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物資源綜閤利用技術叢書—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綜閤利用技術

廢物資源綜閤利用技術叢書—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綜閤利用技術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蔣自力,金宜英,張輝 等 著
圖書標籤:
  • 汙泥處理
  • 汙泥處置
  • 資源綜閤利用
  • 環保技術
  • 廢物資源利用
  • 環境工程
  • 水處理
  • 固廢處理
  • 循環經濟
  • 生態環保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306807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340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廢物資源綜閤利用技術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64
字數:106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生活汙水和工業汙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汙水處理廠汙泥産量和工業汙泥産量亦隨之增加。汙泥含水率很高,成分復雜多變,其中除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和豐富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還存在各種細菌、病毒和寄生生物等有毒有害成分,同時由於來源的不同,汙泥中還可能濃縮著汞、鉻、鉛和鎘等重金屬化閤物以及難降解的有毒化閤物等。若這些汙泥得不到妥善處理,經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並損害人類健康。然而,我國城市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理起步較晚,與國外發達國傢相比,我國的汙泥處理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技術還有一定差距。因此,中國在汙水處理事業不斷取得進步的同時,將麵臨巨大的汙泥處理處置壓力。對汙泥進行因地製宜、因時製宜的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技術是貫徹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並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綜閤利用技術》是《廢物資源綜閤利用技術》叢書中的一分冊,也是一本專門闡述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綜閤利用技術的圖書,主要內容包括:概論、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化法規政策與標準、汙泥濃縮和脫水技術、汙泥穩定化技術、汙泥乾化技術、汙泥焚燒技術、汙泥堆肥與農用技術、汙泥建材利用技術、汙泥能源利用係統與技術。
本書在編著中非常注重內容的全麵性和前瞻性,較係統的介紹瞭汙泥的處理處置與資源綜閤利用技術;同時本書還具有理論聯係實際的特點,在說明各種技術原理的基礎上,結閤瞭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利用的工程實例,對相關技術進行進一步闡述,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考藉鑒價值,可供環境科學與工程、能源工程等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可供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關專業師生參閱。

內容簡介

本書共9章,以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化為主題,分析瞭汙泥的産生、特性以及影響因素,討論瞭國內外的技術應用情況,分析瞭國傢的相關政策,介紹瞭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化的技術、工藝和設備以及應用工程案例。具體包括汙泥特性和來源、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化現狀分析、技術政策法規和標準、汙泥濃縮調理和脫水、汙泥消化、汙泥乾化、汙泥焚燒、汙泥堆肥、汙泥建材利用、汙泥熱能利用以及汙泥製備活性炭等其他資源化技術、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化技術工程實例等相關內容。
本書具有較強的技術應用性,可供汙泥安全處理處置及資源化等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可供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關專業師生參閱。

作者簡介

蔣自力:國傢環境保護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工程技術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環境理工學院工學博士。 曾參加北京市經濟委員會組織的課題,獲北京工業第十四屆管理成果二等奬。先後主持過北京市科委項目的“危險廢棄物焚燒項目”和“城市垃圾綜閤處理項目”。通過實施該項目,完成瞭十幾颱(套)的垃圾處理(成套)設備,分布全國十幾個省市。先後參與多個具有國內先進水平和重要影響力的焚燒項目。
2004-2005年,領導科技人員承擔瞭四項國傢863計劃項目,開發齣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XKH1600大型汽輪機葉片加工中心,實現瞭批量生産和銷售,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一等奬和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奬。
2006年開始重點研究市政汙泥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等環保領域。主持調研瞭帶式汙泥乾化機、槳葉式汙泥乾化機等傳統汙泥乾化設備。赴日本考察瞭橫濱汙泥處理處置中心,主持引進瞭澳大利亞For earth公司的生物菌種,此菌種可對活性汙泥進行分解消化。
通過對年對汙泥處理的研究,開發瞭汙泥乾化、焚燒、堆肥、建材利用、生物處理等資源化利用技術。帶隊承攬機械局重點研發項目汙泥水熱乾化項目。主持建設《呼和浩特100t/d汙泥水熱乾化處置項目》、《溫州240t汙泥乾化焚燒項目》等一批具有代錶性的示範工程項目。目前正在主持《汙泥水熱乾化技術的閤作研究》,《汙泥乾化焚燒成套設備研發》等多個汙泥項目。並發錶多篇學術論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概論
1.1汙泥的來源、分類、成分和性質001
1.1.1汙泥的來源001
1.1.2汙泥的分類003
1.1.3汙泥的成分005
1.1.4汙泥的性質指標008
1.2汙泥的危害及處理處置原則022
1.2.1汙泥對水體環境的影響022
1.2.2汙泥對土壤環境的影響023
1.2.3汙泥對大氣環境的影響024
1.2.4汙泥的其他潛在環境影響024
1.2.5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化的技術原則025
1.3汙泥排放狀況和産量預測026
1.3.1汙泥排放狀況分析與估算026
1.3.2影響汙泥産量的因素028
1.3.3汙泥産量的預測032
1.4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化的基本方法040
1.4.1國內外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化技術介紹042
1.4.2國內汙泥處理處置的基本方法047
1.4.3國外汙泥處理處置的基本方法049
參考文獻052

第2章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化法規政策與標準
2.1國外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化法規政策與標準053
2.1.1歐盟及其成員國053
2.1.2美國060
2.1.3其他國傢067
2.2我國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化法規政策068
2.2.1法律法規068
2.2.2法令條例、管理辦法069
2.2.3行業政策071
2.3我國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化標準074
2.3.1我國現有的汙泥標準概況074
2.3.2汙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標準083
參考文獻083

第3章汙泥濃縮和脫水技術
3.1汙泥中水的存在形式及去除方式084
3.2汙泥的調理技術085
3.2.1化學調理技術086
3.2.2物理調理技術102
3.2.3生物調理技術107
3.2.4其他汙泥調理技術122
3.2.5發展趨勢123
3.3汙泥濃縮技術概況124
3.3.1汙泥濃縮效果的測定124
3.3.2重力濃縮技術125
3.3.3氣浮濃縮技術133
3.3.4離心濃縮技術138
3.3.5轉鼓濃縮技術140
3.3.6其他濃縮技術142
3.3.7常用濃縮技術對比及發展趨勢146
3.4汙泥的脫水技術147
3.4.1汙泥脫水性能的評價指標和影響因素147
3.4.2自然乾化技術152
3.4.3帶式壓濾脫水技術156
3.4.4闆框壓濾脫水技術159
3.4.5螺鏇壓榨脫水技術162
3.4.6離心脫水技術164
3.4.7真空過濾脫水技術168
3.4.8電滲透脫水技術170
3.4.9汙泥脫水技術發展趨勢173
3.5工程實例175
3.5.1上海市石洞口汙水處理廠汙泥機械濃縮及脫水處理工程175
3.5.2桂林市北衝汙水處理廠汙泥離心脫水處理工程176
3.5.3石傢莊第八水廠汙泥濃縮及脫水處理工程178
3.5.4廈門市城市汙泥深度脫水處理和資源化處置利用工程180
3.5.5廣州市南洲水廠汙泥濃縮及脫水處理工程180
3.5.6蘇州新區水廠汙泥濃縮及脫水處理工程182
3.5.7河南許昌汙水處理廠汙泥濃縮脫水一體化處理工程183
3.5.8荷蘭斯魯斯耶第剋汙泥處理廠濃縮處理工程184
3.5.9芝加哥市Stickney汙水處理廠汙泥離心脫水處理工程185
3.5.10德國明斯特汙水處理廠汙泥機械濃縮處理工程186
參考文獻188

第4章汙泥穩定化技術
4.1汙泥穩定化技術概述189
4.2汙泥厭氧消化技術190
4.2.1厭氧消化的原理191
4.2.2厭氧消化工藝203
4.2.3厭氧消化主要影響因素208
4.2.4厭氧消化過程的理論模型217
4.2.5厭氧消化的工藝設計226
4.2.6氣體收集與處置244
4.2.7消化係統的運行管理與維護246
4.2.8厭氧消化的優缺點254
4.2.9厭氧消化經濟性分析255
4.3汙泥好氧消化技術256
4.3.1好氧消化的原理及工藝257
4.3.2好氧消化主要影響因素263
4.3.3好氧消化操作的控製參數264
4.3.4好氧消化穩定性的評價指標266
4.3.5好氧消化的工藝設計要點268
4.3.6好氧消化的優缺點271
4.3.7好氧消化費用分析271
4.4堿法穩定272
4.4.1預石灰穩定和後石灰穩定274
4.4.2工藝基本原理276
4.4.3堿性物質材料278
4.4.4堿法穩定工藝283
4.4.5堿法穩定工藝的控製參數289
4.4.6堿法穩定工藝的設計要點290
4.4.7堿法穩定工藝的經濟分析294
4.5工程實例295
4.5.1北京小紅門厭氧消化項目(卵形消化)295
4.5.2大連夏傢河厭氧消化項目(柱形利浦消化)297
4.5.3北京方莊石灰穩定乾化項目299
參考文獻300

第5章汙泥乾化技術
5.1汙泥乾化技術概述301
5.1.1汙泥乾化技術概述301
5.1.2汙泥乾化技術的基礎原理301
5.1.3汙泥乾化技術的分類303
5.1.4汙泥乾化技術的國內外研究及應用現狀303
5.2直接加熱轉鼓乾化技術304
5.2.1直接加熱轉鼓式乾燥機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305
5.2.2直接加熱轉鼓乾化技術的工藝及設計要點306
5.2.3直接加熱轉鼓乾化技術的平衡計算310
5.2.4直接加熱轉鼓乾化技術的經濟性分析313
5.3間接加熱轉鼓乾化技術313
5.3.1間接加熱轉鼓乾化技術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314
5.3.2間接加熱轉鼓乾化技術的工藝及設計要點322
5.3.3間接加熱轉鼓乾化技術的平衡計算325
5.3.4間接加熱轉鼓乾化技術的經濟性分析329
5.4流化床乾燥技術329
5.4.1流化床乾燥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結構329
5.4.2流化床乾化技術工藝及設計要點337
5.4.3流化床乾燥機的平衡計算及參數控製339
5.4.4流化床乾燥機主體工藝尺寸的計算343
5.4.5流化床乾燥機的結構設計345
5.4.6流化床乾燥機的經濟性分析346
5.5槳葉式乾化技術347
5.5.1槳葉式乾燥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結構347
5.5.2槳葉式乾化技術工藝及設計要點355
5.5.3槳葉式乾燥機的平衡計算及參數控製357
5.5.4空心槳葉式乾燥機結構設計361
5.5.5槳葉式乾燥機的經濟性分析362
5.6帶式乾化技術362
5.6.1帶式乾化技術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結構362
5.6.2帶式乾化技術分類365
5.6.3帶式乾化技術工藝及設計要點367
5.6.4帶式乾化技術主要控製參數370
5.7汙泥水熱乾化技術373
5.7.1水熱乾化設備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結構373
5.7.2水熱乾化技術工藝及設計要點374
5.7.3水熱乾化技術的平衡計算及控製參數375
5.7.4水熱乾化技術的經濟性分析376
5.8轉盤乾化技術376
5.8.1轉盤乾化技術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結構376
5.8.2轉盤乾化技術工藝及設計要點378
5.8.3轉盤式乾燥機的平衡計算及參數控製380
5.8.4轉盤式乾燥機的經濟性分析382
5.9薄層乾化技術382
5.9.1渦輪薄層乾化技術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結構383
5.9.2渦輪薄層乾化技術工藝及設計要點383
5.9.3臥式薄層汙泥乾化技術的經濟性分析387
5.10汙泥乾燥過程的輔助係統388
5.10.1汙泥接收及貯存係統388
5.10.2進齣口輸送係統388
5.10.3供熱係統390
5.10.4除塵係統393
5.10.5除臭係統396
5.11汙泥乾燥的安全性400
5.11.1乾化事故的原因400
5.11.2乾化風險的形成機理及預防措施401
5.11.3乾化過程的安全管理問題403
5.12工程實例404
5.12.1上海市竹園汙泥處理工程槳葉式乾燥工藝404
5.12.2北京水泥廠汙泥渦輪乾燥工藝405
5.12.3重慶市唐傢沱汙泥處理項目組閤式兩級乾化工藝407
5.12.4深圳南山電廠低溫帶式乾化工藝408
參考文獻410

第6章汙泥焚燒技術
6.1汙泥焚燒技術概述411
6.1.1汙泥焚燒的發展及其技術特點411
6.1.2汙泥焚燒的基本原理412
6.1.3汙泥焚燒技術的分類417
6.2多膛焚燒爐420
6.2.1多膛焚燒爐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結構420
6.2.2多膛焚燒爐的工藝及設計要點421
6.2.3多膛焚燒爐的平衡計算及控製參數423
6.2.4多膛焚燒爐的優缺點分析426
6.3流化床焚燒爐427
6.3.1流化床焚燒爐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結構427
6.3.2流化床焚燒爐的工藝及設計要點429
6.3.3流化床焚燒爐的平衡計算及控製參數433
6.3.4流化床焚燒爐的優缺點分析435
6.4迴轉窯焚燒爐435
6.4.1迴轉窯焚燒爐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結構435
6.4.2迴轉窯焚燒爐的工藝及設計要點437
6.4.3迴轉窯焚燒爐的平衡計算及控製參數441
6.4.4迴轉窯焚燒爐的優缺點分析442
6.5汙泥焚燒爐輔助係統及設備443
6.5.1給料係統443
6.5.2輔助燃料444
6.5.3築爐材料446
6.5.4煙囪和煙道451
6.5.5飛灰排放453
6.5.6供水453
6.5.7空氣傳送裝置453
6.5.8備用設備454
6.5.9其他係統454
6.6汙泥焚燒爐節能技術454
6.6.1主要節能措施454
6.6.2餘熱迴收技術458
6.7汙泥焚燒汙染控製463
6.7.1飛灰464
6.7.2灰渣466
6.7.3重金屬467
6.7.4二英469
6.7.5其他汙染物470
6.8工程實例473
6.8.1德國HSM汙水處理廠流化床焚燒工藝473
6.8.2蕭山汙水處理廠汙泥焚燒工程475
6.8.3荷蘭SNB汙泥焚燒廠477
參考文獻478

第7章汙泥堆肥與農用技術
7.1汙泥堆肥技術概述479
7.2汙泥的厭氧堆肥技術480
7.2.1厭氧堆肥原理480
7.2.2堆肥過程中碳、氮和磷的轉化482
7.2.3堆肥過程中含水率和溫度的變化483
7.2.4堆肥過程中pH值的變化483
7.2.5堆肥過程中的NH+4-N變化483
7.3汙泥的好氧堆肥技術483
7.3.1好氧堆肥的操作原理484
7.3.2好氧堆肥基本工藝487
7.3.3好氧堆肥的工藝控製參數489
7.3.4堆肥化的質量控製指標492
7.3.5幾種好氧堆肥工藝494
7.3.6汙泥堆肥的應用前景及其市場分析498
7.4汙泥混閤堆肥技術499
7.4.1汙泥混閤城市垃圾堆肥技術499
7.4.2汙泥與粉煤灰的混閤堆肥工藝與技術500
7.5汙泥農業利用技術502
7.5.1汙泥農用技術國內外研究現狀502
7.5.2汙泥農用技術原則505
7.5.3汙泥農用前處理技術506
7.5.4汙泥堆肥農業迴用的安全性要求511
7.5.5汙泥農業利用場地的設計515
7.6堆肥過程中的臭氣汙染與控製518
7.6.1臭氣的來源518
7.6.2臭氣控製技術519
7.6.3填料狀態的監測521
7.6.4氣體質量的監測521
7.7工程實例522
7.7.1秦皇島市汙泥處理廠CTB高溫好氧工程522
7.7.2北京龐各莊汙泥堆肥廠ENS堆肥工藝524
7.7.3北京市密雲汙水處理廠汙泥製肥工程525
參考文獻526

第8章汙泥建材利用技術
8.1汙泥的建材利用技術概況527
8.1.1汙泥建材利用概述527
8.1.2汙泥建材利用的基本形式528
8.2汙泥製磚529
8.2.1汙泥製磚技術的基本原理529
8.2.2汙泥製磚技術的工藝過程530
8.2.3汙泥磚的産品指標532
8.2.4國內外汙泥製磚研究應用概況534
8.2.5汙泥製磚過程中汙染物控製535
8.2.6汙泥製磚技術發展中的問題537
8.2.7汙泥製磚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537
8.3汙泥製水泥製品538
8.3.1水泥生産的基本原理538
8.3.2汙泥製水泥工藝過程541
8.3.3汙泥製水泥産品性能543
8.3.4國內外汙泥製水泥研究應用現狀543
8.3.5汙泥製水泥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545
8.4汙泥製縴維闆546
8.4.1縴維闆概況546
8.4.2汙泥製縴維闆的基本原理549
8.4.3汙泥製縴維闆的一般工藝流程550
8.4.4汙泥製縴維闆的産品性能552
8.4.5汙泥製縴維闆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552
8.5汙泥製輕質陶粒553
8.5.1輕質陶粒概述553
8.5.2汙泥製輕質陶粒的基本原理557
8.5.3汙泥製輕質陶粒的工藝過程560
8.5.4不同汙泥製取陶粒的研究及應用563
8.5.5汙泥製輕質陶粒的産品性能566
8.5.6汙泥製輕質陶粒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568
8.6汙泥其他建材利用技術568
8.6.1汙泥玻璃態骨料等産品生産技術569
8.6.2汙泥聚閤物復閤材料生産技術569
8.6.3汙泥作混凝土混料的細填料569
8.6.4汙泥製造沸石570
8.7工程實例570
8.7.1江蘇金壇汙泥製陶粒570
8.7.2上海水泥廠利用汙泥製水泥570
8.7.3常州光源熱電有限公司摻燒汙泥製磚571
參考文獻574

第9章汙泥能源利用係統與技術
9.1汙泥能源利用技術概述576
9.1.1汙泥能源利用的理論基礎576
9.1.2汙泥能源利用技術途徑577
9.2汙泥製油能源利用係統與技術581
9.2.1汙泥製油能源利用概述581
9.2.2汙泥低溫熱解技術581
9.2.3汙泥直接熱化學液化技術591
9.2.4汙泥熱解製油技術與直接熱化學液化製油技術對比599
9.3汙泥焚燒熱能利用係統與技術599
9.3.1汙泥焚燒熱能利用概述599
9.3.2汙泥直接焚燒係統與技術600
9.3.3汙泥混閤焚燒係統與技術604
9.3.4汙泥閤成燃料技術610
9.3.5汙泥焚燒的熱能利用616
9.4汙泥生物産氣技術618
9.4.1汙泥厭氧消化的沼氣利用係統與技術618
9.4.2汙泥厭氧消化的氫氣利用係統與技術631
9.5其他汙泥能源化利用技術641
9.5.1汙泥製燃料電池技術641
9.5.2汙泥濕式氧化技術645
9.5.3汙泥高溫氣化製氫648
9.5.4汙泥微波與等離子體處理技術649
9.6工程實例650
9.6.1Subiaco汙水處理廠汙泥製油工程實例650
9.6.2上海石洞口汙泥乾化焚燒處理工程654
9.6.3重慶市雞冠石汙水廠汙泥厭氧消化工藝656
參考文獻658

索引

前言/序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生活汙水和工業汙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汙水處理廠汙泥産量和工業汙泥産量亦隨之增加。汙泥含水率很高,成分復雜多變,其中除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和豐富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還存在各種細菌、病毒和寄生生物等有毒有害成分;同時由於來源的不同,汙泥中還可能濃縮著汞、鉻、鉛和鎘等重金屬化閤物以及難降解的有毒化閤物等。若這些汙泥得不到妥善處理,就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並損害人類健康。然而,我國城市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理起步較晚,與國外發達國傢相比,我國的汙泥處理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技術還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國在汙水處理事業不斷取得進步的同時,將麵臨巨大的汙泥處理處置壓力。對汙泥進行因地製宜、因時製宜的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技術是貫徹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並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綜閤利用技術》是《廢物資源綜閤利用技術叢書》中的一個分冊,也是一本專門闡述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綜閤利用技術的圖書,內容主要包括概論、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化法規政策與標準、汙泥濃縮和脫水技術、汙泥穩定化技術、汙泥乾化技術、汙泥焚燒技術、汙泥堆肥與農用技術、汙泥建材利用技術、汙泥能源利用係統與技術。
本書在編著中非常注重內容的全麵性和前瞻性,較係統地介紹瞭汙泥的處理處置與資源綜閤利用技術;同時還具有理論聯係實際的特點,在說明各種技術原理的基礎上,結閤瞭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利用的工程實例,對相關技術進行進一步闡述,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考藉鑒價值,可供從事汙泥處理及資源化工程的設計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可供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關專業師生參閱。
本書編著具體分工如下:第1章、第2章、第5章、第6章由蔣自力、趙傳軍、郭漫宇、申維真、李琳、高光宇、武誌飛、徐興華、劉洪偉、駱春曉、任泰峰、王姚、王娜、吳桐、劉紅、張智傑(北京京城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編著;第3章、第4章由張輝、梁遠、張靜慧(北京排水集團)編著;第7章由王小慶(中國農業科學院)編著;第8章、第9章由金宜英(清華大學)編著。
此外,本書編著過程中參考和引用瞭一些科研、設計、教學和生産工作同行撰寫的著作、論文、手冊、教材和學術會議文集等,在此對所有作者錶示衷心感謝。同時,由於目前英國脫歐談判仍在進行,書中所涉及的關於歐盟各成員國的內容也包括英國。
受編著者學識和編著時間所限,書中疏漏和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殷切希望讀者批評指正。

編著者
2017年5月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廢物資源綜閤利用技術叢書—汙泥處理處置與資源綜閤利用技術》之外的其他主題的圖書簡介,力求內容詳實,避免任何可能暴露其生成過程的痕跡。 --- 圖書簡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與土壤健康管理 導言:重塑農業生態係統的未來 在全球人口持續增長和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型農業模式正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糧食安全、生態平衡與農業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日益突齣。本書《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與土壤健康管理》 旨在提供一套係統、前沿且實用的綜閤解決方案,指導農業生産者、科研人員及政策製定者,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農業生産效率與生態環境效益的和諧統一。 本書深入探討瞭可持續農業的核心理念,並著重聚焦於農業生産中最基礎也最關鍵的要素——土壤。通過整閤最新的生物學、化學、生態學及信息技術研究成果,本書勾勒齣一條通往高效、低碳、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徑。 --- 第一部分:可持續農業的理論基石與全球視野 本部分奠定瞭全書的理論基礎,解析瞭可持續農業的內涵、目標及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實踐框架。 第一章:全球糧食安全與生態壓力下的農業轉型 本章首先梳理瞭當前世界麵臨的主要農業挑戰,包括耕地退化、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溫室氣體排放。隨後,詳細闡述瞭從“綠色革命”嚮“生態革命”過渡的必然性,介紹瞭聯閤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框架下,農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重點分析瞭不同國傢和地區在推進農業可持續化過程中采取的差異化策略及其成效。 第二章: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與再生農業的比較分析 深入剖析瞭近年來興起的幾種主要可持續農業模式的哲學基礎、技術路徑和管理要求。我們不僅對有機農業的認證標準和市場潛力進行瞭細緻解讀,更側重於對“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的係統介紹,包括其如何通過改善土壤健康來固碳、增強抗逆性,並實現更高的長期生産力。本章提供瞭豐富的案例研究,對比瞭不同模式在不同氣候帶下的適應性。 第三章:政策導嚮與市場驅動力 本章聚焦於驅動農業可持續轉型的外部力量。詳細分析瞭國際貿易協定、政府補貼政策(如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改革)對農民決策的影響。同時,探討瞭消費者對“綠色食品”、“可追溯性”和“動物福利”日益增長的需求,如何轉化為市場對可持續生産方式的激勵和倒逼機製。 --- 第二部分:土壤健康管理:核心技術與實踐指南 土壤是農業的命脈。本部分是全書的技術核心,提供瞭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麵提升和維護土壤健康的關鍵技術包。 第四章:土壤健康指標的科學評估體係 傳統的土壤測試方法往往側重於宏量營養素,而本書提齣瞭一個多維度的土壤健康評估體係。內容涵蓋: 1. 物理指標: 容重、水力傳導率、團粒結構穩定性及其改良方法。 2. 化學指標: 有機質動態監測、土壤緩衝能力、微量元素平衡性及重金屬鈍化技術。 3. 生物指標: 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宏基因組學初步應用)、酶活性分析及綫蟲群落作為健康指示器的應用。 第五章:免耕/少耕技術與土壤結構保育 係統介紹瞭免耕技術在減少土壤侵蝕、降低燃油消耗方麵的顯著優勢。重點討論瞭實施免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如雜草控製、初期産量波動,並提供瞭先進的田間管理策略,包括精準的播種技術和配套的植被管理方案。 第六章:覆蓋作物(Cover Crops)的科學選擇與應用 覆蓋作物是土壤健康管理工具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章詳盡分類介紹瞭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等不同類型覆蓋作物的固氮能力、生物量積纍、養分捕獲和雜草抑製效果。提供瞭基於區域氣候和目標作物需求的最佳覆蓋作物組閤推薦模型。 第七章:生物有機肥與土壤改良劑的創新應用 本書深入探討瞭傳統糞肥、堆肥處理後的優化與應用。重點介紹瞭微生物菌劑(如菌根真菌、固氮菌)的篩選、製備與田間接種技術。同時,分析瞭生物炭(Biochar)作為一種持久性土壤改良劑的潛力,包括其製備工藝、對養分保持力的影響以及在酸性土壤改良中的作用。 --- 第三部分:資源高效利用與精準農業集成 可持續性不僅關乎保護,更關乎效率。本部分將前沿信息技術與資源管理相結閤,實現農業生産的智能化升級。 第八章:精準灌溉與水資源管理的優化策略 介紹瞭基於遙感、無人機監測和土壤水分傳感器的變量灌溉技術。重點解析瞭如何通過水分盈虧平衡模型和作物需水模型,實現水資源的精確投放,減少無效蒸散和深層滲漏,尤其適用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農業生産。 第九章:養分管理的智能化與最小化投入 闡述瞭如何利用地理信息係統(GIS)和電磁感應技術進行土壤養分空間變異性測繪。詳細介紹瞭變量施肥(VRT)技術的實施流程,從數據采集到施肥設備校準,旨在實現“按需施肥”,顯著減少化肥流失對水體的汙染。 第十章:農田生態係統中的病蟲害綜閤管理(IPM) IPM是可持續農業的標誌性技術。本章提供瞭基於風險評估的病蟲害監測體係。重點介紹瞭生物防治(天敵昆蟲的保護與引入)、抗性品種的選育利用,以及將精準施藥技術應用於病蟲害爆發點的策略,最大限度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頻率和總量。 --- 結語:麵嚮未來的農田係統管理 本書的最後部分,展望瞭未來農業技術的發展趨勢,強調瞭知識整閤、跨學科閤作對於實現真正可持續農業目標的重要性。本書不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份指導現代農業邁嚮更高生態效率和經濟韌性的路綫圖。通過掌握這些前沿技術和管理理念,農業生産者將能夠更好地適應氣候變化,保障代際間的資源公平性,最終實現生産繁榮與環境永續的良性循環。

用戶評價

評分

我關注的重點其實是固廢資源化利用的經濟性分析。這本書雖然提到瞭資源化,但更多的是停留在“可以做”的層麵,對於“如何算賬”的部分著墨太少。在討論汙泥的能源化利用時,例如熱解和氣化技術,雖然介紹瞭原理和可能的産物,但對於預處理能耗、不同燃料替代率下的實際收益估算,幾乎沒有涉及。我希望能看到更貼近市場實際的成本模型,包括設備采購、日常維護、以及最終産齣物(如生物炭、沼氣)的市場消納和定價機製分析。畢竟,技術再先進,如果經濟上不可行,也隻能是實驗室裏的“玩具”。這本書如果能加入一些不同規模處理廠的投資迴報率(ROI)案例分析,或者至少提供一個可供讀者自行填充參數的經濟評估框架,那就太棒瞭。現在讀起來,感覺像是缺瞭一塊至關重要的拼圖,讓人在規劃項目時仍然感到心中無底。

評分

坦白說,閱讀體驗不算特彆流暢。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偏嚮於學術報告,語言嚴謹是優點,但有時候過於晦澀和冗長,使得一些關鍵概念的理解需要反復揣摩。我嘗試從裏麵尋找一些關於新型厭氧消化工藝的優化策略,但發現很多篇幅都花在瞭對傳統工藝的冗長迴顧上,對前沿進展的介紹顯得有些蜻蜓點水。特彆是圖錶的運用,雖然數量不少,但很多圖例的解釋不夠清晰,有些關鍵數據點在圖上幾乎無法分辨。這讓我不得不頻繁地在正文和圖錶之間來迴切換,打斷瞭閱讀的連貫性。一本好的技術叢書,應該能引導讀者循序漸進地建立知識體係,而不是簡單地堆砌信息點。如果能在結構組織上更加邏輯化,用更簡潔的語言提煉核心技術要點,配上高質量、高對比度的圖示,相信會更受廣大工程師讀者的青睞。

評分

這套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色彩搭配得挺有層次感,給人一種專業而又貼近實際的感覺。我剛拿到手的時候,本來是抱著學習最新環保技術的心態來的,結果發現它更像是一本技術手冊的集閤。雖然我對其中一些宏觀的環境政策背景介紹還算滿意,但深入到具體的技術細節部分,就感覺像是直接從某份技術標準裏抄錄下來的,缺乏必要的闡釋和案例分析。比如,在講到某些新型吸附材料的應用時,除瞭羅列齣它的理化性質和處理效率的百分比,就鮮有提及在實際工程項目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不同工況下的適應性調整,以及成本效益的對比。這對於我們這些一綫工程師來說,實操價值就打瞭摺扣。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不同地區、不同類型汙泥源頭特性對處理技術選擇的影響,而不是一味地推崇某種“萬能”技術。如果能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架起一座更堅實的橋梁,這本書的價值會大大提升。希望下一版能增加一些“避坑指南”或者“故障排除”的章節,那對我們操作人員來說纔是真正的福音。

評分

整體來看,這套叢書的覆蓋麵很廣,對汙泥處理處置的各個環節都有所涉獵,體現瞭編者紮實的學術功底。然而,正因為“什麼都想說”,結果就是“什麼都沒說透”。在涉及到新興技術,比如生物強化汙泥減量化技術時,介紹的深度遠不如對傳統的脫水和堆肥技術的詳述。這種相對保守的敘事角度,讓讀者很難從中獲得突破性的創新思路。我期待的“資源綜閤利用”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廢物轉化為低價值的材料,而是真正的價值提升。如果能拿齣足夠的篇幅,深入剖析一到兩個具有前瞻性的、能夠真正實現高值化轉化的技術路徑,並輔以詳盡的成功或失敗案例分析,這本書就能從一本“資料匯編”升級為一本“行業指南”。目前的版本,更像是一個非常全麵的、但略顯陳舊的文獻綜述。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似乎更傾嚮於麵嚮環境科學的研究者,而不是工程技術人員。在論述重金屬穩定化處理時,它深入探討瞭各種化學絡閤機理和反應動力學,這些理論深度固然可敬,但在實際操作層麵,比如不同pH值梯度下的藥劑投加量控製邏輯、以及不同類型土壤對穩定化效果的反饋差異,描述得不夠具體。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套實用的操作規程或者決策樹:麵對A類汙泥,首先檢查其含水率和pH值,然後參考推薦的穩定劑劑量範圍,並進行小試驗證。書裏更多的是“為什麼會這樣”,而我更需要“我該怎麼做”的直接指導。這種理論與實踐的脫節,使得這本書在我的工具箱裏,更多地扮演瞭“查閱基礎理論”的角色,而不是“解決現場問題”的得力助手。

評分

送貨速度快,知識就是力量

評分

東西很不錯,確實物有所值。

評分

有點用,參考一下。。。。。

評分

書的價格閤理,隻是京東包裝的質量太差,袋子已破損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東西很不錯,確實物有所值。

評分

書本包裝的好,快遞很快。

評分

書本的質量很好,很厚一本

評分

東西很不錯,確實物有所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