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以中国园林切入的设计百科全书!
一部深入对比东西方设计文化差异根源的理论著作!
游走中西文化,探索创新本源,跨界研究学者方海教授 重磅新作
从园林到博物学,再到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医药学、工程学、宇宙学、广义设计学......
以跨文化跨领域思考,直揭设计科学内涵
从设计科学的宏观知识领域和微观知识领域两大方面,提出建构中国的设计科学的方法
■ 中国园林的图像和语意
■ 从中西方园林对比研究看中国园林的误区与缺憾
■ 园林、大自然的图像再现和人类的设计天性
■ 设计科学初探
■ 园林反思与中国当代博物学热
此为一本以世界视角反思中国园林的著作,撰写源头为王昀教授《中国园林》一书,书名中太湖石与正面体分别象征中西文化。书中作者以崭新的观察视角和犀利的批判眼光,从东西方园林的对比研究入手,探索设计科学的形式规律。从园林到博物学,作者通过对比东西方园林的设计手法和图像表现传统,展现设计科学的渊源;从博物学到自然科学,作者将探索的视野扩展至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医药学、工程学、宇宙学和广义的设计学等,揭示设计科学的内涵。
园林研究所引发的*伟大的成就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作者追述艺术与科学的渊源,动物的设计智慧,大自然的色彩,以及从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到阿尔托,从富勒、帕帕奈克到诺曼所发展出来的设计科学的理论建构,*后结合中国自身特点,为中国设计科学的建立提出创新性理论性。并指明,中国园林既需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也需要与世界其他园林系统进行更广泛的对比交流,需要跨思维、跨领域研究构建中国设计科学。
适合园林、建筑学、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学生与研究人员,也适合从事中国文化研究者阅读与参考。
方海 建筑学与设计学专家。 芬兰阿尔托大学( 原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设计学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学士,现任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从事建筑与环境设计、工业设计领域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中西方设计比较研究30余年。曾任芬兰阿尔托大学研究员,教授,具有20余年欧洲留学、跨国工作及海外生活经历。担任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媒体院校联盟委员;奥地利国家科学研究基金评审委员;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通讯评议专家;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中国设计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获联合国世界绿色设计组织“绿色设计国际贡献奖”,芬兰总统特授狮子骑士团骑士勋章,“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工作者”,芬兰“文化成就奖”等殊荣。
方海教授的新作《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一书,从中国园林摄影的特殊图像和语意谈起,追溯其研究历程及图像沿革,进而质疑其造园意匠的传承模式,带领读者深度思考中国园林设计的辉煌与局限。他在书中依托多年欧洲留学生涯和跨国工作经历的厚重积淀,从东西方园林的对比研究入手,以崭新的观察视角和犀利的批判眼光,探索了设计科学的形式逻辑,开辟了中国园林研究走向国际化的新途径,在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上均可圈可点。
常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
绪论
1 中国园林的研究轨迹/ 2
2 摄影的力量/ 9
3 中国园林的图像和语意/ 20
从中西方园林对比看中国园林的误区和缺憾
1 中国园林和世界园林/ 49
2 中国古代的博物学传统/ 55
3 墨竹与墨梅:中国的画谱传统/ 63
4 西方园林:世界物种大交换时代的缩影/ 72
5 达·芬奇的意义/ 81
6 西方园林与博物学传统/ 92
7 西方园林与艺术创作传统/ 108
8 日本园林与日本创新模式/ 117
园林、大自然的图像再现和人类的设计天性
1 园林、花园、庭园和公园/ 154
2 大自然的图像再现传统:中国博物绘画从辉煌到衰落/ 157
3 大自然的图像再现传统:西方植物学绘本/ 161
4 大自然的图像再现传统:西方动物学绘本/ 165
5 从丈量世界的两种模式到生命科学与设计科学的发展/ 169
6 理解自然与科学: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172
7 理解人类与理解生命/ 177
8 食物、疾病、身体与医药发展/ 181
9 人类的进化思想和宇宙视界/ 186
10 从发现、发明到对人类未来的思考/ 193
11 数学之美、科学之美和设计之美/ 200
12 艺术与科学/ 209
13 设计:人类的本性/ 221
14 现代建筑与设计中的自然灵感和博物学源流/ 229
15 动物的建筑/ 241
16 色彩研究/ 246
17 设计史论与设计研究/ 256
设计科学初探
1 从大自然解剖到人体工程学/ 279
2 达芬奇、洪堡与海克尔:博物学传统/ 283
3 关于无名设计的研究/ 286
4 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 290
5 柯布西耶/ 297
6 阿尔托与北欧设计学派/ 305
7 富勒的设计科学/ 313
8 赫伯特· 里德与贡布里希/ 321
9 维克多· 帕帕奈克的生态设计观/ 327
10 布鲁诺· 穆纳里与乔吉·科拜斯的设计科学观/ 333
11 克里斯托弗· 亚历山大的设计科学/ 344
12 唐纳德· 诺曼的设计心理学/ 352
13 科学家与设计科学/ 360
作者以跨文化、跨领域的思考,从园林到博物学,从博物学到自然科学,再至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医药学、工程学、宇宙学和广义的设计学等,揭示设计科学的内涵。
结 语
1 园林反思:博物学、艺术革命与科学思维/ 386
2 日本模式的魅力/ 391
3 中国当代博物学热/ 396
4 博物学热与设计科学的思维建构/ 406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和任何一种文明而言,园林都是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最佳方式,而中国园林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中国的文人墨客和三教九流无一不在用各种方式歌颂园林,以至于千百年来人们对中国园林的感受和描述因主题的千篇一律而固步自封,因手法的一味自恋而思想僵化,更因长期的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排斥而自闭于世界园林的发展大潮之外。对于中国园林,无论是诗意的浪漫颂扬,还是严肃的学术研究,我们都已经习惯于那些耳熟能详的描绘和结论,从曲径通幽、瘦皱漏透、景观因借、梅兰竹菊,直到天圆地方和天人合一,千变万化的中国园林最终幻化为一种消极的哲学模式和心灵疗伤场所。除了文学描述,我们无法确切溯源秦汉与唐宋园林,已成功列入联合国遗产的明清园林是我们今天可以明确感受的文化瑰宝,然而,渐渐的,我们发现我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早已停留在这些明清园林的衣钵之上而难以自拔,当欧美要引介中国园林文化时,我们只能复制这些明清园林当中的一个,当国内要建设新景观时,我们依然是抄袭、复制、改编、重组这些明清园林。曾几何时,我们已无法走出明清园林了,我们如同丧失了造血功能一样只能哀叹自序关于中国园林的深度思考与评论方海“大师已去,再无大师”,我们因长期闭关自守而漫漫地迷失在周而复始的的中国明清园林中,以至于完全忘记或漠视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各具特色的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印度园林和源自中国的日本园林。我们确实应该拓展和转换我们惯常的园林思维方式了,在这方面,拙著《园林与设计科学》希望能在中国设计研究和园林批评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而且在思考广度和深度方面有所突破。
笔者早年师事于已故著名建筑学家郭湖生教授,研习中国建筑史和设计理论,郭先生的教诲“论从史出”始终影响着我们的学术思维模式。自1996年赴北欧攻读博士学位而后又在芬兰工作多年,这种留学生涯和跨国工作经历促使笔者不仅在东西方学术思维之间广泛游走,而且因个人兴趣及项目研究需求而将其对建筑与设计史论的研究兴趣广泛扩充,从建筑史、设计史、园林史、景观史到自然史、科学史、数学史和哲学史都有所关注和涉猎。作为扬州人,笔者对园林始终有一种天然的依恋。扬州是中国历史上长期与苏州相比肩的园林之都,至今仍是非常吸引人的园林城市,而笔者的童年就成长于著名的个园和何园之间,从而使其无论走到何处都有很深的园林情结,这种情结到了欧洲则逐步转化为对中国园林的深层思考,由此开始拙著《园林与设计科学》中的疑惑与不解:东西方园林为何不同?为什么西方的园林能够成为科学发展的母体和艺术创意的发源地,而中国的园林则大多成为官场失意者和循世者的回归场所?为什么现代科技和现代建筑与设计都源于西方,而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的中国却只能追随?为什么我们虽拥有可以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的苏州和扬州园林,但这两个城市在过去一百年建造的新型园林却与其他中国城市的现代园林一样缺乏创意、粗枝滥造甚至不堪入目?笔者由此展开对园林与设计科学的思考。
《园林与设计科学》源自笔者对王昀教授去年出版的《中国园林》摄影专集所作的评论,这篇名为《中国园林的图像和语意》的文章作为《园林与设计科学》一书的绪论部分,从现代摄影所产生的中国园林的特殊图像和语意谈起,追溯中国园林的研究形态,检视中国园林的图像表达沿革,进而质疑中国园林意匠的传承模式,希望引领读者深度思考中国园林设计的辉煌与局限,同时通过跨界思考,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艺术的现实和当代中国建筑和工业设计的发展现状: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中国书法如何发展?中国水墨画的革新为何举步维坚?中国当代绘画和雕塑为何难以摆脱追随西方潮流的拙劣模仿?中国当代建筑、家具和工业设计在中国已昂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为何难以逃脱抄袭、模仿与复制的诟病?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园林与设计科学》中力图从全新的角度观察和研究园林,并进而从对园林的研究转入对设计科学的探讨。在两年多的写作时间内,笔者不仅多次回到老家扬州,并前往苏州、无锡、杭州、北京、承德等地重新考察体验中国园林,也利用各种机会去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捷克、匈牙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典、丹麦、挪威和芬兰等地参观西方和伊斯兰园林的经典作品,而后又专程考察日本园林,通过实地调研和史论阅读的交互穿插,达成对世界诸种园林系统尽可能全面而深层的理解,积数十篇短文而成新著《园林与设计科学》。
从园林的发展中我们能感受世界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西方国家能够在近现代主导世界,西方园林就是这一发展进程的缩影。当我们看到西方园林培养着来自全世界每个角落的动植物和矿物品类时,中国园林是否还能够仅仅满足于“梅兰竹菊”四君子或“松竹梅”岁寒三友?当我们看到从西方园林中走出莫奈、塞尚、梵高,走出博纳尔、马蒂斯、克利时,中国艺术是否还能够仅仅满足于水墨变幻的自我循环或简单追随西方大师的风格意向?笔者在《园林与设计科学》中的研究力图以崭新的观察视角和犀利的批判眼光,从东西方园林的对比研究入手,探索设计科学的形成规律,开拓关于中国园林研究的国际化新途径。从园林到博物学,笔者通过对比东西方园林的设计手法和图像表现传统,展现设计科学的渊源。从博物学到自然科学,笔者将探索的视野扩展至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医药学、工程学、宇宙学和广义的设计学等,揭示设计科学的内涵。园林研究所引发的最伟大的成就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笔者在此追述艺术与科学的缘分,动物的设计智慧,大自然的色彩,以及从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到阿尔托,从富勒、帕帕奈克到诺曼所发展出来的设计科学的理论建构。笔者的研究表明,中国园林既需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也需要与世界其他园林系统进行更广泛的对比交流,我们已拥有源自古代的园林梦境,但我们更需要面向新时代的园林天堂。
方海教授的新作《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一书,从中国园林摄影的特殊图像和语意谈起,追溯其研究历程及图像沿革,进而质疑其造园意匠的传承模式,引领读者深度思考中国园林设计的辉煌与局限。他在书中依托多年欧洲留学生涯和跨国工作经历的厚重积淀,从东西方园林的对比研究入手,以崭新的观察视角和犀利的批判眼光,探索了设计科学的形式逻辑,开辟了中国园林研究走向国际化的新途径,在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上均可圈可点。 
 常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关于中国园林的深度思考与评论 
方海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和任何一种文明而言,园林都是人与自 然之间联系的最佳方式,而中国园林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 化遗产之一。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中国的文人墨客和三教九 流无一不在用各种方式歌颂园林,以至于千百年来人们对中国 园林的感受和描述因主题的千篇一律而固步自封,因手法的一 味自恋而思想僵化,更因长期的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排斥而自闭 于世界园林的发展大潮之外。对于中国园林,无论是诗意的浪 漫颂扬,还是严肃的学术研究,我们都已经习惯于那些耳熟能 详的描绘和结论,从曲径通幽、瘦皱漏透、景观因借、梅兰竹 菊,直到天圆地方和天人合一,千变万化的中国园林最终幻化 为一种消极的哲学模式和心灵疗伤场所。除了文学描述,我们 无法确切溯源秦汉与唐宋园林,已成功列入联合国遗产的明清 园林是我们今天可以明确感受的文化瑰宝,然而,渐渐的,我 们发现我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早已停留在这些明清园林的衣钵之 上而难以自拔,当欧美要引介中国园林文化时,我们只能复制 这些明清园林当中的一个,当国内要建设新景观时,我们依然 是抄袭、复制、改编、重组这些明清园林。曾几何时,我们已 无法走出明清园林了,我们如同丧失了造血功能一样只能哀叹 “大师已去,再无大师”,我们因长期闭关自守而漫漫地迷失在 周而复始的的中国明清园林中,以至于完全忘记或漠视这个世 界上还存在着各具特色的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印度园林和 源自中国的日本园林。我们确实应该拓展和转换我们惯常的园 林思维方式了,在这方面,拙著《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 艺术与科学》希望能在中国设计研究和园林批评方面迈出坚实 的一步,而且在思考广度和深度方面有所突破。 
 笔者早年师事于已故著名建筑学家郭湖生教授,研习中国 建筑史和设计理论,郭先生的教诲“论从史出”始终影响着 我们的学术思维模式。自1996年赴北欧攻读博士学位而后又在 芬兰工作多年,这种留学生涯和跨国工作经历促使笔者不仅 在东西方学术思维之间广泛游走,而且因个人兴趣及项目研 究需求而将其对建筑与设计史论的研究兴趣广泛扩充,从建 筑史、设计史、园林史、景观史到自然史、科学史、数学史 和哲学史都有所关注和涉猎。作为扬州人,笔者对园林始终 有一种天然的依恋。扬州是中国历史上长期与苏州相比肩的 园林之都,至今仍是非常吸引人的园林城市,而笔者的童年 就成长于著名的个园和何园之间,从而使其无论走到何处都 有很深的园林情结,这种情结到了欧洲则逐步转化为对中国 园林的深层思考,由此开始思考此拙著中的疑惑与不解:东 西方园林为何不同?为什么西方的园林能够成为科学发展的 母体和艺术创意的发源地,而中国的园林则大多成为官场失 意者和循世者的回归场所?为什么现代科技和现代建筑与设 计都源于西方,而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的中国却只能追 随?为什么我们虽拥有可以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的苏州和扬 州园林,但这两个城市在过去一百年建造的新型园林却与其 他中国城市的现代园林一样缺乏创意、粗枝滥造甚至不堪入 目?笔者由此展开对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的思考。 
 《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源自笔者对王昀 教授去年出版的《中国园林》摄影专集所作的评论,这篇名为 
 《中国园林的图像和语意》的文章作为本书的绪论部分,从现 代摄影所产生的中国园林的特殊图像和语意谈起,追溯中国园 林的研究形态,检视中国园林的图像表达沿革,进而质疑中国 园林意匠的传承模式,希望引领读者深度思考中国园林设计的 辉煌与局限,同时通过跨界思考,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绘画和书 法艺术的现实和当代中国建筑和工业设计的发展现状:在当今 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中国书法如何发展?中国水墨画的革新 为何举步维坚?中国当代绘画和雕塑为何难以摆脱追随西方潮 流的拙劣模仿?中国当代建筑、家具和工业设计在中国已昂然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为何难以逃脱抄袭、模仿与复制的 诟病?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本书中力图从全新的角度观察和 研究园林,并进而从对园林的研究转入对设计科学的探讨。在 两年多的写作时间内,笔者不仅多次回到老家扬州,并前往苏 州、无锡、杭州、北京、承德等地重新考察体验中国园林,也 利用各种机会去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瑞士、 捷克、匈牙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典、丹麦、挪威和芬兰等 地参观西方和伊斯兰园林的经典作品,而后又专程考察日本园 林,通过实地调研和史论阅读的交互穿插,达成对世界诸种园 林系统尽可能全面而深层的理解,积数十篇短文而成新著《太 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 
 从园林的发展中我们能感受世界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发 展,西方国家能够在近现代主导世界,西方园林就是这一发展 进程的缩影。当我们看到西方园林培养着来自全世界每个角落 的动植物和矿物品类时,中国园林是否还能够仅仅满足于“梅 兰竹菊”四君子或“松竹梅”岁寒三友?当我们看到从西方园林中走出莫奈、塞尚、梵高,走出博纳尔、马蒂斯、克利时, 中国艺术是否还能够仅仅满足于水墨变幻的自我循环或简单追 随西方大师的风格意向?笔者在《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 艺术与科学》中的研究力图以崭新的观察视角和犀利的批判眼 光,从东西方园林的对比研究入手,探索设计科学的形成规 律,开拓关于中国园林研究的国际化新途径。从园林到博物 学,笔者通过对比东西方园林的设计手法和图像表现传统,展 现设计科学的渊源。从博物学到自然科学,笔者将探索的视野 扩展至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医药学、工程学、宇 宙学和广义的设计学等,揭示设计科学的内涵。园林研究所引 发的最伟大的成就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笔者在此追 述艺术与科学的缘分,动物的设计智慧,大自然的色彩,以及 从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到阿尔托,从富勒、帕帕奈克到诺曼 所发展出来的设计科学的理论建构。笔者的研究表明,中国园 林既需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也需要与世界其他 园林系统进行更广泛的对比交流,我们已拥有源自古代的园林 梦境,但我们更需要面向新时代的园林天堂。 
 
导读 
 
关于太湖石与正面体 
方海 
 美国现代设计大师与教育家科拜斯教授选登在《Posters》 书中的代表作是 他1950年为哈佛 大 学Fogg艺术博物馆 的《A Comparative Exhibition of the Visual Idioms of Western and Eastern Civilization》展览设计的海报。整个设计简洁有力,用 西方文明史中被后人反复研究引用的柏拉图规整多面体图案代 表西方文明,用中国园林中最常见的太湖石图案代表东方尤其 是中国。前者强调严格的几何明晰性和科学思维,后者则展示 模糊的自然图形的随意性和浪漫思维,而两者之间唯一的相似 处就是线条的持续与连贯,象征着两种文明以不同方式连贯发 展,但各自发展过程与性质却大不相同。 
 西方文明从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达·芬 奇、丢勒、海克尔等哲学、科学与艺术大师都以严格的几何学研究为主体修养,从而使西方园林的发展以几何规范布局为主 流,并从中发展出博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而另一方面,西方 园林的科学化发展模式亦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而精彩的创作园 地,从而使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观念革命的发生都与园林有密切 关系。反观中国自宋代以来以太湖石为代表的园林模式却不断 引发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悖论状态。自春秋诸子百家以来,以道 家和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主流思想都尊崇大自然,讲述社会的和 谐,并引发中国古代博物学的萌芽及早期辉煌,然而宋代以 后,尤其明清,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全面进入以玩赏奇石、注 重表面装饰为基础的魅惑机制。当西方艺术家和科学家从园林 中发展出由博物学引申开来的自然科学和设计科学之时,中国 艺术家和文人阶层却沉溺于园林奇石的“瘦皱漏透”畸形美学 而不能自拔,全面陷入并满足于玩好之物的表面纹理及装饰模 式,基本丧失对园林中所富含的博物学及相关科学原理的探索 之心。 
按照科拜斯教授对其海报设计的解读,作为海报主体的柏 拉图规整多面体和中国园林中的太湖石的唯一共性就是两者所 内含的线条的连续,然而连续的模式却完全不同。柏拉图的规 整多面体拥有理性,可以度量,能够按比例复制,由此引导一 种探索精确的科学模式的理性精神;而中国园林的太湖石则充 满随意,无法度量,更不能按比例复制,它们在大自然中随机 形成,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却主要鼓 励一种浪漫而不求甚解的非理性精神,从而使痴迷于太湖石的 皇族士大夫们迷恋于大自然生成物的表面装饰的魅惑,却没有 人深究这些太湖石的形态是如何生成的,更无人探索太湖石的 材料构成和环境分析。《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 学》正是由两条线索出发,在艺术浪漫与理性精神的叠加与交 织中,展开一场从中西方园林文化到设计科学的深度探讨。
《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这本书,我翻开的第一页,就被书中那张精美的太湖石摄影作品所吸引。那嶙峋的轮廓,深邃的孔洞,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沧桑,而与之相伴的,是关于正面体建筑的严谨线条。作者似乎是要带领我们,走进一个融合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智的奇妙世界。在关于太湖石的论述中,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这“瘦、皱、漏、透”四字美学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形成的地质背景,以及历代文人雅士如何赋予它独特的审美内涵。从宋代文人对太湖石的“赏石”情趣,到明清时期园林大师们将其“置石”的精妙技艺,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太湖石在中国文化中不断演变的角色。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掇山”艺术的阐述,如何通过巧妙的组合,将一块块平凡的石头,变成象征着山峦叠嶂的微缩景观,这种“以小见大”的智慧,让我叹为观止。而当目光转向“正面体”建筑时,我便进入了另一个理性而严谨的世界。作者以故宫、天坛等宏伟建筑为例,细致地解读了正面体建筑的构成元素,如中轴对称、台基高耸、屋顶形式等,并深入探讨了这些形式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我开始理解,为何中国的古代建筑如此注重“形”,以及这些“形”背后所代表的“意”。例如,作者对“阴阳和谐”与建筑朝向的关联,以及“天地人”三者关系的体现,都让我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与科学的理解,从感性的欣赏,提升到了理性的认知,这种跨越式的进步,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这本书,当我拿到它的时候,就被那封面设计所深深吸引。那块饱经沧桑、姿态万千的太湖石,与一旁规整、肃穆的建筑正面,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对比,却又隐隐透出了某种和谐。作者在序言中,便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东方艺术与科学奇妙结合的大门。在关于太湖石的论述中,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其“瘦、皱、漏、透”的美学特征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形成的地质背景,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随后,作者引述了历代文人雅士对太湖石的品鉴,从宋代的“瘦石”之风,到明清时期园林大师们将其“拟山”、“置石”的精妙技艺,我看到了太湖石在中国文化中如何从一块天然石材,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承载着人们对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雅的追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太湖石“意境”的解读,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对一种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精神追求的体现。而当书页翻到“正面体”建筑时,我便进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充满理性与秩序的世界。作者以故宫、天坛等宏伟建筑为例,细致地解析了正面体建筑的构成要素,如中轴对称、比例关系、装饰手法等,并深入探讨了这些形式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我开始理解,为何中国古代建筑如此注重“礼”,以及这些“礼”如何体现在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例如,作者对“天人合一”的解读,让我明白了为何建筑要遵循自然规律,并与环境和谐共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与科学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点,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太湖石的灵动之美与正面体的理性之光,在书中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这本书,如同一个精心布置的园林,刚打开书页,便被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作者在序言部分,便为我们勾勒出太湖石与正面体建筑在园林艺术中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统一的独特魅力。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因为我一直对中国古典园林情有独钟,但往往停留在感性的欣赏层面,而这本书似乎要带我深入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在关于太湖石的部分,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仅是“瘦、皱、漏、透”这几个字,而是通过对不同时期文人雅士对太湖石的品评,以及园林设计师如何将石头“拟山”的精妙手法,让我看到了石头在园林中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太湖石“意境”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块石头,更是寄托了人们对山林野趣的向往,以及对超脱尘世的追求。而当视角转向“正面体”时,我便进入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作者没有选择枯燥的建筑术语,而是通过对皇家宫殿、坛庙建筑等经典案例的剖析,让我理解了正面体建筑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到“尊卑有序”的社会伦理,再到“阴阳五行”的自然规律,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引导下,与具体的建筑形态巧妙地联系起来。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建筑师如此注重建筑的朝向、布局以及装饰的细节,原来这一切都是为了呼应天地自然,并体现社会等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我不再仅仅将太湖石视为奇石,也不再仅仅将古建筑视为宏伟的建筑,而是看到了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这本书,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与科学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
评分《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这本书,我最先是被它极具艺术感的封面所吸引。那块饱经风霜的太湖石,与一旁庄重肃穆的建筑正面,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在开篇就巧妙地将园林中的“精神之石”与建筑中的“秩序之体”并列,预示着一场关于东方艺术与科学的深度探索。在关于太湖石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描述其外形,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其地质形成过程,让我们了解到“自然之巧”。随后,作者引述了历代文人墨客对太湖石的品鉴,从其“瘦、皱、漏、透”的审美特征,到其在园林中“拟山”、“置石”的妙用,我看到了石头在中国文人心中的地位如何从一块天然石材,升华为一种精神寄托。我尤为欣赏书中关于太湖石“意境”的解读,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承载着人们对山林野趣的向往,以及对超脱世俗的追求。而当视角转向“正面体”建筑时,我便进入了另一个理性与秩序的世界。作者没有使用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对故宫、天坛等经典建筑的细致剖析,让我们理解了正面体建筑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从“中轴对称”所体现的等级秩序,到“负阴抱阳”所追求的和谐统一,再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这些看似抽象的哲学理念,在作者的引导下,与具体的建筑形态巧妙地融合。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与科学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赏,而是触及到了其深层的文化内核。太湖石的灵动与正面体的庄重,在书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知。
评分《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这本书,我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知识的重量。作者在引言中,便为我们抛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议题:将园林中被誉为“山之魂”的太湖石,与建筑中代表秩序与礼仪的“正面体”并置探讨。这种看似跨界的组合,恰恰点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与科学、自然与人文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在解读太湖石时,作者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在地质学上的成因,让我们了解了造物之功,也为后续的审美解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作者引述了历代文人墨客对太湖石的品鉴,从苏轼的“瘦石”到后来的“漏、透”,让我看到了太湖石审美观念的演变,以及它如何从一块自然石材,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太湖石“拟山”手法的阐释,那些经过巧妙布置的太湖石,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勾勒出无限的山野意境,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表现力,令人赞叹。而当书页翻到“正面体”的部分,我便被带入了一个充满理性与秩序的世界。作者通过对皇家建筑、官署建筑等典型案例的分析,详细阐述了正面体建筑的构成要素、空间布局以及象征意义。我开始理解,为何古代建筑讲究“面阔”、“进深”,为何建筑物的朝向如此重要,为何“前低后高”的布局会带来稳定感,这些都不仅仅是建筑技术,更是古人对自然法则和社会伦理的深刻理解。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与科学的认识,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太湖石的灵动与正面体的庄重,在书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让我看到了东方智慧的博大精深。
评分《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就被那封面设计所深深吸引。那块饱经沧桑、姿态万千的太湖石,与一旁规整、肃穆的建筑正面,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对比,却又隐隐透出了某种和谐。作者在序言中,便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东方艺术与科学奇妙结合的大门。在关于太湖石的论述中,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其“瘦、皱、漏、透”的美学特征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形成的地质背景,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随后,作者引述了历代文人雅士对太湖石的品鉴,从宋代的“瘦石”之风,到明清时期园林大师们将其“拟山”、“置石”的精妙技艺,我看到了太湖石在中国文化中如何从一块天然石材,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承载着人们对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雅的追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太湖石“意境”的解读,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对一种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精神追求的体现。而当书页翻到“正面体”建筑时,我便进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充满理性与秩序的世界。作者以故宫、天坛等宏伟建筑为例,细致地解析了正面体建筑的构成要素,如中轴对称、比例关系、装饰手法等,并深入探讨了这些形式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我开始理解,为何中国古代建筑如此注重“礼”,以及这些“礼”如何体现在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例如,作者对“天人合一”的解读,让我明白了为何建筑要遵循自然规律,并与环境和谐共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与科学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点,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太湖石的灵动之美与正面体的理性之光,在书中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这本书,我拿到手时,就被它独特的选题所吸引。太湖石,作为中国园林中的灵魂,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承载着文人的审美情趣;而正面体,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则体现了严谨的秩序与深厚的哲学思想。作者将这两者并置,无疑是要揭示它们之间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在关于太湖石的部分,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其“瘦、皱、漏、透”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形成的地质学奥秘,让我们理解了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接着,作者引述了历代文人的品鉴,从宋代的“瘦石”之风,到明清的“叠石”技艺,展现了太湖石在中国园林中地位的演变,以及其承载的文化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太湖石“意境”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块石头,更是寄托了人们对山林野趣的向往,以及对超脱尘世的追求。这种精神层面的升华,是太湖石超越其物质形态的关键。而当书页翻到“正面体”时,我便被带入了一个充满理性与秩序的世界。作者以大量详实的案例,如皇家宫殿、坛庙建筑等,细致地解析了正面体建筑的构成要素,如中轴对称、比例关系、装饰手法等,并深入探讨了这些形式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我开始理解,为何中国古代建筑如此注重“礼”,以及这些“礼”如何体现在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例如,作者对“天人合一”的解读,让我明白了为何建筑要遵循自然规律,并与环境和谐共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与科学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点,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太湖石的感性之美与正面体的理性之光,在书中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这本书,我拿到手时,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设计深深吸引了。封面上那块嶙峋突兀、仿佛凝固了岁月风霜的太湖石,与一旁规整肃穆的建筑正面,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东方园林中那股含蓄而又磅礴的力量。初读序言,作者便以一种诗意的笔触,勾勒出太湖石那“瘦、皱、漏、透”的神韵,以及正面体建筑那种平衡、对称、严谨的东方哲学。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苏州园林中那些移步换景、虚实相生的画面,每一块石头,每一处飞檐,都仿佛蕴含着千年的智慧。作者似乎不仅仅是在介绍园林中的元素,更是在探索一种精神,一种古人对自然与人工、抽象与具象的极致追求。读到后面,我才意识到,这本书远非简单的图文展示。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太湖石的形成地质背景,以及它在不同朝代、不同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演变。从宋代的文人雅士将石视为“山之精华,地之灵秀”,到明清时期园林家对太湖石的巧夺天工的运用,每一个时期的描述都让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正面体”的概念,则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建筑学的大门。作者没有用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通过对故宫、天坛等经典建筑的细致解读,让我体会到正面体建筑所蕴含的等级秩序、礼仪规范以及宇宙观。特别是关于“负阴抱阳”的设计理念,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建筑结构,背后承载着如此深邃的东方智慧。我开始尝试着将书中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观察中,走访身边的古建筑,或是翻阅园林摄影集,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变了,仿佛能透过表象,看到那些隐藏在结构与形态背后的逻辑与情感。这本书,真的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与科学的认知之门。
评分《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就被那封面设计所深深吸引。那块饱经沧桑、姿态万千的太湖石,与一旁规整、肃穆的建筑正面,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对比,却又隐隐透出了某种和谐。作者在序言中,便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东方艺术与科学奇妙结合的大门。在关于太湖石的论述中,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其“瘦、皱、漏、透”的美学特征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形成的地质背景,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随后,作者引述了历代文人雅士对太湖石的品鉴,从宋代的“瘦石”之风,到明清时期园林大师们将其“拟山”、“置石”的精妙技艺,我看到了太湖石在中国文化中如何从一块天然石材,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承载着人们对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雅的追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太湖石“意境”的解读,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对一种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精神追求的体现。而当书页翻到“正面体”建筑时,我便进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充满理性与秩序的世界。作者以故宫、天坛等宏伟建筑为例,细致地解析了正面体建筑的构成要素,如中轴对称、比例关系、装饰手法等,并深入探讨了这些形式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我开始理解,为何中国古代建筑如此注重“礼”,以及这些“礼”如何体现在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例如,作者对“天人合一”的解读,让我明白了为何建筑要遵循自然规律,并与环境和谐共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与科学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点,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太湖石的灵动之美与正面体的理性之光,在书中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拿到《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这本书,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装帧设计,那种低调的奢华感,恰好与书名所暗示的文化底蕴相得益彰。封面上那块饱经沧桑的太湖石,仿佛是一件天然的雕塑艺术品,而旁边那庄重、对称的建筑正面,则展现了人工力量的极致。作者在开篇便将这两者并置,本身就极富巧思,预示着本书将要探讨的是一种跨越自然与人文、感性与理性界限的独特视角。当我沉浸在书中内容时,我发现作者不仅仅是在介绍这两种园林中的重要元素,更是将它们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对于太湖石的描写,作者详略得当,既有对其自然形成过程的地质学解读,又深入挖掘了其在中国文人审美中的精神象征意义。我尤为喜欢作者对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大美学特征的阐释,这些看似抽象的形容词,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具体,配合着书中精美的摄影作品,我仿佛能触摸到石头上那粗糙的纹理,感受到它穿越时空的沧桑。而关于“正面体”的论述,则将我从对太湖石的感性欣赏,引向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理性精神的探索。作者以大量详实的案例,比如紫禁城的宫殿、庙宇的祭坛等,剖析了正面体建筑在空间布局、比例关系、装饰手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轴对称”、“等级秩序”的探讨印象深刻,这让我理解了为何中国古代建筑能够如此宏伟而又和谐,原来它们不仅仅是居住或祭祀的场所,更是承载着社会伦理和宇宙观念的载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艺术的感性与科学的理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既能欣赏太湖石的鬼斧神工,又能理解正面体建筑的严谨逻辑。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园林和建筑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触及到了其深层的文化内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