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2008 跨越百年用鏡頭定格時間 披沙揀金以影像講述傳承
三百經典照片 相視與凝望
尋找那個飽經磨難的民族始終挺拔的身姿
大地顫抖 江河阻斷
曆經磨難 浴火重生
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紀念
《羌族影像誌:從疊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收錄瞭我國著名已故攝影傢莊學本先生(1909-1984),於1934年四川疊溪大地震後進入羌區進行考察所拍攝的大量反映人文生活及自然景觀的圖片,以及考察中寫的日記來反映羌族人在大地震後的生活、勞動及自然環境在地震中受到的嚴重破壞。展示齣瞭羌族人樸實生活環境、人與人的友善。
同時《羌族影像誌:從疊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還收錄瞭當代著名攝影傢徐獻先生(20餘年來長期關注中國西部人文風情的拍攝)拍攝的反映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後羌族人民的文化、勞動、生活及自然景觀的圖片,及文字記錄。
《羌族影像誌:從疊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通過前後兩代攝影人的圖片、文字資料反映瞭從疊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近百年來羌族地區的人文風情的不同變化和發展,展現齣瞭當代羌族人在經曆瞭兩次大地震後的人民精神麵貌的不同。
《羌族影像誌:從疊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的齣版將有助於研究羌族文化的學者起到助力作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莊學本(1909-1984),中國影像人類學的先驅,紀實攝影大師。於1934至1942年間,在四川、雲南、甘肅、青海四省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瞭近十年的考察,拍攝瞭萬餘張照片,寫瞭近百萬字的調查報告、遊記以及日記,並於1941年舉辦西康影展,20萬人前去參觀。他的照片展示瞭那個年代少數民族的精神麵貌,為中國少數民族史留下瞭一份可信度高的視覺檔案與調查報告。他於疊溪地震後的第二年進入羌區拍攝,拍攝下大量的災後羌區珍貴的影像資料。
徐獻,西部長期關注羌文化的代錶性攝影師,四川省攝影傢協會理事,從影二十餘年來,始終堅持“用心靈按動快門,用鏡頭記錄曆史”的理念。2001年至今上百次深入汶川、理縣、茂縣等羌族原生態地區,用田野調查的方式,通過鏡頭記錄羌區的羌人居住環境、建築、宗教以及日常生活,拍攝有數萬張影像,試圖從人類學、社會學的視角,用影像呈現當下的羌人生存狀態、羌族文化的傳承與變化。攝影作品《羌》《羌傢人》《汶川縣夕格寨祭祀塔**儀式》等多次獲得攝影類奬項。
縱觀《羌族影像誌——從疊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莊學本先生和徐獻先生的跨世紀的影像文本,我們能夠看到基於平行並列關係的“同胞相互凝視”,其實這也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相互凝視,而這樣的凝視正是相互間人文關懷的結果。正如書序所言:“當讀者與同胞相互凝視的目光把摺疊在影像中的時間重新在書中展開時,那目光一定會穿越遠古與我們民族的曆史相連。”本書已經證明瞭這種人文關懷是可以跨越世紀的,同時也是能打動人心的。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張曦
《羌族影像誌:從疊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這本書,是一次關於時間和空間的旅行,它將我帶入瞭羌族人民的曆史深處,感受他們在大自然力量麵前的堅韌與頑強。疊溪大地震的照片,雖然帶著歲月的痕跡,卻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沉重的曆史感,那份對生命的殘酷考驗。而汶川大地震的影像,更是如影隨形,它們直觀地展現瞭災難的威力,以及在那場浩劫中,人們所經曆的痛苦與無助。然而,在這悲痛的畫麵之中,我看到瞭更強大的力量——那是羌族人民的生命力和不屈精神。他們沒有被災難擊垮,而是在廢墟之上,在淚水中,在相互的扶持中,重新找到瞭生活的方嚮。書中的每一張照片,都仿佛是一個無聲的敘述者,它們講述著關於失去,關於痛苦,但更重要的是,關於希望和重生。這本書讓我明白,生命的韌性,有時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得多,而一個民族的精神,能夠在最嚴峻的考驗中,愈發閃耀。
評分這本《羌族影像誌:從疊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衝擊,更是心靈上的震撼。書中那些記錄瞭疊溪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照片,如同曆史的鏡子,真實地反映瞭羌族人民所經曆的磨難。從畫麵中,我看到瞭土地的破碎,傢園的淪陷,以及在災難麵前,人們的渺小與無助。但更重要的是,我看到瞭在那片土地上,不屈不撓的生命力。羌族人民在經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後,並沒有沉淪,而是展現齣瞭驚人的勇氣和堅韌。書中那些相互攙扶的身影,那些在廢墟中重建傢園的場景,都讓我深受感動。我看到瞭他們對親人的思念,對傢園的眷戀,對未來的憧憬,這些情感交織在一起,匯聚成瞭強大的精神力量,讓他們能夠一次又一次地從廢墟中站起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民族在苦難中淬煉齣的光輝,讓我對生命的意義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影像誌,更是一部關於勇氣、關於希望、關於生命不息的史詩。
評分《羌族影像誌:從疊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影像集,不如說是一部羌族人民的血淚史。書中的每一張照片,都承載著沉甸甸的故事,都訴說著一段段不為人知的艱辛。疊溪大地震的災難,仿佛還在昨天,那些被埋葬的生命,那些破碎的傢庭,都通過影像,喚起瞭我對曆史的迴溯。而汶川大地震,更是許多人心中難以愈閤的傷痛,書中那些觸目驚心的畫麵,再次將我帶迴那個悲痛的時刻。然而,這本書最讓我動容的,不是災難本身,而是災難中的人性光輝。我看到瞭救援隊員不畏艱險的身影,看到瞭誌願者們無私的奉獻,更看到瞭無數普通羌族人民,在絕境中互幫互助,相互鼓勵,用自己的力量,一點點地將生活重新拉迴正軌。他們對土地的熱愛,對傢園的眷戀,對親人的思念,都化作瞭重建傢園的強大動力。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羌族人民不僅僅是災難的承受者,更是災難中的勇士,他們用自己的堅韌和樂觀,譜寫瞭一麯生命的贊歌。
評分我一直對羌族這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充滿好奇,而《羌族影像誌:從疊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這本書,則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他們內心世界的窗戶。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渲染,隻是用最直觀、最生動的方式,將羌族人民在大地震中的經曆展現在我們麵前。疊溪大地震的畫麵,雖然年代久遠,但通過那些泛黃的照片,依然能感受到當時的恐慌與無助。而汶川大地震的影像,更是觸目驚心,那些被夷為平地的村落,那些廢墟中尋找親人的身影,無不讓人鼻酸。然而,在這令人心碎的畫麵背後,我看到的是羌族人民的堅強。他們沒有被災難壓垮,而是相互扶持,共同麵對。書中那些救援人員的身影,那些捐款捐物的善心人士,也構成瞭這場災難中溫暖的篇章。我常常在想,是什麼樣的精神力量,讓一個民族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難中屹立不倒?這本書或許沒有直接給齣答案,但它用影像告訴瞭我,是傢園,是親情,是世代傳承的文化,是那份對生命的頑強熱愛。每當我閤上書本,那些畫麵依然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讓我對羌族人民的韌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羌族影像誌:從疊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這本書,是一部用影像講述的史詩,它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挑戰與希望的旅程。疊溪大地震的畫麵,帶著曆史的厚重與滄桑,讓我看到瞭大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以及在那場災難中,羌族人民所經曆的磨難。而汶川大地震的影像,更是觸目驚心,它們將災難的殘酷,以最直觀的方式呈現在我眼前,讓我不禁為之動容。然而,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不是災難本身,而是羌族人民在災難中所展現齣的驚人韌性。在那些滿目瘡痍的景象中,我看到瞭生命頑強的生長,看到瞭人們相互扶持的身影,看到瞭他們重建傢園的決心。他們不曾嚮命運低頭,而是用自己的汗水和勇氣,一次又一次地在廢墟上創造奇跡。這本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瞭,一個民族的精神,可以在經曆風雨之後,變得更加堅韌和璀璨。
評分當我翻開《羌族影像誌:從疊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我感覺自己被一股沉重的曆史氣息所包裹。書中那些記錄著疊溪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影像,每一張都飽含著故事,每一幀都承載著生命的重量。從畫麵中,我看到瞭大自然的無情,看到瞭土地的傷痕,也看到瞭人們在災難麵前的脆弱。然而,這脆弱背後,我所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種強大的生命力量。羌族人民,在經曆瞭如此重大的災難後,並沒有被徹底擊垮。他們用他們的行動,詮釋瞭何為堅韌。書中的那些照片,記錄瞭他們在廢墟中尋找生機,在悲痛中相互慰藉,在睏境中重建傢園的場景。這些畫麵,讓我看到瞭他們對生命的尊重,對傢園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的不懈追求。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對一個民族精神的贊頌。它讓我看到瞭,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人類的希望之火也從未熄滅。
評分翻閱《羌族影像誌:從疊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我仿佛置身於一段被曆史洪流裹挾的旅程。從疊溪大地震留下的傷痕,到汶川大地震後的滿目瘡痍,這本書用最樸實無華的影像語言,勾勒齣羌族人民在時代洪流中的命運軌跡。那些陳舊的照片,記錄著時代的變遷,也記錄著大自然的無情。疊溪大地震的場景,雖然已經過去多年,但通過書中泛黃的影像,依然能夠感受到那份曆史的厚重與悲愴。而汶川大地震的影像,更是近在咫尺,它們殘酷地展示瞭自然災害的威力,也讓我們看到瞭人類在災難麵前的渺小與無助。但正是這樣的渺小與無助,更凸顯瞭羌族人民的偉大。在廢墟之上,我看到瞭他們重建傢園的決心;在淚水之中,我看到瞭他們對生命延續的渴望;在相互攙扶的瞬間,我看到瞭他們之間深厚的情誼。這本書不迴避痛苦,不掩蓋悲傷,但它更重要的是展現瞭一種超越苦難的力量。它讓我思考,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每一次的災難,都是一次對民族精神的洗禮,而羌族人民,用他們的經曆,書寫瞭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詩。
評分這本《羌族影像誌:從疊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實在是太震撼瞭!翻開書頁,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身經曆瞭那些刻骨銘心的日子。書中的圖片,每一張都像是一顆顆飽含淚水卻又堅韌不拔的心,訴說著羌族人民在大災難麵前所展現齣的驚人勇氣和生命力。從疊溪大地震的慘烈,到汶川大地震的摧殘,時間的長河中,羌族的傢園一次次被撕裂,但他們的精神卻從未被擊垮。書中那些黑白照片,捕捉到的瞬間,有時是災難後的滿目瘡痍,有時是人們相互攙扶、相互安慰的溫情,還有時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絲憧憬。我尤其被那些普通羌族人的麵孔所打動,他們的眼神裏,有失去親人的悲痛,有傢園被毀的茫然,但更多的是一種不屈的意誌,一種對生命的敬畏。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瞭一段段曆史,更是在傳遞一種力量,一種無論遭遇多大的苦難,都能重新站起來,繼續前行的力量。我反復翻閱著,試圖從這些影像中讀懂羌族人民內心深處的呐喊與希望,去感受他們那份深沉而又厚重的文化底蘊,那份在災難中愈發閃耀的人性光輝。
評分《羌族影像誌:從疊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這本書,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它讓我在字裏行間,在光影之中,與羌族人民的過往,進行瞭一次深刻的交流。疊溪大地震的影像,帶著曆史的厚重感,讓我窺見瞭那個年代的滄桑與悲涼。而汶川大地震的畫麵,更是觸目驚心,它們將災難的殘酷,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現在我的眼前。書中的每一張照片,都像是一個故事的開端,引人深思,也引人入勝。我能感受到照片中人們的錶情,他們的無助,他們的悲傷,但更讓我動容的是他們眼神中閃爍著的那一絲希望。在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上,羌族人民用自己的方式,展現瞭生命的頑強。他們不曾被災難擊垮,而是選擇在廢墟上重新站立,在悲痛中尋找前行的方嚮。這本書,不僅僅是對災難的記錄,更是對人性光輝的贊頌,是對生命力量的禮贊。它讓我明白,無論遭遇多大的苦難,隻要心中有愛,有希望,就一定能找到走齣黑暗的道路。
評分這本書,是一本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的書。《羌族影像誌:從疊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以其直觀而有力的影像,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羌族人民曆史命運的窗口。從疊溪大地震的慘烈遺跡,到汶川大地震後的滿目瘡痍,書中的每一幅畫麵都仿佛在低語,訴說著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悲傷與堅韌。我反復摩挲著那些照片,仿佛能觸摸到大地撕裂時的顫抖,能聽到人們在廢墟中的呼喊。然而,這並非一本隻關於苦難的書。在那些令人心碎的畫麵背後,我看到瞭羌族人民不屈的精神。他們失去瞭傢園,但從未失去希望;他們失去瞭親人,但從未放棄對生命的敬畏。書中那些普通人的麵孔,他們的眼神裏,有悲傷,有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種不屈的鬥誌。他們相互攙扶,在廢墟中尋找生的可能;他們相互安慰,在悲痛中凝聚前行的力量。這本書讓我對“堅韌”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記錄瞭曆史事件,更是將一種強大的民族精神,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