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结构设计与拆分设计200问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结构设计与拆分设计200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青山 著
图书标签:
  • 装配式混凝土
  • 预制构件
  • 结构设计
  • 拆分设计
  • 建筑工程
  • 混凝土结构
  • 装配式建筑
  • 设计规范
  • 施工图
  • 工程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74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255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实践与管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由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经验丰富的作者团队编著。书中内容涵盖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拆分设计中常见和关键的200个问题及其解答,包括装配式建筑结构基本概念、结构设计原理、拆分设计原则、构件设计方法和设计质量管理等,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关于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要求进行了细化。书中收录了500多幅实例照片和图例,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装配式混凝土设计过程与要点。

目录


前言
第 1 章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基本概念 1
1. 什么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1
2. 什么是等同原理? 2
3. 什么结构体系适于做装配式? 2
4.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受到哪些条件限制? 12
5.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有几种结构连接方式? 适用范围如何? 13
6. 什么是钢筋套筒灌浆连接? 有什么优点缺点? 适用范围如何? 17
7. 什么是浆锚搭接? 有什么优点缺点? 适用范围如何? 19
8. 什么是干法连接? 有什么优点缺点? 适用范围如何? 20
9. 什么是后浇混凝土连接? 有什么优点缺点? 适用范围如何? 22
10. 什么是锚环钢筋连接? 什么是钢索连接? 有什么优点缺点? 适用范围如何? 23
11. 什么是柔性连接? 有什么优点缺点? 适用范围如何? 24
12. 装配式混凝土技术发达国家大都采用什么结构体系? 25
13. 剪力墙结构体系搞装配式存在哪些问题和难点? 25
第 2 章 PC 结构设计内容 27
14. 装配式结构与现浇结构在结构设计上有哪些不同? 27
15. PC 结构设计的依据与原则是什么? 27
16. PC 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方案设计、 施工图设计、 拆分设计和构件制作图
设计阶段分别有哪些设计内容? 29
17. 什么是预制率? 预制范围与预制率的大致对应关系是什么? 33
18. 为什么方案设计阶段应与 PC 构件制作、 安装企业交流? 交流什么? 34
19. 什么是拆分设计? 拆分设计的内容、 原则、 步骤是什么? 可应用什么设计软件? 35
20. 拆分图样应包括哪些内容? 36
21. 装配式建筑有多少种预制构件? 39
22. 结构设计师在设计协同中须做哪些工作? 41
23. PC 结构设计如何接口设计软件? 如何建模? 设计时应注意哪些参数? 46
第 3 章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48
24.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适用高度是如何规定的? 48
25.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高宽比是如何规定的? 49
26.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抗震等级与抗震设计是如何规定的? 50
喻27.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平面形状是如何规定的? 53
28. 如何保证 PC 结构的整体性? 哪些部位须现浇, 有什么具体要求? 54
29. PC 结构竖向布置有什么规定? 55
30. PC 构件与连接节点为什么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设计? 56
31. PC 结构作用与作用组合计算是如何规定的? 58
32. 如何进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结构分析? 58
33. 接缝承载力应如何计算? 60
34. 预制构件连接和预制构件接长连接有哪些规定? 60
35. 如何选择结构连接方式? 须注意什么? 62
36. 纵向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有哪些规定? 如何设计? 63
37. 纵向钢筋采用浆锚搭接有哪些规定? 如何设计? 64
38. 哪些部位 PC 构件须用后浇混凝土连接? 钢筋如何连接? 65
39. PC 构件的哪些面须做成粗糙面和键槽? 71
40. PC 构件纵向钢筋在后浇混凝土中如何锚固? 如何确保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
长度? 71
41. 连接件、 焊缝、 螺栓、 铆钉等紧固件如何验算? 72
42. 如何进行金属件验算? 72
43. 外露金属如何处理? 72
44. PC 构件保护层设计是如何规定的? 72
第 4 章 结构材料与配件 74
45. PC 结构材料应符合什么规定? 这些规定的要点是什么? 74
46. PC 结构使用哪些专用材料? 使用现浇混凝土常规材料有哪些特别的要求? 如何
合理选用 PC 结构接缝用密封胶材料? 75
47. 如何选用灌浆套筒? 77
48. 如何选用灌浆料? 87
49. 如何选用金属波纹管? 如何选用注浆孔内模? 89
50. 如何选用机械套筒? 92
51. 如何选用夹心墙板拉结件? 如何进行试验验证? 94
52. PC 构件和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有什么规定? 96
53. PC 建筑钢筋选用有什么规定? 为什么? 98
54. PC 构件用吊环、 预埋螺栓螺母、 预埋件钢材、 钢筋锚固板、 预埋件锚筋、 焊接
材料、 螺栓、 铆钉等材料有什么要求? 98
第 5 章 楼盖结构设计 106
55. PC 楼盖设计有哪些内容? 106
56. 装配整体式结构楼盖有什么规定? 哪些部位须现浇? 106
57. PC 楼盖有几种类型? 适用什么范围? 107
58. 什么是叠合板? 叠合板设计有什么内容与要求? 111
59. PC 楼盖选用与拆分应遵循什么原则? 112
60. 如何确定叠合板按双向板还是单向板设计? 如何确定板平面尺寸? 113
61. 如何布置、 设计叠合板钢筋和桁架筋? 如何开洞? 如何加强预留洞口? 114
峪62. 叠合板与支座如何连接? 115
63. 叠合板之间如何连接? 116
64. 未设置桁架筋的叠合板和叠合梁的叠合面抗剪构造如何设置? 如何验算? 118
65. 楼盖主梁与次梁如何连接? 119
66. 如何进行叠合板构造设计? 降低标高采用怎样的构造? 120
67. 预制楼板与钢结构梁如何连接? 121
68. 如何设计预应力叠合楼板? 121
69. 日本常用楼板样式如何? 123
70. 全预制楼板有哪些规定? 适用范围如何? 125
71. PC 楼盖设计存在哪些问题? 它们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126
第 6 章 框架结构及其他柱梁结构设计 127
72. 柱梁结构包括哪些结构体系? 装配式适宜性如何? 包括哪些构件? 127
73. 装配式框架结构的结构设计与现浇混凝土结构设计有什么不同? 134
74. 装配式柱梁体系结构设计有哪些内容

前言/序言

  2016 年 2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提出: “力争用 10 年左右时间, 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 30% 冶。 由此, 我国每年将建造几亿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 这将是人类建筑史上, 特别是装配式建筑史上史无前例的大事件, 它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 前所未有的规模、 前所未有的跨度和前所未有的难度, 我国建筑行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装配式建筑发达国家是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 技术研发、 工程实践和管理经验的逐步积累才发展起来的, 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 才达到 30% 以上比例。 我们要用 10 年时间走完其他国家半个多世纪的路, 需要学的知识和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多, 专业技术人员、 技术工人和管理者的需求将非常巨大。
  参与本书编写的作者都是近年来从事装配式建筑设计和开发企业结构技术一线人员, 有着多年从事装配式建筑结构工作经验。 本书编者多数来自于沈阳市。 沈阳市从 2009 年开始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 并完成了从试点城市升级为示范城市的过程, 作为地方政府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截至目前, 沈阳市完成的装配式建筑已累计超过 1500 万 m2。 作为本书主编, 我非常有幸参与其中, 并能够做一些具体工作, 对日本装配式技术的中国化和中国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技术的发展过程有了解和体会; 副主编黄营先生, 沈阳兆寰现代建筑构件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从事结构设计 15 年之久, 专门从事装配式结构设计 5 年, 拆分设计过的装配式项目建筑面积达上百万平方米; 参编者孙海宾先生, 三一筑工科技有限公司主任结构工程师, 负责结构设计及装配式建筑研发工作, 10 年以上传统结构设计经验, 5 年装配式建筑设计及研发经验, 主持完成了万科、 华润、 恒大、 龙湖、 旭辉等多个装配式项目, 参与完成了万达建筑产业化整体发展规划的制定。 参编者王炳洪先生, 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工业化建筑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2000 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专业, 从事结构设计 17 年之久, 重点关注超限结构设计研究。 2012 年起从事装配混凝土结构设计与研究工作, 主持并参与完成了 200 多万 m2的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工作。
  本书以装配式建筑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为基础, 系统介绍了装配式建筑的基本知识、 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和拆分等技术。 本书对在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大浪潮下, “跃跃欲试冶 或已经开展工作的各地方政府以及投身其中的开发、 设计等相关企业的结构技术和管理者具有很实用的参考价值。 可作为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工具书。
  本书共 15 章。
  第 1 章主要介绍了装配式建筑的基本概念、 等同原理和连接方式等内容。
  第 2 章主要介绍了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内容, 涵盖装配式建筑设计与传统现浇设计的不同、设计依据、 拆分设计的原则和图样内容等。
  第 3、 4 章主要分别介绍了装配式建筑设计基本规定、 材料和配件。
  第 5 章主要介绍了楼盖设计, 包括楼盖设计内容、 种类和适用范围等。
  第 6 章主要介绍了框架结构和其他的柱梁结构体系, 对框架结构及其他柱梁结构体系类型、设计方法、 设计标准和相应的构件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吁第 7 ~ 9 章主要介绍了剪力墙结构、 多层墙板结构和其他剪力墙结构的概念、 特点、 设计方法和构件设计。
  第 10 章主要介绍了外挂墙板类型、 设计方法和板缝构造等。
  第 11 ~ 13 章主要介绍了非结构构件设计、 低层装配式建筑设计和预埋件设计等内容。
  第 14、 15 章主要介绍了图样设计和设计质量管理方面的内容。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在国际建筑界也被称为 PC (Precast Concrete) 建筑, 预制混凝土构件被称为 PC 构件, 为表述清晰, 本书较多地用 PC 建筑指代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
  丛书主编郭学明先生不仅指导作者团队搭建本书框架, 还对全书进行了两轮详细审核, 提出了诸多修改意见, 是本册书主要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我是本书第 1 章、 第 6 章、 第 10 章、第 12 章和第 13 章的编写者。 作为主编, 做了牵头及协调工作, 并参与了其他章节的核稿工作。
  副主编黄营编写了第 5 章、 第 7 章、 第 8 章、 第 9 章、 第 11 章和第 14 章; 孙海宾先生编写了第2 章、 第 3 章和第 4 章 (51 ~ 54 问); 王炳洪先生编写了第 4 章 (45 ~ 50 问) 和第 15 章。
  除本书编写人员外, 还要感谢以下人员给予本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感谢沈阳兆寰现代建筑产业园有限公司董事郭学明先生、 总经理许德民先生对我的指导和支持, 使我在沈阳装配式大潮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感谢梁晓艳女士, 她是石家庄山泰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负责装配式建筑设计研发工作, 完成卓达、 天山、 万达、 恒大等多个项目, 完成本书校对和部分表格、 图片的编辑工作。 感谢沈阳兆寰现代建筑构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波先生对本书成稿工作的支持。 感谢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李振宇、 岳恒先生为本书绘制结构体系三维图。 另外感谢李营、 叶贤博等诸君对本书的支持; 感谢为本书提供资料的建工华创、 三一筑工等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革新与实践应用》 概述 在全球建筑行业追求可持续发展、提高建造效率和保障工程质量的浪潮中,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和普及。本书并非一本针对特定设计问题解答的工具书,而是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探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理念、技术体系、关键节点处理、质量控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将从宏观层面理解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优势与挑战,并在微观层面剖析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要点,为行业内的设计者、工程师、施工人员以及相关决策者提供一份具有指导意义的参考。 第一章: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理论基石与发展背景 本章将追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起源与演变,分析其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推广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动因。我们将深入探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核心优势,包括但不限于: 工业化生产的潜力: 详细阐述预制构件在工厂内标准化、精细化生产的优势,如何通过流水线作业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并保证构件的精度和质量。 建造周期的显著缩短: 分析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与现场主体结构施工的并行性,以及其在现场安装的便捷性,如何有效缩短整体建造周期,加速项目周转。 工程质量的稳步提升: 探讨工厂化生产环境对混凝土拌合、浇筑、养护等关键环节的严格控制,以及预制构件精确的尺寸和形状如何减少现场施工误差,从而提升整体工程质量。 施工环境的优化与安全保障: 阐述装配式施工现场作业环境的改善,减少湿作业和高处作业,降低对现场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从而提高施工安全性和工人健康水平。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契合: 分析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减少现场扬尘、噪音污染,以及通过优化材料利用率和可回收性等方面,如何积极响应国家及全球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号召。 同时,本章也将客观审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 初期投资与成本核算: 探讨预制构件生产线建设、模具开发等初期投入,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成本效益分析。 设计与生产的协同: 强调设计阶段与生产、施工阶段的密切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技术标准的完善与更新: 分析现有技术标准体系的适用性,以及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的方面。 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储备: 探讨装配式技术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问题。 第二章: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结构体系与连接节点设计 本章将聚焦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核心技术——结构体系与连接节点的科学设计。我们将系统梳理当前主流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并对各类体系的特点、适用范围进行深入剖析: 预制框架结构: 介绍梁、柱、板等构件的预制方式,以及节点连接的多种形式,如刚接、铰接等,并分析不同连接方式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 预制剪力墙结构: 探讨墙板的预制与吊装,以及墙板之间的连接方式,如叠合墙板、套筒灌浆连接等,并分析其在抗震性能方面的考量。 叠合梁、叠合柱等构件的应用: 介绍新型预制构件的出现如何优化结构设计,提高施工效率。 连接节点的设计原则与关键技术: 详细阐述连接节点作为装配式结构“薄弱环节”的特殊重要性,以及其设计需遵循的原则,包括: 受力性能分析: 如何通过精密的力学计算,确保连接节点能够可靠传递轴力、剪力、弯矩等内力。 构造措施的优化: 介绍各种常用连接节点的构造形式,如套筒灌浆连接、螺栓连接、焊接连接、预埋件连接等,并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延性与抗震性能: 强调连接节点在保证结构整体延性和抗震性能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设计使其具备一定的吸能耗散能力。 施工便捷性与可靠性: 综合考虑连接节点的安装、固定、灌浆等施工过程的便捷性和操作精度,确保连接的可靠性。 耐久性与防水性: 针对不同环境条件,考虑连接节点的耐久性要求,以及如何进行防水处理。 本章还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不同连接节点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帮助读者理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三章: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深化设计与专业协同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设计各阶段的精心策划与跨专业的高度协同。本章将深入探讨装配式建筑的深化设计流程,以及如何有效整合各专业信息,实现高效的设计与建造: 参数化设计与BIM技术的应用: 阐述参数化设计工具如何辅助生成多样化的构件,以及建筑信息模型(BIM)在装配式建筑设计、深化、生产、施工全过程中的集成应用,包括: 碰撞检测与空间优化: 利用BIM进行各专业管线、构件的碰撞检测,提前规避设计冲突,优化空间布局。 构件信息管理与追溯: BIM模型能够集成构件的几何信息、材料信息、连接信息等,实现构件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 可视化模拟与施工预演: 通过BIM进行施工流程的可视化模拟,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数字化交付与工厂对接: BIM模型可以作为与预制构件生产工厂对接的重要依据,实现设计信息的精准传递。 各专业之间的协同与接口处理: 详细分析装配式建筑设计中,建筑、结构、机电等各专业之间的接口协调,以及如何处理构件与管线、设备之间的关系: 建筑与结构的协同: 建筑方案如何考虑装配式构件的模数、尺寸限制,以及结构设计如何适应建筑需求。 结构与机电的协同: 如何在设计初期就预留管线通道、设备安装空间,避免后期返工。 构件生产与施工安装的衔接: 强调设计信息如何准确传递至生产端,以及施工安装方案如何依据设计图纸进行。 预制构件的模数化与标准化设计: 探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模数化设计原则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标准化设计,提高构件的通用性和互换性,降低设计和生产成本。 构件的拆分与集成: 详细介绍复杂构件的合理拆分原则,以及如何通过精密的连接设计,实现构件在现场的精确集成。 第四章: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质量控制与施工管理 高质量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离不开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精细化的施工管理。本章将聚焦装配式建筑的质量保障,探讨其在生产、运输、安装等各个环节的控制要点: 预制构件工厂生产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的选用与检测: 确保混凝土、钢筋等原材料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生产过程的监控: 对混凝土拌合、浇筑、振捣、养护等关键工序进行严格监控。 模具的管理与精度控制: 确保模具的精度,直接影响构件的尺寸精度。 构件成品检验: 对构件的尺寸、外观、强度等进行全面检测。 预制构件的运输与堆放管理: 安全运输方案: 制定合理的运输方案,确保构件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防止损坏。 堆放的规范性: 按照构件的类型、尺寸、安装顺序进行合理堆放,便于查找和吊装。 现场施工安装的质量控制: 构件安装精度控制: 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确保构件安装的垂直度、平整度、位置精度。 连接节点的施工质量控制: 重点关注套筒灌浆、螺栓连接、焊接等关键节点的施工工艺,确保连接可靠。 灌浆料的选用与施工: 介绍高性能灌浆料的选择标准,以及灌浆施工的关键技术,确保连接饱满密实。 吊装方案的制定与执行: 制定科学合理的吊装方案,确保构件安全、准确就位。 现场成品保护: 对已安装构件进行必要的成品保护,防止二次损伤。 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 强调建立完整的质量追溯体系,记录每个构件的生产信息、检验记录以及安装过程,为质量问题提供追溯依据。 风险管理与应急预案: 针对装配式施工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五章: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创新展望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和不断演进的技术进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正迈向更加智能化、绿色化、集成化的未来。本章将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并探讨相关的创新方向: 智能化与数字化建造: 机器人与自动化施工: 展望机器人技术在构件搬运、安装、焊接、灌浆等环节的应用,提高施工效率和精度。 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 探讨物联网技术在构件状态监测、施工过程监控中的应用,以及大数据分析如何优化施工管理和决策。 数字孪生技术: 设想构建建筑物的数字孪生,实现从设计、建造到运营维护的全过程可视化与智能化管理。 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 新型绿色建材的应用: 探索低碳混凝土、可回收材料等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进一步降低建筑的碳排放。 模块化与可拆卸性设计: 强调未来建筑的模块化设计与高度可拆卸性, facilitating reuse and recycling of building components at the end of their service life. 能源效率的提升: 探讨装配式技术如何更好地实现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提升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结构体系的创新与突破: 高性能混凝土与新型钢筋的应用: 介绍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等新型材料在提升结构性能方面的潜力。 多功能集成构件的研发: 展望集成了保温、防水、装饰等功能的预制构件,实现设计与施工的一体化。 智能化连接节点的研发: 探讨能够自适应、自修复的智能化连接节点,进一步提升结构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装配式建筑与城市更新的融合: 分析装配式技术在旧建筑改造、城市更新项目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如何实现快速、低扰动的改造。 标准体系与人才培养的完善: 持续优化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标准,并加大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全面认知框架,从理论到实践,从技术到管理,深入探讨其核心价值与发展前景。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关键领域的深入理解和不断创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必将在未来的建筑行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构建更高效、更安全、更绿色的城市环境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结构设计与拆分设计200问》,我第一眼就被它“200问”的设定吸引了。市面上关于装配式建筑的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案例分析不够深入,而这种问答形式,感觉会更贴近实际工程中的具体问题和读者的疑虑。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结构设计”的部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结构体系与传统现浇结构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在构件的受力性能、连接方式、整体稳定性以及抗震设计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解析这些关键的技术点,例如,预制构件的连接节点有哪些类型?它们各自的承载能力、变形性能以及施工便捷性如何?如何才能保证装配式结构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整体安全性?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拆分设计”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拆分设计是装配式建筑的核心技术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构件的生产、运输、安装以及最终的建筑成本。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拆分设计的原则、方法和策略,包括如何根据建筑的功能需求、构件的性质、生产制造的工艺以及现场的施工条件,进行最优化的构件拆分。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不同类型建筑(如高层、低层、公共建筑)的拆分设计实例,并详细分析其设计思路和技术要点,那将是对我工作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

最近一直在关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看到这本书的封面,觉得内容应该会比较丰富。我个人的工作涉及到一些建筑结构方面的内容,对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结构设计这个大方向上,总觉得它和传统的现浇混凝土结构在很多细节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这本书以“200问”的方式来呈现,看起来就像一本“解惑大全”,我希望它能真正解答我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那些关于结构设计方面的疑问。比如,装配式结构中的预制构件如何保证其自身的强度和稳定性?在连接节点的设计上,有哪些关键的技术要点需要把握?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装配式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而且,书名里还提到了“拆分设计”,这对我来说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我理解的拆分设计,不仅仅是将一个大构件变成几个小构件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很多工程技术的集成。比如,构件的尺寸、形状、重量需要考虑生产、运输和吊装的限制;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需要考虑到安装的便捷性和连接的可靠性;甚至连构件的表面处理、防水防腐等细节也可能需要提前规划。如果这本书能在这些方面提供一些具体的设计指南、计算方法,甚至是一些图示化的案例,那对我来说将是巨大的帮助。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能够指导我进行实际项目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真知灼见,而不是空泛的理论。

评分

我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结构设计方面一直存在着不少疑问,尤其是关于其与传统现浇结构在设计理念上的根本区别。这本书以“200问”的形式出现,让我觉得它很有可能触及到我一直以来困惑的一些实际问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特点、连接节点的设计原则和构造方式,以及如何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例如,对于预制构件的连接,有哪些常见的形式?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在实际工程中,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此外,书名中提到的“拆分设计”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在我看来,拆分设计不仅仅是将一个大的结构分解成小的构件,它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工程考量,例如构件的尺寸、重量、运输、吊装的便利性,以及现场施工的效率和经济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拆分设计方法论,包括拆分的原则、步骤、关键技术以及一些典型的拆分案例,让我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构件拆分。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结构设计与拆分设计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结构设计与拆分设计200问”直击我一直以来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想要深入了解的核心。我对结构设计这部分特别感兴趣,因为我总觉得,装配式结构的设计与传统现浇结构相比,存在着许多独特的考量和挑战。例如,预制构件的连接方式是装配式结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主流的连接节点构造,并对其受力性能、施工工艺、耐久性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同时,抗震设计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装配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模式与现浇结构可能存在差异,我希望书中能提供相关的设计方法和技术要点。而“拆分设计”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在我看来,拆分设计是实现装配式建筑经济性和高效性的基础,它需要综合考虑构件的尺寸、重量、运输、吊装,以及现场的安装精度和施工顺序等诸多因素。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拆分设计流程和方法,包括如何进行合理的构件划分,以及如何优化构件的设计以适应生产和安装的需要。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拆分设计案例,并辅以详细的图解和计算说明,那将是对我学习和实践装配式建筑设计极大的助力。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是它的“200问”这个模式。这年头,很多技术书籍要么是理论堆积如山,要么是案例分析过于零散,真正能做到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际操作指导的书并不多。以问答的形式来展开,感觉会更贴近读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困惑和疑问,更容易触及痛点。我一直以来都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结构设计,特别是其与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在设计理念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技术难点感到好奇。这本书的标题里明确提到了“结构设计”,我希望它能详细阐述装配式结构在承载能力、抗震性能、整体性以及耐久性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并且能提供一些量化的设计参数和方法。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阐述,更希望它能结合实际工程经验,给出一些“怎么做”的指导。而“拆分设计”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装配式建筑的核心环节之一。如何科学、高效地将一个完整的建筑结构进行拆分,既要保证构件的独立性和功能性,又要考虑构件之间的连接、运输、安装的便捷性,甚至还要兼顾成本效益,这其中的学问相当深奥。我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拆分原则、拆分依据,以及各种构件(如梁、柱、板、墙)的标准化设计和连接方式的探讨。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针对不同类型建筑(如住宅、办公楼、公共建筑)的拆分设计案例,并分析其设计思路和技术要点,那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毕竟,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结合实践才是硬道理。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结构设计与拆分设计200问”立刻吸引了我。我之前接触过一些装配式建筑的初步介绍,但感觉总是隔靴搔痒,很多深层的东西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结构设计和拆分设计,这部分技术含量很高,也是整个装配式建筑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解答这些疑问的书籍,而“200问”的形式,听起来就非常有条理,能够覆盖到很多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特点,比如预制构件的类型、规格、材料要求,以及它们在整体结构中是如何相互连接、协同工作的。特别是在连接节点的设计方面,这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多种连接方式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具体的节点构造详图和设计要点。同时,拆分设计也是一个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如何将一个复杂的建筑结构,在满足结构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拆分成适合工厂生产、现场安装的构件,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工程优化和技术经济的考量。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完整的拆分设计原则和方法,并配以丰富的图例和工程实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构件拆分。如果这本书能在这两个方面提供深入、细致的讲解,我相信它会成为我案头上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它能够解答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那些关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和拆分设计的“为什么”和“怎么做”。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结构设计”的论述,因为装配式结构与传统现浇结构在力学行为、连接可靠性、整体性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需要我们有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装配式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配、变形协调,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构件设计和连接方式来保证结构的整体安全和稳定。特别是在连接节点的设计方面,这直接关系到装配式建筑的成败,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解析各种主流连接节点的构造特点、设计依据、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而“拆分设计”部分,更是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的另一大原因。在我看来,拆分设计是实现装配式建筑高效、经济生产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拆分设计方法,包括构件的划分原则、尺寸标准化、模数化设计,以及如何考虑构件在生产、运输、吊装和安装过程中的各项要求。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不同类型建筑的拆分设计实例,并详细阐述其设计思路、技术方案和经济效益分析,那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实用价值。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迫不及待翻开,想看看它到底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结构设计与拆分设计200问”这个标题下,究竟能提供多少干货。我一直觉得,装配式建筑在技术层面是相当有挑战性的,尤其是在结构设计和构件拆分这两个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连接处的可靠性、整体的稳定性,还有生产制造的经济性等等。这本书以“200问”的形式来呈现,听起来就很有针对性,应该能涵盖不少实际工程中会遇到的疑难杂症。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连接节点的设计,这是装配式建筑的生命线,不同的连接方式对结构的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解析各种主流的连接方式,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甚至提供一些实用的设计建议和案例。另外,拆分设计也是一个大学问,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合理地分解成可以在工厂预制、现场安装的构件,这其中涉及到许多工程学的考量,比如构件的尺寸、重量、运输、吊装以及现场的施工便利性等等。这本书如果能在这个方面给出详尽的指导,那将是非常宝贵的。我还在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以及在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方面的体现,毕竟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紧跟技术前沿是非常有必要的。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成为我手中一本实用、易懂、具有指导意义的工具书,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精髓。

评分

我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结构设计和拆分设计一直充满好奇,这本书的标题“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结构设计与拆分设计200问”正是我一直以来寻找的答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特点,以及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技术问题。例如,预制构件的连接节点是装配式建筑的“短板”,也是设计的重点,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各种连接节点的构造形式、计算方法以及施工要点,并对不同连接方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我也对装配式结构的抗震设计非常感兴趣,希望书中能提供相关的设计理论、规范解读以及一些实际的抗震构造措施。而“拆分设计”部分,对我来说同样重要。我理解的拆分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构件划分,它还涉及到构件的标准化、模数化设计,以及如何确保构件在生产、运输、安装过程中的精度和效率。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拆分设计方法,包括拆分的原则、流程、关键技术,以及如何通过拆分设计来优化建筑的整体性能和经济效益。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针对不同建筑类型(如住宅、公建、厂房)的拆分设计案例,并详细解析其设计思路和技术难点,那将对我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评分

最近一直在关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技术发展,看到这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结构设计与拆分设计200问》,感觉内容会比较接地气,能够解决一些实际工程中的问题。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关于“结构设计”的部分,因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与传统现浇混凝土建筑在结构体系、构件连接、整体性以及抗震性能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区别,并提供一些实用的设计方法和技术要点。例如,对于预制构件的连接,有哪些关键的设计原则和构造方式?它们对结构的整体性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才能有效提高装配式结构的抗震能力?而“拆分设计”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在我看来,拆分设计是装配式建筑实现工业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的基石,它涉及到如何将一个复杂的建筑结构,在满足结构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分解成标准化的、易于生产和安装的构件。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科学的拆分设计流程和方法,包括构件的尺寸优化、连接方式的选择、运输吊装的考虑,以及与生产制造的衔接。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不同类型的装配式建筑拆分设计案例,并分析其设计思路和技术要点,我相信它将为我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

评分

很不错的书,做这个行业的人可以多看看

评分

很好,书很实用,五星。

评分

不错的书 好好学习一下

评分

物流很快,书是最新版,没毛病!剩下就是我学习的事了!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这个不错的,用起来很方便的

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319-2013):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评分

先囤个货,后面慢慢看吧!

评分

东西不错,配送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