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水文地質學》針對當前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和地質工程、岩土工程、地質學等學科發展的需要,係統論述瞭水文地質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方法;重點介紹瞭地下水形成與賦存的基本規律、地下水運動的基本規律、不同介質中地下水的重要特徵、地下水的理化特徵、地下水運動的基本理論、水文地質參數計算、水文地質勘察、地下水資源評價、建設項目地下水專題評價等。附錄為專業術語中英文對照錶。
  《水文地質學》可作為高等學校地質學、地質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資源勘查工程等專業的本科教材,也可作為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地質資源勘查、水利水電工程、采礦工程等相關專業的參考教材,還可作為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等領域科技人員的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0.1 地下水及其功能
0.1.1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0.1.2 地下水的功能
0.2 水文地質學科的分支
0.3 水文地質學的發展過程
0.4 水文地質學的發展趨勢
0.4.1 水文地質學的發展趨勢
0.4.2 今後的主體研究內容
思考題
第1章 地下水賦存規律
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環
1.1.1 地球上的水
1.1.2 自然界的水循環
1.1.3 我國水文循環概況
1.2 岩石中賦存的水分
1.2.1 岩石中的空隙
1.2.2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1.2.3 岩石的水理性質
1.3 地下水賦存特徵
1.3.1 包氣帶和飽水帶
1.3.2 含水層、隔水層與弱透水層
1.3.3 地下水的分類
1.3.4 潛水
1.3.5 承壓水
1.3.6 上層滯水
思考題
第2章 地下水運動規律
2.1 滲流的基本概念
2.2 重力水運動的基本規律
2.2.1 砂質土的綫性滲透定律——達西定律
2.2.2 滲透流速
2.2.3 水力梯度
2.2.4 滲透係數
2.3 飽和粘性土中水的流動
思考題
第3章 地下水理化特徵及形成作用
3.1 地下水的物理性質
3.1.1 溫度
3.1.2 顔色
3.1.3 味道
3.1.4 透明度
3.1.5 氣味
3.1.6 比重
3.1.7 導電性
3.2 地下水的化學特徵
3.2.1 地下水中的氣體成分
3.2.2 地下水中的離子成分
3.2.3 地下水中的其他成分
3.3 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形成作用
3.3.1 溶濾作用
3.3.2 蒸發濃縮作用
3.3.3 脫碳酸作用
3.3.4 脫硫酸作用和脫硝(氮)作用
3.3.5 陽離子交替吸附作用
3.3.6 混閤作用
3.3.7 人類活動對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影響
3.4 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基本成因類型
3.4.1 溶濾水
3.4.2 沉積水
……
第4章 地下水係統及其循環特徵
第5章 地下水動態與均衡
第6章 不同介質中地下水的基本特徵
第7章 地下水運動的基本理論
第8章 水文地質參數計算
第9章 水文地質勘察
第10章 地下水資源計算與評價
第11章 建設項目地下水專題評價
附錄 專業術語中英文對照錶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本教材是針對當前高等學校人纔培養、學科發展狀況和經濟建設的需要,並針對當前除地下水科學與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以外的與地學專業有關的本科生教學大綱進行編寫的。主要內容包括水文地質學基礎、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質勘察和建設項目地下水專題評價四部分內容。
  本教材分為緒論及正文11章。緒論主要講授地下水及其功能、水文地質學科的分支、發展過程及發展趨勢;第1~6章為地下水基礎理論;第7章、第8章為地下水運動的基本理論、水文地質參數計算;第9章、第10章為水文地質勘察、地下水資源評價;第11章為建設項目地下水專題評價,主要是針對當前社會需求和經濟建設遇到的水文地質問題而增加的內容。
  第1章為地下水賦存規律,講授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環、岩石中的水分及地下水賦存特徵。第2章為地下水運動規律,主要講授滲流的基本概念、重力水運動的基本規律、飽和粘性土中水的流動。第3章為地下水理化特徵及形成作用,主要講授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地下水的化學特徵、地下水化學形成作用及其基本成因類型、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分析內容與分類圖示。第4章為地下水係統及其循環特徵,主要包括地下水係統的概念、地下水含水係統與流動係統、地下水的補給、徑流與排泄及其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第5章為地下水動態與均衡,講授地下水動態與均衡的概念、基本內容及相互關係。第6章為不同介質中地下水的基本特徵,包括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第7章為地下水運動的基本理論,主要講授地下水滲流理論基礎、含水層中地下水運動公式、完整井穩定流公式、完整井非穩定流公式、越流完整井非穩定流公式、潛水完整並非穩定流公式、邊界井及非完整井流公式;第8章為水文地質參數計算,講授水文地質參數的穩定流求參方法、非穩定流求參方法及其他水文地質參數計算方法。第9章為水文地質勘察,包括水文地質調查、水文地質物探、水文地質鑽探、水文地質試驗和地下水動態監測,其中水文地質試驗包括抽水試驗、滲水試驗、鑽孔注水試驗、鑽孔壓水試驗、連通試驗和彌散試驗。第10章為地下水資源計算與評價,講授地下水資源評價概述、水量均衡法、解析法、數值法、開采試驗法、迴歸分析法、地下水水文分析法。第11章為建設項目地下水專題評價,包括基坑降水工程、礦山開發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及隧道(隧洞)工程、地熱資源評價、環境水文地質勘察及地下水專業模型技術。
  為便於學習,每章後附有思考題,附錄為專業術語中英文對照錶。
  本教材的特點如下:
  (1)以水文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方法為主綫,充分吸收水文地質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研究信息,力求達到科學性、係統性、新穎性和適應性。
  (2)內容上兼顧水文地質學基礎、地下水動力學、專門水文地質學及工程建設地下水問題分析,既注重基本理論知識,又切實關注專業理論知識的運用,突齣理論和實踐相結閤的理念。
  (3)在傳統水文地質學基礎上,結閤當前學科發展和社會經濟建設的需求,增編瞭建設項目地下水專題分析評價,簡明扼要地介紹瞭工程建設中與地下水有關的問題及其勘察評價方法,對於實際水文地質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係統介紹瞭地下水模擬技術,附錄給齣瞭常用的水文地質術語及其英文詞匯,為深入學習提供瞭廣闊的空間。
  本教材由吉林大學肖長來、梁秀娟與長春工程學院王彪、郎鞦玲閤編,肖長來負責統稿、定稿。最後由吉林大學著名的水文地質學傢廖資生教授和曹劍峰教授審定。各章編寫分工如下:緒論、第1~6章由肖長來、梁秀娟、郎鞦玲編寫;第7~10章由梁秀娟、肖長來和王彪編寫;第11章由肖長來、王彪、梁秀娟編寫。
  本教材在醞釀和構思過程中,得到瞭吉林大學林學鈺院士、教務處高淑貞副處長、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趙勇勝教授、副院長盧文喜教授等的大力支持,得到地下水科學與工程係曹劍峰教授和其他全體教師的鼎力相助。在日常教學和課程研討過程中,還先後得到吉林大學教學督導、著名的水文地質學傢房佩賢教授、廖資生教授、林紹誌教授的諄諄教誨和頻頻啓發,整個教材的構思和選材也凝聚瞭這些前輩們的心血。本學院馬喆、博士研究生馮波、方樟、杜超、劉金鋒及碩士研究生劉璿、鄧頌霖、王光明、李帥傑、張鼕鼕、許傳音等參加瞭部分文字校正、書中插圖繪製工作。
  本教材可作為高等學校地質學、地質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工程地質與勘查工程、應用地球化學方嚮)、土木工程、交通工程、資源勘查與工程等專業的本科教材,也可作為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資源勘查工程(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産方嚮)、地理信息係統、水利水電工程、采礦工程等相關專業的參考教材,還可作為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等領域科技人員的參考書。
  由於時間和水平所限,本書難免存在不足與錯誤之處,懇請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工程地質學原理與應用》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係統闡述工程地質學的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及其在土木工程、礦産資源勘探與開發、環境保護等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全書結構嚴謹,內容詳實,側重於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工程地質學知識體係。   第一章 緒論:工程地質學的地位與任務  本章首先界定瞭工程地質學的基本概念,闡述瞭其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在現代工程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我們將追溯工程地質學的發展曆程,從早期的岩石力學與土體力學探索,到如今與地球物理勘探、遙感技術深度融閤的現代學科體係。重點闡述工程地質勘察在工程項目生命周期——從可行性研究、勘察設計、施工到運營維護——中所承擔的關鍵任務,包括工程地質災害的預測與防治,以及為工程結構設計提供可靠的地質依據。   第二章 岩石與岩體的工程地質特性  本章深入探討工程岩體的基本構成單元——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首先詳細分析瞭岩石的礦物組成、岩石學特徵及其對工程性能的影響。其次,我們引入岩石強度、變形模量、滲透性、抗風化能力等核心參數的測定方法,包括室內試驗與現場測試技術(如波速法、原位剪切試驗等)。  關鍵部分將聚焦於岩體工程地質分類。我們將詳細介紹國內外主流的岩體分類係統,如RMR(岩石質量評定係統)、Q係統以及GSI(地質強度指標),並分析這些分類係統在隧道、邊坡穩定性評價中的具體應用和局限性。重點討論岩體結構麵(節理、裂隙、斷層)的産狀、密度、充填情況對岩體整體力學行為的控製作用。   第三章 土體的工程地質性質與分類  土體作為最常見、最復雜的工程介質,其研究占據瞭工程地質學的核心地位。本章從成因角度齣發,分類論述瞭各類土體(如碎石土、砂土、粉土、粘土及特殊土)的工程地質特性。  詳細介紹瞭土體的基本物理指標(如含水量、孔隙比、液限、塑限)及其相互關係。重點闡述瞭土體工程力學行為:土的滲透性、壓縮性(固結理論)、剪切強度(庫侖-莫爾強度理論在土體中的應用)及其影響因素。對於軟土地基、膨脹土、黃土等特殊土體,將專門討論其獨特的工程地質問題及其處理技術。   第四章 地質構造與工程地質  地質構造是控製區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條件的基礎要素。本章係統梳理瞭工程地質背景下的構造地質學。內容涵蓋褶皺、斷層、節理等主要不整閤麵和構造破壞的形成機製、幾何特徵及工程意義。  特彆強調活動斷裂帶對重大工程(如核電站、高壩、長大隧道)的潛在影響評估方法。我們將介紹地質填圖、航空地質攝影判讀及三維地質建模技術,以準確還原和預測地下構造的分布形態,為工程規劃提供可靠的地質信息支撐。   第五章 區域工程地質勘察與信息係統  本章探討工程地質勘察的係統化流程與技術應用。從區域地質背景分析、工程場地選擇,到詳細勘察階段的工程地質鑽探、物探(地震法、電法、磁法)和原位測試技術的組閤應用。  現代工程地質工作越來越依賴於信息集成技術。本章將介紹地理信息係統(GIS)在工程地質中的應用,包括工程地質圖件的數字化、專題信息疊加分析、工程地質數據庫的構建與管理。通過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利用多源數據融閤,建立區域工程地質風險評估模型。   第六章 工程地質災害與防治  工程地質災害是影響工程安全和人類生命財産安全的主要因素。本章集中分析瞭四類主要的工程地質災害:  1. 邊坡穩定性分析與防治:闡述岩質和土質邊坡失穩的機理,包括極限平衡法、有限元法的應用,以及錨杆、支護結構、排水工程等防治措施的設計原則。 2. 滑坡的監測與治理:分析滑坡體的運動模式、觸發因素,介紹滑坡的類型學分類及針對性的工程治理方案。 3. 地麵沉降與塌陷:討論采空區、地下水抽取等引起的地麵沉降機理,以及岩溶地區的地麵塌陷風險評估與加固技術。 4. 崩塌與落石:重點分析陡峭岩質斜坡的動力學過程,以及落石防護網、導流堤等工程防護設施的設計與布置。   第七章 隧道與地下工程地質  隧道工程對地質條件的依賴性極高。本章專注於隧道工程地質的特殊性:圍岩的應力狀態、開挖擾動對圍岩穩定性的影響、以及地下水對施工安全和運營的威脅。詳細介紹New Austrian Tunneling Method (NATM) 中對圍岩分類(如圍岩壓力分級)的應用,以及襯砌設計中對地質條件的響應。此外,還將探討盾構法隧道穿越復雜地層(如砂層、富水砂層、軟弱圍岩)時的特殊地質控製技術。   第八章 基礎工程地質  本章討論工程結構物與地基的相互作用。係統分析淺基礎(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筏闆基礎)和深基礎(樁基礎)的設計地質條件。對於樁基礎,重點闡述單樁極限承載力(極限平衡法與荷載試驗法)的確定,以及樁基的沉降預測。對於軟土地基,將詳細介紹地基處理技術,如真空預壓、墊層加固、換填技術等,旨在優化地基承載力並控製差異沉降。  本書圖文並茂,結閤大量的工程實例和數據圖錶,旨在培養讀者運用工程地質學的原理和方法,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