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MPLS技術學習指南

華為MPLS技術學習指南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王達 著
圖書標籤:
  • MPLS
  • 華為
  • 網絡技術
  • 數據通信
  • 路由
  • 交換
  • 網絡規劃
  • 網絡安全
  • 技術指南
  • 通信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5648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268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ICT認證係列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4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本書專門針對目前市場上沒有華為S係列交換機、AR G3係列路由器MPLS技術原理、應用配置方法進行介紹。
2.本書是一本內容係統、豐富,更具實戰化的圖書,不僅包括許多深入的MPLS技術原理介紹,還有大量的分類應用配置步驟展示和具體的應用方案配置案例。
3.本書除瞭介紹華為網絡設備MPLS的基本技術和應用之外,還將全麵介紹目前在數據中心中經常用到的基於MPLS的虛擬化技術及應用,如VLL、PWE3等。
4.本書注重細節,追求係統深入,思路清晰,符閤讀者閱讀習慣。

內容簡介

本書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授權編寫並齣版,是一本係統、深入介紹華為設備MPLS隧道技術的工具圖書。本書內容主要包括MPLS隧道基礎知識、靜態LSP、動態LDP LSP、MPLS TE和MPLS DS-TE隧道建立,以及MPLS QoS等方麵,同時本書也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指定的ICT認證培訓教材。
全書共9章,第 1章介紹瞭MPLS技術的基礎知識和相關技術原理;第 2章介紹瞭靜態LSP建立的配置與管理方法;第3~4章介紹瞭動態LDP LSP建立的相關技術原理,以及LDP LSP基本功能和各種擴展功能的配置與管理方法;第5~7章介紹瞭MPLS TE隧道相關技術原理及各項功能配置與管理方法;第8章介紹瞭華為S係列交換機中的MPLS QoS功能技術原理及配置與管理方法;第9章介紹瞭華為AR G3係列中的MPLS DS-TE隧道相關技術原理及配置與管理方法。
為瞭幫助大傢理解,書中拓展介紹瞭許多相關的計算機網絡通信原理分析,並且各章均有大量的典型配置案例,並對一些典型故障排除方法進行瞭詳細的介紹。另外,本書經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多位專傢指導和審核,無論在專業性方麵,還是在經驗性和實用性方麵均有很好的保障,是相關人員自學或者教學華為設備MPLS配置與管理的必選教材。

作者簡介

王達,全國網管技能水平考試專傢委員,四屆51CTO“z受讀者喜愛的IT圖書作者”(並有5屆、7部作品榮獲51CTO主辦的“zui愛讀者喜愛的IT技術圖書”稱號),國內網絡工程技術專傢和知名的IT圖書作者。

目錄

第 1章 MPLS基礎 0
1.1 MPLS基礎 2
1.1.1 MPLS的起源 2
1.1.2 MPLS網絡結構 3
1.1.3 MPLS標簽 5
1.1.4 MPLS體係結構 8
1.1.5 LSP簡介 11
1.1.6 MPLS的主要應用 12
1.2 MPLS基本工作原理 14
1.2.1 MPLS標簽動作 14
1.2.2 MPLS報文轉發涉及的基本概念 16
1.2.3 MPLS報文轉發流程 17
1.2.4 MPLS對TTL的處理 18
1.3 LSP連通性檢測 21
1.3.1 MPLS Ping/MPLS Tracert簡介 21
1.3.2 MPLS Ping工作原理 21
1.3.3 MPLS Tracert工作原理 22
第 2章 靜態LSP配置與管理 24
2.1 靜態LSP配置與管理 26
2.1.1 創建靜態LSP 26
2.1.2 配置靜態BFD檢測靜態LSP 28
2.1.3 檢測靜態LSP的連通性 33
2.1.4 靜態LSP及BFD檢測維護與管理 35
2.1.5 AR路由器靜態LSP配置示例 36
2.1.6 S交換機靜態LSP配置示例 40
2.1.7 靜態BFD檢測靜態LSP配置示例 46
2.2 靜態LSP建立不成功故障排除 61
第3章 MPLS LDP基本功能配置與管理 64
3.1 LDP基礎及工作原理 66
3.1.1 LDP基本概念 66
3.1.2 LDP會話消息和兩個階段 68
3.1.3 LDP會話的建立流程 69
3.1.4 LDP的標簽發布和管理 71
3.1.5 LDP LSP的建立過程 74
3.2 LDP必選基本功能配置與管理 78
3.2.1 配置LDP必選基本功能 79
3.2.2 LDP維護和管理命令 82
3.2.3 LDP本地會話配置示例 82
3.2.4 遠端LDP會話配置示例 86
3.3 配置LDP可選基本功能 88
3.3.1 配置LDP傳輸地址和PHP特性 88
3.3.2 配置LDP會話的定時器 90
3.3.3 配置標簽發布和分配控製方式 93
3.3.4 配置LDP自動觸發DoD請求功能 94
3.3.5 LDP自動觸發DoD請求功能配置示例 95
3.3.6 配置LDP標簽策略 101
3.3.7 LDP Inbound策略配置示例 104
3.3.8 LDP Outbound策略配置示例 108
3.3.9 配置LDP LSP建立的觸發策略 109
3.3.10 LSP建立的lsp-trigger觸發策略配置示例 111
3.3.11 Transit LSP建立的觸發策略配置示例 116
3.3.12 其他LDP可選基本功能配置 120
3.3.13 禁止嚮遠端對等體分配標簽配置示例 123
3.4 LDP LSP建立典型故障排除 130
第4章 MPLS LDP擴展功能配置與管理 134
4.1 配置LDP跨域擴展 136
4.2 LDP LSP的BFD檢測 137
4.2.1 BFD for LDP LSP 137
4.2.2 配置靜態BFD檢測LDP LSP 138
4.2.3 配置動態BFD檢測LDP LSP 143
4.2.4 BFD檢測LDP LSP維護和管理命令 146
4.2.5 靜態BFD檢測LDP LSP配置示例 146
4.2.6 動態BFD檢測LDP LSP配置示例 151
4.3 LDP與路由聯動配置與管理 154
4.3.1 配置LDP與靜態路由聯動 154
4.3.2 LDP和靜態路由聯動配置示例 156
4.3.3 配置LDP與IGP聯動 161
4.3.4 LDP與IGP聯動管理命令 166
4.3.5 LDP與OSPF聯動配置示例 166
4.4 LDP FRR配置與管理 171
4.4.1 LDP FRR的兩種實現方式 171
4.4.2 LDP FRR的實現原理 172
4.4.3 配置LDP FRR 173
4.4.4 Manual LDP FRR配置示例 178
4.4.5 LDP Auto FRR配置示例 182
4.5 LDP GR配置與管理 189
4.5.1 LDP GR工作原理 189
4.5.2 配置LDP GR 191
4.5.3 LDP GR配置示例 194
4.6 LDP安全機製配置與管理 198
4.6.1 LDP安全機製簡介 198
4.6.2 配置LDP MD5認證 200
4.6.3 配置LDP Keychain認證 201
4.6.4 配置LDP GTSM 206
4.6.5 LDP GTSM配置示例 206
第5章 MPLS TE基本功能配置與管理 210
5.1 MPLS TE基礎 212
5.1.1 MPLS TE簡介 212
5.1.2 RSVP-TE簡介 214
5.1.3 RSVP-TE消息類型 215
5.1.4 RSVP-TE的對象類型 216
5.1.5 RSVP-TE消息格式 217
5.1.6 MPLTS TE隧道 220
5.1.7 MPLS TE鏈路屬性 221
5.1.8 MPLS TE隧道屬性 222
5.1.9 MPLS TE框架 226
5.2 MPLS TE信息發布原理 228
5.2.1 MPLS TE信息內容 228
5.2.2 OSPF TE 228
5.2.3 IS-IS TE 231
5.2.4 MPLS TE信息發布 232
5.3 CR-LSP路徑計算 234
5.4 CR-LSP路徑的建立與切換 236
5.4.1 CR-LSP的路徑建立原理 236
5.4.2 CR-LSP路徑切換的Make-Before-Break機製 238
5.5 MPLS TE流量轉發 239
5.6 靜態MPLS TE隧道配置與管理 241
5.6.1 使能MPLS TE 242
5.6.2 配置MPLS TE隧道接口 243
5.6.3 配置鏈路的帶寬 244
5.6.4 配置靜態CR-LSP 245
5.6.5 靜態CR-LSP配置管理 248
5.6.6 靜態MPLS TE隧道配置示例 248
5.7 動態MPLS TE隧道配置與管理 252
5.7.1 使能MPLS TE和RSVP-TE 252
5.7.2 配置MPLS TE隧道接口 253
5.7.3 配置TE信息發布 254
5.7.4 配置MPLS TE隧道的約束條件 257
5.7.5 配置MPLS TE路徑計算 259
5.7.6 動態MPLS TE隧道配置管理 260
5.7.7 動態MPLS TE隧道配置示例 262
5.8 配置流量引入MPLS TE隧道 266
5.8.1 自動路由配置與管理 266
5.8.2 通過轉發捷徑將流量引入TE隧道的配置示例 269
5.8.3 通過轉發鄰接將流量引入TE隧道的配置示例 274
5.9 MPLS TE隧道維護 280
第6章 MPLS TE參數調整配置與管理 282
6.1 調整RSVP-TE信令參數 284
6.1.1 配置RSVP資源預留風格 284
6.1.2 配置RSVP-TE預留確認 285
6.1.3 配置RSVP的狀態定時器 285
6.1.4 使能RSVP-TE摘要刷新功能 286
6.1.5 配置RSVP的Hello擴展 288
6.1.6 配置RSVP消息格式 289
6.1.7 配置RSVP認證 291
6.1.8 RSVP-TE參數調整管理 296
6.1.9 RSVP認證配置示例 296
6.2 調整CR-LSP的路徑選擇 301
6.2.1 配置CSPF的仲裁方法 301
6.2.2 配置選路使用的度量 302
6.2.3 配置CR-LSP的跳數限製值 303
6.2.4 配置路由鎖定 304
6.2.5 配置管理組與親和屬性 304
6.2.6 配置CR-LSP和Overload聯動功能 306
6.2.7 配置失效鏈路定時器 307
6.2.8 配置帶寬的泛洪閾值 308
6.2.9 調整CR-LSP路徑選擇的配置管理 309
6.2.10 MPLS TE隧道屬性配置示例 309
6.3 調整MPLS TE隧道的建立 318
6.3.1 配置環路檢測 319
6.3.2 配置記錄路由和標簽 319
6.3.3 配置CR-LSP重優化 319
6.3.4 配置隧道重建 321
6.3.5 配置RSVP信令延遲觸發功能和隧道優先級 321
第7章 MPLS TE可靠性功能配置與管理 322
7.1 CR-LSP備份配置與管理 324
7.1.1 CR-LSP備份實現原理 324
7.1.2 CR-LSP備份配置任務 326
7.1.3 創建備份CR-LSP 327
7.1.4 配置流量強製切換 328
7.1.5 配置熱備份CR-LSP動態帶寬保護功能 329
7.1.6 配置逃生路徑 329
7.1.7 CR-LSP備份配置管理 330
7.1.8 CR-LSP熱備份配置示例 330
7.2 BFD for MPLS TE配置與管理 338
7.2.1 BFD for MPLS TE簡介 338
7.2.2 靜態BFD for CR-LSP配置與管理 340
7.2.3 配置動態BFD for CR-LSP 345
7.2.4 調整入節點BFD檢測參數 346
7.2.5 BFD for CR-LSP配置管理 348
7.2.6 靜態BFD for CR-LSP配置示例 349
7.2.7 動態BFD for CR-LSP配置示例 352
第8章 MPLS QoS配置與管理 356
8.1 MPLS QoS基礎 358
8.1.1 MPLS DiffServ簡介 358
8.1.2 Diffserv域 359
8.1.3 MPLS DiffServ的工作模式 360
8.1.4 MPLS QoS在VPN業務中的應用 363
8.2 MPLS QoS配置與管理 365
8.2.1 配置MPLS公網隧道標簽優先級映射 366
8.2.2 配置MPLS私網支持的DiffServ模式 369
8.2.3 L3VPN MPLS QoS配置示例 372
第9章 MPLS DS-TE配置與管理 382
9.1 DS-TE基礎及工作原理 384
9.1.1 MPLS DS-TE的産生背景 384
9.1.2 MPLS DS-TE基本概念 387
9.1.3 LSP搶占和TE-Class映射 387
9.1.4 DS-TE中的帶寬類型 388
9.1.5 DS-TE帶寬約束模型 389
9.1.6 DS-TE差分服務方案 391
9.1.7 DS-TE模式及切換 392
9.1.8 DS-TE CR-LSP建立和業務調度 394
9.2 靜態DS-TE隧道配置與管理 395
9.2.1 靜態DS-TE的配置任務 395
9.2.2 配置DS-TE模式和帶寬約束模型 397
9.2.3 配置TE-Class映射錶和鏈路帶寬 398
9.2.4 配置靜態CR-LSP並指定帶寬 400
9.2.5 配置接口信任的報文優先級 403
9.2.6 配置CT與業務類型的映射關係以及調度方式 403
9.2.7 DS-TE隧道配置管理 406
9.2.8 Non-IETF模式的MAM模型靜態DS-TE配置示例 406
9.3 動態DS-TE隧道配置與管理 420
9.3.1 配置動態DS-TE隧道的約束條件 421
9.3.2 RDM模型IETF模式的動態DS-TE配置示例 423
《網絡架構的演進與前沿技術探析》 一、 前言:信息時代的網絡基石 在數字經濟浪潮奔湧嚮前、萬物互聯觸手可及的今天,網絡已不再是簡單的通信工具,而是支撐現代社會運轉的生命綫,是信息流動、數據交換、服務創新的核心基礎設施。從早期的局域網到全球互聯的互聯網,網絡的演進史就是一部技術革新與應用拓展的壯麗篇章。每一次技術的突破,都極大地解放瞭生産力,重塑瞭商業模式,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 如今,隨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飛速發展,對網絡的帶寬、時延、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智能化水平提齣瞭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網絡架構在應對海量連接、復雜流量以及實時性需求時,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深入理解網絡架構的演進脈絡,掌握前沿的網絡技術,對於把握未來發展趨勢、應對技術挑戰、構建高效敏捷的網絡體係至關重要。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探索網絡架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將從基礎的網絡原理齣發,逐步深入到當前主流的網絡技術,並著眼於未來可能的技術方嚮,為讀者構建起一個清晰、完整的網絡知識體係。本書的編寫,力求在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之間取得平衡,既能幫助讀者建立紮實的理論基礎,又能為實際的網絡設計、部署和優化提供有益的參考。 二、 網絡架構的演進之路:從簡到繁,從靜態到動態 網絡架構的演進是一個持續優化的過程,其核心目標是提升網絡的性能、可擴展性、管理性和服務能力。 早期網絡:點對點與集中式 在網絡發展的初期,主要以點對點通信和簡單的集中式網絡為主。例如,早期的電話交換係統,用戶的連接需要通過人工或簡單的交換設備進行。隨著計算機的齣現,局域網(LAN)開始興起,如Ethernet(以太網)的早期版本。這些網絡通常采用集綫器(Hub)或簡單的交換機,拓撲結構相對簡單,傳輸速率較低,主要滿足部門級或企業內部的基本通信需求。 IP網絡的興起與TCP/IP協議族的奠基 互聯網的齣現是網絡史上的一個裏程碑。TCP/IP協議族的標準化,為全球範圍內的互聯互通奠定瞭基礎。IP(Internet Protocol)作為網絡層的核心協議,負責數據的路由和尋址,而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則提供瞭可靠的、麵嚮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這一時期,路由器(Router)成為網絡中的關鍵設備,實現瞭不同網絡之間的互聯。網絡的規模迅速擴大,用戶數量呈指數級增長。 骨乾網與接入網的分離:帶寬與效率的提升 隨著互聯網流量的激增,對網絡帶寬和傳輸效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網絡架構開始嚮分層化和模塊化發展,形成瞭高帶寬、低時延的骨乾網(Backbone Network)和麵嚮最終用戶的接入網(Access Network)。骨乾網通常采用高性能的傳輸技術,如SDH/SONET、ATM等,而接入網則需要考慮成本和普及性,如DSL、Cable Modem、光縴到戶(FTTH)等。 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技術的引入:提升轉發效率與流量工程 在IP路由轉發的基礎上,MPLS技術應運而生。它在網絡層和數據鏈路層之間引入瞭標簽(Label)的概念,使得數據包在轉發過程中可以根據標簽進行快速查找和交換,而非復雜的IP查找。這顯著提高瞭數據轉發的效率,尤其在大型網絡和對時延敏感的應用中。同時,MPLS也提供瞭強大的流量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能力,允許網絡管理員對流量路徑進行更精細的控製,優化網絡資源利用率,提升網絡性能。MPLS不僅僅局限於IP流量,它支持多種網絡層協議(“Multiprotocol”),如IP、IPv6、ATM等,這使其具有極高的靈活性和通用性。 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與NFV(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的齣現:網絡控製的智能化與靈活化 近年來,SDN和NFV是網絡架構領域最引人注目的兩大技術變革。 SDN的核心思想是將網絡的控製平麵(Control Plane)與數據平麵(Data Plane)分離。控製平麵集中由一個或多個控製器來管理,而數據平麵則由分布在各處的網絡設備(如交換機、路由器)負責數據包的轉發。這種分離使得網絡的控製邏輯更加集中、易於管理和編程,極大地提升瞭網絡的靈活性和可編程性。通過API,上層應用可以更加便捷地與網絡進行交互,實現網絡服務的自動化部署和管理。 NFV則緻力於將傳統的、運行在專用硬件上的網絡功能(如防火牆、負載均衡器、路由器等)虛擬化,運行在通用的服務器硬件上。這使得網絡功能的部署和擴展更加靈活、成本更低,並且能夠快速響應業務需求的變化。NFV與SDN協同工作,能夠構建更加敏捷、高效、智能的下一代網絡。 雲原生網絡:麵嚮服務與容器化 隨著雲計算的普及,網絡架構也朝著雲原生(Cloud-Native)的方嚮演進。雲原生網絡強調服務的分布式、容器化部署以及對微服務架構的支持。Kubernetes等容器編排平颱成為瞭雲原生網絡管理的核心,它們負責協調和管理運行在容器中的網絡應用,提供服務發現、負載均衡、網絡策略等功能。Overlay網絡技術(如VXLAN)在雲原生環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夠為隔離的租戶提供獨立的虛擬網絡,同時保持底層網絡的簡單性。 三、 前沿網絡技術深度解析:擁抱未來 在理解瞭網絡架構的演進曆程後,我們將聚焦於當前及未來極具影響力的網絡技術,深入探討其原理、應用場景和發展趨勢。 SD-WAN(Software-Defined Wide Area Network):連接企業分支的智能化之路 SD-WAN是SDN理念在廣域網(WAN)領域的具體應用。它通過軟件定義的方式,利用互聯網、MPLS、4G/5G等多種傳輸鏈路,構建一個智能、靈活、高可用的廣域網連接。SD-WAN能夠根據應用類型、網絡狀況、安全策略等因素,智能地選擇最優的傳輸路徑,實現應用性能的顯著提升。它簡化瞭分支機構的網絡部署和管理,降低瞭運營成本,並提供瞭更好的用戶體驗。 5G網絡技術:賦能萬物互聯的新基石 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不僅僅是移動通信速度的提升,更是對網絡架構的重塑。5G引入瞭網絡切片(Network Slicing)技術,允許運營商為不同類型的應用(如增強移動寬帶eMBB、大規模機器通信mMTC、超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提供定製化的網絡服務。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在5G時代也愈發重要,將計算和存儲能力推嚮網絡邊緣,以降低時延,提高響應速度。5G與SDN、NFV等技術的深度融閤,將為自動駕駛、遠程醫療、工業自動化等場景提供強大的網絡支撐。 IPv6的部署與演進:應對地址枯竭與擁抱未來 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擁有極其龐大的地址空間,能夠徹底解決IPv4地址枯竭的問題。IPv6還帶來瞭更優化的報文頭格式、更高效的路由機製以及對移動性的更好支持。隨著IPv6部署的全球化推進,其在企業網絡、移動網絡、物聯網等領域的應用將日益廣泛。對IPv6協議棧的深入理解,是網絡從業者擁抱未來互聯互通的關鍵。 網絡安全與零信任架構:構建堅不可摧的數字堡壘 隨著網絡攻擊日益復雜化和隱蔽化,傳統的邊界安全模型已難以滿足需求。零信任(Zero Trust)架構是一種新的安全理念,它假定任何用戶或設備在訪問資源時都不可信,必須經過嚴格的身份驗證和授權。零信任架構要求對所有的訪問進行細粒度的控製和持續的監控,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風險。理解網絡安全技術的最新進展,如加密技術、入侵檢測與防禦、威脅情報分析等,對於構建安全的網絡環境至關重要。 物聯網(IoT)網絡:連接海量設備的挑戰與機遇 物聯網連接瞭大量的傳感器、設備和終端,形成瞭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網絡。如何高效、安全地連接、管理和傳輸這些設備産生的數據,是物聯網網絡麵臨的挑戰。低功耗廣域網(LPWAN)技術(如LoRa、NB-IoT)、 MQTT等輕量級通信協議,以及雲平颱和邊緣計算的應用,共同構成瞭物聯網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 量子通信與下一代網絡:未來的展望 盡管尚處於早期階段,量子通信代錶著下一代網絡通信的潛在方嚮。它利用量子力學原理進行信息傳輸,能夠實現理論上不可破解的安全性。理解量子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發展趨勢,有助於我們預見未來網絡通信的變革。 四、 結論:持續學習,擁抱變革 網絡技術日新月異,每一天都有新的概念和技術湧現。對於網絡從業者而言,持續學習、不斷更新知識體係是保持競爭力的不二法門。本書所探討的網絡架構演進與前沿技術,僅僅是這個廣闊領域中的一部分。我們鼓勵讀者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感興趣的領域,積極參與技術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構建高效、穩定、安全、智能的網絡,是支撐數字時代發展的重要基石。希望本書能夠為您打開一扇理解現代網絡世界的大門,激發您對網絡技術更深層次的探索欲望,並為您的職業發展提供有益的啓迪。未來的網絡將更加智能、更加敏捷、更加泛在,讓我們一起擁抱變革,迎接挑戰,共同書寫網絡技術發展的新篇章。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多年的網絡技術愛好者,我一直對各種網絡協議和技術的發展保持著高度的關注。這次購入的《華為MPLS技術學習指南》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MPLS在華為設備上的實際應用進行瞭深入剖析。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華為路由器和交換機在支持MPLS功能方麵所提供的具體命令行配置和參數調優。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能包含大量實操性的指導,例如如何通過命令行配置MPLS TE隧道,如何優化MPLS網絡的流量轉發,以及如何利用MPLS技術進行故障排除。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真實的故障場景分析,並給齣相應的解決方案,這對於我提升實戰能力非常有幫助。此外,我也對MPLS在承載IP業務、ATM業務、以太網業務等方麵的能力感興趣,希望書中能對此有所涉及。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手中的一本“工具書”,在我遇到具體問題時,能夠快速找到答案,並從中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評分

我購買《華為MPLS技術學習指南》的初衷,是想瞭解MPLS技術在當前網絡發展趨勢中的定位,以及它如何與SDN、NFV等新技術相結閤。我知道MPLS技術已經發展瞭很多年,但它依然是構建高性能、可擴展網絡的重要基石。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探討MPLS與SDN控製器之間的協同工作機製,以及如何利用NFV技術來增強MPLS網絡的功能。例如,我希望書中能介紹如何通過SDN控製器來動態地配置MPLS TE策略,或者如何利用NFV來部署虛擬化的MPLS轉發功能。我對MPLS在網絡自動化和智能化方麵的潛力非常感興趣,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見解和技術方嚮。此外,我也對MPLS在5G網絡、物聯網等新興領域的應用場景有所期待,如果書中能探討這些方麵的內容,將對我理解未來網絡的發展非常有啓發。總的來說,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洞察MPLS技術的演進方嚮,並為我應對未來網絡挑戰做好準備。

評分

這次購買這本《華為MPLS技術學習指南》純粹是齣於對網絡技術的好奇心,聽說MPLS在企業網絡中應用廣泛,能提升網絡效率和性能,所以就想瞭解一下。雖然我是一名完全的初學者,對網絡知識的瞭解僅限於傢庭Wi-Fi的設置,但這本書的標題聽起來就很有指導性,讓我覺得即使零基礎也能學懂。我特彆期待能從中瞭解到MPLS到底是什麼,它和我們常用的IP地址有什麼不同,又是如何實現數據傳輸的加速的。我希望這本書能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解釋這些概念,就像給我講故事一樣,讓我能循序漸進地理解。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實際案例的分析,哪怕是理論上的模擬,我也會覺得非常有幫助。畢竟,理論聯係實際纔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我希望這本書的排版清晰,圖文並茂,能夠吸引我的注意力,讓我願意花時間去閱讀。如果能有一些互動環節,比如課後練習或者在綫答疑,那就更完美瞭。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MPLS有一個初步但深刻的認識,能夠建立起我對這個技術的興趣,並為我今後深入學習打下基礎。

評分

讀完這本《華為MPLS技術學習指南》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相當可觀,雖然我本身不是華為設備的原廠工程師,但書中對MPLS原理的闡述,以及如何將其在華為設備上實現和配置的詳細步驟,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LDP、RSVP-TE等協議的講解,雖然初讀時有些晦澀,但結閤書中提供的配置命令和拓撲圖,我逐漸摸清瞭它們的工作流程和關鍵參數。書中的案例分析也很實用,涵蓋瞭流量工程、VPN等多種應用場景,讓我看到瞭MPLS技術在解決實際網絡問題中的強大能力。雖然有些章節涉及到比較底層的知識,但我還是嘗試著去理解,因為我知道這些是構建穩定可靠MPLS網絡的基礎。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更適閤那些已經有一定網絡基礎,並且正在從事或即將從事華為MPLS網絡設計、部署和維護的工程師。對於我這樣的普通技術愛好者來說,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這些內容。不過,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和深入的學習平颱,能夠幫助讀者快速掌握華為MPLS技術的精髓。

評分

我對這本《華為MPLS技術學習指南》的購買決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對網絡虛擬化技術一直很感興趣。MPLS作為一種高效的數據傳輸技術,在構建各種虛擬私有網絡(VPN)方麵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所以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MPLS VPN的詳細介紹。我非常想瞭解MPLS是如何實現不同用戶之間的隔離,以及如何保證VPN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書中關於MPLS L3VPN和L2VPN的講解,如果能輔以清晰的原理圖和實際的配置示例,將會大大提升我的學習效率。我希望這本書能解釋清楚PE、CE、P等設備的交互過程,以及VRF、RD、RT等關鍵概念是如何在VPN的構建中發揮作用的。此外,我個人也比較關注MPLS在雲計算和數據中心互聯中的應用,如果書中能涵蓋這方麵的內容,那將是錦上添花。我對這本書的期望是,它能幫助我理解MPLS技術在構建現代網絡架構中的地位,並為我學習其他更高級的網絡技術提供堅實的基礎。

評分

好!!!!!!!!!!!!!!!!!

評分

書不錯,寫的很詳實,好好學習

評分

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京東購物這麼久,有買到很好的産品,也有買到比較坑的産品,如果我用這段話來評價,說明這款産品沒問題,至少85分以上,而比較垃圾的産品,我絕對不會偷懶到復製粘貼評價,我絕對會用心的差評,這樣其他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會作為參考,會影響該商品銷量,而商傢也會因此改進商品質量。

評分

王達老師的書,都寫的不錯,類容詳細

評分

王達老師的書,都寫的不錯,類容詳細

評分

很厚的一本書

評分

(???`?´?)??=???? ?

評分

王達老師的書,都寫的不錯,類容詳細

評分

王達老師的書,第一時間購買。品質保證,學習學習再學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