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海洋遥感与图像解译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海洋遥感与图像解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开国,陈鹏,顾艳镇,李晓明,孟雷 ... 著
图书标签:
  • 合成孔径雷达
  • 遥感
  • 海洋遥感
  • 图像解译
  • 星载遥感
  • SAR
  • 海洋监测
  • 雷达图像处理
  • 地球观测
  • 海洋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991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378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大气遥感与图像解译》的姊妹篇,以作者近年来在卫星海洋遥感领域的研究为基础,参考了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研究成果,针对全球海上重要战略通道、军事热点和利益攸关等海域所探测到的浅海地形、海洋内波、海洋锋面、中尺度涡旋、海浪、上升流、海洋尾迹和海冰等海洋现象的SAR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在某些情况下还增加了其他遥感图像等辅助信息。本书有助于科研工作者能更好地理解SAR海洋遥感成像机理与遥感图像特征,并且随着越来越多SAR卫星的发展,对深入开展星载SAR海洋遥感研究,挖掘星载SAR对海洋信息的遥感探测潜力,具有极大的参考和实用价值。此外,本书还可为海上重要战略通道和远海作战的军事航行保障提供海洋信息支持,更好地实现卫星海战场环境信息的全方位保障,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和战略意义。

目录

第1章 合成孔雷达简介1 第2章 SAR浅海地形遥感与图像解译7
第3章 SAR 海洋内波遥感与图像解译25
第4章 SAR流场锋面遥感与图像解译69
第5章 SAR近海锋面遥感与图像解译76
第6章 SAR海洋涡旋遥感与图像解译81
第7章 SAR海洋尾迹遥感与图像解译96
第8章 SAR上升流遥感与图像解译103
第9章 SAR离岸流遥感与图像解译109
第10章 SAR海岸带遥感与图像解译115
第11章 SAR沿海浪流遥感与图像解译122
第13章 SAR船尾迹遥感与图像解译
第14章 SAR海面溢油遥感与图像解译157
第15章 SAR海冰遥感与图像解译167
参考文献173
彩图179


广袤深空的奥秘:基于新型传感器的行星地质探测与环境演化 引言: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止步,而行星科学正是理解我们自身起源和未来命运的关键窗口。本书聚焦于当代空间科学的前沿领域——如何利用新一代高分辨率、多频段的在轨遥感技术,对太阳系内行星、卫星乃至小行星进行精细的地质构造、表面物质组成以及环境演变过程的探测与解析。本书旨在为行星地质学家、遥感工程师以及空间任务规划者提供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论,以期从海量的探测数据中提炼出关于行星演化历史的深刻洞见。 第一部分:前沿探测系统与数据获取 本书伊始,将详细梳理当前和未来十年内计划部署的用于深空探测的遥感载荷技术。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波段成像,而是深入探讨多尺度、多角度、多物理量耦合的探测范式。 1. 高级成像光谱仪与热红外探测: 重点分析新型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LIBS)与高光谱成像仪(HSI)在火星、月球表面矿物成分的精细识别中的应用。讨论如何通过分析吸收和反射特征,构建地质单元的矿物图谱,并结合热惯量遥感数据,揭示地下结构和热传输机制。 2. 穿透性雷达系统(GPR): 与传统的合成孔径雷达(SAR)侧重于地表形貌不同,本书详述了超宽带地质穿透雷达在冰冻天体(如木卫二、土卫六)表层和次表层结构探测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介绍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用于区分不同介电常数层的界面,从而推断冰壳厚度、液态水存在的可能性及沉积物的层理结构。 3. 磁场与粒子通量测量: 行星磁场是理解其内部发电机效应和大气逃逸过程的基石。本章阐述如何利用高精度磁力计阵列和等离子体分析仪,构建三维磁场模型,并将其与表面的撞击坑形貌、放射性元素分布相结合,重建行星的长期磁场演化史。 4. 激光高度计与重力场测量: 探讨超高精度激光测高技术(如MOLA的继任者)如何生成厘米级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在此基础上,结合伴飞卫星的重力场测量数据,运用球谐函数展开与引力场反演技术,精确反演月壳和火星地壳的厚度变化,揭示内部物质的重新分布过程。 第二部分:行星地质过程的遥感解译 获取数据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物理量转化为对地质过程的理解,是本书的核心难点。本部分专注于关键地质现象的遥感判读。 1. 火山活动与岩浆演化: 针对火星奥林帕斯山等巨型火山构造,我们分析了坡度、粗糙度与熔岩流前缘的结构关系。重点介绍如何利用热异常监测和形变监测技术(InSAR原理的深空应用),量化古代和现代火山喷发物的物质通量与流变学特性。 2. 构造活动与板块运动(类地行星): 在缺乏现役板块构造的行星上,构造形变表现为巨大的断裂带和挤压褶皱。本章讲解了如何利用遥感影像的纹理分析和地貌形态学,识别出不同应力场下的地质构造单元,并对比地球的俯冲带和转换断层模型,建立行星构造应力场演化的动力学模型。 3. 水冰与风化作用: 冰冻圈是理解行星宜居性潜力的关键。我们详细阐述了利用中红外和热红外数据对地表水冰的季节性变化、升华速率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此外,探讨了风沙的搬运、沉积和侵蚀过程,如何通过分析纹理的各向异性、坡度梯度和颜色变化,重建特定时期行星大气的环流模式。 4. 撞击坑的年代学与地貌修复: 撞击坑是行星地质定年的主要工具。本书提供了一套基于新型高分辨率影像的撞击坑形貌衰减模型,用于修正和细化传统的撞击坑计数定年法。同时,讨论了撞击事件后,风化、热作用和冰冻/融化循环如何“重塑”撞击坑的原始形态,并如何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来“反演”撞击事件对地质环境的初始扰动。 第三部分:数据融合与高级建模 现代行星科学要求跨学科、多数据源的集成分析。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如何将上述不同来源、不同尺度的遥感信息整合到一个统一的计算框架中。 1. 贝叶斯网络与概率框架: 介绍如何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将光谱特征、磁场强度、表面粗糙度和高程数据作为先验信息,对特定区域的地质单元(如沉积岩、变质岩或火山岩)进行概率性分类和排序。 2. 物理驱动的遥感反演: 强调从数据驱动转向物理驱动的重要性。我们深入探讨了辐射传输模型在行星大气和尘埃层中的修正应用,以及如何将岩石学约束(来自着陆器或采样返回任务的地面数据)嵌入到全局尺度的遥感反演流程中,确保模型解算的客观性和普适性。 3. 虚拟行星实验室的构建: 阐述如何利用高性能计算平台,基于遥感观测数据构建高精度的三维地球物理模型。这些模型不仅能重现当前的观测结果,更重要的是,能够模拟不同初始条件下的行星演化路径,从而检验地质理论的可行性。 结论: 本书不仅是对现有行星遥感技术的梳理,更是对未来深空探测任务设计的指导性文献。通过对多源异构数据的系统化处理和深度解译,我们期望能够揭示那些被尘埃和时间所掩盖的行星历史真相,为人类寻找地外生命迹象和规划未来载人登陆选址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海洋遥感与图像解译》的书籍,从我一个对海洋遥感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角度来看,确实是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专业著作。尽管我尚未深入到每一个技术细节,但初读目录和部分章节后,便能感受到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匠心独运。书中的叙述逻辑清晰流畅,从基础原理的阐述,到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层层递进,使得原本看似晦涩的雷达物理学概念,通过详实的图文解析变得易于理解。尤其是在数据处理和图像解译方面,作者似乎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着力于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流程和方法论,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个人非常欣赏其中对不同观测模式和应用场景的对比分析,这不仅拓宽了我们对SAR技术的认识,也让我们在面对实际科研问题时,能有更精准的工具选择和处理思路。整体而言,这本书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平台,是迈向专业海洋遥感领域不可或缺的向导。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例设计也令人耳目一新,这对于一本技术密集型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注意到许多关键概念的阐述都配有精心绘制的示意图和实测数据的对比图,这些视觉辅助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算法的门槛。特别是涉及到SAR图像的噪声抑制和目标提取部分,文字描述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但书中通过直观的视觉对比,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滤波技术的效果差异,这种“眼见为实”的教学方式,远比枯燥的公式堆砌来得有效。此外,全书的语言风格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也兼顾了阅读的流畅性,没有过多地使用晦涩的行话,使得即便是跨学科的研究者也能较快地进入状态。可以说,这本书在提升专业性与保证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且成功的平衡点。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海洋环境变化的业余爱好者,我深知高质量数据的获取和准确解读是进行有效监测的前提。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信心。我惊喜地发现,其中关于SAR数据预处理和辐射定标的章节,描述得极为细致和规范,这显然是基于大量实际操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很多教科书往往一笔带过这些“繁琐”的步骤,但正是这些看似基础的环节,决定了后续解译结果的可靠性。书中对不同传感器(如Sentinel、TerraSAR-X等)特性的对比分析,也为用户在选择合适的数据源时提供了坚实的参考依据。它教会我们,遥感工作不仅仅是应用软件,更是一门需要对数据源头有深刻理解的严谨科学。这本书无疑提升了我们对“高质量遥感分析”标准的认知。

评分

从宏观的视角审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部系统性的方法论集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不同海洋现象(如内波、暗 স্রো、渔船活动等)的SAR特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侦探式”的解译思维。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这是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征”以及“如何排除干扰因素进行确认”。这种强调内在机理和排除干扰的论述方式,培养了读者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它鼓励我们不仅仅是停留在参数的调优上,而是要真正理解雷达信号与海洋表面物理过程之间的复杂映射关系。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国内海洋遥感界提供了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权威文献,它对提升我国海洋态势感知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兼备,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海洋环境问题时所展现出的专业性。我关注到书中对海浪散射机制的探讨,那部分内容涉及大量的物理模型和电磁波理论,对于非专业出身的我来说,虽然理解起来需要反复研读,但其详尽的数学推导和物理图像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深奥的理论束之高阁,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实际的海洋现象识别中,例如对海冰边界的精确勾勒,以及对海面油污扩散的动态监测,这些实例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联性。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工具箱,里面装满了解决海洋遥感难题的精密仪器,每一次翻阅,都能在某个特定技术点上获得新的启发,可以说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一次有力补充和拓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