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沉積物調查規範

湖泊沉積物調查規範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範成新 著
圖書標籤:
  • 湖泊沉積物
  • 沉積物調查
  • 湖泊生態
  • 環境監測
  • 水質分析
  • 地質調查
  • 規範標準
  • 湖泊管理
  • 環境科學
  • 水環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51160
版次:31
商品編碼:1228017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頁數:552
字數:8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湖泊沉積物調查規範》是一部關於湖泊沉積物勘察、測量、測定和分析規範的工具性參考書,由我國相關專業的科研人員編寫而成。它參考和總結瞭國內外相關明文規定或約定俗成的標準和成熟方法,也介紹瞭近年來在沉積物調查領域已得到應用的新方法和新技術。《湖泊沉積物調查規範》共分四篇22章,按沉積物采集與處理、沉積物物理測量、沉積物化學測定、沉積物生物分析等順序進行瞭係統介紹。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沉積物采集與處理
第1章 沉積物調查程序 3
1.1 沉積物調查工作流程 3
1.2 沉積物調查目的 3
1.3 沉積物調查區資料收集 6
1.3.1 資料收集範圍 6
1.3.2 資料收集方法 6
1.3.3 相關規範性文件整理 7
1.4 沉積物調查內容確定 7
1.4.1 調查內容的種類 7
1.4.2 調查內容的設置範圍 7
1.4.3 調查程序的確認 8
參考文獻 9
第2章 沉積物采樣設計 10
2.1 沉積物采樣點布設依據 10
2.1.1 影響沉積物采樣點布設因素 10
2.1.2 沉積物的時空變異性 11
2.1.3 沉積物采樣點設計原則 12
2.2 沉積物采樣點布設 13
2.2.1 采樣點數量確定 13
2.2.2 采樣點布設方法 16
2.2.3 采樣點統計學樣本確定 18
2.3 沉積物采樣時間頻率設計 23
參考文獻 24
第3章 沉積物采樣器及采樣 25
3.1 沉積物采樣器種類 25
3.1.1 錶層采樣器 25
3.1.2 柱狀采樣器 33
3.1.3 鑽探式采樣器 45
3.2 沉積物采樣 51
3.2.1 采樣方法和裝備選擇 51
3.2.2 采樣前基本信息準備 54
3.2.3 采樣前其他相關要求 57
3.3 沉積物樣品分樣 58
3.3.1 沉積物分樣前準備 58
3.3.2 沉積物分樣 59
參考文獻 62
第4章 沉積物捕集 63
4.1 沉積物捕集點位及頻率選擇 65
4.1.1 捕集點選擇 65
4.1.2 捕集頻率選擇 65
4.2 沉積物捕集器 65
4.2.1 瞬時捕集器 66
4.2.2 連續捕集器 68
4.3 沉降顆粒捕集 71
4.3.1 顆粒物預調查 71
4.3.2 捕集層位設計 72
4.3.3 捕集時間確定 74
4.3.4 沉降顆粒物濃縮 74
4.3.5 沉降量測定與計算 75
4.3.6 其他事項 76
參考文獻 76
第5章 沉積物樣品的處理與保存 79
5.1 沉積物現場處理 79
5.1.1 現場測定 80
5.1.2 現場處理及要求 83
5.2 沉積物的濕處理 83
5.2.1 無氧處理 83
5.2.2 混閤和勻化 84
5.2.3 冷凍與分離 85
5.3 沉積物的乾處理 89
5.3.1 樣品的乾燥 90
5.3.2 樣品的研磨 91
5.3.3 樣品的篩分 93
5.3.4 樣品的縮分 95
5.4 沉積物的樣品保存 96
5.4.1 保存要求與容器 96
5.4.2 臨時保存 97
5.4.3 歸檔保存 99
參考文獻 100
第6章 沉積物間隙水采集 102
6.1 間隙水離心法采集 102
6.2 間隙水負壓法采集 104
6.3 間隙水滲析式采集 105
6.3.1 常量Peeper 105
6.3.2 微型Peeper 107
6.4 間隙水薄膜擴散平衡技術采集 110
6.5 間隙水樣品處理 112
參考文獻 114
第7章 沉積物信息梯度擴散薄膜采集 116
7.1 DGT技術原理 116
7.2 沉積物重金屬的DGT信息采集 119
7.3 沉積物磷的DGT信息采集 121
7.3.1 方法一:比色法 121
7.3.2 方法二:灰度法 124
7.4 沉積物砷的DGT信息采集 128
7.5 沉積物硫的DGT信息采集 130
7.6 復閤固定膜的多目標信息采集 134
參考文獻 137
第二篇 沉積物物理性質測定
第8章 沉積物年代測定 143
8.1 紋層定年法 144
8.2 14C測年法 146
8.3 210Pb和137Cs測年法 148
8.4 釋光測年法 152
參考文獻 156
第9章 沉積層調查與測量 160
9.1 湖相沉積層勘察 161
9.1.1 沉積物感官分析 162
9.1.2 沉積物種類鑒彆 164
9.2 水下淺地層剖麵測量 166
9.2.1 測量前準備 167
9.2.2 測量方法與測量 169
9.3 沉積物蓄積量結果處理 174
9.3.1 沉積物信息提取 174
9.3.2 沉積物分布圖編繪 175
參考文獻 176
第10章 沉積物物理性質測定 178
10.1 沉積物基本物理參數測定 178
10.1.1 pH 178
10.1.2 氧化還原電位 180
10.1.3 含水率 182
10.1.4 容重 186
10.2 沉積物顆粒物理性質測定 190
10.2.1 粒度 190
10.2.2 比重 195
10.2.3 比錶麵 196
10.3 沉積物基本土力學性質測定 202
10.3.1 界限含水率 203
10.3.2 無側限抗壓強度 207
10.3.3 抗剪強度 210
10.3.4 滲透係數 213
參考文獻 218
第三篇 沉積物化學性質測定
第11章 沉積物礦質全量測定 223
11.1 沉積物熔融和酸解處理 224
11.1.1 碳酸鈉熔融法 224
11.1.2 偏硼酸鋰熔融法 225
11.1.3 氫氟酸-高氯酸溶解法 227
11.2 沉積物主要礦質元素測定 228
11.2.1 二氧化矽測定及係統分析待測液製備 228
11.2.2 鋁的測定 230
11.2.3 鈦的測定 232
11.2.4 鐵的測定 233
11.2.5 錳的測定 235
11.2.6 鈣、鎂的測定 237
11.2.7 鉀、鈉的測定 241
參考文獻 243
第12章 沉積物生源物質測定 244
12.1 沉積物碳的測定 244
12.1.1 總碳 244
12.1.2 無機碳 251
12.1.3 有機碳 259
12.1.4 活性有機碳 267
12.1.5 微生物量碳 269
12.2 沉積物氮的測定 275
12.2.1 總氮 276
12.2.2 遊離態銨 283
12.2.3 固定態銨 286
12.2.4 硝態氮 290
12.2.5 亞硝態氮 294
12.2.6 形態氮 295
12.3 沉積物磷的測定 298
12.3.1 總磷 299
12.3.2 無機形態磷 304
12.3.3 總有機磷 312
12.4 沉積物硫的測定 318
12.4.1 總硫 318
12.4.2 總無機硫 321
12.4.3 總有機硫 324
12.4.4 腐殖質硫 326
12.5 沉積物生物矽的測定 327
參考文獻 332
第13章 沉積物重金屬測定 335
13.1 沉積物鎘、鉻、鉛、鋅、銅、鎳、鈷、鐵和錳的測定 335
13.1.1 總量測定 335
13.1.2 形態測定 339
13.2 沉積物鐵的價態測定 344
13.3 沉積物砷的測定 346
13.3.1 總砷 347
13.3.2 無機砷 352
13.4 沉積物汞的測定 355
13.4.1 總汞 355
13.4.2 甲基汞 357
13.4.3 形態汞 359
參考文獻 363
第14章 沉積物天然有機物測定 365
14.1 沉積物色素測定 365
14.1.1 葉綠素及其衍生物 365
14.1.2 類鬍蘿蔔素 370
14.2 沉積物烷烴類測定 373
14.3 沉積物腐殖酸測定 375
參考文獻 377
第15章 沉積物有機物測定 379
15.1 沉積物有機物提取 379
15.1.1 索氏提取法 380
15.1.2 超聲波萃取 382
15.1.3 微波輔助萃取 383
15.1.4 加速溶劑萃取 385
15.1.5 超臨界流體萃取 387
15.2 沉積物有機提取液柱層析淨化 390
15.2.1 凝膠色譜柱淨化法 390
15.2.2 氧化鋁柱淨化法 391
15.2.3 弗羅裏矽土柱淨化法 393
15.2.4 矽膠柱淨化法 394
15.3 沉積物有機提取物定性定量測定 395
15.3.1 氣相色譜法 396
15.3.2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 398
15.3.3 高效液相色譜法 400
15.3.4 高效液相色譜-質譜串聯法 401
15.3.5 定性定量測定的一般性流程 402
15.3.6 質量控製與質量保證 404
15.3.7 典型有機汙染物測定方法 405
參考文獻 410
第16章 湖泊沉積物同位素測定 412
16.1 無機碳同位素測定 414
16.2 有機碳同位素測定 416
16.3 氧同位素測定 417
16.4 氮同位素測定 419
16.5 硫同位素測定 421
16.6 鍶同位素測定 424
參考文獻 427
第17章 沉積物氣體測定 428
17.1 沉積物O2測定 429
17.2 沉積物H2S測定 430
17.3 沉積物N2O測定 432
17.4 沉積物H2測定 433
17.5 沉積物PH3測定 434
參考文獻 438
第四篇 沉積物生物測定
第18章 沉積物微生物分析 441
18.1 細菌總數分析(最大或然數法) 442
18.2 微生物總體活性測定(熒光素二乙酸酯法) 445
18.3 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測定(Biolog法) 447
18.4 沉積物樣品總DNA提取 449
18.5 微生物群落結構及多樣性分析 451
18.5.1 變性梯度凝膠電泳(DGGE) 451
18.5.2 末端限製性片段長度多態性(T-RFLP) 454
18.5.3 剋隆文庫及DNA測序 458
參考文獻 460
第19章 沉積物酶的測定 462
19.1 沉積物水解酶測定 463
19.1.1 堿性磷酸酶 463
19.1.2 澱粉水解酶 467
19.1.3 脂肪分解酶 469
19.1.4 蛋白水解酶 470
19.1.5 脲酶 472
19.2 沉積物氧化還原酶測定 474
19.2.1 過氧化氫酶 474
19.2.2 超氧化物歧化酶 476
19.2.3 脫氫酶 478
19.2.4 乳酸脫氫酶 480
19.2.5 亞硝酸還原酶 481
19.3 沉積物榖胱甘肽硫轉移酶測定 483
參考文獻 485
第20章 沉積物底棲藻類調查 487
20.1 沉積物藻類樣品采集與處理 488
20.2 沉積物藻細胞計數 490
20.3 沉積物葉綠素測定 492
20.4 沉積物藻藍素測定 494
參考
好的,這是一份不涉及《湖泊沉積物調查規範》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一本涵蓋不同科學或工程領域的書籍,力求內容詳實、專業。 --- 《海洋構造闆塊動力學:深海沉積記錄與地幔對流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海洋構造闆塊的運動機製、驅動力及其在地質曆史中的演化過程。全書以地球深部動力學為核心,結閤瞭最新的地震學觀測、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數據以及古地磁記錄,旨在構建一個全麵、細緻的闆塊運動模型。 第一部分:闆塊構造理論的基石與新發展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經典的闆塊構造理論框架,重點闡述瞭俯衝帶的幾何形態、洋中脊的擴張過程,以及轉換斷層的運動學特徵。然而,本書的重點在於探討現代地球動力學對經典理論的修正與深化。 1.1 俯衝帶的結構精細化 深入分析瞭不同俯衝帶的異質性。例如,對大洋岩石圈俯衝進入地幔的過程,引入瞭基於粘滯應力與塑性形變耦閤的數值模擬結果。詳細討論瞭闆塊俯衝角度、彎麯摺疊機製及其對上覆闆塊構造活動(如火山弧形成與地震帶分布)的影響。重點關注瞭“碎片化俯衝”現象,即俯衝闆片在特定深度發生斷裂或迴滾,以及這種非綫性過程如何重塑闆塊邊界。 1.2 洋中脊的非綫性擴張 本書對洋中脊的擴張不再視為均一的綫性過程。通過對新生大洋盆地(如加勒比海、衝繩海槽)的詳細案例分析,揭示瞭“慢速擴張脊”和“快速擴張脊”在岩漿供應、岩石圈冷卻速率上的顯著差異。引入瞭基於熱液循環模型對洋中脊熱結構的影響評估,解釋瞭為何一些洋脊區域會齣現異常的岩石圈厚度變化。 1.3 岩石圈的物質輸運與循環 探討瞭岩石圈物質如何通過洋中脊的岩漿作用和俯衝帶的物質迴返,實現全球範圍內的碳、水及其他揮發性物質的循環。書中運用同位素地球化學工具(如Sr, Nd, Hf同位素)來追蹤深部地幔與俯衝帶帶入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為理解地幔柱的起源和演化提供瞭新的約束。 第二部分:地幔對流與闆塊運動的耦閤機製 闆塊運動的根本驅動力在於地幔的對流。本部分聚焦於如何通過地球物理觀測來刻畫這一驅動力。 2.1 地幔柱的精細成像與動力學分析 利用最新的全波形反演(Full Waveform Inversion, FWI)技術生成的地震波速模型,對全球主要地幔柱的形態、邊界和上升路徑進行瞭高分辨率的重建。對比分析瞭熱驅動型地幔柱與機械驅動型地幔柱在上升過程中的動力學行為。特彆討論瞭“超級地幔柱”事件(如德乾岩漿省的形成)與全球性構造事件的關聯性。 2.2 粘滯係數的各嚮異性與流變學 本書強調瞭地幔粘滯係數的顯著空間變化。根據俯衝帶和洋中脊附近地震波剪切波分裂(Shear Wave Splitting)數據的分析,推導瞭地幔岩石的流變學參數。討論瞭受力方嚮(Fabric)對岩石圈和軟流圈物質輸運能力的影響,解釋瞭為何闆塊運動速度在不同區域存在巨大差異,即便它們受到的驅動力相似。 2.3 機械耦閤與熱力學反饋 核心章節闡述瞭“下拉力”(Slab Pull)和“拖曳力”(Mantle Drag)的相對貢獻。通過耦閤闆塊運動學與地幔熱動力學模型,量化瞭俯衝闆片對上覆和下伏地幔對流的反饋效應。書中構建瞭一個多尺度模擬框架,展示瞭從局部小尺度對流單元到全球大尺度對流模式的傳遞過程,強調瞭兩者之間的強耦閤關係。 第三部分:古構造與沉積記錄的重建 要理解闆塊的演化曆史,必須依賴古地磁學和沉積學證據。本部分將地球物理模型與地質記錄相結閤。 3.1 古磁場數據的約束與校準 詳細介紹瞭使用火山岩和深海沉積物岩芯中的剩餘磁場數據來重建過去數億年間的闆塊漂移路徑。重點分析瞭極性時間標尺(GPTS)的最新校準工作,特彆是針對中生代“磁靜區”的精細化分辨率。書中提供瞭構建全球闆塊“最佳擬閤”古地理模型的數學方法。 3.2 沉積物作為構造示蹤劑 探討瞭深海沉積物中碎屑物質的來源分析(Provenance Analysis)在揭示古代大陸漂移和闆塊消亡曆史中的作用。分析瞭濁積岩序列中的岩屑組分變化,用以指示特定構造事件(如造山運動或大陸裂解)發生的時間點。對比瞭被動大陸邊緣沉積與主動大陸邊緣沉積記錄在反映闆塊速率變化方麵的差異。 3.3 碰撞造山帶的後嚮運動學分析 聚焦於大陸碰撞事件的動力學反演。利用褶皺構造中應變分布的幾何分析,結閤熱年代學(如Ar-Ar, U-Th/He)數據,重建瞭造山帶的剝蝕速率和岩石圈增厚曆史。特彆對特提斯構造域的關閉過程進行瞭多學科交叉的論證,展示瞭闆塊匯聚與剝蝕之間的復雜時空關係。 結論與展望 本書總結瞭當前闆塊構造研究的前沿挑戰,包括深俯衝闆片進入D''層的影響、地幔過渡帶的物質存儲與釋放,以及闆塊構造在地球宜居性維持中的作用。 本書麵嚮地球科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及相關工程領域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及專業研究人員。書中包含大量原創性的數值模擬結果圖、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切片圖以及實地勘探數據圖錶,是深入理解地球動態係統的權威參考資料。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隱藏在平靜水麵之下的故事充滿好奇,而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湖泊深處奧秘的大門。它不僅僅是關於湖泊的介紹,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書中對不同年代湖泊沉積物的分析,就像是在閱讀一本地球的日記,每一層沉積都記錄著曾經發生的故事:古老的生物痕跡、環境的變遷、甚至氣候的波動,都被忠實地封存在其中。作者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這些看似枯燥的科學信息,轉化為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湖泊中微觀世界的描寫,那些微小的藻類、細菌,它們如何在這片水域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如何影響著整個生態係統的平衡,讓我對生命的頑強和多樣性有瞭更深的認識。書中也探討瞭人類活動對湖泊的影響,從工業汙染到農業徑流,這些現代文明的印記,也同樣被記錄在湖泊的“年輪”之中,這讓我不禁開始反思我們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去保護這些寶貴的自然遺産。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在進行一次靜謐的冥想,讓人在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寜靜與啓迪。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我對一本“規範”類書籍的期待。它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將復雜的科學研究過程變得引人入勝。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想象自己是一名正在進行野外考察的研究人員,肩負著探究湖泊秘密的使命。書中對不同湖泊類型和相應調查方法的闡述,充滿瞭實踐性的指導意義,無論是水樣的采集、底泥的挖掘,還是後續的實驗室分析,每一步都講解得細緻入微,並且附有大量的圖錶和實例,使得即使是初學者也能清晰地理解。然而,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將重點僅僅放在“如何做”,而是更多地聚焦於“為什麼這樣做”以及“這樣做能告訴我們什麼”。它讓我們看到,每一次的采樣,每一次的分析,都是在試圖解讀湖泊這個“活檔案”所記錄的種種信息,從而瞭解湖泊的健康狀況、環境變化趨勢,乃至地質曆史。通過這些調查,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湖泊帶來的影響,並為未來的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它不僅傳授知識,更點燃瞭我們探索自然、保護傢園的熱情。

評分

初拿到這本書時,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技術手冊,畢竟“沉積物調查規範”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學術的嚴謹。然而,當我翻開之後,我被書中展現齣的宏大敘事和細膩描繪深深吸引瞭。它並非僅僅羅列條條框框的調查方法,而是將這些方法巧妙地融入到對湖泊生態係統整體的理解之中。書中對各種采樣工具的介紹,從簡單的采泥器到復雜的水下探測器,都配有清晰的圖示和詳細的操作說明,讓我仿佛置身於一次實地考察中,親手感受著收集樣本的每一個細節。更令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技術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類型湖泊的沉積物特性,以及這些特性如何反映齣湖泊的形成曆史、水化學特徵、以及生物演變過程。例如,關於富營養化湖泊沉積物的分析,就生動地展示瞭人類活動如何無聲無息地改變著一個原本清澈的湖泊,而沉積物則成為瞭最直接、最無可辯駁的證據。這本書不僅是科學工作者的實用指南,更是一本關於地球生命史的科普讀物,它教會我如何“閱讀”湖泊,如何從沉默的泥沙中挖掘齣隱藏的真相。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雙能夠“看見”時間流逝的眼睛,而湖泊,就是這時間的見證者。書中關於沉積物分析的章節,讓我對“過去”有瞭全新的認知。以往,曆史對我來說是抽象的文字和零碎的圖片,而這本書卻告訴我,我們可以從腳下的泥土中,從湖底的淤泥中,找到活生生的曆史證據。那些古老的植物遺骸、微小的化石、以及不同時期化學物質的含量變化,都像是在訴說著一個又一個關於遠古時代的故事。我特彆震撼於書中關於氣候變化的研究,通過對湖泊沉積物中孢子、花粉以及同位素的分析,科學傢們能夠重構幾韆甚至幾萬年前的氣候圖景,這讓我對地球的演變有瞭更深刻的敬畏。這本書也讓我認識到,看似平靜的湖泊,實際上是一個極其活躍且復雜的地質和生態係統,它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沉澱,都在書寫著地球的故事。它不僅僅是關於調查的規範,更是關於理解我們星球的一門藝術,一種視角,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而大氣,深藍色的背景勾勒齣湖泊的輪廓,幾條細細的白色綫條象徵著水麵的波紋,整體給人一種沉靜而專業的視覺感受。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係列精美的插圖,描繪瞭不同湖泊的生態環境,從廣闊的北美五大湖到高寒地區的冰川湖,再到熱帶雨林中的微型湖泊,每一幅圖都栩栩如生,仿佛能聽到微風拂過水麵的聲音,感受到陽光灑在湖麵上的溫暖。文字部分則詳略得當,既有對湖泊形成的地質學背景的概述,也有對湖泊生態係統演變的詳細闡述,從浮遊生物的繁衍到水生植物的生長,再到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的棲息,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其中,關於湖泊沉積物形成過程的講解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將復雜的化學和物理過程變得易於理解,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實驗室,親眼見證著每一粒泥沙的堆積和演化。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案例研究,展示瞭不同湖泊在環境變化下的應對策略,為讀者提供瞭寶貴的啓示。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兼具學術深度和藝術美感的圖書,適閤所有對湖泊及其生態環境感興趣的讀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