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候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现代气候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缪启龙,江志红,陈海山,余锦华 著
图书标签:
  • 气候学
  • 现代气候学
  • 气象学
  • 环境科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十一五规划教材
  • 气候变化
  • 大气科学
  • 自然地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514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31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气候学》系统地阐述了现代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内容,力求反映现代气候学的新成果。书中内容包括气候系统概念,辐射平衡,能量输送,水分交换,海-气、陆-气相互作用,冰雪与气候,人类活动与气候以及大气的平均状态和气候变化的事实,并对气候诊断与预测的方法和气候数值模拟的基础理论予以介绍和阐述。
  《现代气候学》可作为大气科学类本科生教材,还可以供地理、水文、环境、海洋、农、林等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作为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气候”的概念
1.2 现代气候学和传统气候学
1.3 气候学的发展
1.4 现代气候学的任务

第2章 气候系统
2.1 气候系统的组成
2.2 气候系统的物理、化学过程
2.3 气候系统的基本特性
2.4 气候系统的可预报性
2.5 气候系统的研究

第3章 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
3.1 太阳辐射
3.2 大气中的辐射传输过程
3.3 气候系统的辐射平衡
3.4 地-气系统的热量平衡
3.5 全球热量平衡

第4章 气候系统的水分循环
4.1 水的物理性质
4.2 气候系统中的水
4.3 水分循环
4.4 地表面蒸发
4.5 大气中的水分
4.6 降水
4.7 径流
4.8 气候系统的水分平衡

第5章 大气系统的平均状态
5.1 平均温度结构
5.2 平均大气环流
5.3 季风
5.4 气候的地理分布

第6章 海-气相互作用
6.1 海洋在气候形成和变化中的重要性
6.2 海、陆物理特性的差异
6.3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6.4 海洋环流
6.5 海-气能量交换
6.6 热带海洋对气候的影响

第7章 陆面过程
7.1 陆面过程的基本概念
7.2 陆面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7.3 陆面过程模拟

第8章 冰雪圈与气候
8.1 地球上冰雪圈的分布与变化
8.2 冰雪覆盖对气候的影响
8.3 冰雪作用的模拟

第9章 气候变化
9.1 基本概念
9.2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9.3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9.4 近百年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变化
9.5 极端气候的变化
9.6 气候变化的成因

第10章 人类活动与气候
10.1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0.2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11章 气候诊断与预测
11.1 基本概念
11.2 气候诊断的主要方法
11.3 气候预测

第12章 气候数值模拟
12.1 基本概念
12.2 气候模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2.3 几类气候模式介绍
12.4 当代气候模拟
参考文献
探寻地球系统的宏大叙事:一部聚焦气候变化驱动力与未来图景的著作 书名:《地球气候的脉动:从古至今的驱动机制与未来情景模拟》 引言:气候的无形之手与人类文明的交织 地球,这颗蔚蓝色的星球,其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雪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巨型机器。理解它的运行规律,不仅是揭示自然界奥秘的学术追求,更是关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本书《地球气候的脉动:从古至今的驱动机制与未来情景模拟》并非一本聚焦于当前高等教育特定阶段教材体系的论著,而是一部旨在为广大学者、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对地球未来深度关切的公众,提供一套全面、深入、前沿的气候系统科学认知框架的专著。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系统梳理和剖析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的内在机制与外部强迫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最新的地球系统模型(Earth System Models, ESMs)技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多种气候情景进行严谨的模拟与评估。我们避开了对特定教育阶段教学大纲的刻意迎合,转而追求科学叙事的深度、广度与前瞻性。 --- 第一部分:地球气候系统的基本架构与能量平衡(约300字) 本部分构建了理解气候变化的基础框架。我们首先详尽阐述了气候系统各圈层(大气环流、洋流、冰盖动力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之间的能量、物质和动量交换过程。重点讨论了地球系统的辐射收支平衡——太阳短波辐射的接收与地球长波辐射的释放——如何作为驱动气候变化的首要能量来源。 章节深入探讨了云的辐射效应(反射与温室效应的复杂拉锯战)、气溶胶的直接与间接辐射强迫,以及地表反照率变化(如森林砍伐与冰雪覆盖消融)在调节区域乃至全球能量预算中的关键作用。这部分内容强调的是物理过程的量化,而非教学方法论的介绍。 --- 第二部分:驱动气候变化的古气候证据与自然变率(约450字) 要预测未来,必须洞察过去。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地球漫长历史中的气候变迁,从中提取自然气候系统内在的变率规律和外部强迫的敏感性。 2.1 轨道强迫与米兰科维奇周期: 我们详细分析了地球轨道参数(偏心率、地轴倾角、岁差)如何周期性地改变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和季节的分布,这被视为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核心驱动力。分析侧重于这些周期性变化对海洋热盐环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的触发效应。 2.2 火山活动与太阳活动: 对大型火山喷发事件(如坦博拉、皮纳图博)的古气候重建数据进行了深入解读,量化了其短期、剧烈的辐射冷却效应。同时,探讨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地球气候的潜在关联性,区分了自然周期性波动与长期趋势的差异。 2.3 内部变率:ENSO、PDO与气候振荡: 这一节深入探讨了海洋-大气耦合系统内部的自组织振荡,特别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等现象,如何通过重新分配热量和水分,对全球气候造成显著的、非线性的区域影响。我们提供了先进的统计学工具来识别这些低频振荡信号的特征。 --- 第三部分:现代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驱动机制与反馈循环(约400字) 本部分转向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显著影响,重点剖析了关键温室气体(CO2, CH4, N2O, 氟化气体)的来源、大气寿命及其辐射效率。 3.1 碳循环的扰动: 详细审视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通过化石燃料燃烧、土地利用变化(LUC)如何打破了自然界的碳平衡。书中特别区分了海洋碳汇、陆地生物圈碳汇的吸收能力与饱和趋势。我们引入了碳预算(Carbon Budget)的概念,精确计算了剩余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以实现特定的温控目标。 3.2 关键的增温反馈机制: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识别并量化气候系统的敏感性。我们对水汽反馈、冰雪反照率反馈(冰-反照率反馈)进行了详细的数学建模分析,强调了这些正反馈过程如何放大初始的辐射强迫。此外,对潜在的“临界点”(Tipping Points)——如亚马逊雨林转向稀树草原、格陵兰冰盖的不可逆融化——的触发阈值进行了基于最新科学共识的评估。 --- 第四部分:地球系统模型(ESMs)的前沿应用与未来情景(约350字) 本书的最后部分是关于气候预测的工具与结果。我们避免了对基础概念的重复讲解,转而聚焦于地球系统模型(ESMs)相对于早期气候模型的迭代升级。 4.1 ESMs的复杂性与耦合: 解释了现代ESMs如何将大气、海洋、陆面、海冰,乃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别是碳、氮、磷循环)进行高分辨率的、动态的耦合。重点讨论了当前模型在模拟云过程、气溶胶沉降和海洋环流非线性响应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挑战。 4.2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的情景分析: 我们系统地介绍并对比了新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框架,而非仅局限于传统的温室气体浓度路径(RCPs)。通过结合不同的社会发展、政策干预和技术进步情景(如SSP1-可持续发展,SSP5-化石燃料驱动),我们展示了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下(2050, 2100, 2200)全球平均温度、极端天气频率(热浪、强降水)、海平面上升速率等关键指标的概率分布预测。分析强调了减排行动的时间敏感性。 结论: 《地球气候的脉动》旨在提供一个高阶的、整合性的气候科学视角,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限制,直面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历史的深度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为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地球科学充满好奇的大学生,在选修课程时,老师不经意间提到了这本教材。虽然我还没有正式阅读,但仅从书名和它所承载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定位来看,我就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理解,作为一本高等教育的教材,它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和科学探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涵盖气候学最核心的理论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大气环流、能量平衡、水循环等基本物理过程,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我们所经历的气候。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讲解当前气候科学研究的前沿进展,例如气候模型是如何构建的,如何进行预测,以及这些模型在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中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案例研究,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气候事件或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现象,来加深我们对气候学原理的理解,培养我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它应该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毕竟带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样的标签。我的职业与环境研究有一些交叉,经常需要参考最新的科学文献和研究成果,而气候学作为研究地球系统运作和变化的关键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气候变化驱动因素的深度解析,不仅仅是简单罗列,而是能够深入探讨各种因素的作用机制和相互反馈。例如,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影响全球气候的?海洋在调节气候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火山喷发对气候短期或长期的影响又有哪些?此外,作为一本教材,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比如对不同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解读,以及对现代气候变化趋势的科学预测。了解这些,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的气候危机,以及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评分

作为一名来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我对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产生的直观印象是“专业”和“系统”。我一直觉得,气候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但往往被一些片面的信息所干扰,难以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我非常渴望能有一本权威的读物,能够为我梳理清楚气候学的基本框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比如什么是气候,什么是天气,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然后,逐步深入到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洋流、冰雪覆盖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对“全球变暖”这个概念进行科学的解释,阐明其背后的机制和证据,而不是简单地断言。同时,我也希望了解气候变化是如何被监测和研究的,科学家们又是如何得出这些结论的。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那么对我这样想系统学习气候知识的普通读者来说,将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稳重又前沿的气息,深蓝色的背景搭配白色的标题,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排版也显得很用心。我一直对气候变化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又苦于缺乏系统的知识,很多新闻报道和科普文章总是让我觉得零散,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气候学世界的大门。我期待它能够系统地介绍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发展历程,希望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开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理论和模型。我尤其好奇关于气候变化的原因,是自然因素还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大?以及这些变化对我们日常生活究竟会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比如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变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的改变等等。如果这本书能将这些复杂的问题用易于理解的方式阐述清楚,那我绝对会毫不犹豫地推荐给身边的朋友,特别是那些和我一样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抱有热情的年轻人。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我们所生存的星球是如何运作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养。而气候,作为地球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变化更是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气候科学的绝佳机会。我希望它能够带我领略气候学的魅力,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气候模型背后所蕴含的物理规律。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尺度的气候现象,比如区域性的气候特点、季风的形成机制,以及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趋势。尤其让我好奇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涉及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资源以及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如果能够将这些具体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影响进行阐述,那就更加能够体现气候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的语言、丰富的图表和实例,让气候学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从而激发更多人对气候科学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