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东方 居住空间XV

禅意东方 居住空间XV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滢,马勇 著
图书标签:
  • 禅意设计
  • 东方美学
  • 居住空间
  • 室内设计
  • 家居装饰
  • 日式风格
  • 简约风格
  • 空间规划
  • 文化艺术
  • 生活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365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852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96
字数:1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定位精准,知识性强;
2.一线知名设计师作品年度巨献。

内容简介

《禅意东方 居住空间XV》为“禅意东方”系列图书第15辑,“禅意东方”系列图书每一辑都精选案例,优中选优,紧随东方风格设计新潮流、新热点、新主题,为读者全面展示年度东方风格设计新风向。本书臻选本年度40多个全球新东方风格案例,皆为一线名师打造。中式风格空间富有东方情韵与雅致禅意,东方文化之精髓皆浓缩于空间之内。空间气韵与空间表现手法皆是本书要呈现的重点内容,年度经典之作,思想性、艺术性、参考性与鉴赏性兼具。

作者简介

黄滢,欧朋文化主编,专注于空间环境设计类图书的编辑出版,热爱东方文化,大力推崇将文化融入当代设计之中。致力于将国际先进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设计成果引入中国,同时将中国优秀的设计师、设计作品推向国际,构架起国际国内设计交流的桥梁。策划出版了《禅意东方》《万有引力》《宴遇东方》《宴遇》《简美》《浪漫新古典》等系列畅销书,在设计界、地产界、设计院校赢得良好口碑。

精彩书评

追“禅意东方 居住空间”系列图书,如今已经到15辑了,每一期的《禅意东方 居住空间》为我的必读图书之一。我想作为一名当代中国室内设计师,特别是如果对东方意蕴空间心向往之就更应该读一读,不仅可以激发你的创作灵感,学习借鉴一线设计名师的设计创意与匠心,更能在品读之时,宁心静气,感受扑面而来的氤氲禅意,心宁而意动,身静而思远!

目录

二木
Two Wood
把温度写入设计
Weave Temperature into Design
灵性东方,温润中式
The Oriental, the Chinese Style
行头
Wardrobe
春风笑,润绿珠
Spring Breeze, Green Bead
大道无形,和光同尘
The Grand Invisible but Accompanied with Light
超脱物外,禅韵灵动,微小处见真章
Aloofness, Zen, and Tininess
大处见刚,细部现柔,不着一笔而尽得风流
The General Tough, the Detailed Soft, the Romantic Not Deliberate but Imposing
进则指点江山,退则闲云野鹤
Advance to Power, Retreat to Leisure
人文大宅的礼赞
Respectfully Praise by Big House
精神与文化,共同创造富有生命力的空间
Spirit and Culture to Establish Space Vitality
龙行踏绛气,天禧传世家
Auspicious with Dragon, Happiness to Aristocratic Family
优雅简素的东方情怀
Oriental Feelings Simple and Elegant
大隐于市,喧嚣处寻觅逸趣风雅
Be Hermits in Cities, Seek Fun and Grace in Prosperity
空间共山水一色,科技与生活同在
Water and Hill Altogeth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Life
一派江山千古秀
Landscape Always Beautiful
未来
The Future
书中画玉
Refined Pictures in Book
承泰山文化,养天地浩气
Culture from Taishan Mountain, Noble Spirit of Earth and Land
山之沉稳,云之悠闲
Calm out of Mountains, Leisure in Clouds
扭院儿
Twisting Courtyard
墨痕
Ink Trace
澈之居
Purified Residence
秋韵·向度
Autumn·Dimension
摆渡
Ferry
理想之城,无需远方
Ideal City in Hand
现代手法重现国学书院气质
Modern Techniques for Representing Sinology Academy
墨舍
Ink House
热带植物王国里的悠然禅意
Zen in Kingdom of Tropical Plant
眼前的灰不是灰
The Gray Be Not That Gray
一袭烟雨任平生,一曲江南风波定
All Enjoyment in Misty Rain, Only Tranquility in Jiang-Nan Music
杭州泛海钓鱼台
Hangzhou Fanhai Fishing Terrace
杭州柏悦酒店
Hangzhou Park Hyatt
日本京都四季酒店
Kyoto Four Seasons Hotel
合肥万达文华酒店
Hefei Wanda Culture Hotel
斯里兰卡Hambantota 香格里拉酒店
Hambantota Shangri-La Hotel
重庆大足龙水湖国际旅游度假区
Chongqing Dazulong Lake International Tourism Resort Area
朱家角安麓酒店
Zhujiajiao Ahn Luh Hotel
深圳中洲万豪酒店
Shenzhen Zhongzhou Marriott Hotel
南浔求恕里花间堂
Nanxun Qiusuli Flower Hall
品伊创意艺术设计研究院
Pinki Creativity Art Design Institute
南京东方荟
Nanjing Oriental Collection

精彩书摘

设计师向来喜欢给项目起名字,带着各种期许与设定,或许已不仅仅只限于拟人化,且要好看、耐看,要有性情、气质,要不同俗、不自媚,要能满足功能需求、有精神层面的寄托,还要能随着时光变、年岁增、科技日新月异地更新……在这种标准下,设计确实是件永无止境的事,当然,乐趣也伴随始终。这套叫“二木”,比起“小白”(“小白”:另一项目名称),是另一种角度的“素”,进入室内会感觉更自在、更放松。
一层和地下一层都有庭院,其实“二木”的命名及其包含的基调本身,也是源于庭院基础。于是堆草成坡,有褶皱,去起伏,有显有藏。各类树木移来的时日尚短,还未葱葱,但从枝丫上也能想象出全盛时的模样。叠石为山,就在筑得的小池那端,映得一池子水都深了起来。其后的岁月里,白墙会有雨迹、苔痕,光阴混进去,这小山小水也就成了大写意大山河。院子里种了枫、银杏和松,随着季节,庭院里素山、绿水、红叶、黄花、白果、浅草地交替或同时出现,想来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冬,至于落雪,估计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双客厅、双厨房,面积都不大,却相互呼应。中空挑高,二楼起居室与楼下对望。空间关系有模糊的交织,有相互的连续和呼应。用美学的视角借着材料在天、地、墙以及家具间游走来建构体块关系,靠这种建构来承载多元且丰富的空间情感,结合地域去描绘出倡导的生活方式。从回望传统文化的绘画里,演绎出独特且适合的图案,是建构载体上的一处不经意的风景,是隐喻,也是表述。
如果说“小白”属于当代的设计思考,有着距离感以及对未来的期许,用的是极简的表述方式,那么“二木”用的则是东方的思考方式,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东方人喜欢用木来构建,从白屋到朱楼,从庙宇到殿堂,王朝更迭、家族兴盛,修葺、重建……木的品级有区分,而本质并无差别。木材本身有生命、有温度,和人的关系是多重的,既关乎自然,又关乎时间。
设计师一直希望空间剥离社会属性,让空间与材料回归本身。以材料的特性,辅以人工,或单一或混合,寻求一种平衡的状态,让其只为空间所用,以一种基本的方式诠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让我们只在意内部空间和材料之间的、经美的方式过滤过的本质的建构对话。
“二木”没有对抗,也没有显性物质的标榜,有的只是属于生活层面对本真的思考;是剥离文化,追问本质和精神诉求之后的建构。在终构建完成后,内部家具有几种形态与之呼应:藤编、布艺、皮沙发、木头与玻璃配搭成的桌几等,以其多元共生的复杂性去承载对空间的思考。艺术是空间的眼,使“形式”的完整性得以充分体现,用空间的气韵去触碰人对空间的感受,寻找与自然触动时的那种互动情感交流。后呈现的是易居且宜居的空间,极为舒适。
可以想象“二木”在未来岁月中涤荡出的温润,素色墙壁与时光形成的绝妙调和感,整个空间应当还会衍生出一种清雅的气息。空间洁净、宁谧,同时又生机勃勃。人在其中,看云流走、鸟飞去,光影缓动,长风徐来。

前言/序言

元代文化:开疆拓土气魄雄,外贸广传青花韵,民生百态元曲中
十三世纪中叶,蒙古以其强大的军事武力,灭宋灭金,入主中原。1279 年,忽必烈率大军覆灭了汉族在南方的赵宋政权,进而控制了整个中国的土地。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l个,也是唯一一个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统治90 多年,因战乱的洗劫,草原民族入主中原的文化差异,加之元朝社会治理水平低下,朝堂上简单粗暴,令社会经济发展迟缓甚至停滞,没有达到宋朝时的兴旺繁荣。
当然元朝也有其贡献,首先是扩大了中国疆域,收复云南,将西藏纳入版图,基本奠定了现在中国的版图,这是它对中国历史的第l大影响。元朝作为异族入主中原,对边疆统治的有效性与稳定性也得以提高。另外,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同时,在地方推行行省制,统辖地方军事、行政、财政事务等,对现代的行政管理体系影响较大。
在制度上,元朝对宋朝的衔接有很多断裂、更替以及简化。比如宋朝有十分发达的政府采购制度,对所需物品是拿钱到社会上采购,而元朝则变成了“诸色户计”制度,就是将政府所需产品指定一部分人专门生产,而且是世代生产,一些指定生产某种特殊产品的商家,不允许改行。
蒙元对中原的征服战给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后来虽然有所恢复,但人口指标和经济水平都还是未能达到北宋的水平。与前朝相比,有所进步的地方有:陶瓷方面出现青花瓷,农业上棉花种植的推广,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等。
相对前朝,元政府更加积极和有意识地发展对外贸易,成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元青花瓷的外销数量、质量等方面,较宋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和提高。现今土耳其和伊朗两国的博物馆里,还收藏着一些极为珍贵的元代青花瓷器。
程朱理学确立统治地位,成为官学
程朱理学在元代思想界占统治地位。尊奉程、朱的理学家把“三纲五常”
上升到世界本体的高度,理学日益成为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工具,“后之时君世主,欲复天德王道之治,必来此取法矣”(《宋史·道学传》)。元朝为了便于统治中原,开始利用儒学思想,理学成为官学。元朝的许衡、郝经、窦默等积极用世,在理学上“承流宣化”,不重玄奥。刘因、吴澄、许谦等人闭门冥索,高蹈不仕,理学学说趋于幽玄。陆学(“陆”指陆九渊)人物多屏迹山野,不改陆学“自识本心”的宗旨。这些理学家中,以许衡、刘因、吴澄有影响,称为元代三大“学者”,许衡、刘因被称为“元之所以藉以立国者也”。为了更好地推行理学,理学家们采用避繁就简,兼取陆学“自识本心”的简易方法。如许衡自问自答地说:“人与天地同,是甚底同?……指心也,谓心与天地一般。”这里所谓的“天地”是指宇宙本体,亦即天理。而“心与天地一般”,也就是人心就是天理。许衡提出“治生高为先务”思想,重视民生日用。而刘因的“返求六经”和“古无经史之分”的经学思想,是明清经学思想的滥觞。
由于把朱熹的《四书集注》定为官本,理学成为官学,势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读书、讲学之风,上自帝王贵族,下至儒生庶民,崇儒风气大盛。“而曲学异说,悉罢黜之。”
元曲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另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文人投身于元曲创作中,绽放出夺目的战斗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高,不识字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令元曲常葆艺术魅力。元曲包括散曲和戏曲(杂剧和南戏),而杂剧以其艺术上的创造性、内容上的现实性,成为这个时代文学艺术的代表。
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体裁
小令源于唐末五代。通常以一支曲子为一首,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但可以将这支曲子再重复一遍,也可采用“带过曲”的方式,即续写一二个宫调相同而音律衔接的曲调。每句用韵,并加衬字,形成腔格固定、表达自由的特色。由不同曲牌同一宫调的若干支小曲联缀成套,称为套数或散套。散曲共有六宫十一调,共十七宫调。散曲曲调来源很广泛,有来自民间的“里巷之曲”,又有北方、西域少数民族的“胡夷之曲”。明人徐渭云:“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徐渭《南词叙录》)可见,元散曲是继承宋金人词,吸引民间俗曲和少数民族乐曲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新体文艺。元人杨朝英编《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和《阳春白雪》,选录元人散曲,传世至今。
著名的元曲作家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卢挚、王和卿等人,后期有刘致、张可久、乔吉等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引人追思:“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关汉卿的《窦娥冤》影响深远:“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千古传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张可久的《折桂令·九日》也是妙辞佳作:“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元代少数民族曲家人才辈出,见于记载的有畏兀儿人贯云石、全子仁,回回人马九皋、萨都剌、丁野夫、兰楚芳、赛景初、金云石等,女真人奥敦周卿、王景榆等,蒙古人阿鲁威、杨讷等。其中马九皋之词,被评如“松阴鸣鹤”。而贯云石尤以散曲闻名,其号酸斋,与号甜斋的曲家徐再思齐名,后人将他们的作品合辑为《酸甜乐府》。朱权评其词如“天马脱羁”,姚桐寿称其“所制乐府散套,骏逸为当行之冠,即歌声高引,可彻云汉”(姚桐寿《乐郊私语》)。
元代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两大系统
杂剧是我国历代歌舞艺术、讲唱伎艺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新的戏曲形式。我国戏剧产生于唐代。自宋开始,一些大城市就曾建立勾栏、瓦舍,许多民间艺人在里面进行说唱表演。金中都的院本,就是宋代市民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动作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戏剧艺术。它以唱为主,唱词由同一宫调的套曲组成,句尾入韵,并有科(动作)、白(念白)相配合表述剧情。每一出剧通常分为四折,剧前或两折之间可加“楔子”。演出时由一个演员(正末或正旦)演唱到底,其他演员只作配合的科白。杂剧初盛于山西、河北,大都(今北京)是前期杂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玉京书会等是大都创作剧本和唱本的团体。元代有名的剧作家是关汉卿,被誉为“编修师首”“杂剧班头”,自称“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通五音,六音滑熟”(关汉卿《石伏志》)。其中《窦娥冤》《单刀会》《拜月亭》等闻名遐迩。王实甫的《西厢记》,《录鬼簿》中称之为“天下夺魁”。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等,都是这个时代的名剧。明代以后“元曲四大家”就是指的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南戏又称“戏文”,原是浙江温州一带的地方剧,宋徽宗宣和年间开始流行,到南宋时已很兴盛。明祝允明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祝允明《猥谈》)入元后,“南戏”被当作“亡国之音”而遭受歧视。
元中期后,由于杂剧转衰,南戏得到发展。南戏也由唱词和科诨组成。唱词多采自宋词和里巷歌谣,其曲调除民间曲调外,还有大曲、曲破、佛曲、舞队、影戏、鼓板、唱赚等,但不限宫调,不限折数,一剧演唱也不限一人,比较自由灵活。同时,它的声腔也有了发展,“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昆山腔是元末形成的,“善发南曲之奥”(魏良辅《南词引正》)的昆山人顾坚起了很大作用。海盐腔的首创者是畏兀儿人贯云石。高则诚的《琵琶记》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
元曲的体制在元代得以完善,现为以下六个方面:宫调、曲牌、曲韵、平仄、对仗、衬字。
元代诗词
对于元代的诗词,后人的评价是这样的:“元诗尤繁富观,诸作者多宗温(庭筠)、李(商隐),间学长吉(李贺),其病为纤浓,为繁缛。”“元诗矫宋流弊,而失于多学晚唐,然其佳者则婉转惆怅,附物切情,工整而流逸,清新而秀丽,虑周藻密而不涉于粗疏,意深韵远而不失之径直。”
元初诗坛,北方以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等为代表,风格淳朴;南方如方回,宗江西诗法,戴表元力主变宋代精细清新句法。
元代中期进入了元诗的繁荣时期。“大德延祐间,松雪(赵孟頫之号)尔雅风流,实为倡始”。继而虞集、杨载、范亨、揭傒斯,号称“诗歌四大家”。他们的作品讲究典雅清丽,内容多为应酬闲逸之作,比较空泛。此外马九皋、萨都剌的诗也颇负盛名。尤其是萨都剌的诗,敢于触及时事,表露自己内心的爱憎,如《鬻女谣》《江南怨》《征妇怨》等揭露了官府的腐败和民众的苦况,给诗坛吹带来新的风气,他还善作词,《念奴娇 · 登石头城次东坡韵》和《满江红·金陵怀古》就是豪迈慷慨,抒情写景的佳作,展示一首如下:
《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
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元朝后期的诗坛以杨维桢为著名,其诗号称“铁崖体”,其七古歌行追求新异,竹枝词清新通俗。作品中不乏现实主义作品,如反映盐民悲惨生活和揭露盐商骄奢淫逸的《盐商行》等。王冕的诗也有不少揭露元末社会矛盾的,如《伤亭户》《江南妇》等。
元代书画
元代没有设画院,画家多是士大夫或在野的文化画家,他们创作自由,因而摆脱了南宋画院刻意求工、注重形似的形式主义习气,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文人画占画坛主流,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在创作思想上继承北宋末年文同、苏轼、米芾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元代绘画抽象简阔,且气势恢宏,草木灵动,至今仍然是中国画的主要流派,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在元代短短90 余年内,画坛名家辈出,其中以赵孟頫、钱选、李锈、高克恭、王渊等和号称“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负盛名。
元代绘画以山水画为盛,元初山水画家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托复古以寻求新路。开一代风气的大画家赵孟頫主张“不求形似”,广泛吸收名家之长,强调书画同源,并将书法用笔引入绘画创作中,形成多种面貌。他早年学晋唐,多青绿设色,如《谢幼舆丘壑图》,空勾填色,不加皴点,格调古拙;46 岁以后赵孟頫师法五代董源和北宋李成、郭熙,以水墨为主,有时将水墨与青绿画法有机结合,一扫南宋院体积习,发展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成就突出。赵孟頫作为元代书画的巨匠,提倡人物画要继承唐人技法,山水画要学五代人董源、巨然。他作画精于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并以书法笔调写竹,用“飞石”法画石,自成清腴华润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圆转流美,骨力秀劲,世称“赵体”,“篆、籀、分、录、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史·赵孟頫传》)。赵孟頫爱画马,有《浴马图》《人骑图》《奚官调马图》《秋郊饮马图》等作品传世。其中,《浴马图》画面共绘奚官九人,骏马十四匹,场面宏大,马姿生动多变,各不相同,但皆悠闲自在。奚官也是姿态各异,流露出爱马如命、尽守职责的神态。赵氏用笔纤细准确,不但人物须眉清晰、衣纹飘逸,连人马站在水下的部分亦以淡笔表现出来,以见湖水之清澈。
《调良图》亦是名作,白描画一人一马,在疾风中,衣袖与鬃须随风飘扬飞动。画中的人马,用细劲的中锋笔法描绘,生动而传神,呈现豪迈而沉潜的意态,笔意精练而神形俱全。
赵孟頫的人物画一样传神,如《红衣罗汉图》描绘的是西域僧人趺坐之状,深目高鼻,浓髯大耳,一手作平伸说法相,宁静而和睦,又不失庄重慈祥之态。僧人的红垫、红屐,皆刻画得很工细,尤其是脸部,肤色细腻,落笔精巧,质感强烈,形象生动。
高克恭也是元代负有盛名的画家,他学画“始师二米(米芾、米友仁),后学董源、李成,墨竹学黄华,大有思致。怪石喷浪,滩头水口,洪琐泼染,作者鲜及”。时人将他与赵孟頫并提,有“近代丹青谁豪,南有赵魏北有高”之说。
元代中后期,崛起倪瓒、黄公望、吴镇、王蒙这四大家。
倪瓒之画常有很多题跋,抒发画家的胸中逸气,他在自题画《墨竹》中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这种写胸中逸气而不求形似的风格,正是元代绘画的特征。倪瓒55 岁时创作的《渔庄秋霁图》极负盛名。画卷描绘江南渔村秋景及平远山水,以其独特的构图显露个人特色,即所谓的“三段式”。画面以上、中、下分为三段,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段为中景,不着一笔,以虚为实,权作渺阔平静的湖面;下段为近景,坡丘上数棵高树,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见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中国画极为讲究笔法。倪瓒在前人所创“披麻皴”的基础上,再创“折带皴”,以此表现太湖一带的山石,如画远山坡石,用硬毫侧笔横擦,浓淡相错,颇有韵味。其画中之树也用枯笔,结体有力,树头枝丫用雀爪之笔型点划,带有书法意味。画的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达到诗、书、画的完美结合。倪瓒平实简约的构图、剔透松灵的笔墨、幽淡荒寒的意境,对明以后的文人画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黄公望发展了赵孟頫的水墨画法,并上追董源、巨然,多用披麻皴,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作品有浅绛和水墨两种面貌。他的浅绛山水,烟云流润、笔墨秀逸、气势雄浑;水墨山水,萧散苍秀、笔墨洒脱、境界高旷,其韵致高于赵孟頫。
吴镇的山水树石以董源、巨然为归,间及荆浩、关仝,多用湿笔,笔法雄劲,墨气浑润。题材以《渔父图》为多,主要描写江南湖山景色,表现画家避世幽居、浪迹江湖、寄兴山水的隐士生活。作品往往题以秀劲潇洒的草书诗词,使诗书画相得益彰。
王蒙是赵孟頫外孙,除受赵孟頫影响外,也曾得黄公望指点,又直窥董源、巨然画法。他的山水画以水墨为主,间或设色,善用枯笔,创牛毛皴、解索皴法。其作品布局饱满、结构茂密,山峦多至远近10 层,树木不下几十种,笔法苍浑,有蓊郁秀逸、浑厚华滋之致。
此外,钱选善人物花鸟,任仁发善人物鞍马,王冕善梅竹,著有《梅谱》一卷。书法与赵孟頫齐名的是康里人巎巎,“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元史·巎巎传》)。边鲁、普颜不花、丁野夫、萨都剌亦善画。
元代人物画,远不如山水、花鸟画兴盛,与前代相比,日渐式微。后随着宗教的风行,在佛道人物画方面,有一定提高。
元代人物画家中,赵孟頫为一代大家,他善画人物、鞍马,师法晋唐和北宋李公麟,善用铁线描和游丝描,笔法劲健,设色清雅,格调古朴浑穆,面貌多样。其他名家还有刘贯道、何澄、王振鹏、钱选、任仁发、张渥、卫九鼎、王绎、颜辉等人。刘贯道师法晋唐,集古人之长,笔法凝重坚实,人物意态舒畅,为元初高手。何澄继承南宋院体遗规,开元代人物画逸笔先路。王振鹏师法李公麟,笔法流畅劲健,人物神情生动,白描间以淡墨渲染,突破了一般只用线描的程式。钱选人物画学自晋唐,衣纹多用顾恺之高古游丝描,工稳而不板滞,蕴清秀于古拙,自成一种格调。任仁发人物鞍马师法唐人,笔法工细流畅,笔调明快清丽,保留了较多的唐人传统,但亦有自己风貌,在元初与赵孟頫齐名。张渥以画白描人物见长,师法李公麟,用笔流畅飘逸,形象真实,栩栩如生,被誉为“妙绝当世”。王绎善画肖像,笔法细劲,造型准确,神态生动,在元代肖像画家中成就为突出。颜辉在宗教人物画方面,负有盛誉,他用笔粗润豪放,略近南宋梁楷泼墨法,于水墨晕染中现出凹凸效果。
元代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的绘画,随着文人画的兴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发生显著变化。其题材往往寓意高洁、孤傲,寄托画家的思想情操。艺术上讲求自然天趣,不尚雕饰和工丽,提倡以素净为贵,主要用水墨技法表现。其画风开启了后来的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先声。著名花鸟画家有钱选、陈琳、王渊、张中等人。他们在继承宋代院体花鸟画的基础上各变其法。钱选变工丽细密为清润淡雅,晚年更创不假雕饰的水墨写意和彩色没骨的画法。王渊师法黄筌,作品多用水墨法,变工整富丽为简逸秀淡,是元代成就突出的花鸟画大家。陈琳、张中笔法粗简,突破了宋代院体绘画一丝不苟的规格。竹石画家著名的有高克恭、赵孟頫、柯九思、吴镇、顾安、倪瓒等人,大都继承文同、苏轼或王庭筠的传统而有自己特色,以水墨法见长。张逊善画双钩竹,在元代几成绝响。其他竹石名家尚有李倜、谢庭芝等人。以画梅著称者有邹复雷、王冕等人,他们多学自仲仁和尚和杨无咎。邹复雷笔法雄秀洒脱、墨气清润。王冕墨梅枝干挺秀,笔法简洁,深得梅花清幽之致。
元代壁画比较兴盛,分布地区也很广,在继承唐宋和辽金壁画传统基础上亦有新的变化,因而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从实物遗存和文献记载看,有佛教寺庙壁画、道教宫观壁画、墓室壁画、皇家宫殿和达官贵人府邸厅堂壁画。寺庙、宫观壁画的题材内容以佛道人物为主,殿堂壁画大都描画山水、竹石花鸟,墓室壁画主要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有人物,也有山水、竹石、花鸟等。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明应王殿元代杂剧演出壁画,为人们提供了十分生动的杂剧演出情况和舞台设计、服饰等珍贵资料。山西永济县永乐宫壁画是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罕见的巨制,其中三清殿《朝元图》一套朝谒道教高尊神元始天尊的壁画,全部构图计人物286 个,每个人像高2 米以上,在形象造型和构图设计上都达到了相当卓越的水平,勾线劲紧有力而又宛转自如,流动飘荡而又严谨含蓄,绘画技法极为精湛成熟。
元代青花瓷
2005 年7 月12 日,元代“鬼谷下山”图青花瓷罐在佳士得拍卖专场上,拍出1 568.8 万英镑(约2.45 亿元人民币),创下当时亚洲艺术品拍卖的高成交价。
中国瓷器源远流长,以青、白、黑、蓝诸色而闻名于世,青花瓷在唐代已经诞生,但并没有形成主流,宋代时鲜制,因为宋代名窑辈出,以工艺的精湛和装饰风格的内敛闻名,达到了瓷器制作的巅峰。
元代瓷器的发展延续了磁州窑、钧窑、哥窑、龙泉窑等名窑的工艺,创造了卵白釉瓷、枢府釉瓷、祭蓝釉瓷、釉里红、青花瓷等几十种新品种瓷器。元青花的釉面先后有三种:影青釉、白釉、卵白釉。元代景德镇具中国特色的要数元青花和元釉里红瓷器。
青花瓷是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再施以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以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纹饰丰富,弥久犹新,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
元代是南北文化大融合的激烈时期,碰撞的结果是形成了旷达豪放的元代艺术特色。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简明畅快的构图,浑厚豪迈的气势,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元青花瓷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在元代社会,青花瓷还没有成为宫廷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酒具、明器外,主要产品是对外输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而元时生产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壶则多销往菲律宾。除了外销,元青花生产者对内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中小型瓶、炉、笔山、高足碗、连座器等。
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几种风格。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其中,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清代龚轼曾盛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但是,在中国早期的陶瓷艺术研究领域还没有元青花的一席之地。由于元青花在14 世纪输出到西亚、南非、欧洲等地,现世发现的元青花瓷反而以在土耳其王宫里收藏的数量多、质量精。直到20 世纪50 年代,美国学者波普以青花云纹象耳瓶为蓝本进行研究,才揭开了元青花研究的序幕。元青花瓷被视为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结晶而受到重视,加之存世数量稀少,被收藏界视为珍宝。
元代青花瓷
元青花瓷在装饰上构图巧妙、色彩稳重、釉下绘画灵动,因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元代青花的装饰特色表现为构图严谨、繁复密集、层次多、画面满、留白少,一件器物往往多达七八层甚至十层。各装饰带之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给人以和谐完美、富丽典雅之感。另外,在辅助纹样上,变形莲瓣纹的使用数量多,应用范围广,无论是肩、腹还是盘心,都显得协调自然。
在装饰图案上,元青花饰纹基本上以中国传统图案为主,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
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主要类型有历史题材、民间传说、教化故事等,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元青花的辅助纹饰品种繁多,有图案性质的写实内容或几何纹样。明以后,青花瓷纹饰大多沿袭元青花画法,但略见变异。元青花常见的辅助纹饰有缠枝花、波浪、变体莲瓣、云肩、卷草纹、钱纹、菱形、蕉叶、锦纹、如意云头、回纹等。
现存武汉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四爱图梅瓶,是元代青花瓷装饰人物的代表性器物。梅瓶以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为特色,因为瓶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在宋时称为经瓶,常作盛酒用器,要求造型优美。四爱图梅瓶瓶高38.7 厘米,口径6.4 厘米,底径13 厘米,小口外撇,短颈丰肩,胎白体重,施白釉,绘青花,腹部饰青花四爱图: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足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是罕见的元青花精品。
从元代至明清和现代,青花瓷无疑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而风靡了世界数百年之久,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脱离元代瓷器开创的影子,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文化奇迹。
禅意东方:居住空间XV 《禅意东方:居住空间XV》并非一本简单的室内设计画册,它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东方美学对话,一次对现代生活与古典精神的深度融合探索。本书旨在打破传统居住空间的固有边界,以一种更为超然、内敛的视角,审视并重塑我们与居住环境的关系。它不着眼于流于表面的装饰堆砌,而是致力于挖掘东方哲学中“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将其精髓渗透到每一个居住空间的肌理之中。 本书的主题“禅意东方”,并非局限于某一个地域或朝代,而是提炼了东方文化中最具普世价值的精髓——宁静、和谐、自然、留白、以及对内在精神的追求。我们将“禅”视为一种状态,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当下和自我的觉察。而“东方”,则象征着一种根植于历史、哲学、艺术的深厚底蕴,一种对生命本源的尊重,一种对自然万物的敬畏。 为何是“居住空间XV”? “XV”在这里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序列号,它更象征着一种成熟、一种沉淀,以及一种持续的探索。它意味着这不是一次偶然的尝试,而是经过长久观察、思考、实践后,所呈现出的一个重要阶段性成果。每一个“XV”的案例,都是我们对于“禅意东方”理念的一次深入实践,都是对如何将这种精神融入现代居住空间的一次全新解读。我们相信,居住空间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物理场所,更是承载我们生活、情感、思想的心灵栖居地。 本书的核心理念: 1. “静”之美学: 在喧嚣的世界里,寻找一处可以安顿心灵的港湾。本书中的空间设计,无不追求一种静谧的氛围。这种静,并非死寂,而是生命内在的平和与安详。它体现在色彩的克制,线条的简约,以及材质的自然质感上。当我们步入这些空间,能够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宁静,让浮躁的心绪得以沉淀。 2. “空”的智慧: 东方哲学中的“空”,并非虚无,而是蕴含无限可能的空间。在设计中,我们强调“留白”的艺术。适当的空旷,可以放大空间的呼吸感,让居住者在其中获得自由与舒展。这种“空”,也体现在精神层面,鼓励居住者减少物质的占有,专注于内心的丰盈。 3. “自然”的回归: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想。本书强调将自然元素巧妙地引入居住空间,让室内外空间产生微妙的联系。无论是通过开窗引入的景致,还是精心挑选的天然材质,亦或是对植物的运用,都旨在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重拾生命最初的律动。 4. “简”的秩序: 简约而不简单,是东方美学的精髓之一。我们追求一种去繁就简的设计手法,摒弃不必要的装饰,将生活的本质提炼出来。这种“简”,是对物欲的审视,也是对高效、舒适生活的追求。它让空间回归功能,让居住者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生活中本身。 5. “光”的叙事: 光影的运用,是营造空间氛围的灵魂。本书中的设计,充分利用自然光的柔和与变化,以及人工光的恰当设置,来塑造空间的层次感和情感表达。光,不仅照亮空间,更描绘出时间流转的痕迹,赋予空间生命力。 6. “器”的意境: “器”在这里,不仅仅是家具或陈设,更是承载生活美学与文化传承的载体。我们精选那些具有东方韵味、工艺精湛、且与整体空间风格相得益彰的器物。这些器物,本身就具有故事性,能够丰富空间的文化内涵,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质。 本书的内容构成: 《禅意东方:居住空间XV》将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居住空间案例,全方位地展示“禅意东方”的理念。每个案例都经过深入的考察与解读,力求呈现其设计的精髓与巧思。 案例研究: 我们将深入剖析每一个居住空间的设计理念、空间布局、材质选择、色彩搭配、以及光影运用。不仅仅是展示最终的成品,更重要的是挖掘其背后的设计逻辑和文化思考。您将看到,如何将传统的东方元素,如榫卯结构、屏风、水墨画意境、庭院景观等,以现代的手法融入到当代居住空间中,使其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舒适与便捷。 设计元素解读: 本书将独立呈现一些关键的设计元素,例如: 材质的哲学: 探讨木、石、竹、麻等天然材质在东方美学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如何通过触感、纹理、色彩来营造宁静、温暖的居住氛围。 色彩的语言: 分析东方居住空间中常见的色彩体系,如大地色系、水墨黑白灰、以及一些经典的植物色彩,阐释它们如何影响空间的情绪和居住者的心理感受。 光影的诗意: 详细介绍如何在室内设计中运用自然光和人工光,创造出具有戏剧性或宁静感的空间效果,以及如何通过光影来强调空间的层次和焦点。 景观的融合: 探讨室内外空间的界限如何在东方居住中变得模糊,以及如何通过窗景、露台、内庭等设计手法,将自然引入室内,创造出“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陈设的智慧: 介绍如何通过精选的器物、书画、绿植等,为空间注入人文气息和生活情趣,避免过度堆砌,强调“少即是多”的原则。 设计人物访谈(部分): 我们将有机会聆听一些在东方美学居住空间领域具有深刻见解的设计师、艺术家、以及生活家的声音。他们的经验与感悟,将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 文化溯源: 适时地对一些东方居住文化中的经典理念进行追溯,例如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明式家具的简洁线条,以及传统园林的空间哲学,帮助读者理解设计背后的文化根基。 本书的目标读者: 《禅意东方:居住空间XV》不仅是为室内设计师、建筑师、以及艺术院校学生提供的专业参考,更是为所有追求高品质生活、渴望在居住空间中寻求宁静与精神慰藉的读者而创作。无论您是正在规划新家,还是希望对现有空间进行升级改造,本书都能为您带来启发。它适合那些厌倦了浮华的装饰,渴望回归本真、注重生活品质的人们。 为何选择《禅意东方:居住空间XV》?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越来越需要一个能够让我们慢下来、静下来、思考下来的空间。居住空间,是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的载体。《禅意东方:居住空间XV》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内心宁静的大门。它不是提供简单的“装修指南”,而是分享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审美态度,一种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方式。 本书将以精美的摄影作品、详实的文字解读、以及严谨的学术态度,呈现一系列令人心动、引人深思的居住空间。我们相信,通过本书,您将能更深刻地理解“禅意东方”的魅力,并在自己的居住空间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诗意。 它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探索东方美学在现代居住空间中无限可能的旅程,感受那份沉淀千年的智慧,以及那份在平凡生活中所绽放出的独特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东方居住空间,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一种身心的疗愈。它不是那种张扬而夺目的设计,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在书中,我看到了许多将自然景观引入室内的案例,通过绿植、水景,以及开阔的视野,将居住空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安宁祥和的氛围。这一点对于长期处于都市钢筋水泥中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它让我意识到,家,应该是一个能够让人卸下疲惫、回归本真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没有提供任何“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它引导我反思自己真正需要的居住空间是什么,而不是盲目追随潮流。我曾经为了追求所谓的“设计感”而牺牲了空间的实用性,而这本书中的案例,无一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追求美学的同时,将居住者的生活习惯和情感需求放在首位。尤其是一些关于收纳的细节处理,看似不经意,却极大地提升了空间的使用效率,这一点对于小户型居住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

读完《禅意东方:居住空间XV》,我才真正理解了“宁静致远”的含义。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像是行走在静谧的东方画卷中,仿佛能听到微风吹过竹林的声音,闻到雨后泥土的芬芳。设计师对材质的选择也极具匠心,原木的温润、石材的朴拙、以及丝绸的细腻,都在不经意间传递出一种返璞归真的哲学。我曾一度认为东方风格就是繁复的雕花和沉闷的色调,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展现的是一种极简而富有韵味的东方美学,一种在喧嚣都市中寻觅内心平静的力量。

评分

这本《禅意东方:居住空间XV》彻底颠覆了我对于“家”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居住空间只是一个遮风挡雨的物理容器,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了,它更是一种情绪的容器,一种心灵的栖息地。书中那些看似简单的空间布局,却蕴含着设计师深厚的东方美学功底。它不是一味地堆砌昂贵的材质,而是巧妙地运用光影、留白、以及自然的元素,将禅宗的“无为而治”精神融入到居住的每一个角落。我尤其欣赏其中对“隔”与“不隔”的探讨,如何通过通透的隔断,既保留空间的独立性,又营造出流动和延伸的视觉效果,这一点在我自己的居住改造中提供了极大的启发。

评分

我一直对日本的侘寂美学情有独钟,而《禅意东方:居住空间XV》中的许多案例,恰恰是将这种对不完美、不对称、以及事物自然衰败之美的欣赏,与中国传统的禅意东方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而深刻的居住体验。书中对“器”的运用也让我印象深刻,无论是古朴的陶罐,还是别致的灯具,都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空间叙事的一部分,承载着文化和情感的温度。我曾尝试在家中引入一些带有岁月痕迹的物件,但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侘寂东方,在于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沉静与包容。

评分

我一直认为,家的设计,应该与居住者的性格和生活方式相契合,而《禅意东方:居住空间XV》正是这样一本能够激发居住者内心思考的书。它鼓励我去探索属于自己的东方美学,去创造一个能够安顿身心、滋养灵魂的居住空间。书中的一些案例,虽然风格各异,但都传递着一种共同的精神内核——那就是对平静、对自然、对内在和谐的追求。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禅意东方”,是一种永恒的、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

评分

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居住”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住”和“用”,而是一种“感受”和“体悟”。《禅意东方:居住空间XV》中的案例,没有夸张的造型,没有刺眼的光线,一切都恰到好处,仿佛浑然天成。它让我明白了,最打动人心的设计,往往不是最复杂的,而是最能触及人内心深处需求的。书中的一些小细节,比如对光影的运用,对材质肌理的呈现,都充满了东方哲学的美学智慧,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禅意东方:居住空间XV》不仅仅是一本家居设计书籍,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书。它教会我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意境。书中对于“虚实相生”的运用,让我惊叹于设计师的巧思。通过巧妙的窗格、屏风,以及对光线的引入,打破了空间的界限,让室内外相互渗透,模糊了边界,营造出一种更加开阔、更加富有生命力的居住氛围。我曾以为“禅意”就是一片空无,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禅意背后蕴含的丰富生命力和艺术张力。

评分

《禅意东方:居住空间XV》的书籍设计本身也极具匠心,纸张的触感、印刷的质感,都传递着一种朴素而高级的美感。翻阅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冥想。书中对细节的追求,无论是家具的线条,还是灯光的明暗,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意境”的描绘,它不仅仅是空间的功能性,更是通过设计传达出一种东方特有的韵味和哲学。我曾一度认为东方风格是过时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评分

我一直对“留白”的概念非常着迷,而《禅意东方:居住空间XV》将这一概念演绎到了极致。书中许多案例都采用了大量的留白,但这并没有让空间显得空旷,反而更加凸显了重点,让每一个物件都仿佛有了自己的呼吸和生命。这种“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家中那些堆砌的物品,开始思考哪些才是真正值得保留和珍视的。书中对材质本身的尊重,对天然纹理的保留,也让我看到了工业化时代下,一种对自然回归的渴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