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水流行病學

汙水流行病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王德高 著
圖書標籤:
  • 汙水流行病學
  • 公共衛生
  • 環境衛生
  • 疾病監測
  • 環境微生物
  • 公共衛生微生物學
  • 流行病學方法
  • 環境科學
  • 健康風險評估
  • 新興傳染病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55908
版次:31
商品編碼:12312857
包裝:平裝
開本:16.000
齣版時間:2018-03-01
頁數:236
字數:29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汙水流行病學是以分析化學、環境化學、流行病學、法醫學、藥效動力學和藥代動力學、社會行為學、統計學、市政工程、公共衛生等多個學科技術方法為手段,通過測定市政汙水中藥物殘留,調查人群消費藥品信息的科學。該技術方法以人類消費的閤法和非法藥品、化妝品、消費和娛樂性産品中的化學物質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監測市政汙水中相關化學品濃度,估算調查消費習慣和數量評價,獲取人群健康和疾病信息,最終為公共衛生健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汙水流行病學》主要內容包括介紹汙水流行病學的發展曆史、研究內容以及技術方法,應用汙水流行病學對毒品濫用以及酒精、煙草、咖啡等産品進行消費調查。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1章 汙水流行病學起源和發展曆史 1
1.1 流行病學定義 1
1.2 汙水流行病學定義 1
1.3 基本假設、研究對象和範疇 2
1.4 調查領域和內容 4
1.5 汙水流行病學特點 6
1.5.1 統流行病學調查方法 7
1.5.2 汙水流行病學與傳統流行病學方法比較 10
1.6 世界主要國傢和地區汙水流行病學的發展 11
1.6.1 美國汙水流行病學的發展和應用 11
1.6.2 歐盟汙水流行病學的發展 12
1.6.3 澳大利亞汙水流行病學的發展 12
1.6.4 加拿大汙水流行病學的發展 12
1.6.5 南美洲汙水流行病學的發展 13
1.6.6 中國汙水流行病學的發展 13
1.7 汙水流行病學發展趨勢和未來展望 13
1.7.1 方法學發展 14
1.7.2 應用範圍的發展 15
1.7.3 未來展望 17
參考文獻 17
第2章 汙水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概述 21
2.1 前期調查 22
2.1.1 目的和意義 22
2.1.2 調查內容 22
2.1.3 方法和手段 23
2.2 汙水樣品采集 23
2.2.1 采樣方法 23
2.2.2 樣品存儲穩定性 24
2.3 樣品分離和淨化 25
2.3.1 固相萃取 25
2.3.2 萃取柱選擇 25
2.3.3 應用模式 31
2.3.4 溶液體係選擇 33
2.3.5 柱壓力方式選擇 34
2.3.6 柱尺寸和容量選擇 34
2.4 樣品分析 35
2.4.1 色譜條件 35
2.4.2 質譜條件 37
參考文獻 42
第3章 汙水處理廠服務人口數量估算 43
3.1 設計容量法 43
3.2 汙水流量法 43
3.3 汙水特徵標誌法 44
3.4 人口普查法 44
3.5 生物標誌物法 45
3.5.1 生物標誌物基本特徵 45
3.5.2 常見的生物標誌物 46
3.6 模型估算法 48
3.7 手機信號法 49
3.8 多參數模型法 49
3.9 多參數模型的實際應用 50
3.9.1 估算人口數量參數的權重分配 51
3.9.2 常規指數的人均産生數量 54
參考文獻 56
第4章 汙水流行病學預測內容和不確定性分析 58
4.1 反演推算 58
4.1.1 藥物流量 59
4.1.2 確定校正因子 60
4.2 不確定性分析 62
4.2.1 分析的作用 62
4.2.2 不確定性來源 63
4.2.3 來源分類和解決方法 64
4.2.4 敏感度分析 65
4.2.5 高斯誤差方法 66
4.2.6 概率分析方法 67
4.2.7 濛特卡羅概率分析不確定度 67
4.2.8 常見參數的概率分布函數 67
4.2.9 分布的擬閤優度評價 69
參考文獻 69
第5章 典型成癮性物質的存儲、前處理和分析方法 71
5.1 樣品存儲穩定性 72
5.1.1 汙水收集係統對穩定性影響 72
5.1.2 可卡因及其代謝産物的穩定性 72
5.1.3 苯丙胺類物質及其代謝産物的穩定性 73
5.1.4 阿片類物質及其代謝産物的穩定性 73
5.1.5 大麻類物質及其代謝産物的穩定性 74
5.1.6 氯胺酮及其代謝産物的穩定性 74
5.1.7 煙草、咖啡因和酒精及其代謝産物的穩定性 74
5.1.8 推薦存儲條件 75
5.2 汙水樣品前處理過程 75
5.2.1 SPE柱選擇 75
5.2.2 SPE柱容量選擇 77
5.3 汙水樣品儀器分析方法 78
5.3.1 色譜柱和流動相選擇 78
5.3.2 質譜條件 78
參考文獻 80
第6章 藥物代謝動力學和市政排水管道係統簡介 81
6.1 藥物代謝動力學 81
6.1.1 藥物效應 81
6.1.2 藥物的體內動力學過程 82
6.1.3 藥物的體內生理過程 82
6.1.4 群體藥動學 83
6.1.5 手性藥物藥動學 84
6.2 市政排水管道係統概論 84
6.2.1 排水對象 84
6.2.2 市政排水製度 85
6.2.3 市政汙水管道係統 85
參考文獻 86
第7章 煙草消費量調查方法 87
7.1 煙草的人體代謝生物標誌物和代謝比例 88
7.1.1 煙草的危害 88
7.1.2 尼古丁的代謝途徑和比例 88
7.1.3 煙草的生物標誌物 90
7.2 汙水樣品前處理和分析 91
7.2.1 汙水樣品前處理 91
7.2.2 樣品分析 93
7.3 尼古丁和煙草消費量計算 94
7.3.1 總量計算 94
7.3.2 不同國傢和地區的煙草消費調查研究結果 95
7.3.3 大連市煙草消費調查研究結果 96
7.4 應用高斯誤差公式和濛特卡羅模擬分析不確定性 98
7.4.1 高斯誤差公式分析不確定性 98
7.4.2 濛特卡羅模擬分析不確定性 99
7.4.3 尼古丁和煙草消費量的概率分布 101
7.4.4 影響預測結果的參數 102
參考文獻 103
第8章 吉林省八城市人群煙草消費量預測 105
8.1 采樣地區和汙水處理廠介紹 106
8.2 汙水前處理 107
8.3 汙水樣品測定 107
8.4 汙水中COT和NIC的濃度 108
8.5 利用氨氮計算實時汙水處理廠服務人口數量 108
8.6 尼古丁消費數量計算 110
8.7 煙草消費量 111
8.8 煙草消費量不確定性分析 111
8.8.1 濛特卡羅模擬分析中參數確定 112
8.8.2 汙水處理廠相關參數確定 112
8.8.3 吉林省煙草消費預測結果統計學分布 113
參考文獻 115
第9章 甲基苯丙胺濫用調查 117
9.1 甲基苯丙胺在人體代謝的生物標誌物和代謝比例 118
9.1.1 理化性質 118
9.1.2 臨床作用及其危害 118
9.1.3 甲基苯丙胺的人體代謝途徑和比例 119
9.2 甲基苯丙胺汙水樣前處理和分析 119
9.3 甲基苯丙胺的濫用量和流行率計算 120
9.3.1 人均濫用數量 120
9.3.2 濫用總量 121
9.3.3 濫用人群數量 121
9.3.4 甲基苯丙胺流行率計算 122
9.3.5 不同國傢和地區的甲基苯丙胺濫用調查研究結果 122
9.4 北京市甲基苯丙胺消費量、流行率和空間分布特徵 123
9.4.1 人均消費量計算 123
9.4.2 北京市消費數量計算 124
9.4.3 北京市甲基苯丙胺濫用者數量和流行率 126
9.4.4 北京市甲基苯丙胺消費地圖 127
參考文獻 127
第10章 中國主要城市甲基苯丙胺流行率和濫用量預測 129
10.1 數據來源 130
10.2 甲基苯丙胺的濫用模式、頻率和劑量 130
10.2.1 影響濫用行為的因素 130
10.2.2 濫用頻率 130
10.2.3 濫用劑量 132
10.2.4 濫用形式比例 132
10.3 甲基苯丙胺的濫用量和流行率不確定性分析 133
10.4 甲基苯丙胺的濫用量估算結果 135
10.5 甲基苯丙胺的流行率估算結果 136
10.6 局限性 138
10.7 控製政策建議 138
參考文獻 139
第11章 中國主要城市氯胺酮濫用調查評估 140
11.1 氯胺酮的人體代謝生物標誌物和代謝比例 141
11.1.1 理化性質 141
11.1.2 臨床作用及其危害 141
11.1.3 氯胺酮在人體中的代謝過程 141
11.2 氯胺酮濫用量和流行率估算 142
11.2.1 人均濫用量計算 142
11.2.2 氯胺酮流行率估算 143
11.3 中國城市氯胺酮濫用量和流行率估算 143
11.3.1 影響濫用頻率和劑量的因素 143
11.3.2 人均濫用量估算 143
11.3.3 氯胺酮流行率估算 144
11.4 氯胺酮濫用量和流行率不確定性分析 145
11.5 濫用量不確定性分析結果 147
11.6 流行率不確定性分析結果 148
參考文獻 150
第12章 咖啡因消費調查方法 151
12. 1咖啡因的人體代謝生物標誌物和代謝比例 152
12.1.1 咖啡因分子物化特徵 152
12.1.2 咖啡因的生物標誌物以及代謝途徑和比例 152
12.2 汙水樣品前處理 153
12.3 汙水樣品分析 154
12.4 咖啡因的消費量計算 154
12.5 意大利的咖啡因消費調查 155
12.5.1 咖啡因消費量不確定性分析 156
12.5.2 意大利人均消費咖啡因分布結果 157
12.5.3 影響人均消費咖啡因參數 157
12.6 中國主要城市咖啡因消費調查 158
12.6.1 我國不同城市人均消費咖啡因分布結果 158
12.6.2 我國城市人群總體咖啡因消費量分布結果 159
參考文獻 160
第13章 酒精消費調查方法 161
13.1 酒精的人體代謝生物標誌物和代謝比例 162
13.1.1 酒精的人體代謝途徑和比例 162
13.1.2 分析標樣和同位素內標 163
13.2 汙水樣品存儲和分析 163
13.2.1 樣品穩定性 163
13.2.2 前處理 163
13.2.3 樣品分析 166
13.3 反演推算 166
13.3.1 人均酒精消費量計算 166
13.3.2 成年人酒精消費次數計算 167
13.3.3 不同國傢和地區的酒精消費調查研究結果 167
參考文獻 168
第14章 大麻濫用調查方法 170
14.1 大麻的人體代謝生物標誌物和代謝比例 171
14.2 汙水樣品處理和分析 172
14.3 大麻濫用量計算 173
14.3.1 人均濫用量計算 173
14.3.2 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大麻消費調查研究結果 173
14.4 廣州、深圳、上海和北京大麻濫用評估 174
14.5 大麻濫用預測結果的不確定性分析 175
14.5.1 人均濫用量不確定性分析結果 176
14.5.2 敏感性分析 178
參考文獻 178
第15章 搖頭丸濫用調查方法 180
15.1 搖頭丸的人體代謝生物標誌物和代謝比例 181
15.1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環境微生物生態學》的圖書簡介: 《環境微生物生態學》 第一章:地球的隱形工程師——微生物世界的宏大敘事 本書首先帶領讀者深入探索地球上最古老、最龐大、最具活力的生命群體——微生物的世界。我們不再將微生物僅僅視為疾病的製造者,而是將它們視為地球生態係統的基石和驅動力。本章將從宏觀視角描繪微生物在塑造地質、維持大氣穩定、驅動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核心作用。 我們將詳細剖析微生物的生命形式與多樣性,從細菌、古菌到真菌、原生生物,展示它們如何適應極端環境——從深海熱液噴口到南極冰蓋之下,展現齣令人嘆為觀止的代謝靈活性。重點闡述瞭微生物群落的結構、功能多樣性及其在不同生境中的空間分布規律。讀者將瞭解到,即便是最微小的生命體,其內部運作也蘊含著復雜的調控機製和精妙的生態適應策略。 本章不僅關注“存在什麼”,更強調“它們在做什麼”。我們將探討微生物如何作為初級生産者、分解者和轉化者,精確調控著碳、氮、硫、磷等關鍵元素的全球流動。例如,固氮菌如何將大氣中惰性的氮氣轉化為生物可利用的形式,硫氧化菌如何在缺氧環境中維持氧化還原平衡。理解這些基礎過程,是理解整個地球生命支持係統運作的關鍵。 第二章:棲息地的構建與維護——微生物群落的組織原理 環境微生物的生態學核心在於群落的組織和互動。本章深入探討微生物群落是如何聚集、分化並形成穩定或動態結構的。我們將引入“生態位”的概念,解釋不同微生物如何通過競爭、共生、捕食等關係,在復雜的環境中劃分並占據特定的功能區域。 重點剖析“生物膜”(Biofilm)這一關鍵的生態結構。生物膜是微生物在固液界麵形成的多糖基質包裹的群落,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微生物存在形式,也是許多環境過程(如腐蝕、汙染降解)發生的主要場所。我們將詳細描述生物膜的形成機製、內部的物質交換、信號分子(如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在維持群落結構中的作用,以及生物膜內部存在的梯度環境如何驅動微生物生理分化。 此外,本章還將討論環境因子——如溫度、pH值、水活度、營養物質可得性——如何作為選擇壓力,塑造特定環境下的微生物群落組成。通過比較土壤、淡水、海洋沉積物等不同生境的微生物群落特徵,讀者可以建立起“環境決定物種,物種決定功能”的生態學框架。 第三章:驅動全球循環的酶與代謝通路 微生物的功能性,歸根結底,體現在其多樣化的生化代謝能力上。第三章專注於環境微生物如何通過其獨特的酶係統,驅動關鍵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在碳循環方麵,我們將詳述從光閤作用(氧古菌、藍細菌)到異養呼吸,再到厭氧發酵和産甲烷過程的完整鏈條。特彆關注“慢碳循環”中微生物如何參與有機質的長期儲存和轉化,例如在泥炭地和永久凍土中的作用。 氮循環的復雜性將在本章得到充分展示:從固氮到硝化、反硝化,直至厭氧氨氧化(Anammox)。這些過程往往發生在特定的氧氣梯度界麵,對全球生態係統的物質平衡至關重要。我們將介紹參與這些關鍵轉化過程的核心微生物類群及其特有的酶復閤體。 對於硫、磷等其他營養元素,我們也進行同等深度的探討,揭示微生物如何通過溶解、沉澱、氧化還原等方式,調節這些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從而間接影響更高營養級的生物生産力。 第四章:微生物與極端環境的適應策略 地球的生命力遠超我們的想象。第四章聚焦於微生物如何在地球上最嚴酷的環境中生存並繁榮發展。我們將考察“極端微生物”(Extremophiles)的生理學和分子生物學機製。 對嗜熱微生物(高溫)、嗜冷微生物(低溫)、嗜鹽微生物(高鹽度)、嗜酸/嗜堿微生物(極端pH)的分析將揭示它們為保護蛋白質結構、維持細胞膜流動性所采取的獨特生物化學策略。例如,極端嗜鹽菌如何利用兼容性溶質(Compatible Solutes)平衡細胞內滲透壓,以及嗜熱古菌如何利用超強的分子伴侶係統維持蛋白質的穩定性。 此外,本章還會拓展到地殼深處(深岩圈)的微生物生命——深層生物圈,探討這些不依賴光閤作用的生命體如何通過地質化學能維持其生態係統,這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生命可能性的認知邊界。 第五章:人類活動對微生物生態係統的影響與調控 環境微生物生態學並非純粹的理論研究,它與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本章將探討人類活動,特彆是工業化、農業集約化和氣候變化,如何重塑自然和人工環境中的微生物群落。 我們將分析汙染對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和功能的影響,如重金屬汙染對土壤細菌活性的抑製,或抗生素使用對水體微生物的“選擇壓力”。重點討論微生物在環境修復中的潛力,如生物降解(Bioremediation)——微生物如何被利用來分解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和新興汙染物。 最後,本章將展望生態工程學的未來方嚮,包括如何通過理解微生物生態學原理,設計更高效的生物技術係統,例如改進廢水處理工藝、提高生物燃料的轉化效率,以及增強土壤固碳能力,實現人與自然微生物環境的和諧共存。 總結: 《環境微生物生態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框架,用以理解微生物在維持全球生態平衡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僅是一本描述性的教科書,更是一部關於地球生命維持係統的操作手冊,強調瞭微生物作為生態係統工程師的關鍵角色。本書的敘述風格力求嚴謹而不失生動,旨在激發讀者對這個隱形生命世界的敬畏與探索欲望。

用戶評價

評分

哇!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帶著點兒好奇又有點兒忐忑的心情。封麵設計挺樸實的,沒有那些花裏鬍哨的圖像,就是那種看起來很“學究”的書。我個人對環境健康和公共衛生的交叉領域一直很感興趣,總覺得這些隱蔽的威脅纔是最讓人防不勝防的。所以,這本書的標題——“汙水流行病學”——立刻抓住瞭我。我腦海裏立馬浮現齣一些畫麵:實驗室裏閃爍著微光的培養皿,顯微鏡下那些肉眼不可見卻影響深遠的微生物,還有那些默默工作的流行病學傢們,在看似不起眼的汙水樣本中抽絲剝繭,尋找著疾病傳播的蛛絲馬跡。我一直很好奇,那些我們每天丟棄的“廢水”,究竟能告訴我們多少關於一個社區、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傢健康狀況的信息?它是否像一個巨大的、被低估瞭的健康監測網絡?我迫切地想知道,科學傢們是如何從那些混閤著各種物質的液體中,辨識齣特定的病原體,甚至預測未來的疫情爆發趨勢的。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對科學技術的驚嘆,更多的是一種對未知的好奇和對人類智慧解決復雜問題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把鑰匙,打開我通往這個神秘領域的大門,讓我看到那些隱藏在日常生活背後的科學與智慧。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將我們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甚至可能令人厭惡的“汙水”,變成瞭揭示社會健康狀況的“晴雨錶”。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被書中闡述的科學原理所吸引。它讓我意識到,流行病學早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疾病監測和防控模式,而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延伸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通過對汙水中攜帶的病原體、抗生素耐藥基因、甚至是藥物代謝産物的分析,我們可以瞭解到許多關於人群健康和行為的信息。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汙水流行病學”如何用於早期預警傳染病爆發的部分感到著迷。在一次又一次的全球性疫情中,我們都體會到瞭早期發現和快速反應的重要性。這本書展示瞭一種極具潛力的、能夠提供早期預警的工具,它能夠在疾病大規模蔓延之前,就發齣信號,為公共衛生決策提供關鍵依據。這種前瞻性的研究,讓我看到瞭科學的巨大力量,以及它如何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未來可能齣現的健康挑戰。

評分

從這本書中,我獲得瞭一種全新的、關於疾病監測和公共衛生研究的視角。它讓我明白,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視的角落,恰恰可能隱藏著最寶貴的健康信息。書中對“汙水流行病學”這一新興領域的深入探討,讓我看到瞭科學研究的創新性和前瞻性。它不再僅僅依賴於對個體的直接檢測,而是通過分析群體性的排泄物,來洞察整個社區的健康狀況。這種“集體智慧”式的監測方式,不僅高效,而且能夠避免許多傳統方法在隱私和成本上的限製。我非常喜歡書中對技術細節的嚴謹描述,以及對實際案例的詳細分析,這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汙水流行病學”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在應對各種健康挑戰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科學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它鼓勵我們用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健康問題,並發現隱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凡價值。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啓發,讓我重新認識瞭“流行病學”這個概念。我一直以為它隻與醫院裏的病例統計和疾病的傳播路徑分析有關,但這本書卻將它的觸角延伸到瞭我們城市的“下水道係統”。這是一種非常新穎且極具實踐意義的研究方嚮。它不僅僅關注已經發生的疾病,更著眼於通過分析汙水中的各種“痕跡”,來預測和監測潛在的健康風險。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汙水流行病學”在不同應用場景的闡述,比如它如何幫助監測藥物濫用、評估社區的抗生素耐藥性水平,甚至還能用於追蹤特定人群的遷徙和分布。這些信息對於政府部門製定公共衛生政策、優化醫療資源配置,以及加強疾病防控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宏觀、更加全麵的流行病學視角,它將科學研究與實際社會需求緊密結閤,展現瞭科學解決復雜問題的無限可能。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每天毫不費力就丟棄的“汙水”,竟然蘊含著如此豐富的、關乎人類健康的寶貴信息!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感,遠遠超齣瞭我最初的想象。我一直以為流行病學主要依賴於對病例的追蹤和統計,但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視角——通過分析排泄物中的生物標誌物來監測疾病的傳播。這簡直是“無創”的流行病學啊!想象一下,不需要挨傢挨戶地詢問、采集血液樣本,僅僅通過對城市汙水係統的化驗,就能大概瞭解某種傳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程度,甚至還能監測齣濫用藥物的情況。這種“暗流湧動”的監測方式,充滿瞭科技感和未來感。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如何詳細闡述這些分析技術的,例如,他們是如何從海量的樣本中分離齣微量的病毒RNA,又是如何利用基因測序來識彆不同變異株的?這些技術細節無疑是這本書的核心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是實踐的生動寫照,讓我看到瞭科學如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守護著我們的健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