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

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庄学本,徐献 著
图书标签:
  • 羌族
  • 叠溪地震
  • 汶川地震
  • 地震灾区
  • 民族影像
  • 文化遗产
  • 灾难记录
  • 纪录片
  • 中国西部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10766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217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7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933—2008 跨越百年用镜头定格时间 披沙拣金以影像讲述传承

三百经典照片 相视与凝望

寻找那个饱经磨难的民族始终挺拔的身姿


大地颤抖 江河阻断

历经磨难 浴火重生

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纪念




内容简介

  《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收录了我国著名已故摄影家庄学本先生(1909-1984),于1934年四川叠溪大地震后进入羌区进行考察所拍摄的大量反映人文生活及自然景观的图片,以及考察中写的日记来反映羌族人在大地震后的生活、劳动及自然环境在地震中受到的严重破坏。展示出了羌族人朴实生活环境、人与人的友善。
  同时《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还收录了当代著名摄影家徐献先生(20余年来长期关注中国西部人文风情的拍摄)拍摄的反映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后羌族人民的文化、劳动、生活及自然景观的图片,及文字记录。
  《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通过前后两代摄影人的图片、文字资料反映了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近百年来羌族地区的人文风情的不同变化和发展,展现出了当代羌族人在经历了两次大地震后的人民精神面貌的不同。
  《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的出版将有助于研究羌族文化的学者起到助力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庄学本(1909-1984),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纪实摄影大师。于1934至1942年间,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考察,拍摄了万余张照片,写了近百万字的调查报告、游记以及日记,并于1941年举办西康影展,20万人前去参观。他的照片展示了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视觉档案与调查报告。他于叠溪地震后的第二年进入羌区拍摄,拍摄下大量的灾后羌区珍贵的影像资料。

徐献,西部长期关注羌文化的代表性摄影师,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从影二十余年来,始终坚持“用心灵按动快门,用镜头记录历史”的理念。2001年至今上百次深入汶川、理县、茂县等羌族原生态地区,用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镜头记录羌区的羌人居住环境、建筑、宗教以及日常生活,拍摄有数万张影像,试图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用影像呈现当下的羌人生存状态、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变化。摄影作品《羌》《羌家人》《汶川县夕格寨祭祀塔**仪式》等多次获得摄影类奖项。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纵观《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庄学本先生和徐献先生的跨世纪的影像文本,我们能够看到基于平行并列关系的“同胞相互凝视”,其实这也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凝视,而这样的凝视正是相互间人文关怀的结果。正如书序所言:“当读者与同胞相互凝视的目光把折叠在影像中的时间重新在书中展开时,那目光一定会穿越远古与我们民族的历史相连。”本书已经证明了这种人文关怀是可以跨越世纪的,同时也是能打动人心的。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张曦

目录

序言
汶川地震
徐献羌地拍摄手记一
山川地貌
徐献羌地拍摄手记二
天险路途
徐献羌地拍摄手记三
碉楼村寨
徐献羌地拍摄手记四
生活劳作
徐献羌地拍摄手记五
神性释比
徐献羌地拍摄手记六
肖像合影
徐献羌地拍摄手记七
徐献简历

序言
叠溪地震
庄学本旅行日记
山川地貌
庄学本“羌戎考察记”选录
第一章灌县景象
第二章从灌县到汶川
天险路途
庄学本“羌戎考察记”选录
第三章赶赴茂县
碉楼村寨
庄学本“羌戎考察记”选录
第四章折返威州西上理番一
生活劳作
庄学本“羌戎考察记”选录
第四章折返威州西上理番二
端公作法
庄学本“羌戎考察记”选录
第五章山顶上的巡礼一
肖像合影
庄学本“羌戎考察记”选录
第五章山顶上的巡礼二
庄学本简历

前言/序言

  在四川西部,岷江上游的茂县叠溪,1933年8月25日的下午,发生了7.5级大地震,震感远至加拿大多伦多。14天后,南京国民政府收到四川省政府的灾情电文:“急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军事委员会、内政部、财政部、赈务委员会均鉴:顷准邓军长锡侯电称,茂县八月望日午后二时许地震,势极汹涌。据调查报称,茂县叠溪镇全部陷落,南北约三十余里,东西约五十里,松坪沟群山倒塌,岷江上游河流阻塞,松茂大道已无通路,松城情形尚不明了,人民伤亡财产损失为数极巨,全屯均受波及,房屋墙垣道路桥梁破坏甚多,实空前未有之奇祸,请转电恳发款赈济等由。恳速颁巨款,俾资急赈,无任迫切待命之至。四川省政府叩。”
  75年后,2008年5月12日的下午,仍在四川西部,岷江上游的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10小时后,新华通讯社发出电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日下午乘专机抵达四川成都,赶往地震灾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晚上10时许,微微细雨中,温家宝前往都江堰市灾情严重的中医院和聚源镇中学校查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当了解到学校有上百学生被埋在废墟下,总理深情地说,我知道消息后第一时间就赶来了,人命关天,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难过。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
  两次大地震,不同的时代,面对的是国家不同的态度。
  两次大地震,震中都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藏羌之地。
  “羌族”也因大地震被媒体曝光在全世界面前。
  如果把时间回溯到汶川大地震前,“羌族”在大多数国人的心目中一定是陌生的;如果再把时间回溯到叠溪大地震前,“羌族”在大多数国人的心目中就不仅仅是陌生,几乎是一块“白地”。
  但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经历世纪之交的阵痛,这块“羌”的“白地”有一种例外,一批沿长江溯流进入岷江上游的西方探险家与传教士,用他们的见闻和刚发明不久的照相术,把“羌”这一族群曝光于世界,也是这一族群与外部世界最初的相遇。
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 第一章:风雨飘摇的家园——历史的回响与民族的韧性 在川西北高原深邃的峡谷与层叠的山峦之间,一个古老而坚韧的民族——羌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他们的历史,宛如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流淌过无数的岁月,承载着辉煌与苦难。本书《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旨在以影像为载体,以两个改变了羌民族命运的重大自然灾害为时间节点,深刻揭示羌民族在极端考验面前所展现出的非凡生命力、文化传承的坚守以及社会变迁的痕迹。 本书的叙事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试图通过精心挑选的珍贵影像资料,串联起羌民族在两个世纪性灾难前后的生活图景,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记录下那些不曾被宏大叙事完全涵盖的个体情感与集体记忆。我们将深入探寻羌民族悠久的历史渊源,回溯他们曾经的辉煌,例如,他们作为古代一个重要的民族,在历史上曾与中原王朝有过复杂的互动,留下了诸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暗示了其活动范围的广阔和对边塞文化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在历史长河中,羌民族如何面对各种挑战,如王朝更迭、民族融合、地域迁徙等,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依然保持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例如,他们早期的宗教信仰,对山神的崇拜,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独特的语言、服饰、歌舞等,这些都是他们民族认同的基石。 然而,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在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叠溪大地震,如同历史的天灾之手,狠狠地撕裂了这片古老的土地。1933年的叠溪地震,其威力之大,破坏之惨烈,至今仍为当地人所铭记。它不仅摧毁了无数家园,改变了地貌,更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羌民族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加之通信和救援条件的极端落后,叠溪大地震的灾后重建之路异常艰难。本书将通过收集到的历史照片,尽可能地还原当时地震的惨状,展现灾难降临时人们的惊恐与无助,以及在废墟中挣扎求生的勇气。我们将关注地震对羌民族社会结构、经济形态、聚落分布的影响,以及在国家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民族内部如何相互扶持,展现出朴素的互助精神。 叠溪大地震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毁灭,更是对羌民族精神的一次严峻考验。在灾难面前,他们是如何团结一致,在简陋的条件下,重建家园?他们是如何将悲伤转化为力量,继续传承他们的文化?我们将在影像中寻找答案,或许是一张张在废墟前合影的模糊照片,或许是记录着灾后重建点滴的文字,或许是幸存者在回忆中留下的只言片语。这些都将成为我们理解羌民族韧性的重要窗口。 第二章:时间的裂痕与重生的希望——叠溪地震的冲击与回响 叠溪大地震,如同一个时代的隐喻,在羌民族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次发生在1933年的灾难,其强度之高,破坏之广,至今仍是记录在册的重大地震事件。它不仅改变了地理景观,更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羌民族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精神面貌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本书将着重梳理地震前后羌民族的生活图景,通过当时的影像资料,试图勾勒出灾难降临时人们的真实境遇。 在灾难发生前,羌民族的社会形态,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他们依山而居,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生计,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模式和生产方式。他们的村寨多选择在山坡上,以木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房屋结构往往与地势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他们的生活节奏与自然的节律紧密相连,对山神的崇拜、对祖先的敬畏,构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信息传播缓慢,外部世界的变化很难快速影响到这片相对闭塞的区域。然而,地震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的宁静。 1933年8月25日,叠溪城及其周边地区,在一瞬间被巨大的地裂和山体滑坡夷为平地。照片中,我们或许能看到曾经繁华的城镇瞬间化为断壁残垣,曾经的村庄消失在滚滚泥石流之下。人们的家园被毁,亲人离散,生命在顷刻间消逝。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的前夕,国家政局不稳,经济凋敝,对于如此规模的灾难,国家的救援能力非常有限。因此,灾后重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民众自身的努力以及有限的外部援助。 本书将深入挖掘当时的影像资料,包括幸存者留下的照片、新闻报道、以及一些当时的社会调查记录。这些资料,或许模糊,或许残缺,但都承载着历史的温度。我们将通过这些影像,展现灾难降临时人们的惊恐与无助,以及在绝境中相互扶持的画面。例如,或许能看到人们在废墟中搜寻亲人,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艰难生活,在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自救的场景。这些画面,无不诉说着生命的力量和民族的坚韧。 地震不仅仅是物质的毁灭,更是对民族精神的考验。在灾难面前,羌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歌谣、传说、祭祀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凝聚人心、传递情感的作用。在失去家园的同时,他们如何维系族群的认同?他们是如何将悲痛转化为重建家园的动力?我们将尝试通过影像,捕捉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或许是灾后,人们在临时的聚居点,依然进行着传统的歌舞,用歌声慰藉心灵;或许是孩子们在简陋的教室里,重新学习知识,为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叠溪地震的影响,在地理上是显而易见的,它改变了当地的地貌,形成了堰塞湖,也改变了河流的流向。在社会层面,它迫使许多人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开始了艰难的迁徙和重建。本书将努力呈现这种地理和人文的双重变迁,试图理解在失去与痛苦中,羌民族是如何重新寻找定位,如何在历史的伤痕中,孕育出新的生命力。这些影像,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民族生命力的深刻诠释,是对人类在面对不可抗力时,所能展现出的伟大智慧与坚韧的致敬。 第三章:时代的洪流与民族的重塑——从叠溪到汶川的巨变 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中间跨越了整整七十多年的时光。这七十多年,是中国历史上风云激荡的七十多年,也是羌民族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七十多年。两次大地震,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天灾,更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了羌民族的命运。本书将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的交织中,呈现这种巨变。 在叠溪地震发生的20世纪30年代,羌民族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痕迹。他们分散居住在偏远的山区,与外界的联系相对有限,经济活动以自给自足的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他们的文化传承,更多地依赖于口耳相传和家族内部的传承。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注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羌民族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教育水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本书将对比展示两个时期羌民族的生活图景。例如,在叠溪地震时期,我们看到的羌民族,更多的是穿着传统服饰,居住在木石结构的房屋中,生活节奏缓慢。而到了汶川大地震发生前,许多羌民族地区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交通的改善,现代化的建筑开始出现在村寨中,许多年轻人走出大山,接受现代教育,参与到现代经济活动中。他们的生活方式,逐渐融入到国家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中。 然而,汶川大地震,作为21世纪初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次特大地震灾害,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叠溪地震。2008年5月12日,一场同样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再次降临在羌族聚居的地区。这一次,地震的烈度、破坏范围以及伤亡人数,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与叠溪地震时期不同的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和科技能力,能够组织起更大规模的救援和重建工作。 本书将重点关注两次地震的救援和重建过程的差异。在叠溪地震时期,救援主要依靠当地民众的自救和有限的外部援助,重建过程漫长而艰难。而在汶川大地震时期,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灾区,来自国家、社会各界的援助源源不断,重建工作在举国体制下迅速展开。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在应对重大灾难时的团结与合作。 更重要的是,两次地震对羌民族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影响,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叠溪地震的发生,发生在民族文化相对保守的时期,灾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传统文化的冲击,但也促使民族内部在困境中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汶川大地震,发生在民族文化已经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的时期。虽然灾难对物质文化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同时也激发了民族文化的复兴和保护意识。例如,地震后,许多关于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项目被提上日程,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本书将通过对比分析,展现这种时间维度上的巨大变迁。我们试图理解,在两次同样规模的自然灾害面前,羌民族是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传统社会,走向一个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的群体。他们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调整自身,在灾难的洗礼中,重塑民族的形象。这些影像,将不仅仅是记录灾难的伤痛,更是展现一个民族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如何坚守自我,不断前行的勇气与智慧。 第四章:影像的力量与历史的温度——羌民族的记忆与未来 本书《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珍贵的影像资料,为我们呈现一个鲜活而立体的羌民族。影像,作为一种直观而强大的媒介,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直接触动我们的情感,引发我们的共鸣。它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记录下那些宏大叙事所难以触及的个体情感和生活细节。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们搜集了大量历史影像,包括清末民初时期的老照片、抗日战争时期的记录、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调查照片、以及两次大地震发生前后的影像资料。这些照片,有的已经模糊不清,有的色彩暗淡,但都承载着历史的温度,记录着一个民族走过的足迹。我们将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力求还原羌民族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挣扎。 例如,关于叠溪地震时期,我们努力搜寻能够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生产、灾后互助的影像。这些影像或许是模糊的肖像,或许是残破的村落,又或许是人们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劳作的场景。每一张照片,都可能是一个未被讲述的故事,一种未被充分理解的经历。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影像的呈现,让读者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与不易,以及在绝境中涌现出的朴素人性。 而对于汶川大地震,我们则拥有更为丰富和清晰的影像资料。从地震发生时的惨烈景象,到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火速驰援,从灾民们在废墟中的坚强身影,到重建家园的热火朝天,这些影像共同构成了2008年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本书将特别关注那些能够体现羌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与乐观,以及在重建过程中展现出的创新与活力。例如,那些孩子们在临时搭建的学校里依然坚持学习的照片,那些羌族人民在废墟上重新规划村落,融入现代元素的建筑照片,都传递着希望与力量。 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在于对民族记忆的唤醒和对未来发展的启示。通过影像,我们能够看到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抵御外来冲击,如何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两次大地震,作为羌民族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命运轨迹。本书将通过影像,展现这种变迁,并试图探讨这种变迁对羌民族文化认同、社会结构和未来发展的影响。 我们相信,影像具有一种独特的力量,能够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激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并为未来提供借鉴。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羌民族,了解他们的历史,了解他们的文化,了解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生命力。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对这些影像的梳理和解读,能够为羌民族未来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让他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探寻,是一份对历史的郑重承诺,更是一份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我们希望,这些影像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羌民族与世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个古老民族的魅力与坚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羌族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充满好奇,而《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他们内心世界的窗户。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渲染,只是用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将羌族人民在大地震中的经历展现在我们面前。叠溪大地震的画面,虽然年代久远,但通过那些泛黄的照片,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恐慌与无助。而汶川大地震的影像,更是触目惊心,那些被夷为平地的村落,那些废墟中寻找亲人的身影,无不让人鼻酸。然而,在这令人心碎的画面背后,我看到的是羌族人民的坚强。他们没有被灾难压垮,而是相互扶持,共同面对。书中那些救援人员的身影,那些捐款捐物的善心人士,也构成了这场灾难中温暖的篇章。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一个民族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屹立不倒?这本书或许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用影像告诉了我,是家园,是亲情,是世代传承的文化,是那份对生命的顽强热爱。每当我合上书本,那些画面依然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让我对羌族人民的韧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当我翻开《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我感觉自己被一股沉重的历史气息所包裹。书中那些记录着叠溪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影像,每一张都饱含着故事,每一帧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从画面中,我看到了大自然的无情,看到了土地的伤痕,也看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脆弱。然而,这脆弱背后,我所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量。羌族人民,在经历了如此重大的灾难后,并没有被彻底击垮。他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何为坚韧。书中的那些照片,记录了他们在废墟中寻找生机,在悲痛中相互慰藉,在困境中重建家园的场景。这些画面,让我看到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对家园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不懈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民族精神的赞颂。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类的希望之火也从未熄灭。

评分

《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这本书,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在字里行间,在光影之中,与羌族人民的过往,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流。叠溪大地震的影像,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让我窥见了那个年代的沧桑与悲凉。而汶川大地震的画面,更是触目惊心,它们将灾难的残酷,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在我的眼前。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故事的开端,引人深思,也引人入胜。我能感受到照片中人们的表情,他们的无助,他们的悲伤,但更让我动容的是他们眼神中闪烁着的那一丝希望。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羌族人民用自己的方式,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他们不曾被灾难击垮,而是选择在废墟上重新站立,在悲痛中寻找前行的方向。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灾难的记录,更是对人性光辉的赞颂,是对生命力量的礼赞。它让我明白,无论遭遇多大的苦难,只要心中有爱,有希望,就一定能找到走出黑暗的道路。

评分

这本《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心灵上的震撼。书中那些记录了叠溪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照片,如同历史的镜子,真实地反映了羌族人民所经历的磨难。从画面中,我看到了土地的破碎,家园的沦陷,以及在灾难面前,人们的渺小与无助。但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在那片土地上,不屈不挠的生命力。羌族人民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后,并没有沉沦,而是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坚韧。书中那些相互搀扶的身影,那些在废墟中重建家园的场景,都让我深受感动。我看到了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对家园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他们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从废墟中站起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在苦难中淬炼出的光辉,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影像志,更是一部关于勇气、关于希望、关于生命不息的史诗。

评分

《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这本书,是一部用影像讲述的史诗,它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旅程。叠溪大地震的画面,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让我看到了大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以及在那场灾难中,羌族人民所经历的磨难。而汶川大地震的影像,更是触目惊心,它们将灾难的残酷,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让我不禁为之动容。然而,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不是灾难本身,而是羌族人民在灾难中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在那些满目疮痍的景象中,我看到了生命顽强的生长,看到了人们相互扶持的身影,看到了他们重建家园的决心。他们不曾向命运低头,而是用自己的汗水和勇气,一次又一次地在废墟上创造奇迹。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在经历风雨之后,变得更加坚韧和璀璨。

评分

这本《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实在是太震撼了!翻开书页,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些刻骨铭心的日子。书中的图片,每一张都像是一颗颗饱含泪水却又坚韧不拔的心,诉说着羌族人民在大灾难面前所展现出的惊人勇气和生命力。从叠溪大地震的惨烈,到汶川大地震的摧残,时间的长河中,羌族的家园一次次被撕裂,但他们的精神却从未被击垮。书中那些黑白照片,捕捉到的瞬间,有时是灾难后的满目疮痍,有时是人们相互搀扶、相互安慰的温情,还有时是对未来生活的一丝憧憬。我尤其被那些普通羌族人的面孔所打动,他们的眼神里,有失去亲人的悲痛,有家园被毁的茫然,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屈的意志,一种对生命的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一段段历史,更是在传递一种力量,一种无论遭遇多大的苦难,都能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的力量。我反复翻阅着,试图从这些影像中读懂羌族人民内心深处的呐喊与希望,去感受他们那份深沉而又厚重的文化底蕴,那份在灾难中愈发闪耀的人性光辉。

评分

《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这本书,是一次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旅行,它将我带入了羌族人民的历史深处,感受他们在大自然力量面前的坚韧与顽强。叠溪大地震的照片,虽然带着岁月的痕迹,却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沉重的历史感,那份对生命的残酷考验。而汶川大地震的影像,更是如影随形,它们直观地展现了灾难的威力,以及在那场浩劫中,人们所经历的痛苦与无助。然而,在这悲痛的画面之中,我看到了更强大的力量——那是羌族人民的生命力和不屈精神。他们没有被灾难击垮,而是在废墟之上,在泪水中,在相互的扶持中,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仿佛是一个无声的叙述者,它们讲述着关于失去,关于痛苦,但更重要的是,关于希望和重生。这本书让我明白,生命的韧性,有时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而一个民族的精神,能够在最严峻的考验中,愈发闪耀。

评分

《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影像集,不如说是一部羌族人民的血泪史。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故事,都诉说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艰辛。叠溪大地震的灾难,仿佛还在昨天,那些被埋葬的生命,那些破碎的家庭,都通过影像,唤起了我对历史的回溯。而汶川大地震,更是许多人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痛,书中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再次将我带回那个悲痛的时刻。然而,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不是灾难本身,而是灾难中的人性光辉。我看到了救援队员不畏艰险的身影,看到了志愿者们无私的奉献,更看到了无数普通羌族人民,在绝境中互帮互助,相互鼓励,用自己的力量,一点点地将生活重新拉回正轨。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都化作了重建家园的强大动力。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羌族人民不仅仅是灾难的承受者,更是灾难中的勇士,他们用自己的坚韧和乐观,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评分

这本书,是一本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的书。《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以其直观而有力的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羌族人民历史命运的窗口。从叠溪大地震的惨烈遗迹,到汶川大地震后的满目疮痍,书中的每一幅画面都仿佛在低语,诉说着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悲伤与坚韧。我反复摩挲着那些照片,仿佛能触摸到大地撕裂时的颤抖,能听到人们在废墟中的呼喊。然而,这并非一本只关于苦难的书。在那些令人心碎的画面背后,我看到了羌族人民不屈的精神。他们失去了家园,但从未失去希望;他们失去了亲人,但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敬畏。书中那些普通人的面孔,他们的眼神里,有悲伤,有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屈的斗志。他们相互搀扶,在废墟中寻找生的可能;他们相互安慰,在悲痛中凝聚前行的力量。这本书让我对“坚韧”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历史事件,更是将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评分

翻阅《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我仿佛置身于一段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旅程。从叠溪大地震留下的伤痕,到汶川大地震后的满目疮痍,这本书用最朴实无华的影像语言,勾勒出羌族人民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轨迹。那些陈旧的照片,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也记录着大自然的无情。叠溪大地震的场景,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通过书中泛黄的影像,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悲怆。而汶川大地震的影像,更是近在咫尺,它们残酷地展示了自然灾害的威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渺小与无助。但正是这样的渺小与无助,更凸显了羌族人民的伟大。在废墟之上,我看到了他们重建家园的决心;在泪水之中,我看到了他们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在相互搀扶的瞬间,我看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这本书不回避痛苦,不掩盖悲伤,但它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一种超越苦难的力量。它让我思考,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每一次的灾难,都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洗礼,而羌族人民,用他们的经历,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