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世界建筑细部设计风格百科》(修订版),(The Elements of Style:An Encyclopedia of Domestic Architectural Detail,Fourth Edition,ISBN:978-1770850866)记载了500多年世界建筑细部设计风格演化史,时间纵向上涵盖了都铎王朝时期和詹姆斯一世时期(1485-1625年)、巴洛克时期(1625-1714年)、格鲁吉亚早期(1714-1765年)、殖民地时期(1607-1780年)、格鲁吉亚晚期(1765-1811年),摄政时期和19世纪早期(1811-1837年)、联邦和帝国时期(1780-1850年)、英国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美国维多利亚时期(1840-1910年)、工艺美术运动时期(1860-1925年)、新艺术主义时期(1888-1905年)、爱德华七世时期(1901-1914年)、美国美术运动时期(1870-1920年)、19世纪20—30年代时期、现代运动时期(1920-1950年)、超现代时期(1950-1975年)和当代(1975至今);主题包括:门、窗、墙、天花板、地板、壁炉、厨房的火炉、楼梯、家具、服务设施、照明、金属制品、木制品等室内建筑设计元素。
全书包括3000余幅概念性手绘线描图和版画、500余张彩色相片和1000余张黑白图片,结合专业的文字讲解,对500多年间的建筑元素风格演化发展,以及对世界建筑发展起到革命性作用的建筑师极其理念特征进行了细致、完整的还原,以图解形式贯穿始终,是一部可以对世界建筑文化遗产起到传承和延续发展作用的不朽之作,同时也是一部经典的建筑细部设计资料集,具有极强的学术价值。
原作者:斯蒂芬·科罗维(Stephen Calloway,本书主编,完成了格鲁吉亚早期、摄政时期部分内容),伦敦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馆长,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历史遗产保护领域专家。著作包括:Twentieth century Decoration, Baroque Baroque, Divinely Decadent and Obsessions.同时为多家专业期刊专栏作家,包括:The World of Interiors, House and Garden, Elle Decoration, the New Statesman 以及 the Architectural Digest.
主审:
齐康,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首届中国建筑界高奖“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
译者:
唐建,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杰出室内建筑师,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编委。长期从事外国建筑历史理论课程教学与相关理论研究。
“世界建筑细部风格设计百科(修订版)”,这书名一听就霸气十足,我当时就抱着一种朝圣的心情把它请回了家。拿到手沉甸甸的,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精美的排版和高清的图片震撼了。我一直对建筑的细部设计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些隐藏在宏伟轮廓下的精巧之处,才是建筑真正打动人心的灵魂。这本书,简直就像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图片和名称,而是深入浅出地解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建筑细部是如何演变、如何体现其文化背景和设计理念的。比如,在讲到哥特式建筑的飞扶壁时,我原本只是觉得它们是为了支撑,但书中却细致地分析了其力学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精美的雕刻和尖拱线条,将其从一个单纯的结构构件升华为艺术品。还有那些令人惊叹的木雕、石雕,从细致入微的动植物纹样到象征性的宗教符号,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故事和匠心。我花了好几个晚上,就沉浸在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细节之中,感觉就像穿越时空,亲身走进了那些古老的建筑。甚至连一些被我忽略的窗户、门框、栏杆、屋顶瓦片的样式,书中都给予了详尽的介绍和分类,让我对建筑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维度。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信息的广度,更在于其深度和专业性。它让我明白,一个看似简单的窗户,其背后可能蕴含着复杂的工艺、精妙的设计和对光影的极致追求。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建筑艺术有热情的朋友,尤其是那些和我一样,喜欢从细微之处品味建筑之美的人。
评分拿到《世界建筑细部风格设计百科(修订版)》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看看热闹”的心态。我本来就对建筑有一定的兴趣,但总觉得很多理论太抽象,难以理解。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它将那些抽象的风格概念,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精美的建筑细部,生动地呈现在我面前。我喜欢它对不同风格的装饰性细节进行深入剖析,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线条,巴洛克时期的繁复华丽,新古典主义的庄重优雅,新艺术运动的有机曲线,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书中大量的图片,不仅清晰,而且视角非常独特,能够捕捉到那些最能体现风格特点的局部。我甚至会反复翻看同一个页面的图片,然后对照文字说明,去体会设计师的匠心独运。这本书让我明白,建筑的“风格”不仅仅是整体的轮廓,更是那些被精心打磨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纹样,每一个连接处的处理。它让我从一个“看客”变成了一个“鉴赏家”,能够品味到建筑中那些隐藏的、深邃的美。
评分拿到《世界建筑细部风格设计百科(修订版)》,我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部可以反复翻阅的工具书,而且是非常有艺术品位的工具书。我是一名对室内设计稍有涉猎的普通爱好者,平常看建筑图纸或者欣赏建筑图片时,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总是在那些宏大的体块和空间感上打转。直到我有了这本书,才意识到,原来那些让我觉得“不对劲”或者“很特别”的地方,都藏在那些微小的、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里。书中关于不同风格建筑的门窗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罗马式的厚重石制拱门,到巴洛克式繁复华丽的雕饰,再到新艺术运动流畅自然的曲线,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风格的代表性门窗样式,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并且配有详细的结构说明和文化背景解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装饰性细节的处理,比如扶手、栏杆、檐口、壁炉等。它们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构件,更是承载着时代审美和工艺水平的载体。书中对这些细节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建筑师和工匠们的巧思,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这些微小的元素来塑造建筑的整体气质和韵味的。我经常会带着这本书,去实地考察一些老建筑,然后对照书中的内容,寻找那些熟悉的或新发现的细部特征。这种“寻宝”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建筑的感受更加立体和深刻。这本书的修订版,在内容的更新和图片的质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建筑细部的人来说,无疑是福音。
评分拿到《世界建筑细部风格设计百科(修订版)》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百科”二字绝非虚名。它就像一位博学的导师,系统地将我带入到建筑细部设计的广阔世界。我一直对建筑的材料和工艺比较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极为详尽的信息。它不仅仅展示了不同风格的细部样式,更深入地解析了这些样式背后的材料选择、工艺技术和建造方法。例如,书中对罗马建筑中混凝土的使用,以及其在不同结构细节上的应用,让我对古罗马人的工程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书中对哥特式建筑中石材雕刻的精湛技艺的展示,也让我惊叹于那个时代的工匠们是如何将冰冷的石头赋予生命和灵魂。我喜欢书中对那些易被忽略的细节的关注,比如排水系统、栏杆的造型、门把手的设计等等。这些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这本书的修订版,在图片质量和信息更新上都做得相当出色,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精密的纹样和结构。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深入了解建筑历史和人类创造力的旅程。
评分作为一名对艺术和设计有着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系統、深入地解析建築細部設計的書籍。《世界建築細部風格設計百科(修訂版)》絕對是我的首選。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地方在於,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建築的宏偉外觀,而是將焦點放在那些最能體現建築風格、文化底蘊和時代精神的細微之處。我特別喜歡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建築細部進行的分類和梳理,這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建築風格是如何演變、融合和創新的。例如,書中對不同時期門窗設計的演變,從早期的簡單實用,到後來的裝飾繁複,再到現代的簡潔大氣,每一個細節都講述著一段歷史。而書中對各種裝飾性元素,如雕塑、線條、紋樣的詳盡介紹,更是讓我領略到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和設計師的獨到創意。這本書的圖片質量極高,許多細節都纖毫畢現,配以精準的文字闡釋,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彷彿置身於那些傳世的建築之中,與它們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對話。這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能夠啓迪靈感、提升審美的藝術寶典。
评分说实话,我买《世界建筑细部风格设计百科(修订版)》之前,对“细部设计”这个词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我总觉得建筑就是大体的造型、比例和空间,那些小小的装饰好像不太重要。但自从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部”,构成了建筑的灵魂和生命力。书中对每一个建筑风格的细部进行剖析,比如窗户的样式、门廊的装饰、柱子的构成、屋顶的线条等等,都进行了非常系统和深入的讲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洛可可风格的部分,那些繁复、轻盈、充满动感的曲线和装饰,在书中被拆解开来,我才明白它们是如何通过精巧的设计和材料的运用,最终呈现出那种华丽而又精致的效果。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很多细节都清晰可见,配上文字说明,让人能够清晰地看到工匠们的手艺和设计者的巧思。我甚至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周围的建筑,也会不自觉地去寻找那些书里讲到的细部特征。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建筑的审美能力,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工匠们充满了敬意。它让我明白,伟大的建筑,不仅仅在于宏伟的构思,更在于那些被精心打磨的每一个角落。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看懂”建筑的书,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世界建筑细部风格设计百科(修订版)》,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是一本“说明书”。这本书将建筑的细部设计,如同解剖一样,一层一层地展现在我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建筑材料和工艺的详细介绍,这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在某个时代,会流行某种特定的细部设计。例如,书中对木结构建筑细部处理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东方建筑中精妙的榫卯结构是如何实现的。同时,书中对石材和砖砌建筑细部处理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西方建筑的坚固与庄重。我喜欢它对不同风格建筑的门、窗、楼梯、屋顶等关键细部的对比分析,这让我能够清晰地辨别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和技术原因。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细部”的视角去审视建筑,也让我对那些精益求精的工匠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它让我明白,一个伟大的建筑,是无数个精巧的细节堆叠而成的。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建筑类书籍,不仅仅在于提供信息,更在于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而《世界建筑细部风格设计百科(修订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一直对建筑的“风格”这个概念感到有些模糊,总觉得它们是一种抽象的标签。但是,这本书通过对不同风格的细部设计进行极为细致和深入的解析,让我对“风格”有了具象的理解。我喜欢它对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建筑细部进行的系统梳理,比如,它会将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细部特征,如不对称、曲线、戏剧性等,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现出来。而将这些细部特征与其他风格进行对比,更能凸显其独特性。书中对一些经典的建筑细部,如柱式、拱券、檐口、窗棂等的演变过程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建筑设计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我尤其赞赏书中对细节的强调,比如,它会细致地讲解一个窗户的开启方式,或者一个门框的装饰细节,而这些往往是决定一个建筑是否具有独特魅力的关键。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建筑的美,恰恰体现在这些被精心雕琢的每一个微小之处。
评分作为一个对建筑历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建筑发展脉络,并且将那些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视觉形象的书。而《世界建筑细部风格设计百科(修订版)》,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个需求。我一直觉得,所谓的建筑风格,其实是由无数个细部特征累积而成的。比如,我们说一个建筑是古典风格,那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那些方方正正的比例,还是那些精美的柱式和雕刻?这本书给出了非常清晰的答案。书中对不同建筑风格的细部设计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梳理和分类,并且用大量高质量的图片来佐证。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不同时期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的介绍,这让我了解到,为什么某些风格的细部设计会那样呈现,背后有着怎样的技术支持和时代局限。例如,书中对于中世纪建筑中使用的石材切割和榫卯结构的讲解,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耐心有了更深的认识。而到了近现代,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建筑细部又呈现出了怎样的变化,书中也一一展现。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在建筑的海洋中航行,让我能够清晰地辨认出每一片浪花、每一块礁石的独特之处。它不仅仅是一本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引导读者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建筑之美的入门指南。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建筑鉴赏,是从细节开始的。只有深入到那些最微小的部分,才能真正理解一个建筑的灵魂所在。《世界建筑细部风格设计百科(修订版)》,恰恰就是这样一本引导我去探索建筑深层魅力的书。这本书让我对不同风格建筑的细部设计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我喜欢它对每一种风格细部特征的精准概括,例如,提到文艺复兴风格,我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那些典雅、对称、带有古典元素的门窗、柱式和装饰。书中对这些元素的具体呈现和分析,让我能够将抽象的风格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视觉语言。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建筑细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演变过程的梳理。这让我看到,建筑的细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化的。例如,书中对东方建筑和西方建筑在窗户设计上的差异,就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一种观察建筑的“细致”和“敏锐”。我现在看建筑,不再仅仅是看它的整体轮廓,而是会去留意它的窗棂是否精巧,它的屋檐是否优美,它的墙面装饰是否富有韵味。这本书,确实让我对建筑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