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时序分析的设计约束:Synopsys设计约束(SDC)实用指南

综合与时序分析的设计约束:Synopsys设计约束(SDC)实用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斯里达尔·甘加达兰(Sridhar Gangadharan),[印度] 桑杰·丘里瓦拉(Sanjay,Chur 著,韩德强 张丽艳 王宗侠等译 译
图书标签:
  • SDC
  • Synopsys
  • 时序分析
  • 综合
  • 设计约束
  • FPGA
  • ASIC
  • 验证
  • 数字电路
  • 电子设计自动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89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115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电子与嵌入式系统设计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集成电路时序约束设计的指南,指导读者通过指定的时序要求,充分发挥IC设计的性能。本书内容包括受时序约束的关键环节的设计流程、综合时序分析、静态时序分析和布局布线等。本书首先详细讲解时序要求的概念,然后详细解释如何将其应用于设计流程中的特定阶段,后通过实践介绍在Synopsys约束设计下(SDC)业界领先约束的格式。

目录

目  录


译者序


推荐序


前言


致谢一


致谢二


第1章 绪论 1


1.1 ASIC设计流程 1


1.2 FPGA设计流程 4


1.3 ASIC和FPGA设计流程中的时序约束 6


1.4 纳米级设计中的时序约束问题 6


1.5 小结 7


第2章 综合的基础知识 8


2.1 综合的解释 8


2.2 时序约束在综合中的作用 8


2.2.1 优化 9


2.2.2 输入重排序 9


2.2.3 输入缓冲 10


2.2.4 输出缓冲 11


2.3 综合中面临的普遍问题 11


2.3.1 设计划分 11


2.3.2 更新约束 12


2.3.3 多时钟设计 12


2.4 小结 12


第3章 时序分析与约束 14


3.1 静态时序分析 14


3.2 时序约束在STA中的作用 15


3.2.1 约束作为声明 16


3.2.2 约束作为断言 16


3.2.3 约束作为指令 16


3.2.4 约束作为异常 17


3.2.5 约束的角色变化 17


3.3 STA中的常见问题 18


3.3.1 无功能检查 18


3.3.2 无声明检查 18


3.3.3 要求正确 18


3.3.4 约束中的常见错误 19


3.3.5 好约束的特征 20


3.4 延迟计算与STA 21


3.5 时序路径 21


3.5.1 起点和终点 22


3.5.2 打断路径 23


3.5.3 功能路径与时序路径 23


3.5.4 时钟路径与数据路径 23


3.6 建立与保持 24


3.6.1 建立分析 24


3.6.2 保持分析 24


3.6.3 其他分析 25


3.7 裕度 25


3.8 片上变化 26


3.9 小结 27


第4章 通过Tcl扩展SDC 28


4.1 时序约束的历史 28


4.2 Tcl基础知识 29


4.2.1 Tcl变量 29


4.2.2 Tcl列表 30


4.2.3 Tcl表达式与运算符 31


4.2.4 Tcl的控制流语句 31


4.2.5 其他Tcl命令 33


4.3 SDC综述 33


4.3.1 时序约束 34


4.3.2 面积与功率约束 34


4.3.3 设计规则约束 34


4.3.4 接口约束 34


4.3.5 特定模式和配置约束 34


4.3.6 设计约束异常 35


4.3.7 其他命令 35


4.4 SDC中的设计查询 35


4.5 SDC作为标准 36


4.6 小结 36


第5章 时钟 37


5.1 时钟周期和频率 37


5.2 时钟沿和占空比 38


5.3 creat_clock 39


5.3.1 定义时钟周期 39


5.3.2 标识时钟源 39


5.3.3 命名时钟 40


5.3.4 指定占空比 40


5.3.5 同源多时钟 41


5.3.6 注释时钟 42


5.4 虚拟时钟 42


5.5 其他时钟特征 43


5.6 时钟规格的重要性 43


5.7 小结 44


第6章 生成时钟 45


6.1 时钟分频器 45


6.2 时钟乘法器 46


6.3 时钟门控 46


6.4 create_generated_clock 47


6.4.1 定义生成时钟的对象 47


6.4.2 定义生成时钟的源 48


6.4.3 时钟命名 48


6.4.4 设定生成时钟的特性 48


6.4.5 时钟沿位移 51


6.4.6 多个同源时钟 52


6.4.7 使能组合电路路径 53


6.5 生成时钟相关的注意事项 54


6.6 小结 54


第7章 时钟组 55


7.1 建立和保持时序检查 55


7.1.1 高速至低速时钟 56


7.1.2 低速至高速时钟 57


7.1.3 多个时钟于不同周期内同步 57


7.1.4 异步时钟 58


7.2 逻辑和物理独立时钟 58


7.3 串扰 59


7.4 set_clock_group 60


7.5 时钟组相关的注意事项 62


7.6 小结 62


第8章 其他时钟特性 63


8.1 过渡时间 63


8.2 set_clock_transition 64


8.3 偏斜和抖动 65


8.4 set_clock_uncertainty 65


8.4.1 内部时钟不确定度 66


8.4.2 交互时钟不确定度 66


8.5 时钟延迟 67


8.6 set_clock_latency 68


8.7 时钟路径的单边性 70


8.8 set_clock_sense 71


8.9 理想网络 72


8.10 小结 73


第9章 端口延迟 74


9.1 输入有效 74


9.1.1 最小和最大有效时间 75


9.1.2 多时钟 75


9.1.3 理解输入信号的到达时间 76


9.2 输出要求 77


9.2.1 最小和最大要求时间 78


9.2.2 多个参考事件 78


9.2.3 理解输出要求时间 79


9.3 set_input_delay 79


9.3.1 时钟规格 79


9.3.2 -level_sensitive 80


9.3.3 rise/fall 限定符 80


9.3.4 min/max限定符 81


9.3.5 -add_delay 81


9.3.6 时钟延迟 82


9.3.7 完成输入延迟约束 83


9.4 set_output_delay 83


9.4.1 时钟规格 83


9.4.2 -level_sensitive 83


9.4.3 rise/fall限定符 84


9.4.4 min/max限定符 84


9.4.5 -add_delay 84


9.4.6 时钟延迟 84


9.4.7 完成输出延迟约束 84


9.5 输入延迟和输出延迟之间的关系 84


9.6 时序分析实例 85


9.6.1 输入延迟:最大输入延迟 86


9.6.2 输入延迟:最小输入延迟 87


9.6.3 输出延迟:最大输出延迟 87


9.6.4 输出延迟:最小输出延迟 88


9.7 负延迟 89


9.8 小结 90


第10章 完整的端口约束 91


10.1 驱动能力 91


10.2 驱动单元 93


10.3 输入过渡 97


10.4 扇出数 98


10.5 扇出负载 98


10.6 负载 99


10.6.1 净电容 99


10.6.2 调整引脚负载 99


10.6.3 负载类型 100


10.6.4 负载和扇出负载 100


10.6.5 输入负载 101


10.7 小结 101


第11章 虚假路径 102


11.1 简介 102


11.2 set_false_path 102


11.3 路径规格 103


11.4 过渡过程规格 105


11.5 建立/保持规格

......

前言/序言

前  言在当今的深亚微米世界中,对于设计人员而言,时序已经成为开发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片上系统(SoC)的重要挑战。设计工程师在设计流程的不同阶段之间进行多次循环迭代,以满足时序要求。时序不仅是芯片的响应时间,还是芯片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确保其能够与系统上其他元器件无缝地通信。这就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时序?如何指定它?本书是一本实践指南,有助于读者编写和理解集成电路设计中的时序约束。通过本书读者将学习到如何有效和正确地编写约束,以便实现IC或FPGA设计的期望性能,包括关于约束重用的注意事项。其覆盖范围包括受时序约束影响的设计流程的关键方面,有综合、静态时序分析以及布局布线。本书详细说明了指定时序要求所需要的概念,然后将其应用于设计流程中的特定阶段,所有这些都包含在Synopsys设计约束(SDC)的上下文中,SDC是业界领先的用于指定约束的格式。


我们经常从许多设计工程师那里听到有一些书中介绍了综合和静态时序分析等概念,这些概念涵盖了时序约束,但从来没有详细描述过。根据我们多年在时序特性描述、延迟计算、时序分析以及创建和验证约束等领域的工作,本书介绍了指定时序要求所需的概念。


本书结构下面是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1~3章介绍时序分析的主题,包括其在设计周期背景下的需求。这些章节中的描述是与供应商、语言和格式无关的。


第4章提供Tcl语言的概述,因为SDC(Synopsys设计约束)是Tcl的扩展。本章还介绍SDC的概念。


可以将前4章看作入门部分。


第5~8章一同构成讨论时钟的部分,介绍如何应用与时钟相关的约束。这些章介绍各种时钟及其关系,以及如何在SDC中指定它们。


第9章和第10章介绍如何对其余的(非时钟)端口应用约束。有了这部分内容,就覆盖了所有的主要端口。


第11~13章介绍对时序异常的需求。这些章介绍如何在SDC中正确地指定异常。


第14章和第15章涉及更专业的话题,这些概念较少论及个别的约束。相反,它们深入了解设计团队是如何管理大量的约束的,因为它们在跨流程时从前端到后端,将完整的设计划分成电路单元,然后再整合各个电路单元。


第16章介绍一些其他的SDC命令,这些命令可能会对时序分析产生影响。


本书还有一些命令没有涵盖。但是,通过本书可以对时序分析和SDC有基本了解,用户可以轻松理解其余的任何命令,包括SDC未来版本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扩展。


支持SDC的大多数工具通常还允许对SDC进行一些扩展,以便使用特定工具实现更高的准确性或更好的易用性。第17章概述针对Xilinx Vivado扩展的SDC时序约束。


其他资源SDC是由Synopsys公司发布的开源版本。SDC文档和解析器可从Synopsys网站免费下载。


意见反馈我们已尽最大努力来提供准确的概念描述。也得到了业内一些专家的帮助,以检查素材的准确性。但是,如果你发现一些描述混乱或有错误的地方,请告知我们。


祝阅读愉快!


Sanjay Churiwala  Sridhar Gangadharan  致 谢 一我要感谢Mark Aaldering,他首先告诉我需要一本关于SDC的书。他介绍说,越来越多的工具正在转向SDC,却没有关于这个主题的书籍。随着Xilinx接纳了SDC,将有更多Xilinx FPGA的用户需要学习SDC。


还要感谢我的朋友Sridhar Gangadharan,感谢他为编写本书所做的努力。


感谢Springer的Charles Glaser,因为他很容易地接受了我们对这本书的提议。


我想把这本书献给那些帮我理解SDC和时序约束的人,具体是我受益于他们在我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对于时序分析主题的大量讨论。这个列表并不详尽,一些著名的人包括Fred Revenu (Xilinx)、Greg Daughtry (Xilinx)、Nupur Gupta (ST Microelectronics)、Pankaj Jain (ST Microelectronics)、Olivia Riewer (ST Microelectronics)、K A Rajagopalan (Texas Instruments)、Subrangshu (Shubro) Das (Texas Instruments)、Satish Soman (Atrenta)、Manish Goel (Atrenta)、Shaker Sharwary (Atrenta) Pratyush Prasoon (Cadence)、Sneh Saurabh (Cadence), Girjesh Soni (Synopsys), Rohan Gaddh (目前,回到学校),等等。


我要感谢我所有的老师,但特别要提到印度理工学院的Swapna Banerjee教授,他在我即将毕业之时带领我进入了VLSI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初,Dhiraj Sogani(Red Pine)、Mithilesh Jha(Masamb)、Ashutosh Varma(Cadence)和Late Nalyder Jain博士带领我进入了时序领域。 然后, 2000年初,Sushil Gupta(Atrenta)和Vivek Gupta首先带领我进入了SDC领域。


感谢Girjesh Soni(Synopsys)、Subrangshu(Shubro)Das(Texas Instruments)、Satish Soman(Atrenta)、Shrinivasraj Muddey(Xilinx)、Olivier Florent、Ravi Balachandran和Russell Roan(Atrenta),因为他们帮助审阅了本书的部分内容,确保了素材的准确。也要感谢编写本书第17章的Fred Revenu(Xilinx)。还要感谢Charu Puri,他提供了本书中的所有插图。


我要感谢管理部门和Xilinx的法律团队鼓励我参与这项活动。这些人包括Mark Aaldering、Salil Raje、Vidya Rajagopalan、Scott Hover Smoot和Sue Lynn Neoh。Ramine Roane(Xilinx)也经常鼓励我。他唯一的抱怨是:为什么是在2013年中期?为什么不早一点?特别要感谢Mike Gianfagna(Atrenta),他参与和联系的此类任何活动几乎都是确保所有障碍得到解决的保证。


编写本书的信心来源于我以前出版的书得到的积极反响。我得到的最好的反响来自Ramesh Dewangan(Atrenta),他送给了他女儿一本,也来自Ahmed Hemani教授(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他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学生。在印度,如果人们非常认可一本书,并且认为他的学生或孩子也应该学习这本书,这便是对这本书最佳的褒奖之一。感谢他们对我的这种信任。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他们的通力配合和良好祝愿一直是我前进的的动力。而且,我的小女儿(Lubha Churiwala – Std. VI)还帮助我随机检查语法和一致性。


Sanjay Churiwala  印度海德拉巴



《探索设计之美: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与优化之路》 在日新月异的电子科技浪潮中,数字集成电路(IC)的设计与优化已成为推动现代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智能手机的芯片到高性能的服务器,再到复杂的自动驾驶系统,这一切都离不开精密、高效的集成电路。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深入的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与优化知识体系,勾勒出从概念到实际产品的完整旅程,并重点剖析那些塑造现代电子产品性能、功耗与可靠性的关键技术与策略。 第一篇:基石——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本篇将为读者奠定扎实的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基础。我们不会停留在高层抽象概念,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关键的设计环节,理解其背后的原理与挑战。 第一章:数字系统设计概览与抽象层次 我们将从宏观视角审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全貌。首先,会介绍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不同抽象层次,从系统级(System-Level)到寄存器传输级(RTL)、门级(Gate-Level)乃至晶体管级(Transistor-Level)。理解这些层次有助于读者把握设计流程的全局,并针对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我们将探讨系统级设计的挑战,例如功能划分、接口定义以及软件与硬件的协同开发。随后,我们会详细介绍RTL设计的核心语言(如Verilog或VHDL)的语法、语义以及良好的编码风格,强调如何写出清晰、模块化、易于综合的代码。此外,本章还将触及一些基础的逻辑设计原理,如组合逻辑与时序逻辑的构建,状态机的设计,以及常见的逻辑单元(如加法器、多路选择器、触发器)的实现。 第二章:逻辑综合——从RTL到门级网表的桥梁 逻辑综合是数字IC设计流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将以硬件描述语言(HDL)编写的高级抽象设计转换为由标准逻辑门组成的网表(Netlist)。本章将深入探讨逻辑综合的原理、算法与优化技术。我们会讲解综合工具(如Synopsys Design Compiler或Cadence Genus)在执行综合时所依据的核心目标,包括面积(Area)、时序(Timing)和功耗(Power)。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通过综合脚本(Constraints)来指导综合工具,从而获得满足设计规格的最优结果。这包括对关键路径(Critical Path)的理解、时钟约束(Clock Constraints)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映射(Technology Mapping)将逻辑门映射到特定工艺库(Technology Library)中的实际单元。此外,本章还将介绍综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如逻辑冗余、可综合性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面积优化、时序收敛和低功耗优化。 第三章:物理设计——将门级网表转化为芯片 物理设计是将逻辑综合生成的门级网表转化为可在实际硅片上制造的几何版图的过程。本章将系统性地介绍物理设计的各个阶段,包括布局(Placement)、布线(Routing)、时钟树综合(Clock Tree Synthesis)和版图生成(Layout Generation)。我们将详细讲解布局阶段的目标,即如何将逻辑门实例放置在芯片区域内,以最小化布线长度、避免拥塞,并满足时序要求。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布线技术,包括全局布线(Global Routing)和详细布线(Detailed Routing),以及如何处理多层金属布线。时钟树综合是物理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挑战,本章将分析时钟信号的长延时(Skew)和占空比失真(Jitter)问题,并介绍常用的时钟树构建算法和优化技术,以确保所有触发器上的时钟信号同步。最后,本章将触及版图生成和设计规则检查(DRC)、版图与原理图一致性检查(LVS)等后端验证流程,为后续的制造做好准备。 第二篇:精进——设计优化与性能提升的关键技术 在完成基本的逻辑设计和物理实现后,如何进一步提升芯片的性能、降低功耗并确保其在各种工作条件下的稳定性,成为设计者面临的又一挑战。本篇将聚焦于这些高级优化技术。 第四章:时序分析与收敛——确保设计的速度与稳定性 时序分析(Timing Analysis)是数字IC设计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芯片能否在预期的时钟频率下稳定工作。本章将深入剖析静态时序分析(STA)的原理与实践。我们将详细讲解建立时间(Setup Time)和保持时间(Hold Time)违例的产生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时序报告来识别和定位这些违例。内容将包括时钟域(Clock Domain)的划分,多周期路径(Multi-Cycle Path)和伪路径(False Path)的定义,以及时序约束(Timing Constraints)的编写技巧。我们将探讨各种时序优化技术,包括逻辑优化(Logic Optimization)、寄存器复制(Register Replication)、时钟门控(Clock Gating)以及时钟树的优化。本章还将介绍如何在不同的工艺角(PVT – Process, Voltage, Temperature)下进行时序分析,以确保设计在所有可能的工作环境下都能满足性能要求。 第五章:功耗分析与管理——绿色芯片的设计之道 在移动设备和物联网(IoT)日益普及的今天,低功耗设计已成为衡量芯片优劣的重要指标。本章将全面介绍数字集成电路的功耗构成,包括动态功耗(Dynamic Power)和静态功耗(Static Power),并深入探讨各种功耗分析技术,从门级功耗仿真到系统级功耗建模。我们将详细讲解低功耗设计策略,包括时钟门控(Clock Gating)的原理与实现,电源门控(Power Gating)的应用,以及多电压域(Multi-Voltage Domain)的设计。此外,本章还将介绍如何通过 RTL 优化、综合优化以及物理设计优化来降低功耗。我们还将探讨一些先进的低功耗技术,如动态电压频率调整(DVFS),以及如何利用 EDA 工具进行功耗分析和报告。 第六章:可靠性设计与验证——守护芯片的生命线 芯片的可靠性是其能否在实际应用中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本章将聚焦于数字集成电路的可靠性问题,包括瞬态故障(Transient Faults)和永久性故障(Permanent Faults)。我们将深入探讨抗扰动设计(Robust Design)技术,如纠错码(ECC)的应用、冗余设计(Redundancy)以及容错技术(Fault Tolerance)。内容还将涵盖对各种可靠性风险的分析,例如电迁移(Electromigration)、热效应(Thermal Effects)和随机时钟偏移(Random Clock Skew)。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可靠性仿真和验证技术来评估芯片的可靠性,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本章还将触及一些用于提高芯片可靠性的物理设计技术,例如布局的优化、布线的选择以及金属层的使用策略。 第三篇:实践——集成电路设计的工具链与方法论 理论与技术最终需要通过实际的工具和成熟的方法论来实现。本篇将带领读者走进现代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EDA)工具的世界,并探讨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流程。 第七章:EDA 工具链的组成与协同工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款特定EDA工具,而是旨在让读者理解整个EDA工具链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协同工作。我们将介绍从前端设计(如RTL仿真、逻辑综合)到后端设计(如布局布线、物理验证)以及验证(如STA、功耗分析、可靠性分析)过程中常用的各类EDA工具。本章将重点阐述不同工具之间的数据流和接口,例如RTL文件、网表文件、约束文件、标准单元库(Standard Cell Libraries)和工艺设计套件(PDK – Process Design Kit)等。我们将解释这些工具在整个设计流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它们来完成设计任务。 第八章:验证策略与方法学——确保设计的正确性 设计验证是集成电路设计中耗时最长、投入最大的环节之一。本章将系统性地介绍数字集成电路的验证策略和方法学。我们将探讨基于仿真的验证(Simulation-based Verification)技术,包括事件驱动仿真(Event-driven Simulation)、门级仿真(Gate-level Simulation)以及功耗仿真(Power Simulation)。我们将详细介绍断言(Assertions)在验证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形式验证(Formal Verification)技术来证明设计的正确性。本章还将讨论覆盖率(Coverage)的概念,包括功能覆盖率(Functional Coverage)、代码覆盖率(Code Coverage)和断言覆盖率(Assertion Coverage),以及如何利用覆盖率来评估验证的充分性。此外,本章还将介绍一些高级验证技术,如验证IP(VIP)、约束随机激励(Constrained-Random Stimulus)生成和验证自动化。 第九章:面向新兴应用的设计考量——AIoT、高性能计算与安全 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集成电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为设计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本章将探讨面向新兴应用的设计考量。我们将分析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IoT)等领域对芯片提出的特殊需求,例如对低功耗、高并行处理能力以及安全性的要求。对于高性能计算(HPC)领域,我们将讨论如何优化芯片架构以实现更高的计算密度和更快的信号传输。此外,本章还将深入探讨芯片安全的重要性,包括物理安全(Physical Security)和逻辑安全(Logical Security),以及如何设计能够抵御物理攻击和软件攻击的芯片。我们将讨论一些前沿的技术趋势,例如异构计算(Heterogeneous Computing)、内存计算(In-Memory Computing)以及量子计算(Quantum Computing)对集成电路设计的影响。 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不仅能够掌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核心技术,更能理解如何通过精密的分析与优化,将理论转化为性能卓越、功耗高效、稳定可靠的实际产品,从而在瞬息万变的电子行业中开辟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排版和图表的使用策略也值得商榷。这本书的视觉呈现比较单调,大量的纯文本段落堆砌,使得阅读体验略显枯燥,容易让人产生阅读疲劳。在解释时序路径分析的复杂逻辑时,清晰的图形化辅助是至关重要的,但这本书中的图表数量相对稀少,且质量有待提高。很多关键的时序关系,比如建立时间(Setup)和保持时间(Hold)的裕量计算示意图,看起来像是用最基础的绘图工具制作的,缺乏现代EDA工具输出的那种直观性和准确性。特别是在讲解如何通过调整时钟定义(`create_clock`)的偏差(skew)来优化某一特定路径时,没有提供直观的波形图对比,仅仅依靠文字描述来解释这些微妙的时序差异,对于依赖视觉学习的读者来说,学习效率无疑受到了制约。优秀的教材应该能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具体的视觉模型,让读者能“看到”时序的流逝和约束的边界。这本书在这方面显得有些保守和滞后,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出版技术来提升技术内容的传达效率。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虽然是线性展开的,但在不同约束类型的关联性处理上显得不够有机。作者似乎是将各种SDC命令当作孤立的模块来介绍,比如“这里讲时钟,那里讲输入/输出延迟,接着讲转换因子”,而非将它们视为一个相互依赖、共同作用的系统来讲解。在实际的芯片设计项目中,所有约束都是相互制约的,一个输入延迟的修改可能会连锁反应到整个PLL/DLL的反馈路径时序。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建立一个更强的“系统观”,例如,通过一个贯穿始终的案例,展示当设计团队在前端RTL阶段确定了关键I/O规范后,这些规范如何逐层向下传递,最终落实到后端物理实现阶段的时序模型和SDC文件中。缺少这种自顶向下的约束传递逻辑的梳理,使得读者即使掌握了单个命令的用法,也难以在高层次上把握全局的时序策略制定。它提供的是工具箱里的零部件,但没有提供如何用这些零部件搭建起一座稳固时序大厦的蓝图。对于初学者而言,这可能会导致对约束的理解停留在“命令执行者”的层面,而非“策略制定者”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坦白说,读起来有些“干瘪”,缺乏必要的生动性和情境化描述。它像是一份冷冰冰的规格说明书,每一个句子都追求绝对的精确性,却牺牲了读者的理解流畅度。在讲解一些设计约束(SDC)的关键概念时,例如如何设定多周期路径(multicycle paths)或例外路径(false paths),作者往往只是给出命令的语法结构和几个简单的例子,便草草收场。我个人更偏爱那种通过一个完整的、具有挑战性的SoC设计案例作为载体,逐步引入不同约束的设定过程,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示约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潜在冲突。这本书更像是把工具手册里的“帮助文档”直接摘录并重组,缺乏对“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深入挖掘。例如,在处理异步时钟域交叉(CDC)时,仅仅罗列了CDC同步器的类型和对应的SDC约束,却很少提及在特定工艺节点下,时钟域隔离单元(Clock Domain Crossing Isolation Cells)的切换噪声(switching noise)对周边时序的潜在负面影响,以及如何通过SDC来权衡同步器延迟和噪声抑制之间的矛盾。这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叙述方式,对于希望提升设计鲁棒性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的“迷宫”之旅,装帧的质感倒是挺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严肃的期待”。然而,当我真正翻开第一页,那种预想中的技术深度和严谨性似乎在铺陈上有些迷失了方向。内容组织上,作者似乎更倾向于将一些基础概念进行拉伸和重复,而不是迅速切入到核心的“综合与时序分析”的实战层面。比如,关于基本时钟树综合的章节,感觉就像是在对一个已经掌握基本电路知识的工程师进行“复习指导”,细节的处理上显得有些冗余,缺乏那种直击痛点的深度剖析。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处理那些在实际流片中频频出现的“棘手”时序违例,例如跨工艺角的串扰延迟、复杂片上封装的寄生效应建模,或者是如何利用更高级的时序例外处理来精细雕琢关键路径。但这本书在这些方面,给我的感觉是浅尝辄止,更多停留在工具命令的罗列和标准流程的描述上,缺乏那种能够让人“茅塞顿开”的独到见解或业界最佳实践的深刻洞察。它更像是一本规范的“操作手册”,而不是一本能够引领技术方向的“思想指南”。对于资深工程师来说,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筛选和跳读才能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时间成本略高。

评分

内容深度的不平衡性是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在基础的静态时序分析(STA)概念讲解上,篇幅占得相当可观,详尽度足以让一个刚接触数字IC设计的学生建立起初步的概念框架。然而,一旦话题转向到现代SoC设计中不可避免的复杂性,例如功耗敏感型设计(Power-aware design)中的时序处理,或者FinFET时代带来的新挑战,这本书的讨论厚度便急剧下降。我特别关注了关于低功耗设计(LPDDR)的时序约束部分,希望能看到关于电源门控(Power Gating)区域的时钟域重建策略,以及如何准确建模动态电压频率调整(DVFS)带来的时序裕量变化。遗憾的是,这些内容要么被轻描淡写地带过,要么干脆就没有涉及。这使得这本书的适用人群被限定在了流程的早期阶段,对于那些已经在处理签核(Sign-off)阶段的复杂时序收敛问题的资深团队来说,其价值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一本“入门级STA配置指南”,而不是一本涵盖全流程、应对前沿挑战的“设计约束圣经”。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这些高难度、高价值的议题上投入更多的笔墨,真正体现其“综合与时序分析”的广度。

评分

不错的书,有点启发,可以一读

评分

一般般,讲的不是很全面

评分

一般般,讲的不是很全面

评分

写的很详细,而且易懂,是时序方面的好书!值得看一看!

评分

不错的书,有点启发,可以一读

评分

不错的书,有点启发,可以一读

评分

一般般,讲的不是很全面

评分

一般般,讲的不是很全面

评分

写的很详细,而且易懂,是时序方面的好书!值得看一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