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本草·一本中医人的中药鉴定手记

寻觅本草·一本中医人的中药鉴定手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宇静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中药
  • 本草
  • 鉴定
  • 药理
  • 临床
  • 传统医学
  • 植物药
  • 养生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525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507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精选日常常见、常用又比较容易混淆的中药材50余味,重点突出药材的传统性状鉴定方法,通过“读图”模式及口语化的语言,使普通群众了解中药材的生产、炮制现状,掌握挑选药材的方法及使用、储存方面的知识;也使大家在购买中药尤其是名贵中药时有一本较为可靠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一章 如何挑选好药材

第二章 不同寻常的本草
“蒙冤”的酸枣仁——国产更昂贵
贝母一越小越金贵
“元宝贝”“珠贝”到底是啥?
现在的浙贝为什么没有了白色粉末?
如何挑选川贝母
松贝、青贝常见伪品
使用川贝母的误区
地黄——生熟有别
地黄的炮制问题
熟地黄中的沙是咋回事?
生熟何首乌——生命攸关
制何首乌的制法
日前使用何首乌造成肝功能损害的三大原因
判断制何首乌是否炮制得当的方法
木瓜——越酸越好
牡丹皮——必须去心
好丹皮的4条标准
当归——上下有别

第三章 打道参茸行
霍山铁皮石斛
什么是石斛和铁皮石斛?
什么是枫斗?
什么是霍山石斛?
霍山枫斗为什么有偏黄
偏绿之分?
霍山铁皮枫斗与常见伪品
石斛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用
三七的秘密
澄清三七的名称问题
三七的真面目
三七和云南白药
“造假热门”冬虫夏草
虫草鉴定的要点
冬虫夏草的适应证
人参
什么样的能算是野山参?
园参也分那么多种?
别直参,高丽参,朝红参
到底是什么?
挑选园参的要点
肉苁蓉
咸苁蓉与甜苁蓉
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的区别
天麻
天麻的采挖与加工
天麻传统性状鉴定法的重要性
野生天麻的困惑
天麻的等级与挑选要点
天麻的使用注意
藏红花(西红花)

第四章 “天府”之行
……

第五章 时间的秘密
第六章 好方·好药
第七章 药食同源的择选
第八章 被遗忘的时光
后记
附一中药饮片的临方炮制
附二话剧《范文甫》剧本(节选)
寻觅本草·一本中医人的中药鉴定手记 序言 中医,一门博大精深的古老智慧,其根基在于对药材的深刻理解与精准辨识。药材,是连接天地灵气与人体健康的桥梁,是承载千年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物质载体。每一味药材,都蕴含着独特的生命信息,从其生长环境、采收时节,到炮制加工,再到最终呈现于眼前,都透露着与生俱来的“性味”和“归经”,预示着其在方剂中的独特作用。对于一名真正的中医人而言,熟练掌握中药鉴定技能,不仅是悬壶济世的必备素质,更是对祖国医学传承与发展的庄严承诺。 “寻觅本草”,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物证搜寻,更是一场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历史的深度对话。它引导我们走出书斋,走进田野,去感悟土地的芬芳,去倾听植物的呼吸,去触摸药材的脉搏。在这个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如何才能拨开迷雾,寻得那最纯正、最有效的药材?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外形、气味、口感中,洞察其内在的药理属性?这本《寻觅本草·一本中医人的中药鉴定手记》,正是为回应这些时代之问而生。 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工具书,罗列药材的图谱与性状描述。它更是一份浸润着无数心血与实践的“手记”,记录着一位中医人,从初学者到行家,在寻觅与辨识中摸索、积累、升华的宝贵经验。从野外采药的艰辛,到药市淘金的智慧;从初见时的懵懂,到反复研摩的豁然开朗;从辨识真伪的困惑,到揭示本质的从容。这其中,饱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医者仁心的坚守。 本书的写作,旨在打破传统中药鉴定教学的局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我们不满足于仅仅告知“是什么”,更致力于探究“为什么”。为什么这种植物会长成这个样子?为什么它会散发出这样的气味?为什么它会有这样的质地?这些“为什么”的背后,是亿万年进化的印记,是地域生态的烙印,是蕴藏其中的药理机制的初步显现。通过深入剖析这些根源性的问题,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药的本质,从而提升鉴定的准确性与深度。 同时,本书也强调“手感”与“心悟”的重要性。中药鉴定,绝非仅仅依靠肉眼观察,更需要通过触觉、嗅觉,甚至味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综合判断。手指摩挲过药材粗糙的表皮,鼻腔捕捉到它独特的挥发性气味,舌尖品尝到其苦涩甘辛的滋味,这些细微的感受,都是大脑进行信息处理的重要环节。而“心悟”,则是指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所形成的对药材内在品质的直觉判断,这种直觉,是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升华。 本书力求以一种亲切、生动、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将中药鉴定这门看似枯燥的技艺,呈现给广大中医爱好者、从业者,乃至对中药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我们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您能感受到中药世界的奇妙与魅力,能够激发您亲自去“寻觅”的冲动,能够为您在中医药的道路上,点亮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 第一章 药材的“前世今生”:感知生命的印记 在我们深入探究具体药材的辨识技巧之前,有必要先从宏观层面理解,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味药材的形态、色泽、气味、质地,以及最终的药理活性?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自然规律与生命演化的结果。 1.1 生长环境的塑造:风土人情铸就药魂 每一株药材,都深深植根于其生长的土地。土壤的成分、气候的温差、光照的强弱、水分的多少,以及周围的生态环境,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药材的性状。 土壤的奥秘: 贫瘠的土地可能使药材生长缓慢,但往往能孕育出成分更浓郁的根茎,例如一些山区的黄芪、党参,其药力更为醇厚。肥沃的土壤则利于快速生长,叶片可能更肥大,但有效成分可能相对稀释。微量元素的差异,如富含硒的土壤可能产出含硒较高的药材,这对于一些具有特殊疗效的药材至关重要。 气候的影响: 湿润多雨的地区,药材可能叶片肥厚,表面光滑,易生霉变;而干燥多风的地区,药材则可能质地坚韧,表面粗糙,有效成分更易保存。昼夜温差大的地区,药材在夜晚积累的有效成分可能更多,例如一些名贵的中草药。 光照的能量: 充足的光照能够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活性物质,尤其对于一些富含挥发油、黄酮类等成分的药材,光照是其品质的重要保障。例如,一些全草类药材,如薄荷、艾叶,其挥发油的含量就与日照密切相关。 生态位的选择: 药材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周围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些寄生植物,其药用价值可能来源于其宿主;一些需要特定微生物帮助其合成某种成分的药材,其质量也依赖于这种共生关系。例如,某些菌类药材的生长就离不开特定的菌群。 1.2 采收时节的抉择:生命节律中的药效之巅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界的生命节律,直接决定了药材的“最佳赏味期”,也就是药效最强的时节。采收时节的错误,不仅会影响药材的产量,更可能导致其药效大打折扣,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根及根茎类: 通常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养分回收到根部时采收,例如生地黄、熟地黄,秋季采收的生地黄质地饱满,药力充沛。 茎叶类: 多在春夏生长旺盛时期采收,例如薄荷、荆芥,在开花前或初花期采收,其挥发油含量最高。 花类: 通常在花蕾将开未开或初开时采收,此时花朵含有的活性成分最为丰富,例如金银花、菊花。 果实及种子类: 多数在成熟时采收,但也有例外,例如枸杞子,未完全成熟时采收,其颜色更红艳,营养成分更集中。 皮类: 通常在树木休眠期或生长旺盛期采收,例如肉桂、厚朴。 1.3 炮制加工的智慧:涅槃重生的药力升华 采收后的药材,并非可以直接入药。经过精心的炮制加工,能够去除杂质、矫正药性、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甚至改变药材的归经与功效。这是中医智慧的重要体现,也是中药鉴定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净制: 刮去粗皮、去毛、去核、去芦头等,去除药材的非药用部分,如葛根的粗皮,莱菔子的黑衣。 切制: 药材的形状会影响其有效成分的溶出与煎煮效率,例如切片、切段、切碎。不同的切法,其煎煮时间与溶出度都会有所不同。 炮制方法: 清炒: 用文火炒至微黄,如白术。 麸炒: 用麦麸炒至黄色,矫正药性,如白术、枳实。 酒炙: 用黄酒炮制,增强药材的通利作用,如当归、延胡索。 醋炙: 用醋炮制,增强止血、止痛作用,如延胡索、莪术。 盐炙: 用盐水炮制,增强滋补肾经作用,如杜仲、狗脊。 姜炙: 用姜汁炮制,增强温中散寒作用,如半夏、厚朴。 蒸制: 如熟地黄、山药。 煮制: 如当归、川芎。 炙制: 如炙黄芪、炙甘草。 发酵: 如酒曲。 发芽: 如麦芽。 炮制后的药材,其外观、气味、质地都会发生变化,这正是中药鉴定中需要仔细辨别的关键点。例如,生山药质地坚硬,而蒸山药则质地软糯;生白术味苦,而麸炒白术则甘香,且易于健脾。 1.4 活性成分的物质基础:药效的内在密码 虽然肉眼无法直接看到药材的活性成分,但药材的外在性状,很大程度上是其内在成分的体现。理解这些物质基础,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药材的辨识要点。 挥发油: 影响药材的气味,如薄荷的清凉味,陈皮的芳香味,生姜的辛辣味。富含挥发油的药材,通常具有芳香、开窍、散寒、止痛等作用。 苷类: 许多药材的苦味、甜味来源于苷类,如甘草的甜味来源于甘草甜素。苷类化合物在体内可以水解产生具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皂苷类具有消炎、祛痰作用。 生物碱: 许多具有强烈生理活性的中药,其主要成分是生物碱,如麻黄的麻黄碱,颠茄的阿托品。生物碱类药物往往具有兴奋、镇痛、平喘等作用,但毒性也相对较大。 多糖类: 如人参、灵芝中的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 黄酮类: 许多具有抗氧化、抗炎、降压作用的药材,其主要活性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如黄芪、党参。 鞣质: 具有收敛、止血、止泻作用,如五倍子、乌梅。 挥发油、树脂、挥发性碱等: 这些物质使得药材具有特殊的香气、辣味或麻味,也是鉴别的关键特征。 这些内在的物质基础,通过影响药材的色泽(如含铁、铜等金属元素的药材可能呈青色、紫色)、气味(如挥发油)、口感(如淀粉、糖类、生物碱、苷类等)、质地(如纤维素、木质素、黏液质等)等外在表现,为我们提供了辨识的线索。 第二章 药材的“风貌万象”:感官辨识的艺术 中药鉴定,是一门集观察、触摸、嗅闻、品尝(在安全前提下)等多感官协同作用的艺术。每个感官都如同一个精密的探测器,捕捉着药材细微的信息,最终汇集成对药材本质的判断。 2.1 “望”之有道:视觉的洞察力 视觉是中药鉴定的第一道关卡,也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信息来源。通过仔细观察药材的整体形态、局部特征、颜色、光泽等,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药材的种类,甚至产地与真伪。 整体形态: 完整性: 药材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是完整的根、茎、叶、花、果、种子,还是经过切片、切段、粉碎的? 形状: 药材的整体形状是什么样的?是长圆形的、扁圆形的、圆锥形的、不规则形的?例如,人参的“芦头”、“体”、“腿”;当归的“头、身、尾”;肉桂的卷曲形态。 大小: 药材的尺寸如何?是粗大的还是细小的?例如,粗壮的党参与细小的野党参。 表面特征: 药材的表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是带有纵纹、横纹、网纹、皮孔、毛茸、刺的?例如,金银花的表面带有细微的绒毛;肉桂的表面有粗糙的栓皮。 局部特征: 顶端与基部: 药材的顶端和基部有什么特别的结构?例如,根茎类药材的顶端常常保留有茎的残痕;果实类药材的基部可能带有花萼的残基。 断面: 观察药材的切面或折断面。 颜色: 断面是白色、黄色、绿色、红褐色、黑褐色?例如,白术的断面白色或淡黄色,略有颗粒性;川芎的断面黄白色,有油点。 质地: 断面是细腻的、粗糙的、粉性的、蜡状的、角质的?例如,山药的断面粉质,细腻;熟地的断面黏腻,有蜡样光泽。 纹理: 断面是否有放射状纹理、同心圆纹理、螺旋状纹理?例如,远志的断面有放射状纹理;丹参的断面有放射状纹理。 中空或实心: 某些药材的茎断面是中空的,如薄荷;有些是实心的,如党参。 颜色与光泽: 颜色: 药材的整体颜色、表面颜色、断面颜色,以及在不同光照下的颜色变化。例如,黄芪的表面呈黄褐色或土黄色,断面类白色;红花呈红色或深红色。 光泽: 药材表面是否有光泽?是油润的光泽、蜡样光泽,还是无光泽?例如,熟地黄的断面有蜡样光泽。 2.2 “闻”之有术:嗅觉的敏锐度 气味是药材特有的“身份证”之一,对于辨识真伪、判断品质至关重要。很多情况下,即使外形相似的药材,其气味也可能截然不同。 气味的种类: 芳香气: 浓郁的香气,如薄荷、艾叶、陈皮。 清香味: 淡淡的、清爽的香气,如菊花。 特殊气: 辛辣气: 刺激鼻腔的辣味,如生姜、花椒。 微腥气: 类似鱼腥味,如蛇蜕。 土腥气: 泥土味,常出现在根茎类药材中,如苍术。 药香味: 具有特有药材的香气,如当归、川芎。 臭气: 令人不悦的气味,如五味子(略有怪味)。 无气: 几乎没有明显气味的药材。 气味的强弱: 气味是浓郁还是微弱? 气味的特点: 气味是持久的还是易挥发的?是单一的还是混合的? 注意事项: 嗅闻时,不宜直接将药材凑近鼻孔,以免刺激。应取少量药材于手中,搓揉后,再靠近鼻腔嗅闻。 对于有毒性的药材,如附子、乌头等,禁止直接嗅闻。 鼻腔受堵塞或感冒时,不宜进行嗅闻辨识。 2.3 “问”之有方:触觉的敏感度 触觉能够帮助我们感知药材的质地、硬度、湿度、表面纹理等信息。通过触摸,可以弥补视觉上的不足,并提供更直观的感受。 质地: 坚硬: 如地黄、山茱萸。 疏松: 如茯苓。 柔韧: 如当归、川芎。 松脆: 如桑叶、菊花。 黏腻: 如熟地黄。 粉性: 如山药。 硬度: 药材是容易折断还是不易折断? 湿度: 药材是干燥的还是潮湿的?(注意区别于炮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湿度) 表面: 光滑: 如麦冬。 粗糙: 如黄芪。 有毛: 如金银花。 有纹理: 如川贝母的鳞片。 有油感: 如某些富含挥发油的药材。 2.4 “切”之有略:品尝的智慧(谨慎为之) 品尝是辨识中药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区分外形相似但药性差异较大的药材。然而,品尝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并遵循严格的原则。 品尝的原则: 安全第一: 绝对禁止品尝有毒性、刺激性过强的药材。 少量尝试: 只取极少量,放在舌尖或舌面,细细体会。 循序渐进: 先体会苦、甜、咸、酸,再体会麻、涩等。 注意后味: 感受吞咽后的余味,有时后味比初味更能揭示药材的本质。 味道的种类: 甘: 甜味,如甘草、大枣。 苦: 苦味,如黄连、苦参。 酸: 酸味,如五味子、乌梅。 辛: 辛辣味,如生姜、花椒。 咸: 咸味,如朴硝(注意,朴硝不建议直接品尝,此为举例)。 麻: 舌头有麻木感,如花椒。 涩: 口中收敛感,如黄柏。 淡: 味不明显,如白术。 辨别重点: 苦味: 苦味的深浅、持久度。例如,黄连的苦味非常浓烈,且久久不退。 甜味: 甜味的纯正度、程度。例如,甘草的甜味醇厚。 辣味: 辣味的程度、刺激性。例如,花椒的辣味具有麻感。 后味: 有些药材初尝味道平淡,但后味却很明显,如远志的微苦后带有甘味。 第三章 细说本草:经典药材的深度解析 本书的核心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大量经典中药材的深入解析,让读者在掌握基础辨识技巧的同时,也能领略每味药材独特的神韵与故事。本章将以部分典型药材为例,进行详细的辨识指导,涵盖其“前世今生”、感官特征、常见伪品鉴别等内容。 (此处将不再展开具体药材的描述,因为书籍简介不包含具体内容。但如果要写,则会根据“寻觅本草”的主题,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在临床上常用且易混淆的药材,例如:) 人参: 外形特征(芦头、体、腿、参须)、断面特征(形成层环、放射状纹理)、气味(特异香气)、质地(体重,质地坚韧)。对比伪品如党参、西洋参等。 黄芪: 整体形态(圆柱形,有纵皱纹)、表面特征(皮孔、斑点)、断面特征(类白色,有放射状纹理)、气味(微弱豆香)。对比伪品如柴胡、党参等。 当归: 整体形态(头、身、尾)、表面特征(细密的纵皱纹)、气味(特异的挥发油香气)、质地(柔韧)。对比伪品如川芎、白芷等。 川芎: 整体形态(不规则类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特征(细密的网状纹理、油点)、气味(特异的香气)、质地(质轻,易折断)。对比伪品如独活、前胡等。 薄荷: 茎(四棱形)、叶(对生,边缘有锯齿)、气味(清凉的薄荷油香)。对比伪品如其他唇形科植物。 金银花: 花蕾(细长,顶部稍膨大)、颜色(黄白色)、气味(清香)。对比伪品如忍冬藤、槐米等。 (在每一味药材的解析中,都会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生药形态: 详细描述其外观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纹理、断面特点等。 炮制变化: 描述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材形态、颜色、气味、质地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炮制变化进行辨识。 气味与质地: 强调其独特的香气、味道和触感。 显微鉴别(可选): 对于一些关键特征,可以提及显微镜下的观察要点,如星点、晶体等。 性味归经与功效: 简要介绍其药性、功效,帮助读者理解外在特征与内在功效的联系。 产地与采收: 提及不同产地或采收时节可能带来的品质差异。 常见伪品鉴别: 详细列举易混淆的伪品,并指出其与真品的关键区别。 结语 “寻觅本草”,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每一次的辨识,都是一次对生命奥秘的解读;每一次的实践,都是一次对中医传统的致敬。愿这本《寻觅本草·一本中医人的中药鉴定手记》,能成为您在中医药道路上的忠实伙伴,引领您在浩瀚的本草世界中,寻得真知,得见真章,最终能够更好地守护众生的健康。愿您在“寻觅”的旅途中,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忱,以及对中医事业的担当。

用户评价

评分

《寻觅本草》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复古”的学术气质,但又充满现代的求知欲。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碎片化的知识所淹没,而这本书则像一股清流,引领我回归到最本源、最扎实的学习方法上。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追求新颖的理论或者华丽的辞藻,而是踏踏实实地,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倾注于对药材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总结。 我喜欢这本书的“案例式”讲解。作者会分享很多他在实践中遇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来教会读者如何应对。比如,在讲解某种容易混淆的草药时,他会详细对比两种药材在叶片形状、边缘锯齿、以及气味上的细微差别,并且还会告诉你,在实际采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哪些“陷阱”。这种“从错误中学习”的方式,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要有效得多。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赞叹。它不仅涵盖了常见的中药材,还涉及了一些不那么广为人知,但却同样重要的品种。而且,作者在介绍每味药材的时候,还会适当地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典故、药学发展史上的趣闻轶事,这使得阅读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案头书”。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鉴定手册,不如说是一次沉浸式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中药探索之旅。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作者在介绍每一味药的时候,都不仅仅停留在“形”的辨识上,而是深入到了“神”的体悟。他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药材在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态,甚至联想到古人采集药材时的辛劳和智慧。 我尤其被作者对于“药性”和“功效”的解读所打动。他并非简单地复制粘贴经典,而是结合了自己的实践经验,用更加易懂、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阐释。比如,在讲到当归时,他不仅会告诉你它的补血活血作用,还会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让你感受到当归是如何在女性的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他会让你明白,为什么有些看似普通的植物,在古人的眼中却有着神奇的疗效。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他常常会引用一些古人的诗词或者传说,将中药的知识与中华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韵味。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技艺,更是在感受一种文化,一种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这本书让我对中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热爱这门博大精深的医学。

评分

我必须说,《寻觅本草》这本书,完全刷新了我对中药鉴定类书籍的认知。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这类书要么过于学院派,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要么过于大众化,缺乏深入的细节。而这本书,恰好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作者的文笔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用一种既专业又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药材特征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不是简单地罗列“长、短、圆、扁”,而是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像马蹄形”、“如同鸡爪”等等,让读者脑海中瞬间形成清晰的图像。而且,他还会特别强调一些“易混淆点”,并给出非常实用的辨别方法,这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简直是宝藏。 我最欣赏的是书中渗透出的“工匠精神”。作者对每一味药材的讲解,都充满了敬畏和热爱。他不仅仅是在介绍一种植物,更是在介绍一种“生命”,一种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药物”。他会告诉你,为什么某种药材在特定的季节采集才最有效,为什么某种炮制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疗效。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对中药文化的深刻理解,让这本书显得格外与众不同。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学习一本书,更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在感受一种传承。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太喜欢了!作为一名刚入门的中医爱好者,我之前学了很多理论,但一到实际辨认药材的时候就犯难了。市面上虽然也有不少图谱,但总觉得不够深入,很多细节描述得不够清楚,有时候对照着图片,还是觉得似是而非。 《寻觅本草》这本书完全解决了我的困扰。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带着我一步步走进药材的世界。他不仅仅是罗列药材的名称和图片,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有些故事性的方式,讲述了每一味药的“前世今生”。我最喜欢的是他对于药材的形态、气味、触感的细致描写。比如,对于人参,他不仅写了主根、侧根的形状,还会告诉你如何通过“芦头”、“纹理”来分辨真伪和产地。对于附子,他会强调它的“毒性”,以及如何在炮制过程中去除毒性,这一点对于学习安全用药太重要了。 而且,这本书的图片质量非常高,高清、细节丰富,很多都是作者自己拍摄的,充满了第一手的信息。不像有些书的图片,模糊不清,根本看不出所以然。这本书的图片,配合着作者的文字,简直就是一场视觉和知识的双重盛宴。我常常会一边翻阅,一边拿着家里的几味普通药材对比,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特别棒。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中药鉴定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一次充满乐趣的“寻宝”过程。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毕竟,中药鉴定这个话题,听起来就比较专业和枯燥,我担心这本书会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一样,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冰冷的图解。然而,《寻觅本草》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作者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把复杂的药材特征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会教你如何从最基础的“一看、二闻、三摸”,到更细致的“辨纹理、析气味、察断面”。最让我惊喜的是,他会强调很多“潜规则”,比如在辨识某种植物的根部时,要注意观察它的“毛须”是否完整,这在很多书上都不会详细提及。 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用心。大开本,纸张厚实,印刷精美。每一味药材都配有清晰、多角度的图片,很多图片还会标注关键的识别点,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去辨认我家附近的一些植物,竟然真的有所收获。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是很多理论书籍无法给予的。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中药鉴定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耐心和细致的观察,人人都能掌握的技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