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类社会追求凯恩斯经济思想及其政策为导向的产权演化之极端,导致了人类面临经济可持续发展危机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可持续运行危机。“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保护环境,但目前采用具有“单向三方环境审计关系”的环境审计模式已无法遏制日趋恶化的环境治理问题。为了遏制与解决目前世界性环境问题,本文再造新环境审计模式,其研究概述如下:
首先,《基于环境产权行为的环境审计模式再造研究》对国内外环境审计研究进行综述,以其作为本文再造环境审计模式的理论观点依据,同时对再造环境审计模式所需其他理论观点,从契约理论、产权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大循环成本理论以及环境资源价值理论中具体理论观点进行提炼萃取,为后文再造环境审计模式给予理论支撑。其次,从弥补超契约非完备性视角分析环境审计本质,即从“单向三方环境审计关系”中求解出:只有具有边际收益递减性的环境审计制度才能维护与实现“超然独立”的环境审计本质特征。为了确保环境审计的“超然独立”本质特征,实现环境审计主体在利益上公平独立,本文将当前审计理论所忽略的且称之为第四方的环境社会委托方引入传统环境审计关系之中,形成了由环境审计方为环境审计社会委托方、环境审计组织委托方以及通过层级代理最终形成的环境审计组织受托方提供环境审计服务,构建了具有边际收益递减性的“双向四方环境审计关系”的环境审计契约。为了使其环境审计契约“落地”,选择碳排放权为案例来分析环境产权行为边界的识别条件。再次,从超契约视角对“单向三方环境审计关系”的环境审计模式进行再认知,在此基础上再造具有“双向四方环境审计关系”的新环境审计模式,并对此新环境审计模式的特征与功能进行分析,揭示了从理论上再造的新环境审计模式的存在价值之所在。
为了检验理论上再造的新环境审计模式能否在实践中发挥其应用价值,本文又从新环境审计模式的构成:针对环境委托责权利来说,作为组织层级代理的受托方要了解环境委托方的委托产权合理与否,自然需要作为第三方公正人身份的环境审计方为其服务,形成了组织受托方聘请环境审计方,并将自己身份定义为环境审计受托方,即环境审计受托方是环境审计服务需求者,它需要环境审计方公正、公平、公允地对环境审计委托方的环境委托(产)权进行再界定、再保护以及再报告,从而使自己权益免受其侵害。因此,环境审计方为环境审计受托方提供环境审计服务,理论上由环境审计受托方向环境审计方提供环境审计服务价值,即环境审计受托方支付环境审计方的环境审计费用。因此,对委托环境审计模式的实证检验而言,由于环境审计受托方通过购买环境审计服务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选择管理层薪酬以及其衍生的相关变量来表征委托环境审计模式的解释变量;选择环境审计质量来表征委托环境审计模式的被解释变量,其样本数据来源于与解释变量同源的生物医药业、水电煤业、造纸印刷业、采掘业、石化塑胶业等5个重污染行业企业组织环境审计委托方的问卷调查。针对环境受托责任而言,企业委托方了解企业受托方对其受托权的履行效果如何,需要作为第三方公正人身份的环境审计方为其服务,于是企业组织委托方聘请环境审计方,并将自己身份定义为环境审计委托方。环境审计委托方通过购买环境审计服务来维护自身利益,理论上由环境审计委托方支付环境审计方的环境审计费用。因此,对受托环境审计模式的实证检验而言,由于环境委托方通过购买环境审计服务维护自身利益,选择企业组织股东权益及其相关变量来表征受托环境审计模式的解释变量;选择环境审计质量来表征受托环境审计模式的被解释变量,其样本数据来源于与解释变量同源的同上所述的5个重污染行业企业组织的环境审计受托方的问卷调查。利用STATA11.0软件且选择0LS回归与TSLS回归对上述委托环境审计模式与受托环境审计模式分别进行实证检验。
最后,选择“太湖、巢湖、滇池爆发蓝藻危机”与“沱江水资源污染事故”分别对委托环境审计模式与受托环境审计模式进行应用设计分析。为了使再造的新环境审计模式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发挥更大的应用价值,从战略视角聚焦于双向四方审计主体间的战略环境审计服务动态定价策略,来拓展新环境审计模式在未来解决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的应用范围,这又为后续研究作了一个铺垫。
作者简介
周红霞,女,1980年生于山东济南,现为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湖南大学会计学博士,曾在《中国管理科学》《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参与国家、部省以及厅级课题多项。研究方向:环境审计理论与方法。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理论与实践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本研究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2.1 本研究来源
1.2.2 本研究主要内容
1.3 研究对象和目的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环境审计模式再造的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环境产权研究
2.1.2 环境审计模式的逻辑起点
2.1.3 环境审计本质研究
2.1.4 环境审计概念研究
2.1.5 环境审计主体研究
2.1.6 环境审计假设研究
2.1.7 环境审计目标研究
2.1.8 环境审计内容研究
2.2 相关理论观点的提炼
2.2.1 契约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公共物品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6 大循环成本理论
2.2.7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境审计本质理论解析
3.1 “单向三方环境审计关系”的理论分析
3.1.1 “单向三方环境审计关系”的解析
3.1.2 “双向四方环境审计关系”的产生
3.2 “双向四方环境审计关系”的形成
3.3 “双向四方环境审计关系”的环境审计方利益分析
3.3.1 环境审计委托方支付环境审计费用的测算
3.3.2 环境审计受托方支付环境审计费用的测算
3.3.3 环境审计委托与受托双方博弈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碳排放权的环境产权行为边界识别分析
4.1 碳排放权的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4.1.1 碳排放权研究现状
4.1.2 碳排放权的理论基础
4.2 模型构建与分析
4.2.1 碳排放权完全市场的分离均衡
4.2.2 随机微分方程分析
4.3 本章结论
第5章 基于环境产权行为的环境审计模式再造研究
5.1 超契约与环境产权的相容性分析
5.2 传统环境审计模式的再认识
5.2.1 环境审计本质
5.2.2 环境审计概念
5.2.3 环境审计主体
5.2.4 环境审计假设
5.2.5 环境审计目标
5.2.6 环境审计准则
5.2.7 环境审计程序和方法
5.2.8 环境审计报告
5.3 新环境审计模式的再造
5.3.1 环境审计本质与概念研究
5.3.2 环境审计主体研究
5.3.3 环境审计总体目标与假设研究
5.3.4 环境审计原则研究
5.3.5 环境审计规范理论分析
5.3.6 环境审计应用理论分析
5.4 新环境审计模式的特征与功能分析
5.4.1 受托环境审计的特征与功能
5.4.2 委托环境审计的特征与功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环境产权行为的新环境审计模式实证研究
6.1 实证研究思路设计
6.2 文献梳理与假设提出
6.2.1 受托环境审计模式的文献综述及其假设提出
6.2.2 委托环境审计模式的文献综述及其假设提出
6.3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6.3.1 环境审计质量
6.3.2 环境审计执业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6.3.3 环境审计执业过程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6.3.4 权益资本成本
6.3.5 环境绩效
6.3.6 管理层薪酬变化率与高管非自愿更换率
6.3.7 模型的设计
6.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5 统计分析
6.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5.2 单变量分析
6.5.3 回归分析
6.5.4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委托环境审计模式应用分析
7.1 委托环境审计模式应用分析之个案选择
7.1.1 太湖、巢湖、滇池爆发蓝藻危机的描述
7.1.2 太湖、巢湖、滇池爆发蓝藻危机的处理
7.1.3 太湖、巢湖、滇池爆发蓝藻危机处理效果
7.1.4 太湖、巢湖、滇池爆发蓝藻危机处理效果原因分析
7.2 委托环境审计模式应用设计
7.2.1 委托环境审计主体成员之构成
7.2.2 委托环境审计主体之形成
7.2.3 委托环境审计服务需求方的成员构成
7.2.4 委托环境审计服务消费的网络社群之形成
7.2.5 委托环境审计流程之构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受托环境审计模式应用分析
8.1 受托环境审计模式应用分析之个案选择
8.1.1 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描述
8.1.2 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处理
8.1.3 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处理效果
8.1.4 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处理效果原因分析
8.2 受托环境审计模式应用设计
8.2.1 受托环境审计主体成员之构成
8.2.2 受托环境审计主体之形成
8.2.3 受托环境审计服务需求方的成员构成
8.2.4 受托环境审计服务消费的网络社群之形成
8.2.5 受托环境审计流程之构成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新环境审计模式应用拓展研究
9.1 模型描述
9.1.1 战略环境审计委托方
9.1.2 环境审计方
9.1.3 行为时序
9.2 战略环境审计委托方购买环境审计服务
9.2.1 战略环境审计委托方的收益特性分析
9.2.2 战略环境审计委托方的风险特性分析
9.3 环境审计服务的动态定价策略
9.4 典型案例分析
9.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附录B 环境审计执业质量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配问卷调查(委托方、受托方)
附录C
第9章 相关计算过程
致谢
创新环境治理:基于生态价值与社会共识的审计范式重塑 本书导读: 在当代全球治理体系中,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已远超传统的法律法规约束范式。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资源枯竭等挑战,要求我们超越单纯的合规性检查,转向一种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的环境管理与评估方法。本书深入探讨了环境审计职能的深刻变革,旨在构建一种能够有效整合生态价值、社会期望与经济活动的全新审计模型。 第一部分:环境挑战的深化与传统审计的局限 第一章:从合规到价值:环境治理的范式转移 本章首先剖析了当前全球环境治理所面临的核心困境:传统上,环境审计多被视为一种“事后追责”或“形式合规”的工具。然而,这种模式在应对系统性生态风险时显得力不从心。环境损害往往具有长期累积性和非线性后果,单一的、静态的审计指标难以捕捉其全貌。 生态系统服务的量化难题: 深入探讨了如何将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本提供的关键生态服务(如碳汇、水净化)纳入可量化的评估框架。传统审计工具往往忽略了这些“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依赖性。 利益相关者期望的演变: 分析了公众、非政府组织及投资机构对企业环境责任透明度的要求日益提高的趋势。环境报告不再是公关工具,而是信任建立的基础。 第二章:风险识别的拓宽:从点状污染到流域整体风险 本章将审计视野从单个排污口或单一设施扩展到整个流域、区域乃至全球供应链。 供应链环境脆弱性分析: 探讨了如何运用“延伸责任制”的理念,将审计范围覆盖至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产品使用及报废回收的全部环节。重点关注跨国企业的全球环境足迹。 气候适应性与韧性评估: 引入气候变化情景分析,评估企业运营模式在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干旱)下的脆弱性。审计不再仅关注当前的排放量,更关注其未来抵御冲击的能力。 第二部分:重塑评估框架:引入生态经济学视角 第三章:内化外部性:环境成本的全面核算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在于,一个有效的环境审计模式必须能够科学地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这需要一套超越传统财务报表约束的核算体系。 生命周期评估(LCA)在审计中的应用深化: 详细阐述如何将严格的LCA数据转化为可验证的审计证据。这包括对能源消耗、水资源使用效率、废弃物产生及资源循环利用率的深度挖掘。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效益评估: 评估企业投资于生态修复项目(如湿地恢复、城市绿化)所产生的多重效益,包括碳减排、生物多样性提升和社会效益,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第四章:绩效指标的创新:超越“达标”的卓越标准 本章致力于构建一套激励企业实现环境卓越而非仅满足最低标准的指标体系。 基准对比与领先实践对标: 引入行业内最佳实践作为对比基准,而非仅仅与法规红线进行对比。这要求审计师具备高度的行业知识和前瞻性视野。 资源效率与循环经济模型检验: 重点分析企业在“从摇篮到摇篮”(Cradle-to-Cradle)设计理念上的实践程度。审计重点在于材料的闭环管理、副产品的再利用潜力及产品寿命的延长策略。 第三部分:审计过程的现代化与透明化 第五章:数据驱动与智能审计:信息技术的集成 为应对环境数据的海量化和实时性要求,本章探讨了信息技术在环境审计中的变革作用。 遥感监测与物联网(IoT)数据的整合验证: 探讨如何利用卫星图像、无人机数据和现场传感器网络,对企业申报的环境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和实时监测,显著提升审计的客观性和及时性。 区块链技术在环境信息溯源中的潜力: 论证了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保障环境报告数据不可篡改性,特别是针对碳信用、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的环境声明的真实性验证。 第六章:治理结构与问责机制的强化 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决策质量和问责机制。本章关注审计结果如何有效地驱动组织变革。 董事会层面的环境风险治理: 评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对环境风险的认知深度和最高管理层的参与程度。审计报告需清晰指出治理层面的缺失。 第三方鉴证与社会监督的平衡: 分析了独立审计师在环境信息披露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既保证专业独立性,又能有效回应社会监督压力的鉴证框架。 结论:面向可持续未来的审计新范式 本书最终描绘了一个以“生态稳健性”和“长期价值创造”为核心导向的环境审计新范式。这种模式要求审计师不仅是合规的检查员,更是环境绩效提升的战略顾问和价值发现者。通过对生态经济学原理的采纳、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治理结构的优化,本书为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加负责任的经济系统提供了关键的评估工具与方法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