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國學文庫:徐霞客遊記校注(套裝共2冊)

中華國學文庫:徐霞客遊記校注(套裝共2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硃惠榮 校注 注
圖書標籤:
  • 徐霞客遊記
  • 國學經典
  • 古代地理
  • 遊記
  • 文化史
  • 明代文學
  • 校注
  • 中華國學文庫
  • 地理學
  • 旅行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586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6183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華國學文庫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81
字數:105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是《徐霞客遊記》的經典整理本,由硃惠榮教授以乾隆刻本和季夢良抄本為底本進行校注,采用全式標點,注釋豐富,資料齊全,並配有13幅徐霞客旅遊路綫圖。

此次新版,作者又根據研究中的新探獲,訂正瞭有關文字,並新增注文百餘條;根據新發現徐霞客資料將附錄增至180篇;注文中的今行政區劃更新至2011年。全書皆加專、書名綫,更有利於讀者理解、把握內容。

內容簡介

  《徐霞客遊記》是一部具有極高文學價值的地理學著作。

明末旅行傢徐霞客三十年間遊遍名山大川、海域邊陲,東邊渡海到落迦山,西至騰衝西境,北遊盤山,南達廣東羅浮山。《遊記》一書是他用日記體寫成的紀遊散文,篇幅宏大,內容豐富:以地理為經,時間為緯,細膩描繪瞭山、水、竹、木、岩、穴、溝等種種奇觀,並記人記事,展現瞭明末各地風土人情。

本書是《徐霞客遊記》的經典整理本,由硃惠榮教授以乾隆刻本和季夢良抄本為底本進行校注,采用全式標點,注釋豐富,資料齊全,並配有13幅徐霞客旅遊路綫圖,便於讀者使用。

作者簡介

  硃惠榮,雲南大學曆史係教授,曆史地理研究專傢。畢業於復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為譚其驤先生得意弟子。研究《徐霞客遊記》數十年,在學界産生廣泛影響。

目錄

前 言

校注凡例


遊天颱山日記浙江颱州府

遊雁宕山日記浙江溫州府

遊白嶽山日記徽州府休寜縣

遊黃山日記徽州府

遊武彝山日記福建建寜府崇安縣

遊廬山日記江西九江府 山之陰為九江府 山之陽為南康府

遊黃山日記後

遊九鯉湖日記福建興化府仙遊縣

遊嵩山日記河南河南府登封縣

遊太華山日記陝西西安府華陰縣

遊太和山日記湖廣襄陽府均州

閩遊日記前

閩遊日記後

遊天颱山日記後

遊雁宕山日記後

遊五颱山日記山西太原府五颱縣

遊恒山日記山西大同府渾源州

浙遊日記

江右遊日記

楚遊日記

粵西遊日記一

粵西遊日記二

粵西遊日記三

粵西遊日記四

黔遊日記一

黔遊日記二

滇遊日記一

遊太華山記

滇中花木記

遊顔洞記

隨筆二則

滇遊日記二

滇遊日記三

盤江考

滇遊日記四

滇遊日記五

滇遊日記六

滇遊日記七

滇遊日記八

滇遊日記九

滇遊日記十

滇遊日記十一

永昌誌略

近騰諸彝說略

滇遊日記十二

滇遊日記十三

雞山誌目

雞山誌略一

雞山誌略二

麗江紀略

法王緣起

溯江紀源


附錄

徐霞客遺詩遺文

題贈`書牘

傳誌

晴山堂石刻

舊序`校勘

明代世係錶


後 記

增訂本跋

新 版 跋

前言/序言

  前 言

  我國明代偉大的旅行傢、地理學傢、史學傢、文學傢徐霞客所著徐霞客遊記,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閃光的瑰寶。它的手稿,在當時就被人們爭相傳閱、抄錄,被譽為“韆古奇人,韆古奇書”,“世間真文字,大文字”。我國古代類書、叢書不計,作為單一的著作,沒有第二部書涉及到如此廣闊的科學領域,包括瞭如此豐富的科學內容,具有多方麵的科學價值,這正是我們認為有必要嚮廣大讀者介紹的。


  徐霞客遊記是導遊手冊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明代南直隸江陰(今江蘇省江陰市)人。生於萬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公元1587年1月5日)。他生活在我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毅然放棄仕途,寄情山水,遊遍全國名山大川、海隅邊陲。東邊渡海到落迦山,西至騰衝西境,北遊盤山,南達廣東羅浮山。足跡遍及明代的兩京十三布政司,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廣東、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十九個省市自治區,可能還到過今四川省。

  我國古代著名的旅行傢不少,但他們多係封建國傢派遣,齣於政治上的原因,有封建國傢資助;或為求法朝山,齣於宗教的需要;也有的經商,為瞭追求高額利潤,甘冒“蠻煙瘴雨”。徐霞客齣於對祖國山河強烈的熱愛,以地理研究為己任,沒有政治和宗教的目的,畢生從事旅行考察,他是我國古代難得的專業旅行傢。由於得不到封建國傢資助,霞客的旅遊條件特彆艱苦,靠變賣傢産,沿途求友告貸來解決遊資。有時身無半文,被迫賣掉衣裙,纔換得一頓飽飯。在江南各省以船行為主,在廣西亦間騎馬或乘滑竿,在雲南、貴州山嶺重疊條件最艱苦的地區,幾乎全是步行。他住破屋,頂寒風,臥石洞,受蚊叮蟲咬,甚至在人跡罕至的森林裏風餐露宿。他跋山涉水,求源探尾,日夜兼程,踏泥濘,下溶洞,滑陡坡,跌深潭,三次被盜,多次絕糧。艱苦生活絲毫沒有動搖他的意誌,從二十二歲踏上旅途,遊程越來越遠,觀察的內容也越加豐富。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開始他一生中最後一次也是最光輝的一次遠遊。曆時四年,遊遍瞭祖國的南方各省。長期野外生活的勞纍和瘴毒損害瞭他的健康,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八月重返雲南雞足山時,全身俱發疹塊,後來“兩足俱廢”,喪失瞭旅遊能力,被麗江木土官派滑竿護送,經湖北黃岡再乘船迴傢。霞客返鄉後僅半年,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公元1641年3月8日)與世長辭,隻活瞭五十六歲,為旅遊考察獻齣瞭生命。徐霞客的故居、晴山堂和墓地在江陰市馬鎮南暘歧村,新中國建立後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建立瞭紀念館,為韆百萬人緬懷憑吊。

  徐霞客健於旅遊,也善於旅遊。他追求的是不問道裏、不計行期的“萬裏遐徵”,而不是一般人的“有方之遊”。打聽到哪裏風景好,立即奔赴那裏;瞭解到幾條路中哪條最陡最險,即決心選擇最險的間道攀登;聽說哪裏豺虎齣沒,人跡罕至,越要循虎跡、追蟒蹤,親自去看看。他不知疲倦,從不滿足,總是以求全的精神,力求“峰峰手摩足抉”,發現更多的勝景;在一組風景中,也力求遊遍每個部分。有時走錯瞭路,又纍又餓,但毫不悔恨,反為意外發現新景而慶幸。凡遇漏遊的地方,必韆方百計創造條件補遊。匆匆走過的地方,總設法重遊,必盡興方罷。很多名山的姿色常因時間、氣候而變換,他總是反復體察欣賞,選擇不同的季節,三遊四遊。有時白天剛遊完一遍,晚上皓月當空,又興衝衝奔上山頭。“餘謂遊不必騎,亦不必同,惟指示之功,勝於追逐。餘之欲行者,正恐其同;其不欲同者,正慮其騎也。”這是霞客旅遊經驗的總結。騎則走馬觀花,不及細看,人多同遊則分心,皆不能集中精力探索大自然的奧秘。霞客經常一主一僕,徒步跋涉,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裏,一邊體察欣賞,一邊思索記錄,度過瞭他有意義的一生。

  徐霞客不僅能到彆人所不能到的地方,以他的遊蹤之廣為人們稱頌,而且還能寫彆人所不能寫的內容。他走過數不清的彎路和錯路,有的地方三誤三返纔找到,有的風景就在他身邊而失之交臂,苦於缺乏既瞭解風景又熟悉路徑的理想的嚮導,深感導遊的重要性,“惟指示之功,勝於追逐”。可以說,徐霞客遊記就是他有鑒於此而獻給後世旅遊同好的一部導遊指南。在我國古代遊記中,有的多輯錄文字材料,與實際齣入較大;有的為進行文學加工而緻失真,或僅選取某些側麵描述,讀者無法知道全豹;有的係短篇小品,份量單薄;有的是數年甚至數十年後追記,綫條較粗,難以反映原貌。徐霞客遊記比這些都高齣一籌,它以翔實可信受到人們普遍的贊譽。遊記要真實就得觀察細緻,記錄及時,描述準確,這是霞客遵循的標準。他日必有記,雖然經過一天旅途的勞纍,晚上還挑燈作記,有的一天所記即長達兩三韆字。有時在途中走走停停,邊走邊依岩作記。偶因旅途安排太緊,或晚上沒有書寫條件,也必抓緊在兩三天內補記。徐霞客遊記也遠遠超過地方誌中對風景名勝的目錄式的枯燥羅列,它對每個風景區的位置、特點、各風景點的分布、地形變化、交通路綫、遊程安排等皆有記錄,既引人入勝,又真實可靠,便於後人踵其步暢遊。它不僅導遊風景名勝,還給讀者提供有關的曆史背景、文物古跡、傳說故事、風情習俗等情況,內容充實豐富。

  流傳至今的徐霞客遊記有六十多萬字,全文當不止此數。在我國古代旅行傢中,霞客所記錄的風景點是最多的,對西南地區的名山幽洞,古代遊探最全者也推霞客。廣西、雲南那些“遠既莫聞,近復荒翳,桃花流水,不齣人間,雲影苔痕,自成歲月”,“棘霾蔓鎖”的勝景,有不少連地方誌都未提及。霞客銳於搜尋邊疆的風景奇勝,第一次把它們全麵地公諸於世,且品評殿最,描繪瞭它們的風景特點。至今人們常遊的勝景,不過是霞客記錄的一小部分。有的因交通不便,仍然人跡罕至;有的雖近在城郊,亦未及開發;有的因年代久遠,地理環境變遷,已漸湮廢。

  徐霞客既是遊人,也是這些風景的主人。他關心祖國大好河山的建設,對很多旅遊勝地提齣瞭開發、修建、使用、保護的方案。他選景不囿於傳統的陳說,最反對八景、十景“俱八寸三分帽子”的濫竽充數。主張實事求是,風景勝地,景不厭多;“非此地確然特齣之奇”,也不必湊數。他反對湮滅曆史遺跡的做法,認為智者應“追遠而創其祠”,愚者纔“最新而掩其跡”,新建屋捨應保護文物古跡,突齣曆史特點。他提齣要盡量保持名山麵目,風景區建設應該藉景而不能掩景。最好不要在洞中建軒閣,穿岩應保持前後通明的特點,適於觀景的地方隻可略為施欄設幾,建築不要妨礙瞻眺。他主張改善遊覽路綫,歧路不能多,要讓遊人漸入佳景。可以鑿通兩岩間的片石,也可建橋連接溪兩岸的風景,方便人們遊覽地勢懸絕的風景點。他多次提齣不能把風景區糟踏為牛宮馬棧,臭穢不堪,呼籲司道嚴禁。這些設計思想,對今天仍可藉鑒。徐霞客是開發建設祖國風景名勝的古代設計師。

  徐霞客遊記是偉大旅行傢徐霞客給我們留下的旅遊實錄,是他一生進行旅遊活動的豐碑。它為韆百萬熱心的旅行者提供瞭一部選勝登臨的絕好的導遊手冊,為廣大人民瞭解祖國的大好河山提供瞭神遊條件。我們隻有把風景遍布的美麗祖國開發和建設成一個大花園,纔無愧於徐霞客和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産。


  徐霞客遊記是地學百科全書

  徐霞客最大的貢獻在地學方麵。他開闢瞭地理學上係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嚮。早年重點解剖名山地區,後來詳記旅途沿綫情況,觀察範圍逐漸擴大;晚年則以布政司轄境為單位,全麵考察瞭南方各省。為瞭係統觀察自然,他經常不走大路走小路,盡量不留空白,也少走重復路綫,采取掃描式的旅行路綫,正如他自己歸納的:“計離鄉三載,陟大脊而東西度之,不啻如織矣。”他每到一地,必盡量登高,便於觀察地形,瞭解山河大勢;對水道則窮源探尾,隨流跟蹤;對山脈則“行周其四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全麵觀察。

  徐霞客遊記內容豐富多采,可算我國古代的地學百科全書。歸納起來,主要內容有十方麵。

  一、地貌。霞客所經過的地方,地形復雜,韆變萬化,但他都作瞭翔實、準確的記錄。從徐霞客遊記中,我們看到瞭起伏的群山,低矮的丘陵,平展的壩子,狹窄的塢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雲南稱山間盆地為“壩子”,霞客對於雲南各個壩子的記載,不但描繪其形狀,用裏距說明其大小,還準確地抓住瞭各個壩子的特點。如右甸壩子(今昌寜),“四麵山環不甚高”,“甸中自成一洞天,其地猶高,而甸乃圓平,非狹嵌”,“甸中之水東嚮而破其湊峽”,這是典型的山間盆地。順寜壩子(今鳳慶)則係傾斜狀的一長塢。枯柯壩子(今保山柯街)則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南北帶坳的低熱河榖。

  二、岩溶。徐霞客在地理學上突齣的成就之一是對岩溶地貌的研究。他係統考察瞭從湖南到滇東磅礴數韆裏的石灰岩溶蝕地貌,對其分布狀況、形成的原因、由於發育不同而齣現的地區差異等,作瞭科學的說明,對峰林、岩洞、天生橋、盤窪、眢井、天池等各種岩溶現象加以定名,並作瞭詳細記錄。他深入考察的岩洞達一百多個,徐霞客遊記中記錄的岩洞則更多。他對每個岩洞的考察力求準確全麵。如他深入觀察和描述瞭桂林七星岩的大小、深淺、洞內的復雜結構、洞的外部情況,近代科學技術實測的結果,證明他的記錄十分精確。徐霞客比歐洲最早描述和考察石灰岩地貌的愛士培爾早150年,比歐洲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係統分類的羅曼要早二百多年。徐霞客遊記是世界上最早係統研究岩溶地貌的珍貴文獻。

  三、江河。霞客很重視江河源流的考察,他對旅遊路綫的安排,有些也與此有關。在滇東、滇南探尋南北盤江的源流,到元謀、麗江詳細調查瞭金沙江,後轉到順寜(今雲南鳳慶)、雲州(今雲南雲縣),又專門瞭解瀾滄江的流嚮。霞客考察記錄瞭南方各省的大量水道。他破除陳說,弄清瞭三分石係石分三岐,雖水分三方流,但皆入湘江,與兩廣無涉。他衝破瞭禹貢“岷山導江”的傳統觀念,在曆史上第一次論證瞭金沙江纔是長江正源。他還辨明瞭枯柯河西入潞江而不入瀾滄江,碧溪江即漾濞河下遊,龍川江即麓川江等。他糾正瞭明一統誌關於西南地區水道的許多錯誤,但由於當時條件和他的行蹤的限製,對北盤江江源和南盤江流嚮、瀾滄江是否“直下交南”入海等,未能得齣正確的結論。

  四、水文。霞客注意到江河水量的漲縮,顔色的變化,江麵的寬窄,水流的急緩。一些河流他數次跨越,每次都有記錄,且對不同季節各段的變化進行對比,這對我們今天認識這些河流的曆史情況甚為可貴。霞客也對沿途的泉、瀑進行考察,在貴州考察瞭大量變為伏流的河道,在雲南考察瞭遍布各地的大小湖泊和龍潭。他還對河流的流速與流程的關係、河水的侵蝕作用、噴泉發生的原因等,作瞭科學的解釋。

  五、地熱。明末以前記載溫泉情況最詳的書,恐怕要數徐霞客遊記。霞客重點考察瞭雲南遍布的溫泉群。他不是簡單羅列溫泉的名稱和位置,還記載瞭水溫、水質和各個溫泉的特點,對罕見的沸泉、氣泉作瞭生動的描述,並記錄瞭利用地熱提取硫磺和硝礬的經驗。霞客描述瞭騰衝火山群的分布和外貌,還根據當地人講述,記錄瞭明代一次火山爆發的經過和引起的巨大變化,為近人研究我國近期火山活動提供瞭可貴的資料。

  六、氣象。霞客齣遊,十分關心氣象。他萬裏西遊,猶如一座流動氣象站,從長江口到滇西,堅持瞭三年完整的氣象觀察,詳記每天氣象的變化。徐霞客遊記保存瞭我國古代最詳細的氣象觀察記錄。霞客提齣“山榖川原,候同氣異”的正確結論,多處談到氣候和植物及農作物的關係。他注意到海拔和氣溫的關係,山高則冷,“夏不廢爐”,“日色皎然,而寒氣如故”。他重視地理位置及太陽對氣溫的作用,“鼕夏寒暑之候,南北不分,而兩廣之燠,皆以近日故也。試觀一雨即寒,深夜即寒,豈非以無日耶?其非關地氣可知”。他記錄瞭營兵論及滇東的氣象規律,羅平“蓋與師宗隔一山,而山之西今始雨,山之東雨已久甚。乃此地之常,非偶然也”。霞客的記錄使我們有可能認識明末我國部分地區的曆史氣候,他對影響氣象諸要素的探討,反映瞭我國古代氣象研究的水平。

  七、物産。徐霞客遊記所載物産甚多,包括林木、花卉、藥材、動物、礦物等等。觀察之餘,還“摺其枝,圖其葉”,沿途采集標本。霞客有滇中花木記專篇記雲南名花,其實遊記中述及西南花木者,比該篇所記多數十倍,霞客筆下的西南邊疆簡直是一座百花園。霞客對各地特有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徵、用途、植物與環境的關係等進行瞭研究。他也嚮讀者詳細介紹瞭瑪瑙、大理石、翠生石、雞葼等若乾奇珍異物。徐霞客遊記記動物不多,但也有精闢的概括,如:“鶴慶以北多犛牛,順寜以南多象,南北各有一異獸,惟中隔大理一郡,西抵永昌、騰越,其西漸狹,中皆人民,而異獸各不一産。”

  八、政區。明代的行政區劃,明一統誌等已有係統記載,霞客沒有必要重復,但徐霞客遊記裏仍有不少政治地理資料。對重要行政中心或軍事要地,如衡陽、柳州、壺關、三裏城等,則記其險要地形、城牆、城市布局;對一些邊遠州縣,則詳記沿革、轄境、四至、治所狀況及相對位置;對明以前的某些重要設治和古城址,也偶有考訂。霞客比較重視治所和轄境。治所有變遷的,則詳細介紹其遷徙或發展情況,如嵩明州、昆陽州、南丹衛、桂林府等。凡所經各政區接界點的村寨,皆注明其隸屬關係,可據以知道各省、府、州、縣的管轄範圍。三鄉縣的設立,大羅衛城的位置等,皆補他書所未備。它如明初至明末一些政區轄境的變化,衛所與府縣轄境的交錯,雲貴兩省界綫的伸縮,確定政區界綫的依據等,都有明確的記錄,可據以校補明一統誌及明史地理誌的缺略和錯誤。

  九、交通。霞客對自己的遊蹤,包括方位、路綫、程站、裏距,記載都很詳盡,可當一份明末交通裏程錶。他常隨馬幫旅行,對西南地區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馬幫描述尤為具體。很多時候他雖走間道,也仍然交代瞭大道的走法,對各省間的交通乾道,則多作專門介紹。霞客的旅遊路綫,還反映瞭明末南方各省河流的通航情況,水運路綫及規模,船的形製及大小,運輸物資及一些重要航道的繁忙景象。對南盤江和滇池航運的記錄,更屬難得。霞客還記錄瞭大量的各式各樣的橋梁,諸如鐵索橋、石拱橋、亭橋、木橋、獨木橋、藤橋、浮橋等等,不但記下橋的名稱及位置,而且描述瞭橋的形象、結構、規模、性能等各方麵情況,對北盤江鐵索橋、瀾滄江鐵索橋、龍川江藤橋記載尤詳,保留瞭古代建橋的技術資料。

  十、地名。徐霞客遊記收錄瞭明末大量的聚落名稱,並把它們放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詳載其位置、分布狀況、規模及特點。霞客注意瞭地名含義的解釋,為今天我們弄清一些地名的來源和含義提供瞭依據。各地方音差彆,錄記用字不同,都增加瞭地名的混亂,霞客曾多次提到詢問地名時鬧的笑話,書中也還有個彆地名錄音不準或用字不當。霞客研究瞭地名混亂的原因,批評金齒衛、瀾滄衛等設治名稱“名實悖戾”。也探討瞭地名命名的原則,以保山石花洞為例,他認為“石花名頗佳,而誌稱為芭蕉,不如方言之妙也”。他還提齣處理重名問題的辦法。徐霞客遊記反映瞭明代的地名知識和他對地名的研究成果,霞客留給後世的這份寶貴的地名遺産,將會在現代地名學研究中發揮作用。

  徐霞客遊記的可貴,還在於它是實地調查的真實記錄。霞客調查的對象遍及各行各業,有樵夫、牧童、農民、商人、行腳僧、旅客等等。親聞還必親見,有的內容雖聽彆人介紹瞭,但未親見,仍不放心,必加注說明。遊記中根據自己落實的程度,用“即”、“疑”、“聞”等字嚴格區分哪些係親自遊過;哪些是過而未登,缺乏研究;哪些是聞而未至,隻聽說過。沒有到的則注明“惜未至”,從不以假亂真。霞客對各種地記及前代地理著作十分重視,但又不輕信文獻資料。他隨身攜帶明一統誌,又沿途廣泛搜訪地記、方誌,將實地觀察和文獻記錄認真核對,訂正瞭文獻記錄中不少錯誤。霞客有著精確的數量觀念,也十分注意量的記錄,道路遠近,洞穴大小,都經過他實測,詳記具體數字。這些情況說明:徐霞客遊記的記錄翔實可靠,準確具體,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英國著名的科技史專傢李約瑟說:“他的遊記讀來並不像是十七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部二十世紀的野外勘察記錄。”給徐霞客以很高的評價。徐霞客遊記産生在我國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萌芽階段,霞客總結瞭我國古代地學研究的成果,不僅記載的深度和廣度超過前人,而且作瞭一些科學的解釋,他的研究成果反映瞭近代西方科學技術傳入前我國的地學水平,具有裏程碑的性質。當然,以一個人畢生的精力,要搞清一個偉大國傢的全部地理狀況是不可能的。徐霞客遊記中存在的某些錯誤和不足,無損於這部名著的光輝。


  徐霞客遊記是曆史實錄

  明代的曆史資料浩如煙海,記載明末的資料也不少。但多偏重統治階級上層的活動和北方的情況,反映南方廣大地區社會生活的曆史資料卻太少。徐霞客在明亡前夕社會大動蕩的歲月,舉步遐徵,廣泛接觸社會各階層,耳聞目睹,使他瞭解到國史、邸報不可能反映的社會底層的生活情狀。霞客對朝政不滿,以及他對社會底層群眾的同情,使他有可能把當時的社會實際忠實地記錄下來。因此,徐霞客遊記也是一部實錄性質的曆史著作,是後人認識明末社會情況的最直接的信史,它的豐富而可靠的內容應該受到史學傢的重視。徐霞客遊記猶如一幅明末風俗畫的長捲,從東往西,展現瞭從江南水鄉到西南邊疆韆姿百態的社會生活,生動真實,絢麗多彩。它所反映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瞭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麵,主要有以下十類。

  一、農業。徐霞客遊記記載瞭各地的農作物優良品種,稻、麥、蕎及其他經濟作物的地區分布,農時節令,耕作製度及一些特殊的農業生産工具。對各地的水利設施,如堤壩、溝渠、噴泉,竪木或砌石的空中引水渡槽,興安靈渠“以箔阻水”,雲南“因泉為田”,保山壩子緣山引水的“號塘”等,皆有記載。

  二、手工業。霞客記載瞭明末的造紙業、碾碓業、榨油業等手工業,對采礦業的描述最為突齣。霞客經過或提及的礦山不少,詳記者如廣西的南丹廠,雲南的南北衙、明光六廠、爐塘廠、安寜鹽井等,內容涉及這些礦的位置、地形、生産情況、技術特點及街市盛況,詳略不一。對湖南耒水運煤的繁忙景象及東川銅礦的馬幫運輸亦有所及。

  三、商業。徐霞客遊記對各地的農村集市均有記錄,包括“趁墟”(趕街)的時間,交換的物産,繁榮的程度,還詳記瞭米價、油價。對特殊的街子如大理三月街,商業比較繁榮的集鎮如黃草壩(今貴州興義)等則作瞭詳細的描述。我們從該書中還知道當時湘江沿岸有大量“以魚苗貨四方者”,貴州可用鹽作等價交換物,騰衝境內有天旱即移街址的風俗。

  四、民族。我國西南邊疆在曆史上一直是民族眾多的地區,霞客旅遊經過瞭瑤、壯、苗、布依、仡佬、彝、納西、白、迴、傣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對這些民族的衣食住行、生産情況、風俗習慣、民族語言等都作瞭詳細描述。遊記述及的還有茶山彝、古宗、吐蕃等族。難得的是,書中既不是乾巴巴的概念,又很少嘲笑的語調。徐霞客遊記是研究民族曆史的寶貴資料。

  五、政治。明末的政治狀況,在徐霞客遊記中也有反映。吏治黑暗,宦官專權,黨爭激烈,“翰苑中正人一空”。軍備不振,衛所製度廢弛,屯軍所剩無幾,而且生活睏苦,很多要地已無人守衛。土司糜爛,粵西諸土司互相殘殺,貴州水西安氏、滇南普名勝自立一方,州縣殘破,人民受苦。鄰國常在邊境侵擾,“交彝”使得我國人民民不聊生,邊境人民常被索物、掠賣為奴或殺害。這些預示著明王朝即將麵臨“荊棘銅駝”的覆亡境地,霞客常為此慨嘆不已。

  六、統治階級的腐朽生活。霞客就其所見,在徐霞客遊記中對統治階級的腐朽生活也有揭露。衡陽的桂王,燒香拜佛的寺廟規模很大,“八庵連絡”,“唄誦之聲相聞”。桂林的靖江王,念經禮懺,“花焰交作,聲震城榖”,獨占風景勝地獨秀峰,霞客四次請求,也沒有被允登峰攬勝。雲南的黔國公沐氏,莊田遍全省,甚至雲南府城邊的滇池水麵,也被圈為“沐府魚池”,建成雕梁畫棟的水上彆墅。在柳州,“土人苦官府遊宴之煩”,不得不填塞羅池,使統治階級沒有遊樂的地方,希望能少一些勞民傷財的活動。在大理,由於統治階級搜括大理石,使整村的石工逃亡,“止餘環堵數十圍”。

  七、人民生活。徐霞客遊記反映瞭城鄉廣大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情態,不但記錄杭州府(今浙江杭州)、衡州府(今湖南衡陽)、桂林府(今廣西桂林)、雲南府(今雲南昆明)等大城市,也記錄瞭大量中小城鎮及廣大農村的生活,對人們衣食住行、風俗習慣,春節、上元、端陽、七夕、中鞦等節日,都有極其生動的描述。更可貴的是霞客不像幫閑文人粉飾太平盛世,而是如實反映瞭明末嚴酷的社會現實。強丐索錢的貴族王孫,趁人之危的和尚,竊物阻行的店主,嫚褻索客的老闆娘,見官府即逃的群眾,因形勢險惡而閉門絕客的村居,比比皆是。徐霞客遊記描述的不是天國,名山勝景都經過眼淚洗滌。杭州靈隱寺“苦於遊丐之喧汙”。柳州城郊的洞府勝地,成瞭病人托命的場所。安寜溫泉的石洞,也是“囚發赤身”編草鞋彝族的居室。蒼山背麵的玉皇閣,有老人每日登山至石洞中箍桶,“晚負下山鬻以為餐”,終年在勞苦艱險中度過。

  八、農民起義。明末北方農民起義的資料不乏記載,但南方農民起義的資料很少。徐霞客遊記透露瞭長江以南農民起義的綫索。在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影響下,南方也不是穩定的安樂窩,經常有小股農民軍齣沒,行蹤不定,十分活躍。“東安有大盜臨城,祁陽亦有盜殺掠”。九嶷山區的農民起義軍有和尚、木匠等參加,還有馬二三十匹,“創銳羅幟甚備”,曾齣永州,殺東安縣捕官。在宜章縣境,“有盜百四十人自上鄉來,由司東至龍村,取徑道嚮廣東,謂土人無恐,爾不足擾也”。廣西東南部,有“流賊”七八十人,“縻諸婦女富人,刻期索贖,不至者輒殺之”。官府派土司兵鎮壓,土司兵卻先給起義軍報訊,結果“賊俱夜走入山,遂以蕩平入報”。起義軍的力量震憾瞭明王朝在各地的統治,“訛傳衡、永為流寇所圍”,廣西省城桂林戒嚴,衡陽甚至發生深夜“盜穴西城”的險情。

  九、宗教。霞客齣遊多住寺廟,與僧侶交往甚密,因而對各地佛寺、道觀的記載特彆詳盡。縱覽徐霞客遊記,可使讀者對明末宗教的發展留下深刻的印象。霞客對佛教懷有好感,他的思想也受到佛教的影響,有著唯心主義的成份,但他並不持宗教偏見,為之掩惡揚善。他記錄瞭不少人遁入空門的社會原因,寫齣瞭各寺廟宗派之間的矛盾,記載瞭僧侶中大量的好人,也刻畫瞭那些披著袈裟趨炎附勢、趁人之危、敲詐錢財的“髡徒”的獰惡嘴臉。徐霞客遊記關於宗教方麵的豐富內容,已經引起近人的重視,明季滇黔佛教考一書引錄甚多。陳垣先生指齣:“今欲考滇黔靜室及僧徒生活,霞客遊記為最佳史料。”

  十、文物。霞客酷愛碑刻文物,旅途中參觀瞭大量碑刻,搜集瞭不少拓片。他常用簡陋的工具自己拓碑,在桂林為雇人拓碑延誤瞭很多時日,在融縣(今廣西融水)真仙岩,因搜覽諸碑從梯子上跌下來,“眉膝皆損”。徐霞客遊記收錄瞭很多碑刻綫索,以九嶷山、桂林、真仙岩、雞足山等地最詳,有的甚至抄錄全文。霞客也錄記瞭不少他親見的曆史文物,如大理崇聖寺三塔及雨銅觀音像、雞足山銅殿、劍川金華山天王像、晉寜石將軍像等。霞客沿途憑吊先賢,調查並記錄瞭諸葛亮、元結、顔真卿、柳宗元、蘇軾、陸遊、範成大、硃熹、硃元璋、硃允炆、張宗璉、王驥、楊升庵、李元陽、曹學佺等一大批著名曆史人物的故居、墳墓、題刻和其他遺跡。

  徐霞客修撰瞭雞足山的第一部誌書雞山誌,他提齣的修誌原則對後世史傢很有啓發。霞客一生旅遊的目的不在於研究曆史,但作為一個正直的學傢,他不能迴避當時的社會現實,並隨其遊程把它們記錄下來。因此,對很多曆史問題的敘述顯得零散,詳略不一,且不可能係統全麵地交代每一個曆史事件或人物,這是我們不應苛求的。當然,徐霞客遊記畢竟是封建社會的曆史記錄,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稱農民起義為“流寇”,視農民起義軍為仇敵;對少數民族稱“苗子”、“玀玀”等,充滿大民族主義情緒。


中華國學文庫:徐霞客遊記校注(套裝共2冊) 一、 遊聖風骨,壯麗山河:徐霞客其人及其曠世之舉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明代傑齣的地理學傢、旅行傢、文學傢。生於明代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卒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享年四十七歲。他的一生,幾乎是為“行萬裏路”而活,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其非凡的毅力、精湛的觀察力以及嚴謹的記錄,成就瞭中國乃至世界地理學史上的不朽篇章——《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齣身於一個書香門第,但其誌不在科舉仕途,而在於探索未知、丈量山河。他的遊曆,並非簡單的觀光,而是肩負著求知求真的使命。他翻越韆山萬壑,跋涉崇山峻嶺,在條件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對所到之處的地理、地貌、水文、動植物、礦産、風土人情、曆史遺跡等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察和記錄。他的筆下,沒有絲毫的誇飾與虛構,隻有對自然現象的精準描述和對地理特徵的深刻洞察。 《徐霞客遊記》是中國古代地理學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巨著。它詳細記錄瞭徐霞客三十餘年的遊曆行程,包括他考察過的山川河流、洞穴石林、湖泊溫泉、以及沿途的動植物、礦産資源、風俗習慣、曆史傳說等等。這本書不僅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自然風光畫捲,更以其科學嚴謹的態度和卓越的洞察力,在地理學、地質學、水文學、植物學、民族學等領域都留下瞭寶貴的史料。 二、 文本之惑,校注之責:穿越時空的文獻重光 《徐霞客遊記》曆經數百年流傳,原稿已失,現存版本多為後人輯錄、傳抄,因此,文本訛誤、缺漏在所難免。字句的偏差,段落的顛倒,乃至整個篇章的遺失,都可能影響我們對原意的準確理解。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對《徐霞客遊記》進行嚴謹的校勘和詳細的注說,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中華國學文庫:徐霞客遊記校注(套裝共2冊)》正是應此而生。這套校注本,緻力於還原《徐霞客遊記》的本來麵貌,為讀者提供最接近徐霞客原筆原意的文本。校注的意義,在於“去僞存真,辨章析句”,通過對不同版本進行對比、考證,辨析文字的正確性,梳理句法的連貫性,還原曆史的真實性。 校注工作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文本的準確性: 任何一部經典著作,其文本的準確性是傳承和研究的基礎。校注工作通過精細的比對和辨析,能夠最大程度地消除文本中的錯誤,使讀者能夠直接閱讀到經過審慎考訂的文字。 理解的深度: 徐霞客的文字,語言風格獨特,包含大量當時的地理術語、地方方言、以及一些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的詞匯。詳細的注說,能夠對這些詞語、典故、地理概念進行解釋,幫助讀者跨越時空的隔閡,深入理解徐霞客的觀察和錶達。 曆史的還原: 《徐霞客遊記》不僅是一部遊記,更是一部曆史文獻。校注本通過對地理位置的考證、曆史事件的梳理、人物的辨析,能夠幫助讀者更清晰地認識徐霞客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風貌以及他所進行的科學考察的時代意義。 研究的便捷: 對於學者而言,一套嚴謹的校注本是開展研究的有力工具。它能夠大大節省研究者在文本校勘和資料搜集方麵的時間,使他們能夠更專注於對《徐霞客遊記》思想內涵、科學價值、文學成就等方麵的深入探討。 這套“校注”的價值,在於它將《徐霞客遊記》這部偉大的著作,從古老的塵埃中喚醒,以一種更為清晰、更為準確、更為易懂的姿態,呈現在當代讀者麵前。 三、 穿越古今的智慧與啓迪:閱讀《徐霞客遊記校注》的收獲 閱讀《中華國學文庫:徐霞客遊記校注(套裝共2冊)》,絕非僅僅是瀏覽一篇古老的遊記,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一次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刻體驗。 1. 感受求知求真的科學精神: 徐霞客的一生,是對“為什麼”的執著追問。他不是被動地接受前人的描述,而是親身踏足,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他對每一個地理現象,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並試圖探尋其背後的成因。例如,他對喀斯特地貌的細緻描繪,對岩溶現象的精闢分析,在當時的條件下,無疑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這套校注本,通過準確的文本和詳實的注釋,更能凸顯徐霞客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激勵讀者在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保持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培養獨立思考和實證精神。 2. 領略壯麗秀美的祖國山河: 《徐霞客遊記》是一部用腳步丈量齣來的中國地圖。從雲南的石林,到黃山的奇鬆怪石,從長江的源頭,到湘江的奔流,徐霞客的筆觸下,山川河流仿佛躍然紙上。他不僅描繪瞭山川的壯麗,更寫齣瞭它們的靈動與生命。這套校注本,通過還原清晰的文本和提供地理背景的注釋,將幫助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與秀美,激發我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保護意識。 3. 體悟堅韌不拔的意誌力量: 徐霞客的遊曆,絕非易事。他所處的時代,交通閉塞,信息不暢,旅途充滿艱險。風餐露宿、跋涉跋涉、甚至遭遇盜匪,都是傢常便飯。然而,他從未因此退縮,反而越挫越勇。他“鈎章棘處,搜攬險峻”,以非凡的毅力剋服重重睏難,堅持完成自己的探險壯舉。這套校注本,通過還原每一個細微的行進過程,讓讀者更能體會到徐霞客堅韌不拔、百摺不撓的精神,從中汲取剋服睏難、勇往直前的力量。 4. 學習精煉傳神的文學筆法: 《徐霞客遊記》的文學價值同樣不可忽視。徐霞客的文字,質樸自然,卻又生動傳神。他善於運用簡潔的語言,描繪齣 vivid 的畫麵,刻畫齣鮮活的人物。他的描述,既有科學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雅趣。這套校注本,在保證文本準確性的同時,更能展現徐霞客獨特的敘述風格,讓讀者在領略科學知識的同時,也能品味到中華古典文學的魅力。 5. 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徐霞客遊記》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代錶瞭中國古代人民對自然世界的探索熱情,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傢國山河的熱愛。通過閱讀這套校注本,我們不僅是在閱讀一部地理名著,更是在傳承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基因,感受老祖宗留下的智慧與風骨。 這套“中華國學文庫:徐霞客遊記校注(套裝共2冊)”,將成為您深入瞭解徐霞客,走進《徐霞客遊記》世界的最佳選擇。它將帶您穿越曆史的長河,與這位偉大的旅行傢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共同領略中華山河的壯麗,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中華國學文庫:徐霞客遊記校注》終於到手瞭!拿到書的那一刻,紙張的觸感、油墨的清香,都讓我感覺像是穿越迴瞭那個風雲際會的年代。作為一名對古典文學和曆史地理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徐霞客的名字早已如雷貫耳,他的《遊記》更是我一直以來都渴望深入瞭解的作品。這次有幸入手瞭這套精校本,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書的裝幀,典雅大方,完全符閤“國學文庫”的氣質,作為案頭書擺放也十分雅緻。校注的文字清晰易讀,排版上乘,這對於閱讀古籍來說至關重要。更讓我驚喜的是,這套書並非簡單的復刻,而是經過瞭嚴謹的校注,這意味著我能夠更加準確、深入地理解徐霞客的原文,避免瞭許多因年代久遠、傳抄訛誤帶來的睏擾。我尤其期待校注部分能夠詳細解釋地名、物産、風俗等內容,這將極大地拓展我的知識麵,讓我不僅僅是閱讀故事,更能體會到徐霞客當年考察的艱辛與智慧,以及那個時代中國西南地區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這套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去親近這位偉大的旅行傢,去領略他眼中壯麗的山河。

評分

對於《徐霞客遊記》,我一直抱有一種既敬畏又好奇的心態。敬畏於他那驚人的毅力和探索精神,好奇於他筆下那壯麗奇絕的山水風光。這套《中華國學文庫:徐霞客遊記校注》的到來,讓我覺得離這份敬畏與好奇的解答又近瞭一步。我通常閱讀古籍時,不太喜歡過於直白的翻譯,而是更傾嚮於在原文的基礎上,通過輔助性的解釋來理解。這套校注本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偏好。它保留瞭徐霞客原有的文字韻味,又通過精煉的注釋,將那些可能被現代讀者忽略的細節和深層含義一一呈現。我特彆期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通過校注,更好地理解徐霞客在旅行中遇到的各種挑戰,以及他如何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一一剋服。這不僅僅是對一位古代旅行傢壯舉的緻敬,更是對人類探索未知、挑戰極限精神的贊頌。這套書,對我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一次知識的盛宴。

評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古代旅行傢的記錄情有獨鍾,而徐霞客的《遊記》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並非簡單的遊山玩水,而是帶著科學探索的精神,對山川、河流、地質、植被、物産乃至民俗風情都有著細緻入微的觀察和記錄。這套《中華國學文庫:徐霞客遊記校注》最令我贊賞的一點,就是它在保留瞭徐霞客原著精髓的同時,又通過現代語言和知識對其進行瞭補充和解讀。讀《遊記》最令人激動的部分,莫過於徐霞客筆下那些充滿畫麵感的描寫,比如對喀斯特地貌的生動刻畫,對各種奇特植物的詳盡描述,以及對當地人民生活狀態的真實呈現。這套書的校注部分,不僅僅是文字上的釋義,更像是對徐霞客所處時代的一個多維度解讀。我期待能夠通過這套書,更深入地理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他的求知精神是如何在那個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年代驅使他不斷前行的。這不僅僅是閱讀一篇遊記,更是觸摸一段曆史,感受一種精神。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體現在其“校注”二字上。閱讀古籍,尤其是像《徐霞客遊記》這樣充滿地理信息、風土人情的作品,如果沒有精良的校注,很容易陷入理解的迷宮。我曾嘗試閱讀過一些網絡版本,常常因為一兩個生僻字、一句不通的文言而卡頓良久,甚至懷疑自己的理解能力。而這套《中華國學文庫:徐霞客遊記校注》則像是為我指引方嚮的燈塔。每一處校注都像是在古老地圖上標注齣的清晰路徑,讓原本晦澀難懂的詞句變得豁然開朗。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地名考證的部分,很多我們現在熟悉的地理名稱,在徐霞客的時代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叫法,或者指嚮的是已被遺忘的山川河流。校注者嚴謹的態度和紮實的考據功底,讓這些曆史的痕跡得以重現,仿佛我正跟隨徐霞客的腳步,在地圖上一點點勾勒齣他曾經踏足過的每一寸土地。這種“解密”式的閱讀體驗,遠比泛泛而讀來得更加有成就感和吸引力,也讓我對中國古代地理學和文獻學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

這套書的體量和精細程度,足以滿足我這樣一位深度閱讀者的需求。我嚮來喜歡一次性深入瞭解一個主題,而《徐霞客遊記》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這套《中華國學文庫:徐霞客遊記校注》以套裝形式齣現,非常方便。我注意到,校注者的名字在書的封麵和扉頁上都有清晰的標注,這讓我對這份工作的專業性和嚴謹性有瞭初步的信心。在翻閱過程中,我發現校注者在處理一些難解之處時,會引用大量的文獻資料,旁徵博引,論證嚴密,這對於想要進一步研究《遊記》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幫助。我尤其看重這種“追本溯源”的解讀方式,它能夠幫助讀者理解校注者是如何得齣結論的,也能夠為讀者自己進一步探究提供綫索。這套書不僅僅是一次性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份珍貴的學術參考資料,能夠陪伴我進行長期的學習和研究。

評分

這套中華國學文庫第六輯,也購齊瞭。

評分

書不錯。

評分

很好!

評分

速度挺快!滿意!

評分

書挺好的,服務也不錯,滿意

評分

如果是繁體字就更好瞭。古籍還是繁體字版本有味道些!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囤書買來看看,有時間的時候

評分

學校要求買的,希望孩子喜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