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评论·第八辑·中国政治地理学:进展与展望

地理学评论·第八辑·中国政治地理学:进展与展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云刚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地理学
  • 中国地理
  • 区域发展
  • 地缘政治
  • 国土空间
  • 中国政治
  • 地理学评论
  • 学术研究
  • 学科进展
  • 展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46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081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2016年8月17-21日中山大学举办的国际政治地理学前沿论坛暨第33届国际地理联合会大会政治地理委员会前置会议的成果实录。该会议是国际地理学联合会政治地理委员会和国际边境/边界研究学会第*次在中国境内与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举办年会。会议共有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芬兰、日本、新加坡、巴西等13个国家和地区、4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代表出席,有78人参加了本次会议的发表和评议。这是第*次东西方地理学者就政治地理学研究议题进行沙龙性质的对话,也是第*次国际地理联合会在中国召开政治地理学主题的会议,亦是中国地理学会第*次举办政治地理学的主题会议。本书按照会议内容进行整理,共收录40篇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东西对话:新政治地理学”、“面向多尺度的政治地理学”、“政治地理/地缘政治新前沿”、“聚焦亚洲:边境/边界研究新进展”、和“城市空间、领域与管治”。

作者简介

刘云刚,1973年生,现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资源学会资源型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学与城乡规划、政治地理学、地理学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目前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0多篇,专著1部(日文),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科技部基础研究专项基金等十余项科研项目。主要学术成果涉及资源型城市发展、国际化城市与移民政策、新城开发与空间生产、中日城市发展比较研究等。目前正在主持的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社会管理的政治地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珠江三角洲的日资集聚与日本人移民的生活空间形成”、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新移民理论与国际化城市的移民管治研究”及高校基本科研项目“政治地理学理论及其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领域理论研究”等。作者有多年海外留学经历,出版发表多篇英文、日文等语种论文、译著与外文专著。


《遥远的边界:全球冲突与地缘政治的演变》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复杂性与演变,聚焦于那些塑造国际关系、引发国家间冲突与合作的关键地理因素。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从宏观的全球权力转移到微观的局部冲突区域,地理空间如何被战略性地利用、争夺和重塑。 第一部分:地缘政治理论的当代回归与挑战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经典地缘政治思想的精髓,如马汉的海权理论、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学说以及麦金德的世界岛概念,并探讨了它们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的适用性与局限。我们认为,虽然传统的地缘政治关注地理要素的固定性,但当代地缘政治则更加强调动态性、信息流和技术进步对空间认知的重塑。 章节将深入剖析“新地缘政治”的几个核心议题: 1. 能源地缘政治的转型: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兴起和能源安全范式的转变,传统依赖化石燃料的战略布局正在发生变化。本书分析了关键矿产(如锂、钴、稀土)的供应链地缘政治,及其如何成为未来大国竞争的新焦点。 2. 数字疆域与信息控制: 探讨了“赛博空间”作为一种新型地理维度,如何被用于国家间的情报战、影响力渗透和关键基础设施的控制。数据流动、海底光缆的战略价值以及“技术民族主义”的兴起,构成了新的权力边界。 3. 气候变化的地缘政治后果: 气候危机不再仅仅是环境问题,而是深刻影响国家安全和区域稳定的驱动力。本书研究了冰盖融化带来的北极航道争夺、资源稀缺导致的跨界水资源冲突,以及气候难民潮对边境控制和国际援助体系的冲击。 第二部分:关键地缘战略区域的冲突热点分析 本部分运用上述理论框架,对当前全球最敏感和最不稳定的地理区域进行详细的案例研究。分析着重于这些冲突背后的地理基础、历史遗留问题与外部势力的干预。 A. 印太地区的权力重构: 该区域被视为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中心。本书分析了“岛链”概念的复兴及其在海洋权益争夺中的作用。重点关注南海的航道安全、台湾海峡的战略重要性,以及印度洋作为能源运输生命线的战略地位。我们考察了区域内主要国家(如美国、中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如何通过联盟构建、军事部署和经济投射来巩固或挑战现有秩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蓝色基础设施”的投资,即港口、卫星通信和海底监测系统的争夺,正在成为新的角力场。 B. 欧亚大陆的稳定与碎片化: 本书审视了从东欧到中亚的广阔地带,这是传统上大国博弈的“心脏地带”。我们详细分析了俄乌冲突的地理根源,包括缓冲区地带的战略价值、对黑海出海口的控制,以及地缘经济走廊(如“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引起的复杂反应。中亚五国在地缘政治中的“支点”作用,以及它们在东西方影响下的内部分化风险,也被置于重点考察之列。 C. 中东与北非的能源与安全交织: 中东地区的冲突不再仅仅是围绕石油展开,而是混合了宗教认同、代理人战争和地缘经济通道的争夺。本书着重分析了对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等关键海上咽喉的控制权争夺,以及沙特与伊朗之间的区域霸权竞争如何通过也门、叙利亚等地的实体冲突表现出来。此外,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稳定,特别是萨赫勒地区的安全真空及其对欧洲的影响,也被纳入中东地缘政治的延伸分析。 第三部分:技术赋能下的未来地缘政治景观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技术进步对未来冲突形态和领土概念的颠覆性影响。 1. 高超音速武器与威慑的新范式: 速度极快的投射能力如何压缩决策时间,并挑战现有的预警系统和核威慑理论。 2. 太空的军事化与商业化: 卫星侦察、反卫星武器以及商业航天公司的崛起,正在模糊军事和民用太空活动的界限,引发对轨道安全的国际治理难题。 3. 城市化与反恐战争的地理学: 在高度城市化的环境中,传统的军事干预模式面临挑战。本书探讨了城市作为“非对称战场”的特征,以及对人口和基础设施的精准控制如何成为现代冲突的新目标。 通过对这些相互关联的地理、政治和技术驱动力的系统分析,《遥远的边界》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国际冲突复杂性的透彻视角,揭示地理要素如何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21世纪持续发挥核心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哦,说起来也巧,我是在一个朋友的书房里翻到的。当时正好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影响王朝兴衰的地缘因素。书名虽然是“中国政治地理学”,但“进展与展望”几个字,让我觉得可能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说不定能找到一些关于古人如何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条件来巩固统治、扩张疆域的生动案例。我当时就想,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诸如黄河、长江、长城等地理要素对历代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瓦解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那就太棒了。比如,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为何能孕育出那么多辉煌的文明,又为何常常成为水患的源头,这些地理条件是如何塑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甚至影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统治的稳定性?再比如,长城,它不仅仅是一道防御工事,其选址、修建的背后,蕴含了多少关于边疆管理、民族关系、以及国家安全战略的地理智慧?我期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争斗,更是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互动的结果。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地理区域,如关中、江南、塞北等,在国家权力分配、经济发展模式、文化认同形成等方面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评分

我是一个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战略非常着迷的读者。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国际行为,不能脱离其地理环境。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其地缘战略的制定,必然与它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息息相关。所以,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地理学评论·第八辑·中国政治地理学:进展与展望》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在深入探讨中国作为一个地理大国,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利用其地理优势,制定并实施其对外战略。比如,它是否会分析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对于其海洋战略、海军发展、以及与周边国家海上争端的影响?又或者,它是否会探讨中国内陆与中亚、俄罗斯等国的陆地边界,是如何影响其陆地安全、能源获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分析,中国是如何从地理上塑造和维护其战略纵深,以及如何在应对外部挑战时,充分发挥地理因素的优势。此外,我也想知道,本书是否会涉及中国的岛屿主权争端,以及这些岛屿的地理位置如何影响其战略价值。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从地理的维度,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和影响力。

评分

我对社会变迁和文化地理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常常觉得,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不仅仅影响了那里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更深刻地塑造了那里的人民的文化、习俗,甚至是思维方式。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时,我立即被“中国政治地理学”这个概念所吸引,并联想到它可能触及到一个非常有趣的领域: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形成。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探讨,不同地理区域,比如南北方、东西方,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是否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比如,北方游牧民族的地理环境,是否塑造了他们勇猛、尚武的特质,以及对中央集权的服从性?而南方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是否孕育了更精细、更注重商业和文化发展的社会?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了中国的政治认同、民族融合,甚至是对“家国一体”这种政治观念的形成。再者,我也想知道,在现代中国,地理因素是否仍在影响着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变迁,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政治参与和社会动员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这本书,在我看来,或许能揭示地理环境与中国人民集体意识之间,那种深远而微妙的联系。

评分

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纯属偶然,当时是在一个国际学术会议的茶歇时,听几位学者在讨论中国政治地理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其中一位提到这本书,我隐约听到了“地缘政治”、“国家边界”、“区域发展差异”等关键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格局,不能仅仅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层面去分析,而必须深入到其地理本底。比如,中国这么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必然孕育出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这进而会影响到各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社会结构,以及在国家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在探讨如何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去理解中国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这种不平衡如何与政治权力、政策制定发生联动。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否会分析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如何随着时间演变的,以及国家如何在政策上试图平衡这种差异。再者,中国的漫长边疆,与多个国家接壤,这必然带来了复杂的地缘政治挑战。这本书能否从地理学的角度,对这些边疆安全、民族问题,以及“一带一路”倡议背后的地缘考量,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我期待这本书能揭示地理因素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内在逻辑。

评分

我个人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一直以来,我总觉得一个城市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由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比如,是不是靠近河流、大海,是不是在交通要道上,是不是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潜力和模式。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中国政治地理学”这个部分,我立刻联想到,这是否意味着它会从宏观的地理视角,来分析中国不同城市,特别是重要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是如何在地理空间上布局,以及这种布局如何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版图。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古代都城的选址原则,比如依山傍水、背山面水,这背后蕴含的地理智慧和防御考量。或者,它是否会分析沿海城市、内陆城市,以及沿江城市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不同角色和地位。比如,为什么上海、广州这样的沿海城市能够崛起成为国际大都市,而一些内陆城市虽然资源丰富,却发展相对缓慢。这种差异,是否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以及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有关?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背后的地理逻辑,以及地理因素如何塑造了中国的空间发展格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