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企孙文存(增订本)

叶企孙文存(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铭汉,戴念祖,李艳平 编
图书标签:
  • 叶企孙文
  • 近代史
  • 孙中山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增订本
  • 岭南史地
  • 家族史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37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031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0
字数:8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8年为叶企孙先生120周年诞辰。《叶企孙文存(增订本)》汇集了叶企孙先生的学术论文、通信、日记、读书笔记以及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编写的《初等物理实验》,并由编者编纂了其家谱。《叶企孙文存(增订本)》由叶企孙的学生、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教授作序。《叶企孙文存》于2013年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三年多来《叶企孙文存(增订本)》编者陆续查到叶企孙文论十二篇,他们是《叶企孙文存(增订本)》目录第1、5、14、16、17、19、20、26、33、49、51、54诸篇文字;叶铭汉院士又在其府宅查获《叶企孙文存(增订本)》目录中第48篇的文字手稿。其中,写于1915年的《诸乘方递加说》,1916年的《学生组织科学研究会》等,不仅表明作为年轻学生的叶企孙的聪慧与志向,也是中国近代科学兴起的标志。在所增添诸篇中,写于195-1956年间的《建议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手稿至为珍贵;1958年发表在《新华半月刊》上的《向自己的资产积极思想作生死斗争》一文,是由叶企孙等多位科学家和艺术家联合署名的文章,它是一个非常时代的印记,今天的年轻读者有可能对此题目都难于理解甚至感到恐怖了。《叶企孙文存(增订本)》加入十三篇文章外,余均未改动。叶铭汉院士对原版本作了仔细校读,改正了原版中许多错讹脱衍的字词,对《寿春堂叶氏家谱》的第十三世重新修订。

目录

目录
增订本序(戴念祖)i
序(李政道)iii
导读:叶企孙及其对科学和教育的贡献(戴念祖李艳平)V
一、文章、讲演与电文(001)
1 诸乘方递加说(003)
2 考正商功(006)
3 Thc Chincsc Abacus(021)
4 The History of Mathemarics in China(028)
5 学生组织科学研究会意见书(048)
6 革卦解(051)
7 重组清华学会建}义(053)
8 天学述略(056)
9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in China(070)
10中国算学史略(086)
11 A Remeasurement of the Radiation Constant,h,by Means of X-Rays(093)
12 The Effect or Hydrostatic Pressure on the Magnetic Permeability of Iron. Cobalt, and Nickel(107)
13 1923年夏初致函中国科学社(153)
14 中等物理教科书问题(155)
15 浦华学校大礼堂之听音闲难及其改正 (156)
16 学生军与学生营——写给王崇植的信(164)
17 《李邹顾戴徐诸家对于对数之研究》叙 (166)
18 中译文布拉格《声之世界》序(167)
19 清华物理学系发展之计划(168)
20 纪念周明群学额基金第二次报告(170)
21 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及将来(171)
22 关于乔万选任校长事的郑重声明(175)
23 叶企孙等三人致电阎锡山(176)
24 物理系概况(177)
25 呈教育部东电(179)
26 物理学系(180)
27 关于成立中国物理学会筹备经过的报告(182)
28 国立清华大学教授会致国民政府电(184)
29 拟定大学物理课程最低标准草案提请公决案(186)
30 中国物理学会关于度量衡标准制单位名称与定义问题呈教育部文(187)
31 斥汉奸所谓“华北五省自治”电文草稿(194)
32 1937年11月17日电梅贻琦(196)
33 叶企孙、梅贻琦组织中国物理学会致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备案呈——附中国物理学会章程(197)
34 中学教员应有休假研究的机会建议(200)
35 1937年11月17日致函陈岱孙(202)
36 1937年11月19日致信梅贻琦(205)
37 1938年2月18日王信忠代叶企孙致函梅贻琦(207)
38 恩念熊大缜五言一首(209)
39 河北省内的抗战概况(212)
40 1941年9月3日为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职致函梅贻琦校长(215)
41 国立中央研究院《学术汇刊》发刊词(218)
42 科学与人生——自然科学对于现代人生的贡献(219)
43 物理学及其应用——在西南联大物理学会的演讲(224)
44 1946年10月21日致函朱家骅、翁文灏(229)
45 1948年4月为校中情况不安急电梅贻琦校长(233)
46 改造中之清华(236)
47 一年来的清华(239)
48 萨本栋先生事略(242)
49 建议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49)
50 介绍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252)
51 向自己的资产阶级思想作生死斗争(255)
52 托里拆利的科学工作及其影响(259)
53 巴斯加尔在科学上的贡献(263)
54 中国天文学史的研究(268)
55 中国物理学史若干问题(273)
56 关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几点意见(275)
57 在北京自然辩证法座谈会上的发言(277)
二、日记(279)
1 1915年日记(289)
2 1916年日记(379)
3 1949—1951年日记(428)
4 日记附(458)
附1 1952年日记数则(458)
附2 读书笔记(461)
三、教材:初等物理实验(487)
初等物理实验(491)
四、谱牒(583)
1 寿春堂叶氏家谱——附醴文行述(585)
2 叶企孙年谱(599)
人名索引(620)
跋(叶铭汉戴念祖李艳平)(629)
好的,下面为您呈现一份不含《叶企孙文存(增订本)》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力求自然、专业,并保持约1500字的篇幅。 --- 现代科学的拓荒者与奠基人:一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物理学先驱的学术传记 聚焦科学救国: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发展群像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名人传记,而是一部深刻剖析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科学发展脉络的宏大叙事。它聚焦于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一个全球科学革命浪潮席卷而来,而中国正处于剧烈社会变革与民族危亡之中的年代——一群怀抱“科学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群体。 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辅以大量未曾公开的档案、私人信件和早期学术会议记录,构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民国科学图景。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单一的物理学家,而是将叙事扩展到整个学科建立与发展的生态系统中。 第一部分:留学潮中的学术洗礼(1900-1920年代初) 本书的第一部分,细致描绘了清末民初“庚款”与自费留学浪潮对中国科学人才的塑造过程。这一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第一代”学者,如同新生代的种子,被播撒到欧美顶尖学府的实验室和课堂之中。 重点剖析了哥廷根、柏林、剑桥等欧洲科学重镇对中国留学生的思想影响。 我们深入探究了这些学者如何在异国文化与严苛的学术标准下,完成了从传统士人到现代科学家的根本性转变。他们不仅学习了经典物理学,更重要的是,他们吸收了科学方法论、学术规范以及科学的社会责任感。 本部分着重对比了不同留学背景对归国后学术道路的影响:是选择追随理论物理的先锋(如量子力学萌芽期),还是专注于实验物理的精密测量?这种早期的学术分化,为后续中国物理学两大主要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书中详细梳理了数位在早期留学期间,就展现出卓越实验天赋或深刻理论洞察力的学者,他们的早期研究方向与归国后的学术布局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部分:学科的萌芽与体制的构建(1920年代中后期) 随着第一批学者的回归,中国现代大学的物理系迎来了黄金的奠基时期。本书的第二部分,核心在于“体制的构建”与“人才的聚集”。 国立研究机构的建立与挑战: 我们详尽记录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而设立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创建历程。这不仅仅是物理学史,更是中国现代官僚体系与学术自主性之间微妙博弈的历史。书中披露了早期经费申请的艰难、设备引进的曲折,以及如何克服“买不起精密仪器”的现实困境,转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向。 大学物理系的革新: 这一阶段,不同大学(如清华、北大、中央大学等)的物理系展现出迥异的学术风格和培养特色。本书通过对当时课程设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国物理教育体系是如何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逐步摸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例如,某些院校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创了在特定领域(如宇宙射线或固体物理的早期探索)的领先地位。 学术共同体的形成: 物理学会的成立与发展,是衡量一个学科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我们不仅记录了学会的重大事件,更深入剖析了学会内部关于学术方向、国际交流策略乃至人事安排的激烈讨论。这些讨论,构成了早期中国物理学界自主意识觉醒的生动写照。 第三部分:动荡中的学术坚持与坚守(1930年代至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的爆发,对中国乃至世界科学进步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全书中最具史诗色彩的部分,聚焦于学者们如何在颠沛流离中坚守学术理想。 西南联合大学的物理学精神: 昆明与长沙的临时大学,孕育了中国现代科学史上最传奇的一页。本书详细记录了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物理系学者们如何维持教学质量,并继续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特别关注了他们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对前沿物理理论的跟进与讨论,以及对新一代学生(即后来成为共和国栋梁的学者)的培养模式。 这部分内容强调的不是“牺牲”,而是“坚持的智慧”——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时,通过学术研讨、知识共享来维持学科的生命力。 技术与战争的边缘: 虽然主要关注基础科学,但我们也探讨了部分物理学家如何在战争需求下,将知识应用于国防或工业的尝试。这些尝试往往是有限的,却体现了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对国家建设的责任感。 第四部分:战后重建与学科的再定位(1945-1950年代初) 抗战胜利后,物理学界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收复失地”与“重建家园”的时期。学者们从西南撤退返回原单位,面对的是被战争严重损耗的实验室和亟待更新的学术视野。 国际交流的恢复与信息鸿沟: 战后,西方世界在核物理、固体物理等领域突飞猛进。本书记录了早期学者如何利用有限的渠道,重新接轨国际前沿。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世界新的物理学图景引入国内,并决定中国未来的研究方向。 人才的抉择与格局的重塑: 这一时期,部分学者因个人理想或对未来政治走向的判断,做出了迥异的职业选择。本书客观地呈现了这一时期的思想光谱,既有坚持留守、投入重建工作的学者,也有选择远赴海外,参与国际大型科学项目的学者。这部分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中国科学人才在关键历史转折点上的复杂考量。 结语:一个时代的学术遗产 全书的结尾部分,对这一代科学家的集体贡献进行了总结性评估。他们不仅引进了现代物理学,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定义了什么是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精神——一种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使命感。他们的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和理论基础,是名副其实的“拓荒者”与“奠基人”。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细节的群像叙事,让读者得以穿越历史迷雾,真正理解民国时期,那一代科学家是如何在风雨飘摇中,为中华民族的科学火种,筑起一座坚实的灯塔。阅读本书,即是与那段波澜壮阔的学术岁月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 (注:以上内容完全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国物理学发展史中的其他重要人物与事件,不涉及《叶企孙文存(增订本)》的具体收录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了《叶企孙文存(增订本)》,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部文集,更是一扇窗,让我们能够窥探中国近代科学和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其中一位关键人物的深刻足迹。叶企孙先生在书中展现出的那种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如何用自己的学识和品格,影响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这些都令人心生敬意。书中的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科学研究、教育理念、学术评论,甚至还有一些生活片段,多角度地展现了这位科学巨匠的形象。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他治学方法的论述,那种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是现代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石。这本书的增订,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立体、更深入地理解叶企孙先生的伟大之处。

评分

这本《叶企孙文存(增订本)》的装帧倒是相当讲究,封面质感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感觉。我平时不太常接触这种学术性的文集,但冲着“叶企孙”这个名字,还是忍不住好奇地翻阅起来。初次接触,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内容的丰富度。厚厚的一本书,里面收录的应该是他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文字,光是目录就让人眼花缭乱,涵盖了物理学、教育、科学史、甚至是一些个人随笔和书信。虽然我并非物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那些关于科学思想的论述,那种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依然能让我感受到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他文字中流露出的对科学的纯粹热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都让我深感敬佩。书中的一些书信往来,也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交往图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时代印记。虽然有些篇章的内容对我来说略显艰深,但我相信,随着阅读的深入,定能逐渐领略其中更为精妙的智慧。

评分

收到《叶企孙文存(增订本)》时,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翻开来,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肃而又不失温度的学术气息。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他教育理念的部分,他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科学精神的强调,在当下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读着他写给学生、同事的信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对学术的赤诚,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在动荡年代里,他依然坚守教育阵地的决心。这本书的编排也很用心,各个部分之间似乎都有内在的联系,串联起了他的人生轨迹和学术思想的演变。虽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书中那些字斟句酌的文字,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以及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深情,都让我深深为之动容。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饱含个人情感和时代烙印的文献,让我有机会走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科学家,了解他那不平凡的一生。

评分

这本《叶企孙文存(增订本)》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原本对这位科学家知之甚少,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一下子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他的一些关于科学方法论的论述,即使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尤其欣赏他在复杂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专注。书中的一些散文和评论,也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他并非只是一位埋头苦干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有情怀、有思考的知识分子。增订本的出现,意味着我们能够看到更多此前难以触及的内容,这对于全面理解叶企孙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个人经历,无疑是巨大的补充。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记录,更在于它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能够激励后人继续探索科学的奥秘,传承严谨求实的学风。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这本《叶企孙文存(增订本)》,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宝藏。这本书的内容之扎实,简直让人应接不暇。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他学术思想的部分,尤其是他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一些思考,充满了前瞻性和深刻性。读起来,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位科学家的文章,更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感受他对科学真理的不懈探索,以及他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深切忧虑。这本书的增订本,想必是补充了很多之前未曾公开的珍贵史料,这一点对于研究叶企孙先生的学者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即便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那种学术的严谨和历史的厚重。书中的一些段落,文字朴实却蕴含深意,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不慕名利、专注于学问的大家风范。我还在尝试理解其中一些更为专业的论述,但整体而言,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它让我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有了更具象、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大师”这个词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