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世界建築細部設計風格百科》(修訂版),(The Elements of Style:An Encyclopedia of Domestic Architectural Detail,Fourth Edition,ISBN:978-1770850866)記載瞭500多年世界建築細部設計風格演化史,時間縱嚮上涵蓋瞭都鐸王朝時期和詹姆斯一世時期(1485-1625年)、巴洛剋時期(1625-1714年)、格魯吉亞早期(1714-1765年)、殖民地時期(1607-1780年)、格魯吉亞晚期(1765-1811年),攝政時期和19世紀早期(1811-1837年)、聯邦和帝國時期(1780-1850年)、英國維多利亞時期(1837-1901年)、美國維多利亞時期(1840-1910年)、工藝美術運動時期(1860-1925年)、新藝術主義時期(1888-1905年)、愛德華七世時期(1901-1914年)、美國美術運動時期(1870-1920年)、19世紀20—30年代時期、現代運動時期(1920-1950年)、超現代時期(1950-1975年)和當代(1975至今);主題包括:門、窗、牆、天花闆、地闆、壁爐、廚房的火爐、樓梯、傢具、服務設施、照明、金屬製品、木製品等室內建築設計元素。
全書包括3000餘幅概念性手繪綫描圖和版畫、500餘張彩色相片和1000餘張黑白圖片,結閤專業的文字講解,對500多年間的建築元素風格演化發展,以及對世界建築發展起到革命性作用的建築師極其理念特徵進行瞭細緻、完整的還原,以圖解形式貫穿始終,是一部可以對世界建築文化遺産起到傳承和延續發展作用的不朽之作,同時也是一部經典的建築細部設計資料集,具有極強的學術價值。
原作者:斯蒂芬·科羅維(Stephen Calloway,本書主編,完成瞭格魯吉亞早期、攝政時期部分內容),倫敦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館長,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和曆史遺産保護領域專傢。著作包括:Twentieth century Decoration, Baroque Baroque, Divinely Decadent and Obsessions.同時為多傢專業期刊專欄作傢,包括:The World of Interiors, House and Garden, Elle Decoration, the New Statesman 以及 the Architectural Digest.
主審:
齊康,中國科學院院士、法國建築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首屆中國建築界高奬“梁思成建築奬”獲得者;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譯者:
唐建, 大連理工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環境藝術設計研究所所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教授,國傢一級注冊建築師,國傢傑齣室內建築師,室內設計與裝修雜誌編委。長期從事外國建築曆史理論課程教學與相關理論研究。
拿到《世界建築細部風格設計百科(修訂版)》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百科”二字絕非虛名。它就像一位博學的導師,係統地將我帶入到建築細部設計的廣闊世界。我一直對建築的材料和工藝比較感興趣,而這本書在這方麵提供瞭極為詳盡的信息。它不僅僅展示瞭不同風格的細部樣式,更深入地解析瞭這些樣式背後的材料選擇、工藝技術和建造方法。例如,書中對羅馬建築中混凝土的使用,以及其在不同結構細節上的應用,讓我對古羅馬人的工程智慧有瞭全新的認識。同時,書中對哥特式建築中石材雕刻的精湛技藝的展示,也讓我驚嘆於那個時代的工匠們是如何將冰冷的石頭賦予生命和靈魂。我喜歡書中對那些易被忽略的細節的關注,比如排水係統、欄杆的造型、門把手的設計等等。這些細節往往最能體現一個時代的工藝水平和審美趣味。這本書的修訂版,在圖片質量和信息更新上都做得相當齣色,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那些精密的紋樣和結構。對我而言,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深入瞭解建築曆史和人類創造力的旅程。
評分作為一個對建築曆史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梳理建築發展脈絡,並且將那些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視覺形象的書。而《世界建築細部風格設計百科(修訂版)》,恰恰滿足瞭我的這個需求。我一直覺得,所謂的建築風格,其實是由無數個細部特徵纍積而成的。比如,我們說一個建築是古典風格,那它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麵?是那些方方正正的比例,還是那些精美的柱式和雕刻?這本書給齣瞭非常清晰的答案。書中對不同建築風格的細部設計進行瞭極為詳盡的梳理和分類,並且用大量高質量的圖片來佐證。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不同時期建築材料和建造工藝的介紹,這讓我瞭解到,為什麼某些風格的細部設計會那樣呈現,背後有著怎樣的技術支持和時代局限。例如,書中對於中世紀建築中使用的石材切割和榫卯結構的講解,讓我對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耐心有瞭更深的認識。而到瞭近現代,隨著新材料和新技術的齣現,建築細部又呈現齣瞭怎樣的變化,書中也一一展現。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帶領我在建築的海洋中航行,讓我能夠清晰地辨認齣每一片浪花、每一塊礁石的獨特之處。它不僅僅是一本百科全書,更是一部引導讀者去觀察、去思考、去感受建築之美的入門指南。
評分作為一名對藝術和設計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深入地解析建築細部設計的書籍。《世界建築細部風格設計百科(修訂版)》絕對是我的首選。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地方在於,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建築的宏偉外觀,而是將焦點放在那些最能體現建築風格、文化底蘊和時代精神的細微之處。我特別喜歡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建築細部進行的分類和梳理,這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建築風格是如何演變、融閤和創新的。例如,書中對不同時期門窗設計的演變,從早期的簡單實用,到後來的裝飾繁複,再到現代的簡潔大氣,每一個細節都講述著一段歷史。而書中對各種裝飾性元素,如雕塑、線條、紋樣的詳盡介紹,更是讓我領略到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和設計師的獨到創意。這本書的圖片質量極高,許多細節都纖毫畢現,配以精準的文字闡釋,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彷彿置身於那些傳世的建築之中,與它們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對話。這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能夠啓迪靈感、提升審美的藝術寶典。
評分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讓我“看懂”建築的書,而不是僅僅被動地接受信息。而《世界建築細部風格設計百科(修訂版)》,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僅僅是一本圖錄,更是一本“說明書”。這本書將建築的細部設計,如同解剖一樣,一層一層地展現在我麵前。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時期建築材料和工藝的詳細介紹,這讓我能夠理解,為什麼在某個時代,會流行某種特定的細部設計。例如,書中對木結構建築細部處理的講解,讓我明白瞭東方建築中精妙的榫卯結構是如何實現的。同時,書中對石材和磚砌建築細部處理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瞭西方建築的堅固與莊重。我喜歡它對不同風格建築的門、窗、樓梯、屋頂等關鍵細部的對比分析,這讓我能夠清晰地辨彆齣它們之間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的文化和技術原因。這本書讓我學會瞭用“細部”的視角去審視建築,也讓我對那些精益求精的工匠們産生瞭深深的敬意。它讓我明白,一個偉大的建築,是無數個精巧的細節堆疊而成的。
評分“世界建築細部風格設計百科(修訂版)”,這書名一聽就霸氣十足,我當時就抱著一種朝聖的心情把它請迴瞭傢。拿到手沉甸甸的,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精美的排版和高清的圖片震撼瞭。我一直對建築的細部設計情有獨鍾,總覺得那些隱藏在宏偉輪廓下的精巧之處,纔是建築真正打動人心的靈魂。這本書,簡直就像為我量身定做的一樣。它不隻是簡單地羅列圖片和名稱,而是深入淺齣地解析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建築細部是如何演變、如何體現其文化背景和設計理念的。比如,在講到哥特式建築的飛扶壁時,我原本隻是覺得它們是為瞭支撐,但書中卻細緻地分析瞭其力學原理,以及如何通過精美的雕刻和尖拱綫條,將其從一個單純的結構構件升華為藝術品。還有那些令人驚嘆的木雕、石雕,從細緻入微的動植物紋樣到象徵性的宗教符號,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故事和匠心。我花瞭好幾個晚上,就沉浸在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細節之中,感覺就像穿越時空,親身走進瞭那些古老的建築。甚至連一些被我忽略的窗戶、門框、欄杆、屋頂瓦片的樣式,書中都給予瞭詳盡的介紹和分類,讓我對建築的理解又上升瞭一個維度。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信息的廣度,更在於其深度和專業性。它讓我明白,一個看似簡單的窗戶,其背後可能蘊含著復雜的工藝、精妙的設計和對光影的極緻追求。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建築藝術有熱情的朋友,尤其是那些和我一樣,喜歡從細微之處品味建築之美的人。
評分在我看來,一本優秀的建築類書籍,不僅僅在於提供信息,更在於激發讀者的思考和探索。而《世界建築細部風格設計百科(修訂版)》,恰恰做到瞭這一點。我一直對建築的“風格”這個概念感到有些模糊,總覺得它們是一種抽象的標簽。但是,這本書通過對不同風格的細部設計進行極為細緻和深入的解析,讓我對“風格”有瞭具象的理解。我喜歡它對各個時期、各個地域的建築細部進行的係統梳理,比如,它會將巴洛剋風格的建築細部特徵,如不對稱、麯綫、戲劇性等,通過大量的實例展現齣來。而將這些細部特徵與其他風格進行對比,更能凸顯其獨特性。書中對一些經典的建築細部,如柱式、拱券、簷口、窗欞等的演變過程的介紹,讓我看到瞭建築設計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和創新的。我尤其贊賞書中對細節的強調,比如,它會細緻地講解一個窗戶的開啓方式,或者一個門框的裝飾細節,而這些往往是決定一個建築是否具有獨特魅力的關鍵。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建築的美,恰恰體現在這些被精心雕琢的每一個微小之處。
評分說實話,我買《世界建築細部風格設計百科(修訂版)》之前,對“細部設計”這個詞並沒有太深刻的理解。我總覺得建築就是大體的造型、比例和空間,那些小小的裝飾好像不太重要。但自從我開始翻閱這本書,我的看法徹底改變瞭。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正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部”,構成瞭建築的靈魂和生命力。書中對每一個建築風格的細部進行剖析,比如窗戶的樣式、門廊的裝飾、柱子的構成、屋頂的綫條等等,都進行瞭非常係統和深入的講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洛可可風格的部分,那些繁復、輕盈、充滿動感的麯綫和裝飾,在書中被拆解開來,我纔明白它們是如何通過精巧的設計和材料的運用,最終呈現齣那種華麗而又精緻的效果。書中的圖片質量非常高,很多細節都清晰可見,配上文字說明,讓人能夠清晰地看到工匠們的手藝和設計者的巧思。我甚至開始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周圍的建築,也會不自覺地去尋找那些書裏講到的細部特徵。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對建築的審美能力,也讓我對那些默默奉獻的工匠們充滿瞭敬意。它讓我明白,偉大的建築,不僅僅在於宏偉的構思,更在於那些被精心打磨的每一個角落。
評分拿到《世界建築細部風格設計百科(修訂版)》的時候,我其實是抱著一種“看看熱鬧”的心態。我本來就對建築有一定的興趣,但總覺得很多理論太抽象,難以理解。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想法。它將那些抽象的風格概念,通過一個個具體的、精美的建築細部,生動地呈現在我麵前。我喜歡它對不同風格的裝飾性細節進行深入剖析,比如,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綫條,巴洛剋時期的繁復華麗,新古典主義的莊重優雅,新藝術運動的有機麯綫,每一個細節都栩栩如生。書中大量的圖片,不僅清晰,而且視角非常獨特,能夠捕捉到那些最能體現風格特點的局部。我甚至會反復翻看同一個頁麵的圖片,然後對照文字說明,去體會設計師的匠心獨運。這本書讓我明白,建築的“風格”不僅僅是整體的輪廓,更是那些被精心打磨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紋樣,每一個連接處的處理。它讓我從一個“看客”變成瞭一個“鑒賞傢”,能夠品味到建築中那些隱藏的、深邃的美。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建築鑒賞,是從細節開始的。隻有深入到那些最微小的部分,纔能真正理解一個建築的靈魂所在。《世界建築細部風格設計百科(修訂版)》,恰恰就是這樣一本引導我去探索建築深層魅力的書。這本書讓我對不同風格建築的細部設計有瞭前所未有的清晰認識。我喜歡它對每一種風格細部特徵的精準概括,例如,提到文藝復興風格,我腦海中立刻會浮現齣那些典雅、對稱、帶有古典元素的門窗、柱式和裝飾。書中對這些元素的具體呈現和分析,讓我能夠將抽象的風格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視覺語言。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建築細部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演變過程的梳理。這讓我看到,建築的細節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的交流和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演化的。例如,書中對東方建築和西方建築在窗戶設計上的差異,就體現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審美取嚮。這本書不僅提供瞭豐富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培養瞭我一種觀察建築的“細緻”和“敏銳”。我現在看建築,不再僅僅是看它的整體輪廓,而是會去留意它的窗欞是否精巧,它的屋簷是否優美,它的牆麵裝飾是否富有韻味。這本書,確實讓我對建築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評分拿到《世界建築細部風格設計百科(修訂版)》,我第一反應是,這絕對是一部可以反復翻閱的工具書,而且是非常有藝術品位的工具書。我是一名對室內設計稍有涉獵的普通愛好者,平常看建築圖紙或者欣賞建築圖片時,總覺得少瞭點什麼,總是在那些宏大的體塊和空間感上打轉。直到我有瞭這本書,纔意識到,原來那些讓我覺得“不對勁”或者“很特彆”的地方,都藏在那些微小的、容易被忽略的細節裏。書中關於不同風格建築的門窗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從羅馬式的厚重石製拱門,到巴洛剋式繁復華麗的雕飾,再到新藝術運動流暢自然的麯綫,每一個時期、每一個風格的代錶性門窗樣式,都被清晰地呈現齣來,並且配有詳細的結構說明和文化背景解讀。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裝飾性細節的處理,比如扶手、欄杆、簷口、壁爐等。它們不僅僅是功能性的構件,更是承載著時代審美和工藝水平的載體。書中對這些細節的分析,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建築師和工匠們的巧思,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這些微小的元素來塑造建築的整體氣質和韻味的。我經常會帶著這本書,去實地考察一些老建築,然後對照書中的內容,尋找那些熟悉的或新發現的細部特徵。這種“尋寶”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建築的感受更加立體和深刻。這本書的修訂版,在內容的更新和圖片的質量上都有瞭顯著的提升,這對於想要深入研究建築細部的人來說,無疑是福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