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陪著孩子慢慢變優秀》是一名教師五年行走的記錄與思考。作者吳賢友從鄉村走到城市,從普通中學走到重點中學,從內地走到澳門,豐富的教育經曆讓他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是教師*美的作品,每個老師都有理由為他們感到驕傲——得天下英纔而教育之,固然是人生*美的事情之一;但是一個前期發展不足的孩子因教師而改變,慢慢變優秀,一樣值得教師欣慰。
這些文字都與教育有關,既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又關注教育者自身的發展和成長,能夠引發大傢對學校教育和傢庭教育産生更深刻的思考,並能夠提供一定的藉鑒。
作者簡介
吳賢友,安徽青陽人。安徽省含山縣第二中學高中語文教師,從事中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23年。中國教育報刊社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2015-2017年度教育部港澳颱辦援澳“優秀指導教師”,2016年度“《中國教育報》推動讀書十大人物”提名奬獲得者。在《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中國民族教育》《教育傢》等報刊發錶教育教學文章300餘篇。
目錄
一、做有溫度的教育
“講話是一種修行”
怎能對學生的苦無動於衷
每個孩子都是教育的對象
學生的學習壓力來自何方
外來名校的引進應慎重
選擇瞭“名校”不等於選擇瞭好的教育
教育的“知行不一”是個大問題
從容悠閑的好校長是怎樣煉成的
不想上幼兒園的孩子究竟為哪般?
教育並不局限於課堂
二、教育藏在細節中
教育藏在每一個細節中
要培養儀錶堂堂的人
為孩子創造“有教養的環境”
校園禁煙還有很長的路
畢業照上被Ps的校領導
請尊重課堂
同桌的你
算算我們的教育成本
飢餓是一種什麼滋味
公民素養纔是真正的力量
三、每個生命都是一個奇跡
每個生命都是一個奇跡
每個學生都該成為學校的驕傲
孩子們,這並不可笑
不能在學生體質上繼續“欠債”瞭
課問鍛煉如何走齣形式主義睏境
對孩子的性教育迫在眉睫
安全教育務必落到實處
每一個生命都應有自己的春天
春節幫我們記錄下生命的痕跡
四、師生之間怎能沒有故事
把學生都當著女兒待
沒有天生的壞孩子
教育要讓孩子快樂
落花滿地無人掃
漸行漸遠的師生情
培養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
溫暖的師生情誼
迴憶我的班主任張正澤老師
不言棄,方可抵達未來
孩子,老師送你迴傢
讓夢想腳踏實地
五、教育需要著眼於未來
“穩”不應該成為青年職業選擇的圭桌
選擇“大傢都報的專業”談何人生理想
任何專業都不能成為人生的“保險箱”
把未來攥在自己手裏
教育孩子帶著“理想”齣發
你們的人生剛剛開始——寫給那些高考失利的孩子們
考試不是我們學習的唯一目的
短視的教育把“大用”視為“無用”
藝術課“靠邊站”的學校還好玩嗎?
隻為拿證書的培訓扼殺瞭孩子的興趣
培養對學校充滿感恩的學生
六、用課堂傳遞生命的氣息
《邊城》帶給我們的溫暖與感動
“遊子恩婦”不是曆史的概念
用開放的心態來上課
讀書讓我們明理
“小樓聽瞭一夜的春雨”
沒有酒,就沒有李白的高歌
最是多情杜樊川
“世間無此最悲音”
樹是學校的精魂
“下雨的作用是什麼?”
七、教育需要著眼於未來
每一次上課,都像一次約會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知識傳授不能照本宣科
經典篇章的閱讀教學需要多做減法
很多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效果堪憂
無視方法和習慣的教學難以有效
關於作文教學的“冷思考”
作文教學是一筆糊塗賬
我們為什麼不能用英語
跟著先生學作文
八、共讀讓靈魂天天旅行
把學生領進閱讀之門
都是教輔泛濫惹的禍
竊書真的不算偷
誰把學習變成瞭苦行
學校就是師生一起讀書的地方
不宜采取運動式閱讀推廣
不要懷疑推動閱讀的價值
真正的閱讀者從不依賴“必讀書單”
培育一代讀書人,路長且遠
我們需要閱讀經典
九、請把我的愛帶迴傢
把孩子的教育交給誰
培養一個貴族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
不能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
“陪伴”纔是最好的教育
陪孩子度過“那些寂寞的日子”
陪著孩子,慢慢變優秀
奧巴馬的兒女情結
我們究竟該指靠誰
學習不是為瞭“報答父母”
十、和孩子一起,慢慢變優秀
我們是在做喚醒靈魂的教育嗎?
做一個不被拋棄的教師
會“絕活”的教師越來越少
我們今天怎樣做教師?
做個語文教師不容易
教師怎能不讀書?
教師需要練就寫作本領
你也是變革的力量
好的演講應該有一個標準
我願意把讀寫過成一種生活
後記
精彩書摘
《陪著孩子慢慢變優秀》:
每個孩子都是教育的對象
前兩天和一位同行交流,談到2015屆高三畢業生的狀況,並預測今年高考會有怎樣的收獲。我說:眼前,學校教育教學沒有質的改變,想在高考成績中有所突破,很難。
2014年,全縣(含山縣)高考達二本綫的人數剛好突破25%,而在兩所省級示範中學中,我們學校屬於二批招生。這一屆學生在當年的中考招生中,全縣前1000名中隻招錄瞭21人。正常情況下,二本達綫率能突破25%,也就是960×25%=240人,那就算是豐收瞭。
其實,我關注和思考的並不是具體的達綫率和人數,而是教師和學生們的辛勞付齣是不是得到瞭應有的迴報。
兩年前,我供職於另外一所省級示範學校,那是中考第一批次錄取的學校。做班主任時,一個不足60人的班級,如果高考二本達綫人數不足40人,就屬於高考失誤。在實驗班,班級絕大多數學生都能考取第一批次錄取的本科院校。那時候,我覺得,按應試教育的標準,有著看得見的成績。
可是現在呢?眼前的這所學校,高三年級18個班,其中還有兩個理科重點班和一個文科重點班。在高考中,這三個重點班二本以上達綫人數差不多在120人,剩下的15個班,每個班在高考中能考取10人,就已經算是非常齣色的成績瞭。但要知道,我所帶的兩個普通班學生也有100多人啊!如果僅以高考中二本綫達標學生人數(幾乎為個位數)作為我們師生三年的考核標準,那該是多麼荒誕!事實上,從校領導到教師,到學生,很多人都是這樣認識的。
教育“陪綁”現象十分嚴重,如果把高考當作教育的全部,那就意味著我們有超過75%的學生為少數學生陪考,這成本和代價太高瞭。這段時間,我心裏一直糾結的就是:除掉那些順利進入大學讀書的孩子,還有那些剩下的大多數學生,這兩年中,我和我的同事們給他們帶去瞭什麼?他們快樂嗎?高中三年是不是他們人生中最美麗的青春記憶?“教育改變人生”的信念動搖瞭嗎?他們一樣要走進社會,一樣要養兒育女,為人父母,他們又會怎樣對自己的孩子,怎樣談教育呢?
想起高二第一次月考,拿到學生成績冊的時候,我很痛心。全班56人,竟然沒有500分以上的學生,數學及格的隻有一人,普通班數學學科前40名人均分隻在60分上下,要知道這可是150分的試捲啊!看到一個學生在自己的課本上寫瞭一句話——“數學虐我韆百遍,我待數學如初戀”,真不知說什麼好。
這樣的成績已經不是第一次。
我去找分管的老師,問能不能降低難度,可老師說,降低難度適J立不瞭高考,更何況,學校喜歡聯考,幾所學校輪流命製試題,機械化作業方式,從命題、閱捲、評講,步調高度統一。於是我們每次看到的就是這點分數,還以此相互比較,每個分數段多少人,條分縷析,細緻入微,讓每個教師和學生都看清自己所在的位次,這真殘酷。
其實,我們可以做得更人性化一點的。陶行知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彆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就叫‘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據“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具體到每個學科,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降低難度,考查更具有針對性,這樣不僅能提高效率,也能提高成績,讓學生從中找迴自信,真正學會起步走。這應該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知道的道理,可為什麼一到教學實際中,就把這些教育的基本原則都拋棄瞭呢?
我的母親說,南瓜長得快。我和女兒蹲坐在藤蔓前,怎麼也不見它生-長,可是一夜過來,我們總發現,它長瞭一大柞。其實學生也一樣,總覺得他們智商欠缺,學得吃力,進步得慢,可等他們真正起步瞭,有瞭自由的時間與空間,怎麼會沒有長進呢。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任何纔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事實上,每一個人能做的,比他現在做的和相信自己能夠做的要多得多。”
隻是,我們都太急瞭,導緻我們做得不夠好,想起這,我很愧疚。
……
陪著孩子慢慢變優秀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