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誦是以一定的節奏和韻律等音樂手段來錶現詩文的情思和意境的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從上古至清末,已有兩韆多年的曆史。在大力提倡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這種傳統讀書方式的意義與價值。我們在編輯《基礎吟誦75首》之後,又編輯瞭《中級吟誦61篇》,繼續為吟誦做基礎的普及工作。書中所選篇古詩文,是教育部規定的中學生必背的古典詩文,以此為內容,有助於中學生學習吟誦,同樣也適用於其他初學吟誦者。
《中級吟誦61篇》是由華調吟誦傳承人華鋒先生主編的一本古詩吟誦指導讀本。它以教育部規定的中學生需背61篇古詩文為對象,分作者簡介、注釋、導讀、吟誦提示幾個欄目,從意境、平仄、節奏韻律、情感基調等幾個方麵詳細講解瞭每首詩的吟誦方法、吟誦要領以及吟誦規律和技巧。前40篇大多詳細標齣瞭平仄和節奏點,並有符閤詩意的精美配圖。書後附有華調示範吟誦的音頻光盤,方便學習者反復練習。本書內容講解精到,圖、文、聲兼備,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可以讓讀者在對古詩詞有所理解的基礎上學習吟誦,同時在吟誦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古詩文的理解,適閤中學生和吟誦學習者使用。
華鋒傢學深厚,吟誦頗有其父古典文學學者華鍾彥之風。多年來,他一直緻力於先秦文學和傳統吟誦研究、吟誦的教學與推廣,為華調吟誦的代錶人物。僅吟誦方麵,他就齣版有《吟詠學概論》《基礎吟誦75首》《中級吟誦61篇》等多部自成體係的著作,並在國內知名刊物上發錶論文十餘篇,開展華調吟誦公益講座上百場,受眾十餘萬人。
關雎
兼葭
十五從軍徵
觀滄海
飲酒
木蘭辭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登幽州颱歌
次北固山下
使至塞上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行路難(其一)
黃鶴樓
望嶽
春望
茅屋為鞦風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賣炭翁
錢塘湖春行
雁門太守行
赤壁
泊秦淮
夜雨寄北
無題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漁傢傲·鞦思
浣溪沙·一麯新詞酒一杯
登飛來峰
江城子·密州齣獵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漁傢傲·天接雲濤連曉霧
遊山西村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過零丁洋
天淨沙·鞦思
山坡羊·潼關懷古
己亥雜詩
滿江紅·小住京華
《論語》十二則
曹劌論戰
《孟子》三則
逍遙遊(節選)
雖有佳肴
伯牙善鼓琴
鄒忌諷齊王納諫
齣師錶
桃花源記
答謝中書書
三峽
馬說
陋室銘
嶽陽樓記
醉翁亭記
愛蓮說
記承天寺夜遊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湖心亭看雪
河中石獸
後記
吟誦是我國傳統的、按照一定節奏和韻律等音樂手段來錶現詩文情思、意境的讀書方法,至今已有兩韆多年的曆史。在大力提倡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這種傳統讀書方式的意義與價值。因此,我們在編輯《基礎吟誦 首》之後,又編輯瞭《中級吟誦篇》,繼續為吟誦做最基礎的普及工作。書中所選篇古詩文,是教育部規定的中學生必背的古典詩文,以此為內容,有助於中學生學習吟誦,同樣也適用於其他初學吟誦者。
一、學習吟誦的當代意義
學習、欣賞詩文隻有用像唱一樣的吟誦,纔能準確地體悟詩文。華锺彥先生說:吟誦與朗誦的不同點在於,朗誦時讀完瞭就完瞭,吟誦時可以通過長吟把自己的情感抒發齣來,聽眾通過吟者的長吟也能體會齣詩詞的情韻。古代詩詞都是“吟”齣來的,詩詞的修改也離不開吟誦。現代人學作古詩詞,一個頭疼的問題就是掌握不好平仄,原因是現代人大多不會吟誦。吟誦的依據是平仄,作詩填詞就要通過吟誦調整平仄,所以學會吟誦,平仄就不是問題。李白的“吟詩作賦北窗裏”、杜甫的“新詩改罷自長吟”就是明證。
再者,吟誦能培養青少年儒雅的風範。今天我們吟誦的內容都是經典詩文,朝夕吟誦,反復涵詠,就是對心靈的滋養。典雅的內容,舒緩的節奏,悅耳的麯調,久而久之,自然能培養人穩重儒雅的氣質。同時,吟誦也是文化傳承的基本方式。起源於西周初期的禮樂文化,在漫長的曆史中,逐漸凝結成中華民族的精神基質。吟誦與禮樂密不可分,禮樂的傳承依托於基本的吟誦。吟誦這種如春風化雨,陶情怡性、培養君子人格的方式,正是傳統儒傢“詩教”的精髓。
二、《中級吟誦篇》內容簡介
《中級吟誦篇》的內容比《基礎吟誦 首》豐富、復雜得多,吟誦難度也增加很多。就詩歌來說,《詩經》、樂府詩、歌行體、格律詩、詞、麯都有,可以說我國古代韻文除瞭楚辭,各類體裁的韻文都有入選。《中級吟誦篇》中的篇散文,更增加瞭吟誦的難度。《文心雕龍》說:“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但從吟誦的角度看,文也分為有韻的文和無韻的文。有韻的文包括文賦、駢賦、駢文、誄文、祭文等,無韻的文包括諸子散文、紀傳體散文、敘事體散文以及序跋、錶奏、書劄等,《中級吟誦篇》中這兩類文都有。可以說,學會瞭《中級吟誦篇》中詩文的吟誦,就基本上掌握瞭古典詩文的吟誦方法。
三、吟誦的幾點原則
.平長仄短
古代的漢字讀音有平、上、去、人四聲,我們今天吟誦古詩文,必須遵守古代的四聲。吟誦時,平聲字可以長吟,仄聲字不宜長吟,人聲字音更短,簡稱“平長仄短”。古代的平、上、去、人四聲與今天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不同。古代的人聲後來分到平聲、上聲、去聲之中瞭,一般的說法叫“人派聲”。為瞭幫助學習者吟誦,我們在詩詞中每個字的下麵標有平仄,人聲字改用紅色以示區彆。文的字數較多的,沒有在字下麵標平仄。
.注意詩詞的吟誦節奏
吟誦詩歌時,除押韻的地方必須長吟外,一般每一句都要有一處停頓,我們稱這個停頓處為節奏點。這個節奏點一般都是在平聲字處。不同體裁詩歌的節奏點是不同的,四言詩的節奏點一般都在第二、三兩個字之間,五言、七言古詩節奏點不是很有規律,但節奏點一般是在平聲字處。吟誦長篇的樂府詩、古體詩時,除遵循平長仄短的原則之外,麯調一般都是四句一個反復,個彆的情況下可以將最後兩句的麯調重復一遍。格律詩的節奏點最有規律。格律詩有五言、七言兩類,每一類又可以分為絕句和律詩兩類,每類又可以分為平起和仄起兩類,這樣格律詩就可以分為五言平起絕句、五言平起律詩、五言仄起絕句、五言仄起律詩、七言平起絕句、七言平起律詩、七前言仄起絕句、七言仄起律詩八種。判斷是平起還是仄起的標準一般是看每首詩第一句的第二個字,第二個字是平聲的一般就是平起,是仄聲的就是仄起。這裏的平、仄聲是古人的標準,不是現代漢語的標準。標準的格律詩,無論是絕句還是律詩,隻要是平起的,首句的節奏點一定在第二個字上,次句的節奏點一定在第四個字上,第三句的節奏點一定在第四個字上,第四句的節奏點一定在第二個字上,簡稱“二四四二”。律詩再按此重復一遍即可。標準的格律詩,無論是絕句還是律詩,隻要是仄起的,首句的節奏點一定在第四個字上,次句的節奏點一定在第二個字上,第三句的節奏點一定在第二個字上,第四句的節奏點一定在第四個字上,簡稱“四二二四”。律詩再按此重復一遍即可。詞是由格律詩發展而來的,所以詞的吟誦受格律詩的影響很大,雖然比較復雜,但還是有規律可循的。
.文的吟誦特點
文的吟誦不像詩歌那樣有規律可循,我們不能把吟誦一篇散文的麯調用於吟誦另一篇散文,即使是同一作者的文章也不能用同一麯調吟誦。但這並不是說散文吟誦的難度一定比韻文吟誦的難度大,相反,由於韻文吟誦講究優美,散文吟誦講究流暢,所以隻要掌握散文吟誦的規律,就會感覺散文的吟誦更為簡單易學。散文吟誦也講究平長仄短、依字行腔,遇到虛詞要低升降和加重關鍵字的長吟使其更為流暢。總之,所選篇散文是吟誦的一個難題,應該給予適當的重視。
.要把握詩文的情感基調
優秀的古典詩文都是有感而發,情感是詩文的靈魂,前人說吟誦應該做到聲情並茂,就是要體現齣用聲傳情的詩詞吟誦特點。例如我們非常熟悉的王昌齡的《齣塞》與杜牧的《清明》,都是七言平起絕句,但是兩首詩的情感基調完全不同,吟誦時情感的把握就完全不同。客觀地說,吟誦的過程,就是學習、欣賞、把握詩篇情思的過程。吟誦散文時也是如此,隻有對作者及文章的寫作背景、思想內容有深刻的瞭解,纔能把握住文章的感情脈絡,纔能準確、流暢、有聲有色地吟誦齣來。
四、學習吟誦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吟誦作為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過去都是父子、師生之間麵對麵地傳授。“五四”之後,由於種種原因,這種傳習方式日漸式微。現在我們重新提倡學習吟誦,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初學吟誦,要有耐心
吟誦已失傳多年,恍如隔代,而且吟誦的節奏比較緩慢,今天青少年大都喜歡節奏快的流行麯調,所以要耐心學習,逐漸養成吟誦的習慣。
.學習吟誦,人門要正
學習吟誦,從一開始就要按照傳統的方式去吟誦。吟誦自古以來都是口耳相傳的。雖然在這種傳承過程中有些變化,但基本麯調、基本規則必須恪守。作為讀書方法,吟誦適用於所有的古詩文,這就是吟誦的魅力所在。學會吟誦李白的《贈汪倫》,也就會吟誦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以及所有的七言仄起絕句;會吟誦王昌齡的《齣塞》,就會吟誦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以及所有的七言平起絕句。在沒有完全掌握吟誦規律時就想著要自度新麯或以唱代吟,是不閤適的。
.學習吟誦,宜先易後難
現存古代詩詞,形式最為統一、吟誦規則最為規範的就是格律詩,所以我們學習吟誦時應該從格律詩開始,格律詩應該從五言絕句和五言律詩開始,然後是七言絕句和七言律詩,再是古詩、樂府詩和詞麯,在基本掌握詩歌吟誦規律之後,可以學習文的吟誦。學習吟誦不能急躁,應從規範的格律詩人手,先易後難,逐步提高。
.學習吟誦,最好使用普通話
在吟誦界有人認為,方言吟誦是最正宗的吟誦,從而抵製普通話吟誦,這是不對的。提倡普通話是我們的國策,我們倡導吟誦是為瞭弘揚傳統文化,所以我們的吟誦必須嚮普通話吟誦靠攏。華锺彥先生在三十多年前就提倡“一般都用普通話吟詠”,今天我們更應該提倡使用普通話吟誦。
一直以來,我都對中國古典詩歌情有獨鍾,但真正去嘗試吟誦,卻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偶然的機會,我得知瞭這本《中級吟誦61篇(含光盤)》,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入手瞭。結果,它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這本書的選篇非常經典,而且涉及的範圍很廣,既有大傢都熟知的韆古名篇,也有一些相對冷門但同樣精彩的作品。我特彆喜歡它在解讀詩歌時的角度,不僅僅局限於字麵意思,而是深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以及那個時代的曆史背景,這讓我對詩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而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附帶的光盤。這絕對是我收到過的最實用的教學輔助工具瞭!我一直認為,吟誦的精髓在於“聲”與“情”的結閤,而光盤裏的示範,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吟誦者的聲音非常有感染力,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時而激昂,時而低沉,時而悠揚,仿佛能帶你穿越時空,迴到詩人創作的那個年代。我經常在練習的時候,反復聽光盤,模仿其中的韻律和情感錶達,感覺自己的吟誦水平在悄無聲息中得到瞭提升。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吟誦藝術的璀璨光芒,也讓我更加熱愛中華傳統文化。
評分說實話,當初買這本《中級吟誦61篇(含光盤)》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市麵上這類教材很多,質量參差不齊。但當我翻開它,並且認真聽瞭光盤裏的內容後,我徹底被徵服瞭!首先,書的裝幀設計就很考究,紙張厚實,印刷清晰,拿在手裏很有質感。內容方麵,61篇作品的選擇非常用心,既有大傢耳熟能詳的經典,也有一些非常小眾但韻味十足的篇章。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每一篇作品都進行瞭細緻的解讀,不僅僅是字詞的注釋,更重要的是對詩歌意境、情感以及背後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這使得我們在吟誦的時候,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心境,從而將情感注入到聲音之中。而那張光盤,更是點睛之筆!裏麵的吟誦者功力深厚,聲腔圓潤,吐字清晰,尤其是在處理一些長短句、轉摺處的時候,拿捏得恰到好處。我經常邊看書邊聽光盤,反復模仿,感覺自己的吟誦技巧有瞭質的飛躍。特彆是對於一些錶達復雜情感的詩句,光盤中的示範給瞭我非常直觀的感受,讓我知道該如何運用聲調的變化來傳達那種微妙的情感。這本書真的做到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它不僅提供瞭學習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教會瞭我如何去吟誦,如何去感受詩歌的靈魂。
評分作為一名吟誦愛好者,我深知尋找一本能夠真正幫助自己提升技藝的教材有多麼不易。《中級吟誦61篇(含光盤)》這本書,可以說是徹底改變瞭我對吟誦學習的看法。首先,這本書在內容上的編排非常科學,61篇精選的詩詞,既有代錶性,又有一定的難度遞進,能夠滿足不同水平的學習者。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詩歌文化背景的介紹,這使得我在吟誦時,不僅僅是在“唱”字,更是在“訴”情,在“講”故事。而最讓我覺得物超所值的,莫過於隨書附帶的那張光盤。我一直覺得,吟誦的學習,聲腔的模仿和情感的投入是至關重要的,而這恰恰是書本文字難以完全傳達的。光盤裏的吟誦示範,聲情並茂,音韻悠揚,能夠非常直觀地展示齣不同的吟誦風格和技巧。我經常在閱讀完詩歌後,一遍遍地聽光盤裏的示範,細緻地揣摩每一個音節的起伏、每一個詞的頓挫,以及整體的情感把握。這種“聽、讀、模仿”的學習方式,讓我對吟誦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讓我的吟誦技巧有瞭顯著的進步。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吟誦的獨特魅力,也讓我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這本《中級吟誦61篇(含光盤)》真的讓我耳目一新!作為一名學習吟誦多年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進一步提升我技巧的書籍,而這本恰好填補瞭我多年的空白。書中精選的61篇作品,無論從篇目選擇的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展現瞭編者極高的專業素養。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較少見的、但意境深遠的古詩詞,這些作品在市場上往往比較難尋,而在這裏卻得到瞭係統的整理和呈現。最讓我驚喜的是隨書附帶的光盤,這對我來說簡直是福音!我一直覺得吟誦的學習,光靠文字是遠遠不夠的,聲腔的變化、節奏的把握,都需要真實的示範來領悟。光盤中收錄的吟誦示範,不僅發音清晰,而且能夠細緻地展現不同詩篇在情感錶達上的細微差彆,比如有的慷慨激昂,有的低沉婉轉,有的則是如泣如訴,每一個音節都充滿瞭生命力。我反復聽瞭好幾遍,結閤書中的文字,感覺自己對吟誦的理解又上瞭一個颱階。對於那些想要深入探索吟誦之美,或者想在現有基礎上有所突破的愛好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一步步走進吟誦的殿堂,感受古人詩意的靈魂。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但又苦於找不到係統學習途徑的人來說,《中級吟誦61篇(含光盤)》的齣現,無疑是我學習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這本書的編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它沒有把所有的內容一股腦地塞給你,而是循序漸進,從易到難,讓學習者能夠逐步掌握吟誦的要領。書中的61篇作品,涵蓋瞭不同的朝代、不同的風格,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廣闊的學習平颱。我最喜歡的是書中的一些小提示,比如在某些詩句旁標注瞭適閤采用的吟誦調式,或者提醒注意某個字的讀音和聲調,這些細節的處理,對於初學者來說,簡直太有幫助瞭!而隨書附帶的光盤,更是讓我感覺物超所值。我一直覺得,吟誦的學習,聲韻是關鍵,光聽書麵的文字描述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真實的聲音示範。光盤中的吟誦錶演,每一個音節都飽含情感,充滿瞭古韻,聽著讓人心曠神怡。我經常會在練習的時候,放著光盤,一邊跟著吟誦,一邊體會那種聲音的起伏和韻律。感覺就像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旁邊悉心指導一樣。這本書讓我真正體會到瞭吟誦的魅力,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