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第4版)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Since 1880]

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第4版)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Since 188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彼得·霍尔(Peter Hall) 著,童明 译
图书标签:
  • 城市规划
  • 城市设计
  • 思想史
  • 设计史
  • 规划史
  • 现代主义
  • 后现代主义
  • 乌托邦
  • 城市理论
  • 建筑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71226
版次:4
商品编码:122822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城市规划经典译丛
外文名称: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Since 1880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第4版)》仍然是针对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历史,针对其所缘起的社会经济问题和机遇的绝世阐述。这部经典文献由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受尊敬的人物所撰写,为读者呈现了发生于20世纪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史。
  《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第4版)》涵盖了过去十年间所发表的众多新成果,借鉴了来自全球范围的案例。霍尔在讨论中涉及的城市内容广泛,并将他自己多彩的经验融入这部城市发展史之中。

作者简介

  彼得·霍尔爵士(Sir Peter Hall,1932-2014)伦敦大学学院中涵盖了建筑、房屋、环境设计与规划等专业的巴特雷特学院内城市规划专业的一位教授。他是30多本关于城市规划以及相关主题著作的作者,其中包括《文明中的城市》、《高科技美洲》(High Tech Ameriica)、《城市规划大灾难》(Great Planning Disasters)、《世界城市》(The World Cities)和《伦敦2000年》(London 2000)。他曾经提出了目前在美国和欧洲各国广泛应用的城市企业区(Urban Enterprise Zone)的概念。霍尔爵士作为世界上许多政府与国际机构的顾问,因其对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所作出的贡献而闻名遐迩。
  
  童明,1968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90年获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学士学位,1993年获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至今留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设计与理论、城市社会学,城市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建筑设计与理论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已出版专著《政府视角的城市规划》《从神话到童话》、译著《拼贴城市》《明日之城》(第三版),发表各类论文50余篇。同时也从事建筑实践工作,并积极参与各种对外教学与研究交流活动。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是一部贯穿整个世纪的、有关城市规划意识形态及其实践的历史……所有内容都包含在这样一本极具观赏性的力作之中,它建构了一整个系列的精妙联系。
  ——《建筑评论》(The Architectural Review)
  
  ★这是一本必须要读的书。
  ——《美国规划协会学刊》(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Journal)
  
  ★彼得·霍尔以其关于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的批判性文章而享誉世界,这本新版的《明日之城》也不例外。彼得·霍尔以极大的热忱和天赋来进行写作,他用城市规划的历史将读者带上了一次愉快的旅程!
  ——《地理学刊》(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这部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经典历史著作已经更新到第三版。《明日之城》是有关20世纪城市发展的一本极为精彩的导读,同时也是如何看待21世纪发展的一个良好平台。
  ——《城市用地》(Urban Land)

目录

来自译者的阅读说明书
第四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1 想象之城
美好城市的另类景象(1880-1987)
规划运动的无政府根源/一句警言:野径中的拦路巨石/穿越迷津的向导

2 梦魇之城
针对19世纪贫民窟城市的反应:伦敦、巴黎、柏林、纽约(1880-1900)
凄厉的哭泣/1885年英国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萧条、暴力和动乱的威胁/布斯的调查:问题得以确定/欧洲的贫民窟城市/纽约:分租房中的毒瘤/一个国际化的问题

3 杂道之城
大众迁往郊区:伦敦、巴黎、纽约(1900-1940)
伦敦郡议会开始建造/第一批城市规划方案/纽约发现了区划/伦敦:地铁导致郊区扩张/图多尔·沃尔特斯的遗产/郊区的建设/建筑师的复仇

4 田园之城
田园城市的解决方案:伦敦、巴黎、柏林、纽约(1900-1940)
霍华德思想的根源/田园城市与社会城市/莱切沃斯与汉普斯特德:欧文与帕克/两次大战之间的田园城市运动/田园城市在欧洲/远方的田园城市/美洲的田园城市/英国的新城:国家进行接管

5 区域之城
区域规划的诞生:爱丁堡、纽约、伦敦(1900-1940)
格迪斯与无政府传统/美国区域规划协会/153RPAA对纽约区域规划/新政规划/TVA/实现了的理想:伦敦

6 纪念碑之城
城市美化运动:芝加哥、新德里、柏林、莫斯科(1900-1945)
伯纳姆和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城市美化运动/堪培拉:城市美化运动的一个例外/城市美化运动和大独裁者

7 塔楼之城
柯布西耶式的光辉城市:巴黎、昌迪加尔、巴西利亚、伦敦和圣路易斯(1920-1970)
柯布西耶式的理想城市/昌迪加尔规划/巴西利亚:准柯布西耶城市/柯布西耶们来到英国/伟大的重建/美国的城市更新/反击:雅各布斯和纽曼/普鲁伊特一伊戈的动荡/柯布西耶的遗产

8 自建之城
自治的社区:爱丁堡、印多尔、利马、伯克利、麦克尔斯菲尔德(1890-1987)
格迪斯去了印度/皮斯希文中所有人的阿卡迪亚/特纳去了秘鲁/中国开展上山下乡/第一世界的自治:从赖特到亚历山大/反城市更新的伟大战争/战争来到欧洲/社区建筑到达英国

9 公路之城
汽车郊区:长岛、威斯康辛、洛杉矶、巴黎(1930-1987)
威尔斯的预言实现了/洛杉矶指明了方向/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和苏维埃的反城市主义者/“郊区来了!”/郊区化:大辩论/控制欧洲的郊区扩张/把圆变方:规划欧洲大城市/斯德哥尔摩的另外选项/巴黎:奥斯曼的回归/高速公路大叛乱及其之后

10 理论之城
规划与学术:费城、曼彻斯特、加利福尼亚、巴黎(1955-1987)
学术性城市规划的前史:1930-1955/系统的革命/寻求一种新范式/马克思主义者的优势/理论与实践的持续性分离:从我们已知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象牙塔外的世界:实践从理论
中回撤

11 企业之城
上下颠倒的规划:巴尔的摩、香港、伦敦(1975-2000)
美国的罗斯化/大企业地区辩论/为道克兰而战/城市更新在行动:曼彻斯特和鹿特丹/企业区走向海外/针对规划的攻击

12 褪色的盛世之城
信息城市和无信息隔都:纽约、伦敦、东京(1990-2010)
全球信息化城市:符号分析家和绝望者/世界的数字化/城市规划与城市政策:法规化对城市企业化/泰晤士河口:1980年代城市更新项目的最后一个?/大型项目:一场东亚艺术形式/城市品质运
动/实践中的可持续城市主义:英国的城市特别工作组及其继任者/寻求可持续性/规划朝圣者的新模型/规划收益和社会公正/发展,公平和环境

13 永远的底层阶级之城
持久的贫民窟:芝加哥、圣路易斯、伦敦(1920-2011)
芝加哥发现了底层阶级/社会学者闯入“隔都”/隔都暴乱的影响/暴乱之后/英国的底层阶级/15年之后:与社会排斥作战/写于2011年8月的后记

参考文献
索引
插图索引
译后记

前言/序言

  又一个十年,又一次科技飞跃。此次新版大部分完成于我伦敦家中的书房里,在宽带的帮助下,我可以连接到伦敦大学的图书馆,并由此获得各个学校的丰富资源。所以,这项工作其实同样也可以在火地岛(Tierradel Fuego)完成。由此可见,学识正不断地从地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也不尽如此,此项工作仍有赖于两位助手(卡洛斯·加尔维斯(Carlos Galvis)和丽荣·舒尔(Liron Schur)的辛勤付出。他们为本书进行校正,查询、定位、下载新文献,并熟练地将Adobe文件转化为微软的Word文件,为接下来的各项学术分析打下了基础。在此我要着重感谢他们,还要感谢其他以各种方式为本书鼎力相助的同事们。
  同时也要感谢卡洛琳·亨斯曼(Caroline Hensman),在布莱克威尔出版社(Blackwell)合并成为威利布莱克威尔出版社(Wiley Blackwell)的过程中遗失了大量的原版图片,感谢她对这些图片重新展开的海量研究与工作;感谢从零开始、娴熟地编辑了所有新旧文字材料的吉尔斯·弗里特尼(Giles Flitney);感谢来自威利出版社的本·撒切尔(Ben Thatche),他监督了整个复杂、漫长的出版过程。
  最后感谢玛格达(Magda),尽管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里,我因学务缠身而对于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有些心不在焉,她却依旧包容了我海量(目前仍然源源不断)的缺点。
城市,一个永恒的追问与演进的画卷 自人类开始群居,城市便如同一面折射社会文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乃至人类情感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对理想生活空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它不仅是钢筋水泥的聚合体,更是思想、文化、权力与梦想的交汇点。从古老的城邦到如今的超级都市,城市的面貌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迁,而塑造这一切的,是那些关于如何构建、管理、优化城市空间的智慧与理念。 本书并非要讲述某个具体城市的发家史,也不是罗列各国城市建设的宏大工程。相反,它将引领读者深入探究那些驱动城市规划与设计思想变革的关键力量,解析不同时代背景下,思想家、社会学家、建筑师、工程师以及普通市民对城市形态、功能与精神的深邃思考。我们将回溯那些奠定城市规划基石的早期理论,审视工业革命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了城市的面貌,又催生了怎样的应对之道。 想象一下,在19世纪末,当工厂烟囱林立,人口爆炸式增长,旧有的城市肌理不堪重负,疾病与贫困在拥挤的空间中蔓延。这样的困境,无疑激发了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他们是如何看待居住环境的?他们提出了哪些关于秩序、卫生、美学乃至社会公平的理想?本书将逐一呈现这些早期探索,它们可能关于如何疏导交通,如何规划绿地,如何划分居住区与工业区,亦或如何营造更具人性的公共空间。我们会看到,那些看似遥远的时代,人们对城市问题的忧虑与解决之道,与当下依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本身就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 进入20世纪,科学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思潮席卷全球,城市规划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更为系统化、理论化的阶段。现代主义的兴起,以其简洁的线条、功能至上的原则,对城市景观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探讨这些现代主义设计理念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被解读与实践的,它们带来了哪些效率的提升,又在不经意间剥夺了城市原有的复杂性与人情味?我们可能会遇到那些试图将城市“理性化”的宏大蓝图,例如功能分区的理论,它们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生活的城市格局?又比如,那些关于高层建筑、宽阔街道的设想,它们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又带来了哪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然而,历史的进程并非单向度的线性发展。对现代主义过度理性化与冰冷化的反思,催生了新的思潮。新旧城区的改造、对历史文脉的尊重、对社区参与的强调,这些都标志着城市规划思想的深化与多元化。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反思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质疑既有的规划模式,如何重新审视城市中的人文尺度与社会互动?我们会看到,城市并非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场所。关于如何保护历史街区,如何促进社区凝聚力,如何让城市更具包容性与活力,这些议题将贯穿其中。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城市发展的脉络与规划理念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从欧洲城市悠久的广场文化,到北美城市 grid-like 的布局,再到亚洲新兴城市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独特挑战,本书将力求展现一种全球性的视野。我们不会局限于西方中心的叙事,而是会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理解和塑造自己的城市。这其中,也许会涉及不同文明对集体生活空间、对自然环境的独特理解,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解融入城市设计的实践。 同时,我们也会注意到,城市规划与设计并非仅仅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利。社会运动、市民的参与、对城市生活质量的追求,都成为了推动城市变革的重要力量。本书将呈现那些关于“人的城市”的理想,如何挑战传统的精英式规划,如何将普通居民的需求与愿望纳入城市发展的考量之中。这涉及到对公共空间、交通系统、住房政策等一系列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 当然,技术进步也始终是影响城市形态的关键因素。从蒸汽机时代的铁路与工厂,到如今的互联网与智能交通,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为城市带来了新的可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本书将考察这些技术如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交通模式、信息流动,以及它们对城市规划与设计理念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例如,汽车的普及如何导致了郊区化与城市蔓延,又促使了哪些关于“紧凑城市”或“步行城市”的讨论? 总而言之,这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去理解那些塑造我们今天所处城市的思想与理念。它不是一本关于“应该如何规划”的教科书,而是一次关于“我们为何这样规划”的深刻追问。通过对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思想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问题的复杂性,认识到城市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无数思想碰撞、理念演进的必然结果。它鼓励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洞察,去审视我们身边的城市,去思考我们希望拥有的城市未来。这是一场关于城市梦想与现实的史诗,一段关于人类如何与空间互动、如何创造更美好生活环境的永恒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第4版)》的关注,源于我对城市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深刻认知,以及对塑造它的思想力量的好奇。1880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工业革命的影响日益深远,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这本书将“思想史”作为核心,让我看到了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规划技术的演进,更是在探寻那些影响了城市形态和功能的深层理念。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梳理出,从19世纪末的城市改良运动,到20世纪初的功能主义的兴起,再到后来的新城市主义、可持续发展等思潮,这一系列思想的演变过程。我想知道,这些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并发展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核心观点,例如,是如何将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念,与科尔布西耶的“光明城市”进行对比的?它是否能揭示出,这些看似不同的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存在怎样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第四版的存在,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生命力和作者的持续投入,我尤其希望它能对近年来的城市发展新趋势,如智慧城市、韧性城市等,提供有深度的思想分析。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城市挑战,其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历史深处,而未来的城市发展,也必然是建立在对过去思想遗产的批判性继承和创新之上的?

评分

我之所以选择阅读《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第4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城市如何从物质空间走向精神象征的转变过程感到着迷。书名中的“思想史”三个字,精准地捕捉到了我的关注点。我深信,一个城市的面貌,绝不仅仅是建筑师和工程师的简单堆砌,而是背后一系列思想、价值、社会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1880年以来,这是一个人类社会经历巨变的时期,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重塑,这些都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和建造城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城市景观的思想源头。比如,康德对于城市作为理性秩序的看法,马克思对于城市阶级分化的批判,以及后来的各位规划大师,如霍华德、莱特、科尔布西耶等人,他们提出的不同理念,究竟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辩驳,最终汇聚成一条复杂而又迷人的思想长河?我对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思想流派的深入剖析充满期待,比如,那些强调功能至上、机械效率的现代主义思潮,是如何在实践中引发了人们对环境、人文关怀的重新思考,进而催生出更注重人本、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第四版的出现,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得到了更新,我尤其希望看到书中是否对近年来涌现的关于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共享城市等新概念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它们是否也是1880年以来城市思想演进的必然产物?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个更为宏观和深入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看到城市的“形”,更能理解城市的“神”?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和社会变迁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被《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第4版)》的书名深深吸引。它承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将1880年以来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置于思想史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我一直认为,任何社会现象,包括城市的演变,其根源都在于思想。1880年,这个跨越世纪的节点,正是现代城市崛起、西方文明深刻变革的时期。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解读那个时代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重新审视人与城市的关系,如何提出关于空间组织、社会公平、生活质量的新理念。从早期对城市无序增长的忧虑,到对“理想城市”的构想,再到后来的功能主义、新城市主义等等,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城市发展脉络的绝佳窗口。我特别期待它能揭示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碰撞与演进,例如,当某些极端强调效率的规划理念遇到强调社区和人性化的思潮时,会产生怎样的火花?第四版的更新,更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对当代城市问题的分析寄予厚望。它能否帮助我理解,为何某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规划理念在今天看来显得有些僵化?又有哪些新的思想正在重塑我们对未来城市的想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深刻的启发,让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城市的居民,更能作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观察者,去理解和思考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复杂性。

评分

我之所以对《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第4版)》这个书名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因为它承诺了一个深刻的洞察——将城市规划与设计置于广阔的思想史背景下进行审视。1880年,这是一个人类社会经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浪潮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建筑师和规划师,都在努力理解和塑造着城市。这本书将“思想史”作为切入点,让我看到了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更是一次对支撑城市发展的深层理念的探究。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梳理出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思想是如何从萌芽、发展、碰撞到融合的。例如,它是否会深入探讨那些早期对城市拥挤、贫困、疾病等问题的反思,以及由此催生的各种改良和乌托邦式的设想?又或者,它是否会详细分析现代主义对功能至上、理性设计的强调,以及随后对这些理念的反思和修正?第四版意味着这本书的时效性和学术前沿性,我特别希望看到书中是否对近年来出现的关于“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共享城市”等新概念的理论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们是否也是1880年以来城市思想演进的必然结果?这本书能否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今天的城市形态,是如何被一系列历史悠久且不断演变的思想所塑造的?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个强大的思想框架,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城市的发展规律,并对未来的城市发展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思考。

评分

《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第4版)》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像是一张详细的地图,指引着我前往理解城市复杂性的核心。我一直对城市的发展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那些隐藏在城市景观之下的思想脉络。1880年以来,这个时期恰恰是现代城市形态形成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人口迁移、科技进步,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有哪些思想家、哪些理论、哪些社会思潮,在推动着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演变?它是否会梳理出从早期对无序城市扩张的反应,到对功能主义的推崇,再到后来对人性化、社区营造的回归,这样一条清晰的思想发展线索?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处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关系,例如,是如何将早期的理想主义城市构想,与后来的理性主义、功能主义进行对比和分析的?它是否能揭示出,不同时期人们对“美好城市”的定义是如何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进步而变化的?第四版意味着这本书的更新,我十分期待它是否能包含对当代城市规划的新思考,比如,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如何理解和构建城市空间?或者,后疫情时代对城市功能和设计的冲击,其背后的思想根源又是什么?这本书能否让我不仅仅停留在对城市表面的观察,更能深入理解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其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思想遗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足够吸引人,特别是“明日之城”这个词,一下子就将我对未来城市的美好想象与学术性的探讨联系了起来。我一直对城市规划和设计背后的思想渊源感到好奇,尤其是1880年以来,这个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究竟孕育了哪些改变我们生活空间的理念?《明日之城》的副标题“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更是明确地指出了这本书的重点,它不仅仅是罗列规划的案例,更是深入挖掘支撑这些案例背后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于艺术流派的思想脉络。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梳理出从早期对城市病的反应,到对功能主义的推崇,再到对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回归,这一系列思想演变的逻辑和推动力。同时,第四版的更新意味着它可能包含了对近期发展趋势的解读,比如数字技术对城市设计的影响,或者后疫情时代城市空间的新思考。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宏大的思想史框架,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它会是一个枯燥的理论堆砌,还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的城市会是这个样子,以及未来的城市又将走向何方?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关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社群主义等不同设计思潮的对比和分析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对城市发展更深层次的洞察,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现象。

评分

《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第4版)》这个书名,在我眼中,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邀请,邀请我去探索塑造现代城市面貌的那些看不见的思想力量。1880年,是一个充满剧烈变革的时代,工业化、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相信,理解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离不开对其背后思想演变的深刻洞察。这本书将“思想史”置于核心地位,让我看到了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和空间布局的介绍,更是对孕育这些规划与设计理念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元思想的梳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勾勒出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思想是如何从最初的秩序、卫生、效率导向,逐渐发展到关注人本、可持续性、社会公平等议题的。我想知道,那些曾经影响深远的规划理论,例如,埃本尼泽·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或者勒·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它们是如何在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又是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和思想变革,促使了它们从理念走向实践,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第四版的更新,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对当代城市问题的分析寄予厚望。它能否帮助我理解,在当今信息爆炸、全球化加速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借鉴历史上的思想智慧,去应对新的城市挑战,去构想一个真正宜居、可持续的“明日之城”?

评分

我第一次翻开《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第4版)》的初衷,更多是出于一种对城市的好奇心,以及对“什么让一座城市成为一座‘好’城市”这个问题的探寻。我生活在其中一座庞大而复杂的城市里,每天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但我常常会思考,这些建筑、这些街道、这些公共空间,它们是如何被构想出来的?它们背后又承载着怎样的价值和理念?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思想史”这个定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历史事件的编年史,而更是一次对城市背后灵魂的追溯。1880年,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城市人口急剧膨胀,随之而来的是拥挤、污染、疾病等一系列城市病。我想象着,在那个时代,一定有许多有远见的思想家、建筑师、社会改革家,他们是如何诊断这些问题的?又提出了哪些药方?本书或许会带我回溯到那些最初的、或许充满理想主义的城市蓝图,了解那些关于秩序、美学、功能、效率的早期论调。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思想又如何被发展、被挑战、被融合?例如,新城市主义的出现,是对早期现代主义过度追求功能性的反思吗?我对书中对不同时期思潮的辨析和比较特别感兴趣,希望能借此机会,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关于城市规划设计思想演变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我所身处的城市环境,甚至能对未来的城市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

评分

我对《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第4版)》这个书名,第一印象便是它所蕴含的学术深度与历史广度。1880年,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思想激荡的时代,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城市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社会问题和挑战。我认为,理解当今城市的面貌,必须回溯到那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去探究那些塑造了城市形态与功能的思想渊源。这本书将“思想史”作为核心,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罗列规划流派和案例,而是深入挖掘每一个重要思想的形成背景、核心论点,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城市发展。例如,从早期对城市拥挤、卫生问题的关注,到对宏大叙事的理性主义规划,再到后来对人文关怀、社区参与的强调,这条思想演变的长河是如何形成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与融合,例如,功能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对抗,或者激进主义对传统规划的挑战?第四版的出现,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很可能已经得到了更新,我尤其关注它是否对近年来出现的诸如“韧性城市”、“共享经济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等前沿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和探讨。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一些过去的规划理念在今天看来显得过时,而另一些则依然具有生命力?我期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城市深层智慧的大门,让我能够以更宏观、更批判性的视角去理解我所生活的城市,以及它未来的可能性。

评分

《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第4版)》这个书名,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书的标签,更像是一个开启了无数可能性的钥匙。我一直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而城市规划与设计,则是这种文明最直观的物质载体。1880年以来,这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城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口激增到空间扩张,从功能分区到生活方式的重塑。这本书将“思想史”作为切入点,让我看到了它不仅仅是对事件的记录,更是对背后深层逻辑的探索。我非常好奇,在那个充满工业革命气息的年代,思想家们是如何看待城市问题的?他们提出了哪些关于美学、秩序、社会公平、公共利益的理念?书中是否会详细解析像“花园城市”这样的早期乌托邦式设想,以及它们如何受到现实的检验和发展?更让我兴奋的是,本书似乎承诺了一条连贯的思想脉络,从工业化时代的理性规划,到现代主义对功能与效率的追求,再到后来对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回归。我想知道,这些思想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与断裂?第四版的更新,更是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对当代城市规划热点问题的回应抱有极大的期待。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从历史的思想遗产中汲取养分,去构想更加美好、更加可持续的“明日之城”?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建立起一个更为立体和深刻的关于城市发展思想的认知体系。

评分

很好,非常喜欢!

评分

非常经典的城市规划书籍,老师推荐的。很不错。

评分

非常经典的城市规划书籍,老师推荐的。很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经典再版,增加了近些年来的成果,封面设计没有第三版好。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书很经典

评分

很好,非常喜欢!

评分

经典专业书,有高度,有深度,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