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根据自己对大自然物种的观察,结合他人的观点,以及家养物种的变化规律等,对物种的起源、进化、分布等问题进行推论,得出著名的“自然选择学说”。接着,他又尝试对变异来源进行推论,并结合实验结果等,对那些向他提出质疑的人进行解释与回答。最后,他又从地质学证据入手,尝试揭开物种分布之谜,更进一步地论证了自己的学说。
本套作品从作者本人论述的递进关系入手,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分成三本,便于小读者们对全书有一个更好的理解与认识。
查尔斯·达尔文
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小猎犬”号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
Chapter 1
自然选择学说的
难点与异议
自然选择的难题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朋友们一定遇到了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甚至其中的某些我都无法给出合理解释。但这些晦涩的难点并不会阻碍我们探究、讨论和理解自然选择学说,而且我们也不必纠结于那些大多流于表面的难点。上述难点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如果一个物种是从另一个物种逐渐演变而来,那么应该存在大量的中间过渡类型,但实际却并不存在。为什么自然界所有物种之间有着明确的区分界线?
假如某种动物与蝙蝠有着类似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那么它是否能由一种与蝙蝠有着完全不同构造和习性的动物演变而来?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自然选择一方面能使物种产生一些无用的器官,例如长颈鹿仅用作驱赶苍蝇的尾巴;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物种产生具有重要作用的器官,例如眼睛呢?
自然选择是否可以使生物产生新的本能,并影响、改变已经存在的本能?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蜜蜂筑造蜂巢的本能比数学家发现相关规律要早得多?
为什么不同物种不能随意杂交产生后代?为什么即便产生了杂交后代,其后代也无法进行繁殖?然而,同一物种的变种杂交却可以产生可育后代,这一点又该如何解释?
我首先就前两个难题进行探究与讨论,其他难题我将在随后的章节中继续进行讨论。
关于中间过渡类型的不存在和稀有问题
中间过渡类型
自然选择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类型将会留存,而不适应的将被淘汰,所以其中常常伴随着灭绝。在一个生活着各类物种的区域,所有新出现的类型都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而那些不能适应的类型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慢慢便会被替代,进而淘汰。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在进化过程中,每个物种都会产生大量的新类型,某些新类型能够适应环境并不断完善,进而留存下来,而其亲种和其他过渡类型就会被淘汰。
从上述理论来看,一个物种在形成过程中一定存在着大量的过渡类型,但是我们却没有在地壳中发现大量的化石证据。
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是由不完全的地质记录导致的。大量的记录自然演变过程的化石等样本仍存于地壳之中,但是我们目前对于地壳的研究开采非常不全面,并且时间跨度较大。
我可以断言,应该可以找到生活在同一地区的 近缘种 之间的大量过渡类型。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通常能够在从南到北的不同地域发现,近缘种或者代表性的物种在自然组成中占据的位置几乎完全相同。
这些物种通常是混合生长的,由于其竞争关系,当某一种逐渐减少时,另一种相应就会慢慢增多,直至将前者完全取代。
我们对这些混合生长的近缘种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构造具有细微差异,这种情况在混生的近缘种中是非常常见的。
我的学说认为,这些近缘种具有相同的亲种。在亲种进化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类型能够更好地适应该区域的生活环境,进而亲种和过渡类型由于竞争力弱而被淘汰。所以,我们现如今不可能在所有地区都找到不同近缘种之间的大量过渡变种,尽管该地区一定存在过这些过渡类型,并可能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
写给热爱自然科学的小学者
通过阅读上一本书的内容,你是否被大自然中神奇的进化关系深深吸引住了呢?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物种产生的那些有利自己生存的变异都将保留下来,而那些产生不利变异的个体则会逐渐被淘汰,甚至灭亡。就这样,自然选择不眠不休,缓慢地工作着。它大公无私,不会因为哪个物种弱小就排挤它们,加速它们的灭亡;也不会因为哪个物种强大就偏袒它们,使它们占有更大的优势。一切物种只有靠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生存的权利。
那么,物种要靠什么才能使自己在生存斗争中占有优势呢?达尔文认为,变异是一切物种进化的源泉。对此,他在上一本书中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不管导致变异的原因是什么,只要结果是有利的,这个变异就会被自然选择保留和积累,从而使物种的构造逐渐改变,提高它们的生存能力。
这看似简单的结论,却成为人们质疑达尔文的地方。达尔文在阐述自己的理论时,也毫不避讳地承认有一些问题不断困扰着他,使他不能很好地解释一些难点。于是,在本书中,达尔文针对他人的质疑和自己遇到的难点试着进行了解答。而且,特别巧妙的是,达尔文利用质疑他的人的实验结果,结合自然选择学说,成功地一一进行了驳斥。
变异是什么
在这些问题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变异是什么”。变异对于达尔文的学说来讲十分重要,毕竟物种只有产生有利变异才能进化,自然选择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不能清楚地解释什么是变异,自己的学说无疑是无法成立的。不过,达尔文所处的时代,人们还不知道决定自身性质和变异的是基因。此时的基因学奠基人 孟德尔 ,还在进行着他的豌豆实验,没有鼓捣出什么结论。要是达尔文能够了解基因学的话,他也就不会为找不到引起变异的原因而大伤脑筋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套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市面上科普读物太多了,很难出彩。但是,当我真正翻开它,并且开始逐页阅读的时候,那种惊喜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科普书籍那样,把知识点一字一句地摆出来,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问题”,然后层层递进地引出答案。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让人忍不住想要继续读下去,去探寻问题的根源。比如,书中会提出“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这样的问题,然后从光的折射、散射等等角度,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且还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实验小提示,鼓励读者自己动手去验证。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是我之前从未在其他科普书中感受到的。而且,它的内容涵盖的范围也非常广,从最基本的物理现象,到复杂的生物演化,甚至涉及到一些天文学的知识,都能够被它巧妙地整合在一起。我觉得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探索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评分第一眼看到这套书,就觉得封面设计很吸引人,色彩鲜艳,插画风格也特别讨喜,我家那个小家伙一看到就爱不释手。翻开来,里面的内容更是让我惊喜。虽然名字里有“自然科学”,但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枯燥乏味。它把各种自然界的奥秘,比如动物的习性、植物的生长、天体的运行等等,都讲得生动有趣,好像在听一个精彩的故事。文字量适中,对于我家孩子来说,既能读懂,又能激发他的好奇心。而且,每本书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内容衔接得很自然,不会让人觉得跳跃。最重要的是,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和有趣的观察,引导孩子去思考,去探索。比如讲到蜜蜂如何采蜜,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它们采蜜,而是详细描述了它们舞蹈的语言,让孩子惊叹不已。还有讲到恐龙灭绝,也用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让孩子在惊险刺激的故事中,了解科学推测的魅力。总而言之,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套科普读物,更像是一个通往奇妙自然世界的魔法指南,让孩子在快乐阅读中,潜移默化地爱上科学。
评分作为一名家长,我一直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因为我知道科学是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市面上有很多科普书,但很多都存在一些问题,要么知识点过于零散,要么语言过于晦涩,要么就是缺乏趣味性,很难真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套书的出现,可以说是解决了我的这些困扰。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它能够用一种非常“聪明”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并且充满魅力。书中的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小谜题,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是在不断地解开这些谜题,从而获得成就感。而且,这本书的知识点分布非常合理,不会让孩子感到负担过重,而是能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一点点地积累科学的认知。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知识点拓展”的设计,它会在主线故事之外,补充一些相关的延伸知识,让孩子能够触类旁通,对某个领域产生更深入的兴趣。总的来说,这套书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认识自然科学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它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了好奇、探索和求知的种子,这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评分我家娃平时对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都特别感兴趣,这套书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之前我们也买过一些科普书,但很多都写得太学院派了,他看没多久就觉得无聊。这套书不一样,它的语言就像在讲故事,特别吸引人。我经常看到他捧着书,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会发出惊叹的声音。我凑过去看,发现它里面讲的很多内容,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太会注意到的,但一旦讲出来,又觉得特别有意思。比如讲到为什么有的花是红色的,有的花是紫色的,解释得特别清楚,还关联到了授粉的昆虫,让孩子明白,原来大自然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还有讲到火山爆发,也写得惊心动魄,但同时又解释了火山形成的原因,以及它对地貌的改变,让孩子在刺激的故事中,学习到科学的道理。我尤其欣赏它在插图上的用心,那些画风细腻又充满童趣的插图,简直是给知识插上了翅膀,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特别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这套书真的做到了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耍中就学到了很多知识。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小”与“大”。“小”是指它内容编排的精巧,每一册就像是一个精心打磨的宝石盒,里面装着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主题,但又与前后册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设计非常适合小读者,不会一次性吸收过多的信息,而是可以循序渐进地领略科学的魅力。而“大”则体现在它所涵盖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微观世界的细菌,到宏观宇宙的星系,从陆地生物的多样性,到海洋生命的神秘,它几乎触及了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没有因为篇幅的限制而牺牲内容的准确性,依然保持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细节的描绘,比如在讲到候鸟迁徙的时候,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它们会飞很远,还会详细介绍它们依靠什么导航,经历怎样的困难,这些细节让知识变得鲜活立体,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灵活,有时候像是在和老朋友聊天,有时候又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科学讨论,但无论哪种风格,都充满了智慧和温度,让我这个成年人都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