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奥秘:岩石、地震与人的关系 [The secret of the earth: rocks, earthquake and human]

地球的奥秘:岩石、地震与人的关系 [The secret of the earth: rocks, earthquake and huma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嵇少丞 著
图书标签:
  • 地球科学
  • 岩石学
  • 地震学
  • 地质灾害
  • 地质构造
  • 地球历史
  • 自然科学
  • 环境科学
  • 人类与自然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6607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592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secret of the earth: rocks, earthquake and huma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海洋和陆地?沧海如何变桑田?沉睡亿年的石头向我们述说了什么?游历名山大川、五湖四海,如何读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谁创造了地球上的无限风光?地震、是祸还是福?地震预警、地震预报,哪一个更值得信赖?当人类遭遇地震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你的家,在不在地震带上?本书述说的,远不啻于此。

内容简介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海洋和陆地?沧海如何变桑田?沉睡亿年的石头向我们述说了什么?游历名山大川、五湖四海.如何读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谁创造了地球上的无限风光?地震,是祸还是福?地震预警、地震预报,哪一个更值得信赖?当人类遭遇地震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你的家,在不在地震带上?《地球的奥秘:岩石、地震与人的关系》叙说的,远不啻于此。

作者简介

  嵇少丞,自1991年起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地质工程与采矿工程系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地质构造与岩石物理、地球材料流变学、显微构造、变形机理和岩石物性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探索地壳和岩石圈构造变形的动力学过程等研究领域成绩斐然,在学界享有较高声誉。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50多篇。潜心科研的同时,热心科普事业,希望读者在捧读这本书时,感受学习新知的乐趣,并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升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目录

第一章岩石的奥秘……………………………………… 1

1 地壳有多厚3

2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海洋和陆地4

3 石破天惊8

4 浪喷泉21

5 地下藏美与大峡谷的形成23

6 岩石中的羽状构造29

7 石头中的“电波” 31

8 李四光与他的宝贝石头32

9 沉睡亿年的石头会“说话” 35

10 旋转的岩石39

11 造山神不叠被子41

12 地球的“铁石心肠” 45

13 石头亦“断肠” 46

14 大地运移的轨迹47

15 震源来客50

16 石烂就像剥洋葱53

17 差异性剥蚀与摇摇欲坠的风动石55

18 千层薄饼岩57

19 大瀑布的成因58

20 暴雨流冲刷:山坡壶穴的成因62

21 是山坡壶穴还是蹄窝66

22 地球的瑰宝:金刚石74

第二章地震与岩石断裂………………………………… 77

1 猝不及防的灾难79

2 微观震中与宏观震中79

3 地下“凶手” 81

4 地震烈度与极震区81

5 余震及其成因与持续时间84

6 断层的“死活”不能轻易下结论87

7 隐伏断层:地震的“作案凶手” 87

8 地震波在地球中传播有多快88

9 地震与火山93

10 海沟巨震加快地球自转100

第三章地震如何危及生命…………………………… 1 03

1 房屋建在断裂带上105

2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比实际的地震烈度小得多105

3 砂土液化105

4 岩石崩塌和山体滑坡108

5 泥石流110

6 地震堰塞湖112

7 海啸115

第四章地震危险的组合与设防……………………… 1 1 7

1 地震、滑坡、堰塞、洪水119

2 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尤为重要128

3 汶川地震,一本地质和建筑的教科书130

第五章地球与人……………………………………… 1 37

1 地球:一个活跃的星球139

2 祸福相依141

3 爱走弯路的河流142

4 岩石:有记忆的地球肌体144

5 中华民族5000 年抗震救灾史145

6 地震预报的艰难之路149

第六章大陆逃逸与中国地震分布特征……………… 161

1 逃逸的亚洲大陆163

2 中国地震分布特征171

3 拉萨地块177

4 鲜水河—小江断裂带178

5 滇西地震区179

6 龙门山断裂带180

7 昆仑断裂带和西秦岭断裂带185

8 阿尔金与祁连山断裂带188

9 天山断裂带190

10 阿尔泰断裂带191

11 鄂尔多斯地块周边断陷系191

12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195

13 应对策略196



大地深处的回响:行星地质学的宏大叙事 (本书不包含岩石、地震与人类关系的具体论述,而是聚焦于地球及其太阳系近邻的演化史、内部结构、动力学过程以及系外天体的探索。) 导言:超越地表,探寻起源 人类文明的摇篮建立在坚实的土地之上,我们对脚下世界的认知往往局限于可见的表象。然而,真正的地球故事,其波澜壮阔的篇章,却深藏于地幔的灼热、地核的铁镍洪流以及亿万年前的宇宙尘埃之中。《大地深处的回响》是一部带领读者深入行星科学核心领域的著作。它摒弃了传统地质学中过于侧重地表构造和矿物学的视角,转而采用一个宏大的、跨尺度的框架,审视地球作为一颗行星在太阳系乃至更广阔宇宙中的定位、起源和命运。 本书的核心在于阐释“行星”这一概念的普遍规律:行星如何从星云中凝聚,如何分异出核心、地幔和地壳,它们如何通过内部热力学驱动自身的演化,以及我们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理解那些遥不可及的系外世界。 第一部分:星际尘埃与行星的诞生(The Accretion Universe) 本部分着重构建地球形成的宇宙背景。我们从太阳系的起源讲起,详细解析了星云坍缩理论(Nebular Hypothesis)的最新进展,以及微行星(Planetesimals)如何通过引力不稳定性或相互碰撞逐渐吸积形成原行星。 第一章:原行星盘的物理化学图景 这一章详细描绘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物理环境。我们讨论了温度梯度对不同挥发性物质(如水、甲烷、氨)的分布影响,即所谓的“雪线”(Snow Line)如何决定了岩石行星和气态巨行星的物质构成差异。重点分析了早期太阳风的强度及其对原行星盘中轻元素剥离的作用。此外,书中将探讨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确定早期太阳物质成分方面的应用,例如镁同位素(Mg isotopes)的分布如何揭示了星际物质混合的复杂性。 第二章:巨型撞击理论的精确模拟 行星的最终尺寸和初始状态往往由灾难性的事件决定。本章深入探讨了月球的形成——“巨型撞击假说”(Giant Impact Hypothesis)的最新数值模拟结果。我们不仅重述了忒伊亚(Theia)的撞击情景,更聚焦于撞击后地球-月球系统的角动量演化、撞击熔融的程度,以及撞击如何导致地球早期地幔的完全均一化,为后续的地幔对流奠定了初始条件。这部分内容将侧重于流体力学和高压物理的交叉视角。 第二章:行星内部的铁水之舞(Core Dynamics and Planetary Magnetism) 地球内部并非一个死寂的球体,而是充满着剧烈活动的动力学系统。本书的这一核心章节聚焦于地核——地球的引擎室,以及它如何保护了地表的生命。 第三章:液态外核的传导与对流 本章从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的角度解析了液态铁镍外核的运动。我们不再仅仅描述地磁场的存在,而是深入探讨驱动地磁发电机效应(Geodynamo)的机制。内容涵盖了科里奥利力、热对流、化学分异(如轻元素在结晶过程中释放)以及布朗运动在维持磁场运动中的相对贡献。书中将引入先进的MHD(磁流体力学)模型,解释地磁场极性转换的周期性与非线性特征。 第四章:内核的结晶与地球的“热危机” 地核的演化是地球散热历史的关键。本章讨论了固体内核(Inner Core)的形成过程、其晶体结构(如六方紧密堆积结构),以及内核的生长如何影响了外核的冷却速率和热对流强度。我们探讨了当前对地球“热危机”的不同观点:地球是否正在加速冷却?地核的结晶是否是当前地磁场相对较弱的主要原因?这涉及到对放射性元素衰变热贡献的精确评估。 第三部分:类地行星的比较构造学(Comparative Planetology) 理解地球的最佳方式是将其置于太阳系邻居的参照系中。本部分将水星、金星、火星作为地球的“同胞兄弟”,对比它们截然不同的演化轨迹。 第五章:火星的“停滞”与金星的“失控” 本章对比分析了行星尺度的热演化差异如何导致截然不同的地质命运。火星因其较小的质量导致了快速的内部冷却,从而失去了有效的地磁保护,地表水和大气层被太阳风剥离,进入了“停滞期”。金星则可能经历了灾难性的、全球性的“地幔重启”(Mantle Resurfacing),大气层因失控的温室效应而变得灼热。我们将分析其与地球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形成与维持的对比。 第六章:水星的收缩与地幔的差异 水星,作为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其演化受到极端的潮汐力和热不平衡的控制。本章重点分析了水星表面显著的“全区断层”(Global Wrinkle Ridges),这些构造表明其巨大的铁核相对于地幔发生了相对收缩。我们利用激光测高数据与内部模型相结合,量化了水星核心与地幔的密度差异以及两者界面上的摩擦机制。 第四部分:系外行星与宜居带的边界(Exoplanets and Habitability Frontiers) 将地球科学的原理外推到太阳系之外,是现代行星科学的终极目标。本书的收官部分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恒星系统。 第七章:系外行星的分类与构成预测 利用开普勒(Kepler)、TESS等任务的数据,本章梳理了当前发现的系外行星的统计特征,特别是“超级地球”和“迷你海王星”这类太阳系中不存在的类型。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轨道参数和凌星观测曲线的微小变化,来推断这些行星的大气层构成、质量密度,并预测其内部热结构——例如,它们是否拥有活跃的对流地幔,还是早已演化成“死寂”的岩石球体。 第八章:宜居性:不止是液态水 宜居性(Habitability)的定义远超“位于液态水存在的轨道区域”这一狭隘观念。本章将行星气候学与行星内部动力学结合起来,探讨维持长期宜居性的关键地质要素:持续的地磁场(保护大气免受剥离)、活跃的碳循环(通过火山作用调节气候)、以及内部热能的持续供应。我们将评估不同恒星类型(红矮星、G型星)周围行星可能面临的独特地质挑战,例如潮汐锁定和高能耀斑对行星地质活动的调控。 结语:宇宙尺度的地球学 《大地深处的回响》试图将地球科学提升到一个宇宙学的维度。它揭示了构成我们脚下世界的物质,其命运和演化,与太阳系乃至银河系中其他无数天体的历史息息相关。通过理解行星的普遍物理定律,我们得以更深刻地欣赏地球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吸引力,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是浩瀚的宇宙,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光芒,中间是一块粗糙而充满纹理的岩石,隐约可以看到地层断裂的痕迹。这种视觉冲击力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地球深处奥秘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形成过程充满好奇,岩石是如何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被塑造,又如何承载着无数岁月的痕迹?这本书的名字《地球的奥秘:岩石、地震与人的关系》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它不仅仅是关于地质科学的知识普及,更暗示了人与地球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地壳,去探索那些沉寂在地下的古老故事,了解不同岩石的形成原因、它们各自独特的性质,以及它们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我特别希望能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岩石类型,以及它们如何被人类发现、利用,甚至成为文明发展的基石。比如,那些闪耀着金属光泽的矿石,它们是如何被开采,又如何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那些平凡的泥土,又是如何孕育出生命,滋养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开始这段奇妙的地球探索之旅。

评分

我一直认为,地震是地球最令人敬畏的自然现象之一,它的破坏力巨大,却也揭示了地球内部巨大的能量和活跃的地质活动。这本书在标题中就将“地震”与“地球的奥秘”并列,这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揭示地震发生的科学原理,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地球会颤抖,地壳板块运动是如何导致地震的发生。我特别想了解一些关于地震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预测地震的方法是否有突破性的进展?科学家们又是如何监测和研究那些发生在深埋地下的板块运动?除了科学原理,我也想看看书中是如何阐述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往往会给受灾地区带来巨大的创伤,但同时,它也激发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意志和互助精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一些真实案例,展现地震带来的挑战,以及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勇气和智慧。也许,书中还会探讨一些关于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以及我们如何与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星球和谐共处。

评分

我最近对自然科学领域产生了一些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阅读了一些关于地球演化史和地质构造的书籍后,我发现自己对地球内部的运行机制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好奇。这本书的标题《地球的奥秘:岩石、地震与人的关系》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些知识的渴求,而且它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科学理论,还融入了“人的关系”这个维度,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角会更加宏大和全面。我猜想,书中可能会从岩石的种类和形成讲起,比如那些古老的变质岩,它们经历过怎样的地质变迁才形成现在的模样?而沉积岩又承载了怎样的历史信息?接着,这本书很可能会将视角转向更为动态的地质活动,比如地震的成因,是纯粹的能量释放,还是有着更复杂的地球内部驱动力?而“人的关系”这一点,更是让我充满期待,它可能是在探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质过程,或者地质过程又如何塑造了人类文明的走向,比如资源的利用、灾害的应对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并且用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解读这些复杂的地质现象,让我能够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收获丰富的知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那些宏大叙事的纪录片,它们往往能够将科学知识与人文关怀完美地结合起来,呈现出令人震撼的视觉和思想盛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我猜想,它可能会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描绘地球漫长的演化历程,解释地球是如何从一个熔融的火球,逐渐冷却、形成地壳,并孕育出生命。然后,它会聚焦于岩石,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种岩石的分类、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在地壳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我特别希望能了解到一些关于地球构造的知识,比如板块漂移学说,以及它是如何解释大陆漂移、山脉形成以及地震发生的。在地震的部分,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讲述灾难,更能探讨人类如何与地震共存,如何通过科学研究来预测和减轻地震带来的影响。而“人的关系”这一部分,则是我最期待的,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将地质科学的知识,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进程、文化变迁联系起来。也许,书中会讲述某个地区因为独特的岩石构成而发展出独特的文明,或者某次大地震如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我渴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与我们所生活的这颗星球之间的联系,并从中获得启迪。

评分

“人的关系”这个词组在书名中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它将冰冷的地质现象与人类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吸引力。我一直觉得,我们人类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息息相关的。岩石的形成和分布,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模式。例如,某些地区富含矿产资源,就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节点;而另一些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则可能面临着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种“人与地球”的互动关系。它是否会讲述古人是如何认识和利用岩石的?不同的岩石类型是否塑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地震和火山等灾害,又如何影响了人类的迁移、建筑风格,甚至宗教信仰?我更想了解的是,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来研究和利用地球资源的,同时,我们又在以何种方式影响着地球的环境?这本书是否会引发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提醒我们应该如何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评分

?会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会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