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本著作作為“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叢書”之一,已獲得“國傢齣版基金”,列入“十三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包括上海産業技術研究院、上海計算機軟件技術開發中心、復旦大學、萬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同濟大學、公安部第三研究所近幾年關於大數據相關領域研究的前沿成果,大多數內容均是近兩年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極強的原創性、專業性、實用性和前瞻性。
內容簡介
本書從大數據發展現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需要突破的關鍵問題入手,深入研究瞭大數據技術發展的現狀和技術體係,並從電子政務、醫療衛生、智慧交通、公共安全、科技服務五個領域敘述瞭大數據的行業應用,從數據租售模式、數據交易模式、數據産品租售模式、行業大數據服務模式、行業價值鏈重構模式、跨行業數據協同模式、租賃存儲空間模式、基礎技術服務模式八個方麵介紹瞭大數據的商業模式,並進一步探討瞭大數據産業生態及創新模式、大數據背景下的數據權保障製度、大數據人纔培養,以及大數據背景下的智能城鎮化發展,最後提齣瞭大數據産業發展戰略思路與對策。
作者簡介
潘雲鶴,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常務副院長,計算機應用專傢。齣生於浙江省杭州市。1970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建築學係。1981年浙江大學計算機係畢業獲碩士學位,並留校曆任計算機係講師、副教授、教授。1995年5月-2006年8月擔任浙江大學校長。2006年6月至今擔任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2013年3月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顧問、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潘雲鶴是中國智能CAD和計算機美術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他長期從事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輔助設計、人工智能和工業設計的研究,在計算機美術、智能CAD、計算機輔助産品創新、虛擬現實、數字文物保護和數字圖書館等領域,承擔過多個重要科研課題,取得瞭一批研究成果,産生瞭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發錶研究論文多篇,獲國傢科技進步奬二等奬和省部級科技進步奬7項。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目錄
第1章緒論1
1.1大數據發展現狀3
1.1.1國外發展現狀3
1.1.2國內發展現狀4
1.2大數據發展麵臨的挑戰和機遇8
1.2.1大數據發展麵臨的主要挑戰8
1.2.2大數據發展麵臨的機遇9
1.3大數據發展需要突破的關鍵問題11
1.4小結14
第2章大數據技術發展研究15
2.1大數據技術發展現狀17
2.1.1大數據定義與內涵17
2.1.2數據科學19
2.1.3大數據産業技術現狀20
2.2大數據技術體係22
2.2.1大數據數據采集技術22
2.2.2大數據存儲與管理技術24
2.2.3大數據分析技術25
2.2.4大數據可視化技術26
2.2.5數據安全與隱私技術26
2.3國內大數據技術存在的不足27
2.4小結29
第3章大數據行業應用31
3.1電子政務領域33
3.1.1發展現狀33
3.1.2應用和服務模式35
3.2醫療衛生領域37
3.2.1發展現狀37
3.2.2應用和服務模式40
3.3智慧交通領域41
3.3.1發展現狀41
3.3.2應用和服務模式43
3.4公共安全領域44
3.4.1發展現狀44
3.4.2應用和服務模式47
3.5科技服務領域48
3.5.1發展現狀48
3.5.2應用和服務模式51
3.6小結52
第4章大數據商業模式53
4.1數據租售模式56
4.2數據交易模式57
4.3數據産品租售模式58
4.4行業大數據服務模式59
4.5行業價值鏈重構模式60
4.6跨行業數據協同模式61
4.7租賃存儲空間模式61
4.8基礎技術服務模式62
4.9小結63
第5章大數據産業生態及創新模式65
5.1大數據産業生態發展現狀67
5.1.1數據生産、采集和處理領域67
5.1.2行業應用領域68
5.1.3基礎設施領域69
5.1.4數據環境保障領域70
5.2大數據産業生態鏈戰略研究71
5.3大數據産業發展創新模式74
5.3.1産業生態理論概述75
5.3.2大數據産業技術鏈76
5.3.3大數據産業企業鏈77
5.3.4大數據産業價值鏈81
5.3.5大數據産業空間鏈82
5.4大數據産業發展政策與建議83
5.5小結84
第6章大數據背景下的數據權保障製度85
6.1數據權的初始理念和衍變87
6.1.1數據權的概念發展87
6.1.2數據權的主要內容88
6.2數據權的基本特徵89
6.3數據跨境流動監管法律機製研究90
6.3.1國外數據跨境流動製度的變革91
6.3.2國內數據跨境流動製度的迴溯與演化94
6.3.3數據跨境流動的製度設置96
6.4數據分類分級管理製度和標準體係研究98
6.4.1國外數據分級分類製度現狀98
6.4.2國內數據分級分類製度現狀101
6.4.3國內數據分類分級製度研究102
6.5個人數據保護製度的現狀和未來103
6.5.1國外個人數據保護製度不斷完善104
6.5.2個人數據保護製度的國際趨勢研判113
6.5.3國內個人數據保護製度的持續擴展116
6.5.4國內個人數據保護麵臨的新型安全風險121
6.5.5個人數據保護製度的策略126
6.6小結129
第7章大數據人纔培養131
7.1大數據人纔培養現狀133
7.1.1學位培養133
7.1.2職業培訓135
7.2大數據人纔需求136
7.2.1人纔自身的技能需求136
7.2.2産業對人纔的需求137
7.3大數據人纔培養目標與措施137
7.4大數據人纔培養趨勢139
7.5小結139
第8章大數據背景下的智能城鎮化發展141
8.1智能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差異143
8.1.1城市建設迫切需要生態價值觀指導143
8.1.2城市建設決策迫切需要理性診斷144
8.1.3建設係統之間迫切需要群落協同145
8.1.4城市建設迫切需要精細化的施工技術145
8.1.5城市建設過程迫切需要全生命周期考量146
8.2智能城鎮化對大數據産業的發展需求146
8.2.1智能城鎮化對大數據支撐的需求147
8.2.2智能城市現狀診斷對大數據技術的需求148
8.2.3智能城市規劃模擬對大數據技術的需求150
8.3大數據引入對城鎮化建設的作用152
8.3.1大數據對城市産業的轉型推動153
8.3.2大數據對城鄉區域建設的推動156
8.3.3大數據對規劃建設的理性決策推動158
8.3.4大數據對城市規劃社會公眾參與度的推動159
8.4長三角城市群智能化建設大數據研究案例160
8.4.1長三角城市群與中國其他四大城市群的比較分析160
8.4.2長三角城鎮群智能城鎮化建設的迫切需求162
8.4.3長三角城鎮群大數據企業時空演化規律研究163
8.4.4大數據支撐長三角城鎮群的戰略建議164
8.5智能城鎮化與大數據戰略及其政策166
8.5.1中央政府層麵167
8.5.2城市政府層麵167
8.5.3城區及園區管理部門層麵168
8.6小結168
第9章大數據産業發展戰略思路與對策169
9.1國傢層麵推進建議171
9.2區域整體層麵推進建議172
9.3各省市層麵推進建議173
參考文獻175
前言/序言
為充分發揮院士的智囊作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工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中國工程院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充分依托和發揮上海特殊的地域、經濟,以及院士多、專業覆蓋麵寬的優勢,於2001年7月成立閤作委員會,並在閤作委員會的領導下創建瞭上海市中國工程院院士谘詢與學術活動中心。2012年12月,為進一步深化院市雙方戰略谘詢閤作、推動區域工程科技思想庫建設,雙方成立瞭全國首個工程科技領域的地方谘詢機構——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上海),旨在充分發揮區域工程科技智庫功能,積極組織院士專傢圍繞事關科技創新發展全局的長遠問題,為上海、長三角乃至國傢相關部門科技決策提供準確、前瞻、及時的建議。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上海)的建立,對於發展現代科技服務業具有重要的探索和示範作用,對於支撐國傢工程科技思想庫建設也有重大意義。
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上海)自成立以來已先後組織院士專傢承擔瞭近20項“中國工程院重點谘詢研究項目”及“上海市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內容涵蓋燃氣輪機、海洋工程裝備、醫療器械、大數據、集成電路、能源互聯網、航空航天、智能製造、老齡化、生活垃圾處理以及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等眾多領域。每個項目均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閤作單位不僅有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上海社會科學院等高校和研究機構,還有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中航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中信泰富特鋼集團等大型企業,以及上海市船舶與海洋工程學會等行業協會。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院士專傢多次帶隊赴全國各地開展實地調研,深入瞭解當地相關領域産業發展情況,並召開係列研討會和谘詢會,集思廣益、暢所欲言。所形成的谘詢報告凝聚瞭上百位院士和專傢的智慧與心血,在科學決策中發揮瞭重要作用。其中《燃氣輪機發展戰略研究》和《健康老齡化發展戰略研究》等谘詢成果在第一時間送交國務院、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國傢能源局、國傢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等國傢和地方有關部門,為國傢重大戰略布局的科學決策提供瞭參考。
鑒於這些谘詢報告資料豐富、理論體係完整、觀點鮮明,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應用參考價值,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上海)決定將這些谘詢研究成果進行係統總結,以“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叢書”的形式齣版,以反映我國工程科技若乾重點領域的科技發展戰略成果。
當前,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已經列入國傢“十三五”規劃綱要,是一項國傢戰略,建設的目標任務已十分明確,各項工作已經到瞭全麵深化、全麵落實的關鍵階段,事關國傢發展全局,任務艱巨繁重,必須解放思想、破解難題、改革攻堅。希望這套叢書的編輯齣版,能為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的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創新工程布局等提供谘詢建議,又能為建立與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相適應的重大創新戰略和重大科技政策等體製機製改革提供依據,也能為專傢學者的研究工作和有關部門的戰略決策提供參考。
最後感謝為叢書齣版付齣辛勞的各位院士專傢!
《全球數字經濟浪潮下的産業變革與中國機遇》 一、 時代背景:數字巨浪,重塑世界格局 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數字時代浪潮之中,以數據為核心驅動力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席捲全球。這場變革不僅是技術的迭代升級,更是對現有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重塑,它打破瞭傳統的行業邊界,催生瞭新興的商業模式,深刻影響著國傢競爭力、社會治理乃至個體生活的方方麵麵。 從互聯網的普及到移動通信的飛速發展,再到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集中爆發,數據已成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之後的第五大生産要素。數據的采集、存儲、處理、分析和應用能力,正在成為衡量一個國傢、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指標。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在積極布局數字經濟,將其視為驅動經濟增長、提升國傢實力、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重要戰略。 然而,數字經濟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它帶來瞭巨大的機遇,也伴隨著嚴峻的挑戰。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邊界如何界定?數字鴻溝如何彌閤?新興技術可能帶來的失業問題如何應對?數字權力如何平衡?如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既保持開放閤作,又能維護國傢利益?這些問題不僅拷問著政策製定者、行業領袖,也關係到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未來。 二、 核心內容:洞察數字經濟的宏觀圖景 本書聚焦於數字經濟這一宏大主題,深入剖析其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現狀、演進趨勢以及對各行各業産生的顛覆性影響。我們將從以下幾個維度展開論述: (一) 數字經濟的全球圖景與發展脈絡 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概覽: 審視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麵的戰略布局、政策導嚮、核心優勢與麵臨的挑戰。分析美國、歐洲、中國、日韓等國傢和地區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技術創新、數字産業培育、數字治理等方麵的異同,勾勒齣全球數字經濟競爭與閤作的宏觀態勢。 數字經濟的演進階段與驅動因素: 迴顧數字經濟從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發展至今的演進曆程,深入探討支撐其發展的關鍵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5G/6G、物聯網、區塊鏈等)如何相互賦能,推動數字經濟不斷邁嚮新的高度。分析數據作為核心要素,在價值鏈中的作用如何日益凸顯。 數字經濟對傳統産業的顛覆與重塑: 重點研究數字經濟如何滲透並改造傳統産業,例如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智能製造)、服務業的綫上化與智能化(新零售、智慧醫療、在綫教育等)、農業的數字化升級(智慧農業),以及金融業的數字化創新(FinTech)。揭示數字技術如何提升生産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創新商業模式,並帶來新的價值增長點。 新興數字産業的崛起與發展: 關注數字經濟催生的新業態、新模式、新産業,如平颱經濟、共享經濟、沉浸式體驗經濟(元宇宙)、數字內容産業、數字內容創作與分發、數字內容消費等。分析這些新興産業的商業邏輯、發展規律、市場前景及潛在風險。 (二) 數字經濟下的産業變革:技術、模式與生態 核心數字技術的驅動力解析: 人工智能(AI): 深入探討AI在感知智能、認知智能、生成式AI等方麵的突破,以及其在自動化、決策支持、個性化服務等領域的應用。分析AI倫理、安全與可信AI的發展趨勢。 大數據(Big Data): 闡述大數據的價值挖掘過程,包括數據采集、清洗、存儲、處理、分析與可視化。探討如何從海量數據中提煉齣有價值的洞察,支撐商業決策與創新。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 分析雲計算如何提供彈性的計算資源、存儲能力和各類服務,降低企業IT門檻,加速創新應用的部署。探討公有雲、私有雲、混閤雲以及邊緣計算的發展。 物聯網(IoT): 探討物聯網如何連接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實現萬物互聯。分析其在智能傢居、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智慧交通等領域的應用價值。 5G/6G與通信技術: 闡述下一代通信技術如何為數字經濟提供高速、低延遲、廣連接的網絡基礎,支撐各類新興應用的發展。 區塊鏈(Blockchain): 探討區塊鏈在數據安全、可信交易、供應鏈金融、數字身份等領域的應用潛力,以及其去中心化、防篡改的特性。 顛覆性商業模式的創新與演化: 平颱經濟: 分析平颱如何連接供需雙方,構建生態係統,實現網絡效應和規模經濟。探討平颱經濟的優勢、挑戰與監管問題。 共享經濟: 審視共享經濟在齣行、住宿、物品等領域的模式創新,以及其對傳統資源利用效率的影響。 訂閱經濟與服務化轉型: 探討産品銷售嚮服務提供轉變的趨勢,以及企業如何通過訂閱模式實現持續收入增長。 C2M (Customer-to-Manufacturer) 與大規模個性化定製: 分析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實現消費者需求直接驅動生産,實現更高效、更個性化的産品製造與交付。 數字産業生態係統的構建與演進: 價值鏈重構: 分析數字技術如何改變傳統産業的價值鏈,形成新的價值分配模式。 生態閤作與競爭: 探討不同主體(科技巨頭、初創企業、傳統企業、政府、高校、研究機構)之間如何通過閤作與競爭,共同構建繁榮的數字産業生態。 數據驅動的生態管理: 分析如何利用數據洞察來優化生態係統的運作,提升效率,發現新的增長機會。 (三) 中國數字經濟的獨特機遇與戰略選擇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優勢與潛力: 深入分析中國在龐大的人口基數、活躍的消費者群體、快速普及的數字基礎設施、積極的政策支持、蓬勃發展的創新創業環境等方麵的獨特優勢。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麵臨的挑戰: 探討中國數字經濟在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數據治理體係建設、數字鴻溝縮小、國際規則製定參與度、隱私保護與安全監管等方麵存在的挑戰。 關鍵數字産業的中國實踐與發展路徑: 智能製造與工業互聯網: 分析中國在推動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方麵的努力與成效,以及工業互聯網的未來發展方嚮。 數字消費與新零售: 探討中國在移動支付、電子商務、社交電商、內容電商等數字消費領域的創新,以及新零售模式的演進。 智慧城市與數字治理: 審視中國在智慧城市建設、公共服務數字化、城市精細化管理等方麵的實踐,以及數字技術在提升社會治理能力中的作用。 數字技術在“新基建”中的作用: 分析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新基建”如何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中國數字經濟的國際戰略與閤作: 探討中國如何在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推動構建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數字經濟國際閤作框架。分析“一帶一路”數字經濟閤作的機遇與挑戰。 麵嚮未來的數字經濟發展戰略思考: 結閤國內外經驗,提齣中國數字經濟未來發展的戰略性建議,包括加強基礎研究與核心技術攻關、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構建數據要素市場、健全數字治理體係、促進數字技術普惠應用、應對數字風險挑戰等。 三、 價值與意義:洞察趨勢,把握未來 本書旨在為政策製定者、企業經營者、行業研究者以及對數字經濟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前瞻性的視角,幫助理解數字經濟的本質、發展規律及其對社會經濟帶來的深遠影響。通過對全球數字經濟發展趨勢的深入剖析,以及對中國數字經濟獨特機遇的解讀,本書希望能激發讀者對未來發展方嚮的思考,為抓住數字經濟浪潮下的發展機遇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啓示。 在日新月異的數字時代,唯有深刻理解變革的驅動力,纔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把握主動,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書正是為讀者提供一把解鎖數字經濟未來圖景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