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評論·第八輯·中國政治地理學:進展與展望

地理學評論·第八輯·中國政治地理學:進展與展望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劉雲剛 著
圖書標籤:
  • 政治地理學
  • 中國地理
  • 區域發展
  • 地緣政治
  • 國土空間
  • 中國政治
  • 地理學評論
  • 學術研究
  • 學科進展
  • 展望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5466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0818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2016年8月17-21日中山大學舉辦的國際政治地理學前沿論壇暨第33屆國際地理聯閤會大會政治地理委員會前置會議的成果實錄。該會議是國際地理學聯閤會政治地理委員會和國際邊境/邊界研究學會第*次在中國境內與中國地理學會聯閤舉辦年會。會議共有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芬蘭、日本、新加坡、巴西等13個國傢和地區、49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代錶齣席,有78人參加瞭本次會議的發錶和評議。這是第*次東西方地理學者就政治地理學研究議題進行沙龍性質的對話,也是第*次國際地理聯閤會在中國召開政治地理學主題的會議,亦是中國地理學會第*次舉辦政治地理學的主題會議。本書按照會議內容進行整理,共收錄40篇文章,分為五個部分,分彆為“東西對話:新政治地理學”、“麵嚮多尺度的政治地理學”、“政治地理/地緣政治新前沿”、“聚焦亞洲:邊境/邊界研究新進展”、和“城市空間、領域與管治”。

作者簡介

劉雲剛,1973年生,現為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係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地理學會副秘書長,廣東省地理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地理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資源學會資源型城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傢注冊城市規劃師。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引進人纔,“韆百十人纔工程”培養對象。主要從事城市地理學與城鄉規劃、政治地理學、地理學思想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目前已發錶核心期刊論文80多篇,專著1部(日文),已主持完成國傢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科技部基礎研究專項基金等十餘項科研項目。主要學術成果涉及資源型城市發展、國際化城市與移民政策、新城開發與空間生産、中日城市發展比較研究等。目前正在主持的課題包括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麵嚮社會管理的政治地理學理論與實證研究”、“珠江三角洲的日資集聚與日本人移民的生活空間形成”、國傢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新移民理論與國際化城市的移民管治研究”及高校基本科研項目“政治地理學理論及其視角下的中國城市化問題研究”、“領域理論研究”等。作者有多年海外留學經曆,齣版發錶多篇英文、日文等語種論文、譯著與外文專著。


《遙遠的邊界:全球衝突與地緣政治的演變》 本書深入探討瞭當代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復雜性與演變,聚焦於那些塑造國際關係、引發國傢間衝突與閤作的關鍵地理因素。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從宏觀的全球權力轉移到微觀的局部衝突區域,地理空間如何被戰略性地利用、爭奪和重塑。 第一部分:地緣政治理論的當代迴歸與挑戰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經典地緣政治思想的精髓,如馬漢的海權理論、斯皮剋曼的邊緣地帶學說以及麥金德的世界島概念,並探討瞭它們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時代的適用性與局限。我們認為,雖然傳統的地緣政治關注地理要素的固定性,但當代地緣政治則更加強調動態性、信息流和技術進步對空間認知的重塑。 章節將深入剖析“新地緣政治”的幾個核心議題: 1. 能源地緣政治的轉型: 隨著可再生能源的興起和能源安全範式的轉變,傳統依賴化石燃料的戰略布局正在發生變化。本書分析瞭關鍵礦産(如鋰、鈷、稀土)的供應鏈地緣政治,及其如何成為未來大國競爭的新焦點。 2. 數字疆域與信息控製: 探討瞭“賽博空間”作為一種新型地理維度,如何被用於國傢間的情報戰、影響力滲透和關鍵基礎設施的控製。數據流動、海底光纜的戰略價值以及“技術民族主義”的興起,構成瞭新的權力邊界。 3. 氣候變化的地緣政治後果: 氣候危機不再僅僅是環境問題,而是深刻影響國傢安全和區域穩定的驅動力。本書研究瞭冰蓋融化帶來的北極航道爭奪、資源稀缺導緻的跨界水資源衝突,以及氣候難民潮對邊境控製和國際援助體係的衝擊。 第二部分:關鍵地緣戰略區域的衝突熱點分析 本部分運用上述理論框架,對當前全球最敏感和最不穩定的地理區域進行詳細的案例研究。分析著重於這些衝突背後的地理基礎、曆史遺留問題與外部勢力的乾預。 A. 印太地區的權力重構: 該區域被視為21世紀地緣政治的中心。本書分析瞭“島鏈”概念的復興及其在海洋權益爭奪中的作用。重點關注南海的航道安全、颱灣海峽的戰略重要性,以及印度洋作為能源運輸生命綫的戰略地位。我們考察瞭區域內主要國傢(如美國、中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如何通過聯盟構建、軍事部署和經濟投射來鞏固或挑戰現有秩序。特彆值得注意的是,對“藍色基礎設施”的投資,即港口、衛星通信和海底監測係統的爭奪,正在成為新的角力場。 B. 歐亞大陸的穩定與碎片化: 本書審視瞭從東歐到中亞的廣闊地帶,這是傳統上大國博弈的“心髒地帶”。我們詳細分析瞭俄烏衝突的地理根源,包括緩衝區地帶的戰略價值、對黑海齣海口的控製,以及地緣經濟走廊(如“一帶一路”倡議)在沿綫國傢引起的復雜反應。中亞五國在地緣政治中的“支點”作用,以及它們在東西方影響下的內部分化風險,也被置於重點考察之列。 C. 中東與北非的能源與安全交織: 中東地區的衝突不再僅僅是圍繞石油展開,而是混閤瞭宗教認同、代理人戰爭和地緣經濟通道的爭奪。本書著重分析瞭對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等關鍵海上咽喉的控製權爭奪,以及沙特與伊朗之間的區域霸權競爭如何通過也門、敘利亞等地的實體衝突錶現齣來。此外,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穩定,特彆是薩赫勒地區的安全真空及其對歐洲的影響,也被納入中東地緣政治的延伸分析。 第三部分:技術賦能下的未來地緣政治景觀 最後一部分著眼於技術進步對未來衝突形態和領土概念的顛覆性影響。 1. 高超音速武器與威懾的新範式: 速度極快的投射能力如何壓縮決策時間,並挑戰現有的預警係統和核威懾理論。 2. 太空的軍事化與商業化: 衛星偵察、反衛星武器以及商業航天公司的崛起,正在模糊軍事和民用太空活動的界限,引發對軌道安全的國際治理難題。 3. 城市化與反恐戰爭的地理學: 在高度城市化的環境中,傳統的軍事乾預模式麵臨挑戰。本書探討瞭城市作為“非對稱戰場”的特徵,以及對人口和基礎設施的精準控製如何成為現代衝突的新目標。 通過對這些相互關聯的地理、政治和技術驅動力的係統分析,《遙遠的邊界》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當代國際衝突復雜性的透徹視角,揭示地理要素如何在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的21世紀持續發揮核心作用。

用戶評價

評分

老實說,我拿到這本書純屬偶然,當時是在一個國際學術會議的茶歇時,聽幾位學者在討論中國政治地理學的最新研究動態。其中一位提到這本書,我隱約聽到瞭“地緣政治”、“國傢邊界”、“區域發展差異”等關鍵詞,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的興趣。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國傢的政治格局,不能僅僅從政治製度、意識形態層麵去分析,而必須深入到其地理本底。比如,中國這麼幅員遼闊的國傢,不同的地理環境必然孕育齣不同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這進而會影響到各個區域的經濟實力、社會結構,以及在國傢政治舞颱上的話語權。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覺得它可能在探討如何從地理空間的角度,去理解中國區域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以及這種不平衡如何與政治權力、政策製定發生聯動。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否會分析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的差異,這種差異是如何隨著時間演變的,以及國傢如何在政策上試圖平衡這種差異。再者,中國的漫長邊疆,與多個國傢接壤,這必然帶來瞭復雜的地緣政治挑戰。這本書能否從地理學的角度,對這些邊疆安全、民族問題,以及“一帶一路”倡議背後的地緣考量,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我期待這本書能揭示地理因素在中國政治發展中的內在邏輯。

評分

我對社會變遷和文化地理學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常常覺得,一個地方的地理環境,不僅僅影響瞭那裏的經濟發展和政治格局,更深刻地塑造瞭那裏的人民的文化、習俗,甚至是思維方式。所以,當我在書店裏看到這本書時,我立即被“中國政治地理學”這個概念所吸引,並聯想到它可能觸及到一個非常有趣的領域:地理環境如何影響瞭中國的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形成。我很好奇,作者是否會探討,不同地理區域,比如南北方、東西方,在曆史的長河中,由於地理條件的差異,是否形成瞭不同的政治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比如,北方遊牧民族的地理環境,是否塑造瞭他們勇猛、尚武的特質,以及對中央集權的服從性?而南方江南水鄉的地理環境,是否孕育瞭更精細、更注重商業和文化發展的社會?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地理環境如何影響瞭中國的政治認同、民族融閤,甚至是對“傢國一體”這種政治觀念的形成。再者,我也想知道,在現代中國,地理因素是否仍在影響著社會思潮的傳播和變遷,以及不同地區的人們在政治參與和社會動員方麵是否存在差異。這本書,在我看來,或許能揭示地理環境與中國人民集體意識之間,那種深遠而微妙的聯係。

評分

我是一個對國際關係和地緣戰略非常著迷的讀者。一直以來,我都認為,理解一個國傢的國際行為,不能脫離其地理環境。中國作為世界上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傢,其地緣戰略的製定,必然與它的地理位置、周邊環境息息相關。所以,當我在書架上看到《地理學評論·第八輯·中國政治地理學:進展與展望》時,我立刻被吸引住瞭。我猜測這本書,很可能在深入探討中國作為一個地理大國,如何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利用其地理優勢,製定並實施其對外戰略。比如,它是否會分析中國漫長的海岸綫,對於其海洋戰略、海軍發展、以及與周邊國傢海上爭端的影響?又或者,它是否會探討中國內陸與中亞、俄羅斯等國的陸地邊界,是如何影響其陸地安全、能源獲取,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分析,中國是如何從地理上塑造和維護其戰略縱深,以及如何在應對外部挑戰時,充分發揮地理因素的優勢。此外,我也想知道,本書是否會涉及中國的島嶼主權爭端,以及這些島嶼的地理位置如何影響其戰略價值。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從地理的維度,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在世界舞颱上的角色和影響力。

評分

我個人對城市規劃和城市發展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一直以來,我總覺得一個城市的命運,很大程度上是由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的。比如,是不是靠近河流、大海,是不是在交通要道上,是不是有豐富的礦産資源,這些都直接影響瞭城市的發展潛力和模式。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中國政治地理學”這個部分,我立刻聯想到,這是否意味著它會從宏觀的地理視角,來分析中國不同城市,特彆是重要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是如何在地理空間上布局,以及這種布局如何影響瞭中國的政治版圖。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古代都城的選址原則,比如依山傍水、背山麵水,這背後蘊含的地理智慧和防禦考量。或者,它是否會分析沿海城市、內陸城市,以及沿江城市在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中的不同角色和地位。比如,為什麼上海、廣州這樣的沿海城市能夠崛起成為國際大都市,而一些內陸城市雖然資源豐富,卻發展相對緩慢。這種差異,是否與地理位置、交通條件,以及國傢整體發展戰略有關?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中國城市化進程背後的地理邏輯,以及地理因素如何塑造瞭中國的空間發展格局。

評分

這本書,哦,說起來也巧,我是在一個朋友的書房裏翻到的。當時正好對中國古代的曆史變遷特彆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影響王朝興衰的地緣因素。書名雖然是“中國政治地理學”,但“進展與展望”幾個字,讓我覺得可能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說不定能找到一些關於古人如何因地製宜、利用自然條件來鞏固統治、擴張疆域的生動案例。我當時就想,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從地理學的視角,分析諸如黃河、長江、長城等地理要素對曆代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瓦解所起到的關鍵作用,那就太棒瞭。比如,黃河下遊的衝積平原,為何能孕育齣那麼多輝煌的文明,又為何常常成為水患的源頭,這些地理條件是如何塑造瞭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甚至影響瞭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和統治的穩定性?再比如,長城,它不僅僅是一道防禦工事,其選址、修建的背後,蘊含瞭多少關於邊疆管理、民族關係、以及國傢安全戰略的地理智慧?我期望這本書能給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曆史事件,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爭鬥,更是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互動的結果。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否會深入探討不同地理區域,如關中、江南、塞北等,在國傢權力分配、經濟發展模式、文化認同形成等方麵所扮演的獨特角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