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海洋作为世界上大的公共资源,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海上石油开采和运输量的迅速增加,海上溢油成为海洋污染的*重要的来源之一。当面临生存威胁时,人类并非束手待毙,各国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海洋污染治理问题。
理论上,传统的外部性理论在海洋污染治理方面侧重于强调人的因素,无论是经济补偿还是对人行为的限制都强调的是对经济人经济利益的保护和协调,侧重于短期分析,忽略了整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人类的长期支撑作用。
实践中,通过国家间的合作形成一系列公约是解决海洋生态损害经济补偿问题的重要途径。海上溢油污染治理需要巨额费用,这种费用*终应该由谁负担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通常海上溢油导致的海洋生态损害的补偿只能依靠政府财政支出,这不仅增加了政府财政的负担,而且导致补偿不充分问题。
《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的经济补偿研究》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角度分析了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经济补偿问题,详细分析了海上溢油及其经济补偿的具体状况,以IOPC Funds处理的溢油案例为基础,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经济补偿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经济补偿的模型。
作者简介
吴清峰,1976年7月生,上海行知学院讲师,研究领域为海洋经济、国际贸易。2016年10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专用名词内涵和外延
1.4 研究的现状与本书研究的切人点
1.5 本书的结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海洋污染经济补偿理论的变迁:文献综述
2.1 海洋污染经济补偿的传统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
2.2 新海洋污染经济补偿理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第3章 海上溢油污染事故及其经济补偿情况分析
3.1 海上溢油污染事故案例的基本情况
3.2 海上溢油污染事故的特点分析
3.3 海上溢油污染事故经济补偿案例的基本情况
3.4 海上溢油污染事故经济补偿的特点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经济补偿的决定因素分析
4.1 已有文献对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经济补偿决定因素的探讨
4.2 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经济补偿主要因素的判别:灰色关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经济补偿理论模型的构建
5.1 理论模型构建的两个基本假设
5.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函数
5.3 生态损害的动态方程
5.4 证明过程
5.5 推论与解释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经济补偿的实证分析
6.1 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经济补偿额的新估计:逐步回归分析
6.2 新估值模型的测试与甄选
6.3 新估值模型对理论的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启示
7.1 本书的结论
7.2 对中国的几点启示
附表一 海上溢油事故补偿详情表(6因素)
附表二 美元价格指数
附表三 海上溢油事故补偿详情表(4因素)
附表四 各模型计算的偏离度结果
附表五 1960一2015年发生的大中型海上溢油事故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海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共资源,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人类活动导致的海洋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良好的海洋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稀缺,人类对海洋环境的关注是伴随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而兴起的。20世纪初,由于海洋渔业过快的发展,海洋渔业资源开始枯竭,研究者开始研究导致海洋渔业资源枯竭的内在机理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在阻止渔业资源枯竭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是令人沮丧的,1968年,哈丁《公地的悲剧》的发表揭示了导致海洋资源枯竭的内在机理,即海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共资源因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理性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必然导致海洋渔业资源的枯竭,而在传统的市场经济理论下,除非实行彻底的私有化,否则海洋渔业资源枯竭将是无法避免的“悲剧”。在海洋渔业出现枯竭趋势的同时,海洋污染也在加剧。随着海上石油开采和运输量的迅速增加,海上溢油成为海洋污染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当面临生存威胁时,人类并非束手待毙,各国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海洋污染治理问题。
理论上,传统的外部性理论在海洋污染治理方面侧重于强调人的因素,无论是经济补偿还是对人行为的限制都强调的是对经济人经济利益的保护和协调,侧重于短期分析,忽略了整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人类的长期支撑作用。传统理论指导下的海洋污染治理导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促使研究者开始寻找新的海洋污染治理理论,这促进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的出现。经济学家开始尝试通过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来解决污染问题,即将污染看作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损害,而不仅仅是某项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问题,从而避免补偿不充分问题。
实践中,通过国家间的合作形成一系列公约是解决海洋生态损害经济补偿问题的重要途径。海上溢油污染治理需要巨额费用,这种费用最终应该由谁负担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由于海洋公共资源的特性,任何海上活动者对海洋都不拥有产权,那么,通常海上溢油导致的海洋生态损害的补偿只能依靠政府财政支出,这不仅增加了政府财政的负担,而且导致补偿不充分问题。1967年,TorreyCanyon号油轮溢油为国际社会合作开展海洋污染治理问题提供了契机,在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国际海事组织的前身)协调下,《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1971年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公约》先后通过,为解决海洋生态损害经济补偿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水产养殖技术与管理》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当前全球水产养殖业所面临的环境、技术和社会挑战,并深入探讨了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关键技术、管理模式与政策框架。全书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旨在为水产养殖领域的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产业从业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前瞻性、可操作的参考指南。 第一部分:全球水产养殖业的现状与挑战 第一章:全球水产养殖业发展回顾与趋势分析。本章从历史沿革入手,分析了近三十年来全球水产养殖产量的激增态势、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在解决全球蛋白质需求中的核心地位。重点讨论了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普及及其带来的环境压力,包括对水体富营养化、抗生素滥用、疾病爆发频率增加以及对野生种群资源的间接影响等关键问题。同时,本章对新兴市场(如非洲和南美洲)的发展潜力及其面临的基础设施、技术推广障碍进行了剖析。 第二章:环境负荷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深入研究了不同养殖系统(如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循环水养殖系统(RAS)和海洋牧场)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详细介绍了水质参数的动态变化模型,特别是氮磷负荷的迁移转化路径。本章引入了生态足迹和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用于量化传统养殖模式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排放强度。此外,还探讨了水产养殖如何与其他海洋经济活动(如航运、旅游业)在空间和资源上产生冲突,并提出了生态位共享与冲突最小化的初步框架。 第三章:病害管理与生物安全体系构建。本章聚焦于水产动物疫病对产业稳定性的巨大威胁。详细梳理了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主要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跨区域传播机制。重点论述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现代动物防疫理念,包括:健康种苗的选育与检疫标准、疫苗研发与应用的前沿进展、生物安全(Biosecurity)在养殖场设计、操作流程和人员管理中的系统化构建。特别关注了人畜共患病风险的监测与控制策略。 第二部分:核心可持续养殖技术创新 第四章:循环水养殖系统(RAS)的优化与能效提升。本章系统介绍了RAS的基本原理、关键组成部分(如生物滤器、曝气增氧、固液分离技术)。重点探讨了提升系统稳定性和降低能耗的技术路径,包括新型填料材料的选择、高效节能泵阀的应用、以及智能控制系统对水流、溶解氧和pH值的实时精确调控。同时,分析了RAS在水资源稀缺地区的应用潜力及其面临的污泥处理与资源化难题。 第五章:低环境影响的循环与多营养层次水产养殖(IMTA)。详细解释了IMTA的基本生态学原理,即通过空间或时间上的组合,利用一种生物的排泄物作为另一种生物的营养源,从而实现物质循环和污染物减量的目标。本章通过多个案例分析了鱼、贝、藻(或海参)组合系统的设计参数、最优的饲料系数和生态负荷阈值。并讨论了IMTA模式在不同水域(如近海、内陆湖泊)的适应性改造。 第六章:饲料科技革命与替代蛋白源的开发。探讨了传统饲料原料(如鱼粉、豆粕)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压力。本章着重介绍了替代蛋白质来源的研发进展,包括昆虫蛋白(如黑水虻幼虫)、微藻(如螺旋藻、小球藻)的规模化培养技术、单细胞蛋白(SCP)的发酵工艺。同时,深入分析了精准营养学在优化饲料配方中的应用,旨在提高饲料转化率(FCR),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七章:水产养殖智能化与精准决策支持系统。本章概述了物联网(IoT)、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AI)在现代水产养殖中的集成应用。重点介绍了水下高清监测设备、自动投喂系统、水质在线监测网络等硬件部署。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决策模型,实现对水温、溶氧、氨氮、病害早期预警的预测性管理,从而最大化生产效率并最小化人为干预的失误率。 第三部分:管理、政策与社会责任 第八章:水产品安全与质量追溯体系。本章分析了国际和国内对水产品中兽药残留、重金属、环境污染物等安全指标的监管要求。详细介绍了区块链技术、RFID标签在水产品从“苗种-养殖-加工-消费”全链条追溯系统中的应用,以增强消费者信心和市场透明度。同时,阐述了良好农业规范(GAP)在水产养殖业的实施标准与认证流程。 第九章:水产养殖的法律法规与全球治理框架。梳理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水域使用权、排污许可、海洋空间规划在水产养殖领域的法律实践。重点探讨了国际组织(如FAO、WTO)在规范全球水产贸易、打击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的(IUU)捕捞对养殖业的间接影响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构建区域性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联合治理机制的必要性。 第十章:社会经济影响与社区共存。本章超越了纯粹的技术讨论,关注水产养殖的社会维度。分析了产业发展对沿海社区就业结构、土地和水资源分配的影响。强调了透明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在规划新养殖项目时的重要性,旨在确保当地社区的福祉和文化的尊重。提出了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认证优质产品等方式,提升养殖业的社会价值和公众形象的策略。 总结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实现水产养殖业绿色转型的核心路径,展望了未来十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生态科学的深度融合将如何重塑生产方式,指明了通往一个高产、安全、环境友好的全球水产养殖体系的发展方向。全书辅以大量图表、模型和实地调研案例,力求为推动全球水产品安全与可持续供应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