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丛书 (2015)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

“一带一路”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丛书 (2015)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一带一路
  • 生态环境
  • 遥感监测
  • 全球生态
  • 环境遥感
  • 监测报告
  • 2015
  • 遥感应用
  • 生态安全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27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331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一带一路”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页数:23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集成了2015年度报告的两个专题报告,包括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内容,致力于为各国政府、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的环境问题研究和环境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全世界关注环境问题的团体与个人提供新的全球视角和应用服务。这些报告及数据产品可在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网站(http://www.chinageoss.org/geoarc)免费获取,欢迎各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下载使用。

目录

高等院校应用 数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系统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相关专业科研工作者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2015)》图书简介 引言:时代背景与监测需求 进入21世纪,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短缺以及土地退化等挑战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考验。与此同时,以卫星遥感为代表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我们提供了获取大尺度、高时效、多维度地球环境信息的有效手段。2015年,正值全球各国深入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关键时期,对地球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评估,成为制定科学决策的迫切需求。《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2015)》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和科学需求应运而生的一部重要文献。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区域合作倡议下的环境监测,而是以全球尺度为研究范围,全面梳理和展示了2015年度全球主要生态环境要素的本底状况、演变趋势及其驱动因素,重点依赖于先进的遥感技术手段进行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 核心内容模块解析 本报告集结了来自国内外多家顶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遥感专家、环境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内容结构严谨,数据详实可靠,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核心监测模块: 一、 全球地表覆盖与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本章节是报告的基础性内容。它采用了多种主流的遥感数据源,包括中低分辨率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如MODIS、Landsat系列及Sentinel系列早期数据),利用先进的分类算法,精确提取了2015年全球主要地表覆盖类型。 监测重点: 森林、草地、耕地、湿地、不透水面(城市化区域)的分布格局。 变化分析: 对比分析了2010年至2015年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净变化情况,特别关注了热带雨林、北方森林的去向,以及全球城市扩张的速率与空间集聚特征。 质量评估: 报告详细阐述了分类精度验证的方法与结果,确保了空间信息的可靠性。 二、 全球植被生长状况与生态系统生产力评估 植被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核心指标。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全球植被的生长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植被指数动态: 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植被指数(EVI)的时间序列数据,揭示了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如亚马孙盆地、萨赫勒地区、西伯利亚泰加林)在2015年的物候期、返青期和衰亡期的变化。 光合有效辐射吸收(fAPAR): 评估了关键植被区域的实际光合作用效率。 初级生产力(GPP/NPP): 基于过程模型与遥感数据融合,估算了全球和区域尺度的净初级生产力,用以量化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变化。报告特别指出了2015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的区域植被健康状况的异常波动。 三、 水资源与水体环境遥感监测 水是生命之源,对全球水体环境的动态监测至关重要。 地表水体变化: 通过高分辨率影像和中分辨率影像的组合分析,识别了全球主要湖泊、水库的面积变化,尤其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体萎缩的趋势。 雪冰与冰川监测: 针对高海拔和极地地区,报告利用了SAR和光学遥感数据,监测了2015年全球冰川物质平衡的初步趋势,以及季节性积雪覆盖时长的变化。 海表温度与叶绿素浓度: 报告纳入了海洋遥感数据,分析了全球海表温度的异常分布,并初步评估了部分近海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叶绿素a)的变化,侧面反映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状态。 四、 全球干旱监测与灾害评估 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综合干旱指数: 报告采用多种遥感手段构建的综合干旱指数(如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的遥感表征),对2015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重大干旱事件进行了空间定位和强度评估。 农作物受灾评估: 针对主要粮食产区,利用遥感植被指数的下降幅度,估算了干旱造成的植被损失百分比。 五、 大气环境与地表过程辅助信息 为更全面地理解生态环境的变化,本报告还提供了关键的大气和地表过程辅助信息。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提供了全球主要工业区和受森林火灾影响区域的气溶胶分布图景。 地表温度(LST): 展示了全球地表日平均和日最高温度的分布特征,为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和区域气候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方法论与技术路线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严格的遥感数据融合与多源数据集成方法论。报告强调了对来自NASA、ESA、以及中国高分系列等多源卫星数据的统一预处理流程,保证了不同数据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比性。报告详细介绍了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遥感信息提取算法在处理海量数据时的应用,展示了遥感科学在2015年前后的前沿技术应用水平。 结论与展望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2015)》旨在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独立、客观、基于事实的全球环境“体检报告”。报告的结论清晰地指出了全球在生态环境维护方面取得的进展(如部分区域的植被恢复)与面临的严峻挑战(如持续的城市化压力和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事件频发)。 本书不仅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更是政策制定者、国际组织及关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各界人士理解地球家园健康状况的权威参考书。它为后续年份的全球环境监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和方法模板。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关注环境问题,但总觉得那些宏观的报告太抽象,缺乏具体的案例支撑。这本丛书却完全不同,它像是把全球的生态热点地区都搬到了我的面前。每一个案例分析都像是一次精密的田野调查,只不过这次的“田野”是广袤的卫星影像。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时的手法,那种跨越多年的对比,清晰地揭示了某些生态系统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的。比如,书中对比了某个内陆湖泊在不同年份的面积变化,配上高分辨率的遥感图,那种“物是人非”的震撼感是纯文字描述无法比拟的。作者们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来解读这些复杂的数据流,并将之转化为清晰易懂的叙事。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扇理解当代环境挑战的便捷之窗,它让你明白,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发生着故事,而我们有幸能通过这些高科技的眼睛去“阅读”它们。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敬佩,它不仅关注那些显而易见的生态灾难,更着墨于那些微妙的、正在酝酿中的变化。我特别欣赏其中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量化尝试,虽然这在学术界尚有争议,但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评估框架。通过对森林碳汇能力、湿地净化水质能力的遥感估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保护自然资源所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这种将生态价值“货币化”的尝试,极大地增强了报告的说服力,尤其对于那些习惯于用经济指标来衡量事物价值的决策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个人认为,这套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将“保护环境”从一个抽象的道德口号,转化成了一个可以被精确测量、被有效管理的科学议题。它赋予了环保行动以坚实的数据后盾。

评分

坦率地说,我原本对“遥感监测报告”这类题材是抱有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的,觉得里头充斥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模型会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套书的编辑和作者团队显然非常懂得如何平衡科学的严谨性与可读性。他们没有将重点仅仅放在技术指标上,而是巧妙地将遥感数据与具体的地理、人文背景相结合。比如,在讨论热带雨林砍伐时,不仅仅是给出砍伐面积的数字,还会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压力和社会结构进行分析,使得问题更立体、更有血有肉。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范式——即我们的一切活动最终都会在地球的表面留下可被量化的“指纹”。我感觉自己像是被邀请参加了一场全球尺度的、由数据编织而成的视觉盛宴。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时间维度的拉伸。卫星影像带来的那种“上帝视角”和时间轴的压缩,让人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紧迫感并存的奇妙体验。仿佛能看到数十年间,某条河流的蜿蜒路径如何被人类活动所驯服,某片沙漠边缘的扩张速度是多么无情。它提醒着我们,地球的演变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受我们干预的连续过程。虽然报告主题宏大,但细节之处却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们在数据分析的背后,显然也流露出了对地球未来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希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过去和现在,更是在用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为我们描绘出未来可能面临的几种情景。它不是一本让人看了心安理得的书,而是一本催人奋进、促人行动的“警示录”。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用一种宏大的视角审视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原本以为生态环境监测只是枯燥的数据罗列,但读完后才发现,原来遥感技术可以如此生动地勾勒出全球生态系统的脉络。书中对不同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水体污染的扩散趋势,乃至冰川融化的速度,都有详实的图例和深入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刻画,不是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现出复杂的反馈机制。比如,某个区域的农业扩张如何影响了下游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这种细致的推演过程,让人在惊叹于科技力量的同时,也对我们自身的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它不仅仅是一本科学报告集,更像是一部地球的“体检报告”,用最直观的图像语言,向我们展示了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妙变化。读完后,我出门看天空、看树木,都会带着一种全新的、更具敬畏感的目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