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2008 跨越百年用镜头定格时间 披沙拣金以影像讲述传承
三百经典照片 相视与凝望
寻找那个饱经磨难的民族始终挺拔的身姿
大地颤抖 江河阻断
历经磨难 浴火重生
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纪念
《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收录了我国著名已故摄影家庄学本先生(1909-1984),于1934年四川叠溪大地震后进入羌区进行考察所拍摄的大量反映人文生活及自然景观的图片,以及考察中写的日记来反映羌族人在大地震后的生活、劳动及自然环境在地震中受到的严重破坏。展示出了羌族人朴实生活环境、人与人的友善。
同时《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还收录了当代著名摄影家徐献先生(20余年来长期关注中国西部人文风情的拍摄)拍摄的反映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后羌族人民的文化、劳动、生活及自然景观的图片,及文字记录。
《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通过前后两代摄影人的图片、文字资料反映了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近百年来羌族地区的人文风情的不同变化和发展,展现出了当代羌族人在经历了两次大地震后的人民精神面貌的不同。
《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的出版将有助于研究羌族文化的学者起到助力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庄学本(1909-1984),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纪实摄影大师。于1934至1942年间,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考察,拍摄了万余张照片,写了近百万字的调查报告、游记以及日记,并于1941年举办西康影展,20万人前去参观。他的照片展示了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视觉档案与调查报告。他于叠溪地震后的第二年进入羌区拍摄,拍摄下大量的灾后羌区珍贵的影像资料。
徐献,西部长期关注羌文化的代表性摄影师,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从影二十余年来,始终坚持“用心灵按动快门,用镜头记录历史”的理念。2001年至今上百次深入汶川、理县、茂县等羌族原生态地区,用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镜头记录羌区的羌人居住环境、建筑、宗教以及日常生活,拍摄有数万张影像,试图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用影像呈现当下的羌人生存状态、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变化。摄影作品《羌》《羌家人》《汶川县夕格寨祭祀塔**仪式》等多次获得摄影类奖项。
纵观《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庄学本先生和徐献先生的跨世纪的影像文本,我们能够看到基于平行并列关系的“同胞相互凝视”,其实这也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凝视,而这样的凝视正是相互间人文关怀的结果。正如书序所言:“当读者与同胞相互凝视的目光把折叠在影像中的时间重新在书中展开时,那目光一定会穿越远古与我们民族的历史相连。”本书已经证明了这种人文关怀是可以跨越世纪的,同时也是能打动人心的。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张曦
我一直对羌族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充满好奇,而《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他们内心世界的窗户。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渲染,只是用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将羌族人民在大地震中的经历展现在我们面前。叠溪大地震的画面,虽然年代久远,但通过那些泛黄的照片,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恐慌与无助。而汶川大地震的影像,更是触目惊心,那些被夷为平地的村落,那些废墟中寻找亲人的身影,无不让人鼻酸。然而,在这令人心碎的画面背后,我看到的是羌族人民的坚强。他们没有被灾难压垮,而是相互扶持,共同面对。书中那些救援人员的身影,那些捐款捐物的善心人士,也构成了这场灾难中温暖的篇章。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一个民族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屹立不倒?这本书或许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用影像告诉了我,是家园,是亲情,是世代传承的文化,是那份对生命的顽强热爱。每当我合上书本,那些画面依然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让我对羌族人民的韧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当我翻开《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我感觉自己被一股沉重的历史气息所包裹。书中那些记录着叠溪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影像,每一张都饱含着故事,每一帧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从画面中,我看到了大自然的无情,看到了土地的伤痕,也看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脆弱。然而,这脆弱背后,我所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量。羌族人民,在经历了如此重大的灾难后,并没有被彻底击垮。他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何为坚韧。书中的那些照片,记录了他们在废墟中寻找生机,在悲痛中相互慰藉,在困境中重建家园的场景。这些画面,让我看到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对家园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不懈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民族精神的赞颂。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类的希望之火也从未熄灭。
评分《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这本书,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在字里行间,在光影之中,与羌族人民的过往,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流。叠溪大地震的影像,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让我窥见了那个年代的沧桑与悲凉。而汶川大地震的画面,更是触目惊心,它们将灾难的残酷,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在我的眼前。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故事的开端,引人深思,也引人入胜。我能感受到照片中人们的表情,他们的无助,他们的悲伤,但更让我动容的是他们眼神中闪烁着的那一丝希望。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羌族人民用自己的方式,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他们不曾被灾难击垮,而是选择在废墟上重新站立,在悲痛中寻找前行的方向。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灾难的记录,更是对人性光辉的赞颂,是对生命力量的礼赞。它让我明白,无论遭遇多大的苦难,只要心中有爱,有希望,就一定能找到走出黑暗的道路。
评分这本《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心灵上的震撼。书中那些记录了叠溪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照片,如同历史的镜子,真实地反映了羌族人民所经历的磨难。从画面中,我看到了土地的破碎,家园的沦陷,以及在灾难面前,人们的渺小与无助。但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在那片土地上,不屈不挠的生命力。羌族人民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后,并没有沉沦,而是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坚韧。书中那些相互搀扶的身影,那些在废墟中重建家园的场景,都让我深受感动。我看到了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对家园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他们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从废墟中站起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在苦难中淬炼出的光辉,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影像志,更是一部关于勇气、关于希望、关于生命不息的史诗。
评分《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这本书,是一部用影像讲述的史诗,它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旅程。叠溪大地震的画面,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让我看到了大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以及在那场灾难中,羌族人民所经历的磨难。而汶川大地震的影像,更是触目惊心,它们将灾难的残酷,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让我不禁为之动容。然而,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不是灾难本身,而是羌族人民在灾难中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在那些满目疮痍的景象中,我看到了生命顽强的生长,看到了人们相互扶持的身影,看到了他们重建家园的决心。他们不曾向命运低头,而是用自己的汗水和勇气,一次又一次地在废墟上创造奇迹。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在经历风雨之后,变得更加坚韧和璀璨。
评分这本《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实在是太震撼了!翻开书页,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些刻骨铭心的日子。书中的图片,每一张都像是一颗颗饱含泪水却又坚韧不拔的心,诉说着羌族人民在大灾难面前所展现出的惊人勇气和生命力。从叠溪大地震的惨烈,到汶川大地震的摧残,时间的长河中,羌族的家园一次次被撕裂,但他们的精神却从未被击垮。书中那些黑白照片,捕捉到的瞬间,有时是灾难后的满目疮痍,有时是人们相互搀扶、相互安慰的温情,还有时是对未来生活的一丝憧憬。我尤其被那些普通羌族人的面孔所打动,他们的眼神里,有失去亲人的悲痛,有家园被毁的茫然,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屈的意志,一种对生命的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一段段历史,更是在传递一种力量,一种无论遭遇多大的苦难,都能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的力量。我反复翻阅着,试图从这些影像中读懂羌族人民内心深处的呐喊与希望,去感受他们那份深沉而又厚重的文化底蕴,那份在灾难中愈发闪耀的人性光辉。
评分《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这本书,是一次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旅行,它将我带入了羌族人民的历史深处,感受他们在大自然力量面前的坚韧与顽强。叠溪大地震的照片,虽然带着岁月的痕迹,却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沉重的历史感,那份对生命的残酷考验。而汶川大地震的影像,更是如影随形,它们直观地展现了灾难的威力,以及在那场浩劫中,人们所经历的痛苦与无助。然而,在这悲痛的画面之中,我看到了更强大的力量——那是羌族人民的生命力和不屈精神。他们没有被灾难击垮,而是在废墟之上,在泪水中,在相互的扶持中,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仿佛是一个无声的叙述者,它们讲述着关于失去,关于痛苦,但更重要的是,关于希望和重生。这本书让我明白,生命的韧性,有时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而一个民族的精神,能够在最严峻的考验中,愈发闪耀。
评分《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影像集,不如说是一部羌族人民的血泪史。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故事,都诉说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艰辛。叠溪大地震的灾难,仿佛还在昨天,那些被埋葬的生命,那些破碎的家庭,都通过影像,唤起了我对历史的回溯。而汶川大地震,更是许多人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痛,书中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再次将我带回那个悲痛的时刻。然而,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不是灾难本身,而是灾难中的人性光辉。我看到了救援队员不畏艰险的身影,看到了志愿者们无私的奉献,更看到了无数普通羌族人民,在绝境中互帮互助,相互鼓励,用自己的力量,一点点地将生活重新拉回正轨。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都化作了重建家园的强大动力。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羌族人民不仅仅是灾难的承受者,更是灾难中的勇士,他们用自己的坚韧和乐观,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评分这本书,是一本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的书。《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以其直观而有力的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羌族人民历史命运的窗口。从叠溪大地震的惨烈遗迹,到汶川大地震后的满目疮痍,书中的每一幅画面都仿佛在低语,诉说着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悲伤与坚韧。我反复摩挲着那些照片,仿佛能触摸到大地撕裂时的颤抖,能听到人们在废墟中的呼喊。然而,这并非一本只关于苦难的书。在那些令人心碎的画面背后,我看到了羌族人民不屈的精神。他们失去了家园,但从未失去希望;他们失去了亲人,但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敬畏。书中那些普通人的面孔,他们的眼神里,有悲伤,有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屈的斗志。他们相互搀扶,在废墟中寻找生的可能;他们相互安慰,在悲痛中凝聚前行的力量。这本书让我对“坚韧”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历史事件,更是将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评分翻阅《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我仿佛置身于一段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旅程。从叠溪大地震留下的伤痕,到汶川大地震后的满目疮痍,这本书用最朴实无华的影像语言,勾勒出羌族人民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轨迹。那些陈旧的照片,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也记录着大自然的无情。叠溪大地震的场景,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通过书中泛黄的影像,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悲怆。而汶川大地震的影像,更是近在咫尺,它们残酷地展示了自然灾害的威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渺小与无助。但正是这样的渺小与无助,更凸显了羌族人民的伟大。在废墟之上,我看到了他们重建家园的决心;在泪水之中,我看到了他们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在相互搀扶的瞬间,我看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这本书不回避痛苦,不掩盖悲伤,但它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一种超越苦难的力量。它让我思考,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每一次的灾难,都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洗礼,而羌族人民,用他们的经历,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