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世界時代》:“謝林著作集”第三本譯作,深刻展示瞭謝林哲學的精神魅力。
內容簡介
《世界時代》收錄瞭該書1811年和1813年的兩部已正式排印的原稿、1814年的第81號手稿、以及1815年的殘篇,這是國內外學界較為完整的《世界時代》文本輯錄。在《世界時代》這部著作裏,謝林按照“過去-現在-未來”的框架,刻意地用一種夾雜著曆史敘述與辯證法推演的語言闡述瞭上帝和人在永恒和時間之內的命運:從自身內部的不同本原之間的糾纏和鬥爭齣發,通過鬥爭和分離,讓一切各安其位,統一在wei一的絕對精神之下。在這個過程中,謝林幾乎討論瞭所有重要的哲學問題,其中關於“神性”、“存在者-存在”、“自由”、“惡”、“時間”的論述尤其具有無與倫比的深刻性和重大影響。因此,無論是就謝林的主觀意願而言,還是就客觀影響而言,《世界時代》都是整個謝林哲學的核心樞紐,對於理解謝林的早期哲學和後期哲學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
謝林(F. W. J. Schelling,1775-1854),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傢,與康德、費希特、黑格爾並稱德國古典哲學四大傢。代錶作品有《一種自然哲學的理念》《先驗唯心論體係》《哲學與宗教》《論人類自由的本質》《神話哲學》《天啓哲學》等。譯者先剛,圖賓根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德國古典哲學、古希臘哲學、西方哲學史。
目錄
目錄
中文版“謝林著作集”說明……………………………………… 1
謝林的“世界時代哲學”構想及其演進(代序)………………… 1
世界時代·原稿Ⅰ(1811) ……………………………………… 1
世界時代·原稿Ⅱ(1813) …………………………………… 141
世界時代·第81號手稿(1814)……………………………… 241
世界時代·殘篇(來自一份手寫遺稿)(1815) ……………… 287
人名索引……………………………………………………… 484
主要譯名對照………………………………………………… 487
精彩書摘
導 論
過去的被知道,現在的被認識,未來的被憧憬。(Das Vergangene wird gewußt, das Gegenwärtige wird erkannt, das Zukünftige wird geahndet.)
知道的東西被敘述,認識的東西被呈現,憧憬的東西被預言。(Das Gewußte wird erzählt, das Erkannte wird dargestellt, das Geahndete wird geweissagt.)
按照迄今流行的那個觀念,科學是一些獨立自足的概念和思想的一個單純的延續和發展。但真正的看法是,科學在自身之內呈現齣來的,是一個活生生的、現實的本質的發展過程。
我們的時代具有一個優勢,即科學已經重新獲得瞭本質,而且我們可以斷言,它再也不會失去這個本質。自從動力學的精神被喚醒之後,如果一種哲學思辨不從它那裏汲取力量,那麼我們隻能認為,它是對於言說和思維等高貴天賦的一個空洞誤用。這個評價並不過分。
最高科學裏麵的生命隻能是一個原初生命,一個絕對在先的本質,亦即各種本質裏麵最古老的那個。
既然在這個原初生命之前或之外,沒有任何東西來規定它,那麼,就其展開自身而言,它隻能以一種自由的方式,按照它自己的衝動和意願,純粹從自己齣發,展開自身。但正因如此,這個展開不是無規則的,而是必須遵循規則。在它之內沒有意願選擇;這是最完滿意義上的自然界,正如人雖然並不去考慮自由,但正因為他具有自由,所以他是一個自然界。
當科學在質料方麵達到客觀性之後,看起來有一個自然的結果,就是它開始尋求形式方麵的客觀性。
為什麼這個工作在過去是不可能的,或者說一直到現在都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在最高科學裏麵,知道的東西不能像任何彆的知道的東西一樣,被直接簡明地敘述齣來?是什麼東西在阻礙著那個憧憬到的黃金時代的來臨,到那個時候,真理又將成為故事(Fabel),而故事又將成為真理?
必須承認,人具有一個超於世界之外和之上的本原;因為,假若在人的內部沒有一個先於時間開端的本原,為什麼在所有的被造物裏麵,惟有人能夠追溯那條漫長的發展道路,從現在直到過去最深的黑夜,惟有人能夠上升至時間的開端?人的靈魂來自於事物的源泉,等同於這個源泉,具有關於創世的共同知識(Mitwissenschaft)。人的靈魂之內包含著萬物的最高的明晰性,它不是在認知著什麼,毋寜說它本身就是知識(Wissenschaft)。
但是,人的內部的那個超越世界的本原既不是自由的,也沒有處於一種原初的純淨狀態,而是與另一個較低的本原結閤在一起。後麵這個本原本身是一個轉變形成的本原,因此它在本性上是一個無知的、黑暗的東西,而且必然使得那個與它結閤在一起的更高本原也陰沉下來。在那個更高本原內部,安息著一個關於萬物、萬物原初的關係、萬物的轉變、萬物的意義的迴憶。然而事物的這個原型沉睡在靈魂裏麵,保持為一幅黑暗的、被遺忘的、但尚未完全消解的圖像。假若不是那個黑暗本原自身就包含著一種對於認識的憧憬和渴望,也許這個原型永遠都不會再蘇醒過來。但是較低本原不停地呼喚著更高本原,希望自己得到提升,而更高本原因此注意到,它的身邊之所以有一個較低本原,不是為瞭被它束縛,而是為瞭讓它具有一個他者,讓它能夠在這個他者之內觀審自己,呈現自己,理解自己。因為在更高本原之內,一切東西都沒有差彆,它們同時存在著,渾然一體;但是更高本原能夠把在自身內部渾然一體的東西在那個較低本原之內作齣區分,將那些東西呈現齣來,或者分解開來。因此,兩個本原都同樣迫切地要求分離:更高本原是為瞭迴歸自己原初的自由,啓示自身,而較低本原是為瞭自己能夠被更高本原接納,並同樣進行著認知(盡管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
這種分離,我們自身的這種雙重化,是一種秘密的溝通。其中有兩個本質:一個在提問,另一個在迴答;一個進行著認知,或更確切地說就是知識(科學)本身,另一個並未進行著認知,但是追求明晰性。這種內在的交談藝術是哲學傢的真正的秘密,至於那種外在的交談藝術,亦即那種號稱“辯證法”的東西,隻不過是一個模仿而已。而且,辯證法一旦成為一個純粹的形式,就是一個空洞的假象和陰影。
也就是說,從本性來看,所有知道的東西都被敘述。但是知道的東西在這裏不是從一開始就現成地擺在那裏,而是持續不斷從內部産生齣來。通過一種內在的分離和解脫,科學之光首先冉冉上升,然後發生外化。至於我們稱之為“科學”的那個東西,僅僅是一種追求,即努力做到“重新獲得意識或知識”(Wiederbewußtwerden),因此,與其說它是科學本身,不如說它是對於科學的一種追求。齣於這個理由,古代那個偉大的人物堅定地給予科學以“哲學”的名稱。 而長久以來盛行的那個看法,即哲學通過辯證法最終能夠轉化為一種真正的科學,卻暴露齣瞭很大的局限性,因為,正是辯證法的存在和必然性錶明,它還根本不是真正的科學。
從根本上來看,哲學傢和曆史學傢的處境沒有什麼不同。因為,首先,曆史學傢也需要掌握多門分辨技藝或批判方法,以便在那些保存下來的文獻裏麵區分齣虛假的東西和真實的東西,區分齣錯誤的東西和正確的東西。其次,曆史學傢也需要在自身內部作齣那種分離,就像人們通常說的那樣,他必須擺脫他那個時代的許多觀念,擺脫他的自以為是。至於二者的彆的許多共同點,這裏再去談論就將跑題瞭。
一切東西,完完全全的一切東西,包括那些在本性上即顯露在外的東西,在我們能夠外在地或客觀地將它們呈現齣來之前,都必須已經存在於我們自身之內。當曆史學傢想要為我們描繪一幅古代的圖像的時候,如果古老的時間本身沒有在他內心裏麵蘇醒,他將永遠不可能作齣一種直觀的、真實的、生動的錶述。所有的“曆史”,如果沒有受益於一種內在的意義,又算什麼東西呢?有很多人,他們盡管幾乎知道所有發生的事情,但對於真正的曆史卻一無所知。不僅人類的事跡有自己的紀念碑,自然界的曆史同樣也有自己的紀念碑。可以說,自然界在其寬闊的創造之路的每一個階段都留下瞭某些東西作為標記。自然界的這些紀念碑大部分都是公開擺放著的,人們廣泛地研究它們,甚至在某些方麵真正地解釋瞭疑難。但是這些紀念碑並不嚮我們說話,而是保持死寂,除非行動和創造的那個順序轉變為一種內在於人的東西:原因在於,全部知識和理解都開始於一種內在化(Innerlichwerden)。
然而現在有些人卻認為,他們可以把那個居於從屬地位的東西扔在一邊,在自身內部揚棄所有的二元性,仿佛這樣一來,我們就僅僅是一種內在的東西,完全生活在彼岸世界裏麵瞭。誠然,把人放置在他的彼岸世界的本原裏麵,隨之把心靈的力量提升到靜觀,誰能完全否認這樣的可能性呢?任何一個物理的和道德的整體,為瞭在時間中持續存在,都需要迴溯到其最為內在的開端。伴隨著自己本質的統一感,人一再地青春煥發,獲得一種新的極樂。也正是基於這種統一感,尤其是那些尋求科學的人持續地汲取著清新的力量;不單是詩人,哲學傢也具有自己的迷醉狀態。哲學傢之所以需要迷醉狀態,原因在於,一旦他感受到那些更高觀念的不可描述的實在性,他就能夠抵抗一種空洞的、死氣沉沉的辯證法的粗暴概念。但是,如果誰要求這種直觀狀態一直持續下去,那就是另外一迴事瞭,因為這與現實生活的本性和使命相矛盾。如果我們仔細看看現實生活與那種直觀狀態的關係,就總是會發現,所有那些在直觀狀態中渾然一體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都會展開,有時還會分解。我們不是活在直觀中;我們的知識是一種零碎的東西,也就是說,它必須以零碎的方式,按照門類和層次産生齣來;而如果沒有反思,這種情況就不可能發生。
因此,純粹的直觀同樣不能幫助我們達到目的。因為,一種自在和自為的直觀並沒有包含著理智。雖然在那個外在世界裏,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看到瞭同樣的東西,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將它呈現齣來。每一個事物都需要穿越某些環節,纔能夠達到自身的完滿:這是一係列前僕後繼的演進過程,每當後麵的演進過程融入到前麵的演進過程之內,就會使事物成熟。比如,對於植物內部的這個演進過程,農民和學者都同樣清楚地看在眼裏,但是農民並沒有真正認識到這個演進過程,因為他不能把其中的各個環節分解開,孤立齣來,不能觀察它們相互對立時的狀態。同樣地,從本質之最高的單純性裏最終産生齣來的無限雜多的一係列演進過程,也能夠在人的內部貫穿而過,仿佛被直接經驗到一般。或更正確地說,人必須在自身內部經驗這一係列演進過程。但是所有的經驗、感覺、直觀等等,在其自身或孤立地看來,都是緘默的,都需要通過一個中介官能纔能夠被呈現齣來。如果直觀者缺乏這個中介官能,或者故意丟開它,以便直接從直觀齣發進行言談,他就失去瞭必要的準則,而他也與對象渾然不分,在任何旁人看來就成瞭對象自身。正因如此,他不能掌握自己的思想,哪怕他在無助的掙紮中把那種不可呈現的東西勉強呈現齣來,也一點都不可靠。他所接觸到的東西,他誠然接觸到瞭,但是他並沒有獲得確定性,還不能把這個東西穩定地擺放在麵前,在理智中(就好像在一麵鏡子中那樣)重新予以觀審。
因此,無論如何,人們不能放棄那個外在的本原。一切東西都必須首先進入到一種現實的反思之內,然後纔能夠達到最高程度的呈現。這裏也是神智學(Theosophie)和哲學的界限,是那些“愛科學者”[哲學傢]羞羞答答企圖劃分的一個界限。神智學在內容的深度、充實度和生命力方麵都優於哲學,正如現實的對象優於其影像,正如自然界優於其呈現;而且,如果人們是把一種僵死的、隻會在形式和概念中尋找本質的哲學拿來作比較的話,這種差彆甚至會達到一種無以復加的地步。所以,那些關注內在狀態的人更加偏愛神智學,就像某些人相對於藝術而言更加偏愛自然界一樣,這都是很容易解釋的。神智學體係優於迄今所有流行的體係的地方在於,它們至少擁有一個自然界,盡管這是一個不能掌控自己的自然界,而在彆的體係那裏,隻剩下一種非自然的東西,一種虛誕的藝術。但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還是能夠達到自然界的,正如真正意義上的科學也能夠達到生命的充實度和深度。科學隻能更加耐心和更加迂迴地逐步前進,然後達到它的目標,也就是說,一方麵,認知者和他的對象始終是區彆開來的,另一方麵,對象與他保持分離,成為一種沉思的、安靜迴味著的觀審的客體。
就此而言,辯證法必須貫穿於所有的科學當中。然而,難道那一個時刻永遠都不會到來嗎,在那個時候,科學成為一個自由的和生動的東西,就好像曆史學傢在錶述曆代圖景的時候那樣,不再想到自己的研究?難道對於事物的原初開端的迴憶永遠都不會達到如此生動的地步,以至於科學——它在事實上而且按詞義而言就是“曆史”(Historie)——在外錶形式上也成為曆史,使得哲學傢,就像神一般的柏拉圖那樣,雖然在其整個係列的著作中都是采取辯證探究的方式,但在其學說的最高點和最終的澄明點卻全都變成曆史敘述的方式,又迴歸到曆史的單純?
我們的時代看起來具有這個使命,即一勞永逸地開闢一條道路,以通往科學的這種客觀性。但是,隻要科學還局限於內在的心靈,它就始終缺乏一個進行外在呈現的自然中介。現在,經過長久的混亂之後,科學又迴憶起瞭自然界,迴憶起自己曾經是與自然界閤為一體的。但思想還不能停留於此。最初把哲學與自然界重新統一起來的步伐還沒怎麼得到貫徹執行,現在又得承認自然界的崇高年歲,也就是說,自然界絕不是最後的東西,毋寜是最初的東西:一切發展過程,包括神性生命的發展過程,都是從它開始。從此以後,科學不再從抽象概念的遙遠地帶齣發,從抽象概念下降到自然界,而是反過來,從永恒者的無意識的存在齣發,把它提升至神性意識之內的最高的澄明。從現在起,那種最超於感官的思想獲得瞭自然界的力量和生命,另一方麵,自然界成為最高概念之越來越明顯的印記。無知者對於任何自然事物的衊視很快就會停止,而那句話——“建築工人拋棄的石頭變成瞭奠基石”——又將成為真理。 隨後,人們長久以來徒勞尋找的那種通俗性(Popularität)將會自行齣現。隨後,思想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將不再有任何差彆。那將是唯一的一個世界,而黃金時代的和平寜靜將首先錶現在所有科學的和諧一緻的聯係之中。
在作這些展望的時候(當前這篇著作將會嘗試以多種方式來捍衛它們),可能躍齣一個已經深思熟慮過的嘗試,為科學的那個未來的客觀呈現做一些準備。也許還會齣現一個吟唱最偉大的英雄史詩的人,他如同遠古的通靈者們所頌揚的那樣,在一個無所不包的精神中吟唱那個過去曾經存在、現在存在著、未來將要存在的東西。但是這個時代還沒有來臨。我們不可以錯認我們的時代。作為這個時代的代言人,一方麵,我們不願在時代的果實成熟之前就把它摘下來,另一方麵,我們也不願錯失那屬於我們的果實。當今仍然是一個充滿鬥爭的時代。研究的目標還沒有達到;辯證法仍然必須承載並且伴隨著科學,就像節奏必須承載並且伴隨著言談一樣。我們不可能是敘述者,我們隻能是研究者,不去理睬任何意見的贊成和反對,直到真理確定下來,無可爭議地、永遠地站穩腳跟。
世界時代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