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适于古建、园林设计施工单位、文物保护研究单位的广大技术干部、技术工人、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建筑系师生、舞台美术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古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用现在科学的表达方法总结我国古代传统木作营造技术的一部著作。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木构建筑的种类、构造、权衡尺度、设计方法、传统工艺技术和营造施工技术、明清木构建筑的区别、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等等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明、清古建筑的形式、种类、通则及权衡
第一节 明、清古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
第二节 清代建筑的通则
第三节 清代建筑的权衡
第二章 常见古建筑的构造方式及构造技术
第一节 硬山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二节 悬山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三节 庑殿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四节 歇山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五节 各种攒尖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六节 其他杂式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三章 清式木构建筑的榫卯结合技术
第一节 木构榫卯的种类及其构造
第二节 各种榫卯的受力分析及质量要求
第四章 大木制作与安装技术
第一节 木构建筑的特点和大木制作
第二节 备料、验料及材料的初步加工
第三节 丈杆的作用与制备
第四节 大木画线符号和大木位置号的标写
第五节 大木制作的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制备
第六节 柱类构件的制作
第七节 梁类构件的制作
第八节 枋类构件的制作
第九节 桁檩类构件的制作
第十节 椽、飞、连檐、瓦口、板类及其他杂项构件的制作
第十一节 大木安装
第五章 翼角的构造、制作与安装
第一节 角梁的平面位置与立面形态
第二节 外转角角梁的种类、构造和放样制作技术
第三节 角梁的构造、放样和制作技术
第四节 角梁的制作、安装程序及技术要点
第五节 翼角椽的构造与制作安装技术
第六节 翘飞椽的构造与制作安装技术
第六章 清式斗拱的构造及制作安装技术
第一节 斗拱在古建筑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演变
第二节 清式斗拱的种类及用途
第三节 洁式斗拱的模数制度和基本构件的权衡尺寸
第四节 清代斗拱的基本构造和构件组合规律--平身科斗拱及其构造
第五节 柱头科斗拱及其构造
第六节 角科斗拱及其构造
第七节 溜金斗拱的基本构造
第八节 牌楼斗拱的特殊构造
第九节 斗拱在木构架其他部位的应用及构造的变通处理
第十节 斗拱的制作与安装
第七章 古建筑木装修
第一节 古建筑木装修概述
第二节 槛框、榻板
第三节 板门
第四节 隔扇、槛窗
第五节 支摘窗、风门
第六节 牖窗、什锦窗
第七节 栏杆、楣子
第八节 花罩、碧纱厨
第九节 板壁、博古架、太师壁
第十节 天花、藻井
第十一节 古建筑术雕刻
第八章 明清木构建筑的主要区别
第一节 从古建筑发展的继承性和变异性看明代建筑时代特点的形成
第二节 整体造型方面的特点
第三节 柱、粱、枋等大木构件及榫卯的构造特点
第四节 椽、望、翼角的构造及特点
第五节 斗拱的特点和区别
第九章 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第一节 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建筑是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第十章 古建筑木作修缮
第一节 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的意义及所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 古建筑修缮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节 木构架的修缮
第四节 斗拱、装修修缮
附录: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词汇释
第二版后记
第一版后记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传统建筑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建筑的宏伟与精巧所着迷,尤其是那些由木材搭建而成的庞大结构,总让我感到不可思议。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探究的欲望。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深入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梁架”体系的讲解。从最基础的“柱”和“梁”开始,到各种“穿斗式”、“抬梁式”的组合,再到屋顶的“檩”、“椽”、“瓦”的铺设,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书中配以大量的示意图和实物照片,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这些复杂的结构是如何搭建起来的。对于“斗拱”的介绍,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一个装饰性的构件,更是集结构、力学、美学于一体的智慧结晶。书中详细分析了斗拱的组成、演变,以及其在不同建筑等级和风格中的应用,让我对古人的创造力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木材的处理、防腐、以及各种木作连接方式(榫卯)的讲解。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中国古建筑的精妙之处,不仅仅在于宏伟的外观,更在于其内在的严谨构造和精湛技艺。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我之前曾阅读过一些关于中国古建筑的入门书籍,但大多停留在外观欣赏的层面,对于其内部的营造技术,尤其是木作部分,了解甚少。这本书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知识空白。作者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的笔触,将那些复杂的木作工艺,如斗拱的层层叠叠、梁架的纵横交错、榫卯的精密咬合,都梳理得条理清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藻井”和“雀替”等装饰性与结构性兼具的构件的详细介绍。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更蕴含了精湛的力学智慧。书中对不同朝代建筑风格的演变,以及木作技术如何与之相互影响的分析,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书中关于宋代建筑精巧繁复的斗拱,与明清建筑相对规整沉稳的风格的对比,让我对历史的变迁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此外,书中还引用了大量古代的图籍和文献资料,使得其论述更具说服力。对于我这样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濃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工匠智慧和劳动成果的艺术史。它让我从“看”到“懂”,从“欣赏”到“敬佩”,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流,洗涤了我对中国古建筑长期以来模糊的认知。在此之前,我所理解的古建筑,大多停留在“大”与“美”的层面,却对其内在的构造和营造技术知之甚少。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极其详实、专业的姿态,为我揭开了木作营造的神秘面纱。作者的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但又不失生动性。我尤其被书中对“榫卯”连接方式的讲解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几种榫卯的形状,更是深入分析了每种榫卯的力学性能、适用范围,以及其在不同部位的巧妙运用。读到书中关于“暗榫”如何巧妙地隐藏在构件之间,而“穿插榫”又如何能够承受巨大的剪切力时,我更是惊叹于古人的匠心独运。对于“斗拱”的讲解,同样让我受益匪浅。它详细阐述了斗拱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不同朝代、不同建筑类型中的演变,让我对这一中国古建筑的标志性构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书中还涉及了木材的选择、加工、屋顶的构造、墙体的处理等诸多方面,几乎涵盖了古建筑木作营造的方方面面。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古建筑之所以能够屹立千年而不倒,不仅仅是因为其精美的外观,更是因为其背后蕴含的深厚的工程技术和智慧。
评分初读此书,便觉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置身于那充满匠人气息的营造之地。我一直对中国古建筑的榫卯结构充满了好奇,总觉得那是一种超越了现代机械工艺的精妙设计,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求知欲。作者在讲解榫卯时,不仅列举了各种常见的卯式,还详细阐述了它们在不同部位、不同承重情况下的选择依据,以及其所蕴含的力学原理。读到书中关于“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主要木构架的对比分析时,我更是如沐春风。书中用清晰的图示和循序渐进的文字,将两种结构的差异、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适用的建筑类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让我第一次对这些古老而又智慧的营造方式有了清晰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斗拱”部分的讲解,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构件,而是集结构、装饰、美学于一体的艺术品。作者从斗拱的起源、演变,到其组成部分、功能作用,再到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斗拱形制,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让我不禁为古人的创造力而惊叹。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古代建筑工匠的 anecdotes(趣事),虽然篇幅不长,却为严肃的技术讲解增添了几分人情味,也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技艺是如何在一代代匠人手中传承下来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智慧、关于传承、关于中国古人对天地万物深刻理解的百科全书。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让我惊喜不已。它没有过于学术化的枯燥术语,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生动的方式,将那些古老而精妙的营造技艺,娓娓道来。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榫卯”的讲解。它不仅仅列举了各种榫卯的名称和形状,更深入地阐述了不同榫卯的结构特点、受力原理以及在不同部位的应用。读到书中关于“燕尾榫”如何能够承受强大的拉力,而“格角榫”又如何能够巧妙地连接角部构件时,我更是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书中对“斗拱”的介绍也同样精彩,它详细讲解了斗拱的构成、功能,以及其在不同朝代、不同建筑类型中的演变,让我对这一中国古建筑的标志性构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木材的选择、加工、以及各种梁架、屋顶、墙体的构造方式,几乎涵盖了古建筑木作营造的方方面面。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更是让这些技术变得鲜活起来。通过对具体建筑的剖析,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技术是如何被运用于实际建造中的。这本书让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给中国古建筑爱好者们送上的一份厚礼。我一直对中国古建筑那精巧的榫卯结构和宏伟的木构架心生向往,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知识,一直无法深入了解。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门途径。它以一种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木作营造技术,层层剥开,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斗拱”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图示和名词的堆砌,而是深入剖析了斗拱的结构、功能、以及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演变。读到关于斗拱如何将屋顶的巨大荷载传递到柱子上的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古人智慧的精妙。书中对于“梁架”结构的分析也十分到位,从最基础的“柱”和“梁”,到复杂的“穿斗式”和“抬梁式”的组合,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配以大量的线图和实景照片,让原本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最喜欢的是书中通过具体的建筑案例,来展示这些木作技术的实际应用。例如,对某座古寺的屋顶结构进行剖析,或者对某个古宅的门窗构件进行解读,都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技术是如何被运用在实际建造中的。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中国古建筑充满了由衷的敬佩。
评分说实话,我并非建筑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对历史也只是一知半解。然而,当我拿起这本《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时,却被深深地吸引了。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古老技艺,呈现在我的眼前。书中的文字并非生硬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叙事感,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耐心细致地向你讲述他的毕生所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木材选择的部分。书中不仅仅列举了常用的木材种类,还深入探讨了不同木材的特性、适宜的用途,以及在古代条件下如何进行干燥、防腐等处理。这让我意识到,古人对于材料的认识和运用,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此外,书中对各个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特别是各种榫卯的细致描述,简直是精妙绝伦。我反复阅读了关于“燕尾榫”、“格角榫”等几种重要榫卯的讲解,并对照图示,试图理解它们是如何在没有钉子的情况下,将庞大的木结构稳固地连接在一起的。书中还涉及了屋顶的构造、墙体的处理等内容,虽然我无法完全掌握所有技术细节,但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建筑的窗户,让我对这些屹立千年的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理解。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迪。
评分这本《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简直是一部令人惊叹的杰作。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传统建筑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深入浅出地介绍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的书籍,而这本书,恰恰完美地填补了这一空白。书中对木材的种类、特性、选择、以及加工处理的详细介绍,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基础的认识框架。紧接着,书中对各种梁架结构,如“抬梁式”和“穿斗式”的深入剖析,以及它们在不同建筑类型中的应用,都让我大开眼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斗拱”的细致解读,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构件,更是中国古建筑智慧的集中体现。书中从斗拱的起源、演变,到其组成、功能、以及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形制差异,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配合书中精美的线图和写真的照片,让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营造现场,亲眼见证那些巧夺天工的技艺。此外,书中对屋顶的构造、墙体的处理、以及各种精巧的榫卯连接方式的讲解,也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工匠智慧、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百科全书。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从表面的欣赏,上升到了对其内在构造和技术精髓的深刻认识。
评分这部作品的出现,无疑是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一大盛事。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的书籍,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它以其详实的内容、精美的图例和深入的分析,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书中对不同类型建筑(如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的木作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了解到,即使是同一种木作技术,在不同的建筑类型中也会有不同的应用和演变。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梁架”构造的讲解所吸引。从“穿斗式”到“抬梁式”,再到各种变化形式,书中都配以清晰的图示和详尽的文字说明,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复杂结构的组成和受力原理。书中对于“柱”、“梁”、“枋”、“檩”等基本构件的介绍,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都做到了详尽入微。我甚至能够通过书中的描述,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庞大木结构的雏形。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屋顶的结构、墙体的处理、以及一些装饰性的木构件等内容,几乎涵盖了古建筑木作营造的方方面面。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技术内容的翔实,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的尊重。它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之作,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场迟来的甘霖,滋润了多少渴望了解中国古建筑精髓的读者。翻开它,我首先被那精美的插图所吸引,每一张都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将那些巍峨的宫殿、古朴的民居、庄严的寺庙,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在眼前。而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做”的过程中,一层层剥开了木作营造的奥秘。从选材、剖料,到榫卯的形制、连接的技巧,再到斗拱的层叠、梁架的组合,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细致入微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细致区分,这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古建筑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地域的差异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书中的案例分析也相当精彩,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从整体结构到局部构件,都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仿佛带着我置身于古人的营造现场,亲眼目睹那巧夺天工的技艺。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古建筑充满热爱但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它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也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详实的图解,将复杂的木作技艺娓娓道来,让我能够轻松地跨越知识的鸿沟,感受到中国古建筑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的智慧结晶。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对照书中的方法,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精巧的榫卯结构,体会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一大贡献,值得每一位热爱中华文明的读者珍藏。
评分学习一下提高知识面
评分啦咯啦咯啦咯了啦咯啦咯啦咯了
评分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
评分可以
评分快速优惠,家人满意!
评分很好的的东西用着不错
评分书,内容还是那些………………
评分此书质量极好,而且是正版很实用,发货的速度也很快,第二天一大早就收到了,棒棒哒!
评分很不错,跟专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