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源地理

中国资源地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润田,李永文,李永文,管华,高建华 编
图书标签:
  • 资源地理
  • 中国地理
  • 地理学
  • 资源
  • 环境
  • 地图
  • 中国
  • 高等教育
  • 教材
  • 自然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1106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225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1
字数:38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资源地理》系国家“九五”重点出版图书《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之一,是我国资源地理综合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全书在全面总结我国近50年来有关资源地理研究成果与国外资源地理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对我国资源地理的总体特征、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保护,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对全国资源地理进行了分区与阐述。
  《中国资源地理》可供资源、环境、地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人员阅读参考,对政府有关决策管理部门亦具于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以作为高校相关专业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序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序二
前言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
第二节 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中国资源地理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
第四节 国外资源地理学研究的动态及发展趋势
第五节 中国资源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资源系统总体特征
第一节 中国资源系统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资源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 中国资源系统的功能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自然资源地理
第一节 气候资源地理
第二节 水资源地理
第三节 生物资源地理
第四节 土地资源地理
第五节 矿产资源地理
第六节 能源资源地理
第七节 海洋资源地理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国社会资源地理
第一节 旅游资源地理
第二节 人力资源地理
第三节 科技资源地理
第四节 教育资源地理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国资源管理与保护
第一节 资源管理与保护的意义
第二节 资源管理与保护现状
第三节 资源管理与保护的措施及建议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节 国外在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者关系上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三节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第四节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下篇 资源地理分区
第七章 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资源地理
第一节 资源形成背景与特点
第二节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三节 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京津冀鲁豫资源地理
第一节 区域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资源开发利用重点与制约因素
第三节 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晋陕蒙宁甘新资源地理
第一节 资源特点
第二节 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第三节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建议
参考文献

第十章 苏浙皖沪资源地理
第一节 资源形成背景与特点
第二节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三节 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湘鄂赣资源地理
第一节 资源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第二节 资源综合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
第三节 区域资源开发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完全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萃取自然的历史。不仅如此,历史还证明,人类社会的每一重大进步和变革,都是紧紧地伴随着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而变化。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今后还是如此。但必须指出,由于历史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在自然经济时代,开发的资源多属初级加工品,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多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加工次数增多,程度加深,物化到实物中的劳动量增加,人力资源愈成为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因素。因此,有的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战略资源是自然资源,发达国家的战略资源是社会资源,特别是人力与资本,后工业化社会战略资源是信息资源。虽然如此,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仍然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上所述,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它还是生产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决定地区间经济差异和国家间实力大小的重要因素。正因为这样,资源问题一直成为全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当世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由于人类需求的日益增长和资源本身的稀缺性、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资源与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更加明显地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中国来说,资源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紧缺,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等原因所决定的。由此,以资源为研究对象的资源科学和资源地理学及其有关学科的迅猛发展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资源地理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属于资源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各种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制约因素、地域资源种类的构成与数量和质量组合特征,并进行综合评价,为区域资源开发与保护服务。从性质上来讲,它属于地理科学与管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具有区域性、整体性、层次性等特点。
  作为资源地理学重要领域的区域资源地理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的中国资源地理学,由于起步更晚,长期以来处于比较后进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大型区域考察都把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结合起来,研究重点开始转移到综合评价、开发利用方向与宏观管理等方面,理论研究与技术手段革新也都取得了明显进步。但随着人们对资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的发展态势,特别是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加速实现工业化时期,第十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又刚刚开始,人口增长与资源相对紧缺,经济增长与资源供应不足等等,必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之一。因此,研究“中国资源地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国地理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完成《中国自然地理》丛书的撰写出版任务之后,以吴传钧院士为首的一批人文地理学家,自1992年开始酝酿,策划出版《中国自然地理》(丛书)的姐妹篇——《中国人文地理丛书》。1996年在开封召开的第二次编辑委员会议上,在讨论最后确定编写种数时,郭来喜教授极力主张除了原定的21册外,必须增加一册《中国资源地理》,这样才能保持丛书的完整性和时代性。这一建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同意。讨论分工时,与会人员一致同意这项编写任务由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来承担。这样,《中国资源地理》作为丛书之一,被列入了《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中。这一任务的确定,从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来讲,一方面感到很光荣,但另一方面也确实感到压力太大,任务很艰巨。原因是我们深知多年来资源地理学发展尽管速度很快,尽管理论与方法建设已有了一定基础,研究力量也有所壮大,但资源地理学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革新;全面、系统的科学著作还很少问世,中国资源地理方面的著作更是少见(中国自然资源地理方面的著作除外)。在这样情况下,承担这项编写任务确感惶恐。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服从丛书编委会的决定,知难而进,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着手工作,到2001年8月完成初稿,前后经历近两年的时间。在这近两年的时间里,编写小组全体成员根据丛书编委会制定的编辑宗旨、体例、结构等撰稿原则和要求,结合中国资源地理学的特点和自己承担的编写任务,共同经历了四个工作阶段:一是讨论和制定编写大纲;二是实地考察和广泛收集资料,如先后三次到北京有关部门作调查访问等;三是分头编写和反复修改;四是统稿、定稿。值得提出的是,在这四个工作阶段过程中,同志们都是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克服种种困难的坚强毅力去完成自己的编写任务的。其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资料的收集,尤其是社会资源材料和分区的系统材料感到格外匮乏。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于2001年8月上旬完成了这项编写任务。
  本书的宗旨是除了尽力体现丛书编委会提出的宗旨外,还有意通过这本书的编写,为进一步建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地理学添砖加瓦,并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本书的主要特点,从主观上来讲,力求突出以下几点:一是在学术思想上,在广泛吸收国内外有关资源地理方面的先进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力求使全书能够体现出时代特色。二是使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自始至终贯彻全书。三是在全书的内容安排上,力求不仅有资源的单项研究,还要有资源的综合研究。不但注意自然资源研究,还必须注意社会资源的研究,并尽量使二者紧密结合。四是要体现出区域资源地理学所具有的特色,加强各区资源地理的研究。上述想法虽有一定道理,但实践证明,并未完全实现,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客观条件(如资料缺乏),而且也在于我们的有限水平和编写经验的缺乏。正因为如此,中国资源地理书稿虽已初步完成,但在体系上、结构上、观点上、文字上、材料上等方面肯定会存在不少错误和问题,愿得到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的批评与指正。
  本书是一本集体著作。全书共分两篇,共14章。上篇(1-6章)总论,主要研究资源的概念与性质、资源地理研究的内容与发展进程、中国资源系统的总体特征、中国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各要素的地理特征、中国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下篇(7~14章)分论,根据区域内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形成背景、数量、质量及结构状况、开发利用的相似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将全国划分为8个资源地理区,分区研究了资源的基础及其制约因素,揭示了资源分布规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及方向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
《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的千年动脉》 一、 引言:历史的恢弘画卷 《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的千年动脉》并非一部关于地理资源的专著,它聚焦于一条贯穿古今、横跨欧亚大陆的文化、贸易与文明的交汇走廊——丝绸之路。本书旨在揭示这条道路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伊始,至近代逐渐式微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所承载的文化交流、技术传播、宗教融合以及经济往来的复杂图景。我们所探讨的,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宏大的人口流动与物质交换的实践,它深刻地塑造了沿线各文明的面貌,其影响至今仍在回响。 二、 贸易的脉络与商品的神话 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剖析了丝绸之路上的核心驱动力——贸易。我们首先探讨了“丝绸”这一标志性商品,它如何成为中国与西方世界建立联系的初始纽带。丝绸的生产技术,从桑蚕的养殖到复杂的织造工艺,其技术壁垒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使其成为一种超越普通货物的战略资源。 然而,丝绸之路远非仅限于丝绸。我们将详细描绘一系列关键的贸易物品及其流向: 东方输出: 除了丝绸,还包括精美的瓷器、具有药用价值的茶叶、漆器、香料(如肉桂、丁香)以及独特的金属工艺品。我们分析了唐宋时期瓷器通过海陆两条路线,如何影响了中东乃至欧洲的审美和生活习俗。 西方输入: 罗马的黄金、波斯的宝石(如青金石、绿松石)、中亚的良马(汗血宝马)、大宛的葡萄和苜蓿、以及印度的香料和棉纺织品,共同构成了输入东方市场的独特商品组合。 贸易路线的变迁也是本章的重点。从最初的陆上商道,到后来为避开沿途部落冲突和自然灾害而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贸易网络的动态调整反映了地缘政治和技术进步的相互作用。我们细致考证了粟特商人、大食商人、犹太商人等关键中介群体,他们如何利用语言和宗教的便利性,构建起高效的商业帝国。 三、 文明的碰撞与精神的交融 丝绸之路最深远的影响在于其作为“文明的输血管”所发挥的作用。本书第三部分将重点放在思想、宗教和技术的传播上。 1. 佛教的东传与本土化: 佛教的传入是丝绸之路上最重大的文化事件之一。我们详细考察了犍陀罗艺术,这种希腊化艺术风格如何与印度本土的宗教元素结合,并最终影响了中国石窟艺术(如敦煌、云冈、龙门)的造型体系。玄奘取经的故事不再是单纯的宗教传说,而是对跨文化知识获取的史诗性记录。 2. 异域信仰的播撒: 除了佛教,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信仰体系也沿着商道传入中土。我们分析了唐代长安城内不同宗教寺院的共存现象,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异域文化的开放程度与吸收能力。 3. 技术与科学的互动: 贸易也带来了对技术细节的交换。例如,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西传,极大地促进了中东和欧洲的知识积累与传播效率;而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知识(如印度数字系统经阿拉伯世界传入)和玻璃制造技术,也反哺了东方文明。 四、 沿线城市的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制约 本书的第四部分将叙事焦点转向了那些因丝绸之路而繁荣,又因其衰落而沉寂的城市。这些城市是文明交汇的实体载体。 我们以绿洲城市为例,如楼兰、高昌、撒马尔罕和布哈拉。这些城市的存在和繁荣,无不依赖于可靠的水源和防御体系。本书将探讨绿洲农业的脆弱性,以及气候变化(如河流改道、沙漠化加剧)对这些“生命绿洲”的毁灭性打击。 对于长途商队而言,自然环境是最大的挑战。我们通过历史记录和考古发现,重现了穿越戈壁沙漠和帕米尔高原的艰辛。这不仅涉及对骆驼饲养和水源补给的军事化管理,也包括了沿途设置的烽燧、驿站和军营所构成的复杂后勤网络。 五、 丝绸之路的遗产与当代意义 在总结部分,本书反思了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作用,并将其与当代全球化进程进行对比。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品运输线,更是一种互联互通的哲学。它证明了不同文明在追求共同利益时,可以超越语言、种族和宗教的隔阂,形成紧密的经济共同体。 我们探讨了丝绸之路在后世历史叙事中的变迁,以及它如何成为现代地缘政治和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符号。本书的结论是,理解丝绸之路,就是理解人类文明相互依存的内在逻辑——即繁荣往往诞生于开放与交流之中。 结论: 《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的千年动脉》是一部关于人类迁徙、贸易网络、文化融合和历史韧性的编年史。它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视角,审视这条伟大道路如何从地理概念演变为世界历史的永恒主题。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期待已久的“中国资源地理”,拿到手的那一刻,内心是激动又好奇的。我一直对我们国家广袤土地上的宝藏充满了兴趣,总觉得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隐藏着无数的故事和价值。这本书的名字,大气又直接,仿佛点明了它要讲述的核心——关于中国,关于资源,关于这片土地的地理脉络。翻开第一页,熟悉的地图展开,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它不再仅仅是二维的地理标识,而是被赋予了深度和内涵。我想象着,那些标注在地图上的山川河流,那些闪烁的矿藏点,背后都蕴含着怎样的形成过程,又承载着怎样的经济、社会、乃至历史意义。我脑海里闪过那些关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古老传说,这本书会不会就是对这些传说最科学、最系统的解读?它会不会揭示出,为何某些地区物产丰饶,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贫瘠?资源的分布是否也遵循着某种神秘的规律,如同生命体的脉络般,在这片土地上蜿蜒流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文字和地图下的,关于中国最本质的财富密码。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抽丝剥茧”来形容。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一步步深入中国资源地理的复杂肌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区域资源特色的对比分析。比如,对比东北的森林和矿产资源,与华北的煤炭和水资源,再与西南的生物多样性和矿产资源,这种横向的比较,让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和劣势更加鲜明。它让我意识到,中国地域辽阔,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这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书中对海洋资源的阐述,也让我对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及其蕴含的巨大潜力有了新的认识。从渔业到油气,再到战略性的蓝色经济,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让我明白了,中国的资源不仅仅局限于陆地,海洋同样是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宝藏。

评分

读完“中国资源地理”,我感觉像是进行了一场宏大的中国地理探险。作者的叙述并非枯燥的条目罗列,而是将冰冷的数字和事实,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尤其对关于水资源的部分印象深刻,那些关于长江、黄河的流域开发,关于不同地区水资源短缺与过剩的对比,让我对“南水北调”这样的宏大工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调水计划,而是背后复杂的地理、生态、经济考量。我还看到了书中对矿产资源的详尽描述,从煤炭、石油到稀土、金属,每一个矿种的分布,都仿佛在讲述一段地质演变的史诗。想象着那些深埋地下的宝藏,它们是如何在地壳深处孕育,又如何被人类发现并利用,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着迷的科学故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资源的丰富多样,也让我看到了在有限的资源面前,人类智慧与自然的巧妙互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有什么”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利用”和“如何保护”的书,充满了现实意义和前瞻性。

评分

“中国资源地理”这本书,是一次深入骨髓的“中国制造”的溯源之旅。我一直好奇,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产品,它们的原材料都来自哪里?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解答了我的疑惑。它让我了解到,中国在某些关键矿产资源上的全球地位,以及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如何支撑起中国的工业体系。书中对能源资源的分析,特别是对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的论述,让我对中国的能源结构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关于“生产力”的书,更是关于“原料”的书,关于“基础”的书。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背后,是这片土地上丰富的资源在默默地支撑。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中国制造”的底气何在,同时也让我反思,在资源日益紧张的全球背景下,如何实现更高效、更可持续的资源利用。

评分

“中国资源地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是,它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中国这片土地的认知边界。很多我过去只是模糊概念的地理区域和资源类型,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清晰、详尽的阐释。例如,书中对森林资源的分析,不仅仅是简单的面积统计,而是深入到不同森林类型的分布规律、生态功能,甚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地区植被茂密,而另一些地区则显得荒凉。同样,对于草原和湿地资源的描述,也让我看到了这些脆弱生态系统的价值和面临的挑战。这本书没有回避问题,它坦诚地揭示了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展示中国的资源禀赋,更是在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种厚重的现实关怀,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