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史地工具书系列·简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辞典

简明史地工具书系列·简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龚延明 著
图书标签:
  • 史学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历代职官
  • 官名
  • 别名
  • 工具书
  • 辞典
  • 参考书
  • 史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71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78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简明史地工具书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9
字数:5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为“简明史地工具书系列”之一种,是一部职官别名专科辞典。全书收词2700余条,上起三代,下迄清末,内容包括中国历代王朝国家管理机构正式官名的简称、总名与别称等。主要帮助一般学者整理与研究古籍及广大读者阅读古籍扫清“拦路虎”,正确把握古代职官别名。

内容简介

  本书为“简明史地工具书系列”之一种,是一部职官别名专科辞典。全书收词2700余条,上起三代,下迄清末,内容包括中国历代王朝国家管理机构正式官名的简称、总名与别称等。

作者简介

  龚延明,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杭州大学钱江学者特聘教授。长年致力于中国古代官制史与科举制度文献整理与研究。代表作有《《宋史职官志》补正》、《宋代官制辞典》、《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中国历代职官科举研究》与《宋登科记考》等。

目录

前言
凡例
词目表1—45
正文1—458
后记459
凡例
一、本辞典为职官别名专科辞典。共收词目2700余条,收词范围上起三代,下迄清末。内容包括中国历代王朝国家管理机构正式官名的简称、总名与别称等。
二、本辞典中一词多义的词目,各义项前皆冠以朝代,并以分项叙述;同一朝代的不同义项,则用(1)(2)(3)分述;历代职官别名相同的条目,仅列举重要朝代具有典型意义的例证。例证因限于篇幅多为省略引用,为读者进一步查考提供方便。
三、本辞典按照词目首字笔画数及起笔笔形一丨丿丶顺序排列。首字相同者,按照第二字笔画、笔形顺序排列,余类推。
四、本辞典中历史纪年一般采用历史纪年,括注公元纪年。
五、本辞典前刊有词目表,以便于读者查阅。

精彩书摘

  宰相(先秦)太宰、司马等辅佐君主、“相君”之官的泛称。《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吕氏春秋?季夏纪》第六《制乐》:“宋景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春秋左传?桓公二年》:“宋殇公立,孔父嘉司马,督为太宰……遂相宋公。”按:宋国相君、佐君的官,有太宰、司马、司城。在春秋、战国,未如后世有明确而固定的宰相官,大凡辅佐君主、“相君”之官,皆可泛称宰相,此仅举例而已。(秦)相或丞相别称。《荀子?王霸》:“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饬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史记?秦本纪》:“(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西汉)(1)成帝以前丞相别称。《汉书?公孙弘传》:“元朔中,代薛泽为丞相。……(弘)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2)成帝时,以丞相、御史大夫(大司空)、大司马为三公官,实为三宰辅,通称宰相。《汉书?何武传》:“(何)寿知武有宰相器。……武为御史大夫。成帝欲修辟雍,通三公官,即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武更为大司空,封汜乡侯。”《汉书?王嘉传》:“建平三年,代平当为丞相。……(嘉)谓官属曰:‘丞相幸得备位三公。’……嘉喟然仰天叹曰:‘幸得充备宰相,不能进贤退不肖。’”(3)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为三公官,通为宰相。唐杜佑《通典?职官》二《司徒》:“秦置丞相,省司徒。汉初因之。至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汉书?孔光传》:“明年(元寿二年),定三公官,光更为大司徒。……赞曰:自孝武兴学,宰十画十画宰公孙弘以儒相,其后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及当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东汉)(1)三公官(太尉、司徒、司空)与大将军别称。《后汉书?王允传》:“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共上疏谏之曰:‘……臣等备位宰相,不敢寝默,诚以允宜蒙三槐之听,以诏忠贞之心。’”(2)东汉末,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专权,罢三公官,复丞相之职,别称宰相。《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三年春正月……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曹操为丞相。”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孤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三国)(1)魏三公官(太尉、司徒、司空)及中书监、令,并为宰相。《三国志?崔林传》:“景初元年,司徒、司空并缺,散骑侍郎孟康荐林曰:‘夫宰相者,天下之所瞻效。’后年遂为司空。”(2)吴丞相别称。《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臣闻宰相,国之柱也,不可不强,是故汉有萧、曹之佐;先帝有顾、步之相。”同书《顾雍传》:“(黄武四年)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雍为相十九年。”同书《步骘传》:“赤乌九年,代陆逊为丞相。”(3)蜀丞相、三公、录尚书事、大将军别称。《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诸葛)亮卒,以琬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圣上明哲,宰相忠贤。”(两晋)任宰相之职,其名称不一,凡以他官参掌机要,或委知政事者。西晋三公官(太宰、司徒、司空)与中书监、中书令、尚书令、录尚书令、侍中领大将军、尚书左右仆射、给事中(受顾命)等皆可为宰相。东晋录尚书令权力尊重,为士族强臣所掌,乃宰相常职。唐杜佑《通典?职官》一《宰相》:“自魏晋以来,宰相但以他官参掌机密,或委知政事者则是矣,无有常官。其相国、丞相或为赠官,或则不置,自为尊崇之位,多非人臣之职。其真为宰相者,不必居此官。”《晋书?司马彤传》:“诏以彤为太宰、领司徒。……永康二年薨。……谥曰:‘彤位为宰相,责任深重。’”《晋书?高密文献王泰》:“永熙初,(司马泰)代石鉴为司空。……祭酒丁绥谏曰:‘公为宰相,不可轻动。’”《晋书?张华传》:“拜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金章紫绶。……华将死,谓张林曰:‘卿欲害忠臣耶?’林称诏诘之曰:‘卿为宰相,任天下事,太子之废,不能死节,何也?’”《晋书?何充传》:“(东晋穆帝)又加(充)中书监、录尚书事。充自陈既录尚书,不宜复监中书,许之。……充居宰相。”《晋书?王敦传》:“中兴建,拜侍中、大将军、江州牧……寻加荆州牧,敦上疏曰:‘臣备位宰辅,与国存亡。’”(南朝)三公为虚衔,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职。《宋书?始安王休仁传》:“为司徒、尚书令、扬州刺史。……任总百揆。”《宋书?王景文传》:“上手诏譬之曰:‘(休仁)司徒以宰相不应带神州(扬州刺史)。”《宋书?始安王休仁传》:“休仁悟其旨,其冬,表解扬州,见许。”《南齐书?王俭传》:“以俭为侍中、尚书令、左镇军将军。……俭常谓人曰:‘江左风流宰相,唯有谢安。’盖自比也。”《梁书?谢举传》:“(大通)九年,迁尚书右仆射,侍中、将军如故。举虽居端揆,未尝肯予时务。”同书《何敬容传》:“(中大通)三年,迁尚书右仆射、参掌选事、侍中如故。时仆射徐勉参掌机密,以疾陈解,因举敬容自代,故有此授焉。……自晋宋以来,宰相皆文义自逸,敬容独勤庶务。”唐杜佑《通典?职官》一《宰相》:“时徐勉为仆射、参掌机事,以疾陈解,因举敬容自代,故敬容迁为仆射、掌选事、侍中如故,此并为宰相。”(北朝)录尚书省事、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侍中为宰相之职。北周改大冢宰为宰相。《北史?元匡传》:“时宣武委政于高肇,唯匡与肇抗衡,论肇罪恶,自杀切谏。御史中尉显奏曰:‘肇任居端右,百僚是望,匡即诬毁宰相。请以肇、匡并禁尚书,付廷尉定罪。’”《魏书?高肇传》:“(宣武帝)景明初,肇为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冀州大中正,尚世宗姑高平公主,迁尚书令。”北齐颜子推《颜氏家训》卷一《教子》二:“后(琅琊王)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北齐书?后主纪》:“武平二年,太保、琅琊王俨矫诏杀录事尚书事和士开于南台。”《周书?晋荡公护传》:“拜大司马、封晋国公。……拜大冢宰……百官总己以听。护居宰相之后,每遣间使。”(隋)以三省长官(门下省纳言、内史省内史令、尚书省尚书令)为宰相之职。然尚书令为荣誉之职,而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也有以他官参预朝政为宰相者。唐杜佑《通典?职官》三《宰相》:“隋有内史、纳言(即中书令、侍中),是为宰相,亦有他官参与焉。”(唐)唐代宰相称号既众,“名号尤不正”。初期以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与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其中尚书左、右仆射,入高宗朝后,须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方为宰相。自太宗朝贞观起,非三省长官,而带“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议得失”“专典机密”“知军国重事”“平章国计”“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等,为宰相。其间,龙朔中、天宝初,曾改侍中、中书令为左、右相,侍中或改为纳言、黄门监,中书令改为内史令、紫微令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改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同紫微黄门平章事等。玄宗朝天宝之乱后,侍中、中书令多为藩帅兼领之职,称“使相”,宰相官统一到以他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号上了。唐杜佑《通典?职官》三《宰相》:“大唐,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尚书左、右仆射亦为宰相。其间或改为纳言、内史、左相、右相、黄门监、紫微令等名,其本即侍中、中书令也。共有四员。其仆射,贞观末始加‘平章事’,方为宰相。其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五代十国)三省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侍中、中书令带监修国史或弘文馆大学士并为宰相。《旧五代史?晋书?刘昫传》:“长兴中,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平章事。閤门曰:‘宰相谢恩,须正殿通唤。’昫自端明殿学士拜相。”同书《桑维翰传》:“少帝嗣位,征拜侍中、监修国史,颇上言请与契丹和。以维翰守中书令再为枢密使、弘文馆大学士。事无巨细,一以委之。俄而冯玉作相,与维翰同在中书。”(宋)宰相非宋代正式官称。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设左、右丞相为正式官称。在此以前,宰相之职,先后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政和中,三公官(太师、太傅、太保)为真相、三少(少师、少傅、少保)为次相;又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两省侍郎为宰相,靖康中复改为左、右仆射;南宋建炎三年(1129),以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相,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右相。至乾道八年,改为尚书左、右丞相。《宋史?职官志》一《宰相之职》:“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真相之任……以丞郎以上至三师为之。……神宗新官制,于三省置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以官高不除人,而以尚书令之贰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行中书令之职。政和中,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两省侍郎。靖康中,复改为左、右仆射。建炎三年,吕颐浩请参酌三省之制,左、右仆射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门下、中书二侍郎并改为参知政事。……乾道八年,诏尚书左、右仆射可依汉制改为左、右丞相。”(辽)(1)北府左宰相、北府右宰相,南府左宰相、南府右宰相之通称,此系中央朝官。以宰相为正式官称,唯见于辽朝。宋余靖《武溪集》卷一八《契丹官仪》:“领番中职事者……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契丹枢密使带平章事者,在汉宰相之上。”《历代职官表》卷四《内阁》下《历代建置?辽》:“谨按:辽北、南府宰相,于事无所不统,盖亦如尚书令之总领六部也。”《辽史?百官志》一《北面》:“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之大政。北府左宰相,北府右宰相。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之大政。南府左宰相,南府右宰相。”(2)东京、中京、南京各设宰相府,皆置宰相员,如左相、右相、左平章事、右平章事,或通称宰相,此为南面京官。(金)左、右相与平章政事通为宰相。《金史?苏保衡等传》赞:“金制,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是谓宰相。”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八《赵温叔探颐敌情》:“温叔云:‘又有尚书令者行宰相事否?’子敬云:‘在宰相之上。’”元元好问《遗山集》卷一六《张万公神道碑》:“盖金朝官制……自尚书令而下,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元)中书省中书令,右左丞相、平章政事以及尚书省右左丞相、平章政事通称。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二《玉堂嫁妓》:“乃遣使诣丞相三宝奴,请为落籍。……有诗曰:‘遣使白宰相,削籍归旧宗。’”清纪昀《历代职官表》卷四《内阁》下《历代建置》:“谨按:元代三置尚书省,卒废之,而归其职于中书。至其以丞相、平章事为宰相。”《元史?太平传》:“(至正)七年,迁中书平章政事,班同列上。国王朵而只为左丞相,请于帝曰:‘……今备位宰相,非得太平不足于共事。’十一月,拜太平左丞相,朵而只为右丞相。”(明)内阁大臣之通称,无宰相正式官称。《明世宗实录》卷八一,张璁言:“今之内阁,宰相职也。”《明史职官志》一《序》:“明官制……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迨仁、宣朝……内阁权日重。……至世宗中叶,夏言、亚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清)无宰相正式官称。军机大臣喻称。清继昌《行素斋杂记》卷下,“国朝已得宰相四人,蒋文恪、文肃父子,接武翁文端大拜,至今日叔平大司农奉协揆之旨,相距才三十年,亦父子为相者也。”《清史稿?翁同淓传》:“字叔平,大学士心存子。……光绪八年,充军机大臣。”
  ……

前言/序言

  职官别名,曾经广泛地渗透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之中,其在历史上发生过的影响,借着印刷术沉潜于书籍之海洋,仍然保留着它们的陈迹。其数量之庞大,据多年研究的结果统计,绝不少于中国古代全部正式官名之数量,这也大大出乎我原先所预料的。数量如此庞大的职官别名体系,作为古代职官制度的组成部分和官制研究的对象,被忽略得实在是太久了。除宋代洪迈、清代钱大昕及俞樾等偶有几则谈及职官别名的笔记,汉代《独断》、明代《表异志》和《事物异名》、清代《事物异名录》和《称谓录》等著述中采录了一些职官别名外,未有专门的职官别名专著。1985年8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刘子健教授在给本人的信中说:“查日本各工具书,无别称,英文Hucker官名字典更没有。”为此,他建议编制《宋代官职别称》并为国际用。这说明国外汉学者对缺乏关于中国古代职官别名研究专著的焦虑,希望大陆学者能编撰一部实用的《中国历代职官别名辞典》。
  事实上,由于史学界对职官别名的研究跟不上,已经直接影响到古籍整理和研究的质量,并不可避免地给文史研究工作带来间接影响。笔者就阅读所及的一些古籍点校本、注释本及辞典条目的释文,发现不少误点、误标、误释的毛病恰恰出在官名上,而职官别名理解难度更大,出现的错误也更多。下面就目力所及,援例以证之。
  其一,因未能识别职官省称,致标校、注释失误。
  如《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4年版)362页:“请命各处巡抚、侍郎并同府县官用心核实。”按:明代巡抚例兼兵部侍郎,“巡抚侍郎”为一官,系明代文书中常用之省称,不可用顿号隔开分成两官。《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13页:“力田,高后元年(前187)令郡置孝悌力田一人。”按:孝悌与力田为三乡官。据《汉书?文帝纪》:“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可见,“孝”为“孝者”省称,“悌”为“悌者”省称。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因未及识辨简称而导致误标与误释。又如宋苏轼《东坡志林?记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点校注释本):“宣德郎广陵郡王完大小学教授眉山任伯雨德公。”按:此处“大小学教授”系王宫大学教授、小学教授省称,校释者误认“完大”为广陵郡王之名。“完”系“宫”字误刻,应与前面“王”字相连,即“广陵郡王宫”。全句标点当改为:“宣德郎,广陵郡王宫大、小学教授眉山任伯雨德公。”此外,由于误标、误点导致曲解原意,竟将“小学”注释成“文字、音韵、训诂等专称”,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职官简称,看似容易识别,但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悠悠,过去的名物制度,日益变得难以理解。诚如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居官箴言》中所指出的:“宋无名氏《爱日斋丛钞》云:‘王实之迈以南外宗教,为之箴。’王实之曾为南外睦宗院教授,此云‘南外宗教’,在当时固共知之,传至后世,或不得其解矣。”
  其二,因未能理解职官别名,致标注失误。
  罗焕章等《李调元诗注?送虞部赵检斋瑗师出守卫辉》(巴蜀书社1993年版):“一朝列宿承新命,十载冬官旧有声。”诗中“冬官”为清代工部之别名,注者误释为“唐以后至清,皆有春、夏、秋、冬之官掌司四时”,纯属望文生义。
  《汉语大词典》(十一册)549页:青琐闼:宫门。借指皇宫;朝廷。南朝梁范云《古意赠王中书》诗:“摄官青琐闼,遥望凤凰池。”唐李颀《送綦毋三谒房给事》诗:“徒言青琐闼,不爱承明庐。”明无名氏《鸣凤记?三臣谪戍》:“望天涯魂消魄冷,空留着青琐闼谏诤虚名。”王闿运《常公神道碑》:“爰初杨华,承明出入;秉正青闼,端言文笏。”按:《汉语大词典》释“青琐闼”为朝廷、皇宫,不确,实为汉魏南朝给事黄门侍郎、唐宋元明清给事中借称。《汉语大词典》上引四书证,恰恰都是借指给事黄门侍郎、给事中。如“摄官青琐闼,遥望凤凰池”,其本意为摄官黄门郎,遥望中书令。《初学记》也引了此诗,其背景点得更清楚:“扬雄为黄门郎,三世不徙官。散骑常侍范云与王中书诗云:‘摄官青琐闼,遥望凤凰池。’”唐宋以“琐闼”“青琐”(皆青琐闼省称)为给事中常用别名。如宋王随《杭州放生池记》:“朝奉大夫、给事中、知杭州军州王随,忝职琐闼,承乏方面。”宋楼钥《辞免除给事中状》:“进官青琐,尤惧非宜。”又,《宋史刑法志注释》65页:“帝尝谓宰相曰:‘御史台、閤门之前,为四纲维之地。’注:閤门——官署的大门。”按:此“閤门”为东、西上閤门省称。此种省称常见于宋人笔记中,如《东京梦华录》:“惟閤门、御史台加方心曲领尔。”《铁围山丛谈》:“閤门官有东上、西上閤门使,号横行班。”以是知“閤门”系“东、西上閤门司”或“东、西上閤门使”之省称。把它释为“官署大门”不免有主观臆测之嫌。又有校勘者不识职官别名而误校正史文字者。如吴怀连《《宋史》校勘四则》:“《宋史》卷四〇九《高定子传》:‘法从论思百官轮对。’‘法从之论思’,意思不可解。‘法从’当是‘侍从’之误。”考“法从”一名,始见于《汉书?扬雄传》:“常法从。”意为法当从,但尚未成为侍从官别名。至宋,“今世通称‘侍从’为‘法从’”,“进升法从,在于公议”。显然,“法从”为“侍从官(待制以上)”之别名,已在宋代流行。上引校勘文字系属误校。可见,正确把握职官别名之理解,于阅读、校勘古籍整理何其重要。
  其三,因未能区别同名异义别称而导致误读、误释。
  古代官制,代有变迁,有因有革。同一名称,其内涵往往随朝代更迭而起变化,前后不尽相同、甚至变得完全不同。这种变化,对正确把握职官别名之理解,更增加了难度。如常见之“中书”,汉代为“中尚书”“中尚书令”省称,系宦官充“尚书令”“尚书”;魏晋为“中书令”“中书监”(士人充)省称;唐、五代、宋为“中书门下”“中书省”“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省称。如《文献通考》“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此二“中书”,前者为“中书省”简称,后者为“中书门下(政事堂)”简称。赵与时《宾退录》:“中书侍郎,旧称中书。”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起问吏:‘舍人甚官职?’对曰:‘此虞中书(按:指中书舍人虞允文),朝廷侍从也。’”“中书”,又为元朝“中书省”、明清内阁所属“中书科中书舍人”之简称,如《养吉斋丛录》所载:“又国初中书科中书,列于都察院衙门。”假如我们不明了“中书”在不同时期,甚至在同一时期可作为数种不同官名简称,凡是遇见“中书”,概注为“中书省”简称,难道不会张冠李戴、把原来的官司或官名误认为别的官司或官名吗?这种担心不是多虑。元人修《宋史?职官志》,就因误读《文献通考》“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一段文字,以为“三省”为总括词,遂将文中两“中书”臆改一“中书”为“尚书”,凑成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未辨前一“中书”为“中书省”(闲省)之简称,后一“中书”为“中书门下(政事堂)简称”,改成了:“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结果,客观上造成了后一“中书”(政事堂)——北宋前期宰相治事所,为“中书省”(挂名机构)简称之误导,致当代不少文史研究工作者区分不清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与中书省两者权势之天壤之别。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欧阳修文选》:“二府:中书省和枢密院,是宋代最高的文武政事机关,并称‘二府’。”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古文观止译注》:“二府:北宋掌管军事的枢密院和掌管政务的中书省并称‘二府’。”类似注解,互相影响,如出一辙,其实都是误读“中书门下”之简称“中书”为“中书省”了。北宋前期,号称对掌文武之柄的二府是中书门下与枢密院,非中书省,《宋会要》等史籍记载十分翔实:“中书门下在朝堂西,榜曰‘中书’,为宰相治事之所。印文行敕曰‘中书门下’。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丞郎以上带同平章事,并为宰相,而参知政事为之贰,与枢密院通谓之执政。又有中书省、门下省者,存其名,列皇城外两庑官舍。”
  又如“玉堂”,汉代为大、小玉堂(殿堂名)省称,“上玉堂”泛指升高官,尚未定形为职官别名。唐代“玉堂”已成为秘书省代称,“上君白玉堂,倚君金华省”。宋以下,“世人专称翰苑”,则成为学士院(宋)、翰林兼国史院(元)、翰林院(明清)之别名。有的学者,对“玉堂”之种种不同官司别称,不经意,一见“玉堂”之名,就信笔释为大家较熟悉的“翰林院”(明、清时代翰林院时代靠近,影响大)。如著名词学大师夏承焘,在其选编的《苏轼诗选》中,将“玉堂阴合手栽花”,释为“元祐三年,东坡为翰林学士时,曾栽花于院中……今已成阴。玉堂:翰林院”。此属误释。宋代学士院与翰林院两者为迥然不同之机构:“翰林院在宣祐门内东廊。掌供奉图画、弈棋、琴玩之事,常以翰林司兼领。待诏、艺学无定员。”“学士院掌制诰、赦、敕、国书及宫禁所用之文词。凡后妃、亲王、公主、宰相、节度使除拜,则学士草词,授待诏书讫以进。……官:学士二人,正三品。”《苏轼诗选》所以出现上述误释,原因对清代翰林院性质与宋代学士院相近,而与宋代翰林院恰恰不同之史实不明,导致对“玉堂”作为八百多年来一直作为“翰苑”(翰林学士所在官司)别名之不同内涵不加以鉴别,一股脑儿归结为翰林院别名。这就提醒我们,同名异义别称,特别要重视研究、慎加区别。
  其四,未能准确把握职官别名的内蕴,注释含糊、不全面,或有意绕开。
  注释,是古籍整理中难度较大的事业。要求注释者做到每一条注释精确无误,是不切实际的。这里只想从职官别名角度加以分析,如果我们重视和加强了对职官制度、特别是职官别名的研究,那么涉及有关官制和职官别名方面的注释,也许就能尽量做到准确、全面。如宋代“监司”,为路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公事司之总名,作为一路的最重要管理机构,是明确由行政法规定的,不能随便增加或减少。比如宋代选人改京官,规定须有五位官员的荐举状,五人中明令其中一人为监司官:“选人常员折职司(监司)之弊,选人五削(五荐举状纸)用一职司,今有五纸俱是常员,乞以一削常员理为职司(按:即监司官)。”此为《吏部条法》中强调选人改官,其中必须一员监司官为荐主。可是,海内外一些工具书和注释之作,对宋代的监司却未能解释全面。
  如:日本《中国历代职官辞典》释“监司”为“转运使、按察使”。吕叔湘选注《笔记文选读》释“监司”为“宋置诸路转运使兼带按察之任,谓之监司”。《辞源》“监司”条释文为“宋置诸路转运使监察各路,始以监司为通称”。
  以上所引关于宋代“监司”释文都不全面,只提及转运使,而缺了监司其余二官(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公事),这势必影响对宋代职官与选举制度之理解。
  又如《李调元诗注》:“词臣拜命到边邮,一路旌旗当远游。入直兰台砖影过,出巡梧郡瘴氛收。”注文:“兰台《汉书?百官公卿表》云: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此注并未解答诗中“兰台”为清代何种衙门。其实,“入直兰台”之“兰台”,上承“词臣”(翰林院官),乃明清翰林院别称;且“砖影过”系用唐代翰林学士李程上班“日过八砖乃至,时号‘八砖学士’”之典故,可作佐证;加上诗标题《送侍讲周稚圭升桓分巡苍梧》,亦相吻合。注文用汉御史台之兰台作笺释,隔靴搔痒,未能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涉及职官别名不确切的标校、注释,容易发现,而对一些职官别名因费解放过不作注释的情况,则屡见不鲜。实际上,见难而退,不作注释,本身就是问题,同样关系到古籍整理与研究的水平。这种情况,甚至也出现在一些著名学者、专家的选注本中。也许,出于谨慎从事,在没有确切把握前,暂且放过。然而,不管怎样都说明了学术界应当进一步重视对职官别名的研究。
  有鉴于海内外学术界迫切需要一部关于中国古代职官别名的工具书。在普林斯顿大学刘子健教授的鼓励下,作者撰编的《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已于2006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此书出版后,日渐为学术界所认同,获得多个奖项,被誉为别开生面的、独特的专科工具书,为学者整理与研究古籍、出版社编辑审编古籍出版物、广大读者阅读古籍扫清职官别名“拦路虎”,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辞书出版社考虑到《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227万字,分量较大,拟将该书浓缩,另行出版一本50万字左右的《简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辞典》,携带方便,易于检索,以便更多读者使用。真诚地希望本书能得到读者欢迎,也期待专家、读者的批评,以便今后得到进一步改进。
  


《简明史地工具书系列·简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辞典》 内容简介 《简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辞典》是一部系统梳理、详尽考证中国历代官职别名的权威工具书。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史料运用和清晰的编纂体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窗口。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在阅读史书、文献、文学作品,乃至研究相关历史课题时,能够准确理解和辨识各类官职的含义、演变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称谓,从而深化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的认识。 本书特色与价值 1. 系统性与全面性: 本书涵盖了从先秦时期至清末近三千年的中国历史,系统梳理了各个朝代、各个时期出现的各类官职及其别名。无论是中央官制中的核心职位,还是地方行政体系中的基层管理,亦或是特定部门、特殊职能的官职,均有收录。这种全面性使得本书能够满足不同领域研究者和读者的需求。 2. 详尽的考证与释义: 每一条词条都经过严谨的史料考证,对官职的来源、沿革、职能、品级以及不同时期出现的别名进行详细解释。辞典不仅罗列别名,更深入剖析别名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原因,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例如,对于“丞相”,辞典会详细列出其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如秦朝的“御史大夫兼相”,汉朝的“丞相”,魏晋南北朝的“尚书令”、“中书令”,隋唐的“宰相”制度下的诸位具体官员,以及宋朝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并解释这些称谓的变化与官职职能的相对稳定性或调整。 3. 清晰的编纂体例: 本书采用科学合理的编纂体例,方便读者查阅。通常采用按官职名称或别名音序排列,并辅以部首、笔画等多种检索方式。每条词条包含: 官职正名: 明确标注该官职最常用、最正式的称谓。 别名(异名、通称、俗称): 列举该官职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文献中出现的其他名称。 朝代(时期): 指明该官职或其别名主要出现的历史时期。 释义: 详细解释该官职的职能、职责、品级、隶属关系,以及别名产生的原因和含义。 出处举例(可选): 引用相关史籍或文献原文,以证明词条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4. 丰富的史料支撑: 本书的编写以大量的原始史料为基础,包括但不限于正史(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唐宋笔记、历代文献、奏折、碑刻、墓志铭等。编纂者对这些史料进行细致的辨析和梳理,确保了辞典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跨越性与整合性: 传统的官职研究往往局限于某一朝代或某一类官职,而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跨越性和整合性。它打破了朝代界限,将同一职能但名称不同的官职进行比对和整合,揭示了中国官僚制度的连续性与变革性。例如,将不同时期负责监察的官职,如御史、监察御史、道监察御史等,进行系统梳理,揭示其职能的演变和称谓的变化。 6. 辅助性与工具性: 作为一本工具书,本书的首要目标是服务于读者。无论是历史学、社会学、文学、哲学等专业研究者,还是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可以从中获益。在阅读古籍时,遇到不熟悉的官职名称,通过本书可以迅速找到其确切含义,避免望文生义,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原文。在撰写学术论文、进行历史研究时,本书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减少文献检索的时间,提高研究效率。 本书内容概览 本书的编纂范围极广,以下仅列举部分重要类别,以展示其内容之丰富: 中央官制: 涉及皇权核心机构的官员,如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师、九卿、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及其下属官员、御史台(监察系统)、翰林院、秘书省、国子监等机构的官员。例如,“宰相”一词本身就具有多重含义,在不同时期指代不同的具体官职,本书会详细阐述其变化。 地方官制: 包括各级行政长官,如郡守、县令、州刺史、知府、知县、布政使、按察使、提刑按察使、总督、巡抚等,以及地方行政、财政、司法、军事等职能部门的官员。 军事官制: 涉及军事统帅、将领、军政机构官员,如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太尉、大司马、兵部尚书、总兵、提督等。 监察与司法官制: 如御史、侍御史、监察御史、大理寺卿、刑部尚书、秋官等,以及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各类监察机构官员。 选官与考核官制: 如吏部尚书、员外郎、考功员外郎等,以及负责官员选拔、任免、考核的各类职官。 特定职能官职: 例如,负责祭祀礼仪的官员(太常寺卿等)、负责天文历法的官员(太史令等)、负责工程建设的官员(将作大匠等)、负责文书典籍的官员(秘书监等)、负责教育的官员(国子祭酒等)。 宦官与特设官职: 涉及一些特殊群体或特殊时期设置的官职,如内务府官员、提督太监、权阉等。 杂职与散官: 包括一些非正式编制、临时委派或象征性官职,以及赐予的荣誉性官职。 编纂原则与方法 本书的编纂遵循以下原则: 1. 历史的连续性与变化性相结合: 既要看到中国官僚制度在历史长河中的基本脉络和传承,也要清晰地标示出其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变革与创新。 2. 职能与称谓的对应分析: 强调同一职能的官职可能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称谓,反之亦然。通过对职能的深入分析,才能准确理解别名的含义。 3. 史料的准确性与可信度: 优先采用权威史料,对于有争议的官职名称或释义,会注明其依据和可能的不同说法。 4. 语言的清晰与简洁: 尽管涉及复杂的历史信息,但力求语言清晰易懂,使非专业读者也能顺利阅读。 如何使用本书 1. 查阅法: 当在阅读史书、文学作品或其他历史文献时,遇到不认识的官职名称,可以直接通过本书的索引(如音序、部首、笔画)进行查找。 2. 研究法: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领域的学者,本书可以作为基础性参考工具,用于核对官职信息、梳理官职体系、分析官职变迁。 3. 学习法: 对于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学生,本书可以帮助其建立对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整体认知,理解不同官职在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 结语 《简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辞典》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严谨的编纂质量,致力于为读者呈现一幅清晰、准确、详实的中国古代官职图景。它不仅是一本查阅工具,更是一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钥匙。通过本书,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洞察历史的肌理,理解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官”,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运作逻辑。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和相关领域的知识普及做出重要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简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辞典》,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我之前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感到非常模糊,总觉得各种称谓层出不穷,难以区分。这本书的出现,像一位耐心的老师,把我带入了中国古代官职的海洋。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别名”维度。很多官职都有不止一个称呼,而且随着朝代的更迭,名称也会发生变化。这本书非常细致地将这些别名、通称、俗称都一一列举出来,并且清晰地标注了其所属的朝代。这对于我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语言风格和人物身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阅读明清小说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笼统的官职称谓,比如“大人”、“老爷”等等。这本书就能够帮助我进一步探究这些称谓背后具体的官职是什么,以及其所代表的权力大小。这样一来,我对小说人物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也更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社会阶层和权力关系。 而且,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也十分清晰。它并不是简单地将所有官职罗列出来,而是根据朝代进行划分,并且在同一朝代内,也尽量按照一定的职能或者等级进行排序。这使得我在查找某个特定朝代的官职时,能够更加高效地找到目标。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于“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脉络,理解社会结构的变化,甚至能够感受到不同时代官员的生存状态。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源。 它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信息量巨大,但是由于其清晰的编排和详尽的解释,读起来并不会感到吃力。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重要官职的简要历史背景介绍,这让我不仅仅是记住一个名称,更能对其背后的故事和影响有所了解。

评分

这本书简直太棒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历代官职别名的工具书,终于让我找到了《简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辞典》。这本书的设计非常人性化,排版清晰,检索便捷。我最喜欢的是它将不同朝代的官职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分类,并且详细列出了各个官职的别名、通称,甚至是俗称,这对于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各种称谓至关重要。 有时候读史书,会遇到一些陌生的官职名称,查起来非常麻烦。以前我都是东拼西凑,在各种史料和网络资料中零散地寻找,效率很低,而且信息还不一定准确。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将这些繁杂的官职信息井井有条地呈现在我面前。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演变复杂的官职,书中都有细致的解释和演变脉络的梳理,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官僚体系的运作。 书中对于一些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官职,还附带了简短的背景介绍,这对于理解官职的权力、职能以及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非常有帮助。举个例子,书中对“三公”、“九卿”等重要官职的解释就非常到位,不仅列出了它们的别名,还提到了它们在不同朝代职能的变化,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而且,这本书的编纂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作为依据,这一点让我非常放心。我经常会查阅书中提到的参考文献,这不仅加深了我对辞典内容的理解,也为我进一步的研究打开了思路。对于想要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历史文献或者进行文学创作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打开了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另一扇大门。 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历史研究者,就连对中国古代文学、古代社会生活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匪浅。许多小说、戏剧中的人物,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很多都与官职紧密相关,有了这本书,就能更准确地理解人物的设定和情节的发展。我个人在使用过程中,也经常会有意无意地翻阅,每次都能发现一些新的、有趣的知识点,仿佛在和历史进行一场生动的对话。

评分

《简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辞典》这本书,真的是我最近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得力的助手。我之前一直是个历史爱好者,但总觉得在理解古代文献时,对官员的称谓方面总是有些吃力,有时候为了搞清楚一个官职的含义,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阅各种资料。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我的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别名”信息做得非常详尽。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同一个官职可能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或者在民间有约定俗成的俗称。这本书就像一个万花筒,把这些复杂的关系都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能够一眼看出不同名称指代的都是同一个官职,或者同一个名称在不同朝代可能指向不同的官职。 而且,书中对每个官职的解释都非常到位。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名称,还会给出这个官职在哪个朝代出现,主要的职责是什么,以及它的一些主要别称。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来说,非常有价值。我能够通过这些信息,迅速建立起对某个官职的初步认知,然后再结合其他的历史文献进行深入研究。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很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排版紧凑但不拥挤,查找起来非常方便。我经常会在阅读古籍或者观看历史纪录片的时候,随手翻阅这本书,遇到不熟悉的官职,立刻就能找到答案。这种即时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于提升学习的连贯性和趣味性非常有帮助。 这本书的严谨性也让我非常信服。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很多史料作为依据,这一点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它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让我能够安心地使用这本书作为我的学习参考。 总体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帮助我一步步地理解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它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解读历史文献,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更丰富我的历史知识体系。

评分

当我拿到《简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辞典》时,我本以为它只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但阅读之后,我彻底改变了看法。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清晰、详尽的方式,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古代官职世界的一扇大门。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别名”的深入挖掘。我发现,很多官职在历史进程中,其名称发生了演变,或者存在各种各样的通称、俗称。这本书就像一个细心的档案管理员,将这些不同的名称一一罗列,并清楚地标注了它们所属的朝代和语境。这对于我理解古籍中那些看似陌生的称谓,帮助极大。 举个例子,书中对“尚书”这个官职的解释就非常全面。它不仅列出了“尚书”这个基本名称,还介绍了它在不同朝代的变迁,比如早期作为“中书”的一部分,以及后来成为独立部门的“六部之首”。这种层层深入的解释,让我对一个官职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 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用心。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拼音或笔画排序,而是根据朝代对官职进行分类,并且在同一朝代内,也尽量按照一定的职能或等级进行排列。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让我在查找特定朝代的官职时,能够迅速定位,极大地节省了时间。 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对一些重要官职的介绍,还会提及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者人物。这让冰冷的官职名称变得生动起来,仿佛我能够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这些职位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文学感兴趣的朋友。它不仅仅是一本查找官职的工具,更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古代官制史。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更深入地体会历史的厚重感。它是我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伙伴。

评分

这次收到的《简明史地工具书系列·简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辞典》简直是一次意外的惊喜,让我对古代官职体系的认知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感到非常好奇,但那些密密麻麻的官职名称和繁复的等级制度常常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道明亮的闪电,瞬间驱散了我心中的迷雾。 它的编排方式非常讨人喜欢,不像一些工具书那样枯燥乏味。书中不仅提供了官职名称的拼音和汉字,还详细解释了其别称、通称,甚至是一些在民间流传的俗名。这一点对于我这样需要阅读古籍和观看历史剧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古人对话或者描述,都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官职称谓,如果没有这本书,我可能就要陷入“这是个什么官?”的纠结之中。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官职的演变过程也有涉及,这让我不仅仅是知道一个名字,更能理解这个官职的权力范围、历史地位以及它在不同朝代是如何变化的。比如,对“宰相”这个概念的梳理,就让我了解到它在不同朝代名称和实际职权的变化,这对于我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结构的演变非常有帮助。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个简单的字典。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古代官制史。通过查阅这些官职别名,我仿佛能够看到中国历史长河中那些形形色色、身居要职的人物,感受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权力格局。它也帮助我更清晰地辨析历史文献中的各种信息,避免了因官职名称混淆而产生的误读。 总而言之,这本辞典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清晰的编排逻辑和极高的实用价值,成为了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代历史、政治制度、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朋友们。它会让你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收获满满。

评分

不错,挺好的。送货很快,书本质量也没有问题,好评。

评分

从反复反反复复从反复重复方法

评分

屯书哦

评分

《简明史地工具书系列·简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辞典》不错,这一套还有其它吗?

评分

非常使用的阅读史籍的工具书。

评分

京东一做活动就囤书太多,攒着慢慢看吧,这些书也不能看太快。

评分

辞典很好用啊……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学习国学经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