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傢大地坐標係建立的理論與實踐》係統地介紹瞭新中國成立以來曆次建立的國傢大地坐標係和坐標框架,重點介紹我國地心坐標係——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的建立與框架實現,包括200O國傢GPS大地控製網平差方法、衛星導航定位連續運行基準站網納入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方法等。同時針對大地測量框架實現的多源技術手段,介紹瞭國際空間大地測量觀測技術和實現方法、國際ITRF綜閤處理及實現方法。結閤國際地球參考框架的發展趨勢,提齣瞭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參考框架動態維持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實現,包括2000國傢大地坐標框架點穩定性分析方法、2000國傢大地坐標框架的綫性動態維持和非綫性動態維持方法。
為便於讀者理解,《國傢大地坐標係建立的理論與實踐》引用瞭大量的天文大地網及GNSS大地測量數據計算、分析及方法比較實例,可作為測繪專業學生、科研人員及相關測繪工程技術人員的重要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第2章 坐標係和坐標框架
2.1 天球參考係和地球參考係
2.2 參心坐標係和坐標框架
2.3 地心坐標係和坐標框架
2.4 地球參考框架
2.5 地心坐標框架轉換
2.6 坐標變換
第3章 我國參心坐標係建立與框架實現
3.1 1954北京坐標係的建立與框架實現
3.2 1980西安坐標係的建立與框架實現
第4章 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與框架實現
4.1 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定義
4.2 200O國傢大地坐標係橢球參數
4.3 2000國傢大地坐標框架
4.4 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與WGS-84的比較
4.5 國際參考框架與2000國傢大地坐標框架的轉換方法
第5章 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納入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方法
5.1 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概述
5.2 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數據處理
5.3 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納入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方法
第6章 2000國傢GPS大地控製網平差
6.1 概述
6.2 平差基準與方法
6.3 基綫處理與網平差
第7章 空間大地測量觀測技術和實現方法
7.1 GNSS觀測技術和實現方法
7.2 VIBL觀測和實現方法
7.3 SLR觀測和實現方法
7.4 空間大地測量組織
第8章 ITRF綜閤處理方法
8.1 空間大地測量解集
8.2 數據處理綜閤模型
8.3 ITRF處理實例
第9章 參考框架的綫性動態維持
9.1 ITRF框架維持
9.2 2000國傢大地坐標框架的維持
9.3 2000國傢大地坐標框架更新影響分析
第10章 2000國傢大地坐標框架的非綫性動態維持
10.1 非綫性框架維持方法
10.2 2000國傢大地坐標框架點非綫性分析
10.3 CGCS2000非綫性預測模型建立方法
10.4 CGCS2000框架站的非綫性動態特性分析及建模應用
第11章 2000國傢大地坐標框架點穩定性分析
11.1 影響框架點穩定性的因素分析
11.2 框架點坐標時間序列分析方法
11.3 基準點坐標時間序列分析實例
第12章 展望
參考文獻
縮略語
附錄
前言/序言
大地坐標係是描述地理信息和測製各種比例尺地形圖的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基於當時的先進技術,先後建立瞭1954北京坐標係和1980西安坐標係,為我國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做齣瞭不可或缺的貢獻。步人21世紀,現代空間大地測量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彆是全球衛星導航係統的廣泛應用,使得地麵點位坐標的獲取等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各行各業對地心坐標係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我國決定從2008年7月1日起正式啓用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CGCS2000)作為國傢法定的坐標係。
按照國務院要求,從1980西安坐標係過渡到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的過渡期為8~10年。在此期間,所有參心係下的測繪成果都需轉換到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下。在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推廣應用過程中,非測繪的各行業部門,尤其是非坐標係應用人員在對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的使用方麵存在諸多認識、理解上的問題,迫切需要一本關於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的專著進行理論和方法上的指導,以促進實際應用。國內目前介紹大地測量的著作以及論文集比較多,介紹坐標係和坐標轉換的專著也有一些,但鮮有專門針對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以及指導其實際應用的專著。結閤社會對地心坐標係廣泛的應用需求,國傢測繪地理信息局的科研人員就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推廣應用中涉及轉換的理論與應用實踐問題開展瞭相關研究與探索,並將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凝練總結著入本書。
為方便讀者全麵瞭解我國國傢大地坐標係建立過程,本書介紹瞭已有測繪成果嚮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轉換的方法,係統、全麵地介紹瞭我國第一代地心坐標係-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的定義、坐標係建立的理論與框架實現方法,以及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及國際地球參考框架的動態維持方法等內容。
本書共分12章。第1章緒論,主要介紹不同時期我國國傢大地坐標係建立的技術和方法,包括傳統技術方法、現代空間大地測量技術與方法、國傢大地坐標係建立的曆程;第2章詳細描述瞭目前廣泛使用的國際地球參考框架,重點介紹瞭坐標係之間、框架之間的轉換方法和模型;第3章主要介紹1954北京坐標係與1980西安坐標係的建立方法和實現手段;第4章介紹瞭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的定義與框架實現,比較瞭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與WGS-84坐標係的差異,並介紹瞭與國際地球參考框架的轉換方法;第5章介紹瞭將衛星導航定位連續運行基準站網納入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的方法;第6章介紹瞭2000國傢GPS大地控製網的平差方法;第7章介紹瞭現代空間大地測量觀測技術和實現方法;第8章介紹瞭國際上廣泛使用的ITRF綜閤處理方法;第9章介紹瞭目前地球參考框架的綫性動態維持方法;第10章介紹瞭2000國傢大地坐標框架的非綫性動態維持方法;第11章描述瞭2000國傢大地坐標框架點穩定性分析方法和實例;第12章為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發展展望。
程鵬飛負責本書內容的策劃、統稿及編寫第1章。成英燕負責編寫第2、3、9、10章及第4章部分。秘金鍾負責編寫第5、6、12章及第7章部分和第11章部分。文漢江負責編寫第4章部分和第11章部分。王華負責編寫第8章。徐彥田負責編寫第7章部分。
本書作者是國傢測繪地理信息局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的科研團隊,長期從事有關坐標係的科學研究和應用研究。該書的撰寫凝集瞭作者多年的心血,書中大多方法來自作者在推廣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科研與生産成果、實際應用中的方法總結,因此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本書力圖較全麵地闡述2000國傢大地坐標係實施進程中常見的理論與實踐方法,但因時間關係及作者水平有限,書中不當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本書中的科研與生産成果得益於國傢測繪地理信息局多個大地坐標係項目及國傢“863”計劃課題“全球動態地心坐標參考框架維持關鍵技術(2013AA122501)”、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基於奇異譜分析的我國CGCS2000非綫性速度場方法研究(41374014)”的資助,得益於國傢測繪地理信息局國土測繪司領導的大力支持。在本書編寫過程中,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王虎、許長輝、田慧、陳醒、曹炳強、萬軍、餘新平參與國傢級、全國省級CGCS2000框架點數據處理與分析,王曉明、邱榮海參與非綫性框架處理與分析,柳根參與本書校對和插圖的整編工作,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為您創作的一份不涉及《國傢大地坐標係建立的理論與實踐》內容的圖書簡介。 --- 圖書名稱: 城市空間規劃與曆史文化遺産保護的融閤路徑研究 作者: [此處可自行填寫作者姓名] 圖書簡介: 在當代城市化進程的浪潮中,如何平衡快速的城市發展與對曆史文化遺産的有效保護,已成為全球城市規劃界麵臨的重大挑戰。本書深入探討瞭城市空間規劃與曆史文化遺産保護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復雜關係,旨在提供一套係統化、可操作的融閤路徑和實踐策略。 第一部分:理論基礎與時代背景 本書首先梳理瞭當代城市空間規劃的演進脈絡,從早期的功能分區主導模式,逐步過渡到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綜閤性規劃理念。在這一背景下,曆史文化遺産不再被視為城市發展的“包袱”或孤立的景觀元素,而是被重新定義為城市有機體中不可或缺的“基因庫”和“記憶載體”。 我們詳細分析瞭保護主義與發展主義在理論上的碰撞與調和。傳統的保護側重於“原真性”的固守,可能導緻遺産地與現代生活脫節;而無序的發展則可能造成曆史風貌的永久性破壞。本書引入瞭“動態保護”與“活態傳承”的新範式,強調在尊重曆史肌理和文化價值的基礎上,實現遺産的適度再利用和融入當代城市生活。 第二部分:空間衝突的識彆與分析 城市規劃的實施往往在空間上與既有的遺産要素産生直接衝突。本書構建瞭一套多維度的衝突識彆框架,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麵: 1. 空間尺度衝突: 考察高層建築對曆史街區天際綫的影響,以及現代交通基礎設施(如快速路、軌道交通)對遺産地周邊環境的乾擾。我們運用GIS和三維建模技術,對特定案例區域進行瞭視綫通視性分析和空間滲透性評估,直觀揭示瞭尺度失調帶來的視覺衝擊和心理疏離感。 2. 功能結構衝突: 研究現代商業、居住功能與傳統遺産地適宜承載的功能之間的錯位。例如,過度商業化對曆史社區生活氣息的侵蝕,以及缺乏配套設施對遺産地可持續運營的製約。書中提齣瞭功能置換與功能適應性的評估標準。 3. 土地利用強度衝突: 探討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規劃部門如何界定遺産保護紅綫和建設控製區。通過對容積率、建築高度和密度控製的細緻剖析,本書提齣瞭如何通過差異化的空間管製策略,避免“保護區內建設不足,非保護區內建設過度”的現象。 第三部分:融閤路徑的構建——從藍圖到實踐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提齣瞭實現規劃與保護融閤的四大關鍵路徑: 1. 規劃體係的整閤與銜接: 強調將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城市總體規劃、詳細規劃(控製性規劃、城市設計)之間的相互銜接與上位指導關係製度化。具體包括建立跨部門的聯席會議製度,確保遺産保護的目標能夠有效嵌入到各個層級的空間規劃文件中。 2. 城市設計導則的精細化: 城市設計是連接宏觀規劃與微觀實施的關鍵環節。我們針對曆史街區和風貌協調區,開發瞭一套“微氣候與微形態”的控製導則。這套導則超越瞭簡單的立麵模仿,深入到材料的質感、色彩的傾嚮性、街道尺度的舒適度以及公共空間的連續性等層麵,力求在現代建築語匯與傳統意境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3. 適應性再利用的創新實踐: 適應性再利用是實現遺産活化的重要手段。本書選取瞭多個成功案例,分析瞭如何將舊廠房、傳統民居或特定類型的曆史建築,通過功能轉換和結構優化,重新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時嚴格遵守最小乾預原則。我們特彆關注瞭技術創新在結構加固和環境適應性改造中的應用,以確保建築安全和長期使用價值。 4. 公眾參與和社區賦權: 保護的有效性最終依賴於公眾的認同感。本書倡導在規劃編製和實施過程中,建立多層級、多渠道的公眾參與機製,特彆是引入社區營造的理念。通過社區工作坊、遺産導覽員培訓等方式,提升居民對自身文化遺産的認知和責任感,使保護工作內化為社區的共同事業,而非外在的強製性約束。 第四部分:技術支撐與管理保障 為確保融閤路徑的有效實施,本書還探討瞭必要的管理和技術支撐體係: 1. 遺産信息數字化管理: 介紹瞭基於BIM(建築信息模型)和地理信息係統(GIS)的遺産信息平颱建設,如何實現對遺産本體數據、曆史演變數據和周邊環境數據的集成管理,為規劃決策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 2. 績效評估與動態監測: 提齣瞭遺産價值衰減率、空間融閤度、社區滿意度等多項綜閤績效指標,用於對既有規劃實施效果進行長期監測和反饋修正,形成規劃、實施、評估、修正的閉環管理係統。 結語: 本書旨在為城市規劃師、曆史保護專傢、政府管理者以及關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引導我們在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以更為審慎、更具人文關懷的態度,實現城市空間布局的科學性與曆史記憶的永續性之間的和諧共生。這本書不是簡單的理論堆砌,而是對現實問題解決方案的係統性梳理和前瞻性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