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建筑细部》杂志的主题“砖石建筑”。
砖石拥有一段曲折的历史。早在中世纪,砖石已经成为城市受欢迎的建筑材料;在19世纪末期,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砖石的好运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然而,仅短短几十年之后,砖石就开始面临来自混凝土、钢材和玻璃的竞争;如今,砖石也只是众多建筑材料其中之一而已。不过,裸露在外的砖的细小纹理和触感仍然保持着一种独有的魅力。根据砖石的颜色、表面特征以及砖块黏合和连接的方式,这种材料仍然具有各种各样的设计可塑性。本刊《细部探讨》部分介绍了一种被多孔砖墙这样的轻型围护结构包裹起来的建筑。建筑整体形式在今天仍然是可以实现的,如Bruno Fioretti Marquez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位于柏林的住宅项目采用了大型保温砖(保温砖在本刊《新技术》部分也有介绍)。尽管功能不尽相同,或是作为建筑表皮,或是作为承重结构,但砖石仍然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建筑材料,具有许多设计和技术层面的潜力。《工程实录》部分介绍了八个项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砖石的不同设计。
本刊作者为位于德国慕尼黑的DETAIL杂志社。DETAIL是具有五十余年历史的世界著名建筑与工程杂志。作为德国建筑与工程细部方面大获成功的专业杂志,DETAIL在世界建筑的舞台上魅力绽放——多语种(德、汉、英、法等)的发行网络覆盖欧、美、亚等洲,为各地的读者提供前沿、深入、细致的行业资料。
目录 Contents
编者按 Editorial 808
报道 Reports
整理、翻修、精修 Tidying Up, Revamping, Elaborating 810
奥斯陆滑板运动馆 Oslo Skatehall 812
“蓄水池”社区中心 Impluvium Community Centre 816
温哥华的高层学生公寓大楼 High-Rise Student Housing Block in Vancouver 820
SOS野兽主义 SOS Brutalism 822
De Flat Kleiburg公寓楼 About-Turn for an Old Giant: de Flat Kleiburg 824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保存馆 National Archives Preservation Facility, Australia 827
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Library 831
卑尔根大学美术、音乐与设计学院新大楼
The New Faculty of Fine Art, Music and Design of the University of Bergen 835
诺曼底鲁昂市总部大楼 Headquarters of Métropole Rouen Normandy 841
英国V&A;博物馆展览路项目 V&A; Exhibition Road Quarter 846
瓦登海活动中心 The Wadden Sea Centre 850
展望研究:纽约市的大学建筑 Studying with an Outlook: University Building in New York 855
垂直型社区设计 Designing a Vertical Community 858
沙地下的地区历史:布拉万德的提尔皮茨博物馆
Regional History Beneath the Sand: Tirpitz Museum in Blåvand 862
第一街251号公寓 251 1st Street 865
阿卜杜拉国王石油研发中心 King Abdullah Petroleum Studies & Research Centre 867
细部专题探讨 Discussion
砖石的轻盈 The Lightness of Brickwork 876
工程实录 Documentation
希罗内利亚某自支撑电梯塔 Free-Standing Lift in Gironella 886
伦敦某住宅 House in London 889
吕贝克的欧洲汉萨博物馆 European Hansemuseum in Lübeck 894
巴塞罗那附近某住宅 House near Barcelona 900
巴塞尔艺术博物馆的扩建 Extension of the Museum of Art in Basle 904
里伯社区中心 Community Centre in Ribe 912
柏林某住宅开发项目 Housing Development in Berlin 918
哥德堡某住宅楼 Housing in Gothenburg 925
新技术 Technology
保温砖砌筑建筑的可持续建设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with Thermally Insulating Brickwork 932
新产品 Products
办公室 Office 940
健康与休闲设施 Health and Leisure 944
保温与防潮 Heat Insulation and Moisture Protection 948
构造 Construction 951
偶然间翻阅到《建筑细部(2017.6期)(砖石建筑) [Architecture & Detail]》这本书,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建筑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耀眼的新材料,也没有炫酷的技术噱头,只有最朴实、最真诚的砖石,通过精湛的工艺,讲述着永恒的故事。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的真谛。它不仅仅是展示了砖石建筑的美丽外观,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每一个构造的细节,比如,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调整砖缝的宽度和排列方式,来增强墙体的整体稳定性和防水性能。我尤其被书中对“节点处理”的详尽描述所吸引,它展示了如何在门窗洞口、屋檐与墙体交接处等关键部位,进行巧妙的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建筑的耐久性和舒适性。它让我意识到,建筑的生命力,往往就蕴藏在这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之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深入到一个微观的层面,去理解和欣赏砖石建筑的深邃魅力,它是一本真正能够“滋养”心灵的书籍,让我对建筑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展现时间沉淀和手工温度的建筑风格情有独钟,而砖石建筑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当我拿到《建筑细部(2017.6期)(砖石建筑) [Architecture & Detail]》这本书时,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它并非那种追求新潮和猎奇的建筑杂志,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感的砖石结构。书中对每一个细部的描绘都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无论是墙体的转角处理,还是窗框与墙体的连接过渡,亦或是屋檐的滴水线设计,都力求展现其最真实、最精美的状态。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时代砖石建筑的肌理和色彩变化的记录,从饱经风霜的古堡石墙,到温暖质朴的乡村砖房,都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和故事。文字部分虽然专业,但却不失温度,它在讲述技术的同时,也融入了对建筑美学的理解和对工匠精神的赞颂。它让我意识到,砖石建筑的美,不仅仅在于其宏伟的外观,更在于那些隐藏在细节中的精巧构思和日积月累的匠心。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砖石材料的生命力,也让我对那些在时间长河中不断演变的建筑形式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宝藏,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灵感和感悟。
评分拿到《建筑细部(2017.6期)(砖石建筑) [Architecture & Detail]》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期待,因为我知道,它所包含的内容,绝非市面上那些流于表面的建筑图册。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部关于砖石建筑的“百科全书”,只不过它用一种极其专业和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砖石建筑的“肌理”和“色彩”的描绘所吸引。从古罗马时期厚重而坚固的石砌城墙,到中世纪哥特教堂精巧绝伦的砖石雕饰,再到近现代建筑中对砖石材料的创新应用,书中都给予了详尽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展示了建筑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原理和施工工艺。我曾花费大量时间研究书中关于“连接节点”的部分,它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不同的搭接方式、使用不同的粘合材料,来确保砖石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这种对技术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看到了建筑师和工匠们非凡的智慧和心血。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建筑之美,往往体现在那些不易察觉的角落,体现在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细节之中。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建筑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较宏观的层面,对那些“大而美”的建筑作品津津乐道。但直到我接触了《建筑细部(2017.6期)(砖石建筑) [Architecture & Detail]》这本书,才真正体会到,建筑的魅力,往往就蕴藏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枝末节”之中。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对我原有认知的一次深刻颠覆。它以极其细致的视角,剖析了砖石建筑的各种构造细节,从最基础的砌筑方式,到复杂的节点处理,都进行了深入的讲解。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应力分散”原理在砖石结构中的应用,书中通过生动的图示,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合理的砌体排列和连接,将建筑的荷载有效地传递到地基。这种对物理规律的巧妙运用,让我对古人的智慧产生了由衷的赞叹。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砖石建筑风格的比较,也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我看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精美的砖石装饰,也看到了北欧地区粗犷而坚固的石砌民居,每一种风格都各有千秋,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了砖石建筑的美,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建筑,如何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内涵。
评分这次入手这本《建筑细部(2017.6期)(砖石建筑) [Architecture & Detail]》,完全是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封面那种朴实而又坚毅的质感所吸引。拿到手,一股淡淡的纸张墨香扑鼻而来,让人瞬间有了沉静下来的感觉。翻开第一页,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就已经显露无疑。我一直认为,建筑的灵魂就藏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里,而这本杂志,恰恰就是将这些“灵魂”一一展现出来。它的排版设计非常讲究,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心挑选和处理,无论是宏伟的石砌拱廊,还是精巧的砖砌装饰,都如同艺术品一般呈现。文字部分则深入浅出,用一种非常专业的角度去剖析每一个构造的原理和美学价值。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砖石建筑风格的对比和阐述,这让我看到了建筑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演变和传承。比如,它可能详细解析了罗马时期拱券的承重机制,又可能对比了中世纪哥特建筑中飞扶壁的精妙设计,甚至是近现代建筑中对砖石材料创新应用的可能性。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建筑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外观,更能深入到其内在的逻辑和智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那些伟大的建筑师和工匠们进行一场无声的交流,感受他们对材料的敬畏,对结构的考究,以及对美的执着。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图册,而是一扇通往砖石建筑深邃世界的窗户,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挖掘更多惊喜。
评分说实话,当初买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对“砖石建筑”这个关键词的好奇,毕竟在当下这个追求新材料、新技术的时代,砖石似乎显得有些“老派”。然而,翻开这本书,我的这种想法被彻底颠覆了。它所呈现的,是砖石材料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和无限可能。我看到了那些历经风雨却依旧屹立不倒的古老城墙,也看到了运用现代工艺和设计理念重新诠释的砖石民居。书中对每一个细节的呈现都堪称极致,无论是墙体的砌筑方式、门窗洞口的构件处理,还是屋顶的排水设计,都给出了详尽的图解和分析。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砖石连接方式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砂浆的选择、砌块的排列以及如何应对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热胀冷缩,这些都是在一般建筑科普读物中很少涉及到的深度内容。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也充满了对建筑本身的热情。它不会枯燥地堆砌术语,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发现砖石建筑的独特魅力。我甚至觉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治愈,它让我慢下来,去欣赏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痕迹,去感受那些用双手一点点堆砌起来的温暖。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历史、关于工艺、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读物,让我对“家”的定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展现历史痕迹和人文温度的建筑风格特别着迷,而砖石建筑,无疑是最能代表这些特质的建筑形式之一。这次偶然入手了《建筑细部(2017.6期)(砖石建筑) [Architecture & Detail]》这本书,简直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藏。它所呈现的内容,完全超出了我最初的期待。书中对每一个砖石构建的细节处理,都做得淋漓尽致,例如,它详细解析了不同类型的拱券结构,包括如何计算其承重能力,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装饰性演变。我非常喜欢它对“砌筑艺术”的深入探索,书中不仅展示了各种经典的砌筑模式,还解释了它们背后的原理和美学考量。它让我看到,看似简单的砖块和石头,在巧妙的组合和精湛的工艺下,能够焕发出如此丰富的生命力。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砖石建筑在防潮、保温、隔音等方面的性能,以及如何通过细节设计来优化这些性能,这让我对建筑的功能性和舒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深入到一个微观的层面,去理解和欣赏砖石建筑的深邃魅力,它是一本真正能够“滋养”心灵的书籍。
评分我一直认为,建筑是有生命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沉淀出独特的韵味。而砖石建筑,更是将这种“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建筑细部(2017.6期)(砖石建筑) [Architecture & Detail]》这本书,就像一位沉静而富有智慧的导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进砖石建筑的内心世界。书中对每一个细节的呈现,都充满了对材料的敬畏和对工艺的尊重。我特别喜欢它对“砌筑模式”的细致分析,例如,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砌法在承重、抗震、美观等方面的优劣,并配以清晰的插图,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其中的奥妙。它不仅仅是关于“怎么砌”,更是关于“为什么这样砌”。此外,书中对砖石建筑的“表情”——即其表面的肌理、色彩以及自然风化后的痕迹,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它让我意识到,砖石建筑的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演变和升华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的建筑,发现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角落,原来都隐藏着如此丰富的建筑智慧和人文关怀。
评分对于我而言,砖石建筑总带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和温暖的质感。当我拿到《建筑细部(2017.6期)(砖石建筑) [Architecture & Detail]》这本书时,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它并没有给我带来那种“眼前一亮”的惊艳,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沉醉。书中对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极其考究,比如,关于砖缝的宽度和填充方式,关于不同形状砖块的组合应用,关于墙体与木结构之间的连接细节,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图解和文字说明。我尤其欣赏它对建筑“呼吸”的理解,书中探讨了砖石墙体在不同湿度和温度下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构造设计来保证建筑的透气性和耐久性。这种对材料本身特性的深刻洞察,让我看到了建筑师们不仅仅是在“建造”,更是在与自然“对话”。它让我明白,建筑的美,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是基于对材料的理解和对使用者需求的关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能够“读懂”建筑细部的人。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那些默默奉献的工匠和富有远见的建筑师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感受那份对建筑的敬畏和执着。
评分当这本书拿到我手上时,那种沉甸甸的重量感就预示着它绝非泛泛之辈。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书籍,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并且在翻阅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建筑细部(2017.6期)(砖石建筑) [Architecture & Detail]》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选择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而是用最直观、最专业的方式,将砖石建筑的每一个精妙之处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于不同砌法之间细微差别的阐述,比如,关于“荷兰砌”、“爱奥尼砌”、“英国砌”等等,书中都配有非常清晰的插图,并详细解释了它们在结构稳定性、视觉效果以及施工便捷性方面的差异。这种对比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是同一种材料,在不同的技艺处理下,也能产生截然不同的韵味。此外,书中对连接件、防水层、保温层等细节的处理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环节,却往往是建筑能否长久保持其功能和美观的关键。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经典案例时,那种挖掘其背后历史文化渊源的写法,不仅仅是展示建筑本身,更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语境中去解读。它让我明白,每一块砖,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一段故事,一种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让你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建筑,并从中发现隐藏的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