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建筑师藤原昭夫从设计过的300多个住宅中精选出84个特点鲜明的住宅,通过600多幅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细部图及实景图片,向读者直观呈现何为优美而舒适的住宅。此外,作者从专业角度对每个住宅的设计进行剖析,揭示出各个住宅设计的要点、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总结出打造美丽住宅的85个法则。建筑师和施工者以匠人之心守住住宅本质的东西,唯有居住者舒适优雅地居住其中才是好的住宅设计。
住宅设计是一个有梦想并充满挑战的工作。设计师不仅需要克服各种用地限制,还要为委托人建造美丽而舒适的住宅。住宅设计的理想状态与现实条件之间会产生各种矛盾,而如何克服这些矛盾正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给你的。
本书是一本图解式的住宅设计与规划解剖书,作者对从业多年设计过的300多个住宅中精选出84个案例进行逐一分析,从“建筑与其用地的关系”“舒适的住宅格局”“上下关系为生活创造变化”“打造美丽的住宅外观”“结构和材料提升住宅格调”五方面提炼出85个美丽住宅的设计法则。
书中600余幅平面、立面、剖面图及实景图片展示住宅布局、建筑材料、室内陈设及建筑外观等细节,文字解说点明影响住宅设计的要素、解决用地困难和满足委托人需求的方法。84个案例凝结了作者及设计团队多年的实践成果和以人为本、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此外,作者还坦言设计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这些宝贵的设计经验可以帮助设计师解决难题,为施工者提供参考,更可以为想要自己建造住宅的人们提供灵感。
藤原昭夫
1947年出生于日本岩手县盛冈。
1970年毕业于东京芝浦工业大学建筑学科。曾就职于木村俊介建筑事务所、空间工作室、天城建设等地,1977年设立结设计事务所。
主要获奖经历:“盐山市的住宅”获山梨县建筑文化奖励奖(住宅建筑部门)、“井上住宅”获群马住宅设计建设大赛冠军、“注重环保的建筑”获千叶县建筑文化奖、“三和台的住宅”获千叶市优秀建筑奖、“碌山TM2”获北区景观奖等。
第1 章
建筑物与其用地的深层关系
01 怎样高效使用狭长异型用地? 008
02 什么样的布局才能将狭长用地充分利用起来? 010
03 在建筑物密集地建中庭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012
04 如何有效利用弧形用地? 014
05 锐角形用地怎样灵活处理? 016
06 东南方向的拐角处位置得天独厚,如何物尽其用? 018
07 低于周边建筑物的广阔用地如何实现最佳应用? 020
08 如何在住宅区打造舒适的别墅? 022
09 如何处理南侧的高石墙? 024
10 建筑用地上的挡土墙不稳定时,如何建造住宅? 026
11 在比道路低3 m 的用地上如何建住宅? 028
12 如何在不稳定的挡土墙之下建住宅? 030
13 若挡土墙阻碍建筑用地该如何规划? 032
14 有泛滥风险的河川附近如何规划? 034
15 有雨水通道的用地住宅怎样建? 036
第2 章
让人感到舒适的布局
16 人为什么要建住宅? 040
17 如何让住宅更清爽、轻快又美丽? 042
18 大空间什么地方安装楼梯? 044
19 如何使车库深处的玄关通道更加明亮? 046
20 如何为后半生建造工作居住一体的住宅? 048
21 1 层起居室、餐厅、厨房极易变得单调,如何使它们更加丰富多彩? 050
22 什么样的布局才能让大空间更具特色? 052
23 为什么不选壁炉而选柴火炉? 054
24 如何使2 层起居室、餐厅、厨房做得更舒适? 056
25 起居室设置在1 层还是2 层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058
26 在用地南侧被堵的情况下,如何打造开放的起居室、餐厅、厨房? 060
27 如何打造非日常空间? 062
28 如何在墙边建天花板高1.8m 的起居室? 064
29 如何让餐厅和日式房间并存? 066
30 将来孩子的房间规划在哪里? 068
31 如何将起居室、餐厅、厨房和儿童房布局在一层? 070
32 榻榻米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 072
33 如何布局规划才能避免被南侧邻居窥视? 074
34 建地下室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076
35 与子女一同居住的父母的卧室应布局在哪里? 078
36 如何将父母子女两代人的住宅相连? 080
37 父母子女住得近时,如何建立彼此间“若即若离”的感觉? 082
第3 章
上下关系为生活创造变化
38 如何打造一个能传递家人气息的挑空? 086
39 如何避免挑空单调乏味? 088
40 如何处理建筑用地内1.3m 的高度差? 090
41 如何巧妙运用建筑用地内复杂的高度差? 092
42 如何让阳光照射到大平房的每一个角落? 094
43 两代人的房间并排布局,如何突出各自的特征? 096
44 老年夫妇的住宅严禁设置楼梯吗? 098
45 能否在比道路高的用地上,建出无障碍通行空间? 100
46 如何巧妙利用严格的楼间距限制? 102
47 如何才能使人字形屋顶不那么单调? 104
48 如何克服只有北侧开口的用地局限? 106第4 章
打造美丽的住宅外观(外表·开口)
49 如何不依赖材料做出层次感? 110
50 如何同时满足北侧的观景和采光? 112
51 能否打造出既可避开邻居视线,又宽敞通畅的室内空间? 114
52 如何让观景的优势更加突出? 116
53 如何将宽广的庭园田地和室内连接起来? 118
54 如何让33 m2 左右的起居室、餐厅看起来更宽敞? 120
55 如何自然地给位于旧街区的住宅配置天窗? 122
56 如何利用窗户突出空间的特点? 124
57 如何巧妙利用南北狭长的用地? 126
58 如何做出一条虽小但富于变化的通道? 128
59 如何整合4 层钢筋混凝土构造住宅的立面? 130
60 在风格相似的住宅区,如何自然地显示出个性? 132
61 如何打造出两层住宅的特征? 134
62 如何在城市中心的不规则用地上打造立面? 136
63 如何消除大住宅的压迫感? 138
64 如何让两层建筑的立面富于变化? 140
65 考虑到将来,如何实现租赁停车场和住宅共存? 142
66 在狭窄用地,留出建蔽率限制的余地进行建造有什么好处? 144
67 如何在确保1 层有阳光照射的同时,在2 层建一个露台? 146
68 如何将中庭做成一个房间? 148
69 如何将分散的庭园与建筑物建立关联? 150
70 有楼间距限制又不挑出屋檐时如何设计? 152
71 怎样让别墅保持新鲜感? 154第5 章
结构和材料提升住宅格调
72 如何不平整土地就在崖地建别墅? 158
73 如何建造,才能在调整温湿度的同时,实现材料的再利用? 160
74 如何使闭塞的起居室呈现开放感? 162
75 如何不建柱子就在车棚上架屋顶? 164
76 如何通过常规建造方法,在没有柱子的前提下架起大屋顶? 166
77 如何使内部天花板与屋檐天花板在同一个平面? 168
78 如何在没有柱子的情况下建大阳台? 170
79 海边的白色小家能否美丽持久? 172
80 木造住宅如何建安全的砖砌外墙? 174
81 没有屋檐,木制外墙将会怎样? 176
82 如何打造一个厚重又沉稳的空间? 178
83 如何控制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180
84 使用何种材料,才能在不设隔断的情况下,让人仅看到想看到的事物? 182
结语
85 住宅设计的趣味性和难点 186
刊登建筑物概要 188
住宅设计的趣味性和难点
前述内容将各住宅的特色部分的设计手法作了总结。接下来,将设计时的一些构想进行全面阐述。
一开始看到用地的时候,我丝毫不考虑设计条件等问题,一心只想挖掘这块土地的特征以及潜在可能性。找到一些潜在可能性之后,我就会开始想象,将这些可能性优化提高之后,建造出的建筑物是什么样的,然后凭着直觉(其中不乏矛盾之处),第二天就开始尝试做设计规划。
几天后,我便将这个规划放开(使之趋于成熟),其间忽略最开始那个规划,在住宅调查的条件、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每一个规划因素,做理想状态的假想规划(或者说虚构)。然后将这个理想规划根据每一个因素,一点点画在一张纸上(草图)。
影响因素有:“日照和用地的法规规范”“道路与隐私、车棚以及通道与各庭园的位置和数量”“预算和家庭成员人数以及所需的每个房间面积”“起居室、餐厅等重要房间的理想位置”“规划主题的特征”“新颖又美观的样态”等。
写写画画的过程中,每个因素的理想状态与其他的理想之间会产生一些矛盾,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一个个去克服这些矛盾。克服方法有:“怎样做才能消解矛盾,或者说是否可以调整”“这个高度是否可以果断忽略”“是否要寻找没有矛盾因素的新理想规划”“这个问题能否通过技术解决”“将预算考虑进去,并尝试去取得委托人的理解,这样是否能解决” 等。也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各部分的矛盾越来越小,问题总算解决,但是,因为细小的变更,隐藏的矛盾又开始显露出来,结果导致要做更大的变更。总而言之,“所谓设计,就是在让矛盾保持矛盾状态的同时,最后克服矛盾达到目的的一种技能”,矛盾存在是理所当然的,克服它的过程才是这个工作的趣味所在。
在此基础上,我再从“规划的特征(设计概念)”“规整形态的美观”“是否用到了一直限制自己不去用的手法”“是否成功地将最初感知到的潜在可能性挖掘了出来”等视角出发,再进行整合,修正细节,实施规划。这次选出的每一个住宅以及解决手法是否确切,我不敢说。因为虽说我是以规划因素的基本点为中心选出的,但是需要反省的地方很多,我认为有几处,对于这些反省,需要指出的问题不止这些,或者,也许其他住宅中使用的手法更加有效。能力有限,我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提示,拙文以及图示也是借用的他山之石,最后只能期待可挖掘出其中价值的读者,借用自己的解读能力和想象力,去攻破这块玉了。
听说最近想在住宅设计事务所就职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可能是因为我们无法告诉年轻人,住宅设计是一个有梦想的职业。住宅设计其实是很有趣的,可以做很多事情,其中有些事情,甚至可以与社会政策挂钩,我曾想过,这样的观点是否可以通过现实中的工作传达出去,这也是我汇总整理这本书的动机之一。
建筑,特别是在住宅设计中,我最初的想法随着与诸多人的相遇慢慢发生改变,最后回归现实中。包括这次列举的建筑,之所以能形成现在这个状态,很多地方都是因为经过了与当时的委托人、土木工程公司的负责人、工匠以及当时事务所的工作人员的交流沟通。我所做的,就只有最初的构想和方向性,然后就是各处的查漏补缺,达到最终目的。如果说这些建筑在质量和外观上有可赞之处,那么它大部分都归功于与之相关的成员的贡献和努力,这次我将这些住宅提取出来,有必要再次对各位工作人员以及相关人士表示感谢。
建事务所的时候,我丝毫没有想把自己的名号挂上去,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聚到一起,共同完成一项工作,这叫“结”,它是很早以前就存在的一个合作集团的通称,我将其借用。包括这次这本书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设计师最初的突发奇想,终究是有局限性的,在与编辑的交流沟通中,书籍才慢慢得以充实,不断扩展升级。各位编辑为了从一栋一栋的住宅中挖掘出价值和意义,付出了长期的努力,在此,我对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
藤原昭夫
我一直觉得,自己家里的空间利用非常僵硬,很多角落都显得非常浪费,而且整体的采光和通风也总是不尽如意。《日本住宅解剖图鉴 打造美丽住宅的85个法则》这本书,简直就像我的“救星”一样,它用非常具体、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 我最欣赏的一点,是这本书对于“灵活空间”的设计理念。它打破了我对固定隔断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通过推拉门、屏风、甚至是巧妙的家具摆放,来重新定义和分割空间的可能性。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可以隐藏的折叠门,或者是可以随时移动的隔断墙,都让我觉得非常新颖和实用。我甚至开始构思,是否可以改造我家里的某个区域,让它能够实现多种功能。 而且,这本书对“垂直空间”的利用,简直是出神入化。我之前一直觉得,房间的高度就是固定的,没什么可做的。但书中展示了如何通过设计吊柜、隔板,甚至是在天花板附近增加储物空间,来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寸垂直空间。这对于小户型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甚至开始抬头看我家的天花板,思考它的潜力。 让我特别惊喜的是,书中关于“光线的引入”的方法。它不仅仅是强调开大窗户,而是通过对窗户的形状、大小、位置,甚至是对室内材料的反射率进行详细的讲解,来最大化地利用自然光,让空间显得更加通透和明亮。我甚至开始注意到,每天不同时间段,阳光照射在墙壁上的不同角度,去体会光线带来的微妙变化。 书中对于“通风”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开窗通风,而是通过对风的走向、对流原理的分析,来设计能够形成良好自然通风的布局。这让我想到了,为什么有些老房子反而比现代建筑更凉爽,原来是遵循了一些自然的规律。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的“法则”并不是那些空中楼阁的设计理念,而是非常具体、非常可操作的。它用大量的图例和清晰的文字,告诉你“怎么做”。比如,关于“如何利用墙壁增加收纳”,或者“如何设计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玄关”,都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案。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就像一个“装修顾问”,随时在我身边指导我。 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教你如何“改造”你的房子,更在于它教会你如何“思考”你的空间。它让你从一个被动的居住者,变成一个主动的设计者,去思考如何让你的家,更好地服务于你的生活。 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中的一些设计理念,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住宅,也许是办公室,也许是公共空间,都可以借鉴其中的智慧。它是一种对“空间”的全新理解和运用方式。 总之,《日本住宅解剖图鉴 打造美丽住宅的85个法则》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提升居住品质、优化空间利用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也给了我实践的勇气。
评分我一直对日本人对“侘寂”(Wabi-sabi)美学的推崇深感好奇,那种在不完美中发现美,在质朴中寻求宁静的哲学,似乎也体现在他们的住宅设计中。《日本住宅解剖图鉴 打造美丽住宅的85个法则》这本书,就为我揭示了这种哲学在居住空间中的具体体现。 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对于“材质的质感”的强调。它不仅仅是关注材料的颜色和形状,更是深入到材料本身的纹理、触感,以及它们随着时间推移所产生的变化。书中对“原木”、“粗陶”、“麻布”等材质的描绘,让我仿佛能感受到它们所散发出的自然气息和时间沉淀的韵味。我甚至开始留意家里家具的木纹,去感受它们在指尖留下的痕迹。 而且,书中对“留白”的处理,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空置,而是通过对空间比例、家具摆放的精心考量,来营造出一种“刚刚好”的空灵感,让居住者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我之前总是觉得,空间越大越好,塞满东西才显得“充实”。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适当的留白,反而能够让空间呼吸,让视觉得到放松。 让我特别惊喜的是,书中关于“光线的运用”已经达到了“艺术”的境界。它不仅仅是强调自然光,更是通过对光线投射角度、散射方式的巧妙设计,来营造出富有层次感和戏剧性的空间氛围。书中那些关于“光影斑驳”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种静谧而美好的时刻。 让我觉得这本书价值极高的一点,是它非常注重“居住者的情感体验”。它不仅仅是在讲解如何建造一个物理空间,更是如何通过空间的设计,来影响居住者的情绪和心理。书中对“模糊室内外边界”的设计,就让我体会到,将自然引入室内,能够带来多么大的心灵慰藉。 而且,这本书的图文结合做得非常出色,大量的精美插图和实景照片,让每一个法则都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我甚至觉得,即使是对建筑设计不了解的人,也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会带来什么”。 我觉得,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方法”,更是点燃了我对于“家”的想象力。它让我开始思考,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希望我的家能够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它是一种对“生活美学”的启蒙。 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中的一些设计理念,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住宅,也许是办公室,也许是公共空间,都可以借鉴其中的智慧。它是一种对“空间”的全新理解和运用方式。 总之,《日本住宅解剖图鉴 打造美丽住宅的85个法则》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提升居住品质、优化空间利用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也给了我实践的勇气。
评分我一直对日本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非常着迷,尤其是他们对于“家”的理解,总感觉有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和现代的简洁交织在一起。《日本住宅解剖图鉴 打造美丽住宅的85个法则》这本书,简直就像一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之前一直以为,所谓的“设计感”,就是追求一些奇特的造型或者昂贵的材料。但这本书,通过对85个法则的详细解读,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设计感,其实是隐藏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居住者需求的深刻洞察之中。 书中关于“动线”的讲解,让我非常有共鸣。我之前一直觉得,家里的布局就是这样了,没什么可改的。但这本书告诉我,流畅的动线设计,能够极大地提升生活效率和居住的舒适度。它会让你在日常起居中,减少不必要的行走和寻找,让生活变得更加从容和高效。我甚至开始对照着书中的图例,思考自己家里的动线是否合理,有没有可以优化的空间。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收纳”的讲解,不再是简单地堆砌柜子,而是从源头上解决“物品过多”的问题,并且教你如何将收纳融入到空间设计之中,让它既实用又美观。它提倡的是“藏”与“显”的艺术,让你学会如何将日常用品巧妙地隐藏起来,同时又能够方便取用。这完全改变了我对收纳的看法,从一个“苦差事”变成了一个“创造美”的过程。 还有关于“隔断”的设计,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总觉得,墙壁就是墙壁,隔断就是隔断。但这本书展示了,如何通过不同的隔断方式,如推拉门、屏风、甚至是家具的摆放,来模糊空间界限,实现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它让一个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空间利用方式。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解“建造”的法则,更是讲解“生活”的法则。它关注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居住在其中的“人”。它通过对空间布局、采光、通风、甚至材料的选择,来营造一种能够抚慰心灵、提升幸福感的居住环境。这是一种非常有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 书中对于“尺度”的把握,也让我受益匪浅。无论是家具的尺寸,还是空间的比例,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和使用体验。它让你明白,一个舒适的空间,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符合人的尺度,让人感觉亲切和自然。 而且,这本书的图文结合非常出色。大量的插画和实景照片,让每一个法则都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我甚至觉得,即使是对建筑设计完全不懂的人,也能从中获得很大的启发。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你“为什么”,以及“怎么做”。 我觉得,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给了我一种“可能性”。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有限的空间,也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变得更加美丽和宜居。它鼓励我去思考,去尝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理想家园。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点燃你对生活热情的书。它让你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空间,并且告诉你,如何通过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让你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我真的觉得,这本书太值得拥有了。
评分我之前一直觉得,日式住宅给人的感觉就是“简洁”,但《日本住宅解剖图鉴 打造美丽住宅的85个法则》这本书,却让我明白了,这份“简洁”背后,蕴含着多么深厚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极致追求。 我最欣赏的一点,是这本书对于“自然”的尊重和融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开窗,而是通过对风、光、景的巧妙设计,让室内外空间真正地融为一体。书中提到的一些“模糊界限”的设计,比如利用庭院的景致作为室内的一部分,或者通过大面积的落地窗将自然光引入,都让我感到非常惊艳。 而且,书中对“材料”的运用,也充满了哲学。它不仅仅是追求材质本身的昂贵,而是注重材质的“质感”和“温度”,以及它们与空间整体风格的协调。比如,木材的温润、石材的朴实、纸张的柔和,这些不同的材质组合,能够带来截然不同的触感和视觉体验。我甚至开始留意家里的墙壁和地板,去感受它们的纹理和温度。 我之前一直以为,设计是为了“装饰”,是为了让房子看起来“漂亮”。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设计,是服务于“生活”的。书中关于“动线”和“收纳”的讲解,就是最好的证明。它们将实用的需求,融入到美学之中,让家在美观的同时,也变得更加人性化。 让我特别惊喜的是,书中关于“细节”的关注。比如,关于灯光的色温选择,关于门把手的材质,关于墙壁的肌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够极大地影响居住者的感受。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令人舒适的空间,是需要用“心”去打磨的。 而且,这本书的图文结合做得非常出色,大量的精美插图和实景照片,让每一个法则都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我甚至觉得,即使是对建筑设计不了解的人,也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会带来什么”。 我觉得,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方法”,更是点燃了我对于“家”的想象力。它让我开始思考,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希望我的家能够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它是一种对“生活美学”的启蒙。 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中的一些设计理念,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住宅,也许是办公室,也许是公共空间,都可以借鉴其中的智慧。它是一种对“空间”的全新理解和运用方式。 总之,《日本住宅解剖图鉴 打造美丽住宅的85个法则》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提升居住品质、优化空间利用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也给了我实践的勇气。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像很多建筑类书籍一样,充斥着专业术语和晦涩的理论,但《日本住宅解剖图鉴 打造美丽住宅的85个法则》完全打破了我的预期,它以一种非常亲民、甚至有些“治愈”的方式,展现了日本住宅的独特魅力。 我一直觉得,日本人在追求极致的美学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这本书,就像一本精心整理的“美学宝典”,将这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设计智慧,一一呈现出来。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自然”元素的运用。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摆放几盆绿植,而是将自然光、风、甚至景观,巧妙地融入到住宅的设计之中。它告诉你如何通过模糊室内外的界限,让室内空间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舒缓身心的居住氛围。我甚至开始留意自家窗外的风景,思考如何将其引入室内。 书中关于“材料”的讲解,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材料的名称,而是深入到每一种材料的特性、触感、以及它在空间中所能营造的氛围。比如,木材的温润、石材的质朴、金属的冷峻,不同的材料组合,能够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我甚至开始触摸家里的墙壁和地板,去感受它们的纹理和温度。 我之前一直以为,设计是为了“装饰”,是为了让房子看起来“漂亮”。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设计更是为了“功能”,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舒适。书中关于“动线”和“收纳”的讲解,就是最好的证明。它们将实用的需求,融入到美学之中,让家在美观的同时,也变得更加人性化。 让我特别惊喜的是,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法则”,其实非常注重“细节”。比如,关于门把手的选择,关于窗帘的垂坠感,关于灯光的暖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够极大地影响居住者的感受。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美丽的空间,是需要用“心”去打磨的。 而且,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在耐心地向你传授他的经验。它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一种引导的方式,让你自己去发现和体会其中的奥妙。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就像一本“生活指南”,教会我如何去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美。 这本书还让我对“居住空间”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承载着我们生活、情感和回忆的容器。通过合理的设计,我们可以让这个容器,变得更加温馨、舒适,并且能够反映出我们的个性和品味。 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方法”,更是点燃了我对于“家”的想象力。它让我开始思考,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希望我的家能够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居家美学百科”。它用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如何打造一个不仅美丽,而且真正能够让你感到幸福的家。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开启了我对“家”的全新认知!以前我对住宅的理解,大概就是“有房住”而已,而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我内心深处对于“美”的追求,并且告诉我,这种美,是可以具体化、可以实现、可以融入到日常生活的。 我一直觉得,日本住宅之所以给人一种宁静、舒适、又充满设计感的感觉,是有其独到之处的,但究竟在哪里,我却说不清楚。《日本住宅解剖图鉴 打造美丽住宅的85个法则》这本书,就用非常直观、也非常有说服力的方式,一点点地剖析了这些“奥秘”。 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讲的是光线的处理。以前我总觉得,光线嘛,开灯就行了。但这本书里,作者用了大量的图例和文字,阐述了自然光在住宅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窗户的大小、位置、遮阳的设计,甚至是室内材料的选择,来最大化地引入和利用自然光,让空间显得更加通透、温暖。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家里的采光问题,琢磨着是不是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改造,让家里变得更明亮。 还有关于空间布局的部分,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觉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中国人对小空间的智慧,但这本书展现的日本住宅,在有限的空间里,却能做到功能性、美观性、收纳性的高度统一,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比如,他们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垂直空间,如何设计多功能区域,如何通过隔断和推拉门来模糊空间界限,从而让小空间显得不那么局促。我甚至在想,是不是我家的某个角落,也可以借鉴这些设计,变得更加实用和美观。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而是提供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法则”。比如,书中提到的关于“模糊室内外边界”的设计,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很多日式庭院会设计得如此精致,并且与室内空间融为一体。那种将自然引入室内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我之前总觉得庭院只是一个额外的空间,但这本书告诉我,它其实是住宅整体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舒服,一点都不枯燥。虽然讲解的是设计原理,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就像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聊天,他会耐心地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建筑设计类的书籍,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指南。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细节的描绘。比如,关于门把手的材质选择,关于地板的纹理,关于墙壁的颜色搭配,甚至是关于插座和开关的位置,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竟然都蕴含着深刻的设计哲学。这些细节的堆砌,最终造就了整体的舒适感和美感,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每一个物品,思考它们在空间中的存在是否合理,是否能提升整体的生活品质。 这本书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它非常强调“人的感受”。它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建造一个漂亮的房子,更是在告诉你如何通过合理的空间设计,来提升居住者的幸福感和舒适度。比如,关于“动线设计”的讲解,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一些空间会让人觉得顺畅,而另一些空间会让人觉得别扭。流畅的动线,能够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也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烦恼。 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收纳”的理念。我一直觉得收纳是个难题,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创意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教你买多少收纳盒,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你对“物品”和“空间”的认知,让你学会如何“藏”和“显”,如何让物品井然有序,既方便取用,又不影响整体的美观。我甚至开始实践书中的一些收纳技巧,发现家里确实变得整洁了很多。 总而言之,《日本住宅解剖图鉴 打造美丽住宅的85个法则》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满足了我对日本住宅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并且给了我很多实用的灵感。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适合想要装修房子的人,也适合所有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人阅读。它就像一本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找到新的启发。
评分我一直觉得,日本的住宅有一种独特的治愈力,那种宁静、舒适、却又不失精致的感觉,总是让我向往。《日本住宅解剖图鉴 打造美丽住宅的85个法则》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了神秘之门的钥匙。 我最开始被吸引的,是书中对于“光线”的运用。它不仅仅是强调开窗的大小,更是通过对窗户的形状、位置,甚至是对室内材料反射率的精细计算,来最大化地引入和利用自然光。书中那些关于“光影交织”的描述,让我仿佛能感受到阳光透过木质百叶窗洒在地板上的那种温暖。我甚至开始留意自家窗户的朝向,思考如何调整家具来更好地迎接阳光。 而且,书中关于“空间层次感”的营造,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划分区域,而是通过对隔断、家具摆放、甚至是地面材质的巧妙运用,来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让空间显得更加富有深度和趣味。我之前总是觉得,小空间就应该“一览无余”,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有限的空间,也可以通过设计,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让我特别惊喜的是,书中对于“收纳”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藏”,更是教你如何“显”,如何让物品的摆放,本身就成为一种装饰。它提倡的是“恰到好处”的收纳,让物品既方便取用,又不至于显得杂乱。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收纳智慧。 让我觉得这本书价值极高的一点,是它非常注重“细节”。从门把手的材质选择,到墙壁的肌理处理,再到灯光的色温控制,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在精心设计的考量之中。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令人愉悦的空间,是需要用“心”去打磨的。 而且,这本书的图文结合做得非常出色,大量的精美插图和实景照片,让每一个法则都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我甚至觉得,即使是对建筑设计不了解的人,也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会带来什么”。 我觉得,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方法”,更是点燃了我对于“家”的想象力。它让我开始思考,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希望我的家能够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它是一种对“生活美学”的启蒙。 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中的一些设计理念,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住宅,也许是办公室,也许是公共空间,都可以借鉴其中的智慧。它是一种对“空间”的全新理解和运用方式。 总之,《日本住宅解剖图鉴 打造美丽住宅的85个法则》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提升居住品质、优化空间利用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也给了我实践的勇气。
评分我之前总以为,那些看起来很“高级”的住宅设计,要么是需要天价的预算,要么是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太遥远,是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艺术品。然而,《日本住宅解剖图鉴 打造美丽住宅的85个法则》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这种刻板印象。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哇塞”的一点,就是它展现的日本住宅,即使在有限的面积下,也能做到精致、舒适,并且充满了人文关怀。它没有一味地追求宏大和奢华,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能够真正提升居住者幸福感的细节上。 例如,书中对于“留白”的运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之前总觉得,空间越大越好,塞满东西才显得“充实”。但这本书告诉我,适当的留白,反而能够让空间呼吸,让视觉得到放松,从而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我甚至开始审视自己家里的墙壁,思考是否需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装饰,留出一些呼吸的空间。 还有关于“光影”的 interplay,简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书中用大量的图示和精炼的文字,解释了如何通过巧妙的窗户设计、室内材料的反射率,甚至植物的摆放,来捕捉和利用自然光,创造出富于变化的室内氛围。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一些日式空间会给人一种“温暖而有层次”的感觉,原来是光线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甚至让我开始留意早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的样子,去感受那种细微的变化。 这本书还有一个很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非常强调“触感”和“质感”。它不仅仅关注视觉上的美感,更深入到材质的选择和处理。比如,书中会讲到不同木材的纹理和触感,不同石材的冰凉或温润,以及布艺的柔软和垂坠感,这些细微之处,共同构筑了空间的情感温度。我开始意识到,一个家,不仅仅是用来“看”的,更是用来“感受”的。 我也很欣赏书中关于“声音”的设计。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这本书确实提到了如何通过隔音材料、空间布局,甚至家具的摆放,来控制室内的声音,创造一个更加宁静的居住环境。我之前从未考虑过声音对居住体验的影响,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安静的空间,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多么重要。 而且,这本书的“法则”并不是生搬硬套的教条,而是基于对居住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它教你如何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喜好,来“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美丽住宅。它鼓励你去思考,而不是盲目模仿。这是一种非常独立和自主的设计思路,让我觉得很受启发。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法则”,其实并不需要花费巨资去实现。很多时候,仅仅是调整一下家具的摆放,更换一些小的装饰品,或者改变一下灯光的布置,就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让我觉得,拥有一个“美丽住宅”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和智慧去实现的。 这本书还让我对“家”的定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一个能够承载我们生活、情感和回忆的空间。通过合理的空间设计,我们可以让家变得更加温馨、舒适,也能够更好地与家人沟通和互动。 总的来说,《日本住宅解剖图鉴 打造美丽住宅的85个法则》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场关于“家”的视觉和思想盛宴。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揭示了日本住宅设计的精髓,并且给了我无数的灵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居住空间,并渴望将这份“美丽”融入到我的生活中。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个真正好的家,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居住在其中的“人”所带来的生活气息和情感。《日本住宅解剖图鉴 打造美丽住宅的85个法则》这本书,恰恰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我最喜欢的一点,是这本书对于“居住者感受”的极致关注。它不仅仅是讲解如何让房子看起来漂亮,更是如何通过空间的设计,来提升居住者的幸福感和舒适度。书中对“动线”、“尺度”、“光线”等方面的讲解,都围绕着“人”的感受展开,让我觉得非常贴心。 我之前总觉得,装修就是选择好看的瓷砖和颜色的搭配,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设计,是贯穿于整个居住体验中的。比如,关于“隔音”的设计,让我意识到,一个安静的空间,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多么重要。我甚至开始留意家里窗外的声音,思考是否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处理,来营造一个更加宁静的环境。 书中对于“收纳”的讲解,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藏”,更是教你如何“显”,如何让物品的摆放,本身就成为一种装饰。它提倡的是“恰到好处”的收纳,让物品既方便取用,又不至于显得杂乱。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收纳智慧。 让我特别惊喜的是,书中关于“细节”的关注。比如,关于灯光的色温选择,关于门把手的材质,关于墙壁的肌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够极大地影响居住者的感受。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令人舒适的空间,是需要用“心”去打磨的。 而且,这本书的图文结合做得非常出色,大量的精美插图和实景照片,让每一个法则都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我甚至觉得,即使是对建筑设计不了解的人,也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会带来什么”。 我觉得,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方法”,更是点燃了我对于“家”的想象力。它让我开始思考,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希望我的家能够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它是一种对“生活美学”的启蒙。 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中的一些设计理念,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住宅,也许是办公室,也许是公共空间,都可以借鉴其中的智慧。它是一种对“空间”的全新理解和运用方式。 总之,《日本住宅解剖图鉴 打造美丽住宅的85个法则》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提升居住品质、优化空间利用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也给了我实践的勇气。
评分我一直觉得,家应该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生活品味和内心世界的地方,而《日本住宅解剖图鉴 打造美丽住宅的85个法则》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将这种“品味”和“世界”具象化的指南。 我最喜欢的一点,是这本书对于“人”的关注。它不仅仅是在讲解如何建造一个物理空间,而是如何通过空间的设计,来提升居住者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书中对“动线”、“尺度”、“光线”等方面的讲解,都围绕着“人”的感受展开,让我觉得非常贴心。 我之前总觉得,装修就是选择好看的瓷砖和颜色的搭配,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设计,是贯穿于整个居住体验中的。比如,关于“隔音”的设计,让我意识到,一个安静的空间,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多么重要。我甚至开始留意家里窗外的声音,思考是否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处理,来营造一个更加宁静的环境。 书中对于“收纳”的讲解,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藏”,更是教你如何“显”,如何让物品的摆放,本身就成为一种装饰。它提倡的是“恰到好处”的收纳,让物品既方便取用,又不至于显得杂乱。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收纳智慧。 让我特别惊喜的是,书中关于“细节”的关注。比如,关于灯光的色温选择,关于门把手的材质,关于墙壁的肌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够极大地影响居住者的感受。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令人舒适的空间,是需要用“心”去打磨的。 而且,这本书的图文结合做得非常出色,大量的精美插图和实景照片,让每一个法则都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我甚至觉得,即使是对建筑设计不了解的人,也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会带来什么”。 我觉得,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方法”,更是点燃了我对于“家”的想象力。它让我开始思考,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希望我的家能够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它是一种对“生活美学”的启蒙。 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中的一些设计理念,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住宅,也许是办公室,也许是公共空间,都可以借鉴其中的智慧。它是一种对“空间”的全新理解和运用方式。 总之,《日本住宅解剖图鉴 打造美丽住宅的85个法则》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提升居住品质、优化空间利用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也给了我实践的勇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