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奧秘:岩石、地震與人的關係 [The secret of the earth: rocks, earthquake and human]

地球的奧秘:岩石、地震與人的關係 [The secret of the earth: rocks, earthquake and human]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嵇少丞 著
圖書標籤:
  • 地球科學
  • 岩石學
  • 地震學
  • 地質災害
  • 地質構造
  • 地球曆史
  • 自然科學
  • 環境科學
  • 人類與自然
  • 科普讀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5366076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5921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The secret of the earth: rocks, earthquake and human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地球上為什麼會有海洋和陸地?滄海如何變桑田?沉睡億年的石頭嚮我們述說瞭什麼?遊曆名山大川、五湖四海,如何讀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誰創造瞭地球上的無限風光?地震、是禍還是福?地震預警、地震預報,哪一個更值得信賴?當人類遭遇地震時,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護生命?你的傢,在不在地震帶上?本書述說的,遠不啻於此。

內容簡介

  地球上為什麼會有海洋和陸地?滄海如何變桑田?沉睡億年的石頭嚮我們述說瞭什麼?遊曆名山大川、五湖四海.如何讀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誰創造瞭地球上的無限風光?地震,是禍還是福?地震預警、地震預報,哪一個更值得信賴?當人類遭遇地震時。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護生命?你的傢,在不在地震帶上?《地球的奧秘:岩石、地震與人的關係》敘說的,遠不啻於此。

作者簡介

  嵇少丞,自1991年起任加拿大濛特利爾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地質工程與采礦工程係教授。多年來,主要從事地質構造與岩石物理、地球材料流變學、顯微構造、變形機理和岩石物性等方麵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探索地殼和岩石圈構造變形的動力學過程等研究領域成績斐然,在學界享有較高聲譽。齣版專著4部,發錶論文150多篇。潛心科研的同時,熱心科普事業,希望讀者在捧讀這本書時,感受學習新知的樂趣,並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升華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目錄

第一章岩石的奧秘……………………………………… 1

1 地殼有多厚3

2 地球上為什麼會有海洋和陸地4

3 石破天驚8

4 浪噴泉21

5 地下藏美與大峽榖的形成23

6 岩石中的羽狀構造29

7 石頭中的“電波” 31

8 李四光與他的寶貝石頭32

9 沉睡億年的石頭會“說話” 35

10 鏇轉的岩石39

11 造山神不疊被子41

12 地球的“鐵石心腸” 45

13 石頭亦“斷腸” 46

14 大地運移的軌跡47

15 震源來客50

16 石爛就像剝洋蔥53

17 差異性剝蝕與搖搖欲墜的風動石55

18 韆層薄餅岩57

19 大瀑布的成因58

20 暴雨流衝刷:山坡壺穴的成因62

21 是山坡壺穴還是蹄窩66

22 地球的瑰寶:金剛石74

第二章地震與岩石斷裂………………………………… 77

1 猝不及防的災難79

2 微觀震中與宏觀震中79

3 地下“凶手” 81

4 地震烈度與極震區81

5 餘震及其成因與持續時間84

6 斷層的“死活”不能輕易下結論87

7 隱伏斷層:地震的“作案凶手” 87

8 地震波在地球中傳播有多快88

9 地震與火山93

10 海溝巨震加快地球自轉100

第三章地震如何危及生命…………………………… 1 03

1 房屋建在斷裂帶上105

2 建築物的抗震能力比實際的地震烈度小得多105

3 砂土液化105

4 岩石崩塌和山體滑坡108

5 泥石流110

6 地震堰塞湖112

7 海嘯115

第四章地震危險的組閤與設防……………………… 1 1 7

1 地震、滑坡、堰塞、洪水119

2 公共建築的抗震設防尤為重要128

3 汶川地震,一本地質和建築的教科書130

第五章地球與人……………………………………… 1 37

1 地球:一個活躍的星球139

2 禍福相依141

3 愛走彎路的河流142

4 岩石:有記憶的地球肌體144

5 中華民族5000 年抗震救災史145

6 地震預報的艱難之路149

第六章大陸逃逸與中國地震分布特徵……………… 161

1 逃逸的亞洲大陸163

2 中國地震分布特徵171

3 拉薩地塊177

4 鮮水河—小江斷裂帶178

5 滇西地震區179

6 龍門山斷裂帶180

7 昆侖斷裂帶和西秦嶺斷裂帶185

8 阿爾金與祁連山斷裂帶188

9 天山斷裂帶190

10 阿爾泰斷裂帶191

11 鄂爾多斯地塊周邊斷陷係191

12 張傢口—渤海斷裂帶195

13 應對策略196



大地深處的迴響:行星地質學的宏大敘事 (本書不包含岩石、地震與人類關係的具體論述,而是聚焦於地球及其太陽係近鄰的演化史、內部結構、動力學過程以及係外天體的探索。) 導言:超越地錶,探尋起源 人類文明的搖籃建立在堅實的土地之上,我們對腳下世界的認知往往局限於可見的錶象。然而,真正的地球故事,其波瀾壯闊的篇章,卻深藏於地幔的灼熱、地核的鐵鎳洪流以及億萬年前的宇宙塵埃之中。《大地深處的迴響》是一部帶領讀者深入行星科學核心領域的著作。它摒棄瞭傳統地質學中過於側重地錶構造和礦物學的視角,轉而采用一個宏大的、跨尺度的框架,審視地球作為一顆行星在太陽係乃至更廣闊宇宙中的定位、起源和命運。 本書的核心在於闡釋“行星”這一概念的普遍規律:行星如何從星雲中凝聚,如何分異齣核心、地幔和地殼,它們如何通過內部熱力學驅動自身的演化,以及我們如何利用這些知識來理解那些遙不可及的係外世界。 第一部分:星際塵埃與行星的誕生(The Accretion Universe) 本部分著重構建地球形成的宇宙背景。我們從太陽係的起源講起,詳細解析瞭星雲坍縮理論(Nebular Hypothesis)的最新進展,以及微行星(Planetesimals)如何通過引力不穩定性或相互碰撞逐漸吸積形成原行星。 第一章:原行星盤的物理化學圖景 這一章詳細描繪瞭太陽係形成初期的物理環境。我們討論瞭溫度梯度對不同揮發性物質(如水、甲烷、氨)的分布影響,即所謂的“雪綫”(Snow Line)如何決定瞭岩石行星和氣態巨行星的物質構成差異。重點分析瞭早期太陽風的強度及其對原行星盤中輕元素剝離的作用。此外,書中將探討同位素示蹤技術在確定早期太陽物質成分方麵的應用,例如鎂同位素(Mg isotopes)的分布如何揭示瞭星際物質混閤的復雜性。 第二章:巨型撞擊理論的精確模擬 行星的最終尺寸和初始狀態往往由災難性的事件決定。本章深入探討瞭月球的形成——“巨型撞擊假說”(Giant Impact Hypothesis)的最新數值模擬結果。我們不僅重述瞭忒伊亞(Theia)的撞擊情景,更聚焦於撞擊後地球-月球係統的角動量演化、撞擊熔融的程度,以及撞擊如何導緻地球早期地幔的完全均一化,為後續的地幔對流奠定瞭初始條件。這部分內容將側重於流體力學和高壓物理的交叉視角。 第二章:行星內部的鐵水之舞(Core Dynamics and Planetary Magnetism) 地球內部並非一個死寂的球體,而是充滿著劇烈活動的動力學係統。本書的這一核心章節聚焦於地核——地球的引擎室,以及它如何保護瞭地錶的生命。 第三章:液態外核的傳導與對流 本章從熱力學和流體力學的角度解析瞭液態鐵鎳外核的運動。我們不再僅僅描述地磁場的存在,而是深入探討驅動地磁發電機效應(Geodynamo)的機製。內容涵蓋瞭科裏奧利力、熱對流、化學分異(如輕元素在結晶過程中釋放)以及布朗運動在維持磁場運動中的相對貢獻。書中將引入先進的MHD(磁流體力學)模型,解釋地磁場極性轉換的周期性與非綫性特徵。 第四章:內核的結晶與地球的“熱危機” 地核的演化是地球散熱曆史的關鍵。本章討論瞭固體內核(Inner Core)的形成過程、其晶體結構(如六方緊密堆積結構),以及內核的生長如何影響瞭外核的冷卻速率和熱對流強度。我們探討瞭當前對地球“熱危機”的不同觀點:地球是否正在加速冷卻?地核的結晶是否是當前地磁場相對較弱的主要原因?這涉及到對放射性元素衰變熱貢獻的精確評估。 第三部分:類地行星的比較構造學(Comparative Planetology) 理解地球的最佳方式是將其置於太陽係鄰居的參照係中。本部分將水星、金星、火星作為地球的“同胞兄弟”,對比它們截然不同的演化軌跡。 第五章:火星的“停滯”與金星的“失控” 本章對比分析瞭行星尺度的熱演化差異如何導緻截然不同的地質命運。火星因其較小的質量導緻瞭快速的內部冷卻,從而失去瞭有效的地磁保護,地錶水和大氣層被太陽風剝離,進入瞭“停滯期”。金星則可能經曆瞭災難性的、全球性的“地幔重啓”(Mantle Resurfacing),大氣層因失控的溫室效應而變得灼熱。我們將分析其與地球闆塊構造(Plate Tectonics)形成與維持的對比。 第六章:水星的收縮與地幔的差異 水星,作為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其演化受到極端的潮汐力和熱不平衡的控製。本章重點分析瞭水星錶麵顯著的“全區斷層”(Global Wrinkle Ridges),這些構造錶明其巨大的鐵核相對於地幔發生瞭相對收縮。我們利用激光測高數據與內部模型相結閤,量化瞭水星核心與地幔的密度差異以及兩者界麵上的摩擦機製。 第四部分:係外行星與宜居帶的邊界(Exoplanets and Habitability Frontiers) 將地球科學的原理外推到太陽係之外,是現代行星科學的終極目標。本書的收官部分將目光投嚮瞭遙遠的恒星係統。 第七章:係外行星的分類與構成預測 利用開普勒(Kepler)、TESS等任務的數據,本章梳理瞭當前發現的係外行星的統計特徵,特彆是“超級地球”和“迷你海王星”這類太陽係中不存在的類型。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軌道參數和淩星觀測麯綫的微小變化,來推斷這些行星的大氣層構成、質量密度,並預測其內部熱結構——例如,它們是否擁有活躍的對流地幔,還是早已演化成“死寂”的岩石球體。 第八章:宜居性:不止是液態水 宜居性(Habitability)的定義遠超“位於液態水存在的軌道區域”這一狹隘觀念。本章將行星氣候學與行星內部動力學結閤起來,探討維持長期宜居性的關鍵地質要素:持續的地磁場(保護大氣免受剝離)、活躍的碳循環(通過火山作用調節氣候)、以及內部熱能的持續供應。我們將評估不同恒星類型(紅矮星、G型星)周圍行星可能麵臨的獨特地質挑戰,例如潮汐鎖定和高能耀斑對行星地質活動的調控。 結語:宇宙尺度的地球學 《大地深處的迴響》試圖將地球科學提升到一個宇宙學的維度。它揭示瞭構成我們腳下世界的物質,其命運和演化,與太陽係乃至銀河係中其他無數天體的曆史息息相關。通過理解行星的普遍物理定律,我們得以更深刻地欣賞地球自身的獨特性和復雜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吸引力,深邃的藍色背景仿佛是浩瀚的宇宙,點綴著星星點點的光芒,中間是一塊粗糙而充滿紋理的岩石,隱約可以看到地層斷裂的痕跡。這種視覺衝擊力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地球深處奧秘的無限遐想。我一直對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形成過程充滿好奇,岩石是如何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被塑造,又如何承載著無數歲月的痕跡?這本書的名字《地球的奧秘:岩石、地震與人的關係》精準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它不僅僅是關於地質科學的知識普及,更暗示瞭人與地球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地殼,去探索那些沉寂在地下的古老故事,瞭解不同岩石的形成原因、它們各自獨特的性質,以及它們在地球演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我特彆希望能瞭解到一些鮮為人知的岩石類型,以及它們如何被人類發現、利用,甚至成為文明發展的基石。比如,那些閃耀著金屬光澤的礦石,它們是如何被開采,又如何改變瞭人類的曆史進程?那些平凡的泥土,又是如何孕育齣生命,滋養著我們賴以生存的傢園?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這本書,開始這段奇妙的地球探索之旅。

評分

“人的關係”這個詞組在書名中顯得尤為引人注目,它將冰冷的地質現象與人類社會緊密地聯係在一起,這一點對我來說是最大的吸引力。我一直覺得,我們人類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息息相關的。岩石的形成和分布,直接影響瞭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發展模式。例如,某些地區富含礦産資源,就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節點;而另一些地區地質構造復雜,則可能麵臨著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的威脅。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這種“人與地球”的互動關係。它是否會講述古人是如何認識和利用岩石的?不同的岩石類型是否塑造瞭不同的地域文化?地震和火山等災害,又如何影響瞭人類的遷移、建築風格,甚至宗教信仰?我更想瞭解的是,在現代社會,我們是如何通過科技手段來研究和利用地球資源的,同時,我們又在以何種方式影響著地球的環境?這本書是否會引發我們對可持續發展的思考,提醒我們應該如何以更加負責任的態度對待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評分

我最近對自然科學領域産生瞭一些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閱讀瞭一些關於地球演化史和地質構造的書籍後,我發現自己對地球內部的運行機製産生瞭更深層次的好奇。這本書的標題《地球的奧秘:岩石、地震與人的關係》恰好滿足瞭我對這些知識的渴求,而且它不僅僅局限於純粹的科學理論,還融入瞭“人的關係”這個維度,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視角會更加宏大和全麵。我猜想,書中可能會從岩石的種類和形成講起,比如那些古老的變質岩,它們經曆過怎樣的地質變遷纔形成現在的模樣?而沉積岩又承載瞭怎樣的曆史信息?接著,這本書很可能會將視角轉嚮更為動態的地質活動,比如地震的成因,是純粹的能量釋放,還是有著更復雜的地球內部驅動力?而“人的關係”這一點,更是讓我充滿期待,它可能是在探討人類活動如何影響地質過程,或者地質過程又如何塑造瞭人類文明的走嚮,比如資源的利用、災害的應對等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並且用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來解讀這些復雜的地質現象,讓我能夠在輕鬆閱讀的同時,收獲豐富的知識。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瞭那些宏大敘事的紀錄片,它們往往能夠將科學知識與人文關懷完美地結閤起來,呈現齣令人震撼的視覺和思想盛宴。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做到這一點。我猜想,它可能會首先從宏觀的角度,描繪地球漫長的演化曆程,解釋地球是如何從一個熔融的火球,逐漸冷卻、形成地殼,並孕育齣生命。然後,它會聚焦於岩石,深入淺齣地講解各種岩石的分類、形成機製,以及它們在地殼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我特彆希望能瞭解到一些關於地球構造的知識,比如闆塊漂移學說,以及它是如何解釋大陸漂移、山脈形成以及地震發生的。在地震的部分,我希望它能不僅僅是講述災難,更能探討人類如何與地震共存,如何通過科學研究來預測和減輕地震帶來的影響。而“人的關係”這一部分,則是我最期待的,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將地質科學的知識,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曆史進程、文化變遷聯係起來。也許,書中會講述某個地區因為獨特的岩石構成而發展齣獨特的文明,或者某次大地震如何改變瞭曆史的走嚮。我渴望這本書能夠帶我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讓我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與我們所生活的這顆星球之間的聯係,並從中獲得啓迪。

評分

我一直認為,地震是地球最令人敬畏的自然現象之一,它的破壞力巨大,卻也揭示瞭地球內部巨大的能量和活躍的地質活動。這本書在標題中就將“地震”與“地球的奧秘”並列,這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揭示地震發生的科學原理,讓我們明白為什麼地球會顫抖,地殼闆塊運動是如何導緻地震的發生。我特彆想瞭解一些關於地震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預測地震的方法是否有突破性的進展?科學傢們又是如何監測和研究那些發生在深埋地下的闆塊運動?除瞭科學原理,我也想看看書中是如何闡述地震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的。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往往會給受災地區帶來巨大的創傷,但同時,它也激發瞭人類強大的生存意誌和互助精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一些真實案例,展現地震帶來的挑戰,以及人類在災難麵前的勇氣和智慧。也許,書中還會探討一些關於減輕地震災害的措施,以及我們如何與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星球和諧共處。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會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會

評分

很好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