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MPLS技术学习指南

华为MPLS技术学习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达 著
图书标签:
  • MPLS
  • 华为
  • 网络技术
  • 数据通信
  • 路由
  • 交换
  • 网络规划
  • 网络安全
  • 技术指南
  • 通信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564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268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ICT认证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本书专门针对目前市场上没有华为S系列交换机、AR G3系列路由器MPLS技术原理、应用配置方法进行介绍。
2.本书是一本内容系统、丰富,更具实战化的图书,不仅包括许多深入的MPLS技术原理介绍,还有大量的分类应用配置步骤展示和具体的应用方案配置案例。
3.本书除了介绍华为网络设备MPLS的基本技术和应用之外,还将全面介绍目前在数据中心中经常用到的基于MPLS的虚拟化技术及应用,如VLL、PWE3等。
4.本书注重细节,追求系统深入,思路清晰,符合读者阅读习惯。

内容简介

本书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授权编写并出版,是一本系统、深入介绍华为设备MPLS隧道技术的工具图书。本书内容主要包括MPLS隧道基础知识、静态LSP、动态LDP LSP、MPLS TE和MPLS DS-TE隧道建立,以及MPLS QoS等方面,同时本书也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指定的ICT认证培训教材。
全书共9章,第 1章介绍了MPLS技术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术原理;第 2章介绍了静态LSP建立的配置与管理方法;第3~4章介绍了动态LDP LSP建立的相关技术原理,以及LDP LSP基本功能和各种扩展功能的配置与管理方法;第5~7章介绍了MPLS TE隧道相关技术原理及各项功能配置与管理方法;第8章介绍了华为S系列交换机中的MPLS QoS功能技术原理及配置与管理方法;第9章介绍了华为AR G3系列中的MPLS DS-TE隧道相关技术原理及配置与管理方法。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书中拓展介绍了许多相关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分析,并且各章均有大量的典型配置案例,并对一些典型故障排除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另外,本书经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多位专家指导和审核,无论在专业性方面,还是在经验性和实用性方面均有很好的保障,是相关人员自学或者教学华为设备MPLS配置与管理的必选教材。

作者简介

王达,全国网管技能水平考试专家委员,四届51CTO“z受读者喜爱的IT图书作者”(并有5届、7部作品荣获51CTO主办的“zui爱读者喜爱的IT技术图书”称号),国内网络工程技术专家和知名的IT图书作者。

目录

第 1章 MPLS基础 0
1.1 MPLS基础 2
1.1.1 MPLS的起源 2
1.1.2 MPLS网络结构 3
1.1.3 MPLS标签 5
1.1.4 MPLS体系结构 8
1.1.5 LSP简介 11
1.1.6 MPLS的主要应用 12
1.2 MPLS基本工作原理 14
1.2.1 MPLS标签动作 14
1.2.2 MPLS报文转发涉及的基本概念 16
1.2.3 MPLS报文转发流程 17
1.2.4 MPLS对TTL的处理 18
1.3 LSP连通性检测 21
1.3.1 MPLS Ping/MPLS Tracert简介 21
1.3.2 MPLS Ping工作原理 21
1.3.3 MPLS Tracert工作原理 22
第 2章 静态LSP配置与管理 24
2.1 静态LSP配置与管理 26
2.1.1 创建静态LSP 26
2.1.2 配置静态BFD检测静态LSP 28
2.1.3 检测静态LSP的连通性 33
2.1.4 静态LSP及BFD检测维护与管理 35
2.1.5 AR路由器静态LSP配置示例 36
2.1.6 S交换机静态LSP配置示例 40
2.1.7 静态BFD检测静态LSP配置示例 46
2.2 静态LSP建立不成功故障排除 61
第3章 MPLS LDP基本功能配置与管理 64
3.1 LDP基础及工作原理 66
3.1.1 LDP基本概念 66
3.1.2 LDP会话消息和两个阶段 68
3.1.3 LDP会话的建立流程 69
3.1.4 LDP的标签发布和管理 71
3.1.5 LDP LSP的建立过程 74
3.2 LDP必选基本功能配置与管理 78
3.2.1 配置LDP必选基本功能 79
3.2.2 LDP维护和管理命令 82
3.2.3 LDP本地会话配置示例 82
3.2.4 远端LDP会话配置示例 86
3.3 配置LDP可选基本功能 88
3.3.1 配置LDP传输地址和PHP特性 88
3.3.2 配置LDP会话的定时器 90
3.3.3 配置标签发布和分配控制方式 93
3.3.4 配置LDP自动触发DoD请求功能 94
3.3.5 LDP自动触发DoD请求功能配置示例 95
3.3.6 配置LDP标签策略 101
3.3.7 LDP Inbound策略配置示例 104
3.3.8 LDP Outbound策略配置示例 108
3.3.9 配置LDP LSP建立的触发策略 109
3.3.10 LSP建立的lsp-trigger触发策略配置示例 111
3.3.11 Transit LSP建立的触发策略配置示例 116
3.3.12 其他LDP可选基本功能配置 120
3.3.13 禁止向远端对等体分配标签配置示例 123
3.4 LDP LSP建立典型故障排除 130
第4章 MPLS LDP扩展功能配置与管理 134
4.1 配置LDP跨域扩展 136
4.2 LDP LSP的BFD检测 137
4.2.1 BFD for LDP LSP 137
4.2.2 配置静态BFD检测LDP LSP 138
4.2.3 配置动态BFD检测LDP LSP 143
4.2.4 BFD检测LDP LSP维护和管理命令 146
4.2.5 静态BFD检测LDP LSP配置示例 146
4.2.6 动态BFD检测LDP LSP配置示例 151
4.3 LDP与路由联动配置与管理 154
4.3.1 配置LDP与静态路由联动 154
4.3.2 LDP和静态路由联动配置示例 156
4.3.3 配置LDP与IGP联动 161
4.3.4 LDP与IGP联动管理命令 166
4.3.5 LDP与OSPF联动配置示例 166
4.4 LDP FRR配置与管理 171
4.4.1 LDP FRR的两种实现方式 171
4.4.2 LDP FRR的实现原理 172
4.4.3 配置LDP FRR 173
4.4.4 Manual LDP FRR配置示例 178
4.4.5 LDP Auto FRR配置示例 182
4.5 LDP GR配置与管理 189
4.5.1 LDP GR工作原理 189
4.5.2 配置LDP GR 191
4.5.3 LDP GR配置示例 194
4.6 LDP安全机制配置与管理 198
4.6.1 LDP安全机制简介 198
4.6.2 配置LDP MD5认证 200
4.6.3 配置LDP Keychain认证 201
4.6.4 配置LDP GTSM 206
4.6.5 LDP GTSM配置示例 206
第5章 MPLS TE基本功能配置与管理 210
5.1 MPLS TE基础 212
5.1.1 MPLS TE简介 212
5.1.2 RSVP-TE简介 214
5.1.3 RSVP-TE消息类型 215
5.1.4 RSVP-TE的对象类型 216
5.1.5 RSVP-TE消息格式 217
5.1.6 MPLTS TE隧道 220
5.1.7 MPLS TE链路属性 221
5.1.8 MPLS TE隧道属性 222
5.1.9 MPLS TE框架 226
5.2 MPLS TE信息发布原理 228
5.2.1 MPLS TE信息内容 228
5.2.2 OSPF TE 228
5.2.3 IS-IS TE 231
5.2.4 MPLS TE信息发布 232
5.3 CR-LSP路径计算 234
5.4 CR-LSP路径的建立与切换 236
5.4.1 CR-LSP的路径建立原理 236
5.4.2 CR-LSP路径切换的Make-Before-Break机制 238
5.5 MPLS TE流量转发 239
5.6 静态MPLS TE隧道配置与管理 241
5.6.1 使能MPLS TE 242
5.6.2 配置MPLS TE隧道接口 243
5.6.3 配置链路的带宽 244
5.6.4 配置静态CR-LSP 245
5.6.5 静态CR-LSP配置管理 248
5.6.6 静态MPLS TE隧道配置示例 248
5.7 动态MPLS TE隧道配置与管理 252
5.7.1 使能MPLS TE和RSVP-TE 252
5.7.2 配置MPLS TE隧道接口 253
5.7.3 配置TE信息发布 254
5.7.4 配置MPLS TE隧道的约束条件 257
5.7.5 配置MPLS TE路径计算 259
5.7.6 动态MPLS TE隧道配置管理 260
5.7.7 动态MPLS TE隧道配置示例 262
5.8 配置流量引入MPLS TE隧道 266
5.8.1 自动路由配置与管理 266
5.8.2 通过转发捷径将流量引入TE隧道的配置示例 269
5.8.3 通过转发邻接将流量引入TE隧道的配置示例 274
5.9 MPLS TE隧道维护 280
第6章 MPLS TE参数调整配置与管理 282
6.1 调整RSVP-TE信令参数 284
6.1.1 配置RSVP资源预留风格 284
6.1.2 配置RSVP-TE预留确认 285
6.1.3 配置RSVP的状态定时器 285
6.1.4 使能RSVP-TE摘要刷新功能 286
6.1.5 配置RSVP的Hello扩展 288
6.1.6 配置RSVP消息格式 289
6.1.7 配置RSVP认证 291
6.1.8 RSVP-TE参数调整管理 296
6.1.9 RSVP认证配置示例 296
6.2 调整CR-LSP的路径选择 301
6.2.1 配置CSPF的仲裁方法 301
6.2.2 配置选路使用的度量 302
6.2.3 配置CR-LSP的跳数限制值 303
6.2.4 配置路由锁定 304
6.2.5 配置管理组与亲和属性 304
6.2.6 配置CR-LSP和Overload联动功能 306
6.2.7 配置失效链路定时器 307
6.2.8 配置带宽的泛洪阈值 308
6.2.9 调整CR-LSP路径选择的配置管理 309
6.2.10 MPLS TE隧道属性配置示例 309
6.3 调整MPLS TE隧道的建立 318
6.3.1 配置环路检测 319
6.3.2 配置记录路由和标签 319
6.3.3 配置CR-LSP重优化 319
6.3.4 配置隧道重建 321
6.3.5 配置RSVP信令延迟触发功能和隧道优先级 321
第7章 MPLS TE可靠性功能配置与管理 322
7.1 CR-LSP备份配置与管理 324
7.1.1 CR-LSP备份实现原理 324
7.1.2 CR-LSP备份配置任务 326
7.1.3 创建备份CR-LSP 327
7.1.4 配置流量强制切换 328
7.1.5 配置热备份CR-LSP动态带宽保护功能 329
7.1.6 配置逃生路径 329
7.1.7 CR-LSP备份配置管理 330
7.1.8 CR-LSP热备份配置示例 330
7.2 BFD for MPLS TE配置与管理 338
7.2.1 BFD for MPLS TE简介 338
7.2.2 静态BFD for CR-LSP配置与管理 340
7.2.3 配置动态BFD for CR-LSP 345
7.2.4 调整入节点BFD检测参数 346
7.2.5 BFD for CR-LSP配置管理 348
7.2.6 静态BFD for CR-LSP配置示例 349
7.2.7 动态BFD for CR-LSP配置示例 352
第8章 MPLS QoS配置与管理 356
8.1 MPLS QoS基础 358
8.1.1 MPLS DiffServ简介 358
8.1.2 Diffserv域 359
8.1.3 MPLS DiffServ的工作模式 360
8.1.4 MPLS QoS在VPN业务中的应用 363
8.2 MPLS QoS配置与管理 365
8.2.1 配置MPLS公网隧道标签优先级映射 366
8.2.2 配置MPLS私网支持的DiffServ模式 369
8.2.3 L3VPN MPLS QoS配置示例 372
第9章 MPLS DS-TE配置与管理 382
9.1 DS-TE基础及工作原理 384
9.1.1 MPLS DS-TE的产生背景 384
9.1.2 MPLS DS-TE基本概念 387
9.1.3 LSP抢占和TE-Class映射 387
9.1.4 DS-TE中的带宽类型 388
9.1.5 DS-TE带宽约束模型 389
9.1.6 DS-TE差分服务方案 391
9.1.7 DS-TE模式及切换 392
9.1.8 DS-TE CR-LSP建立和业务调度 394
9.2 静态DS-TE隧道配置与管理 395
9.2.1 静态DS-TE的配置任务 395
9.2.2 配置DS-TE模式和带宽约束模型 397
9.2.3 配置TE-Class映射表和链路带宽 398
9.2.4 配置静态CR-LSP并指定带宽 400
9.2.5 配置接口信任的报文优先级 403
9.2.6 配置CT与业务类型的映射关系以及调度方式 403
9.2.7 DS-TE隧道配置管理 406
9.2.8 Non-IETF模式的MAM模型静态DS-TE配置示例 406
9.3 动态DS-TE隧道配置与管理 420
9.3.1 配置动态DS-TE隧道的约束条件 421
9.3.2 RDM模型IETF模式的动态DS-TE配置示例 423
《网络架构的演进与前沿技术探析》 一、 前言:信息时代的网络基石 在数字经济浪潮奔涌向前、万物互联触手可及的今天,网络已不再是简单的通信工具,而是支撑现代社会运转的生命线,是信息流动、数据交换、服务创新的核心基础设施。从早期的局域网到全球互联的互联网,网络的演进史就是一部技术革新与应用拓展的壮丽篇章。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重塑了商业模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如今,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网络的带宽、时延、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智能化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网络架构在应对海量连接、复杂流量以及实时性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深入理解网络架构的演进脉络,掌握前沿的网络技术,对于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应对技术挑战、构建高效敏捷的网络体系至关重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探索网络架构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将从基础的网络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当前主流的网络技术,并着眼于未来可能的技术方向,为读者构建起一个清晰、完整的网络知识体系。本书的编写,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之间取得平衡,既能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为实际的网络设计、部署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 网络架构的演进之路:从简到繁,从静态到动态 网络架构的演进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提升网络的性能、可扩展性、管理性和服务能力。 早期网络:点对点与集中式 在网络发展的初期,主要以点对点通信和简单的集中式网络为主。例如,早期的电话交换系统,用户的连接需要通过人工或简单的交换设备进行。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局域网(LAN)开始兴起,如Ethernet(以太网)的早期版本。这些网络通常采用集线器(Hub)或简单的交换机,拓扑结构相对简单,传输速率较低,主要满足部门级或企业内部的基本通信需求。 IP网络的兴起与TCP/IP协议族的奠基 互联网的出现是网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TCP/IP协议族的标准化,为全球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IP(Internet Protocol)作为网络层的核心协议,负责数据的路由和寻址,而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则提供了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这一时期,路由器(Router)成为网络中的关键设备,实现了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网络的规模迅速扩大,用户数量呈指数级增长。 骨干网与接入网的分离:带宽与效率的提升 随着互联网流量的激增,对网络带宽和传输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架构开始向分层化和模块化发展,形成了高带宽、低时延的骨干网(Backbone Network)和面向最终用户的接入网(Access Network)。骨干网通常采用高性能的传输技术,如SDH/SONET、ATM等,而接入网则需要考虑成本和普及性,如DSL、Cable Modem、光纤到户(FTTH)等。 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技术的引入:提升转发效率与流量工程 在IP路由转发的基础上,MPLS技术应运而生。它在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之间引入了标签(Label)的概念,使得数据包在转发过程中可以根据标签进行快速查找和交换,而非复杂的IP查找。这显著提高了数据转发的效率,尤其在大型网络和对时延敏感的应用中。同时,MPLS也提供了强大的流量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能力,允许网络管理员对流量路径进行更精细的控制,优化网络资源利用率,提升网络性能。MPLS不仅仅局限于IP流量,它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Multiprotocol”),如IP、IPv6、ATM等,这使其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通用性。 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与NFV(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的出现:网络控制的智能化与灵活化 近年来,SDN和NFV是网络架构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两大技术变革。 SDN的核心思想是将网络的控制平面(Control Plane)与数据平面(Data Plane)分离。控制平面集中由一个或多个控制器来管理,而数据平面则由分布在各处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负责数据包的转发。这种分离使得网络的控制逻辑更加集中、易于管理和编程,极大地提升了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通过API,上层应用可以更加便捷地与网络进行交互,实现网络服务的自动化部署和管理。 NFV则致力于将传统的、运行在专用硬件上的网络功能(如防火墙、负载均衡器、路由器等)虚拟化,运行在通用的服务器硬件上。这使得网络功能的部署和扩展更加灵活、成本更低,并且能够快速响应业务需求的变化。NFV与SDN协同工作,能够构建更加敏捷、高效、智能的下一代网络。 云原生网络:面向服务与容器化 随着云计算的普及,网络架构也朝着云原生(Cloud-Native)的方向演进。云原生网络强调服务的分布式、容器化部署以及对微服务架构的支持。Kubernetes等容器编排平台成为了云原生网络管理的核心,它们负责协调和管理运行在容器中的网络应用,提供服务发现、负载均衡、网络策略等功能。Overlay网络技术(如VXLAN)在云原生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为隔离的租户提供独立的虚拟网络,同时保持底层网络的简单性。 三、 前沿网络技术深度解析:拥抱未来 在理解了网络架构的演进历程后,我们将聚焦于当前及未来极具影响力的网络技术,深入探讨其原理、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 SD-WAN(Software-Defined Wide Area Network):连接企业分支的智能化之路 SD-WAN是SDN理念在广域网(WAN)领域的具体应用。它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利用互联网、MPLS、4G/5G等多种传输链路,构建一个智能、灵活、高可用的广域网连接。SD-WAN能够根据应用类型、网络状况、安全策略等因素,智能地选择最优的传输路径,实现应用性能的显著提升。它简化了分支机构的网络部署和管理,降低了运营成本,并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5G网络技术:赋能万物互联的新基石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不仅仅是移动通信速度的提升,更是对网络架构的重塑。5G引入了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技术,允许运营商为不同类型的应用(如增强移动宽带eMBB、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提供定制化的网络服务。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在5G时代也愈发重要,将计算和存储能力推向网络边缘,以降低时延,提高响应速度。5G与SDN、NFV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为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工业自动化等场景提供强大的网络支撑。 IPv6的部署与演进:应对地址枯竭与拥抱未来 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拥有极其庞大的地址空间,能够彻底解决IPv4地址枯竭的问题。IPv6还带来了更优化的报文头格式、更高效的路由机制以及对移动性的更好支持。随着IPv6部署的全球化推进,其在企业网络、移动网络、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将日益广泛。对IPv6协议栈的深入理解,是网络从业者拥抱未来互联互通的关键。 网络安全与零信任架构:构建坚不可摧的数字堡垒 随着网络攻击日益复杂化和隐蔽化,传统的边界安全模型已难以满足需求。零信任(Zero Trust)架构是一种新的安全理念,它假定任何用户或设备在访问资源时都不可信,必须经过严格的身份验证和授权。零信任架构要求对所有的访问进行细粒度的控制和持续的监控,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风险。理解网络安全技术的最新进展,如加密技术、入侵检测与防御、威胁情报分析等,对于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至关重要。 物联网(IoT)网络:连接海量设备的挑战与机遇 物联网连接了大量的传感器、设备和终端,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如何高效、安全地连接、管理和传输这些设备产生的数据,是物联网网络面临的挑战。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如LoRa、NB-IoT)、 MQTT等轻量级通信协议,以及云平台和边缘计算的应用,共同构成了物联网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量子通信与下一代网络:未来的展望 尽管尚处于早期阶段,量子通信代表着下一代网络通信的潜在方向。它利用量子力学原理进行信息传输,能够实现理论上不可破解的安全性。理解量子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预见未来网络通信的变革。 四、 结论:持续学习,拥抱变革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每一天都有新的概念和技术涌现。对于网络从业者而言,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是保持竞争力的不二法门。本书所探讨的网络架构演进与前沿技术,仅仅是这个广阔领域中的一部分。我们鼓励读者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感兴趣的领域,积极参与技术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构建高效、稳定、安全、智能的网络,是支撑数字时代发展的重要基石。希望本书能够为您打开一扇理解现代网络世界的大门,激发您对网络技术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并为您的职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未来的网络将更加智能、更加敏捷、更加泛在,让我们一起拥抱变革,迎接挑战,共同书写网络技术发展的新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购买这本《华为MPLS技术学习指南》纯粹是出于对网络技术的好奇心,听说MPLS在企业网络中应用广泛,能提升网络效率和性能,所以就想了解一下。虽然我是一名完全的初学者,对网络知识的了解仅限于家庭Wi-Fi的设置,但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很有指导性,让我觉得即使零基础也能学懂。我特别期待能从中了解到MPLS到底是什么,它和我们常用的IP地址有什么不同,又是如何实现数据传输的加速的。我希望这本书能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这些概念,就像给我讲故事一样,让我能循序渐进地理解。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哪怕是理论上的模拟,我也会觉得非常有帮助。毕竟,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我希望这本书的排版清晰,图文并茂,能够吸引我的注意力,让我愿意花时间去阅读。如果能有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课后练习或者在线答疑,那就更完美了。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MPLS有一个初步但深刻的认识,能够建立起我对这个技术的兴趣,并为我今后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评分

我购买《华为MPLS技术学习指南》的初衷,是想了解MPLS技术在当前网络发展趋势中的定位,以及它如何与SDN、NFV等新技术相结合。我知道MPLS技术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它依然是构建高性能、可扩展网络的重要基石。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探讨MPLS与SDN控制器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以及如何利用NFV技术来增强MPLS网络的功能。例如,我希望书中能介绍如何通过SDN控制器来动态地配置MPLS TE策略,或者如何利用NFV来部署虚拟化的MPLS转发功能。我对MPLS在网络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潜力非常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见解和技术方向。此外,我也对MPLS在5G网络、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场景有所期待,如果书中能探讨这些方面的内容,将对我理解未来网络的发展非常有启发。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洞察MPLS技术的演进方向,并为我应对未来网络挑战做好准备。

评分

作为一名多年的网络技术爱好者,我一直对各种网络协议和技术的发展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这次购入的《华为MPLS技术学习指南》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MPLS在华为设备上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剖析。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华为路由器和交换机在支持MPLS功能方面所提供的具体命令行配置和参数调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包含大量实操性的指导,例如如何通过命令行配置MPLS TE隧道,如何优化MPLS网络的流量转发,以及如何利用MPLS技术进行故障排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真实的故障场景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提升实战能力非常有帮助。此外,我也对MPLS在承载IP业务、ATM业务、以太网业务等方面的能力感兴趣,希望书中能对此有所涉及。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手中的一本“工具书”,在我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快速找到答案,并从中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

读完这本《华为MPLS技术学习指南》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相当可观,虽然我本身不是华为设备的原厂工程师,但书中对MPLS原理的阐述,以及如何将其在华为设备上实现和配置的详细步骤,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LDP、RSVP-TE等协议的讲解,虽然初读时有些晦涩,但结合书中提供的配置命令和拓扑图,我逐渐摸清了它们的工作流程和关键参数。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很实用,涵盖了流量工程、VPN等多种应用场景,让我看到了MPLS技术在解决实际网络问题中的强大能力。虽然有些章节涉及到比较底层的知识,但我还是尝试着去理解,因为我知道这些是构建稳定可靠MPLS网络的基础。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网络基础,并且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华为MPLS网络设计、部署和维护的工程师。对于我这样的普通技术爱好者来说,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这些内容。不过,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和深入的学习平台,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华为MPLS技术的精髓。

评分

我对这本《华为MPLS技术学习指南》的购买决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网络虚拟化技术一直很感兴趣。MPLS作为一种高效的数据传输技术,在构建各种虚拟私有网络(VPN)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MPLS VPN的详细介绍。我非常想了解MPLS是如何实现不同用户之间的隔离,以及如何保证VPN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书中关于MPLS L3VPN和L2VPN的讲解,如果能辅以清晰的原理图和实际的配置示例,将会大大提升我的学习效率。我希望这本书能解释清楚PE、CE、P等设备的交互过程,以及VRF、RD、RT等关键概念是如何在VPN的构建中发挥作用的。此外,我个人也比较关注MPLS在云计算和数据中心互联中的应用,如果书中能涵盖这方面的内容,那将是锦上添花。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它能帮助我理解MPLS技术在构建现代网络架构中的地位,并为我学习其他更高级的网络技术提供坚实的基础。

评分

不错,讲的挺清楚的

评分

可以的,书本买来就是学习的

评分

很好很强大。。。。。。

评分

好书,知识点全面,值得购买。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学习中

评分

不错,讲的挺清楚的

评分

有独立包装,基本没破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