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信息科技领域

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信息科技领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科学院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组 著
图书标签:
  • 颠覆性创新
  • 技术创新
  • 信息技术
  • 科技发展
  • 数字化转型
  • 创新管理
  • 新兴技术
  • 产业变革
  • 战略管理
  • 未来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5488
版次:31
商品编码:123064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页数:212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信息科技领域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发展迅速、渗透力强、影响面广,对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和塑造带领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信息科技领域》以信息科技领域为突破口,以科技情报学理论方法为基础,结合对颠覆性技术的长期跟踪研究工作,侧重对现阶段我国发展颠覆性技术的概念内涵、机理规律、政策环境等进行研究分析,力求通过跟踪信息技术的变革趋势和战略动向,针对若干重大的颠覆性信息技术,深度分析其历史起源、发展趋势、重大应用及关键挑战,综合研判其潜在机遇、未来价值与深远影响。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走进颠覆性技术创新 1
1.1 概念产生及内涵演进 1
1.2 颠覆性技术的基本认识 6
1.3 颠覆性技术影响分析 14
1.4 聚焦颠覆性信息技术 22
第2章 量子信息技术 27
2.1 从第一次量子革命到第二次量子革命 28
2.2 量子信息技术重点领域与主要发展趋势 34
2.3 国际量子信息技术发展动向 47
2.4 我国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57
2.5 重视和发展量子信息技术的建议 62
第3章 人工智能 64
3.1 人工智能的概念、内涵及发展历程 64
3.2 人工智能重点发展领域与趋势 71
3.3 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影响 79
3.4 各国人工智能发展政策比较 87
3.5 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机遇、挑战及应对建议 99
第4章 虚拟现实 107
4.1 虚拟现实的发展历程与颠覆性影响 107
4.2 虚拟现实重点发展领域与趋势 110
4.3 各国及地区虚拟现实发展动向与举措 119
4.4 我国虚拟现实发展现状及意义 121
4.5 我国发展虚拟现实的相关建议 130
第5章 移动互联网 131
5.1 移动互联网的内涵、发展及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131
5.2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与重点 137
5.3 各国发展移动互联网的举措与经验 143
5.4 促进我国移动互联网加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157
第6章 发展颠覆性技术创新 160
6.1 颠覆性信息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160
6.2 颠覆性技术发展特点与规律 163
6.3 国外颠覆性技术发展环境概述 168
6.4 营造良好环境——政策建议 177
附录A 部分国家和地区相关战略与政策 181
附录B 部分国家和地区相关重大科技计划 185
附录C 部分智库相关研究报告 188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后稀土时代新材料战略布局与产业升级的图书简介: --- 后稀土时代新材料战略布局与产业升级 ——面向全球竞争与可持续发展的材料科学前沿探索 导论:全球材料格局的深刻变革与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动、环境可持续性的日益紧迫,以及对能源转型和高端制造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共同将“新材料”推向了国家战略的核心地位。稀土元素作为支撑现代工业体系的关键战略资源,其供应的波动性与区域集中性,已成为制约诸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本书深刻剖析了“后稀土时代”的必然性与紧迫性,旨在系统梳理全球在新材料领域的战略布局、技术前沿和产业化路径,为政策制定者、行业领军者及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套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战略框架。 本书不仅是材料科学的学术探讨,更是一部深刻洞察全球经济安全与产业竞争格局的战略指南。 第一部分:战略视域下的材料安全与前瞻性布局 本部分着眼于宏观战略层面,探讨在新材料领域如何构建国家韧性与核心竞争力。 第一章:全球材料供应链的脆弱性与战略风险评估 详细分析了稀土、关键金属(如锂、钴、镍、铂族金属)的全球分布、开采、冶炼及终端应用链条的现状。通过对历史事件(如贸易摩擦、地缘冲突)的复盘,构建了评估供应链中断风险的量化模型。重点阐述了“卡脖子”风险在材料层面的具体表现,并提出了构建“多源冗余”与“本土化替代”相结合的风险分散策略。 第二章:后稀土时代的战略替代技术路线图 本书摒弃了单纯的“资源争夺”思维,转向“技术超越”的战略高度。系统梳理了当前最具潜力的替代方向: 功能材料的无稀土化设计: 重点研究基于过渡金属、钙钛矿结构、高熵合金等在磁性、催化、发光等领域的应用突破。 先进复合材料的结构优化: 探讨如何通过界面工程和微结构调控,实现轻量化、高强度材料在航空航天和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降低对传统稀土永磁的需求。 材料的循环经济视角: 深入分析城市矿山(Urban Mining)的技术成熟度、回收效率及经济可行性,将稀有材料的二次生命周期纳入国家战略储备考量。 第三章:国家级新材料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成功的材料创新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本章聚焦于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化转化。内容涵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塑、校企研用深度融合的机制创新、以及如何通过“小中心、大网络”的模式高效组织跨区域协同攻关。 第二部分:聚焦前沿:关键应用领域的新材料突破 本部分深入具体的技术领域,展示了新兴材料如何驱动下一代信息技术、能源与高端制造的革命。 第四章:下一代能源存储与转化材料 重点分析了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等领域的材料科学前沿。特别关注了高能量密度电极材料的界面稳定性、长循环寿命的关键化学难题。例如,如何通过原子级精准调控(如ALD/CVD技术)来优化电解液与电极的接触,以期实现能量密度的质的飞跃,减少对钴等稀缺元素的依赖。 第五章:先进半导体与光电子材料的“国产化”路径 在半导体领域,材料的纯度与性能直接决定了芯片的制程极限。本章深入探讨了第三代半导体(SiC、GaN)的晶圆生长技术瓶颈、超高纯度电子级化学品(如前驱体、特种气体)的制备工艺,以及先进封装所需的低热膨胀系数、高导热性封装材料的研发进展。 第六章:生物医用材料与增材制造(3D打印)的融合创新 探讨了在植入式医疗设备、再生医学领域对生物相容性、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迫切需求。同时,分析了增材制造如何通过梯度材料设计,实现传统铸造和加工无法达成的复杂结构和性能梯度分布,特别是在航空发动机叶片和定制化医疗器械中的应用潜力。 第三部分:产业化加速与全球合作博弈 战略的落地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政策与高效的市场机制。 第七章:新材料产业化的政策工具箱与激励机制 比较了不同经济体在加速新材料商业化方面的成功经验与教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税收优惠、首台(套)示范应用补贴、以及“政府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有效弥合基础研究与市场化应用之间的“死亡之谷”。 第八章:知识产权布局与国际标准制定权之争 在新材料领域,标准即规则。本章分析了在新兴材料(如石墨烯、纳米材料)的表征方法、安全标准和接口规范方面的国际竞争态势。强调了提前布局核心专利组合、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是确保我国在新材料产业链中掌握话语权的关键。 第九章:未来展望:材料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耦合 展望了计算材料学(ICME)在加速材料发现、优化工艺参数中的颠覆性潜力。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新材料的性能、筛选最优合成路径,将原本需要数十年才能完成的研发周期,缩短至几年乃至数月。 结语:迈向材料强国的系统工程 本书最后强调,新材料战略的成功实施是一项涉及教育、科研、产业、金融和外交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不仅要解决眼前的材料短缺问题,更要着眼于未来三十年的技术制高点,通过持续的、有重点的战略投入,确保我国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 --- 本书特色: 战略高度: 聚焦国家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而非单纯的技术罗列。 前瞻视角: 深度剖析后稀土时代的替代方案与技术路线图。 实践指导: 提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落地的具体政策与管理建议。 跨界融合: 整合了材料科学、供应链管理、地缘政治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文字风格。打开目录,看到的是一个个充满学术气息的章节标题,例如“范式转移的动力学机制”、“技术生态系统的演进逻辑”、“创新扩散的非线性模型”等等,这些词汇一下子就把我拉入了一个严谨的研究氛围。我猜想这本书的语言会偏向专业化,可能包含不少技术术语和理论概念,需要我集中精力去理解。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解释这些概念,并通过生动的案例来佐证他的观点,让即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有所收获。我特别留意到“信息科技领域”这个限定词,这让我推测本书会聚焦于数字革命、网络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与信息处理、传输和应用相关的技术。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界定“颠覆性”的,它与“渐进性”创新有何本质区别?作者是否会讨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最终却能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研究方法”很感兴趣,作者是通过文献综 থেকেও 还是通过实证研究来得出结论?我期待书中能带来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和评估颠覆性技术的实用方法,这对于企业决策者和研究者来说都将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可视化。从最初的概述性图表,到各个章节中出现的流程图、对比表、趋势线图,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用数据说话,用视觉化的方式来呈现复杂的概念和研究成果。这对于我这样更倾向于直观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我希望这些图表能够清晰地展示信息科技领域中,不同技术的发展脉络、相互关联以及它们如何推动“颠覆性”的出现。例如,或许会有关于摩尔定律的图示,或者是不同代际网络技术(如2G、3G、4G、5G)发展及其对社会影响的对比图。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部分是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这通常涉及到技术提供商、用户、政策制定者等多个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这些图表,揭示出那些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深刻洞察,比如哪些因素最容易催生颠覆性技术,哪些因素又会阻碍其发展。这本书的严谨性让我预感到它可能包含一些对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深度预测,并且这些预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扎实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眼就被它的厚度惊到了,它比我想象中要厚实不少,这让我既感到兴奋又有点小小的担忧。兴奋的是,这意味着书中可能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作者在信息科技领域的创新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应该有足够多的细节和案例来支撑他的论点。担忧的是,我担心自己能否在短时间内消化如此海量的信息,会不会在浩瀚的篇章中迷失方向。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研究”的部分,这表明它不仅仅是科普性质的读物,更可能包含严谨的学术探讨,或许会有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甚至是一些前沿的学术观点。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信息科技领域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颠覆性创新,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和论述。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那些“技术奇点”的到来,以及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我好奇作者是否会触及到诸如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与信息科技交叉的领域,因为在现代社会,很多颠覆性创新往往是跨学科融合的产物。我也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当然,我明白预测的难度,但任何有根据的推测都会非常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给我一种“小而精”的感觉。虽然篇幅适中,但每个章节的标题都指向了一个非常具体的研究方向,仿佛都是精心打磨过的学术论文。我特别喜欢这种有明确侧重点的书籍,它不会过于泛泛而谈,而是能够深入到某个细分领域进行挖掘。我推测书中会探讨信息科技领域中,那些“隐形”的颠覆性技术,或者说是那些早期不被看好,但最终却改变了整个行业的创新。例如,是否会讨论开源软件的兴起,或者早期互联网公司那些不被理解的产品。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种“辨别”颠覆性技术的方法论,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海量的信息和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中,识别出真正具有颠覆潜力的那一个。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反直觉”的创新案例,那些挑战了现有逻辑和常识,却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例子。这本书给我一种“硬核”的感觉,可能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完全理解,但我相信,一旦深入进去,一定会获得非常深刻的启发,尤其是在理解技术变革的底层逻辑方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简约而现代,主色调是沉稳的蓝色,搭配金色的字体,给人一种专业、前沿的感觉。我当初选择它,很大程度上是被书名所吸引:“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信息科技领域”。这个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力量,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改变世界、重塑产业格局的伟大发明和技术浪潮。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发巨大变革的技术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尤其是信息科技领域,它发展迅猛,日新月异,总是在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边界。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剖析“颠覆性”的含义,是仅仅罗列一些新兴技术,还是会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驱动力、影响机制,以及对于传统行业可能造成的冲击。我设想书中会包含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比如互联网的兴起、移动通信的普及,甚至更近期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些技术为何能够颠覆现状,以及普通人如何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成为引领变革的一份子。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也不算太厚,这让我觉得它可能更侧重于精炼的观点和深入的分析,而不是流水账式的技术介绍。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深刻的洞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