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泥鳅的种类、分布、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与食性、苗种繁育、成鳅饲养、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以及捕捞、暂养与运输等知识,重点介绍了泥鳅的池塘养殖、池塘套养、网箱养殖、微水流养殖、稻田养殖及其他养殖技术,泥鳅的饲养与投喂、繁殖、苗种的培育、捕捞与运输、疾病的防治等,内容均来自作者第一手资料,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力求真正发挥该书对泥鳅养殖的指导作用。
占家智,高级工程师,1995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名优水产专门化专业。一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现在农业委员会工作,主要指导区域水产生态高效养殖技术推广工作。
我最近在跟几个老乡交流养殖经验时,发现大家在“水质管理”这个环节上总是各有各的说法,争论不休。我特别关注这本书在水质调控这块的阐述,因为在我看来,水质是决定泥鳅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标准化的、可量化的指标体系,而不是那种模糊不清的“感觉水清了就好”的经验之谈。比如,关于特定益生菌的使用时机和浓度配比,市场上信息很多,但大多缺乏科学依据。我希望这本书能基于实际的实验数据,给出一个可靠的参考标准。如果它能详细解释不同养殖密度下,水体溶氧量和氨氮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给出相应的调控措施,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太大了。一个好的技术手册,就应该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把式,把那些看似玄乎的经验,用科学的语言清晰地呈现出来,让人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呈现给我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这通常意味着作者不仅是理论家,更是一个在泥土地里摸爬滚打多年的实践者。我非常欣赏那种“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写作风格。例如,在谈到泥鳅的疾病预防时,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列举出某种药物的名称和用法,而是要深入剖析是哪些环境因素或管理疏忽导致了病原体的滋生。如果作者能将养殖过程中的风险点,用“如果…那么…”的逻辑链条清晰地梳理出来,并提前给出预警机制,那这本书的指导价值将大大提升。这种由浅入深、逻辑严密的讲解方式,才能真正帮助养殖户建立起一种科学的、主动的风险管理意识,而不是被动地等病害发生了再去“救火”。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给我一种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它似乎明白,真正关心养殖技术的读者,最不耐烦的就是那些长篇大论的理论铺垫。从标题的直白就能看出,它直奔主题,直击痛点。我猜想,书中的内容很可能采用了大量的问答形式,这对于快速查找信息非常友好。想象一下,当我遇到一个突发状况,比如泥鳅突然不爱进食了,我可以直接翻到相关的章节,找到对应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而不是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研读晦涩难懂的学术论述。这种“即时诊断、快速修复”的阅读体验,才是高效技术书籍的核心价值所在。希望作者在撰写时,能够多用流程图、对比表格和案例分析,让枯燥的技术参数变得生动易懂,真正做到让农民兄弟一拿起就能用,而不是束之高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朴实中透着专业的气息,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对泥鳅养殖这个领域了解不多,感觉门槛很高,但看到这本厚实的书,就觉得里面肯定藏着不少干货。它不像那些花里胡哨的畅销书,装帧上追求时髦,而是实实在在给人一种“能解决问题”的信赖感。尤其是一些技术图表的排版,虽然简单,但逻辑清晰,看得出来作者在内容组织上花了不少心思。我只是初步翻阅了一下目录,就被里面详尽的章节划分给吸引了,从初期的选址到后期的病害防治,几乎涵盖了一个养殖户可能会遇到的所有环节。这种系统性的编排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让人心里有底。我期待着深入阅读后,能从中学到一些真正能落地的实操经验,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这本书的气质,就是那种踏踏实实的“技术宝典”范儿,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带回家潜心研究。
评分作为一名对新兴农业技术保持关注的人,我更看重的是书中对“新”技术的引入程度。传统养殖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一本书仅仅是把老一套的东西重新包装一遍,那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处理“特色养殖新技术”这一块的。例如,是否涉及当前流行的循环水系统(RAS)在泥鳅养殖中的应用?或者,对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集约化养殖模式,书中是否有详细的设备选型和运行维护指南?一个真正的前沿技术参考书,应该能引导读者跳出传统的土塘养殖思维定式,去拥抱更环保、更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自动化投喂、环境远程监控等方面的技术探讨,那它就不只是一本养殖手册,更是一本面向未来的产业指南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