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水上應急自救與搜救/生産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培訓教材》是《生産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培訓教材》叢書之一,介紹瞭水上搜救基本知識、水上人員自救知識、人員赴救技術、搜救技術知識、水上應急救援裝備及其使用、人員應急救援、水(海)上搜救應急救援預案,最後列舉瞭典型水上搜救案例。
《水上應急自救與搜救/生産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培訓教材》為水上作業人員和水上搜救、應急救援人員提供瞭理論知識和實踐素材。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水上搜救的概念
第二節 世界各國的水上搜救體製
一、英國的水上搜救體製
二、美國的水上搜救體製
三、加拿大的水上搜救體製
四、法國的水上搜救體製
五、日本的水上搜救體製
六、我國的水上搜救體製
第三節 IMO搜尋救助係統
第四節 我國的救助指揮體係簡介
一、組織機構及基本現狀
二、中國海洋石油應急救援體係簡介
第五節 相關法律法規簡介
一、主要的國際公約
二、主要的國內法律法規
第二章 水上人員自救知識
第一節 自救常識
一、溺水事故的原因
二、容易發生溺水事故的情況
三、溺水緻死的原因
四、如何防止溺水
第二節 水中自救方法
一、水中求生方式
二、不熟悉水性意外落水自救
三、會遊泳的人發生溺水自救
四、海上自救與求生
第三章 人員赴救技術
第一節 池岸赴救
一、手援
二、救生圈
三、救生竿
四、救生球
五、其他救生器物
第二節 水中赴救
一、入水
二、接近
三、解脫
四、尋找
五、拖帶
六、上岸
七、人工運送
第四章 搜救技術知識
第一節 搜尋技術
一、視力搜尋
二、電子搜尋
三、夜間搜尋
四、海上搜尋方法的評估
第二節 定位技術
一、定位技術概述
二、遇險標的搜尋基點確定
三、遇險目標漂移模型及計算
第三節 通信技術
一、通信技術概述
二、典型通信手段應用
三、其他遇險報警手段
第五章 水上應急救援裝備及其使用
第一節 救助船舶及拖帶設備
一、救助船舶
二、拖帶設備
第二節 救助飛機
一、我國救助飛機種類
二、我國救助飛機的主要技術參數
三、任務設備
四、海洋石油常用直升機
第三節 其他常見救助設備
一、船舶救生設備的基本要求
二、救生艇
三、救生筏
四、救生撈網、救生攀爬網
五、救生吊籃
六、氣脹式海上救援轉移平颱
七、救生衣
八、救生圈
九、氣脹式救生環
十、救生浮具
十一、救生信號
十二、通信設備的配備
十三、拋繩設備的配備
第六章 人員應急救援
第一節 海上救助特點
一、海洋石油作業的特點
二、海上救助的不同點
三、海上應急工作特點
第二節 人員救助程序
一、人員救助因素或階段
二、人員救助流程
三、落水人員救助的注意事項
第三節 落水人員救援
一、大型救助船艇救助落水人員
二、靈便型救生艇和快速救助艇救助落水人員
第四節 轉移遇險人員
一、轉移遇險人員的行動指南
二、從大型遇險船艇上轉移人員的方法
三、從陸上轉移遇險人員
四、轉移救生艇筏人員
五、轉移失火船上遇險人員
第五節 翻扣船水下救援
一、翻扣船救助方案
二、救助翻扣船的作業風險和技術細節
第六節 海空協同立體救援
一、直升機絞車作業
二、海空協同救助
第七章 水(海)上搜救應急救援預案
第一節 海上搜救應急預案體係簡介
一、應急預案體係內涵
二、海上搜救應急預案體係構成
第二節 海洋石油生産設施人員落水應急預案
一、人員落水應急流程
二、主要崗位應急職責
第八章 典型水上搜救案例
第一節 海洋石油人員搜救案例
案例一 勝利油田作業三號平颱傾斜事故應急救援
案例二 濱海262船對“順風018”輪搶險救助
第二節 落水人員救助案例
案例一 搜救“Pataliputra”貨船1名落水船員
案例二 救助“海鷺15”輪遇險船員
第三節 難船轉移人員救助案例
案例一 “通成818”輪人員及財産救助
第四節 被睏水下人員救助案例
案例一 救助翻扣漁船“遼瓦漁25048”4名遇險人員
案例二 救助翻扣漁船“魯壽漁0768”號3名遇險人員
第五節 海空協同立體救助案例
案例一 救助“浩平”輪
案例二 救助“金昌68”輪15名遇險船員
參考文獻
附錄一 水中人員救助的訓練(ST/T6343-1998)
附錄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人命搜尋救助條例(徵求意見稿)
附錄三 1979年國際海上搜尋救助公約
附錄四 國傢海上搜救應急預案
前言/序言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各地區、各部門和各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全國安全生産形勢持續穩定好轉,全國生産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已連續14年實現“雙下降”。但安全生産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事故總量仍然很大,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在做好事故預防、防範事故發生的同時,必須開展及時、有效的應急救援,避免事故蔓延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
近年來,我國安全生産應急救援體製建設成效顯著,國傢成立瞭國傢安全生産應急救援的專門工作機構,全國32個省級、304個市級、1133個縣級政府和單位建立瞭應急管理工作機構,54傢中央企業建立瞭應急管理組織,建立瞭覆蓋各行業、領域的五級安全生産應急預案體係;國傢、地方、企業專兼職安全生産應急救援隊伍體係基本建成,安全生産應急救援能力顯著提升。
安全生産應急救援法製建設持續推進。2007年頒布的《突發事件應對法》對包括生産安全事故在內的各種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後恢復與重建等應對活動作齣瞭規定。2014年新修訂的《安全生産法》對事故應急救援作齣瞭專門的規定。經過多年的努力,《生産安全事故應急條例》也將頒布實施。依據有關法規,生産經營單位應當製定本單位生産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並定期組織演練,保證從業人員接受安全生産教育和培訓,熟悉應急職責、應急程序和崗位應急處置方案。
為滿足中央企業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的要求,提升生産經營單位應急響應水平,增強應急救援人員綜閤能力和高危行業員工應急行動能力與自救互救能力,中海油安全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原“海洋石油培訓中心”)在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安全生産保障能力建設專項資金的支持下,建成瞭功能完善、技術先進的應急救援培訓演練基地,成為首批12個國傢級安全生産應急救援培訓與演練示範基地之一。
為更好地發揮應急救援培訓演練基地的培訓功能,提高應急救援培訓演練的效果,中海油安全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在總結多年培訓經驗的基礎上,組織行業內的專傢編寫瞭這套《生産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培訓教材》,包括《應急救援通用基礎知識》《應急預案編製與演練》《事故災難應急救援指揮》《應急救援個體防護裝備》《人員應急逃生與急救》《化工火災應急救援技術》《危險化學品生産事故應急救援》《危險化學品儲存與運輸事故應急救援》《工業帶壓堵漏應急技術》《高處作業安全技術與應急救援》《電氣作業安全應急技術》《受限空間作業應急救援》《水上應急自救與搜救》《能量隔離與應急救援》14個分冊。
本套書將應急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閤,設計瞭具有針對性的典型事故模擬場景訓練,並將模擬仿真和實戰訓練相結閤、實際演練和應急指揮相結閤,有利於全麵提升應急救援培訓的效果。本套書的宗旨在於根據石油石化行業的事故特點,訓練有關人員掌握在高風險作業、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氣體等惡劣的作業環境下,對於石油石化行業典型事故的快速應急響應能力、準確得當的現場處置能力、事故控製和現場恢復等能力。
本套書涉及預案編寫、應急指揮、火災撲救、事故救援等方麵,可廣泛應用於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工程建造、油氣生産、危化品儲存與運輸、煉油、石油化工等領域,尤其適閤海洋石油鑽井、油氣生産、海洋工程、危化品運輸及煉化、石油化工等領域應急救援隊員、危險作業場所安全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進行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
生命至上,安全無小事。希望本套書的推廣和應用,能使有關生産經營單位提高應急救援能力,起到減少事故損失、保護人民生命財産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積極作用。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現代企業風險管理與安全文化建設的專業書籍的詳細介紹。 --- 現代企業風險管理與安全文化深度構建:從閤規到卓越運營的係統性路徑 書籍定位與核心價值 在當前日益復雜的全球商業環境中,企業麵臨的風險維度已遠超傳統範疇,涵蓋瞭運營、財務、市場、聲譽乃至全球供應鏈的係統性風險。《現代企業風險管理與安全文化深度構建》並非僅僅關注事故發生後的應急處理,而是將視角前置,深入探討如何在戰略層麵係統性地識彆、評估、應對並最終將風險轉化為競爭優勢的全過程。本書旨在為企業高層管理者、風險管理專業人士、內部審計部門及安全健康環境(EHS)負責人提供一套詳盡、可操作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指南,以實現從被動閤規到主動卓越運營的跨越。 本書超越瞭對具體技術標準或法規條文的羅列,而是專注於構建一種“全景式”風險洞察力和“內生性”安全文化。它強調風險管理不再是孤立的職能部門工作,而是嵌入到企業戰略規劃、日常決策流程和員工行為模式中的核心能力。 章節結構與深度內容解析 本書共分為六大部分,二十餘個章節,內容層層遞進,邏輯嚴密: 第一部分:宏觀風險圖景與戰略基礎重塑 本部分首先界定瞭現代企業風險的全新概念,區分瞭“已知風險”、“已知未知風險”與“未知未知風險”(黑天鵝事件)。 全球化與地緣政治風險傳導機製: 分析瞭國際貿易摩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地緣政治衝突如何通過供應鏈的脆弱環節迅速放大,對企業生産連續性構成威脅。 數字化轉型中的數據安全與治理框架: 重點探討瞭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在生産環節應用時引入的新型技術風險,以及如何建立符閤GDPR、CCPA等國際標準的綜閤數據風險治理架構。 可持續發展(ESG)與長期價值風險: 闡述瞭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錶現不佳如何直接影響企業的融資成本、市場估值和品牌聲譽,將其定位為核心風險而非單純的公關議題。 第二部分:企業全麵風險管理(ERM)的係統集成 本部分詳細闡述瞭如何將COSO ERM框架等國際標準,本土化並集成到企業的戰略決策流程中。 風險偏好(Risk Appetite)的量化與校準: 如何根據企業的業務周期、盈利能力和股東期望,科學設定可接受的風險閾值,並將其轉化為各業務單元的具體績效指標(KPIs)。 情景規劃與壓力測試的實戰演練: 提供瞭針對不同極端場景(如關鍵供應商破産、核心技術泄露、重大監管處罰)的情景構建方法論,並指導讀者如何運用濛特卡洛模擬等工具進行量化壓力測試。 風險與機遇的辯證統一: 強調風險管理的核心目標不是規避所有風險,而是識彆和把握“可承擔的風險”背後的增長機遇,例如在新興市場的閤規性投資如何轉化為市場準入的先發優勢。 第三部分:深層運營風險的精細化控製 聚焦於生産運營的核心環節,本書提供瞭超越基礎安全檢查的深度控製方法。 工藝安全管理(PSM)的生命周期視角: 不僅涵蓋瞭危害分析(PHA),更深入到設備完整性管理(MI)的預測性維護模型,以及變更管理(MOC)中的“隱性知識”傳遞機製,防止因人員流動導緻的安全知識斷層。 供應鏈韌性(Supply Chain Resilience)的構建: 介紹瞭“雙源/多源采購”策略的優化布局、庫存緩衝區的科學設置,以及利用區塊鏈技術對關鍵原材料原産地及閤規性進行不可篡改的追蹤。 人力因素工程(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在作業設計中的應用: 分析瞭疲勞、認知負荷、人為失誤的生物力學和心理學根源,並指導如何通過優化人機界麵、標準化作業指導書(SOPs)來係統性地降低操作風險。 第四部分:安全文化——從“閤規”到“內化”的蛻變 本書認為,技術與流程最終受製於人,文化是風險管控的終極防火牆。 安全文化的診斷模型與成熟度評估: 提齣瞭結閤“冰山模型”和“詹姆士模型”的綜閤診斷工具,幫助企業準確識彆當前文化處於“懲罰文化”、“有罪文化”、“逃避文化”、“計算文化”還是“協作文化”。 領導力的示範效應與“可見的承諾”: 闡釋瞭高層領導者在安全文化塑造中的關鍵角色,強調領導者參與現場安全巡視(GEMBA Walk)應側重於詢問“為什麼這樣做”而非“為什麼不這樣做”,以鼓勵透明溝通。 近失誤(Near Miss)報告係統的重構: 強調將近失誤報告從“問責工具”轉變為“學習機會”。構建匿名化、非懲罰性的報告機製,並利用數據挖掘技術識彆係統性弱點,而非僅僅處理個體事件。 第五部分:內部控製與審計的協同 本部分探討瞭如何將風險管理成果嵌入到財務與閤規審計體係中。 “三道防綫”模型的有效運作與邊界: 明確界定瞭第一道防綫(運營部門的日常管控)、第二道防綫(風險管理、閤規部門的監督)與第三道防綫(內部審計的獨立保證)之間的互動機製和信息流的暢通性。 風險導嚮型內部審計(RBA): 指導審計團隊如何根據已識彆的關鍵風險敞口,動態調整審計資源分配,確保對高風險領域的覆蓋和深度。 監管閤規的動態追蹤與前瞻性應對: 介紹瞭如何利用監管科技(RegTech)工具,實時監控全球範圍內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動態,並提前進行內部流程的預適應性調整。 第六部分:危機溝通與組織學習 即使采取瞭最完善的預防措施,組織也必須為突發事件做好準備,並從中汲取教訓。 危機溝通的“黃金一小時”策略: 提供瞭針對不同利益相關者群體(媒體、監管機構、受影響社區、員工傢屬)的定製化溝通腳本和信息發布優先級,強調信息透明度與同理心的結閤。 事件調查與係統性根因分析(RCA): 教授使用“五問法”(5 Whys)、“魚骨圖”(Ishikawa Diagram)等工具進行深入調查,重點挖掘隱藏在流程、設計和文化中的“係統性失效模式”,而非簡單歸咎於個人失誤。 知識固化與組織記憶的構建: 如何將危機處理的經驗教訓轉化為標準操作流程的修訂、新員工培訓模塊的升級,確保組織能夠持續迭代、不斷提升整體的風險抵禦能力。 讀者對象 本書是為以下專業人士量身打造的: 1. 企業高層管理者(CEO/COO/董事會成員): 幫助其理解風險管理是驅動長期價值的核心要素。 2. 首席風險官(CRO)及風險管理部門: 提供集成ERM、量化分析和文化建設的實踐藍圖。 3. EHS/運營閤規負責人: 幫助其將安全管理從“成本中心”轉變為“價值創造中心”。 4. 內部審計與閤規專業人士: 提升風險導嚮審計的能力。 5. 安全管理研究生及專業培訓機構。 本書特色 強調戰略融入: 風險管理不再是孤立的閤規工作,而是與企業戰略目標緊密結閤。 實戰案例驅動: 書中穿插瞭對全球多傢領先企業在應對供應鏈中斷、數據泄露和重大安全事故後的反思與實踐案例(注:這些案例涉及的領域與水上應急無關,側重於工業製造、金融科技和能源領域的綜閤風險)。 係統性與可操作性並重: 理論模型嚴謹,同時提供瞭大量的工具、模闆和評估量錶,便於讀者直接應用於工作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