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园林景观设计都是一个美丽的概念。园林景观设计要把景观要素系统组织,使之形成完整和谐的景观体系和有序的空间形态。对于园林景观设计来说,哪怕是同一园林景观设计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园林景观是人类的智慧凝聚,是历史的,也是美丽的。它蕴涵了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因此,未来无论园林景观设计如何发展,其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核心思想却是永续的。
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初学者而言,从更加宏观的角度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与意义,掌握基本的设计的方法对成为一名职业园林景观设计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图解日本园林》是一本日本原版引进书,可为景观设计的初学者提供更为通俗易懂的学习方法。该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便于初学者理解,非常适合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等专业的初学者阅读。
本书主要向大家介绍日本园林的基础知识,除了介绍日本园林的样式及历史、栽植、置石、理水、小品等基本知识外,还穿插介绍造园的具体内容,也涵盖了建造及管理园林方面的知识,帮助读者加深对日本园林的理解。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简洁但详尽地介绍了庭园造景的施工方法,适合景观设计师、园艺师以及园艺爱好者品读和借鉴学习。日本园林与西方的规则式园林截然不同。相比于西方园林设计附加的人工装饰性,日本园林一般不采用华美的布局,反而更加重视亲近自然,更加倾向于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管理。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日本园林以自然为主题创作和发展了多样的园林风格和造园手法,在学会如何观赏日本园林的同时,对学习如何建造园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日]堀内正树,日本园艺专业讲师。毕业于明治大学。先后在园林建造公司和出版社任职,目前是自由职业者,主要策划和撰写日本文化、自然文化、环境绿化等主题的书籍和杂志。着有《造园施工必携》(日本造园组合连合会)、《周刊游览日本园林》(小学馆)共30期等。
张敏,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教育技术系理学学士,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日语口译硕士(MTI)在读,获N1、CATTI笔译2级证书。
内容详尽,繁而不乱,有章法。
——资深编辑 曹蕾
一本从基础开始了解日本园林的启蒙书,还是一本能把日本园林做到如此精致的工具书。很不错。
——园林景观设计师 张少华
第一章 日本园林的基本样式
1 池泉园(林) 2
2 枯山水 5
3 露地(茶庭) 10
第二章 植栽的基础和传承至今的管理方法
1 自古传承至今的植栽技术 18
2 通过栽植表现景观的方法 22
3 日本园林中所使用的役木种类 28
4 日本园林和花的栽植 30
5 支撑日本园林文化的苔藓之美 32
6 保持园林之美的树木栽植管理 34
7 表现冬季园林景色的植物冬装 40
第三章 构成园林水景的池泉及瀑布的基础
1 池泉的作用和建造方法 46
2 溪流和瀑布的设计方法 50
第四章 石组的含义和设计及建造方法
1 石组的含义 60
2 表现自然景观的石组 64
3 园林景观石的种类和基本置石方法 66
4 石组的基本原则 69
5 自古至今的石头搬运法 72
第五章 园路的基础知识和设计及效果
1 飞石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78
2 敷石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82
第六章 石制的园林小品
1 石灯笼的结构和设计 88
2 手水钵及蹲踞的结构和设计 94
第七章 竹制的园林造景内容
1 竹篱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102
2 四目垣(方格篱)的制作方法 107
3 逐鹿的构造和制作方法 110
第八章 日本园林的变迁
1 飞鸟·奈良时代园林文化的萌芽和制作方法 116
2 平安时代从寝殿造园林到净土式园林 118
3 镰仓·南北朝时代梦窗疏石和禅宗的表现 120
4 室町时代足立文化和枯山水样式的确立 122
5 安土桃山时代绚烂的园林和茶庭的诞生 124
6 江户时代离宫园林和大名庭园 126
7 从明治到昭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新思路 128
资料篇
为日本园林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先驱们 132
主要的日本园林分布图 136
第一章 日本园林的基本样式
1 池 泉 园 ( 林 )
池泉是大海的象征
在日本,过去将园林叫做“山水”或“林泉”等。在枯山水出现之前,园林里必须有水的存在,说“园林=池泉”也不为过。日本园林中水池的起源是在古代神社内可以看到的供奉海神用的神池和神岛,从飞鸟、奈良时代起就被作为海的象征沿用至今。飞鸟时代园林中水池的形状是规则的方形,随着奈良、平安时代的到来,水际线形逐渐变成了柔和的曲线。另外,水池的护岸和中岛也被用于表现海景,水池的结构逐渐复杂。
从泛舟欣赏到漫步欣赏
日本园林的池泉可分为池泉舟游式、池泉观赏式、池泉回游式三种。寝殿造园林是供贵族们乘龙头鷁鸟吟诗奏乐的池泉舟游式园林。京都神泉苑和嵯峨院遗址大泽池等都是这个时代有名的代表作。
从平安时代后期到镰仓时代,出现了净土式园林,在保留池泉舟游式特征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在池边漫步欣赏的池泉回游式和从室内向外观赏的池泉观赏式园林。代表作有宇治的平等院、岩手县平泉的毛越寺和京都的西芳寺、天龙寺、金阁寺等。从室町时代后期开始,园林和水池的面积都逐渐变小,坐在室内观赏的坐观式池泉园成为主流。水池的规模急剧减小,观赏者可以将整个水池尽收眼底。回游式园林真正得以发展是从桃山时代的露地(茶庭)开始的。事实上,在此之前,人们主动在园林内步行观赏的情况并不多见。著名的园林桂离宫可以说是由几个茶庭组合而成的园林。到了江户时代,日本全国以江户为中心开始大量建造规模庞大的大名庭园 。
…………
2 枯 山 水
室町时代以前的枯山水
“于无池无遣水之处立石,号曰枯山水 ”,这句话出自平安时代后期的造园专著《作庭记》。这本书是日本最早记述造园之术的书籍,作者橘俊纲。在这本书中第一次出现了“枯山水”一词,传说《作庭记》中出现的“枯山水”曾被念作“こせんずい”“かれせんずい”和“からせんずい”等。但这里的“枯山水”和我们现在所认为的枯山水实质有些许不同。
当时,把在没有池泉和溪流等无水的地方、为表现自然景观而设置的石组称为“枯山水”。西芳寺始建于镰仓时代,形成于南北朝时代,以苔寺著称,位于其北部的洪隐山枯瀑布石组是典型实例之一。枯瀑布石组是不用水来表现山水的景观,在“枯山水”已被规范化的室町时代,它可以说是真正的“枯山水”的原型。
随禅宗盛行而被确立的枯山水样式
我们印象中的枯山水是不用水来表现大海和溪谷等大自然景观的园林。在禅宗思想盛行的镰仓时代后期,深受此影响的枯山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室町时代中期,枯山水样式被确立下来。其中,京都的龙安寺和大德寺塔头大仙院最为著名,它们已经远远超越了园林这一概念,也可以说成为了一种抽象艺术。
…………
3 露 地 ( 茶 庭 )
延续至今的日本文化根基——茶道
日本园林所独具的富有深度而微妙的世界观是在其他园林中所欣赏不到的。对这种世界观产生影响的,一是禅宗,二是茶道。禅宗创造了前文所述的枯山水,茶道则创造了茶庭。如今,茶庭作为日式园林样式之一已经根深蒂固并得到普及。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蹲踞 、石灯笼 、飞石 和敷石等重要元素可以说是始于茶庭。
16 世纪后半叶,丰臣秀吉掌握政权的桃山时代仅有二十余年。但就在这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和歌、连歌、建筑、绘画、雕刻、工艺和园林等各种各具特点的艺术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茶道则构建了贯穿这些涉及文化和艺术全部本质的一种理念,它始于田珠光,由武野绍鸥确立,发展、集大成于千利休。所谓茶道,就是生火,烧水,品茶的行为。但就在喝一碗茶这一最简单纯粹的行为中,却浓缩了茶人的自然观、艺术观、生活观的全部内容。
从“路地”发展为“露地”茶庭又被叫做“露地”,是指“在去往茶室的路上所经过的庭院”。室町时代初期,表示茶庭的文字是“路地”,单指到茶室去的小路。到了千利休生活的时代,茶道受禅宗影响,加强了寻求佛道的精神,茶庭的结构也随之变得复杂起来。正如又被称作“市中之隐”“世外之道”或“山居之体”一样,对于茶道而言,虽处于闹市之中,却需要一块与日常生活隔绝的幽静封闭的空间。
通过设置飞石,来规范客人从茶庭入口到茶室的行进路线;通过设置蹲踞,来净化身心;通过设置石灯笼,来为夜间的茶会照明,这些整体上都表现了以侘、寂为基调的深山幽谷的景观。
…………
第 二 章 植栽的基础和传承至今的管理方法
1 自古传承至今的植栽技术
人们对植物的兴趣从未改变人们产生“想去日本园林看一看”这种兴致的契机,各不相同。但先以欣赏植物为目的去园林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吧,例如,春天的梅花和樱花,秋天的枫叶等。
人们对于植物的好奇心从未改变过。在古代,人们认为四季常青的常绿树代表永恒的生命,将其作为“神篱”(有神仙降临的神木)。另外,冬天落叶,春天吐绿的落叶树可以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无限的生命力。
尽管如此,大部分树木的寿命最长也不过三百年左右。而且,有的树木也会因地震、火灾、洪水、干旱等原因被烧毁、倒下或干枯而终结生命。所以,在现存的古代园林中,几乎看不到造园当初栽植的树。过去的日本园林中种植的树木品种和栽植特征也只能通过当时的文献和图片来推测。
到平安时代为止的植物变迁在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出现了松、杨桐、日本扁柏、杉、樟、卫矛、栎、米槠、麻栎、榉等近百种植物。但关于花草和花树的记述却很少,可以看出,在奈良时代以前,人们崇拜绿树的意识强烈。在成集于奈良时代的日本歌集《万叶集》中,按咏颂和歌数量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有胡枝子 140 首,梅花 118 首,松树 79 首,橘树 68 首,樱花 50 首。包括其他种类在内,《万叶集》中共出现了一百六十余种植物,可以认为这个时代孕育了热爱花树的文化。同时,咏颂松树的和歌较多,这不仅是因为松树曾是园林中的主景植物,而且日语中的“松”和“等”是谐音字,所以多用于歌颂爱情中的相思之苦。
…………
2 通过栽植表现景观的方法
树木的正面和反面我们平时看到的树木其实有正反面之分。在造园的时候,园林建造师会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栽植。孤植,即只将一棵树作为主景植物进行栽植时,一般将正面作为观赏位置进行栽植。
区分正反面的方法是,一般向阳、枝叶茂盛、树干表面花纹鲜艳的一面,或树枝形状前后左右分布均匀、整体形态看上去协调一致的一面视为正面,与之相对的一面则视为反面。
若以丛生分枝(从根茎处分出数枝枝干向上生长的栽植方法)为判断标准,则以能看见所有枝干的方位为正面。例如,分为两枝时,两枝都清晰可见;分为三枝时,三枝都清晰可见的方位为正面。总而言之,能很好地展现树木形态的方位为正面。
下次大家在去园林或公园的时候,不妨细心观察一下。在观察树木时,改变方位进行观察,就能很好地理解正反面的不同。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进行观察,树的形态看上去最优美的方向可以理解为正面。植物配置的整体性需要考虑树木的“气势”
所谓植物配置,即“于园林何处,以何种方法,栽植何种树木,栽植几株”。这句话听似简单,实际上非常困难。这需要在考虑当地自然环境条件(气候、土壤、日照等)的基础上,结合园林主题对树木进行筛选和组合。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一个整体的景观。
…………
前言
日本园林承古创新,在“不变”中与时俱进。我们的工作是以当时的感性认识接受前人们的优秀成果,并创造出新的园林再传给后代。也就是将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园林文化及造园文化保护、发展并传承下去。因此,每个当代的造园人都在书写园林史上的一笔。日本园林之所以“不变”,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的存在。大自然赠予了我们树木、花草、岩石和水这些素材,于是我们就利用它们创造了园林这种极致的人工美并延续至今。虽都是园林,但日本园林与西方的规则式园林截然不同。西方园林直接与自然对立,追求人工装饰性;日本园林并不采用华美的布局,重视亲近自然。也就是说,日本园林的造园根本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创作和管理园林。前人在充分理解这一理念的基础上,以自然为主题创作和发展了多种多样的园林风格和造园手法。正因如此,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在日本各地观赏到优秀的古代园林。
本书的目的是向大家介绍日本园林的基础知识,以便大家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欣赏。除了园林的样式及历史、栽植、置石、理水、小品等基本知识外,还会穿插介绍造园的具体内容。掌握一些建造及管理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加深人们对日本园林的理解。观赏和游玩园林本不需要高深的道理和学问,只要随性去看就可以。但我希望大家在阅读过本书、了解了一些园林知识后,再去随性观赏一次园林。相信前后“随性”间的变化定会让大家眼中的风景有所不同吧。如果本书可以为大家更好地观赏和游玩园林尽绵薄之力,我将不胜荣幸。
日本造园组合连合会理事长
宇田川辰彦
2015年6月
《图解日本园林》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空间”概念。我一直认为,空间就是我们所能看到和触摸到的地方,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空间还可以是“留白”的,是“意境”的,是“想象”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枯山水”的讲解,那些看似荒芜的景象,却蕴含着无限的禅机。白沙的流动,石头的静止,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意象丰富的画面,任由观者去想象和解读。 我曾经尝试着在家里的窗台上,用一个小小的沙盘,模仿枯山水的设计。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块石头和细沙,却让我体会到了那种“无中生有”的艺术魅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空间,不仅仅在于物理上的大小,更在于它能否承载精神上的容量。它能够引发人的思考,能够拓展人的想象。我开始尝试用更开阔的眼界去审视周围的空间,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可能性,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
评分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情感”与“园林”之间关系的深刻探索。我一直认为,园林的设计,需要的是技术和美学,但《图解日本园林》却让我看到了,园林更是承载着情感的容器。那些精心栽种的植物,不仅仅是绿色的点缀,更是园主心境的写照;那些巧妙布置的景石,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园主人生哲学的体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樱花”和“枫叶”的描写,它们在不同的季节,为园林带来了截然不同的色彩和氛围,也寄托着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悟。 我曾尝试着在家中的阳台上,摆放一盆小小的盆栽,想象着它的生长过程,仿佛看到了自己生命中的一些片段。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园林,都有它独特的故事,都有它想要传达的情感。当我们走进一个园林,我们不仅仅是在欣赏风景,更是在与园主的情感进行连接。这种连接,超越了语言,直抵人心。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也用更深情的方式去对待周围的一切,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情感。
评分《图解日本园林》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哲学”的大门。我一直以为,哲学是深奥难懂的学问,但这本书却通过对日本园林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哲学是如何融入生活,融入艺术的。书中关于“侘寂”精神的阐述,让我对“不完美”有了全新的理解。那些古朴的石灯笼,布满青苔的石阶,看似残破的木门,在设计师的巧手下,却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韵味,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接受和对生命无常的体悟。 我曾在一个老旧的公园里,看到一棵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歪斜的古树,当时觉得它有些碍眼,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它的“不完美”恰恰是它最动人之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美,并非总是光鲜亮丽、完美无瑕,有时候,恰恰是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不完美”,才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我开始尝试用更包容的心态去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缺陷中的独特之美。
评分初次翻开《图解日本园林》,就被那如诗如画的意境所吸引,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的距离,置身于一个宁静而致远的世界。我一直对东方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日本园林,那种含蓄、内敛,却又充满了禅意的设计哲学,总让我心生向往。虽然我并非园林设计专业的学生,但作为一个热爱生活、追求内心宁静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触动我灵魂,并且能够转化为实际生活灵感的书籍。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份渴望。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日本园林的书,更像是一本引导我如何去感受、去理解,甚至去创造属于自己一方心灵绿洲的指南。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枯山水部分的阐述,那些看似简单的沙石、苔藓、岩石,在设计师的手中,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白沙象征着流水,精心耙制的纹理则模拟着涟漪,而那些形态各异的岩石,仿佛是岛屿,又像是山峦,组合在一起,便勾勒出一幅幅浓缩的自然景象。我反复阅读了关于龙安寺石庭的介绍,试图去理解那“十五石”的奥秘,以及为何从任何角度都无法一次性看到全部的石头。这种“不圆满”的设计,恰恰体现了日本文化中“侘寂”的精神,一种对不完美、无常的接受和欣赏。这种哲学思考,延伸到生活中,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再执着于完美,而是更加珍惜当下,感受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评分《图解日本园林》给我最大的震撼,莫过于它所展现出的日本园林设计中那份极致的“简”与“静”。我一直以为,美的极致一定需要繁复的装饰和琳琅的色彩,然而,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质朴的材质,却能组合出如此深邃的意境,让人在其中流连忘返,心境平和。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苔藓”的运用,那些遍布在岩石、地面上的绿色绒毯,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生命力,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质感,为整个园林增添了一抹生机。 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水”的运用,无论是潺潺的流水,还是静谧的池塘,亦或是象征性的枯山水,水在中国和日本的园林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日本园林对水的处理,似乎更加内敛和克制,它不再是单纯的景观元素,而是承载着一种哲学思考。我曾经尝试过在自家阳台上摆放一个小小的水钵,想象着水流的动态,以及它所带来的宁静感。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美,往往藏在细节之中,藏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设计里,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发现。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关于“细节”的力量。我曾经以为,一个园林,重要的是整体的构图和宏大的气势,但《图解日本园林》却让我看到了,决定一个园林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那些毫不起眼的细节。一处精心雕琢的石灯笼,一块姿态优美的景石,一丛恰到好处的苔藓,都能够为整个园林增添画龙点睛之笔。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桥”的设计,那些小巧精致的拱桥,不仅是交通的功能,更是园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仿佛是连接现实与梦境的桥梁。 我曾尝试在家里的阳台上,摆放一个小小的木桥,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装饰,却让我感受到了那种“点睛之笔”的魔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许多美好,都藏在细节之中。当我们足够用心去关注细节,去打磨细节,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精致,更加有韵味。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也用匠心去对待每一个细节,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致生活。
评分我对《图解日本园林》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传递的“时间感”和“历史感”。这本书不仅仅展示了日本园林的静态之美,更让我体会到了时间在园林中的流动和沉淀。那些古老的松树,经过数百年的风霜雨雪,姿态遒劲,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那些精心砌筑的石灯笼,青苔斑驳,低语着历史的变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光影”的描述,设计师如何利用树木、亭台、假山来创造出丰富的光影效果,随着一天中太阳角度的变化,园林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充满了动态的美感。 我曾经在阅读有关“池泉园”的章节时,想象着自己漫步在蜿蜒的小径上,听着水声潺潺,看着锦鲤在水中悠游,那种宁静而悠远的感受,仿佛能够洗涤心灵的尘埃。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好的园林,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建,更是一个精神世界的映射。它承载着主人的情怀,也连接着人与自然的深层关系。我开始反思,我们现代的生活,是否太过匆忙,以至于忽略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也忽略了与自然建立更深的连接。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评分《图解日本园林》给我最直接的启发,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用“减法”来追求“加法”的美学。我一直以为,想要打造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空间,就需要添加各种装饰元素,但这本书却通过大量的实例,向我展示了“少即是多”的道理。那些简约的线条、自然的材质、留白的艺术,反而能够营造出更加深邃、更有余韵的空间。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石”的运用,不同的石头,经过设计师的巧手,摆放在一起,就能够构成极具张力的画面。 我曾尝试着在家里的某个角落,摆放几块形状奇特的石头,再配上一小撮苔藓,虽然简陋,却意外地营造出了一份宁静感。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外在的华丽,反而忽略了内在的质朴。日本园林的设计,正是这种“返璞归真”哲学的最佳体现。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美,不在于有多少,而在于它是否能够触动人心,是否能够引发思考。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也运用这种“减法”思维,去繁就简,去发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评分在阅读《图解日本园林》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所打动。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事物,尤其是像园林这样充满艺术性和文化性的事物,单靠文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视觉上的引导。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每一处园林的介绍,都配有高质量的摄影作品,无论是宏大的全景,还是细腻的局部特写,都能够清晰地展现出园林的精髓。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借景”手法的讲解,设计师如何巧妙地将园外的自然景观融入园内,使得园林的空间感得以延伸,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处理,更是一种对自然敬畏和尊重的体现。 我曾尝试着在自家的小院子里,模仿书中的一些理念,虽然条件有限,但我尝试用几块石头和一些绿色植物,来营造一种简单的禅意空间。每次看着那些石头,我都会想起书中的描述,想象着它们在岁月的洗礼下,是如何被大自然雕琢而成,又如何在园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与自然的对话,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不仅教我如何“看”日本园林,更引导我去“感受”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我发现,学习日本园林,其实也是在学习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自然”的意义。我一直认为,自然就是那些高山流水、花草树木,但《图解日本园林》却让我看到了,自然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景物,更是可以被“借用”和“创造”的精神载体。书中关于“茶室庭园”的介绍,让我感受到了那种身临其境的禅意。在狭小的空间里,通过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营造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的静谧氛围。 我曾在一个雨天,坐在阳台上,看着雨水滴落在地面上,听着雨声,突然想起了书中关于“雨声”的描述。设计师如何通过植物的搭配、石头的摆放,来增强雨声的听觉效果,让雨水的声音也成为园林的一部分。这让我意识到,感官的体验,在园林设计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视觉的,它更是一个多感官的体验指南。它让我开始去倾听风的声音,去感受阳光的温度,去闻泥土的芬芳,去将自己真正融入自然之中。
评分好书,看得非常开心,会继续买。
评分哈日一族的囤书季
评分还没看,希望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不错,喜欢的书。
评分还没看,希望不错
评分内容还是不错的,值得一读
评分不错,喜欢的书。
评分好书,看得非常开心,会继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