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2016年8月17-21日中山大学举办的国际政治地理学前沿论坛暨第33届国际地理联合会大会政治地理委员会前置会议的成果实录。该会议是国际地理学联合会政治地理委员会和国际边境/边界研究学会第*次在中国境内与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举办年会。会议共有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芬兰、日本、新加坡、巴西等13个国家和地区、4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代表出席,有78人参加了本次会议的发表和评议。这是第*次东西方地理学者就政治地理学研究议题进行沙龙性质的对话,也是第*次国际地理联合会在中国召开政治地理学主题的会议,亦是中国地理学会第*次举办政治地理学的主题会议。本书按照会议内容进行整理,共收录40篇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东西对话:新政治地理学”、“面向多尺度的政治地理学”、“政治地理/地缘政治新前沿”、“聚焦亚洲:边境/边界研究新进展”、和“城市空间、领域与管治”。
刘云刚,1973年生,现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资源学会资源型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学与城乡规划、政治地理学、地理学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目前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0多篇,专著1部(日文),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科技部基础研究专项基金等十余项科研项目。主要学术成果涉及资源型城市发展、国际化城市与移民政策、新城开发与空间生产、中日城市发展比较研究等。目前正在主持的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社会管理的政治地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珠江三角洲的日资集聚与日本人移民的生活空间形成”、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新移民理论与国际化城市的移民管治研究”及高校基本科研项目“政治地理学理论及其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领域理论研究”等。作者有多年海外留学经历,出版发表多篇英文、日文等语种论文、译著与外文专著。
这本书,哦,说起来也巧,我是在一个朋友的书房里翻到的。当时正好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影响王朝兴衰的地缘因素。书名虽然是“中国政治地理学”,但“进展与展望”几个字,让我觉得可能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说不定能找到一些关于古人如何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条件来巩固统治、扩张疆域的生动案例。我当时就想,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诸如黄河、长江、长城等地理要素对历代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瓦解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那就太棒了。比如,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为何能孕育出那么多辉煌的文明,又为何常常成为水患的源头,这些地理条件是如何塑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甚至影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统治的稳定性?再比如,长城,它不仅仅是一道防御工事,其选址、修建的背后,蕴含了多少关于边疆管理、民族关系、以及国家安全战略的地理智慧?我期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争斗,更是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互动的结果。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地理区域,如关中、江南、塞北等,在国家权力分配、经济发展模式、文化认同形成等方面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评分我是一个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战略非常着迷的读者。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国际行为,不能脱离其地理环境。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其地缘战略的制定,必然与它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息息相关。所以,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地理学评论·第八辑·中国政治地理学:进展与展望》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在深入探讨中国作为一个地理大国,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利用其地理优势,制定并实施其对外战略。比如,它是否会分析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对于其海洋战略、海军发展、以及与周边国家海上争端的影响?又或者,它是否会探讨中国内陆与中亚、俄罗斯等国的陆地边界,是如何影响其陆地安全、能源获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分析,中国是如何从地理上塑造和维护其战略纵深,以及如何在应对外部挑战时,充分发挥地理因素的优势。此外,我也想知道,本书是否会涉及中国的岛屿主权争端,以及这些岛屿的地理位置如何影响其战略价值。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从地理的维度,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和影响力。
评分我对社会变迁和文化地理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常常觉得,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不仅仅影响了那里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更深刻地塑造了那里的人民的文化、习俗,甚至是思维方式。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时,我立即被“中国政治地理学”这个概念所吸引,并联想到它可能触及到一个非常有趣的领域: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形成。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探讨,不同地理区域,比如南北方、东西方,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是否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比如,北方游牧民族的地理环境,是否塑造了他们勇猛、尚武的特质,以及对中央集权的服从性?而南方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是否孕育了更精细、更注重商业和文化发展的社会?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了中国的政治认同、民族融合,甚至是对“家国一体”这种政治观念的形成。再者,我也想知道,在现代中国,地理因素是否仍在影响着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变迁,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政治参与和社会动员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这本书,在我看来,或许能揭示地理环境与中国人民集体意识之间,那种深远而微妙的联系。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纯属偶然,当时是在一个国际学术会议的茶歇时,听几位学者在讨论中国政治地理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其中一位提到这本书,我隐约听到了“地缘政治”、“国家边界”、“区域发展差异”等关键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格局,不能仅仅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层面去分析,而必须深入到其地理本底。比如,中国这么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必然孕育出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这进而会影响到各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社会结构,以及在国家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在探讨如何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去理解中国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这种不平衡如何与政治权力、政策制定发生联动。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否会分析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如何随着时间演变的,以及国家如何在政策上试图平衡这种差异。再者,中国的漫长边疆,与多个国家接壤,这必然带来了复杂的地缘政治挑战。这本书能否从地理学的角度,对这些边疆安全、民族问题,以及“一带一路”倡议背后的地缘考量,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我期待这本书能揭示地理因素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内在逻辑。
评分我个人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一直以来,我总觉得一个城市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由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比如,是不是靠近河流、大海,是不是在交通要道上,是不是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潜力和模式。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中国政治地理学”这个部分,我立刻联想到,这是否意味着它会从宏观的地理视角,来分析中国不同城市,特别是重要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是如何在地理空间上布局,以及这种布局如何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版图。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古代都城的选址原则,比如依山傍水、背山面水,这背后蕴含的地理智慧和防御考量。或者,它是否会分析沿海城市、内陆城市,以及沿江城市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不同角色和地位。比如,为什么上海、广州这样的沿海城市能够崛起成为国际大都市,而一些内陆城市虽然资源丰富,却发展相对缓慢。这种差异,是否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以及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有关?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背后的地理逻辑,以及地理因素如何塑造了中国的空间发展格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