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定分析化学新论

滴定分析化学新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乔成立,李文新 著
图书标签:
  • 滴定分析
  • 分析化学
  • 化学计量学
  • 酸碱滴定
  • 氧化还原滴定
  • 络合滴定
  • 非水滴定
  • 容量分析
  • 化学分析
  • 实验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35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129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0
字数:28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师生学习《分析化学》滴定分析部分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化学、化工、石油、地质、冶金和环保等工作的人员参考。
本书系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利用林邦的副反应思想为基础,希望能把各种类型的滴定分析理论统一起来,有一定的创新性。也希望今后分析化学教材能够采用该理论,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滴定分析理论。

内容简介

本书以林邦的副反应思想为基础,创新滴定分析理论,解决滴定分析的问题,统一“四大滴定”分析。研究“四大滴定”分析理论所采用的方法相同,所得结论的数学“模型”相同,实现“四大滴定”分析理论的完美统一,并用经典例题对所得结论进行了验证。分四章分别介绍配位滴定、沉淀滴定、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针对每一种类型的滴定,按照平衡、滴定原理、林邦滴定曲线方程的应用、终点误差、准确滴定的顺序展开。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配位滴定法/ 001
1.1 配位平衡/001
1.1.1 副反应系数/002
1.1.2 条件稳定常数/010
1.2 单一离子的配位滴定/011
1.2.1 单一离子配位滴定的林邦滴定曲线方程/011
1.2.2 单一离子配位滴定林邦滴定曲线方程的应用/012
1.3 单一离子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016
1.4 单一离子的配位准确滴定/018
1.4.1 单一离子配位准确滴定的条件/018
1.4.2 单一离子配位滴定的离子强度允许范围/021
1.5 混合离子的配位滴定/024
1.5.1 混合离子配位滴定的林邦滴定曲线方程/025
1.5.2 混合离子配位滴定林邦滴定曲线方程的应用/026
1.6 混合离子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031
1.7 混合离子的配位准确滴定/034
1.7.1 混合离子配位准确滴定的条件/034
1.7.2 混合离子配位滴定的离子强度允许范围/039
1.8 配位滴定分析小结/041
第2章 沉淀滴定法/ 044
2.1 沉淀平衡/044
2.1.1 副反应系数/045
2.1.2 条件稳定常数/047
2.2 单一离子的沉淀滴定/050
2.2.1 单一离子沉淀滴定的林邦滴定曲线方程/050
2.2.2 单一离子沉淀滴定林邦滴定曲线方程的应用/051
2.3 单一离子沉淀滴定的终点误差/055
2.4 单一离子的沉淀准确滴定/058
2.4.1 单一离子沉淀准确滴定的条件/058
2.4.2 单一离子沉淀滴定的离子强度允许范围/060
2.5 混合离子的沉淀滴定/062
2.5.1 混合离子沉淀滴定的林邦滴定曲线方程/062
2.5.2 混合离子沉淀滴定林邦滴定曲线方程的应用/064
2.6 混合离子沉淀滴定的终点误差/067
2.7 混合离子的沉淀准确滴定/071
2.7.1 混合离子沉淀准确滴定的条件/071
2.7.2 混合离子沉淀滴定的离子强度允许范围/075
2.8 沉淀滴定分析小结/077
第3章 酸碱滴定法/ 079
3.1 酸碱平衡/079
3.1.1 一元强碱滴定一元强酸溶液/079
3.1.2 一元强碱滴定一元弱酸溶液/080
3.1.3 一元强碱滴定二元弱酸溶液/083
3.2 酸碱滴定原理/087
3.2.1 一元强酸滴定的林邦滴定曲线方程/087
3.2.2 一元弱酸滴定的林邦滴定曲线方程/088
3.2.3 二元弱酸滴定的林邦滴定曲线方程/088
3.3 林邦滴定曲线方程的应用/090
3.3.1 一元强酸滴定林邦滴定曲线方程的应用/090
3.3.2 一元弱酸滴定林邦滴定曲线方程的应用/092
3.3.3 二元弱酸滴定林邦滴定曲线方程的应用/096
3.4 终点误差/102
3.4.1 终点误差公式/102
3.4.2 林邦终点误差公式/109
3.5 酸碱准确滴定/114
3.5.1 准确滴定的条件/114
3.5.2 酸碱滴定的离子强度允许范围/124
3.6 酸碱滴定分析小结/130
第4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34
4.1 氧化还原平衡/134
4.1.1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134
4.1.2 电子平衡条件式/138
4.2 氧化还原组分的平衡浓度与分布系数/140
4.2.1 简单氧化还原反应/140
4.2.2 对称的氧化还原反应/141
4.2.3 不对称的氧化还原反应/143
4.3 副反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数/145
4.3.1 副反应系数/145
4.3.2 条件稳定常数/149
4.4 单一离子的氧化还原滴定原理/151
4.4.1 单一离子氧化还原滴定的林邦滴定曲线方程/151
4.4.2 单一离子氧化还原滴定林邦滴定曲线方程的应用/154
4.5 单一离子氧化还原滴定的终点误差/164
4.5.1 终点误差公式/164
4.5.2 林邦终点误差公式/169
4.6 单一离子的氧化还原准确滴定/174
4.6.1 简单氧化还原准确滴定/174
4.6.2 对称的氧化还原准确滴定/176
4.6.3 不对称的氧化还原准确滴定/178
4.7 混合离子的氧化还原滴定/180
4.7.1 混合离子氧化还原滴定的林邦滴定曲线方程/181
4.7.2 混合离子氧化还原滴定林邦滴定曲线方程的应用/182
4.8 混合离子氧化还原滴定的终点误差/187
4.9 混合离子的氧化还原准确滴定/192
4.9.1 混合离子的滴定突跃绝对值/192
4.9.2 滴定突跃绝对值大小的决定因素/195
4.9.3 混合离子准确滴定的条件/195
4.10 氧化还原滴定分析小结/197
第5章 滴定分析小结/ 200
5.1 用林邦理论统一“四大滴定”分析的可能性/200
5.2 “四大滴定”分析的不同点/201
5.3 “四大滴定”分析的共同点/201
5.4 “四大滴定”分析的林邦滴定曲线方程/202
5.5 用“四大滴定”分析的林邦滴定曲线方程推导pX'近似式的方法/203
5.6 “四大滴定”分析pX'近似式的物理意义/205
5.7 “四大滴定”分析滴定突跃绝对值的比较/206
5.8 “四大滴定”分析的终点误差/206
5.9 “四大滴定”分析所得结论之间的关系/207
主要参考文献/ 210

前言/序言

滴定分析法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物质的化学反应分为配位反应、沉淀反应、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统称为“四大反应”。依据“四大反应”建立的滴定分析法分别为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酸碱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统称为“四大滴定”分析法。“四大滴定”分析是定量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也是分析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分析化学中,尽管仪器分析是现代分析的主要内容,但就生产实际而论,依据化学反应建立起来的分析测试方法仍是最广泛、最重要的。
一、滴定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1.滴定分析需要减少学时。随着分析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化学以外的其他学科,如:数学、统计学、信息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在分析化学中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因此,对滴定分析在分析化学中占大量课时的状况进行改革是分析化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2.滴定分析的理论不统一。目前,教材都把酸碱滴定法放在“四大滴定”分析的最前面,而酸碱滴定法的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配位滴定法,所以在配位滴定中又出现了林邦理论。
3.滴定分析的内容“臃肿”。由于滴定分析的理论不统一,使得“四大滴定”分析都按着各自的理论去处理各自的内容。如,酸碱滴定法要用大量的篇幅去研究不同酸碱体系pH值的计算;配位滴定法要用大量的篇幅去研究副反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等。
4.没有建全滴定曲线方程。滴定曲线方程是描述滴定体系中被测离子浓度变化的,在滴定分析中有着突出的重要地位,其“全身是宝”,用其可以解决许多滴定分析的理论问题。但是,目前教材没有建全滴定分析的滴定曲线方程,更没有充分利用滴定曲线方程解决滴定分析的理论问题,这对滴定分析的理论研究及教学是不利的。
5.有了滴定曲线方程,林邦终点误差公式是多余的。因为用林邦滴定曲线方程可以推导滴定突跃绝对值和终点误差公式,且用滴定突跃绝对值能推导准确滴定的条件,所以,有了林邦滴定曲线方程林邦终点误差公式是多余的。然而,教材都用大量的篇幅推导林邦终点误差公式,且把其作为教学重点,不但浪费学时,也给学生增加负担。
6.准确滴定条件的推导方法不科学。目前,教材都用林邦终点误差公式推导准确滴定的条件,但其不能按照准确滴定的含义展示推导过程,得到的结论抽象,使得学生很难理解,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7.没有全面地研究离子强度对滴定分析的影响。在滴定分析中,只有氧化还原滴定体现了离子强度对滴定分析的影响,其他“三大滴定”分析却没有很好地研究离子强度对滴定分析的影响。
二、对林邦理论的分析
林邦理论是滴定分析的奠基理论,它的副反应思想是把主要研究的反应看成主反应,其他与之有关的反应看成副反应,并定义副反应系数的概念,用副反应系数推导条件稳定常数,用条件稳定常数判断滴定主反应进行的程度。很好地解决了配位平衡的复杂性问题,使得配位反应应用于滴定分析,创建了配位滴定法。
林邦的终点误差公式,一是把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的pM′之差ΔpM引入终点误差公式,使得滴定误差与指示剂的选择,以及终点观测的不确定性有效地联系起来;二是把条件稳定常数K′t和被测物质的浓度cM引入终点误差公式,增加了终点误差公式的实效性。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林邦理论,必须对林邦理论进行客观的分析,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也要指出其不足。首先,林邦终点误差公式是理论公式,没有考虑指示剂对终点误差的影响。其次,林邦终点误差公式的“副产品”是推导准确滴定的条件,但其不能按照准确滴定的含义展示推导过程,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本书的内容与体系
本书以林邦的副反应思想为指导,创新滴定分析理论,解决滴定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统一“四大滴定”分析。
根据副反应系数的定义和化学平衡等知识推导副反应系数,用副反应系数和稳定常数等知识推导条件稳定常数,用条件稳定常数、滴定分数和溶液平衡等知识推导林邦滴定曲线方程,用林邦滴定曲线方程推导任意一点被滴定离子浓度的近似计算公式、终点误差公式和滴定突跃绝对值公式,用滴定突跃绝对值推导准确滴定的条件,用离子强度副反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和准确滴定的条件推导被滴定离子的离子强度允许范围。其中副反应系数是基础,林邦滴定曲线方程是关键,林邦滴定曲线方程的应用是重点。
本书把配位滴定法放在第1章,是因为林邦理论产生于配位滴定法,便于全面系统地阐述林邦理论。把沉淀滴定法放在第2章,是因为沉淀滴定的反应形式和配位滴定的反应形式相同,可以直接应用林邦理论。把酸碱滴定法放在第3章,是因为一元强酸滴定的反应形式与配位滴定、沉淀滴定的反应形式相同,一元弱酸和二元弱酸滴定的反应形式与氧化还原滴定的反应形式相同,所以酸碱滴定法既是对前两章研究方法的继承,又是对最后一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的指导,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氧化还原滴定法放在第4章,是因为氧化还原滴定法最复杂、最抽象、难度最大。所以,本书的知识逻辑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符合人们的认识顺序。
统一后的“四大滴定”分析,理论完美、体系科学,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内容精炼、节省学时,方法相同、触类旁通,“模型”相同、便于记忆。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授一门知识,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会学善用”的能力,为此,建议教师在讲授配位滴定法时,采用中心教学法,其他“三大滴定”分析采用自主学习法。
中心教学法就是抓中心,以中心带动非中心。首先确定总中心。在众多知识点中寻找一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一动,动全身”,这个知识点就是总中心。然后确定一级中心。与总中心直接相连的知识点就是一级中心。依此类推,各个一级中心又可分解为若干个二级中心,二级中心又可分解为若干个三级中心等,直至教学内容中的每个知识点。这样就在各个中心之间构成一种层次分明,紧密联系,类似于树干、树枝和树叶的“树”结构,称其为知识点“树”结构图。如,配位滴定法的知识点“树”结构图如下:

可见,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是树根;与树根直接相连的林邦滴定曲线方程是树干;与树干直接相连的非化学计量点的pM、化学计量点的pMsp和终点误差公式是树枝;与树枝相连的滴定突跃绝对值、准确滴定的条件和被测物质的离子强度允许范围是树叶。
由于在配位滴定法中详细介绍了林邦理论,而且用林邦的副反应思想统一“四大滴定”分析的方法和步骤都相同,所以,其他“三大滴定”分析,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法。
该书的内容曾以“对滴定分析理论的教学改革研究”、“创新滴定分析内容与体系建设研究”和“滴定分析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为题目,先后申请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业务专项项目,并受资金资助,其成果获得齐齐哈尔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完成这部书曾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支持和鼓励,尤其是马立群教授、李英杰教授、张文治教授和徐长春副教授,在这里,请允许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谢意!
本书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教师和学生学习《分析化学》滴定分析部分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化学、化工、石油、地质、冶金和环保等工作的工作者参考。
本书主要是作者的研究结论,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乔成立
2017年02月
于齐齐哈尔大学阁楼305室
好的,这是一篇针对《滴定分析化学新论》之外的,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其内容,避免任何提及原书信息或人工智能痕迹的表达。 --- 《材料科学前沿:结构、性能与应用》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材料科学领域的核心概念、最新进展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广阔应用。作为一本面向材料研究者、工程师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级参考著作,它系统地梳理了从基础理论到尖端技术的演进路径,特别关注了纳米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以及功能性智能材料的发展脉络。 第一部分: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基本原理 本书的开篇部分着重于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详细阐述了晶体结构、缺陷理论在材料宏观性能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介绍先进的结构表征技术,如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XRD)等,读者将得以理解如何从原子尺度解析材料的内部构造。我们不仅回顾了经典的金属、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更引入了非晶态材料和准晶材料的复杂结构模型。 随后,重点聚焦于材料的热力学与动力学。这部分深入分析了相变过程、扩散机制以及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例如,书中详尽讨论了固态反应动力学在烧结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界面能对多相材料性能的影响。针对新型材料体系,如高熵合金,我们构建了新的热力学计算框架,以预测其复杂相的形成倾向。 第二部分:纳米材料与低维体系的崛起 纳米科学是当前材料研究中最具活力的前沿之一。本书用相当篇幅来系统介绍纳米材料的特殊性。在这一部分,我们不仅涵盖了量子点、纳米线、碳纳米管等传统热点,更侧重于界面工程在构建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中的策略。 我们详细解析了尺寸效应如何改变材料的光学、电学和催化性能。例如,表面等离子体制激效应(SPR)在纳米光子学中的应用,以及超细晶粒材料的Hall-Petch效应的失效与重构。书中提供了制备纳米材料的各种先进技术,包括化学气相沉积(CVD)、原子层沉积(ALD)以及自下而上的分子自组装技术,并对这些方法的工艺窗口和产物形貌控制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 第三部分: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设计 复合材料因其可设计性和优异的综合性能,已成为航空航天、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基石。本书深入探讨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Cs)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PRCs)的力学行为。 重点讨论了增强体与基体的界面粘结强度对整体性能的制约。书中不仅包含了传统的经典层合板理论(如Tsai-Pagano公式),更引入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FEA)方法来模拟复杂失效模式,如基体开裂、界面脱粘和纤维断裂。针对金属基复合材料(MMCs)和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我们着重分析了高温蠕变和氧化防护策略。此外,本书对生物相容性复合材料在组织工程支架中的应用前景也进行了前瞻性的讨论。 第四部分:功能材料与智能响应体系 现代工程对材料的功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那些能够响应外界刺激并展现特定功能的材料。 我们详尽分析了压电、铁电材料的工作机理及其在传感器和执行器中的应用。对磁性材料的讨论延伸至自旋电子学领域,探讨了巨磁阻效应(GMR)和隧道磁阻效应(TMR)在新一代存储器件中的潜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形状记忆合金(SMA)和智能聚合物的章节。我们不仅解释了马氏体相变和热诱发形状记忆效应的微观机制,还探讨了如何通过电场或磁场来调控这些响应过程,实现快速、可逆的形态变化,这对于微机电系统(MEMS)和软体机器人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部分:材料的计算模拟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材料的“设计”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发现”。本书最后介绍了计算材料学的核心工具,包括密度泛函理论(DFT)在电子结构预测中的应用,以及分子动力学(MD)模拟在预测扩散和界面行为中的优势。 同时,面对全球资源和环境挑战,我们也在篇末讨论了可持续材料科学——包括轻量化材料的开发、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以及关键稀有金属的替代方案和高效回收技术。 总结 《材料科学前沿:结构、性能与应用》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知识框架。它不仅是理论学习的工具书,更是激发创新思维、指导未来材料研究方向的有力指南。通过对结构、性能、制备与应用的系统阐述,本书确保读者能够掌握理解和设计下一代先进材料所需的关键技能。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分析化学充满热情的学生,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滴定分析领域最新进展的书籍。这本书的名字《滴定分析化学新论》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翻阅了它的一些章节,发现它并没有停留在传统的滴定方法介绍上,而是积极地引入了许多新兴技术和概念。例如,书中对“智能滴定”的探讨,让我眼前一亮。这种将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控制与滴定分析相结合的理念,预示着滴定分析将朝着更高效率、更高精度和更少人为干预的方向发展。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如何设计和应用智能滴定系统的详细介绍,这对于我们未来的实验设计和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对微流控芯片在滴定分析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在处理小体积样品和进行高通量分析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相信这对于生命科学和药物研发领域的研究者来说,也将是极具价值的参考。

评分

这本《滴定分析化学新论》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基础理论的深入挖掘与创新性解读。在许多关于滴定分析的文献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对各种方法的介绍,但往往缺乏对方法背后原理的透彻分析。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通过对化学平衡、络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原理的细致阐述,将滴定分析的每一步操作都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某个指示剂在这种条件下最合适,为什么某种滴定剂能够精确地计量。尤其吸引我的是关于滴定曲线非线性区域的讨论,这部分内容在很多基础教材中都比较简略,而这本书却深入剖析了影响曲线形状的各种因素,并提供了相应的计算和处理方法。这对于提高滴定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解释实验结果中的误差来源,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我相信能帮助我更清晰地识别和规避潜在的误差,从而做出更严谨的科学判断。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深邃的蓝色背景上,银色的字体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仿佛预示着一场探索化学奥秘的旅程即将展开。我之所以被它吸引,首先是因为“新论”这个词,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次对滴定分析化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理论的梳理与展望。我最近在实验室里处理一些比较棘手的样品,总觉得现有的方法有些滞后,需要新的思路来优化。读了这本书的目录,发现它涵盖了很多我感兴趣的方向,比如微量滴定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以及高灵敏度催化-动力学滴定法在痕量金属检测方面的进展。我特别期待书中对新型指示剂和电化学传感器在滴定分析中的作用的讨论,这些技术的发展往往能带来突破性的进展。而且,我注意到作者在序言中提到,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强调实践指导意义,这一点对我这样的实验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希望这本书能为我带来新的灵感和方法,帮助我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让我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巧,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开篇部分,作者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介绍了滴定分析的发展历程,并巧妙地引出了“新论”的必要性,这立刻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接着,书中对各种新型滴定技术的阐述,如非水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等,都进行了详尽的原理分析和实例演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每一种滴定方法时,都会深入分析其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影响准确度的关键因素,并提供了许多实用性的建议,这对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至关重要。特别是关于选择滴定终点的方法,书中不仅介绍了传统的指示剂法,还详细阐述了电位滴定法、光度滴定法等更先进的终点判断技术,并对比了它们的优劣,这对我将来在实验室中进行精确分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但又不失严谨,对于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提供很大的启发。

评分

老实说,我之前对滴定分析的认识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上,认为它是一种相对成熟且有些“老旧”的分析技术。然而,当我偶然接触到《滴定分析化学新论》这本书时,我的观点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传统的滴定分析,也依然充满了活力和创新的空间。书中对“绿色滴定”理念的阐述,让我思考如何在使用更少的溶剂、更安全的试剂的前提下,依然保证分析的准确性,这一点在当今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尤为重要。我还对书中关于“在线滴定”和“过程分析”的章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滴定分析技术集成到生产过程中,实现实时监控和反馈控制,这无疑是工业化学领域的一大进步。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滴定分析在现代工业生产和质量控制中的巨大潜力,也激发了我学习和应用这些新理念的热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