点赞!

评分

鸿篇巨制,净宗祖师教言,夙兴夜寐,须臾不可离。

评分

有喜欢,有缘买到了!!!!!!

评分

这个书不错!!

评分

感觉书价格比较贵,但是很值得阅读学习。

评分

有喜欢,有缘买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