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会河,张伯讷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
  • 针灸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医学
  • 中医药学
  • 基础医学
  • 专业教材
  • 临床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23048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325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8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5
字数:2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计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灸学、经络学、俞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推拿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三十二门。其中除少数教材是初次编写者外,多数是在原教材,特别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础上充实、修改而编写成的。所以这套新教材也包含着前几版教材编写者的劳动成果在内。

作者简介

印会河,生于江苏省靖江县中医世家,父印秉忠为我国南方名医印会河教授自幼随父读医书,耳襦目染,锐志求学,值日寇侵华,家乡沦陷,乃弃学就医,1940年即开业,济世活人,1954年后在江苏省中医学校(现南京中医学院)任教,曾任中医教研组业务组长兼《金匮》教研组负责人,曾主编《中医学概论》及《金匮》讲义。


目录

1.绪论
2.阴阳五行
3.藏象
4.气、血、津液
5.经络
6.病因与发病
7.病机
8.防治原则
名词术语索引

精彩书摘

  2·1-2-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各部分之间,以及机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功能与物质之间,必须经常保持其相对的阴阳协调关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阴阳的相对协调是健康的表现;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过程,则是因某种原因而使阴阳失却协调所致。
  阴阳是互根互用的,又是互为制约消长的,所以阴阳失调就会导致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发生疾病。但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实质上即是指整个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包括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和邪气,均可以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情况,皆可用阴阳的消长失调,即偏盛偏衰来概括说明。正气分阴阳,包括阴液和阳气两部分;邪气亦有阴邪和阳邪之分,如六淫致病因素中的寒、湿为阴邪,风、暑、热(火)、燥为阳邪。疾病的过程,多为邪正斗争的过程,其结果则引起机体的阴阳偏胜偏衰,所以无论疾病的病理变化如何复杂,都不外乎阴阳的偏胜偏衰。
  (1)阴阳偏胜即阴胜、阳胜,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一般是指阳邪致病,是阳的绝对亢盛;但阳长则阴消,阳偏胜必然要导致伤阴,故说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是指因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的病变必然损伤人体的阴液。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一般是指阴邪致病,是阴的绝对偏盛,但阴长则阳消,阴偏胜必然要导致阳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阴胜则寒”,是指因阴邪所致疾病性质而言;“阴胜则阳病”,则是指阴胜的病变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
  (2)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的亢盛。
  阳虚则寒:阳虚是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所以称“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阴虚是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所以称“阴虚则热”。
  综上所述,尽管疾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端,但均可用阴阳失调(偏胜偏衰)来概括说明。“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中医学的病机总纲。
  阳损之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同样,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阴阳两虚并不是阴阳的对立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同样存在着偏于阳虚或偏于阴虚的不同。
  (3)阴阳的转化人体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现象,还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所谓“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1-2-4用于疾病的诊断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用阴或阳来加以概括说明。故日:“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在辨证方面,虽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八纲中又以阴阳作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八纲就是以阴阳作为总纲的。在临床辨证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阴阳,大则可以概括整个病证是属阴证、属阳证,小则可分析四诊中一个具体脉症。如:
  色泽的阴阳:从色泽的明暗,可以辨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色泽鲜明为病属于阳,色泽晦暗为病属于阴。
  声息的阴阳: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听其发出的声音,可以区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
  脉象分阴阳:以部位分,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脉动过程分,则至(起)者为阳,去(伏)者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态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
  总之,无论望、闻、问、切四诊,都应以分别阴阳为首务,只有掌握住阴阳的属性,才能在辨证中正确地区别阴阳。所以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日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景岳全书·传忠录》)
  2.1.2.5用于疾病的治疗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故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

前言/序言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迄今已历二十余年。其间曾进行了几次修改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针灸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各学科编审小组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一九八二年四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的长处,综合了各地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力求使这套新教材保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在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方面,都从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出发,注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有与本门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同时又尽量减少了各学科间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某些脱节。通过全体编写人员的努力和全国中医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陆续编写完毕。
  本套教材计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灸学、经络学、俞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推拿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三十二门。其中除少数教材是初次编写者外,多数是在原教材,特别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础上充实、修改而编写成的。所以这套新教材也包含着前几版教材编写者的劳动成果在内。
  教材是培养社会主义专门人才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要提高教材的质量,必须不断地予以锤炼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医药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为进一步修订作准备,使之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的高等中医药教学用书,以期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
《中医基础理论》 一、 核心要旨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是中医、针灸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基石。全书围绕“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念,以及“辨证论治”这一核心诊疗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医学认识生命、疾病和治疗的独特视角与思维模式。 二、 内容精要 1.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宏观角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辨证论治: 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强调“因证而治”。通过对疾病症状、体征进行全面分析,归纳出“证”,再根据“证”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2. 精、气、血、津液与脏腑: 精: 包括生殖之精和生命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生殖的物质基础。 气: 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具有动态的、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作用。气的运行构成生命活动的基础。 血: 是流布于脉管中的红色液体,具有营养、滋润全身,并参与思维、形体活动等作用。 津液: 是体内所有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涕、唾、泪、汗、大小便以及组织器官中的液态物质,具有滋润、濡养、清洁等作用。 脏腑: 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系统。本书详细阐述了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3. 经络学说: 经络: 是人体内纵横交错的通路,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联系人体内外、脏腑、肢节的通路。 经络系统: 包括经脉和络脉,其中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治疗(如针灸、推拿)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4. 病因与病机: 病因: 探讨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 病机: 是指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病理变化和规律,如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脏腑功能紊乱等。 5. 诊断学基础: 四诊: 包括望(观察)、闻(听嗅)、问(询问)、切(触诊),是中医收集疾病信息、了解病情的手段。 八纲辨证: 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总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方面,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6. 治疗学原则: 治则: 指指导治疗疾病的原则,如扶正祛邪、调和阴阳、调整气血等。 治法: 是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的具体治疗措施,如汗、吐、下、和、温、清、补、泻等。 三、 学习价值 本书为中医、针灸专业学生提供了扎实理论基础,帮助其理解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理论体系。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学生能够: 掌握中医学认识生命、疾病和治疗的根本原则。 理解人体生理、病理的相互关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学会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和辨证思路分析病情。 为后续学习针灸、方剂、内科、外科等中医各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 适用对象 本书主要面向中医学、针灸学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以及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专业人士。同时,也适合对中医学基础理论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念深感着迷,但往往苦于没有一个扎实的基础来支撑。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没有回避中医理论的深奥之处,而是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将这些“硬骨头”啃下来。例如,在讲到“气”的运行和功能时,书本不仅仅停留于概念的描述,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气”在呼吸、消化、免疫等各个系统中的具体作用,以及不同性质的气(如宗气、营气、卫气)的区分和功能侧重。我之前对“气滞血瘀”之类的病机理解得非常模糊,但通过这本书对“气”的全面阐述,我开始能够理解,当气的运行不畅,推动血液的功能减弱时,为何会出现疼痛、肿块等症状。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阐述每个理论点时,都巧妙地融入了中医的哲学思想。比如,在讲解“天人合一”的思想时,书中结合了自然界的四时变化、昼夜晨昏,以及人体脏腑在这些变化中的适应性,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我开始意识到,中医的智慧不仅仅在于治疗疾病,更在于如何理解生命,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中医这门古老的学问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在高等医药院校学习的学生,我们接触到的教材很多,但真正能让我眼前一亮,并且觉得“学到了真东西”的,并不算太多。这本《中医基础理论》,无疑是其中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病机”的阐述。它没有回避中医理论中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而是用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复杂的病机归纳整理,并且给出了清晰的解释。例如,当读到“痰饮、瘀血、食滞”等病理产物时,书中不仅解释了它们的形成原因,还详细分析了它们对人体气机、血运、脏腑功能造成的阻碍,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这种对“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细致分析,让我觉得中医的诊断和治疗,绝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

评分

作为一名初学者,我最害怕的就是教材内容过于晦涩,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中医基础理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尽可能地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通过大量的举例,将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 我特别喜欢书中在讲解“五行学说”时,对“相生”和“相克”关系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木生火,火生土”的口诀,而是深入分析了“生”和“克”在生理和病理上的意义。例如,在讲解“相生”时,书中用“母子关系”来比喻,说明了“生”的作用是滋养和促进;而在讲解“相克”时,则用“制约和平衡”来解释,说明了“克”的作用是为了维持整体的协调。这种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五行之间动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

评分

坦白说,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中医基础理论”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挑战性,我担心自己会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奥之处。然而,翻阅之后,这种顾虑烟消云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专业,却并不枯燥乏味。作者团队显然在教学方法上花费了不少心思,力求让复杂的内容变得易于接受。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每一个重要概念的详细解释。例如,在讲解“藏象学说”时,它并没有简单地列举五脏六腑的功能,而是深入分析了每个脏腑在生理、病理、情志、体征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当我读到“心主神明”时,书中不仅解释了心在思维、情感活动中的核心作用,还联系到了心血亏虚可能导致的失眠、健忘等症状,并且与心经的循行路线相呼应,让我对“心”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生理器官,而是一个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复杂系统。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中医教育领域的一声惊雷,也让我这个初窥门径的学生,既感到振奋,又充满期待。我之前接触的中医知识,大多零散,要么是普及读物,要么是某个特定方向的深入探讨,总感觉缺少一条清晰的主线,无法构建起系统化的认知框架。而当我翻开这本《中医基础理论》时,那种“拨开迷雾见朗月”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它如同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把钥匙,轻轻一拧,便打开了中医深邃的宝库。 首先,书的编排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从阴阳五行、藏象学说,到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再到辨证论治的初步概念,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显得如此自然流畅,仿佛是循着一条有机的脉络在展开。我过去常常被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概念弄得晕头转向,比如阴阳的相互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总觉得它们是孤立存在的,难以联系起来。但这本书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举例,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理解它们在人体生理、病理以及治疗中的具体应用。举个例子,当读到“肝主疏泄”时,书中不仅阐述了其生理功能,还详细解释了肝气郁结可能导致的种种不适,从情志抑郁到消化不良,甚至女性月经不调,都得到了合乎逻辑的解释。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联系,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教材,不如说是一次“中医思维”的洗礼。我之前接触的中医知识,很多时候是碎片化的,缺乏系统性。但这本书,从头到尾都贯穿着一种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思路,让我能够逐步构建起对中医理论的整体认知。 我非常喜欢书中在阐述“藏象学说”时所采用的方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而是将每个脏腑都置于一个更宏观的框架下进行解读。比如,在讲解“肺”的时候,书中不仅介绍了肺主呼吸、主治节等功能,还联系到了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与皮肤、毛发的联系,以及肺在“治节”方面的具体表现,如调节水道、协助心输出血液等。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讲解,让我对“肺”的认识,从一个单纯的解剖学器官,上升到了一个功能性和系统性的理解。

评分

对于一本专业教材而言,其内容的前沿性和严谨性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在遵循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也适当地纳入了一些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从而使得理论更加充实,也更能经受住现代科学的检验。比如,在阐述“湿邪”的致病特点时,书中不仅讲述了湿邪易阻碍气机、损伤脾阳的传统观念,还结合了现代医学对水代谢、炎症反应的一些解释,虽然不是直接对应,但提供了新的理解角度,使得“湿邪”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致病因子,而有了更具体的生理病理基础。 再者,本书在概念的界定和术语的使用上,都显得十分规范和精确。我过去在阅读一些非专业书籍时,常常会遇到概念混淆、定义不清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率。而这本书,从“精”的涵义到“神”的含义,从“气”的运行到“血”的循行,每一个重要概念都经过了仔细的界定和阐述,并且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这为我们这些初学者构建了一个清晰、准确的知识体系,避免了走弯路。

评分

坦白讲,我在接触这本书之前,对中医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比如“望闻问切”、“阴阳五行”之类的词汇,但具体是如何运作,为什么会这样运作,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而这本书,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探索中医世界的方向。 我尤其欣赏书中在讲解“精气血津液”时所体现的细致与严谨。它不仅仅是将这几个概念单独列出,而是深刻阐述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例如,书中详细解释了“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气”是推动和运行“精”的动力,“血”是“精”的载体,而“津液”则是“精”与“气”在体表和孔窍等处的表现。这种由内而外的、由物质到功能的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所提供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启示。作为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我深知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扎实的基础理论更是决定了未来学习的方向和深度。而这本《中医基础理论》,正是这样一本奠定基石的优秀教材。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病因病机”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致病因素,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的。例如,在讲解“风邪致病”时,书中不仅描述了风邪的“善行而数变”的特点,还结合了风邪引起头痛、身痛、皮肤瘙痒等症状的机理,让我能从更深层次理解风邪的侵袭过程。这种对“因”和“果”之间内在联系的剖析,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的“道”与“术”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仅传授了中医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我尤其欣赏书中在讲解“辨证论治”的原则时,所体现出的灵活性和整体性。它并没有将辨证论治简单地视为一套固定的模式,而是强调了辨证的个体化和灵活性。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即使是相同的疾病,由于患者的体质、所处环境、病程进展的不同,其证型也可能大相径庭。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中医的治疗,从来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对号入座,而是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才能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这种对个体差异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整体健康的关注,是中医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

可以看书养心养心

评分

很好,很好!

评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

书外表看着还好,内容还没看,

评分

很重要的资料 必备!我们经常都听说在中医学当中,就是由理、法、方、药四个版块组成,那么这四者之间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它们由于学科的特点也有明显的区别。其中的“药”就是主要指的是《中药学》。作为临床专业的同学来讲,对这四者之间缺一不可。如果只有“理法”这方面学得比较好,对“方药”缺乏很熟悉的了解,那么你诊断疾病虽然很正确,治法也很正确,但是这个“方药”针对性不强,那么临床的疗效(则)不好。

评分

是正版,好!

评分

不好意思,这些天人不在。圆通速度蛮快,书蛮厚的里面也详细,这个可以有。就是有一点黑白的不是彩页里面,看的不带感。

评分

物流速度很快,东西还不错,实用性可以,学习一下。

评分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迄今已历二十余年。其间曾进行了几次修改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