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选论——立体化学与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选论——立体化学与反应机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明根,孙金鱼 著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立体化学
  • 反应机理
  • 有机反应
  • 化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大学教材
  • 选修课
  • 有机合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石化出版社
ISBN:97875114469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922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字数:32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有机化学选论——立体化学与反应机理》分为上下两篇,各由3章组成。内容选择了有机化学中较难的立体化学和有机反应机理,在分类讲述基础上突出了应用,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延伸。全书例题、习题均是近年来国内研究生招生试题,习题解答紧随题后以便于学习;有助于读者熟悉、掌握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反应机理内容,掌握解题方法和规律,开阔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机化学选论——立体化学与反应机理》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开设专业选修课的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的辅导资料。

作者简介

  赵明根, 山西省忻州师范学院化学系主任、教授。 主讲过《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精细化工》等课程。 一直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实验和研究工作。主持省教育厅重点教改项目“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实施体系的建构与管理”和科研基金助课题。

目录

上篇立体化学
第1章有机反应中需要考虑的因素(3)
1.1有机反应和试剂的研究(3)
1.1.1有机反应的分类(3)
1.1.2有机反应中试剂的分类(3)
1.2热力学控制和动力学控制的反应(4)
1.3有机反应中的取代基效应(5)
1.3.1电子因素的影响(5)
1.3.2立体因素的影响(12)
1.3.3邻近基团参与的影响(20)
第2章静态立体化学(26)
2.1立体异构体的分类(26)
2.1.1对映异构(26)
2.1.2非对映异构(26)
2.1.3构象异构(27)
2.2对映异构(28)
2.2.1对映异构实例(28)
2.2.2对映异构体书写方法(28)
2.2.3对映异构体命名方法(32)
2.2.4手性分子的判断(35)
2.2.5手性分子的分类(35)
2.3顺反异构(36)
第3章周环反应(动态立体化学)(38)
3.1周环反应的特征和类型(38)
3.2电环化反应(39)
3.2.1π电子数为(4n+2)分子的电环化反应(39)
3.2.2π电子数为4n分子的电环化反应(41)
3.2.3考研试题实例(42)
3.3环加成反应(43)
3.3.1【2+2】环加成反应(43)
3.3.2【4+2】环加成反应(45)
3.3.3考研试题实例(49)
3.4σ-键迁移反应(51)
3.4.1[1,j]σ-键氢迁移(52)
3.4.2[1,j]σ-键烷基碳原子的迁移(54)
3.4.3[i,j]σ-键迁移(55)
3.4.4考研试题实例(56)
下篇有机反应机理
第4章有机反应中的活泼中间体(61)
4.1碳正离子(61)
4.1.1碳正离子的结构(61)
4.1.2碳正离子的稳定性(62)
4.1.3碳正离子的产生方法(64)
4.1.4碳正离子的反应(65)
4.1.5非经典碳正离子(68)
4.2碳负离子(70)
4.2.1碳负离子的结构(70)
4.2.2碳负离子的稳定性(71)
4.2.3碳负离子的产生(73)
4.2.4碳负离子的反应(74)
4.3自由基(78)
4.3.1自由基的结构(78)
4.3.2自由基的稳定性(79)
4.3.3自由基的产生(80)
4.3.4自由基的反应(81)
4.3.5离子自由基(82)
4.4卡宾(84)
4.4.1卡宾的结构(84)
4.4.2卡宾的产生(85)
4.4.3卡宾的反应(86)
4.5乃春(91)
4.5.1乃春的产生(91)
4.5.2乃春的反应(92)
4.6苯炔(94)
4.6.1苯炔的产生方法(94)
4.6.2苯炔的结构(95)
4.6.3苯炔的生成方向及加成方向(95)
4.6.4苯炔的反应(97)
第5章有机反应机理(101)
5.1反应机理的推断(101)
5.2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机理(SN)(101)
5.2.1反应机理及类型(101)
5.2.2影响取代反应的因素讨论(102)
5.2.3紧密离子对理论(103)
5.2.4仲醇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的特殊性(104)
5.2.5考研试题实例(105)
5.2.6习题(107)
5.3消除反应机理(E)(113)
5.3.11,2-消除(β-消除)反应(113)
5.3.21,1-消除(α-消除)反应(115)
5.3.3热消除反应(115)
5.3.4考研试题实例(116)
5.3.5习题(118)
5.4碳碳重键的加成反应机理(122)
5.4.1烯键的亲电加成(122)
5.4.2烯烃亲电加成反应应用实例(124)
5.4.3自由基加成(指对烯键)(128)
5.4.4炔键的加成(128)
5.4.5亲电加成反应考研试题实例(129)
5.5对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机理(131)
5.5.1亲核加成反应机理(131)
5.5.2羰基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135)
5.5.3考研试题实例(136)
5.6羧酸衍生物的取代反应机理(145)
5.6.1反应机理(145)
5.6.2应用实例(148)
5.6.3习题(152)
5.7芳环上的取代反应机理(157)
5.7.1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机理(加成-消除)(157)
5.7.2芳香族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亲核加成-消除)(162)
5.7.3经苯炔历程的取代反应机理(消除-加成)(163)
5.8氧化还原反应(164)
5.8.1氧化反应(164)
5.8.2还原反应(168)
第6章分子重排反应(174)
6.1分子重排反应的含义和分类(174)
6.1.1分子重排反应的含义(174)
6.1.2分子重排反应的分类(174)
6.2亲核重排反应及其立体化学(174)
6.2.1邻二叔醇(pinacol)重排(175)
6.2.2瓦格纳尔-梅尔外因(Wagner-Meerwein)重排(182)
6.2.3二苯羟乙酸(benzilic acid)重排(184)
6.2.4霍夫曼(Hofmann)酰胺降级重排(186)
6.2.5贝克曼(Beckmann)重排(189)
6.2.6拜尔-维利格(Baeyer-Villiger)重排(192)
6.2.7过氧化氢烃重排(194)
6.3亲电重排反应(195)
6.4芳香族重排反应(196)
6.4.1联苯胺重排反应(196)
6.4.2傅瑞斯(Fries)重排反应(197)
主要参考文献(200)

前言/序言


现代有机合成导论: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 本书特色与目标读者 《现代有机合成导论》旨在为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及相关领域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和初级研究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有机合成化学基础知识框架。本书着重于阐述有机反应的基本原理、合成策略的构建以及在实际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前沿进展,内容涵盖了从经典反应的深入解析到现代催化体系的最新突破。我们力求通过严谨的理论阐述与丰富的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培养读者独立设计、执行和评估有机合成路线的能力。 第一部分:有机合成的基石 第一章:合成化学的逻辑与规划 本章首先确立了有机合成在现代科学中的核心地位,并引入了逆合成分析(Retrosynthetic Analysis)的基本思想。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官能团转换(FT)、碳骨架重排和连接点识别等核心工具,将复杂目标分子拆解为可获得的起始原料。重点讨论了合成路线的评估标准,包括步骤经济性、原子利用率(Atom Economy)以及对绿色化学原则的初步考量。此外,还探讨了目标分子结构复杂性与合成难度的关系,为后续章节的复杂反应铺设理论基础。 第二章:关键官能团的转化与保护 本章系统梳理了有机合成中最常用的一系列官能团的引入、修饰和去除策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碳-氧键的构建与断裂: 醇、醚、酯的合成、水解与还原,重点讨论了Diels-Alder反应在构建环状醚和内酯中的应用。 碳-氮键的形成: 胺的烷基化、还原胺化、Gabriel合成法的现代化改进,以及硝基和叠氮基团的转化路径。 碳-碳键的经典连接技术: 深入探讨了Wittig反应、Horner-Wadsworth-Emmons反应(HWE)的立体选择性控制,以及各种亲核加成反应在构建复杂碳骨架中的作用。 官能团保护策略: 详细分析了保护基团的选择、引入和脱除条件,包括酸敏、碱敏、氢解敏感和氧化/还原敏感的保护基团体系,强调在多步合成中保护基正交性的重要性。 第二章的重点在于理解每种转化的机理驱动力,而非仅仅记忆反应条件。 第二部分:现代合成的核心驱动力——催化 第三章:过渡金属催化的碳-碳偶联反应 这是本书的重点章节之一,集中讨论了自20世纪后期以来极大地革新了有机合成领域的钯催化偶联反应。内容涵盖了从基础到精细调控的各个层面: Suzuki-Miyaura偶联: 硼酸试剂的制备、反应机理(氧化加成、转金属化、还原消除)的详细剖析,以及其对杂环化合物合成的广泛适用性。 Heck反应与 Sonogashira偶联: 烯烃和炔烃的区域选择性与立体选择性控制,尤其是在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应用实例。 Buchwald-Hartwig胺化反应: 碳-氮键偶联的高效策略,以及新型膦配体设计对反应效率和底物普适性的影响。 C-H键活化导论: 介绍原子经济性极高的C-H键直接官能团化技术,这是未来合成化学的重要方向。 第四章:不对称催化导论 本章聚焦于如何通过手性催化剂或手性助剂实现对映选择性合成,这是现代药物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关键。 手性配体的设计原理: 从BIPHEP到PINAP,讨论了手性金属络合物的构建和立体诱导机制。 不对称氢化反应: 以Rh和Ru催化的不对称氢化为例,深入分析过渡态模型的构建对ee值的影响。 不对称环加成反应: 重点介绍有机小分子催化(Organocatalysis)在构建手性环状结构中的潜力,特别是利用脯氨酸衍生物催化的Aldol反应和Michael加成。 第三部分:合成策略与高级反应 第五章:自由基反应的当代应用 虽然自由基反应的控制难度较大,但其独特的选择性使其在某些复杂结构构建中不可替代。本章将超越传统的自由基链式反应,重点讨论: Giese反应及其现代改进: 自由基对烯烃的共轭加成,以及如何利用光氧化还原催化(Photoredox Catalysis)温和地生成所需的自由基物种。 自由基关环反应: 探讨生成五元和六元环体系的机制和立体控制。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化学原理: 简要介绍自由基策略在聚合物合成中的精确控制作用。 第六章:大环与杂环体系的构建 有机合成的挑战往往体现在构建具有特定张力和电子特性的环状结构上。 杂环化学基础: 深入探讨吡啶、呋喃、噻吩等五元和六元杂环的合成方法,如Paal-Knorr合成和Hantzsch吡啶合成的现代优化。 环加成反应的精妙: 不对称Diels-Alder反应在多环骨架构建中的核心地位。 环转移与重排反应: 介绍Claisen重排、Cope重排等热力学控制下的骨架重组反应,及其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战略价值。 第七章:高阶合成实例与案例研究 本章通过解析几例重大的天然产物全合成路线(如紫杉醇、多西他赛的关键片段),来整合前述所有知识点。学生将学习如何: 1. 识别目标分子中的关键挑战(如多手性中心、应变环系)。 2. 设计多条备选合成路线,并进行可行性、经济性和步骤效率的比较。 3. 在复杂合成的后期阶段,如何有效地使用新颖的催化方法来完成关键的键形成步骤。 结语:面向未来的合成化学 本书的结尾将展望合成化学的未来方向,包括流体化学(Flow Chemistry)在提高反应安全性和可放大性方面的潜力,以及计算化学(如DFT计算)在预测反应路径和指导配体设计中的应用。本书致力于让读者不仅掌握“如何做反应”,更理解“为什么这个反应是最好的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有机化学选论——立体化学与反应机理》的书名,在我眼里,简直就是有机化学学习者心中那一团熊熊燃烧的求知火焰的绝佳注脚。我之所以会被它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精准地命中了有机化学的两个核心且极具挑战性的领域。立体化学,光是这个词就充满了三维的想象空间,它关乎分子的形状,而形状决定了性质,决定了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在复杂的生命系统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一直觉得,理解了立体化学,才能真正领略到有机分子世界的精巧和别致,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奇妙体验。而“反应机理”,这更是把我们带到了化学变化的“幕后”,去探究每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内在逻辑和动力。知道反应是如何发生的,比仅仅记住反应式要强大得多,它能够赋予防我们预测、设计甚至创造新的化学反应。这本书的“选论”性质,让我觉得它不会是那种流水账式的堆砌知识,而是会精心挑选那些最能体现立体化学和反应机理精髓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阐释。这对于我这种渴望触及学科本质、寻求更深层次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严谨和深邃的气息,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我个人对有机化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解释“为什么”的奥秘。立体化学,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空间感和精密性,它决定了分子的形状,而分子的形状又直接影响着它的性质和反应。我一直觉得,理解了立体化学,才能真正抓住有机分子世界的精髓。而“反应机理”更是深入到化学变化的内在驱动力,了解了机理,就能预测反应的走向,设计新的合成路线,甚至解释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化学现象。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这两个最让我着迷的方面,这让我坚信,它一定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有机化学的理解更上一层楼。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立体化学中的手性、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等概念的深入剖析,以及它们在药物设计、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同时,我也希望能从反应机理的部分,学习到如何系统地分析一个反应,如何通过电子的流动来理解键的形成与断裂,如何运用各种理论工具来阐释反应过程。这本书的选论性质,也预示着它可能不会面面俱到,而是会精选那些最核心、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讲解,这对于我这种希望深入理解而非泛泛了解的读者来说,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凝聚着有机化学领域最令人着迷的两个研究方向:“立体化学”和“反应机理”。“选论”这个词,更是给我一种“精华提炼”的感觉,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会像普通教材那样面面俱到,而是会选择一些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学科深度和前沿性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我一直觉得,立体化学是理解有机分子性质和功能的基石。分子的三维构象,其微小的变化就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甚至决定了生命的进程。想象一下,一个左手形状的分子和一个右手形状的分子,在生物体内可能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这种精妙之处,总是让我惊叹不已。而“反应机理”,则是揭示化学变化内在规律的钥匙。了解了反应机理,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某个反应会以特定的方式进行,为什么某些条件下产率会显著提高,甚至能够预测从未见过的反应。这本书能将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领域进行“选论”,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它很可能能帮助我突破一些学习瓶颈,更深刻地理解有机化学的本质。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听朋友推荐的这本书,当时就觉得这个书名非常有意思——“有机化学选论——立体化学与反应机理”。“选论”两个字就暗示了这本书并非一本包罗万象的教材,而是会聚焦在一些关键的、有深度的议题上。立体化学,这绝对是理解有机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关键。我一直觉得,有机化学的美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分子的三维结构上,而立体化学就是揭示这种美感的钥匙。比如,为什么有些分子互为镜像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生理活性?这背后就是手性的奥秘。这本书能在立体化学方面进行“选论”,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它可能会选取一些最经典、最能体现立体化学重要性的例子来讲解,而不是被庞杂的知识点淹没。而“反应机理”更是有机化学的核心魅力所在。了解一个反应是如何发生的,比仅仅记住反应式要重要得多。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会生成特定的产物,为什么反应条件会影响产率和选择性,甚至启发我们去设计更高效、更绿色的合成方法。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在这两个方向上,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角和深入的洞见。它不是那种“从零开始”的入门书,而是更适合已经有一定基础,想要进一步提升理论深度和理解能力的读者。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名字吸引的。“有机化学选论——立体化学与反应机理”,光是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探索的乐趣。我一直认为,有机化学的学习,最核心的挑战也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理解分子那精巧绝伦的结构和变化莫测的反应过程。立体化学,它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着分子的空间维度,决定了它们是否能“合身”地与酶结合,是否能“对号入座”地发生特定的反应。我尤其对那些具有高度立体选择性的反应感到着迷,它们如何在众多可能的产物中,精准地指向唯一的那个。而“反应机理”更是整个有机化学的灵魂,它解释了化学反应的“来龙去脉”,从电子的迁徙到成键与断键,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逻辑和美感。这本书以“选论”的方式来阐述这两个主题,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它不会试图涵盖所有的细枝末节,而是会深入挖掘那些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概念,比如手性在药物中的重要性,或者某些经典反应的机理是如何被揭示出来的。这种深度和精选,对于想要真正理解有机化学精髓的读者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